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教高手如雲沒有違和感?而紅花會那麼多高手就顯得特別彆扭呢?
明教也是高手如雲,紅花會也是高手如雲,為什麼書劍恩仇錄讀著明顯不如倚天屠龍記引人入勝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我這方面來分析,我覺得明教違和感不多,而紅花會很有違和感的重要原因是雙方的敵人Level不同(不是故意裝逼,是覺得用等級或者水平解釋這個概念不夠清晰。)
寫小說有一個非常簡單但是效果拔群的小技巧,那就是想要表現你的主角武功蓋世,英勇不凡,那就把主角的敵人塑造的強橫無比,心狠手毒。越是強大的敵人,越能證明戰勝敵人的主角更加強大。你可以理解為襯托,也可以理解為烘托,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強大的對手,可以讓你的角色顯得更加真實立體,而且戰力超群。你甚至可以用失敗來表現主角的痛苦與悲涼,以及偉大人格背後的複雜情感。
為什麼前兩年中國的抗戰影視作品被觀眾視為腦殘作品?就是因為作品對敵人塑造的失敗,將日本侵略者一個個塑造成腦殘,然後將主角塑造成英明神武,算無遺策的人物。你的敵人都是腦殘,個個戰五渣,你自己強大無比,能夠在槍林彈雨中穿梭而毫髮無傷,能夠一個打十個。已經這麼強了還要打個3、40集才能打跑日本侵略者,你說這不是胡扯是什麼?打贏腦殘不能證明你的強大,只能證明你自己也是腦殘。
接下來不妨讓我們看看雙方面對的都是哪些敵人。明教一登場,就是六大派即將圍攻光明頂之時,楊逍與五散人的內訌。外敵馬上就要攻過來了,你內部還在內訌,這算什麼事情?果然當六大派攻向光明頂之時,明教不敵六大派戰敗,當他們馬上要被殺之時,他們臉上毫無懼色,念誦著明教聖訓,慨然赴死。等到張無忌破解成昆的陰謀,擊退六大派之後,明教又馬不停蹄去處理趙敏設下的圈套。之後明教轉戰南北,共闖少林,事情做的是轟轟烈烈。他們的對手從六大派到趙敏的江湖勢力,再到少林的圍攻,以及成昆的姦猾毒計,對手一個比一個強大,一個比一個狡猾,明教眾人戰勝這些敵人也是損兵折將,艱苦無比,在這些強大的對手面前,明教的整體力量被玩家直觀的感受到了。
而紅花會呢?從始至終的對手就沒有什麼特別值得稱道的。 張召重算一個,福康安算一個,關東六魔算一個,還有其他零零碎碎的也都算。在對手上基本沒有一個能夠真正立得住的。而陳家洛與乾隆之間的故事,也沒有那麼死去活來的競爭,整個的故事情節偏軟,很難給讀者帶來一種強烈而直觀的實力概念。所以紅花會的高手雖然多,卻像那些抗日奇俠一樣,強則強矣,卻並不真實。
明教高手眾多而沒有違和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明教的高手是分批登場的。比如胡青牛夫婦、常遇春、楊逍、青翼蝠王韋一笑、白眉鷹王殷天正、金毛獅王謝遜、紫衫龍王黛綺絲,甚至是范遙和五散人,他們登場的時間都被打散了,幾乎保證了每一個時間段都只有一兩個主要人物吸引關注度,不會出現群像搶戲的情況。這些角色每一個都立得住,讓讀者印象深刻。
紅花會則不同,他們除了陳家洛之外,其他人登場往往是幾個一起來,還經常幾哥,十幾哥的叫,這樣很容易讓讀者搞混人物形象,從整體上破壞了人物的具體塑造。同樣的例子還有控制下的三十六洞七十二島人群,除了幾個獨立登場的人物之外,剩下的人物形象基本就臉譜化了。我相信這些人物彼此的實力應該不會差太多,但是只有那麼寥寥幾個人物立住了,這就足以說明群像劇是很難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的。
正是上面兩點,導致了明教與紅花會雖然高手如雲,但是整體感覺卻大相徑庭的原因。這原因確實有金庸先生早期文字功力與後期文字功力上的差別,但是更多的還是金庸先生在寫作手法上的取捨。在金庸先生的作品前期,金庸先生更願意去樹立一個全面的主角,在樹立這種主角的過程中,配角的塑造勢必會有很多犧牲。而金庸先生的作品後期,金庸先生更願意用筆墨去呈現一個環境,一個時代,以及在這個時代做出自己選擇的每一個人。而這樣做就必須讓每一個角色都有血有肉,被讀者記住。正是這種寫作思路上不同,導致了金庸先生作品上的差異。金庸先生前期的作品風格更接近古龍先生,以塑造主角為目的,而到了後期,金庸先生是去描繪一個江湖,一個時代的。這種寫法自然也就不再特別拘泥於塑造主角了。
這就是兩種作品之間差異的原因。
謝邀
真的就是金庸寫得不行。《書劍恩仇錄》的故事結構跟《倚天屠龍記》差了不止一個檔次,前者在故事展開及人物登場方面做得極為差勁。
最近在拉《黑客帝國》,發現這部片子在「如何把一個全新概念呈現在觀眾面前」,以及「如何用故事講述一個宏大的世界」上做得非常到位,幾乎是教科書級別。正好在這個問題下寫出來,算是心得分享。
我們都知道,黑客帝國講的是被母體控制的人類反抗機器帝國的故事,裡面各種高科技的東西讓人目不暇接。但是,我們要注意一點,在影片一開始,這些概念統統沒給出來。第一個出場的是崔妮蒂,即使她被特工追得逃跑也沒有展現進出母體的場景。然後出場的主要人物是尼奧,也只是展現尼奧的普通生活,顯得他就像一個普通的程序員。
為什麼這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把整個世界說出來?這是有講究的。人很難理解自己沒接觸過的或者想像不到的事物,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這個概念拋給他們,他們一定會反胃,不接受,我不聽我不聽。
黑客帝國的高明在於,用現實情節一點一點把我們引入劇中世界。電影開場20分鐘,一點超出我們平時認知的情節也沒有。甚至在特工帶著警察追崔妮蒂的時候,也完了一個小花招。一群人跳樓之間的天台,一開始就有警察跳不過去比較窄的地方,後來跳不過去的越來越多。但是到了崔妮蒂和特工跳過最後那個大鴻溝的時候,沒有人懷疑,因為通過前面的鋪墊,我們已經接受了,有的人跳的近,有的人跳得遠,這情節很OK。
直到尼奧被特工帶走之後,史密斯封住了尼奧的嘴,這才出現了母體的苗頭。但故事到這裡一轉,立馬到尼奧驚醒。這就讓人懷疑了,剛才的事到底是不是真的?直到崔妮蒂替尼奧抓出了蟲子,我們才真的接受,這特么就是真的。
只有被懷疑過的真相,才容易被人接受。這是這一段的妙處。
在這之前,出場人物都很少,主要人物就尼奧和崔妮蒂,基本都是幾個人的戲,沒有群戲。直到20多分鐘以後,墨菲斯才真正登場。這時候,無論電影給出什麼概念我們都會接受,因為前面已經預熱好了。這時候再上群戲,才是正常的,因為此時已經到了一個高潮,需要用這種大的情節支撐。
我們對比一下《倚天屠龍記》,這部小說的概念也不小,是講的武林同道分久必合,對抗元廷的故事。一開場,主要人物就俞岱岩一個,其餘都是嘍啰,後來才引入殷素素,還沒見真名。俞岱岩倒下之後,張翠山開始佔據主要位置,這時候,由屠龍刀引出的江湖恩怨開始慢慢顯形。張翠山和殷素素開始有了交集。
直到第五章,謝遜才出現,這算是在張三丰之外,第一個大高手。謝遜也引出了全篇第一個大高潮,奪刀。至此,這三個人的命運纏在一起,也為後面張無忌的命運埋下伏筆。
直到他們從冰火島回來,書中那些高手,尤其是明教的,就出來幾個,但是已經把江湖的基本設置講的差不多了,為他們的出場做足了鋪墊。所以後來明教高手出來時,並不違和。
看完了這些,我們再來看《書劍恩仇錄》,就能發現問題。他在第一回就來了個「千里接龍頭」,紅花會十幾個當家全部出場。然後加上霍青桐他們搶經書,鎮遠鏢局護送,李可秀他們搬家。
四股勢力,裡面又有各種恩恩怨怨。這意味著什麼知道嗎?超大群戲啊。而且是在一開頭就亮出來了。就好比你剛進一家酒樓,咔嚓有人把你摁在桌子前,擺上滿漢全席。
「來,吃。」
誰特么吃得動,嚇都嚇死了。
開頭前兩回主要人物還是陸菲青,一個老頭子,特別不討喜,一看就不是主角。換成年輕人還能好些。
人物能否講得好,主要是得先鋪墊,後引出。江湖人都說滅絕師太心狠手辣,一見面,名副其實。要是先來一老太太,心狠手辣,後來才說是滅絕師太。讀者就會心裡呵呵一聲,「也就這樣吧。」
書劍犯得就是這個錯誤。偏偏金庸那時筆力不夠,描寫人不夠吸引人,情節不夠,介紹來湊。結果越是介紹,讀者越是不信。最後整的紅花會像是草台班子。
還是金庸筆力問題
書劍恩仇錄里的金庸能看得出來,在塑造人物時是不厭其煩地按照當時乃至現在的常規方法,將人物往那裡套。外號、相貌、性格都是很直白地在旁白中給讀者描繪,紅花會十四個當家,無不如此。
拿衛春華舉例,九命錦豹子,好傢夥,相貌性格都出來了,結果全書除了被揍好像就完整出場一次
用現在的話來說,故事不足設定補,結果除了金笛秀才這樣戲份較多的人物外,其他的彷彿金身羅漢一般,色彩夠了,但既無精神又無神韻。
反之到了倚天,筆法進步在什麼地方呢?只通過對話就能很鮮活地把人物表現出來,比如初登場的彭瑩玉,外貌很簡單地被描述成一個高瘦和尚,但通過他與白龜壽丁敏君紀曉芙的對話,寥寥數筆這個人物就立起來了。光明頂上幾個人一番對話,彭瑩玉說不得的胸懷大志,周顛的莽撞好義,冷謙的面冷心熱,也都體現出來,而不用把他們的兵器外號長相列長單一樣地給讀者展示,讀者自然而然地就認識了。
另一方面也跟情緒渲染有關。紅花會從老五老六開始就走上了圍毆的道路,結果把張召重顯得以弱勝強,你讓讀者怎麼喜歡?明教里至少雙使四王都在出場時刷滿了時髦值,能不讓人印象深刻嗎?
