雲計算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十多年前,當AWS推出第一個雲計算服務的時候,在大多數人眼中這不過是一個高投入、低利潤的產業,既沒人看好也乏人問津。

這樣又默默耕耘了兩年,直到《經濟學人》雜誌破天荒得用整期內容對雲計算做了全方位深度報道之後,這項技術才算走到了鎂光燈下。雜誌的其中一篇報道預言:

「雲計算的崛起不僅是一個讓極客們興奮的可以轉變的平台。這無疑將改變IT產業,也將深刻改變人們工作和公司經營的方式。它將允許數字技術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並會遇到一些棘手的政治問題。」

在十多年之後的今天,每次從讀這句話就感慨不已,畢竟預言家這份「有前途」的工作看似光鮮靚麗,但是翻車的概率也是不低。不過我們AWS的首席雲計算顧問費良宏老師還是」勇敢「發表了他的看法。

在他看來,2017年雲計算有五大趨勢:

全球化基礎設施的擴張加速;

大型企業擁抱雲計算;

混合架構提供了新的機遇;

Serverless架構的普及;

物聯網(IoT) 有望爆發。

花開五朵,各表一支:

全球化基礎設施的擴張加速

雲計算的用戶對於數據的位置通常有自己的偏好,網路的低延遲也是不容迴避的需求。此外,合規性也是雲計算服務提供者必須加以滿足的優先項。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雲計算基礎設施繼續保持擴張的趨勢。

以AWS為例,除了常規的自有數據中心之外,為了實現最佳客戶體驗,AWS還定製化和自行研發了集成電路、網路路由器晶元、路由器、伺服器、存儲設備等大量硬體設備。在最新的夏威夷跨太平洋光纖線纜網路工程中,AWS預計將建成長達14000公里的海底光纜(再努把力就是現實版的海底兩萬里了),以連接紐西蘭、澳大利亞、夏威夷和俄勒崗等地,最深處為海平面以下6000米,其中很多工程挑戰已經超出了一般科技公司的工作範疇。

這種變化除了我們已知的優點之外,還包括一些新的挑戰出現,包括了利用全球化基礎設施時需要解決的成本管理、災害控制和高可用性的架構設計以及可移植性等方面的問題。

大型企業擁抱雲計算

如果說過去的幾年你能想的起來的雲計算的受益者,我們通常都會列舉諸如Airbnb、Netflix Supercell 這一類明顯帶有互聯網特質的公司。而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這一名單上新增了一些「不同尋常」的名字。

比如:

有著76年歷史、全球最大的快餐連鎖企業麥當勞。

在充分利用了雲計算優勢以後,系統的性能提升了66%。麥當勞的POS 系統有超過300,000台POS設備,系統每秒鐘實現的交易達到了8,600筆。

以及:

高盛、花期銀行以及Capital One

最為傳統和保守的銀行業也啟動了雲計算的破冰之旅。甚至在http://techtarget.com的網站上就有了名為「Public cloud and big banks finally on the same page」這樣讓人驚訝的文章。

還有:

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

根據FINRA的CIO Steve Randich 的介紹,FINRA已將其75%的業務操作遷移至AWS 雲計算平台之上。利用雲計算獲取、分析、存儲了每天產生的高達750億條之多的記錄。按照他的描述,這個改變在成本上的直接的變化就是每年會節省2000萬美元。

對於企業而言,雲計算已經不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借用Gartner 一個說法就是 Cloud is not a strategy, it is a tactic

雲計算已經不再是一個戰略問題,這是個戰術問題

翻譯過來就是:

混合架構提供了新的機遇

2016年11月份,福布斯披露了他們針對全球302位企業高管所做的一項關於雲計算的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在企業市場,混合架構(有人稱其為混合雲)的場景將會越來越普遍。企業的工作負載將會根據需要在雲以及本地IT之間頻繁的遷移。對於這些企業而言,成本已經不再是考量的唯一要素。雲計算的其它優點,例如敏捷性、彈性支持的能力會越來越被看重。

從企業的顧慮來看,安全性依然最被企業看重的方面。而雲計算帶來的性能和效率的提升得到最多的認同。超過1/3 的管理者表示大規模的交易系統最適合應用在雲計算之上。隨著混合架構重要性的提升,將會出現支在雲計算和本地IT環境間遷移的大量的需求。這個挑戰對於傳統的IT 人員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難題。這需要新的能力,也應該是一個新的機遇。

Serverless架構的普及

Serverless架構是一個比較新的事物,從出現到現在不過兩年多而已。所謂的「無伺服器」不是真的脫離了物理上的伺服器,而是指代碼不會明確地部署在某些特定的平台或者硬體的伺服器之上。運行代碼的託管環境是由雲計算廠商所提供的。

從技術角度來看這並非什麼新的技術,無非是利用了Linux 內核中已經實現的諸如cgroups,namespace 一類的資源隔離和管理能力而提供的一種新的代碼運行環境。這種環境的一個極大的優勢在於,系統架構中最為複雜的擴展性、高可用性、任務調度以及及運維等工作已經由服務提供者代為管理。由此,我們可以步入到一個新的系統開發的境界——我喜歡將這個變化的結果簡化稱作no-Architecture(無架構師)、no-Ops (無運維)。

從我們熟知的程序運行環境的變遷也可以解釋這種新的變化,從最初的物理伺服器進化到虛擬化提供的虛擬機,由虛擬機進化到容器,而今天Serverless 架構又提供一個比容器更輕量、更簡單的環境。難道這不會成為一個新的趨勢嗎?

在Serverless 的世界裡面,AWS 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期待新的一年裡,關於這個領域會有更大的發展。

物聯網(IoT) 有望爆發

物聯網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一次次對這個領域抱有熱烈的期盼,但總是感覺不溫不火。2017年為什麼要舊話重提呢?

首先在過去的一年多里,困擾物聯網發展的瓶頸之一物聯網平台隨著雲計算的發展而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以AWS提供的IoT服務為例,它可以支持數十億台設備和數萬億條消息,並且可以對這些消息進行處理並將其安全可靠地路由至終端節點和其他設備。而且這樣的一個平台可以極大的簡化了開發物聯網應用的複雜性。

而AWS IoT Button則為我們帶來了物聯網設備的一個新的思路。這是一款可編程的簡單的Wi-Fi設備,非常易於配置。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設備可以快速的開發出諸如一鍵購買、汽車解鎖、智能家居控制、住客簽到等。

對於物聯網應用,還有一則利好消息就是低功耗廣域網(LPWAN)在過去一年進步驚人。相比於短距技術(藍牙、Wi-Fi、ZigBee等),LPWA無需額外部署匯聚網關,大大降低了用戶的部署成本和複雜度,應用終端即插即用消除了部署限制。2016年6月,NB-IoT技術協議獲得了3GPP無線接入網(RAN)技術規範組會議通過。已經具備了在2017年投入商用的條件。LoRa作為一種無線技術以較低功耗遠距離通信,對建築物的穿透力很強。LoRa的技術特點更適合於低成本大規模的物聯網部署,例如智慧城市。僅在2016年已經有17個國家公開宣布建網計劃,120多個城市地區有正在運行的LoRa網路。

當我們意識到困擾物聯網的平台以及網路等瓶頸,因為市場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而得以消除,我們應該有足夠的信心迎來物聯網爆發的一天

最後借用《經濟學人》中的一段話作為結語:

雲計算的承諾是革命性的:它將會更便宜,它將保持軟體跟上潮流並且它將鼓勵更多的合作。

————————————————————————————————————————


雲計算的基本特徵是通過網路即可從任何地點任何設備使用雲服務,而雲服務的本質還是計算問題與存儲問題。

之前我有篇文章就說過,雲計算現在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比如,目前的虛擬機的解決方案,不得不說,這就是一個過渡階段的解決方案。

因為虛擬機還是物理機的影子,本身可用性也受物理機的影響,ECS為啥只有99.95%的可用性就是這個道理,對比高可用應用來說,99.95%是一個非常低的可用性。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使用多台ECS,並在前面架設負載均衡SLB,通過多台機器來提升整個體系的可用性。

但是,雲計算想成為一個很好的基礎設施,就必須類似現在的電,隨時可用,按需可取。

簡單的例子,我不是要建一個發電站(私有雲),也不想在一個大電廠里給我虛擬一個發電機組來給我用(虛擬機,ECS)。當虛擬出一個發電機組給我用的時候,我就不得不受這個機組的可用性的影響。

我需要的是電,根本不關心發電站與機組在哪裡。 而我接上電網,我根本不關心電廠在哪裡(機房在哪裡),發電機組是哪個(哪台物理機)。

如果雲計算的本質是電,輸出的是計算能力與存儲能力,我們就不應該關注虛擬機,而是關注的是計算能力與存儲能力。這個時候,計算能力的計量方式也應該更能讓人更容易的理解,比如我用電的時候,我會很明確的知道我的電器是1000瓦,1個小時會消耗一度電。

雲計算把計算與存儲當成電,用戶就不該考慮用的是不是虛擬機這個問題,而是我要用的計算資源與存儲資源。我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而當不用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費用。這個時候的可用性,也不該與任何ECS的可用性有關係,只與電網的可靠性有關係(基礎設施的可用性)。

我們看第二次技術革命,也就是電器時代,當世界上第一盞犁口般大小的電燈由美國科學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於1879年10月21日試製成功之後,各地的發電廠才迅速發展起來。然後更多的人發明了基於電的電器,更多的電器反過來推動電的發展,推動建立更多的發電廠,更多的發電廠由催生了電網的發展,從而保障更高的可用性。

這個是一個正反饋的良性循環。

對於目前的雲計算來說,目前跨出了第一步,剩下的就是正反饋的良性循環的發展與加速。

對於目前的雲計算來說,如果說雲計算是「電」,雲上的應用與解決方案就是「電器」。

只有電器越來越多,電的使用量越來越廣,電網規模越來越大,我們才能說自己進入了電器時代;雲計算時代也是如此,僅僅是基礎設置的改變,還不足以說我們進入了雲計算時代,這個是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從雲基礎設置,到雲上平台,雲上軟體,雲上解決方案的所有改變,並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幾十年時間來共同改變。

對於第二次技術革命而言,電器,電子化產品,包括電驅動的現代化工廠,最大的作用是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效率,使得因為社會效率的提升而創造更多的財富,這不是零和遊戲,而是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也就是電的普及與應用為啥能成為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根本原因。

我們處於第三次技術革命之中,為什麼傳統架構轉型到雲計算架構如此痛苦,因為我們很多企業還沒有完全適應雲計算時代的「電器」。比如,蒸汽機時代的蒸汽機看到了電的優勢,現在想用電來帶動,唯一的做法只能我再用一個電動機,然後,加一根皮帶,由電動機帶動蒸汽機來運轉。