因為金庸筆下明教和紅花會根本不能比。
明教高手如雲,可在倚天中出場的第一個明教教徒是常遇春,武功一般般憑著一股好勇鬥狠的豪氣苦苦支撐。這是一個「平民英雄」的角色,用時下流行的動畫來打比方,就像是一拳超人里的無證騎士。
常遇春之後引出的是周子旺集團,雖然沒有正面描述,但好歹也是個「集團」,給讀者一種「這組織人挺多而且也不全是雜兵」的感覺。
注意,到這一步為止,雖然明教中的二三流高手都沒出場,讀者心中已經有了明教的基本框架,金庸接下來要做的不過是往這個框架里填人而已。
接下來是胡青牛夫婦,設定為明教中的二三流人物,他們的對頭是神秘莫測的金花婆婆,金花婆婆的對頭又設定為滅絕師太。之前滅絕雖然沒有出場,但峨嵋派的描述不少,也算是間接的捧了一把胡青牛。
第一個出場的明教高手是楊逍。在滅絕和紀曉芙的對談中,他被描述為頂級高手,在昆崙山的短暫出場一招就逼退何太沖夫婦。
明教的再一次登場是張無忌被擒,峨嵋派帶著張無忌遠赴大漠圍剿光明頂。出場的無名明教教眾三對一圍攻殷六,然後殷六口述的「莫七吃了一點虧」,再接下來是金庸書中難得的大場面:三大派苦戰五行旗,之前登場過的崑崙何太沖再次友情出場充當綠葉(可憐的何太沖,他每次出場的任務都是彰顯別人有多麼牛逼)。
金庸寫到這裡,已經將明教的實力基本交代完畢:這個組織,底層人物(常遇春等)是有膽有識的江湖豪客,連張三丰這樣的武林泰斗都要點頭稱讚的有為青年,或者是需要武當七俠才對付的了的「妖人」,至於小幫派什麼的和他們對上就是分分鐘全滅;中層外圍是胡青牛這種江湖傳奇人物,和他們作對的已經是金花婆婆這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江湖一流豪傑;中上層的人物已經是需要六大派掌門一級全力以赴的准一流高手,五行旗如果不內訌的話每一旗都有單挑一個大門派的實力。
好了,從第十一章到第二十章,如此多的鋪墊之後,終於迎來了明教真正高手的登場。讀者在經歷了全書1/4的「明教真的很屌」的信息轟炸之後,對「明教高手如雲」已經不是沒有違和感的問題,而是迫切期待。畢竟,這些高層的手下,以及手下的手下,都是不可小覷的人物,那麼他們本尊的戰鬥力又怎麼會弱呢?
至於紅花會,金庸自己就借韋小寶之口吐槽過他們的出場方式,這個鄭公子怎麼看都是金庸拿自己過去寫的少年大俠開涮
韋小寶忽道:「師太,天下的高手怎地這麼多啊?這位鄭公子的第一個師父是武夷派高手,第二個師父是福建派高手,第三個師父是崑崙派高手,所帶的隨從又個個是高手,想來他自己也必是高手了。」
題主內容描述和標題本身問的不全是一碼事啊……書劍當然不那麼引人入勝,但我看著倒沒什麼違和感。
你別用看武俠小說的眼光,拿紅花會當水滸、說唐里人物看就習慣了。
P.S.說起來,梁羽生和金庸的第一本武俠,受過去古典小說的影響都挺大的……
——20170908更新——
最近新增的答案看得我一愣一愣的。
莫非某位說唱歌手的知名度已經壓過金庸小說了?……
原因很多。
1、紅花會不夠強,明教夠厲害
看武俠小說大家的慣用思維就是看誰厲害。紅花會像水滸,人多,但強的人太少。能打的基本只有陳家洛,無塵,文泰來,趙半山這幾個。明教就不一樣了,一上來就要六大派圍剿才行,不說張無忌,謝遜一開始就是魔頭級別,白眉鷹王和楊逍硬剛六大派。還有個隱狼范遙,武功實力遠超紅花會。就算比勢力,肯定也是明教佔上風。
2、傳奇性的差距
除了陳家洛可能是皇弟的身世,你還記得誰?怕是不百度你連石雙英都忘記了吧。明教上至張無忌,下到布袋和尚,常遇春哪個不是提起名字基本就知道是幹嘛的,有什麼樣的本事。這就是金庸在描寫他們的時候對人物的刻畫程度,紅花會不及明教。
3、本身的故事性。
紅花會屬於欲抑先揚,明教是欲揚先抑。讀者就是喜歡一直被干,慢慢反殺的情景。紅花會順風順水,最後被干。
4、支線任務太少
紅花會基本上就一條就是逼乾隆恢復漢人江山,支線情節比較少,也就是李沅芷和魚魚同的愛情,霍青桐香香和陳家洛的三角戀愛。明教的支線多,什麼一起救六大派,楊不悔的禁忌之戀,范遙的無敵卧底,謝遜回歸中原,成昆的大陰謀,太多了。
最重要的是金庸水平大漲。
謝邀。
其實接到這個問題的邀請,我很慚愧,因為《書劍恩仇錄》是我讀的次數最少的一本金庸小說,只在上初中的時候讀過一遍。現在十幾年過去,我對這本書的記憶,除了基本情節之外,能記住的也就是香香公主很美,陳家洛很渣,余魚同很苦逼,李沅芷很調皮,最後書里還有個阿凡提,使一口大鍋,有萬夫不當之勇,至於駱冰的本子什麼的,我聽都沒聽說過。
所以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重新去讀了一遍《書劍》,讀完以後,覺得前面許多朋友說的都有道理,比如金庸筆力的不同,角色缺乏特色等等,但是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把紅花會在書中的經歷一件一件地擼下來,就會發現,他們的經歷十分令人缺乏代入感。
--
紅花會上來的第一件大事,是駱冰等人劫下了文泰來,躲到了周仲英的地窖里,可惜周仲英的小兒子周英傑年幼無知,被張召重一激,失口透露了文泰來等人藏身的位置,導致文泰來再度被抓。其餘駱冰等人逃走後,誤以為是周家告的密,叫了援軍到周仲英家裡尋仇,衝突愈演愈烈,最後周仲英的莊子也被反派童兆和趁機給燒沒了。
當然,要只是這樣也就罷了,誤會嘛,武俠小說里從來不缺的。但關鍵是,周仲英回來之後,發現是小兒子不小心吐露了文泰來的位置,然後,他就失手把小兒子給殺了。
周仲英怒氣不可抑制,喝道:「英雄好漢是這樣做的么?」右手一揮,兩枚鐵膽向對面牆上擲去。豈知周英傑便在這時沖將上來,要撲在父親的懷裡求饒,腦袋正好撞在一枚鐵膽之上。周仲英投擲鐵膽之時,滿腔忿怒全發泄在這一擲之中,力道何等強勁,噗噗兩響,一枚鐵膽嵌入了對面牆壁,另一枚正中周英傑的腦袋,登時鮮血四濺。
所以說,這一場誤會下來,周仲英不光是偌大一個莊子被燒成了平地,牽連著連小兒子也送了命,最後打鬥時寡不敵眾,在紅花會逼迫之下,不得不把兒子交出來。
周仲英怒道:「好,我認栽了。我兒子交給你,跟我來!」扶著周綺,一拐一拐的往廳外便走。
……
周仲英對這一切猶如不見不聞,大踏步直到後廳。眾人進廳,只見設著一座靈堂,靈位前點著兩對白燭,素幡冥鏹,陰沉沉的一派凄涼景象。周仲英掀開白幕,露出一具黑色小棺材來,棺材尚未上蓋。原來周仲英擊斃愛子後,因女兒外出未歸,是以未將周英傑成殮,以待周綺回來再見弟弟一面。周仲英喝道:「我兒子泄露了文爺的行藏,那不錯,你們要我兒子,好……你們拿去吧!」他心神激蕩,語音大變。眾人在黯淡的燭光之下,見一個小孩屍身躺在棺材之中,都摸不著頭腦。周綺叫道:「我弟弟還只十歲,他不懂事,把姓文的藏身地方說了出來。爹爹回到家來,大怒之下,失手把弟弟打死了,把我媽媽也氣走了,這總對得起你們了吧?你們還不夠,把我們父女都殺了吧!」
這一番描寫下來,衝突算是達到最高潮了,正在讀者尋思這下紅花會該怎麼收場的時候,周仲英居然直接選擇了原諒!
周仲英眼見鐵膽庄燒成灰燼,多年心血經營毀於一旦,自也不免可惜,但聽陳家洛這麼一說,忙道:「陳當家的說哪裡話來,錢財是身外之物,你再說這等話,那是不把兄弟當朋友了。」他素來最愛朋友,現下誤會冰釋,見紅花會眾人救火救人,奮不顧身,對他又是極為敬重感激,一時之間結交到這許多英雄人物,心中十分痛快,對鐵膽庄被焚之事登時釋然,但一瞥眼間見到那具小小棺材,心中卻又一陣慘傷。
是的,莊子沒了,兒子也沒了,陳家洛們幫忙救了個火,道了個歉,周仲英就直接原諒了他們,還「心中十分痛快」!之後周仲英就一直跟著紅花會行動,兒子的事情再也沒提起過。
這裡我不是想說紅花會做的有什麼不對,誤會是武俠小說里經常發生的事情,燒庄的火是童兆和放的,小兒子周英傑的死是一個意外,這些事情紅花會談不上有多大的責任。這裡違和的關鍵在於,周仲英心也太大了,一日之間家破人亡,周仲英居然就像沒事一樣,家也不要了,兒子也不想了,就這麼跟著紅花會走了。
--
其實,《書劍》一書里很多情節都有這個毛病,具體細節固然有不同,但整體上給人一種感覺,好像紅花會做什麼都是理所應當的,無論是書里還是書外,所有人都要特別理解他們,特別能夠接受他們才行。
再舉一個例子,鎮遠鏢局。鎮遠鏢局一開始是和紅花會有衝突的,童兆和他們都是名副其實的反派,要懲治他們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是韓文沖可沒招你惹你啊?結果一上來先是被駱冰偷了白馬。
(駱冰)擲刀換馬。取囊阻敵,這幾下手勢一氣呵成,乾淨利落,直如迅雷陡作,不及掩耳。馬主出其不意,呆了一呆,駱冰的坐騎耳中猛受火灸,痛得發狂般亂踢亂咬,阻住馬主當路。那馬主果是一副好身手,縱身躍過鷹馬,直趕出去。這時駱冰早已去得遠了,見有人趕出,勒馬轉身,囊里拈出一錠金子,揮手擲出,笑道:「咱們掉一匹馬騎騎,你的馬好,補你一錠金子吧!」
韓文沖找上門來要馬,反而被紅花會眾人羞辱一番。
駱冰取出鐵琵琶,交給陸菲青。陸菲青接了過來,說道:「韓五娘當年首創鐵琵琶門,名聞江湖,也算得是女中豪傑。唉……」言下不勝感慨,一面說一面雙手暗運內勁。鐵琵琶肚腹中空,被他一按,登時變成一塊扁平的鐵板。他又道:「焦文期既受陳府之託,尋訪公子,便須忠於所事,怎地使了人家錢財,卻來尋我老頭子的晦氣?咱們武林中人,就算不能捨身報國,和滿虜韃子拚個死活,也當行俠仗義,為民除害。」武當派內功非同小可,口中說話,雙手已將鐵板捲成個鐵筒,捏了幾下,變成根鐵棍,又道:「至不濟,也當潔身自好,隱居山林,做個安分良民。陸某生平最痛恨的是朝廷鷹犬、保鏢護院的走狗,仗著有一點武藝,助紂為虐,欺壓良民。這種人要是給我遇上了,哼哼,陸某決計放他們不過。」說到這裡聲色俱厲,手中的鐵棍也已變成了一個鐵環。
……
蔣四根眼見陸菲青弄得有趣,童心頓起,接過鐵環,雙手一拉,又變成鐵棍,自己拿了一端,另一端伸到楊成協面前。楊成協伸手握住,笑道:「比比力氣?」蔣四根點點頭,兩人用力一拉,各不相下,鐵棍卻越拉越長。眾人哈哈大笑。陳家洛怕二人分出輸贏,傷了和氣,笑道:「兩位哥哥力氣一樣大,這鐵琵琶給我吧。」眾人聽他仍管這東西叫作鐵琵琶,都笑了起來。陳家洛接過鐵棍,笑道:「道長、周老前輩、常五哥,你們三位一邊。趙三哥、常六哥,我們三個一邊,咱們來練個功夫。」周仲英等都笑嘻嘻的走攏,三個一邊,站在鐵棍兩端,各伸單掌相疊,抵住鐵棍。陳家洛笑道:「他們兩個把鐵棍拉長了,咱們把它縮短。一、二、三!」六人一齊用力,這六人內勁加在一起,實是當世難得一見,鐵棍漸粗漸短,旁觀眾人彩聲雷動。
韓文沖駭然變色,心道:「罷了,罷了,這真叫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姓韓的今日若是留得命在,明天回鄉耕田去了。」
韓文沖此人在《書劍》裡面並未作惡,也沒有絲毫對不起紅花會諸位的地方,反倒是被紅花會的駱冰偷了馬。結果只因自己是鎮遠鏢局的,就被紅花會眾人羞辱,連兵器也被弄壞了,馬也不要了。
當然,韓文沖不過一個小角色,這點事情也不過是小到不能再小的細節,但是很奇怪的是,後面無論是紅花會還是韓文沖再提到此事,無一例外地覺得,韓文沖自己才是理虧的一方。紅花會這麼覺得也就罷了,但是韓文沖丟了馬,賠了兵器,反倒覺得自己理虧,我不明白這是一種什麼精神。
--
說到鎮遠鏢局,不得不提另一個人物:威震河朔王維揚。這位老鏢頭年近七十,從來和紅花會沒什麼糾葛,但是自從保了朝廷的一趟鏢,也攤上大事了。王維揚保的這趟鏢,是回人送給乾隆的一對玉瓶,紅花會假扮成清朝的官員,把玉瓶給騙來,王維揚也被扣下。
王維揚一進去,兩旁公差軍官一齊大喝:「跪下!」到此地步,王維揚不得不跪。福康安喝道:「你便是王維揚么?」王維揚道:「小人王維揚。」福康安道:「聽說你有個外號叫威震河朔。」
王維揚道:「那是江湖上朋友們胡亂說的。」福康安冷冷的道:「皇上和我都在北京,那麼你的威把皇上和我都震倒了?」王維揚陡然一驚,連連叩頭說:「小人不敢,小人馬上把這外號廢了。」福康安喝道:「好大的膽子,拿下。」兩旁官兵擁上來,把他帶了下去。王維揚空有一身武藝,不敢反抗。
當然,這些都是正常情節,沒什麼問題。
不過之後事情就來了。紅花會在救文泰來的時候,和張召重交了手,憑著人數的優勢佔了點便宜,張召重不服,想約陳家洛單打獨鬥決個勝負,這時候,「武諸葛」徐天宏出了個主意:讓人假扮成張召重手下,去激王維揚,讓王維揚先和張召重打一架,耗秏張召重的力氣。
這王維揚正在屋裡關著呢,就被告知:我們抓你,其實是張召重要找你的麻煩,張召重覺得你名頭太響,要和你比武,如果你輸了的話,外號要撤,鏢局要關,自己還需得在江湖上宣揚一番。王維揚哪受得了這份氣,當然是答應了。
之後,紅花會又派人假扮成王維揚的手下,也和張召重說了一番類似的話,約好了時間,這倆人就去比武了。比武的時候,王維揚贏了拳腳,輸了刀劍,最後不小心中了暗算,失去反抗能力,眼看就要被活埋。這個時候,紅花會終於趕到,救下了王維揚,並且說明了事情的真相:福康安是我們假扮的,玉瓶是我們騙走的,您老是我們給關起來的,和張召重的比武是我們攛掇的。
然後,王維揚會怎麼做呢?