一定要造出能完全運行在雲計算之上的「電器」,我們才能完全解決這些歷史過渡的問題。

比如,電器時代最成功的,肯定不是發電廠,而是基於電的計算機及技術的發展。

袋鼠雲作為雲時代的企業服務也是如此,我們不能滿足於幫企業上雲,然後告訴他你節省了多少成本,這還是零和遊戲。我們雖然用了電,不能僅僅是取代了煤油燈!企業服務的目的不是幫助企業上雲,而是幫助企業在雲上找到新的創新點,改變老的工作模式,通過雲計算這種新的模式,來創新,突破,提升效率。最後,從點帶面,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率。

目前,大部分的企業也具備這樣的思路,只是

1、傳統架構的包袱太重,不是一次能轉型到位,比如目前的很多銀行,以前是運行在IBM AS400上,在雲計算的浪潮下,IBM慢慢的也開始放棄了對AS400的發展與支持,對於銀行來說,目前最緊急的是從傳統架構轉型到新型的分散式架構。在這個事情沒有真正完成之前,創新的事情只能先放在一邊。

2、很多企業也希望在雲上有所創新,特別是在大數據上面,希望能基於大數據,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良品率等實際問題。走在更靠前的一些企業,已經在模式上面有所創新,比如有些面向消費者的生產企業,通過電商模式,改變傳統的渠道模式,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還可以直接獲得大量消費者的信息,能更好的做好消費者畫像,精準營銷,同時提升消費者的體驗。

3、傳統的思維與慣性影響太大,比如SaaS模式,就是雲計算時代很好的一種模式。比如同樣是SaaS,美國比中國就要普及得多,因而美國就有一大批做SaaS比較成功的公司。不過,我相信中國一定也會走到這樣的路上去,只是時間問題,就跟電子商務03年在中國落地的時候,面臨的也是居多的懷疑與排斥,但是,經過10多年的快速發展,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電子商務的模式了。

一旦雲計算時代的「電」與「電器」的普及,我們就進入真正的雲計算時代,要進入到這個時代,我們還必須要解決幾個問題

1、計算與存儲資源的透明與計費問題,如果用戶沒辦法計算自己雲資源的消耗,使用上將遇到極大的挑戰。如電器需要有功率標註,接入電網需要有電錶,這些都是標準,需要解決。

2、計算或者存儲資源的成本必須足夠低,在雲計算時代,如果用戶總是在擔心雲計算的成本問題,對雲計算就是一個要命的問題,我們用電的時候,基本上認為電費針對電器帶來的價值來說,我們是可以忽略或者是肯定能接受的,否則,我們也不會買這台電器。


不邀自來,我只是來YY的,不是意淫,是預言。


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大眾所見的雲技術還在雲盤裡打滾。儘管大家對於雲端的未來充滿期待,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確切描述雲可以帶給我們怎樣的未來。就算是很多互聯網公司本身,也對雲技術的擴展一頭霧水。大家都知道今天的雲盤炙手可熱,各個公司一窩蜂的簇擁而上推出了自己的雲盤產品,可仔細分辨後便能看出,這些雲盤產品的功能類型都大同小異,並沒有特別出色的產品。很多產品作出了一些微創新,卻沒有把握住產品的歷史發展趨向,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力,更難以為將來的發展鋪磚加瓦。所以在這裡,我將嘗試對雲技術的發展與趨勢作一個粗略的概括,就算拋磚引玉吧。

目前的雲還只是一株小小的幼苗,它的眾多特徵還尚未顯露。敝人以為,雲盤和雲計算只是另一個碩大概念的一部分,這個概念的名稱就是:「雲主機」。當然這個雲主機和網站服務提供商們的雲主機並不是一個概念,做網站用的雲主機其實只是一個可以遠端遙控的伺服器,其軟硬體本身和雲技術的核心部分其實毫無關聯。而本文的雲主機則是指一部在乙太網上運行的、可供全人類使用的虛擬主機,由網路上的所有電腦(機房)組成。所有電腦的資源總和就是它的構成部件,所有電腦的運算、存儲能力決定著雲主機的工作性能。

一台電腦主機的硬體基本組成非常簡單:計算部件、存儲部件。電腦的工作過程就是從存儲部件里調出數據輸入計算部件進行計算,得出結果後輸出到顯示屏等設備上,就完成了一個周期的工作任務。雲主機的工作過程也是如此,只是,它的存儲部分是網路上所有的硬碟,計算部分是網路上所有的中央處理器。數據從全網調用,然後再輸入全網的處理器進行計算。目前這兩大部分都已經有了具體的產品:處理器對應著集群計算,而存儲部分則是現在火熱的雲盤。


網路上的處理器、存儲(雲盤)和本地資源互為冗餘,由一個龐大而精緻的資源協調系統進行綜合控制。所以若要建立雲主機,在集群計算和雲盤後,下一個最關鍵的部分是將所有資源進行協調管理的「中央控制器」。也許這個功能聽起來比較遙遠,但實際上另一個它的下游部件已經進入了建造施工階段,這個工期的名字叫做:「雲操作系統(IOS)」。

關於雲操作系統,你可以這樣想像:地球上只有一台或幾台電腦,幾十億人口每人面前只有一台顯示器和一副鍵盤滑鼠,所有人使用的操作系統都是建立在互聯網上的。這意味著,你在家,在單位,在宿舍,在鄰居家,在朋友家,在手機上,在平板上,在酒店裡……只要你輸入操作系統的帳號密碼進行登陸,你就會使用到完全一模一樣的操作系統,包括所有的軟體、文件、操作設置、界面美化……都是一模一樣的。因為系統只有一個,你再也無需記憶所有網站的帳號密碼,因為操作系統本身就已經登陸過了,你通過雲對其它網站的訪問行為本身就已經包含了賬戶信息,換句話說,所有的網站、遊戲、應用等服務都無需進行註冊或登陸。只有在涉及到少數關鍵操作(如金融或個人信息處理)時才需要二次登陸(或設置子帳號)。為了提高安全性,你也可以將你的系統設置為所有服務使用之前都需要重新輸入帳號密碼,這樣台式機或筆記本就可以在保證開機便利性的同時,確保機器不被別有用心的人冒用。


以後的軟體開發者的工作簡單多了,他們只需要把軟體安裝在雲伺服器上就可以了,這樣全世界的用戶不需要個人安裝即可以使用他們的服務。每一個用戶的軟體環境甚至宏觀硬體環境都是完全相同的,你所遇到的兼容性問題將完全不復存在:只要做好了對一個系統的兼容,就可以全球通用。

如果你覺得某個操作系統太貴、太陌生,你也可以隨時更換到其它系統,比如WINXPWIN7LINUXMAC……而這一切都不需要更換你的硬體設備,只要一個選擇菜單便可完成。每一個系統有幾萬到幾百萬人圍繞它工作,解決各種衝突、打補丁、殺BUG……所以你永遠無需重裝系統,電腦將永久保持在最佳工作狀態。BIOS作為個人端底層系統與網路連接。可在BIOS中選擇使用哪個聯網系統或使用本地系統。也可直接運行部分軟體或使用網路功能。

精力過剩的黑客們也很難破壞雲系統——和以往由單獨組織維護的伺服器不同,雲系統的基礎是整個互聯網,黑客其自身就是互聯網的一分子,過高的損失會殃及自身,越大的破壞越會招致全球技術力量的瘋狂反擊。更何況在雲系統中,每個人的賬戶都是唯一的,每一台電腦的身份也是唯一的,黑客自身的設備即網路的組成部分,每一個危險動作都處於整個系統的監控之下。

行文至此,大家或許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不同的系統,不同的軟體,不同的應用環境……傳統的用戶數據乙方(服務提供商)存儲方式將讓雲端優勢不復存在。服務提供商們把持了用戶數據就等於把持了從業資源,這部分資源是私有的,就算是使用者(甲方)也無權提取。而這是違反法律、雲技術本質與未來發展方向的。所以傳統IT產業必須作出讓步,把個人的信息歸還給個人——你的個人照片、文字、博客、相冊、發帖、回復、評論包括後台數據等信息都會存儲在網盤裡,換句話說,網路服務的提供商並不替你保存任何數據,所有的數據都記錄在你的個人雲盤裡。就拿知乎來說,你對我這個答案的評論,包括點贊信息,都會存儲在你的個人雲盤裡,網路服務商提供的只是一個程序,同樣運行在雲系統上,服務商自己無需承擔任何硬體費用,只有軟體成本。未來信息社會的數據核心只有數萬個機房和數億台電腦的混合體,而不會是任何一家企業。


承上擴展:任何公司、網站、系統所使用的個人信息數據都可以被設定為是公共的,使用這些信息的區別僅在於發布形式,在內容上並沒有太大區別。如果你刊登了求職廣告(開放特定信息的訪問許可權),在默認設置下,所有的職聘網站都會出現你的訊息。只是展示內容、功能窗口、界面布局有所不同。

所有的數據都以機房陣列的形式存儲運行,你沒看錯,是機房陣列,而不是硬碟或機櫃陣列。這個陣列的硬體體積可能會縱跨幾大洲,分布於世界各地成百上千的機房裡面。這樣的做法有這樣幾個意義:


1 某幾個節點出現問題完全無關緊要,那些頻繁使用的數據會通過一套自動枚舉的管理機制加強權重,加大存儲次數和地域跨度,即使半個地球在一瞬間被毀滅,大部分重要數據仍然不會丟失。


2 對數據的讀取可以同時通過數個機房同步進行:例如A機房負責提取前10%,B機房負責20-30%,C機房負責30-50%……這樣一來讀取速度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證。

3 對數據的非法篡改將會非常困難,因為數據是通過系統自動分布於全球各處,具有相互印證備份的功能。如果不通過主要節點,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同時更改所有的數據。大數據的傳輸機制(層層集中,層層備份)本身就限制了對數據的任意篡改,因為大家都使用一台系統,大數據的構建將水到渠成,數據們之間也會相互印證。這種印證既包括了相同欄位數據之間的印證,也包括了關聯欄位之間的計算印證。相同欄位的印證很好理解,關聯欄位則是可以用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2014年國民平均消費這個數字的來源是所有民眾,民眾的數量是幾千萬人或幾億人,如果你更改了總和,和各省數字之和衝突;你更改了省級和值,跟市級和值衝突;更改市級和值,跟縣級和值衝突,更改縣級和值,跟鄉級和值衝突……最後你只能去改個人,個人還沒完,跟某階段消費數量的和值衝突……


4 大部分機房個體的多盤備份將變得無關緊要,因為數據分布在世界各處。這樣一來機房建設的成本將會大大降低。而且每一個機房都可以聯入雲系統分擔雲端的工作並為此獲得收益——個人以為將來地球的高緯度地區將成為機房建設的熱門地區,只需要一根光纜和一根電線,就有整個南北極的嚴寒天氣源源不斷的疏散燥熱。