當然是選擇原諒他呀!
眾人邊談邊行,走下山來。陳家洛對王維揚和韓文沖道:「兩位請便,再見了。」王維揚道:「陳當家的再生之德,永不敢忘。」陳家洛呵呵大笑,說道:「有兩件事要請王老英雄原諒。」
於是把假扮官差劫奪玉瓶,挑撥他與張召重比武之事,都原原本本說了出來。
王維揚向來豁達豪邁,這次死裡逃生,把世情更加看得淡了,笑道:「剛才我見你和張召重說話,才知你是冒牌統領。哈哈,真是英雄出在少年,老頭兒臨老還學了一乖。咱們是不打不成相識。雖然我和姓張的比武是你們挑起,可是我性命總是你們救的。」陳家洛道:「等我們正事了結,大家痛痛快快的喝幾杯!」
--
《書劍》這本書就是這樣,它一直帶有一種謎之情緒,好像覺得所有人都會理所應當的認可紅花會。這並不是說紅花會哪件事情做的不對,重點不在這裡。重點在於,好像所有的人,都沒有情緒,生氣是生氣,生氣完了,一看原來是紅花會啊,大家哈哈一笑,就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一樣。
所以我說,讀者可能很難對紅花會產生代入感,不止是紅花會,包括周仲英、王維揚,還有張召重,都是這樣。讀這些劇情,讀者必須做好一個預設:正派人物(紅花會)是絕對正確的,和正派作對的,要麼是反派,要麼是誤會,產生誤會的人在誤會解除後會馬上醒悟,和正派站在一起。
這種作品思路大家有沒有覺得熟悉呢?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吧:《隋唐演義》、《薛剛反唐》,等等。《書劍恩仇錄》和這些古典小說頗有類似之處。甚至我們可以再精確一點:
《書劍恩仇錄》這部小說,其實最像的是評書。
我們可以看一下書中的描寫。首先是武功,《書劍恩仇錄》里武功描寫,極重招式,這人如何進擊,那人如何迎敵,每個動作寫的清清楚楚,一招一式寫下來,就好像直接在讀者面前展開一幅畫面一般。而後來幾部書中所注重的真氣運轉云云,在《書》中並無多少戲份。我們來看一下第二章中的一大段描寫:
這時李沅芷看出了便宜,還劍入鞘,施展無極玄功拳加入戰團。霍青桐連陸菲青一人都已敵不過,哪禁得李沅芷又來助戰?李沅芷狡猾異常,東摸一把,西勾一腿,並不攻擊對方要害,卻是存心開玩笑,以報前日馬鬣被拉之仇。回教男女界限極嚴,婦女出門多戴面紗,霍青桐此次要事在身,料知爭鬥必多,因此不戴面紗,以免與人動戰時不便。她向來端嚴,哪容得李沅芷如此輕薄胡鬧,心頭氣急,門戶封得不緊,被陸菲青劍進中宮,點到面門。霍青桐舉劍擋開。李沅芷乘機竄到她背後,喝聲:「看拳!」一記「猛雞奪粟」,向她左肩打去。霍青桐左腕翻轉,以擒拿法化開。李沅芷乘她右手擋劍、左手架拳之際,一掌向她胸部按去,這一掌如打實了,非受重傷不可。霍青桐一驚,雙手抽不出來招架,只得向後一仰,以消減對方掌力。
見招拆招,節奏極快,讀起來可能還感覺不到,但想像一下,如果是單田芳老師,或者是其他評書大家,一邊口中講解,一邊手上再將這一招一式比划出來,兩相配合,那會是怎樣一副情景。
另外人物描寫也是。《書》中對人物和相關情節的描寫,十分直觀,一個人怎麼做、怎麼想,全都一一擺在桌面上,極少有花花腸子。哪怕是反派想使什麼陰謀,也會在旁白里儘快給一個交代。大家可以再回想一下自己聽過的評書,是不是這個樣子。
最後,也就是之前說到的,評書里一定是要有一個預設的。正派就是正派,反派就是反派,就像《薛剛反唐》裡面,薛剛薛蛟薛葵就是正派,聽眾只要接受就是了。至於為什麼他們是正派,當然書里會有交代,但是這並不重要,因為大家來聽書的時候,已經接受這個設定了。
又像聽《三國》評書,劉皇叔好,曹孟德壞,但到底為什麼劉好曹壞呢?沒人真的來跟你掰扯歷史,大家聽的就是這部書里的故事,劉備好而曹操壞,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來聽書的人的一種共識,大家直接接受就好了。
然後,就到了《書劍恩仇錄》。它也是類似的情況,讀者需要預設紅花會就和劉備、薛剛這種角色一樣,然後帶著這樣一種情緒,去走進書里的各種情節,只有這樣,才能稍微理解一點書中眾人對紅花會的看法。
但是,問題就來了,紅花會的這種預設很難站的住腳,書里是通過旁白說了紅花會行俠仗義,裡面幾個當家的個個俠肝義膽,但是,這大部分只出現在旁白里,缺少具體的事例。
一個可行的途徑是「反清復明」,這也是諸多小說、評書所借用的一條:漢-滿/金/蒙/契丹的民族之爭。但這一條也要受到時空的局限,如果放在民國,或是50年代,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法,但是在清帝退位已逾百年的今天,個人覺得,還是需要再多做一點鋪墊,才好把大家代入書里的時代和情景。
以上,是我對於《書劍恩仇錄》這本書的一點粗淺看法。《書》的筆力自然不能和金庸先生後期作品相比,不過其與評書體例的相似性,以及在正反派上的預設,可能使得當今的讀者很難對紅花會等角色產生代入感,從而讓書里的許多情節顯得有些「莫名其妙」。在這裡,寫作風格和寫作年代可能也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全文完,請各位指正。
因為明教的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有血有肉,而紅花會的人物不真實、臉譜化。
明教眾高手命運殊途、拉幫結派,各有各的慾望和打算。
左右使和四大法王這種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背景故事,而且他們的背景故事對主線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反觀紅花會,眾高手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個個都是講義氣重感情的道德模範。陳家洛一個年輕小子寸功未建,就能空降一把手壓在眾前輩頭上,他們竟然個個擁戴心服。
(相比之下,張無忌即使開掛挽救明教,教內依然有很多反對派。最後還是靠親戚關係之類的辦法壓住的。)
這些人物的形象也基本要靠貼標籤來完成。
感謝邀請。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作為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肯定是精品,只是與更加精彩的《倚天屠龍記》相比,難免相形見絀。
具體到問題,原因有二:
第一,團隊層次感,紅花會群雄基本上是線性序列,總舵主以下以個人按照數字往下排,整齊有餘而層次感不強;明教就不一樣,以團體為主體形成等級,左右護法、四大護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外圍人員,等,而且,每個團體內部又有差別,層次感更強。
第二,人物辨識度,紅花會群雄經歷普遍缺乏傳奇色彩,轟動效應不強,與反清復明第一幫派高手身份很不相稱;性格雖然有差別,比如陳家洛、無塵道長、趙半山、文泰來、徐天宏、余魚同,但是,個性並不鮮明,至於出場不多的配角就更加模糊;武功重複度高,陳家洛、無塵道長、趙半山有差異,文泰來與常赫志、常伯志,都以掌力見長,差別已經很小,徐天宏以下更是難以區分,從而嚴重影響到辨識度;明教不但從教主到四大護教法王都有值得大書特書的非常經歷,性格、武功辨識度高,而且,五散人以下也最大限度地避免重複,甚至是外圍人物胡青牛、朱元璋等人,也是可圈可點。
美國影評界有句話,each movie is only as good as its villain(電影的優劣完全由其反派的水平而決定)。武俠小說也是如此,反派越厲害,局勢越艱險,故事就越好看,因為讀者想看到的是正面人物在逆境中大發光彩。最好的例子就是喬峰,一個人對抗中原武林。
楊逍一人坐鎮光明頂,與崑崙大小戰數十場,一個人能單挑崑崙掌門夫婦。看著爽吧。
殷天正中年創建天鷹教,奪武林至寶屠龍刀。王盤山事件後,以一教之力獨抗少林、崑崙等五派的圍攻;同時還能舉兵起義。後來光明頂一戰,殷天正以一人之力連戰正派七大高手。看著爽吧。
韋一笑在滅絕師太眼皮底下來去自如,並劫殺一名弟子。後來萬安寺內,在高手林立的局面下,偷襲趙敏一舉成功:
韋一笑忽然伸出手掌,在掌心吐了數口唾沫,伸手在鞋底擦了幾下,哈哈大笑,眾人正不知他搗甚麼鬼,突然間青影一晃一閃。趙敏只覺自己左頰右頰上被一隻手掌摸了一下,看韋一笑時,卻已站在原地,只是手中多了兩柄短刀,不知是從何人腰間掏來的。……韋一笑說道:「……你今日在周姑娘臉上劃一道傷痕,姓韋的加倍奉還,劃傷兩道。你劃她兩道,我劃你四道。你斷她一根手指,我斷你兩根。……告辭了!」這「了」字一出口,早已人影不見,拍拍兩響,兩柄短刀飛插入柱。跟著「啊喲!」「啊!」兩聲呼叫,殿上兩名番僧緩緩坐倒,手中手持長劍卻不知如何已給韋一笑奪了去,同時身上也被點中了穴道。
韋一笑這幾句話說得平平淡淡,但人人均知決非空言恫嚇……但在庭除廊廡之間,如此趨退若神,當真天下只此一人而已。
范遙、謝遜的事迹就不再一一敘述。明教的高手個個身懷絕技。可更重要的事,他們都能獨當一面,克服險難,做出驚天動地的事迹,這才是好看之處。
紅花會的幾位當家的也是身懷絕技,可是他們做的事卻讓人不爽。《書劍恩仇錄》大部分篇幅用在寫紅花會如何營救文泰來。陳家洛、無塵、趙半山、常氏雙俠都是一流高手,此外再加上周仲英和陸菲青,救個人不算難吧?可是這麼多人居然收拾不了一個張召重,這便是彆扭之處。實在讓人看得太窩囊啊。當然,這不是紅花會的錯,而是金庸當時不會寫。
紅花會也不是沒有出彩的地方。比如後來他們大鬧紫禁城時,就讓人看著很爽。
在《飛狐外傳》中,紅花會也是出盡風頭。先是趙半山技壓王家、商家兩大武林豪門。後來常氏雙俠大鬧掌門人大會,更是讓人振奮:
左首那人抱拳團團一拱手,朗聲道:「紅花會常赫志、常伯志兄弟,向天下英雄問好!」海蘭弼和湯沛跟二人對了一掌,均感胸口氣血翻湧,心下暗暗駭異,微一調息,正欲上前再戰,忽聽到「常赫志、常伯志」兩人的姓名,都不禁「咦」的一聲,停了腳步。……這一幕胡斐瞧得清清楚楚,他聽到「紅花會」三字,已是心中怦怦而跳,待見常氏兄弟說來便來,說去便去,將滿廳武師視如無物,更是心神俱醉,心中只是想著一個念頭:「這才是英雄豪傑!」……這文醉翁先前坐在太師椅中自斟自飲,將誰都不瞧在眼裡,大有「老子天下第一」之概,想不到常氏兄弟一到,只一句話,竟爾活生生的將他嚇死。
我們看小說,主要還是看情節,而不是看人物。金庸給紅花會設計的情節太差,所以才讓人覺得彆扭。
書劍中反派高手太弱了。打個比方,反派第一高手張召重上前挑釁。
正派:無塵道長:「給我多備幾把劍,捅死他丫的。」
陳正德道:「道長莫急,待我會會這小子。」
袁士霄道:「不必麻煩,我幾招打發了便是。」
陳正德怒道:「姓袁的,你又想在我老婆面前出風頭。」
陳家洛勸道:「各位前輩莫爭,讓我出手吧,余賢弟,先給我來段音樂鋪一下。」
常氏兄弟摩拳擦掌:「日他先人板板,老子拍死這龜兒子。」
陸菲青道:「諸位且退,我來清理門戶。」
趙半山笑眯眯道:「我先給他來幾鏢。」
眾人爭個不休。最後決定讓綠教戰神阿凡提出手。
在看倚天,
張三丰道:「哎呦呦,你小子這一掌真夠勁,你是韃子第一高手吧。」「俺只是個犧牲品。」
空性道:「什麼阿三,敢跟我少林第一龍爪手過招。看我不把你……哎呀你鬆手,指頭要被扭斷了。」
成昆:「要不是掉井裡,謝遜你真打不過我。」
明教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教派,而紅花會就是一個較大規模的黑社會地下組織。
首先,明教教義自西而來,有神靈有信仰有組織有戒律教條。「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憐我世人,憂患實多」。他們從未放棄嘗試通過奪取政權的方式來實現他們的目標。而紅花會的創成,源於一個為情所困又恰得窺政權血統機密而欲投機的江湖豪傑,他的理想概括大致就是「除暴安良,光復漢人江山」。都有一個「光復漢家江山」的共同點,但一個有宗教組織支撐,且歷史悠久;一個是俠客的夢與能力巨大反差的擔當。
其次,明教的組織構造嚴密,分工明確,人才濟濟,有江湖幫派組織的特性,卻又有相當規模的有組織性的軍事化力量(朱元璋等分壇義軍)和特種兵(五行旗),政教首腦一體集權制。首領失蹤後導致的內部權力鬥爭,出現了的分化出的天鷹教組織也能屹立江湖不倒。而紅花會是幾股江湖力量(反清復明的屠龍幫等)在首領的人格魅力和實力威懾(無塵降服楊成協)下凝結的一個江湖幫派組織,其首腦大多為江湖豪傑,鮮有濟世安邦之才(後面幾位當家不是力士就是草莽,而智謀和秀才、執法等都在中末段)。其底層下屬組成也多為江湖豪客和鄉勇,在杭州與乾隆懟實力家底時已顯露出來,更像地方豪強。
明教經過數代傳承,在中國幾自成特色主義一教,幾乎已看不到原有模樣,取代之以土生土長的江湖組織,其教義宗旨也逐漸特色化。因歷代頗遭打壓,以致後來高層更多向江湖精英發展而輕了基層政權奪取鬥爭發展,以致最終被下層某政治天才(朱元璋)羽翼漸豐,最終成功擺脫宗教的束縛,並成功實現政教分離,回歸到土生土長的皇權模式,但國號也終不得不取一個「明」字。而紅花會底蘊較淺,雖在江湖上取得了獨一無二的霸權格局,但由於首腦幼稚的政治頭腦,所寄望的政治投機徹底失敗,黑社會洗白上位的行動徹底失敗,不得不遠遷他鄉成為單一的地下組織。
啊,感覺歪題了,拉不回來了,反正就這個意思了吧,組織的層次和格局決定了各位高手的綜合素質,反映出來的表現也就是這樣了。還有就是倚天里的明教各高手主要參與的是江湖豪俠宗派之間的鬥爭,表現得就出彩。而書劍的世界裡寫豪俠鬥爭吧,紅花會一家獨大,實在沒啥出彩的,反而反派張召重出彩了;寫政治鬥爭吧,主角們又實在是太幼稚了,也不出彩,只好都平庸吧。
還有就是上帝(金庸)造的兩個世界有先後之分,上帝創世界的技能也是不斷在進步中的,先造的估計不如後造的。
最主要的問題,是因為《書劍恩仇錄》的篇幅短,沒有太長的篇幅給金庸發揮,再就是筆力的增長有個過程,也不能要求老爺子一開始就是完成體。
在這個基礎上,我想談一下為什麼紅花會的人物為什麼有些單薄。
紅花會一直有嚴密的組織,且有上一代總舵主明確的遺言,這遺言眾所周知,因此接班很順利很迅速,沒有大的變動,眾人沒有自主處理事情、自我發展的空間。