美好的前景說完了,下面說點距離我們較近的趨勢,也就是雲技術的發展階段。


1 存儲雲,也就是目前我們所處的這個階段。我們開始把數據上傳到雲端,並在使用時將其從雲端取回來。


2 軟體雲,除了數據,程序本身也可以從雲端調用。再細化一些,最開始的軟體雲只能做到個人設置的雲端同步——比如無論你在哪台機器上開啟瀏覽器,瀏覽器皮膚、收藏夾、cookie信息都是完全一致的,不需要重複進行設置。目前已經有部分軟體可以做到這一點了。


下一步,是程序代碼的雲端調用,例如函數庫。我們的軟體將不會再蹦出煩人的升級提示,而是直接在雲端運行最新版本,然後在本地顯示結果。


十年之內,我們安裝軟體時填寫的路徑將會多出一些選擇。比如現在我們只能填寫C:之類的盤符,但不久之後,我們可以選擇把軟體「安裝在數字雲盤、安裝在百度雲盤」。哪怕我們的電腦重裝了系統,只要安裝了雲盤客戶端,便可以對這些安裝在雲盤上的軟體進行調用。


3 系統雲,當上述雲盤的功能逐漸強大,開始支持越來越多的軟體安裝在雲盤上時,雲盤客戶端便開始向雲系統的方向發展。這個時刻才能標誌著人類真正邁入了雲的時代。上文所述的大部分YY也將在這個階段得以實現。


4 統一雲,系統雲並非雲技術的終極,雲技術的終點是統一雲。

百年之內,提供雲系統的廠商們將會發現數據不應存在界限,不同系統的用戶數據完全可以共享。也就是將不同系統中的數據統一為同一個資料庫,所有系統從一個雲資料庫中調取資料。對於個人來說,也就達到了本文之前所描述的:無論你使用windows或ubuntu(屆時不一定叫這個名字,也不一定跟現有的這些系統有血緣關係),都可以打開同一篇文檔,甚至使用同一個軟體。


「雲」的基本特徵是無處不在,任何界限與真空都代表雲的發展未臻圓滿。當我們有一天能夠毫無阻礙的處理所有的信息,而無需考慮時間、地點、平台、國家、廠家……雲的世界才算真正到來。


征途仍然漫長。

——全文完——

本答案所有文字、圖片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謝絕商用場合。


------------------161021凄慘補充---------------------

360雲盤完犢子了,敝人作為360的堅定五毛這臉打的真是慘絕人寰……國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政策只是一方面,一個限制10M以上文件共享的措施就能規避。但一味仿冒圈佔,不主動尋找贏利點、不懂得搶佔技術制高點,搞到今天慘淡收場倒也不算意外。十幾年前電子郵箱也曾經掀起一陣收費潮,順便死掉了一大批,但今天的電郵依然存在,卻不再被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主要通信工具。個人認為雲盤也將重複同樣的過程,當國內外具有長遠眼光和先進技術的公司們在雲技術的框架內重新發現商機後,某些人遲早要把拉出去的粑粑重新吃回去。


2016年10月21日立此存證,厚顏祈待雲盤歸來,預期3-5年!!


如今,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雲端的作用日益凸顯。人們幾乎可以擺脫傳統的硬體儲存方式,只要有能上網,人們便可輕易從雲數據中心進行儲存、調取各種所需資料,如圖片、文檔、大容量視頻以及企業信息等。那麼在未來幾年,雲計算和數據中心有什麼樣的發展趨勢呢?有專家列出以下5點重要趨勢:

1、雲應用API

OpenStack、VMware、CloudStack和亞馬遜等都是通過「雲」連接創建簡單的方法,運用API使得開發人員無需了解源代碼或者內部工作機制的細節,就可以簡化繁瑣的程序,提高基礎設施水平。

2、軟體定義一切

隨著硬體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成熟,成本越來越低,軟體定義一切囊括了在基礎設施可編程性標準提升下不斷增長的市場勢頭、由雲計算內在自動化驅動的數據中心互通性、DevOps和快速的基礎設施提供等。

3、混合雲

在未來的雲計算平台,幾乎每個人都將採取某種類型的混合雲平台,這成為大勢所趨。大多數公司正在和雲發生關聯,不管人們處於什麼平台,新的雲管理解決方案的目標是控制雲。混合、公共、私人甚至社區雲都可以控制。未來的雲計算平台支持混合部署,可輕易實現數據在私有雲與公有雲之間相互轉移。

4、安全性

安全性正越來越成為企業考慮平台的重要指標之一,人類的生產生活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並且產生的速度越來越快。大數據無所不在的「眼睛」和預測能力正促進數據隱私保護和安全保護的發展。未來雲計算平台,雲管理員設備和雲伺服器之間的連接可以加密,也可支持多種認證機制,即基於VPN的解決方案、共享密鑰+用戶名+密碼、SAML和其他聯合身份標識、智能卡身份驗證等等。

5、移動化

在後PC時代,個人電腦的時代正在逐漸結束,手機等手持設備的告訴發展催生了移動化的浪潮。圍繞 等環節的移動程序正在致力於為用戶提供最好的設備和服務,在未來將有更多移動設備及隨著相對應的服務誕生。如支持iPhone, iPad, Android和Windows Phone的本地應用程序,適用於移動設備的各種功能,包括觸摸感應、攝像頭集成、郵件集成等。此外,雲計算平台及數據中心可以將所有企業內容(包括文檔、報表、賬單、網頁、圖片、傳真,甚至多媒體音頻、視頻、等等各信息載體和模式)集中進行管理和控制,結合其強大的元數據搜索引擎,為各企業提供商務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同時提供網路端訪問,支持在線研發設計功能,真正幫企業實現信息化。


歡迎小夥伴和我多多交流,也請大家關注Cloudin,我們做私有雲絕對最好,哈哈,強行打了一波廣告,當然感興趣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CloudIn雲英 - 專業的雲主機,雲伺服器,雲硬碟,雲安全等IaaS及PaaS服務提供商。


1.個人電腦完全實現瘦終端,所有應用和數據存儲全部在雲端。
2.互聯網應用完全可以藉助互聯網已有的雲化IT基礎設施和PaaS平台構建複合互聯網應用。


雲計算是未來的方向已經是共識了,只是其成長的周期才剛開始,從炒作到現實得有一個較長時間窗口的周期。目前各路玩家在IT業務棧(或說應用棧)上各盡其力,取其中各層切入、卡位:
一、GOOGLE是全都自己做,給它認為世界需要的SAAS,自己的伺服器、自己的路由器、自己的OS、自己的分散式文件系統等。
二、IBM、HP,做一站式TURN-KEY方案,主要在IAAS上,賣附加值更大的BOX;但是也不放棄SAAS,特別是無AGENT的軟體能力軟體租用化。
三、VMWARE、MICROSOFT、CITRIX、REDHAT、ORACLE,做CLOUD ENABLER。
四、AMAZON、RACKSPACE、TERRAMARK,做ITAAS Operator。
五、CISCO、DELL等在往一站式或服務化轉型。
這一切都是「雲計算惹的禍」。
綜上可見趨勢已然明了,它會大發展,但是戰局混亂,對於不能成為主導玩家的該如何應對呢?這是個現實的難題,誰如果能把握住更合理的答案,誰也將在未來擁有更大的戰略空間。


以下是評論某回答的內容,稍加修改貼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雲計算提出的願景,是要像用水用電那樣使用IT服務。建立了水廠發電廠集中提供水電,家庭不再需要挖水井和買發電機,只要通過水管和電線便可享受專業的更高水平的水電服務,且按需付費,若短期突然要大量用水用電,也無需擔心資源不足,用多用少可自主決定。類比到IT,便是雲計算服務提供商建設好大規模的IT基礎設施,通過互聯網(網線或無線)為企業提供伺服器(虛擬機)、存儲、應用程序等的租用,企業無需自己再建設IT基礎設施,便可享受專業的更高水平的IT服務,且按需付費,若短期內業務訪問量暴增(如雙11)需要更多的計算資源,也無需擔心雲計算服務提供商的資源不足,資源的租用可根據使用情況自動伸縮,企業只需按實際使用量付費即可。這就是公有雲,微軟Azure、亞馬遜AWS、阿里雲、騰訊雲便是公有雲提供商,為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

對於一些大型企業,內部有很多分支機構,總部建立集中的IT基礎設施,為眾多分支機構提供類似公有雲的IT資源租用服務,各分支機構無需再重複建設IT基礎設施,則稱為企業私有雲,微軟Hyper-v+SystemCenter產品,VMWare的vsphere+horizon產品,即是建設私有雲的產品。

雲計算的基本特徵是通過網路即可從任何地點任何設備使用雲服務(包括管理自己租用的資源)。使用按需付費,所租用的計算資源能自動彈性伸縮。

雲計算服務提供商的基本特徵則是擁有基於大規模的高性能物理伺服器群集、大規模的存儲陣列以及帶寬更高的互聯網出口所構成的多個數據中心,租給企業的伺服器是以虛擬機的形式提供(一台高性能物理伺服器可以虛擬出很多台虛擬機),虛擬化技術是雲計算服務提供商所使用的基礎技術。使用群集技術、存儲陣列技術等各種冗餘技術來保證數據和服務的高度可用。

目前的現狀是公有雲剛起步,一些企業已經把自己原來的業務遷移到公有雲上,不再擴容原來自己的IT基礎設施,和逐步淘汰下架自己的老舊伺服器。一些新公司則一開始便租用雲計算服務,不用關心IT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事實上,建設好和運維好自己的IT基礎設施並不容易,特別是對很多小企業來說。——以後的發展趨勢便是使用公有雲的企業越來越多。存在的阻礙因素主要是網路帶寬和數據的安全性考量。

私有雲的發展趨勢:大型企業自己建設企業私有雲的,也會越來越多,畢竟自己體量大,分支機構多,以前可能總部和分部都各自建設有大小不一的數據中心,雲計算的理念的普及,也會促使這些適合自建私有雲的大型企業整改為私有雲,私有雲的一個最大好處便是所有數據都能自己掌控。

對於個人用戶,一開始便不是雲計算概念的目標對象,隨著雲計算的流行,很多本來通過互聯網提供服務的東西都改名跟雲扯上關係,如網路硬碟改名為雲盤,網站主機改名為雲主機,流媒體改名為雲播放,以及什麼雲輸入法,雲閱讀,雲音樂。照這樣說的話,一早就有的搜索引擎更加是雲計算服務了。發展趨勢:趨向於基礎功能免費、高級功能收費。


先說一個引子。

Google 無人駕駛的項目最近發生了一些重大的改變,實際上是由三方主導:

  • 一是 Google 旗下無人駕駛公司 Waymo;
  • 二是整車製造商 FCA;
  • 三是打車軟體 Lyft。

Google 將很快對汽車行業形成強勢影響,預計明年下半段,美國市場將看到真正高度智能化、自動化的新一代無人駕駛汽車出現在老百姓身邊。這也意味著全球第一個完整的無人駕駛汽車生態系統聯盟成立,由軟體供應商 Google、硬體供應商 FCA 和消費端互聯網接入平台 Lyft 三家公司共同構成。

無人駕駛已經不止於 Demo,它將改變汽車工業,也將對人類出行和對汽車的理解產生根深蒂固的變化。


&>&>&>&>雲計算的謊言

回到雲計算,模式幾乎一模一樣。

過去 6 - 8 年間,雲計算試圖推翻和改變一切,然而卻一直掩飾自己的野心。

雲計算從全虛擬化起家,代表廠商是 VMware。伺服器虛擬化讓大家忽略到雲計算的野心,也讓傳統 IT 硬體製造廠商放鬆警惕,誤以為雲計算只是搞虛擬化,而虛擬化最終是在賣伺服器而已。

實際上,雲計算既然能做虛擬化,也一定能在用戶空間實現更輕量級的虛擬化,即 User Space 的虛擬化,雲計算還可以做到線程的隔離管理,進一步做到進程級別的隔離管理,直到實現一套系統運行一個獨立的 Task(任務),也就是容器化和單核化。

所以,如上圖所示,我們能看到 IT 從物理設備走向全虛擬化、容器化、單核化。

&>&>&>&>雲計算的野心

未來還有什麼?我們不確定,但云計算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

野心表現得最強烈的是亞馬遜和 Google。

  • 去年 11 月,AWS 大會讓大家感受很強烈的是,再也沒有人談論如何管理 Server,而是談論各種各樣的 API 和 Service。
  • 剛落幕的 Google I/O 2017 大會雖然缺乏新品發布,但依然讓大家覺得激動萬分,一是 Google 的服務化涉及到各個方面,二是 Google 正式進軍 AI-first 時代。

從中可以看出,雲計算在展露自己真實的目的,IT 不再是一個個的 Hardware(碎片化設備),不再有伺服器、交換機、路由器、硬碟、存儲櫃等等,而是一個信息科技與通訊科技集合在一起的綜合性科技交付平台,可以稱之為 IT 及 CT 一體化。

它的底層有 Bare Metal(物理主機)、虛擬化設備(Virtual Machine)、容器化設備(Container Machine),甚至是單核化實例(Unikernel Instance)。

往上層看,Middleware(中間件層)將消失,應用程序無需放在令人頭痛的中間件上才能運行,開發者無需關注 WebSphere、學習 Tomcat 和 HTTP session 複雜的管理方式。

舉個例子,青雲即將推出的分散式資料庫,實現縱向與橫向 100% 高度離散化,中間非常重要的分散式路由層,使關係型資料庫脫離傳統的、完全遵循主從結構的架構,災難備份及災難回滾機制等。

我們交付的 RDB Service 與 RDBMS 不同,不是軟體,而是通過 API 形式交付 Service。如果用戶要存儲、修改和刪除數據,只需要輸入相應的命令即可完成。此外,MySQL 完全兼容所有的 ODBC、JDBC,採用的標準是美國 1992 年的 ANSI SQL-92。


&>&>&>&>存儲對象化已成趨勢

存儲方面,企業不需要考慮硬碟,只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存什麼,二是要存多久。

隨著雲計算面向 AI 化、移動互聯網化,顯然存儲對象化是最重要的趨勢。同時,為保持對過去的兼容而採取 NAS 化,只是對傳統 IT 表現友好的途徑。但毫無疑問的是,基於一個通用的、永久有效的訪問協議能夠到達某一個對象,是對存儲唯一的定義方式。

所以,以雲的方式觀察存儲時,基於對象存儲( Object Storage) 是必然之路。


&>&>&>&>骨幹網版圖

青雲重資投入建設骨幹網將近 3 年,從 2014 年年末開始,到現在為止已經完成建設北京、上海區,目前正在進行廣東省的建設。在未來 3-5 年時間,青雲將完成全國骨幹網拓撲,並擴展海外建設。

為什麼我們要投資建設骨幹網?跟電信、聯通有什麼區別?

首先是我們在國內實現了超過 10 條 BGP 線路的匯聚,然後透過我們的香港節點(位於亞太區最大的光纖匯聚點 Mega-I),可以和全世界所有的頂級骨幹網運營商進行光纖對接(一跳對接),比如 Tata、Infosys、新世界、香港電訊、NTT、ATT 等。

其次很重要的一點是,青雲的網路是百分百的 SDN 化。從 2013 年 Beta 上線,青雲是全球雲計算領域內第一家將 SDN 功能在雲端實現商用的雲服務商。

現在大家都在做 SDN,但是做法都不一樣。青雲的 SDN 方案是純軟體的,完全不依賴於硬體製造業。與硬體強捆綁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因為硬體不靠譜,這是對設備應該持有的正確認識。


&>&>&>&>以軟體為靈魂的新製造

今天,雲計算已經肆無忌憚地實現對傳統 IT 的替換,實際上這一進程在美國已經划上了句號。在中國,句號划了一半,另外一半也將在未來兩年完成。接下來,整個 IT 行業和 CT(通訊)行業將完全由軟體定義。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詞是「新製造」。

打從青雲公有雲上線起,我們一直在新製造領域努力塑造青雲的超融合一體機。所謂的超融合不是簡單地去製造業工廠買一台伺服器,安裝青雲操作系統,這只是第一步。

現在,我們在設計自己的伺服器,晶元是基於當下流行的 ARM 或是 X86,並進行低能耗、高度離散伺服器設計,使之成本和能耗降到極低。與此同時,它運行時的故障對整個線上生產環境沒有分毫的影響,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今年 7 月的 QingCloud Insight 大會現場也會展示整體機櫃。

經常有說法是硬體已經過時了,其實,過時的是 Traditional Hardware(傳統硬體),我們即將迎來的是「以軟體為靈魂的新製造」。

很久之前,每一個在中關村出沒的人都陶醉於配置兼容機,我年輕的時候就經常幹這種事。為什麼現在沒有這樣的生意了?原因在於軟體先行,根據軟體定義硬體,消費 IT 也從台式機變成蘋果筆記本、平板電腦。舉個例子,Google 推出的 Android Spy,所有工廠都要按照 Google 的要求製造硬體,這就是消費者 IT 領域的新製造時代。

類似在消費者 IT 領域發生的一切,企業 IT 領域的製造也在發生同樣的變化。

各行各業的 IT 相關人士再也不用關心硬體了,並且 IT 成本也將極大降低,因為省去了品牌溢價。以『網易嚴選』為例,這是去年中國大陸最搶眼的一個電子商務網站,其亮點在於專門經營去掉品牌溢價後的貨物。品牌大多時候是為了幫助消費者篩選出優良的貨物,而在企業 IT 領域,硬體的可靠性將轉由軟體系統提供商和服務提供商保障。

世界正在發生顛覆性的改變,希望本文可以對大家有所啟發。


「雲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 ——李彥宏,2010年中國IT領袖峰會

「計算能力、處理能力甚至邏輯組件都能夠像水和電一樣使用,的確是有想像空間的,但可能過幾百年、一千年後,到『阿凡達』那時確實有可能,現在還是確實過早了。」 ——馬化騰,2010
年中國IT領袖峰會

「雲計算不是我們想做,而是因為我們必須要做,客戶需要,市場需要,如果我們不做,將來會死掉,這是我們的出發點。」 ——馬雲,2010年中國IT領袖峰會

雲計算,究竟是皇帝的新衣,還是真實的未來?究竟是遙遠願景,還是時不我待?多年前的這場峰會上,三位中國互聯網圈的頂級大佬觀點鮮明,火花四射。

然而這兩年,這樣的爭論似乎少了。對於互聯網技術革命,更多的視線投向了虛擬現實、人工智慧這些領域。難道是雲計算的泡沫破裂了?

其實不然。

之所以雲計算不再被掛在嘴邊,是因為它已經滲透到互聯網行業的方方面面。

無論是阿里騰訊般的龍頭,還是各種互聯網創業公司,雲就如呼吸般——感覺不到,離開不了

共享交通、互聯網金融、在線教育、手機遊戲……這些新興行業的發展,無一不是依靠雲計算的支持才能大幅降低運維成本,實現用戶量級的躍升。

而以阿里云為例,根據阿里巴巴本周四剛公布的財報,阿里雲的用戶已經拓展到中信集團、中國華能集團、人保金服、亞洲航空等國內外超大型企業,並涵蓋了消費、能源、金融、健康醫療、製造、多媒體、零售等多元化行業,付費用戶數首破100萬

雲計算,就如同線上的鋼筋水泥,已經成為互聯網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今天,我們就拿它和真的鋼筋水泥比一比,看看用實體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歷程,是否能解釋雲服務這一互聯網時代的「房地產」行業緣何而起,又將走向何處。

異源同流

在人類尚未探索海洋與外太空之際,無論游牧農耕,還是現代社會,土地幾乎都是人類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在中國,由於土地出讓受到國家嚴格管控,其稀缺性不言而喻。本世紀以來,中國的住宅房屋價格普遍上漲4倍,但土地出讓價格卻跳升了18倍。

不難理解,當房地產的火熱向上游傳導,就引發了針對有限土地的競爭。

在雲計算領域也有這樣一對共生關係:互聯網服務和網路帶寬。

「多圖殺貓「這樣的網路用語已經像是上古方言,德勤曾在2007年預測的國際互聯網帶寬極限也早已被證偽。

原因很簡單,網路技術不斷迎來突破和飛躍,電信業也一直在加足馬力拓展網路帶寬。

技術層面來說,從銅纜到光纜,從10G光模塊到100G乃至1000G光模塊,通信線纜的發展速度馬不停蹄。移動數據網路的發展更為人熟知,從3G到4G再到即將商用的5G,移動網速的提升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相輔相成。

此外,在網路帶寬拓展方面,谷歌已經聯手臉書和多家中國企業合修跨洋光纜,傳輸速率可達每秒120TB,亞馬遜在投資自營的海底電纜,特斯拉的馬斯克則攜旗下公司SpaceX宣布將向太空發送4000餘顆衛星,為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提供Wi-Fi上網服務。

正因為有了技術發展和帶寬拓展的雙管齊下,才迎來了最近五年互聯網連接速度的快速提升,而這也給對網速高度敏感的互聯網服務——例如手游和視頻的爆髮式增長創造了條件。

中美德日印五國2007三季度至2017一季度互聯網連接速度

數據來源:整理自Akamai

但這並不意味著互聯網時代的土地——帶寬的瓶頸就不存在了。

一方面,新興的互聯網服務對帶寬消耗的胃口越來越大,從手機遊戲、視頻播放,到人工智慧和虛擬現實,對網路速度以及穩定性的要求呈指數級的增加。

另一方面,網路安全的隱憂卻始終未曾解除。德勤在最新的行業報告中表示:「全國帶寬的大幅度提升顯著加強了 DDoS (分散式拒絕服務)攻擊力度」,並且「考慮到自身的增長和DDoS攻擊,大型企業和組織通常會租用超出自己需求很多的容量」。

2014年,阿里雲曾幫助用戶抵禦了在當時還是最大規模的DDoS攻擊,峰值流量達到每秒453.8GB數據。而這一紀錄在2016年又被法國公司OVH受到的攻擊打破,峰值流量甚至達到了每秒1TB數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帶寬緊張的局面並未隨著技術升級得到真正的緩解。

制度決定土地供應,技術則決定帶寬,兩者都是產業鏈中的限制要素。因此同根同源,線上的網路帶寬就好比實體的土地資源,價格只會水漲船高。

互聯網革命要繼續,必須先解決帶寬的瓶頸問題,而業界給出的結論只有一個字——

革故鼎新

隨著地價和房價的飆升,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意識到想要擁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光靠「拿地-蓋房-賣房」這一流水線是不行的,發展類似 「長租公寓」之類的以租代售模式才是轉型希望。

近年來,一線房企紛紛進軍長租公寓領域,譬如萬科的泊寓項目、龍湖的冠寓項目等等,其中萬科還明確將長租公寓業務作為2017年的發展重點。

以租代售,不僅對於房企來說有長期穩定現金流和利潤回報的吸引力,對於工作流動性越來越大、同時對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的80後和90後來說,同樣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對於雲計算來說,開端看似混沌,邏輯卻一樣的明確。

最先行動的是亞馬遜和阿里。作為電商型企業,二者均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像黑色星期五和「雙十一」這樣的大型在線活動,短期流量爆棚,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均攤系統壓力來保證峰值來臨時系統不過載,然而一旦活動結束,這些基礎設施便轉為閑置狀態。

能否將閑置的計算資源租借出去給其他人用呢?雲計算服務就此應運而生

當然,發展迄今,雲計算服務的範疇已經遠遠超出了簡單的租藉資源。它是分散式處理(Distributed Computing)、並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等技術發展的商業實現,核心思想是將大量用網路連接的計算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用戶提供按需服務。

除了「長租公寓」的比喻之外,還可以將雲服務看作是當年電力發展的變革——從過去家家戶戶都安裝單台發電機,轉向從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如今的計算能力真的就如同水力和電力一樣,是一種可以自由流通的商品,取用方便,費用低廉。

互聯網巨頭曾經以為是很久以後的未來,轉眼觸手可及。

問卷調查:您所在的公司目前有多少比例的應用和服務在公有雲上?預計三年後呢?

資料來源:高盛研究

亞馬遜的AWS是吃螃蟹的人,也是這家電商公司當之無愧的利潤中心。在剛剛發布的2017年二季報中,AWS業務斬獲了41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42%,利潤更是達到了9.16億美元,同比增長28%。

AWS雲計算業務對於亞馬遜來說的重要程度從下圖可見一斑:

圖片來源:Geekwire

案例:流媒體龍頭Netflix的零機房之路

你能想像,流媒體龍頭如Netflix,竟然自己不擁有任何一個機房嗎?

是的,這家公司花了七年,將所有服務移到了AWS的公有雲上,並在2016年1月關閉了最後一個數據中心。

為什麼要這樣做?規模化是最大的驅動因素。現如今,Netflix使用AWS提供視頻流媒體服務的規模是其在2008年自己數據中心運營業務規模的8倍,「如果採用我們自己的數據中心支持如此快速的增長將非常困難,我們根本無法讓伺服器的速度提高的更快」,Netflix雲計算和平台工程副總裁尤里在博客中這樣寫道。

除此之外,Netflix整個企業的運行方式都因為「雲」產生了根本轉變。新的Netflix應用程序是一系列的微服務,每一個都可以獨立的變化,工程團隊在一個鬆散耦合的DevOps環境中製作使用自助服務工具,加速了創新獨立的決定。

最後,Netflix的運營成本也因此降低。一個整體的數據中心需要時間安裝、調試、更新物理設施,而採用雲計算基礎設施,則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資源,並有了十足的靈活性。

阿里雲的案例更為亮眼。

根據阿里巴巴剛剛發布的2018財年第一季度財報,截止2017年6月底,阿里雲單季營收達到24億元,同比增長96%。

圖片來源:阿里雲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2016年中國公共雲計算市場規模約為20億美元,其中阿里雲佔比將近一半。巴倫周刊也表示,阿里雲已經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雲計算平台。

阿里雲的市場份額預計將在未來四年里提高三倍

資料來源:Gartner

事實上,阿里雲已經從單純的將「計算資源」租給其他人用,進化成了企業級市場雲計算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使用阿里雲提供服務的機構數不勝數,金融機構也多有嘗試。在傳統銀行大多還是使用自己的私有雲提供服務的時候,像雲鋒金融這樣的創新型金融科技公司已經將自己的業務完全架設在了阿里雲上。

雲鋒金融旗下的有魚股票有魚智投兩款產品,都採用了阿里雲的彈性計算體系,包括雲伺服器ECS、專有網路VPC、負載均衡SLB。安全方面則採用了安騎士、CA證書服務、態勢感知等技術。

利用這套身經百戰而又量身訂造的解決方案,有魚股票和有魚智投從一開始就擁有了堅挺穩固的安全保障和高效流暢的用戶體驗。

案例:阿里雲的彈性安全網路

本周科技界的大新聞,莫過於《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揭曉了2017年度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評選結果。這是一個針對35歲以下青年科技才俊,為找到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牛人而設立的獎項。

今年的TR35共有六位華人入選,其中阿里獨擁兩員,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就是阿里云云盾的負責人吳翰清。

他的獲獎理由是設計了「彈性安全網路」,用創新的資源快速調度技術大幅降低了DDoS的防禦成本,更高效的保障了網路安全。

除了亞馬遜和阿里這樣的雲計算服務先行者之外,其他互聯網巨頭們也紛紛入場,試圖切一塊「雲蛋糕」。

主打搜索的谷歌和百度,時刻都面臨大量的訪問,對雲服務的需求不言而喻;逐漸轉向企業級服務的微軟也依靠Azure打了一場翻身仗,在維護存量軟體與操作系統業務的同時開闢了新戰場。

對於不同的互聯網巨頭來說,主營業務的差異導致了天然隔離,他們在雲服務領域的業務分層也自然落入了不同的位置:

註:大公司的雲服務多有跨層現象,以上僅選取產品的主流定位。

資料來源:雲鋒金融整理

放眼未來,雲計算服務的競爭已趨白熱化。

在新一輪軍備競賽中,IaaS供應商著眼未來,為每一位使用者提供大數據處理和機器學習的能力,是行業最有力的競爭者。

那麼未來,雲計算產業鏈會走向何方?我們認為——長跑開始,技術為王

技術為王

房地產企業初期投入巨大,回款期漫長,隨著一線市場土地成本不斷上升,只有更有技術含量、更高端的房產項目才能承受如此大的前期開支。

而有些房企則另闢蹊徑,向輕資產公司轉型。譬如前段時間,萬達將萬達城賣給融創,酒店資產賣給富力,並通過收購的方式注入萬達文旅和萬達酒店管理集團,完成一次徹底的「輕資產」轉型,從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企業過渡到高科技服務型企業。

雲計算行業也在發生同樣的故事。

重資產的IDC和CDN行業滿目瘡痍。在美股上市的藍訊和世紀互聯一直在虧損的漩渦苦苦掙扎,另一家龍頭網宿科技曾經是A股的寵兒,股價一度超過茅台成為兩市第一高價股,然而這兩年盈利也開始下滑,股價迅速腰斬。

行業哀鴻遍野的背後,是不斷湧入的新玩家,和白熱化的價格戰。各地的數據中心紛紛上馬,如何吃得飽還只是「幸福的煩惱」,而如何能在雲計算巨頭開始侵佔CDN市場時保住自己的份額,則成了傳統龍頭們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但這些理由還是流於表面。

更深層次的,是行業中的不同玩家對技術革新的理解和掌握有雲泥之別。事實上,雲計算和傳統業務所要求的數據中心完全不同,單靠磚頭瓦塊光纜機房根本無法擁有核心競爭優勢,而技術的快速迭代和儲備顯然不是傳統數據中心龍頭擅長的領域。

案例:美國電信運營商龍頭Verizon跌跌撞撞的雲計算髮展之路

Verizon在2010年就擁有了遍及世界35個國家,超過200個傳統數據中心。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優勢,Verizon又在2011年花14億美元收購了雲計算的專業服務公司Terremark,並旋即推出自己的雲計算服務Verizon Cloud。

儘管擁有先發優勢,且當年規模絲毫不遜於亞馬遜的AWS,但Verizon很快就吃了技術薄弱的虧。在推出雲計算服務初期,Verizon並沒有能力自行開發配套軟體和服務,只能選擇第三方的軟體平台,如ESX VMware hypervisor來管理數據中心的虛擬化配置。因此,Verizon Cloud在發布後三年里一直是beta版本,並不敢推出正式版。

而等到Verizon終於研發出自己的基礎架構軟體時,雲計算laaS的風向已變。OpenStack、開放式API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用戶需求,web-service API和Cloud-value-added的各種平台功能紛紛湧現,沒有這些技術儲備的Verizon又傻了。

在這樣被動挨打的局面下,Verizon甚至不敢把自己的核心業務系統搬上自家的雲,那又如何能忽悠客戶使用自己的服務呢?