明教不多說,大家都知道,十幾年裡,風波不斷,四分五裂,誰也不服誰。老話說的好「國家不幸詩家幸」,那麼放到明教,也可以說「教派不幸頭目幸」,這十幾年這麼長時間,自然會給大大小小的頭目一個成長的時間,而明教分裂的幾大勢力即使不說互相為敵,在六大派合攻光明頂的時候,也有明證,至少是互相隔岸觀火。
蛛兒道:「那三隊人是天鷹教的。天鷹教雖是明教旁支,但向來和五行旗不睦,你們若是將五行旗殺光了,天鷹教反而會暗暗歡喜。殷天正說不定便能當上明教的教主啦。」
在處世準則上,紅花會的準則是反清復明,這種政治訴求在大亂之時可以提提,在乾隆年間,這明顯的宗旨使得紅花會群雄行事必須要低調,如果紅花會分舵像天鷹教一樣亮出名號,恐怕早已被剿滅,說白了,在鐵桶一般的乾隆年間,是龍得藏著,是虎得卧著。
話分兩頭。
明教這種少了約束的肆意生長,雖然使群雄獨當一面形象豐滿,但與紅花會的行俠仗義相比,明教確實多了幾分乖張,金庸老爺子在旁白中說:明教被世人稱為「魔教」,本來亦非全無道理,紅花會救助水災災民相比,還是有些不同。再想想金花婆婆嫁人和余魚同娶親時兩個幫派不同的態度,銀葉先生最多算是家恨,李沅芷確是國讎,紅花會群雄的心胸也顯然是開闊些。
個人覺得,明教群雄確實是形象豐滿,就跟別的老鐵說的一樣,起的外號也好,功夫也高,但也不要忘了趙半山萬里除惡,跟小胡斐兄弟相稱;駱冰正言相勸成就了余魚同響噹噹的俠義;文泰來豪氣縱橫堂堂正正;便是陳家洛,也拿得起放得下,一無所成便歸隱回疆,沒把自己逼成慕容復。
大體看來,也不是那麼不堪。
先說明教的吧。
第一,明教裡面人物等級分明,派別林立,分工明確,教主——左右使——四法王——五散人——五行旗——各分壇武裝力量,顯得很立體化。
第二,他們各有各的背景故事,來歷,分開來講都很耐人尋味,比如謝遜各成昆的關係,紫衫龍王的來歷,逍遙二仙的傳說。。。
第三,他們互相之間有深厚的友誼如五散人,也有勾心鬥角如陽頂天失蹤他們爭奪教主之位,有卧底如紫衫龍王和范瑤(一個跑來卧底一個跑出去當卧底),有自立門戶如白眉鷹王。。關係非常複雜。
總的來說,金庸對明教的刻畫挺精彩的,你看完之後還會意猶未盡,有很大想像空間。
反觀紅花會~說實話裡面的人真是奇怪,,莫名其妙就很團結一致,沒有出現過太多分歧,心思也很單純,反正都是為了反清復明~你看完書劍恩仇錄以後覺得無聊也是正常的我覺得主要是明教是一個能把元朝干挺的組織,所以有這麼多狠人很正常,紅花會說破天了算是個反政府武裝,你手下那麼牛逼怎麼還被人揍了那麼遠
就好像我們看我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有朱德彭德懷林彪粟裕等一干大佬,我們現在看理所當然,現在你告訴我馬步芳手下有這麼一幫人,你告訴我你在逗我嗎
讓我們回到小說的本質上來討論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和主題對於一篇小說是至關重要的,閱讀一篇小說,你明白了以上內容就可算是讀明白了。由於這是武俠小說,環境和主題就不考慮了。只從情節、人物形象塑造和寫作手法的變化來分析《倚天屠龍記》為什麼比《書劍恩仇錄》好,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自然就明白了「明教高手雲集卻沒有違和感,而紅花會那麼多高手就顯得特別彆扭呢?」這個問題了。
說到情節安排和人物形象塑造和藝術手法。自然跟作者的文體實力息息相關。說得簡單點就是金庸在寫作《倚天屠龍記》時已經接近巔峰,才華井噴,汪洋恣肆。而《書劍恩仇錄》是他的第一部作品,那時候還在模仿還珠樓主、白羽、王度廬等人,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一、情節上
1.《倚天屠龍記》情節上遠較《書劍恩仇錄》複雜豐富
《書劍恩仇錄》的情節線索單一,容易操控。大概是以下的形式,當然不論細節,只是為了說明問題。
千里接龍頭——陸菲青救文泰來與駱冰——文泰來被官兵抓走——救文泰來(前半段的主要線索)——陳家洛偶遇乾隆——抓乾隆——逼迫乾隆合作——獻出香香公主——乾隆失約——香香公主死——英雄們往回疆棲身。(後半段主要在於謀求與乾隆的合作)。其中少量插敘了於萬亭和乾隆的事情。
從對立方(矛盾)設定來看,主要是紅花會和朝廷的對立。有少量武當派、天山派的事情,但對於整體的矛盾是很單薄的。
《倚天屠龍記》的情節就複雜得多,並且有大量的插敘內容。顯然情節越複雜,對作家的能力要求就越高。
郭襄何足道相遇——覺遠、張君寶事迹——謝遜王盤山奪屠龍刀——謝遜、張翠山夫妻冰火島經歷(之後主要以張無忌經歷為線索)——六大派攻打光明頂——張無忌成長經歷——萬安寺相救群雄——與趙敏相遇、較量和約定——一男三女靈蛇島與冰火島故事——謝遜被抓——救謝遜——把《武穆遺書》傳給徐達——張無忌與趙敏去蒙古隱居。
以上是主線,同時插敘了相當多的故事,簡單介紹一下:謝遜的一生恩怨;楊逍的前半生重要經歷;紫衫龍王、銀葉先生一生重要經歷;殷天正創天鷹教;范遙為明教做出的巨大犧牲;韋一笑的重要事迹及影響;胡青牛夫妻的相愛相殺;張無忌與常遇春的故事;張無忌與楊不悔的故事;蛛兒的成長經歷及初戀;趙敏的政治目的;小昭的使命;周芷若的崛起及敗落;倚天劍、屠龍刀的來歷……(可謂旁支斜出,精彩紛呈。)
從對立派別(矛盾)設定來看。六大派與明教的對立;六大派與蒙古高手(趙敏指揮)的對立;明教與蒙古高手的對立;明教與蒙古軍隊的對立;蒙古高手與武當派的對立;明教與少林寺的對立……並且對於各派的描寫都是頗費筆墨而且形象豐滿的,比如:對武當派的張三丰、武當七俠、宋青書等人的詳細刻畫;對崑崙派何太沖、班淑嫻無恥嘴臉的描寫;對朱武連環庄朱長齡、朱九真,武青嬰、衛壁等小人的描寫;對少林寺諸高僧的描寫;對峨眉派幾代人的描寫;對丐幫事件的描寫;對明教細緻入微的刻畫……矛盾複雜,更接近於江湖本來的複雜場景。
總之,《倚天屠龍記》情節如此複雜,矛盾設定如此繁複多樣,這既大大增強的小說的故事性,當然增強故事性的同時,為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舞台。這當然是大作家的普遍手段,小說說到底就是講好故事的藝術,情節繁複而井然有序當然是故事動人的前提。
二、人物形象塑造上
人塑造物形象塑造是小說成功與否一個極其重要的一個指標,古往今來的大作家給我們塑造了無數的典型形象。比如《水滸傳》,有數十個鮮明而各具特色的形象;《三國演義》更是形象眾多,個性各異,隨便一數六七十人;《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等。比如近代魯迅塑造的閏土、祥林嫂、阿Q,比如沈從文的翠翠、三三,老舍的駱駝祥子;金庸是給我們典型人物形象最多的人,十五部小說隨便可以數出上百個形態各異、遭遇不同、個性各異、武功各異的典型形象,這就是金庸偉大的完美詮釋。
《書劍恩仇錄》的人物形象塑造紙片化,不立體。也就是人物辨識度不高,畢竟寫作能力也是不斷上升的,強如金庸,也不是出道即巔峰的。這裡只分析紅花會諸位當家,至於男一號陳家洛就不分析了,那樣篇幅就太長了,可以單獨寫一篇對比陳家洛和張無忌的文章。
二當家:「追魂奪命劍」無塵道長,少年時原是綠林豪傑,被一官家小姐所騙斬去一臂,後來毅然出家,但當年豪情絲毫未減,是天下第一快劍。