2016年,Verizon正式關閉了公共雲服務平台,只保留了私有雲業務,完全脫離了行業的一線陣營。

—————————————————

另一方面,相對輕資產的雲計算公司則輕衣簡行,以技術取勝,一路高歌猛進。

根據工信部印發的《雲計算髮展三年行動計劃》,到2019年中國的雲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4300億元,較目前水平翻倍不止。

這個規模顯然不是現有雲計算技術可以支撐的。仍然以阿里云為例,此次的財報中也提到,其人工智慧率先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ET城市大腦、ET工業大腦、ET醫療大腦和ET環境大腦迅速深入各個行業,適應不同的應用場景。

亞馬遜作為行業龍頭當然也不甘示弱。近期一口氣提供的多項技術革新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剛剛發布的Macie人工智慧應用。Macie不但可以利用自然語言處理髮現和分類敏感數據,還可以持續不斷地監控不尋常的數據訪問活動,從而給客戶更好的體驗和安全保障。

2016年雲計算產業鏈公司營收增速差距顯著 圖片來源:雲鋒金融整理

可以看出,和線下房地產行業一樣,在雲計算產業鏈上,只有資產更輕、技術含量更高、迭代能力更強,才能在趨於白熱化的行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結語

如果回頭看,我們當然可以很清楚的得出結論,當年互聯網三巨頭關於雲計算的爭論,是馬雲大獲全勝。這也是為什麼他在七年之後再接再厲,喊出了「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雲計算」的口號。

然而,如同其他互聯網技術領域一樣,雲計算的發展仍然一日千里,越來越多的技術路線和新興玩家會陸續進場,現在的行業龍頭仍然肩負著沉重的競爭壓力。

不過我們相信,萬變不離其宗,如果理解了網路帶寬和雲計算能力與線下土地資源的共同之處,就不難理解未來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

贏者通吃,占「雲」為王。

封面圖來自pixabay.com


雲服務的發展趨勢就是以前雲服務企業不會,或者說不屑於去解決的問題,現在也要開始著手去面對,和解決了。

微軟的 Azure Stack 的正式發布就是一個信號,雲計算正在進入深水區。接下來就是要解決傳統企業和傳統IT企業的傳統業務需求了。這一部分需求是所有IT投資裡面的最大頭。以前的雲服務企業借著先知先覺的優勢,搶先把結的低的桃子都摘的差不多了,再往下走,大家總不能繼續在低處捋葉子過活吧?


歡迎到我們的公眾號「CIO視點(CIO_VIEW)看原文:
大戰略時代 | 雲圖《序章》,雲起

導語:

話說十多年前,阿空還是一個文青,在北京跟一個當時的好友沒事搞搞影評,聊聊大片。那時引進的大片還不算多,豆瓣還不紅,市面上也還只有幾本電影類別的雜誌。不溫不火,卻總能定期在某個地鐵站買到。無論討論什麼電影,總會扯出一些所謂的經典,《發條橙》、《猜火車》、《落水狗》,聊電影不談到這幾部,不說說庫布里克的隱喻、昆汀·塔倫蒂諾的手法、《拯救大兵瑞恩》前段的長鏡頭等等,都不好意思出來說,在下看過的片子真的好多。

而說到雲,不由自主想到一部電影,《雲圖》。打開豆瓣,看了看上面的影評,再也難看到庫布里克和發條橙,已然百家齊放,社會化已經是現在完成進行時Cloud Atlas 這個名字正好切題:雲的地圖;而社會化也碰巧在我眼中是雲的一個重要命題。那麼這篇文章就文青一下叫做《雲圖》吧。

雲的起源

說起雲計算,其實這是個挺年輕的傢伙。跟現代雲計算接近的概念大概有30 年的歷史,但真正形成一定的規模,概念化、市場化,其實也就十年。要深究一下技術層面的話,網路上的乾貨、軟文很多。我們不走學術路線了,簡單來說我個人認為雲計算最重要的特點是下面幾個:

  • 分散式計算,簡單講就是計算能力不止來自於某一台計算機,而是分布到網路上任何可用的計算機上,甚至「計算機」這個概念都可以忘了,記住「計算能力」這個詞就行

  • 虛擬化,跟上面類似,忘記一台計算機上安裝一個操作系統,你的操作系統可能在某一個計算機上的某一個地方——你根本不需要知道它在哪裡

  • 網路存儲,你家裡有NAS 沒?有的話你就懂的。只不過用於雲計算的NAS 可就大得多厲害得多,接入的網路也廣闊得多

  • 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費,橋豆麻袋,這聽起來耳熟,這不就像是用電么?

你還真說對了,要使雲計算飛入尋常百姓家,就可以這麼去理解: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費,讓使用計算能力像使用電能一樣。你不用修電廠吧?那麼你其實理論上也不需要有計算機——這恰好是很多年前就有的跟現代的雲計算概念近似的概念, network is the computer

這裡賣個關子,其實「沒有自己的計算機」,正是最近幾年以及將來的幾年最紅火的IT 戰略轉型之一,以後再講。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也就是網路硬碟啦。現在搞IT 的家裡沒個NAS,出去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As-a-Service

開篇文中寫過,IT 其實是一個服務者的角色,這個服務者近年來還變得特別的大方,everything as a service,啥都可以提供,看你願意出多少錢了……大家不要想歪了,不要往東莞想……

提供用電,是電廠、電網、供電局的服務。提供的電,叫做一種Utility;雲計算的目標,就是把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當做一種Utility 來提供給使用者。雲的提供商正是圍繞著這種Utility 提供各種服務。

那麼我們看看具體有些什麼樣的服務呢?網上的分類也有很多,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還是下面這個分類。

我又來試試簡單的區別一下這幾個吧,從右到左(其實是從下到上)。

  1.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IaaS,基建即服務)
    其實就是提供商搭好了基礎設施(數據中心),扔給你一個部署在上面的裸的虛擬機,你想拿來裝什麼,想怎麼用隨你便。這個虛擬機可能是Windows,也可能是Linux,你還可以預定專門的虛擬機裝資料庫,專門的虛擬機存放東西,也都隨你。提供商負責為你升級維護操作系統、打補丁、防火防盜防師兄。

  2. Platform-as-a-Service (PaaS,平台即服務)
    就是說,提供商不僅為你提供上面這些,還給你裸的虛擬機穿上了幾件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這些一般都是一套一套的,有時候是「LAMP」牌子的,也可以是「點奈特」牌子的,也有可能是「HANA」牌子的。總之都是很搭啦,選了套衣服,就可以自己練Pose 練台詞,然後出去泡妞了。PaaS 提供了一副好身板一身好行頭,但是要出來見人,還得自身修鍊,自我提高。

  3. Software-as-a-Service (SaaS,軟體即服務)
    這種一般就是已經穿戴打扮好了、已經隆重登台的帥哥了,功能齊備,大爺大叔小鮮肉型都有。約不約?你決定。約來幹什麼也是你決定了。也就是說SaaS 提供的,直接就是一個運行在互聯網上的軟體,基本上不需要用戶再操心底層的配置,只需要注重使用就行。

  • LAMP: Linux + Apache + MySQL + PHP。最著名的開源四俠忍者神龜組合,輕量級的高性價比的開發平台。

  • 點奈特:.NET,微軟的開發平台。從企業級到輕量級通吃,Java 的最大對手。

  • HANA:SAP 的內存計算技術,經過幾代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企業級的開發平台。

SaaS 包括平常大家用的Gmail,Dropbox,Evernote,甚至窮遊行程助手這樣的也可以算。企業級SaaS 產品也越來越多,SalesForce,SuccessFactors,Outlook 365 等等。越來越多的企業把他們充滿了交互的應用放到的SaaS 上。

PaaS 和IaaS 放到一起說,因為很多時候你選擇的package 決定了到底是PaaS 還是IaaS。像谷歌的雲和App Engine 這樣的,在輕量級雲開發平台里很有名了;而我才不會告訴你最大的公有雲提供商,一個是賣書的(亞馬遜),一個是做窗戶的(微軟)……在企業級雲平台里,像SAP 這樣的企業也以HANA 為中心漸漸進入市場,以後專題再說。

說到公有雲,這是牽扯到另一種分類了——公有、私有和混合。也以後再慢慢聊吧。

雲圖

雲圖的故事,講的其實是六個簡單的故事,卻又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了一起。聯繫它們的是彗星、輪迴和雲圖六重奏。而放在這裡的上下文里,雲技術則是聯繫其他各種大熱新技術的紐帶。

我們常說什麼東西放在了雲端「上面」,而我卻一直覺得,雲技術是地基,是在「下面」的。有了云為基礎,才有其他東西發展的平台,比如移動解決方案Mobility,比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比如工業4.0,任何東西都缺不了雲。

同時,很多IT 的傳統都在向雲靠攏,IT 從業者整天操心的事,比如安全性、應用介面、數據遷移、維護運營、Compliance(居然沒找到一個合適的翻譯),都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往雲里去。

另一方面,上面說過,社會化也是雲的一個重要標誌,談雲,也同樣需要考量其社會影響。

  • 軟體應用和開發的社會化,像SalesForce,SAP HANA Cloud Platform,都在追求開發的資源和成果共享。

  • Ariba,Cloud for Customer 這樣的社會化採購、供應鏈、市場和銷售,在慢慢轉變著人們的商業模式和行為方式。

  • IaaS 帶來的計算資源Utility 化、基礎設施化、社會化。

  • 以後還會有越來越進入企業級視野的、在德國被討論得越來越多的「工業雲」,則會成為工業開發、應用和生產能力的社會化。

漸漸織起了一張很大的雲的地圖。

我們能在這個大格局裡做些什麼呢?且聽以後分解吧 ^^


(未完待續)

雲這個話題太大,我們將在今後的一段時間之內分專題來講。比如怎麼選擇雲的部署方案,企業雲架構,提供商的選擇,怎麼制定路線圖,其他技術是怎麼與雲結合的,等等。

你也可以通過郵件的方式把你的意見建議發給我們:
cio_view.team@outlook.com,非常歡迎與你交流!


小小結語

在我的諮詢生涯里遇到很多客戶,裡邊有些很資深的IT 員工,是從大型計算機(Mainframe)時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在經歷了伺服器-終端架構之後,不知道他們的身軀還能不能夠經受得起雲時代的考驗,但是走得都還蠻堅挺的。小小感嘆一下:我們從伺服器-終端架構走來,正在走進雲的時代,而下一個又會是什麼呢?我們的身軀還能不能夠經受得起呢?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CIO視點(CIO_VIEW)」,在我們公眾號看原文:

大戰略 | 雲圖《序章》,雲起動識別)


雲的發展預計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所有的客戶端所有數據和運算全部歸於雲端伺服器。這樣實現瘦終端。第二階段,逆向操作,將數據逆向發送給客戶終端 利用客戶端剩餘計算能力完成更龐大的計算。最終實現真正的雲計算。


雲計劃就是兩個字「在線」。WebQQ,天龍八部online等等。各種辭彙,包括「雲」,以及我最厭惡的「XaaX」,都是炒作——也是谷歌的生命線。


2015年初寄雲科技時培昕博士翻譯了《RightScale 2015年度雲計算調查報告》,那篇報告對全球雲計算市場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給出了一組非常振奮的數據,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全球,雲計算已經不是嘗鮮者的行為,而已經普遍深入到了大型企業的業務中。

2016年1月,RightScale再次對1000多個企業用戶進行了關於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的使用情況調查,調查對象覆蓋了中小型(SMB,小於1000名員工)、大型(Enterprise,超過1000名的員工)等各種規模的企業和組織,並給出了最終的《2016雲計算使用調查》報告。而寄雲科技時培昕博士又在第一時間完成了該報告的中文翻譯,希望能夠幫到你。