只是寫了他性格暴躁,簡單插敘了他愛上一個官家小姐被斬斷手臂的原因,然後就是出劍快,會連環迷蹤腿。並沒有很具體的事迹來佐證。
三當家:「千手如來」趙半山,溫州王氏太極拳掌門弟子,精擅「太極拳」,尤精暗器,自創暗器「回龍璧」、「飛燕銀梭」。和龍駿斗暗器的描寫很精彩,但也是話本小說的寫作手法了,相對而言較為原始,也頗為簡單。
四當家:「奔雷手」文泰來,精擅「霹靂掌」,使動時掌風與喝聲同作,隱隱蓄有風雷之勢,掌力沉雄,如同霹靂。對奔雷手的描寫較為成功,可視為胡一刀、蕭峰的前期類型。能夠顯示出他無所畏懼,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氣魄。痛斥乾隆以及和余魚同的故事也都挺好,這個形象還是較為豐滿的。是一個當大哥的性格。
七當家:「武諸葛」徐天宏,智謀深沉,擅用單刀鐵拐,後入贅鐵膽莊周家,又習得鐵膽之技。聰明,文中有不少小計謀。徐天宏用計,往往用計謀加騙術對付敵人。他騙韓文沖說喝了毒酒,又騙王維揚去和張召重比武,這些手段未必光明正大,但因為「兵不厭詐」,讀者都可以諒解他。而徐天宏對同門師兄弟,卻是一片坦誠。由於他處事考慮周密,一切安排皆有章法,紅花會要打天下,徐天宏武藝縱然在文泰來等人之下,卻是一個少不了的奇才。
十一當家:「鴛鴦刀」駱冰,文泰來妻子,獨行大盜「神刀」駱元通之女,擅用鴛鴦雙刀和飛刀。描寫較為豐滿,性格也明顯,也有氣度。是個做大嫂的性格。
十四當家:「金笛秀才」余魚同,武當派掌門馬真之徒,擅用金笛打穴,也能以金笛使用「柔雲劍術」,先暗戀駱冰,後與師叔陸菲青女徒李沅芷結為夫婦。描寫也比較豐滿,是一個酸秀才,內心不安分,喜歡大嫂。有自輕自賤,缺乏信心,看不起自己,竟至於出家,然後又還俗。但屬於成功的形象了。
其他一些形象的描寫簡直是可有可無的。都特別簡單,特別粗糙。
比如:西川雙俠、鐵塔楊成協、九命錦豹子魏春華、石敢當章進、石雙英、蔣四根等人。
《倚天屠龍記》的人物形象就很豐滿,很立體,辨識度極高,讀來栩栩如生。
楊逍:1.楊逍為人風流瀟洒,孤傲自負,武藝超群,機智多謀,少年時與峨嵋派孤鴻子比武,奪其「倚天劍」,擲地而去,孤鴻子由此被氣死,楊逍也因此與二門、結仇。2.逍與峨嵋女弟子紀曉芙有一段情緣,楊逍悲她去世,一生不娶,撫養女兒楊不悔長大,從桀驁浪子轉變為慈父。3.被崑崙派眾人疑為殺死其師父白鹿子的兇手。4.六大派圍剿光明頂的時候,因為內訌的原故,楊逍因和護教法王「青翼蝠王」韋一笑以及五散人口角誤會,楊逍使出明教鎮教之寶「乾坤大挪移」把「青翼蝠王」韋一笑的「寒冰綿掌」反施六人身上,技驚四座。5.當明白楊不悔對殷梨亭的情意時,他豁達應允殷楊二人的婚事。6.曾多次以其機智及聰明協助張無忌,而張無忌也很信任他,六大派高手被囚萬安寺,獻「酒惑鶴,色迷鹿」之計救出眾人。7.隨張無忌並四大護教法王之一「白眉鷹王」殷天正合力大戰少林派當時輩份最高的三大高僧渡厄、渡難與渡劫。
這些事情一寫,楊逍的形象就立體了,簡直可以單獨成書,成為《楊逍傳》。
范遙:1.在明教中擔任光明右使,因風華絕代的俊貌,瀟洒高超的武功聞名江湖,與光明左使楊逍合稱「逍遙二仙」。2.自負於天下武學無所不窺,武功正邪兼修,淵博無比,劍法神奇。與楊逍在明教之中同為無敵的高手。3.甘心自毀俊顏,潛入汝陽王府。扮作啞巴,易名「苦頭陀」,在王府傳授指導郡主趙敏的武功。4.年時曾痴戀「紫衫龍王」黛綺絲不得。舊版《倚天屠龍記》中有一段關於銀葉先生鮮為人知的謀殺案,兇手作案動機卑劣無恥,不可告人,手段陰險毒辣,令人髮指。很可能是范遙乾的。5.范遙口沒遮攔,例如亂說滅絕師太是他情人、周芷若是他們私生女兒,雖然目的是為了騙鹿杖客給他解藥救人,一半動機也是在乘機損損滅絕師太,討她便宜,激她憤怒。滅絕師太自殺也跟他不無關係。6.少林空智對他也甚為佩服。
可以寫成《范遙傳》。
殷天正:1.為人豪氣干雲,嚴己律己,剛正不阿,是個慷慨磊落的奇男子,性子偏激,為人行事一板一眼。2.有大宗師做派,在光明頂一戰中,先挫少林和華山三名高手後,內力依然稍勝「武當七俠」之一張松溪比內力,戰勝「武當七俠」之一莫聲谷,只比招式和「武當七俠」之首宋遠橋斗個旗鼓相當,重傷之餘輕鬆擊敗「崆峒五老」老三唐文亮。3.無法忍受這種混亂的狀況,又不想攪進這一潭混水之中,於是憤而出教,自立教門「天鷹教」,與明教分庭抗禮,其豪氣干雲之勢,令人思之神往。
謝遜:1.謝遜十歲時拜「混元霹靂手」成昆為師,在其門下學藝。二十三歲時離開師門,遠赴西域,並娶妻生子,加入明教,成為明教四大護教法王之一。2.全家被成昆所殺。3.搶奪《七傷拳》譜。4.打死空見神僧。5.王盤山搶屠龍刀。6.冰火島時間。7.報仇並皈依佛門。
謝遜是金庸寫得最好的形象之一。
黛綺絲:1.武林第一美人,天下第一美人,所到之處滿堂生輝,看者無不驚艷震動於她的美色。2.對任何男子都冷若冰霜,絲毫不假辭色,卻愛上明教教主陽頂天的敵人韓千葉,不惜犯下教規,為愛人叛離明教,誕下女兒小昭。3.以金花婆婆身份和滅絕師太的一系列對抗。
一個西域魔女的形象。
韋一笑:1.韋一笑是金庸筆下輕功第一高手,他綽號「青翼蝠王」,就是稱讚他「草上飛」的輕功神速,而「蝠」字則是針對他吸血的惡習。2.屢次戲弄峨嵋派,吸了一個峨嵋弟子的血,無聲無息地潛入峨眉大營,並吸了意欲上前教訓他的靜虛師太的血。3.寧死都不吸殷離血那一話中,我們不難看出,韋一笑是位有情有義又誓死效忠自己信仰的真英雄!4.韋一笑更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且對教主張無忌也是忠心耿耿。5.渡厄等三僧見他一晃之間,便即到了自己跟前,「輕功之佳,實從所未見」,何況他是倒退反彈,那更屬匪夷所思,不由得贊道:「好輕功!」少林群僧個個是識貨的,登時采聲雷動。6.這般來去如電、似鬼似魅的身法,確是再強的高手也防他不了,即令是張無忌,也是自愧不如。
輕功絕佳,令人畏懼的形象彰顯無遺。
總之,高手雲集而沒有違和感,就在於個個都是有血有肉,生動形象的人。都可觀可感,如在目前。
三、寫作手法上
《書劍恩仇錄》屬於傳統武俠,類似於梁羽生,都是一板一眼,一招一式的比拼,在於招式取勝,武打場面讀來沉悶。這是話本小說的特點,例如《白眉大俠》、《三俠五義》就是這種感覺。並且正反派武功相當,決勝極其困難。
《倚天屠龍記》已經是新派武俠的範疇,比武較量已經很大程度上是內功決勝,類似於靈感,才智的比拼了。
前者類似於江湖草莽的比試,後者接近於宗派宗師級的較量,武功更加神奇,更加浪漫,更加遠離普通人的想像,所以更能吸引人閱讀。
金庸借獨孤求敗的口說過「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與河朔英雄爭鋒……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持之橫行天下。」《書劍恩仇錄》就是使用紫薇軟劍的時代,未臻化境。《倚天屠龍記》已經是接近生涯巔峰的作品,是玄鐵重劍時代。已經舉重若輕,揮灑自如,大巧不工。
總之,《倚天屠龍記》情節更豐富、完善,人物形象更豐滿立體,寫作手法更成熟。高手之間自然沒有違和感。就是人物更「真實」,你去想像自己的大學同學,每個人長相各異、性格各異、能力各異,有人好玩,有人沉悶。那裡會有什麼違和感。
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之前,明教始終是存在在別人口裡的,這裡的別人,即有明教教眾,也有江湖人物,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沒有對明教的明確認識,但在見到明教本身之前,金老對明教已經有了足夠長,足夠深的側面描寫
張無忌一路走來,拋開母親義父,第一個見到的明教教眾是常遇春,常遇春是什麼樣的人?豪氣干雲,義氣深重的好漢,武功沒有多高,做人卻是一等,而這樣的人,卻只是一個普通明教教眾,那麼明教的高層呢?很快我們就見到了五散人之一的彭瑩玉,當時彭和尚雖然落魄,但氣節為人卻要比明門正派的丁敏君還要強的多,之後見到了胡青牛,王難姑,以及當時不知身份的紫衫龍王金花婆婆,以及朱元璋,徐達等人,到這裡為止,我們見到的人物,不論身份高低,在明教內都是比較邊緣的人物,但除了黛綺絲,其它人給我們的映像是好遠遠大過壞的,尤其還有那些正派弟子對比,明教的惡在口述之中,善卻是親眼得見的。
之後就見到了明教真正意義上的核心人物,楊逍,楊逍的出場鋪墊了非常久,從張無忌到胡青牛處開始,一直到送楊不悔至崑崙為止,一直在為這位左使做預熱,彭丁之爭,滅絕殺紀曉芙,紀曉芙託孤,直到親眼見到這個人,奇特,高傲,不據一格,這個形象並不是在見到楊逍才有的,而是見到他很久之前就開始形成,並最終成形。而此時,明教的形象就已經立的差不多了,只是前面還有一層水霧而已
而且,金老在這段描寫中,明教人物始終是與正派人物相對比的,朱常徐等人義氣深重對比求醫的正派子弟忘恩負義,彭瑩玉對比丁敏君,楊逍看似無情卻深情對比了何班夫婦的兩人離心,無情無義,滅絕明面上對比的是龍王,實際是以胡王夫婦的生死不易對比其人的滅情絕性。這種激烈的衝突更能加深我們的印象。
到了明教正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心裡對明教其實已經有了認知,那麼接受起來自然輕鬆愉快
而紅花會的正式出場…………,只是給了你一堆聽著很霸氣實際上鬼知道什麼鬼的人名而已
事實上不用提紅花會,金老像鋪墊明教這樣鋪墊一個教派在十四本書中是絕無僅有的,我個人認為明教也是金老塑造的最成功的教派。
這麼多答案了,我也吐一下。
因為紅花會高手的外號太渣太江湖。
追魂奪命劍·無塵
千手如來·趙半山
奔雷手·文泰來
這三個是加分項,雖然千手如來俗了些,畢竟朗朗上口也符合人物設定。
文泰來以下就急轉直下:
黑無常、白無常、武諸葛、鐵塔、駝子、鴛鴦刀、鬼見愁、銅頭鱷魚、金笛秀才
除了九命錦豹子這個外號還算華麗,剩下的放到其他金書里,怕不是一掌全打死,一腳踢滅門的小配角。
————————
為什麼給人物一個外號呢?因為沒有那麼多篇幅寫的小角色,來一個外號就能表現人物的某些特性,這是個取巧的辦法,也是雙刃劍。一方面快速把這個人物畫出來,另一方面也會限制人物的發展,比如一個外號「蛇行鼠道」的人物,再描寫他莽撞無腦,也很難讓人信服;一個外號「怒目金剛」的人物,說他水上功夫無敵就特別違和。
金書的長篇中,有外號的主角極為稀少,而且情況特殊。狄雲、蕭峰、段譽、虛竹、令狐沖、陳家洛、石破天、張無忌、袁承志都沒有外號。胡斐外號「雪山飛狐」,不過是在短篇中給的,在飛狐外傳裡面還是江湖素人;楊過在神鵰後期被稱神鵰大俠;郭靖的大俠、北俠稱謂更像一種尊號;韋小寶的小白龍是胡謅扯淡的。
這是因為長篇小說有足夠的篇幅把主角的形象逐漸立起來,起外號得不償失。外號就像是蓋棺論定,人物再難有進一步描寫的時候,來個外號就好。我一直覺得落落寡歡,寂寞強大的神鵰大俠才是楊過的最終形態,而重逢小龍女的喜悅楊過,實在只是故事上的安慰,文字上的敗筆。
————————
回到《書劍》,紅花會的眾高手各個頂著糟爛的外號,彷彿就是寫著「路人甲」的大帽子,所以被張召忠按在地上摩擦。次要角色本不容易樹立形象,對於他們來說,外號直接決定是否能夠深入人心,《書劍》做為首部書的問題在這就特別明顯,金庸老爺子還沒有起外號的經驗,從章回小說、話本裡面扒出來的諢名豈止接地氣,都掉進土裡了。外號的最低水準在周仲英一家,什麼鐵蛋、俏李逵、倆徒弟一個叫獨角虎,一個叫神蛋子,這簡直就是恥辱級。
再看《倚天》,除了五散人外號是史書既有不好改動之外,四大法王的尊號霸氣無雙,楊逍范遙故事豐富描寫全面,三堂堂主上合天象,五壇壇主映射五方,掌旗對應金木水火土。名稱氣勢就高了許多。
______________
最好的外號,要與名字搭配起來用,書劍的外號巔峰是翠羽黃衫霍青桐,恰可匹敵銀鉤鐵劃張翠山;不過金書的外號最佳,當屬八面威風馮難敵與萬里獨行田伯光,正是:
威風八面,難逢敵手
獨行萬里,全都剝光
關於外號:
金庸筆下人物外號最好聽的是誰?比如說:打遍天下無敵手金面佛苗人鳳就比較好聽,而中神通就比較普通
其實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紅花會和明教都有反抗異族統治的理念。
但區別在於,他們的對手,一個是朝代末期,民心盡失,一個是戰亂初定,民心思歸。
這就導致了這兩個組織截然不同的風格。
明教組織嚴密,信仰堅定,不但能發動基層群眾,還能統戰武林中的其他孤立勢力。活脫就是按我黨的模板來寫的。明教中高手如雲,但是我們發現到倚天中期張無忌就任教主後,明教眾高手出手次數反而愈發的少了。屠龍大會上更是露了一手集團作戰把一眾門派的境界全甩開了。這一點也頗有我黨以工人運動起家,但是行動和作戰的理念卻領先當時中國所有軍閥和政黨的味道。
反觀紅花會就困難許多了,首先脫離群眾就導致他們的政治訴求必定得不到實現,一個永遠無法觸及的理想導致了紅花會從上到下的迷茫。每個人都不知應該如何奮鬥,沒有行動綱領,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凝結團隊的最後只剩下一腔盲目的義氣。這也就導致陳家洛最後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天真的幻想里,害人又害己。
所以我們特別容易理解明教的組織模式和他們的價值觀。但是對於紅花會則會本能覺得這樣的組織是不對的,因為它根本沒有像樣的凝聚力,所以那麼多高手聚在一起只是為了劫個國家元首和擾亂一下慶典大會,這不是活脫的一個恐怖組織么。
要是張無忌當上皇帝,楊逍可以當宰相,范遙主持地下工作,冷謙專掌刑罰,韋一笑負責聯絡偵查,彭瑩玉,說不得可以當國師勸惡揚善,周顛可以出任監察御史,白眉英王,金毛師王都是不出世的良才猛將,五大掌旗使也可以統兵一方,徐達常遇春可比韓信彭越。感覺淮西二十四功臣都到齊了。
至於紅花會那幫人,加起來能帶個萬把人都不錯了。
推薦閱讀:
※如果段正淳娶了他所有的情人會是如何的情況?
※趙敏是不是蒙奸?
※歷代丐幫幫主用降龍十八掌的內力是從哪學的,或者說歷代幫主的內功有沒有一脈相承的丐幫功法?
※為什麼蜈蚣老弟和莽牯朱蛤兄沒有鑽到段公子的肺里,而準確的鑽進了段公子的胃裡?
※怎麼評價《射鵰英雄傳》中的穆念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