如果你需要中文完整版PDF報告,可以到這裡下載RightScale雲計算調查報告中文版。

報告要點

1.混合雲的使用大幅增加。

  • 私有雲的使用從63%同比增長到77%,這帶動著混合雲的使用從58%同比增長到71%。
  • 82%的企業具有混合雲的策略,並且該數值自2015年以來保持穩定。
  • 95%經調查的組織正在IaaS上運行應用或對其正在進行評估。

2.雲用戶平均使用6個雲。

  • 雲用戶平均在1.5個公有雲及1.7個私有雲上運行應用。
  • 雲用戶正在對另外的1.5個公有雲及1.3個私有雲進行評估。

3.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將業務遷移到雲端,私有雲更受青睞。

  • 目前,在公有雲上運行超過了1000個VM的大型企業從2015年的13%增長到今年的17%。
  • 私有雲進展迅猛,在私有雲上運行超過了1000個VM的大型企業從2015年的22%增長到今年的31%。

4.大型企業逐漸認可核心IT團隊在雲服務中的作用。

  • 企業的業務部門逐漸意識到核心IT團隊在制定政策(從31%同比增長到44%)、選擇公有雲(從34%增長同比增長到42%)以及選擇私有雲技術上的作用(從35%同比增長到44%)。
  • 隨著對核心IT團隊力量的增強,雲管理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目前38%的被訪者已經建立了雲端服務訪問的許可政策,較2015年的30%有所增長。

5.雲安全性不再是雲端服務的首要挑戰。

  • 目前,資源/專業技術的匱乏(32%)取代了原來的雲安全性(29%),成為了雲端服務的首要挑戰。
  • 甚至對雲安全性最敏感的被訪者--企業的核心IT團隊以及雲安全性專業人員--都已經不將雲安全性視為首要挑戰
  • 對雲成本挑戰的關注不斷增加,但優化方法落後。
  • 26%的被訪者將雲成本管理視為一項重要的挑戰,對這一挑戰的關注從2013年的18%穩步增加。
  • 雲成本管理為節約成本提供了一次良機,因為很少有公司採取關鍵的措施而對雲成本進行優化,例如關閉未使用的資源或選取成本較低的雲端服務或雲區域。

6.DevOps的使用在增加,Docker更是像野火般迅速傳播,尤其在大型企業中。

  • 使用DevOps的全部用戶從66%增長到74%,使用DevOps的企業達到了81%。
  • 使用Docker的全部用戶從2015年的13%增長到27%,翻了兩番,另外還有35%的用戶計劃使用Docker。
  • 使用Docker的企業甚至佔有更高的比例(29%),計劃使用Docker的企業也佔有更高的比例(38%)。
  • Puppet和Chef的使用均有增加,目前兩者被訪者的比例均為32%。
  • Ansible的使用大大增加,被訪者的比例從2015年的10%增長到目前的20%。

7.亞馬遜網站服務(AWS)繼續領跑公有雲,Azure(Iaas和PaaS)也取得一定的進展。

  • 總的來說,有57%的被訪者使用AWS,與去年保持相平。採用AWS的企業從50%增長到56%,但採用AWS的小型企業從61%稍降到58%。
  • Azure IaaS的使用從12%大幅增長到17%,同時,Azure PaaS的使用從9% 增長到13%。
  • 與57%的被訪者採用AWS相比,共有20%的被訪者採用Azure (IaaS,PaaS,或兩者均採用)。

8.私有雲繼續增長。

  • VMware vSphere繼續領跑,與去年相比增長較快。有44%的被訪者說他們將VMware vSphere作為私有雲而進行使用。
  • OpenStack和VMware vCloud Suite均展示出較快的增長,總使用比例保持在19%。VMware vCloud Suite在企業中使用率排列第二,同時,OpenStack在員工人數1000以下的企業中使用率排列第二。
  • Bare-metal雲端服務首次納入本次調查中, 共有15%的被訪者使用Bare-metal雲端服務。

先來說說啥是雲計算,不是阿貓阿狗跑過來,把桌面虛擬化一下,就叫雲計算了。真正的雲計算應該是,就像鑒別是男是女,有個很簡單、很直白的標準,總有一個很簡單的線把事物分清楚。

簡單來說,雲計算要符合兩個要求
第一,能否基於一大堆一模一樣的計算機,把磁碟管起來;譬如一個PC系統的作用,就是能把所有資源管起來;
第二,能否將通用任務調度;一台電腦不可能只能寫word、做excel、看網站、用釘釘。以此類推,一個分散式操作系統,應該既可以運行虛擬機,也可以做大數據,也可做分散式應用系統

雖然很多做超融合的公司都符合雲計算的特徵,都可以做公共雲。如騰訊雲、青雲、金山雲等。但從100台做到5000台,是一個巨大的坑,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從公開信息來看,目前只有阿里雲一家突破了5000台的規模,規模上雲了才能談得上分散式處理和分析。

未來的業務場景會是互聯網化甚至移動互聯網化的,在做應用實際上是在通過開放,去迎接更多的訪問。「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只有與更多用戶發生直接的關聯,才能夠產生對用戶的洞察。

如果說未來長啥樣,舉個栗子。大家「雙十一」剁手,給馬爸爸貢獻了900多億的營收,其中有300多億的營收三分之一是來源於智能推薦,也就是你啥也不買就看看,還是買了something。這也導致一個3萬人的企業產生了3萬億的這樣龐大的經濟規模。你必須有一個極其高效運轉的交易系統來做這個構架。

未來的雲計算,需要把企業的資產、資源「疏經通絡」,變成一個未來應用它業務場景的力量之源。國外把這個叫軟體定義,軟體定義網路,軟體定義安全。。接地氣就是共享經濟,大家各干各自專業的事情,不用重複造輪子。


隨著認知計算、邊緣計算、移動、物聯網、社交、大數據以及混合IT環境的不斷演變和發展,雲計算也大放異彩。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雲計算有哪些趨勢:

  一、移動應用不斷發展

  毫無疑問,需要密切注意移動和雲計算之間關係的變化。面向服務架構的影響,如AI、通訊即服務(CaaS)以及行業雲,對移動應用的貢獻很大。另一方面,移動應用會對各種不同的雲類型有一定的影響;這些雲計算將遵循從公有雲類型轉移到私有、行業特定和混合模式的雲計算。

  二、物聯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物聯網會受到容器和AI的推動,同時將分布在雲端和邊緣雲計算端。此外,IoT軟體解決方案將重新分布在網關、邊緣設備和雲服務之間。因此,將出現基於容器和現代微服務的IoT解決方案,其具有跨分散式架構的功能。

  三、虛擬IT不斷發展

  事實很簡單,即可分布雲的性質,包括其不同的表現形式直接與虛擬IT有關。根據相關預測顯示,未來幾年,超過60%的軟體和企業基礎設施將面向雲、或以云為主。

  四、行業雲合作

  雲計算將敦促企業尋找行業特定和區域雲提供商。專業化將是從一體化方式轉變為行業特定和區域性解決方案的關鍵詞以及正確的解決方案。這一趨勢將在2017年繼續持續下去,進而促進全球70%以上財富500強企業利用行業協作雲計算提供數字服務。此外,預計超過90%以上的協作雲計算將與雲計算平台提供商合作。

  五、認知計算能力和性能將會提高

  多樣性以及雲計算採用率最令人驚訝的一個趨勢就是認知計算能力和性能的改善。這種趨勢即雲計算將不可避免地採用包括機器學習、NLP、深度學習以及其他AI組件在內的技術,可能會為認知解決方案提供更實惠的成本。但是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通過雲計算,企業機構只需為他們實際使用了的服務支付相關費用。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經過數年的發展,將完全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對其進行擁抱,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留心關注這方面的信息資訊,學術,科普類的平台,多智時代:http://duozhishidai.com ,引領智能未來,雷峰網——讀懂智能未來等等,讓我們一起迎接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擁抱智能,暢享未來


「雲」只是代表人對於計算機和通訊技術下一代演化的預期。

我們從擁有一個東西本身之後才能使用它,到現在不一定擁有它本身就能使用它,這個轉變稱為「雲」的過程。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和「雲」打交道,比如郵件,你雖然沒有購買伺服器或者 CPU,但是有人幫你處理 SMTP 和 POP3。不管是買了演唱會的票還是高鐵車票,或是訂了酒店,當你在手機界面做了一些操作,而在事件本地什麼都沒做,但事件已經完成,這都是雲的模式。「雲」沒有非常明確的功能層面的劃分。

雲計算的未來

雲計算的分工會變得更加細化

雲計算未來的分工將會變得更加細化。其實從美國來看「雲」的分工已經很細化了,比如說美國的 AWS,看上去它的服務包羅萬象,實際上就三大塊:

  • 第一,對象存儲 S3。對象存儲解決的是非結構化數據存放問題。其實 AWS 的第一個產品就是對象存儲,這也是 AWS 最牛的產品,它與客戶產生了極高的黏性。比如赫赫有名的 DropBox 背後完全是 Powered by S3。
  • 第二, EC2。它屬於 IaaS,IaaS 代替的是硬體行業,比如說 IBM、HP、SAM、DEC、康柏、DELL 等等。
  • 第三,Orchestration 編排服務。是對傳統中間件(如資料庫、運行池等等)高度自動化管理和運行的過程。

再舉個例子,Salesforce 在 CRM 領域是龍頭企業,同時他們也在努力做 http://Force.com,想要把自己下沉一級到通用 PaaS 層面去贏得更多的機會,但也面臨更多的挑戰。

我一直有個論斷,五年之內第一名的雲公司是微軟,而不是 AWS,為什麼呢?你要看一個公司的主營業務在哪裡,一定要在自己的細分領域做好。像微軟這樣的公司,IaaS、PaaS、SaaS 都有,但是 SaaS 才是它發力以及厲害的地方,比如說它的 Office365,在辦公、自處理、製表以及協同是行業第一。不過微軟的 PaaS 也很厲害,它有自己的開發者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有兩個寶貝,Visual Studio 還有 MSDN,它的團隊和精力都能保證 PaaS 做得很好。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個呼聲最高的公司,也是雲計算領域的鼻祖之一的 Google ,它在「雲」上反而沒有什麼建樹。

迄今為止,谷歌在 IaaS、SaaS 和 PaaS 都有產品,但實際上在美國的雲計算版圖裡面都是一個極小極小的存在。在我看來,谷歌最厲害的地方是推出幫中國人翻牆的 GAE,但是 GAE 到現在為止也是以免費的個人服務為主,說明它的時間未到。實際上谷歌 GAE 目前是很尷尬的,Google Office 的 Google Docs 和微軟 Office365 是競爭對手,一度獲得了加州整個州的合約,很可惜 2015 年 Satya Nadella 出任微軟 CEO 後這個州的合約又被微軟拿回去了。谷歌在 SaaS 領域很努力,但其實谷歌真正能力所在是偏互聯網方向的 App Engine,即 Platform 的建設。

在美國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VMware 在企業級虛擬化和私有雲的市場基本上一家獨大。

一個企業的 IT 是很複雜的,沒有人能決定是搞私有雲或者公有雲。大多情況下甲方往往是要公私兼顧,只不過多要公或多要私而已。但一個公司僅用公有雲或僅用私有雲的概率很低,所以混合雲非常關鍵。在美國怎麼做這個事呢?在私有雲和企業級虛擬化市場上 VMware 一家獨大,在公有雲 IaaS 上 AWS 一家獨大,PaaS 有微軟、谷歌,以及 Salesforce,在 SaaS 層更是百花齊放。可以看到在美國, Cloud 的分工是非常細分的。

剛才講的是偏技術層面的公司,如果偏應用就太多了,有做電商的,有做支付的,還有做社交的等等。Facebook 在雲上投資非常大,但是 Facebook 基本上是社交範疇之內的 PaaS 平台,這非常類似 QQ 和微信背後的騰訊雲。騰訊雲做什麼?第一社交,第二是 Gaming,尤其是 Mobile Gaming。騰訊是世界上最大的遊戲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遊戲運營商之一。這時候一個統一的 IT 支撐平台非常關鍵,但是 IaaS 對於騰訊不重要,因為它要的是對遊戲流量的控制。

那麼有沒有一個公司能夠吃掉所有的一切呢?不可能,專業搞電子郵件的不擅長社交,一個做遊戲的公司搞電商會差一點,擅長搞互聯網的做銀行和保險公司的記賬本不會太擅長,而擅長做金融行業的人去做安全部門業務系統也不會太擅長,做 IaaS 和 PaaS 的人做 SaaS 就不會太擅長。所以雲的分工細化是一個大的趨勢。

萬物互聯要求雲計算在基礎設施層具備更強大的能力和更豐富的功能

從移動互聯網向 IoT 的迅速轉變過程中會對基礎設施帶來新一輪的挑戰。這個挑戰表現在幾個層面,第一個敏捷性,第二個成本,第三個複雜性。

敏捷性表現在當企業需要一個 IT 系統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在傳統領域一般用幾個月或者幾年的時間上線一套 IT 系統在數據中心,而且企業心理承擔能力是非常強的,經常說今天不行明天再來,反正不著急。過去的 Business Model 是非常靜態的,市場的競爭也沒有那麼激烈。但是隨著業務的變化,尤其是跨界競爭變得越來越常見之後,消滅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同行,而是你不認識的人。

前段時間產生了一個很流行的詞叫降維攻擊,別人在一個更高的維度降維攻擊你,你根本不認識它並且毫無反擊之地。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們 IT 行業要變得極其的敏捷,尤其是 IoT 出來之後要求會非常的高。

CT 行業也是一樣的,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的骨幹網。美國比我們好得多,在我們國家沒有一個互聯互通平等對等的骨幹網存在。從基礎設施層面就是不存在的。在價格方面,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在美國,BGP 1 MB 的開銷大概是一個月 0.8-1.2 美元,而在我們國家要貴上幾十倍。

移動互聯網之所以能起來是因為 3G、4G 便宜了。我年輕的時候拿著手機就緊張,老怕超標,一超標 ? 的工資就沒了,所以那時候老有一系列的工具幫你監控你手機的流量,在桌面上我們還會放一個開關,幫助我關閉手機的 Mobile Traffic 。

其實現在也是一樣的,想要從移動互聯網到萬事萬物兼聯網的狀態,就要弱化骨幹網的存在。美國國家電報公司 ATT 已經有開始做一張實驗網,但是 ATT 有無作為都不重要,Google Fiber 的網已經遍布美國大型城市了,我們中國也需要這樣的東西。

同時,我們還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 SDN,為什麼 SDN 很關鍵?很多人覺得 SDN 是為了讓大家降低對交換機的依賴,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子的。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把由 Cisco 定義的結構清晰的靜態網路,變成百分之百動態網路。SDN 有一個新的分支—— SDN-WAN,即軟體定義的骨幹網,在這種格局之下我們才有可能迎來移動互聯網下一步的變化。

所以,在基礎設施和敏捷性之後,降低成本是非常關鍵的。我在講帶寬的價格的時候已經提到這一點。直播行業是 2016 年最熱門的行業,有幾千家,他們在帶寬方面的開銷是巨大的。在這個層面上說,基礎設施層面需要新的變化,我們迫切地需要在接下來 3-5 年的時間使得我們國家基礎設施即 ICT 行業,變得更廉價、更敏捷、更可靠,這樣才能迎來下一步的發展。

那麼這個和雲計算有啥關係呢?這是我們 IaaS 層做的事情,原來僅僅覆蓋 Computing Power,現在要覆蓋橫跨整個中國的 SDN-WAN,這對我們國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明年功能層面的存儲是一個重點領域,尤其是對象存儲、NAS、Flash SAN、Virtual SAN。因為 IaaS 之後一定是 PaaS 和 SaaS,一旦行業聚焦在 PaaS 和 SaaS 之後,企業眼中就沒有硬碟了,那數據放在哪裡?有數據要放但沒有硬碟,所以需要有一個行業能夠代替硬碟——網盤,這也會成為雲計算明年很大的需求。這和我講的第一點行業性的細化有一定的相關,功能層面的存儲明年應該會有一輪的蓬勃興起,我相信投資和行業研究的專家們會有共識。

PaaS 層的分解、發展與迭代

雲計算未來發展的第三點是 PaaS 層的分解,PaaS 層會分成三個步驟發展和迭代,不同的廠商會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一個是 Technical PaaS,第二個是 Solution PaaS,第三個是 Industry PaaS。

Technical PaaS

我的團隊從 2015 年第三季度開始就不在 IaaS 投入研發了,裸機、機器虛擬化、容器化和 Unikernel,IaaS 基本上四位一體全覆蓋後,路已經比較清晰了。PaaS 層為什麼變得關鍵?因為太多開發者和甲方已經沒有耐性停留在操作系統層面這塊。

青雲QingCloud 主要服務金融行業銀行、保險、證券的客戶最多,其他行業也看,我們未來還會做很多方面。在 PaaS 層面,以我們做得最多的銀行業客戶為例,銀行業基本上沒有哪個開發團隊還會願意花時間安裝中間件和資料庫。大家想到的是找青雲QingCloud 提供一套中間件,其實是中間件編排,我們也把它叫 Technical PaaS 。

Technical PaaS 更多的是中間件層面的高度自動化,這使得開發者不需要接觸操作系統就可以編製代碼、運行代碼、維護代碼,因為它不僅僅讓硬體透明化,並且讓技術本身也透明化。寫代碼的人只需要理解數據模型、代碼邏輯、測試邏輯,簡單地說一個銀行的軟體工程師第一任務是理解銀行的存、貸、債各種各樣的業務,這個很關鍵。

Solution PaaS

Solution PaaS 面對的是一個過渡的階段,是帶有共性問題的打包方案。

我們剛剛講的是一對一解決具體技術的問題,而 Solution PaaS 是以打包的方式解決客戶應用的東西,它都是由偏傳統的中間件所組成的。這個過渡階段 SI(系統集成商)很有優勢,我們很明確地觀察到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在這個領域活躍的人基本上都是原來資深的 SI(系統集成商)。

Industry PaaS

Industry PaaS 是 PaaS 的終極形態,是帶有行業屬性的 PaaS 平台。像 BAT 的雲平台就是帶有極強 Industry PaaS 的特性,網易雲和京東雲也都是非常典型的。

未來兩年在中國和美國都會廣泛地出現一個詞是行業雲服務,我們會看到銀行雲、保險雲、證券雲、物流雲,大家不要驚訝,這是因為人們(開發者、CEO、CTO、CIO)對於技術性的東西越來越不可忍耐,這時候就把技術的東西留給我們來做,所以我們會解決硬體、網路、存儲、安全系統、操作系統、中間件、調度、運維、升級、版本管理控制等問題。然後我們輸出 API,與合作夥伴合作打造 Industry PaaS,最後孵化出各種各樣 SaaS 應用程序。這樣一來我們的行業就能從基礎層面解決技術問題,以便於孵化下一個革命 IoT 的浪潮。

迎接漂亮的 IoT 時代

在 IoT 到來以後,大家會發現各個行業的從業者在技術上非常不專業,但在行業上非常專業。這也就是我一直強調的一點: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企業只需要將精力放在自己的業務與創新上。

比如做養殖業,如何讓養豬的事情變得極度的科學,這個不是 IT 和 CT 的技術問題,而是養豬的問題,你得理解豬,你得知道它心情好不好,什麼時候給它聽鋼琴,是聽莫扎特還是貝多芬。我不是開玩笑,這是北京一個農業科技公司的養殖場做的事情。

如果能做好以上雲計算三個大的轉變,我相信很快會迎來一個比移動互聯網更加漂亮的 IoT 時代。我經常講,當再也沒有記者願意採訪 IT 和 CT 行業,IT 行業也不會上娛樂頭條花邊新聞,IT 和 CT 變得高度透明、簡單、廉價的時候,它就成為社會存在的基石了。

7 月 28 - 29 日,在北京國際飯店 - 建國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 QingCloud Insight 2017 雲計算峰會,我們籌辦了一場定製的「企事業數字化轉型」專題論壇,為所有到場企業解答如何藉助雲計算完成數字化轉型的問題,我們邀請了金融、航空、政府、零售、醫療等傳統企業 IT 負責人分享他們如何藉助雲計算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實踐經驗。

點擊鏈接報名吧

一場 2017 年你必須參加的雲計算會議:QingCloud Insight 2017 科技 洞見未來


2016Q2全球雲計算市場增長情況:亞馬遜一枝獨秀,其市場份額達到了31%,亞馬遜、微軟、IBM和谷歌等公司通過不斷豐富產品功能,逐步贏得了更多中小企業的青睞,其聯合市場份額從去年第四季度時的51%增長到了54%;全球企業SaaS市場較去年同期增長33%,收入達到110億美元。ERP增長最快,漲幅達49%。資源協作(Collaboration),增長37%,微軟超過Salesforce成為SaaS市場領袖


免費


用電量=用雲量

我覺得馬化騰這句話是最簡短的趨勢說明了。


推薦閱讀:

你對雲平台怎麼看?你以後的產品是選擇自己架設伺服器還是使用雲平台?
小米雲服務現在是不是不能每月領取免費會員了?
NASA 為什麼放棄 OpenStack?
雲計算到底哪家強?
雲安全,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TAG:雲計算 | X的發展 | 雲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