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沉定到底是什麼?

昏沉定的最高境界是不倒單嗎?還有我發現我進入昏沉定時也會做夢,有時還能思考策略,有點類似於清明夢,這是怎麼回事?不是說好了昏沉定是無用之定嗎?誰能講講關於昏沉定的一些事實?


謝邀!

若昏沉是「定」,那一切不定都可稱「定」了。。當知昏沉源於塵勞,若守護六根不行放逸,遠離世法、不慕世榮,那麼自然也就遠離昏沉了。

諸法無我、無我所,「昏沉」法也不例外,一切境界唯是系縛,虛妄分別便成「作繭自縛」了。


學佛的人,首先遇到的一個困難,就是覺得思想、妄念不能斷。其次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真正入定。因此用各種方法,參話頭啦、觀心啦、守竅啦、調氣啦,守得緊緊的,想把妄念澄清下去,一般人都是在這個境界上轉。不管怎麼轉,有一點,只要肯休息,當然氣色會好一點,身體也健康起來,然後就認為自己有道。其實錯了,這與道不相干,這只是休息狀態。生病也是一樣的道理,只要能休息,病一定會好的。睡眠、打坐都是不花錢的維他命,這沒什麼稀奇,與道不可混為一談。

一般人總以為稍微入定,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當你疲勞時打坐,而成真正不知道,那個是睡眠,是在昏沉,並不是入定。但是要注意真昏沉、真睡眠也是定,是昏沉定。真的,這不是說笑,為什麼?你真知道它是昏沉,這個就是定,那就不叫做昏沉;你不知道這是昏沉,所以它就是昏沉,這裡頭大有差別。

在疲勞時入昏沉定並沒有錯,何以說呢?佛說百千三昧,有很多定的境界,這個是不是定的境界,問題在於你知不知道。不過這叫做世間定,世間定就是休息,普通的休息狀況不能不算。差不多一般人打坐,都是在這種休息狀況,真正的定沒有。

那麼如何是真正的定呢?這是需要知道的。

*****

其次嚴重的是,現在一般人都稿神秘了。靈感啊!神通啊!第六感啊!超越冥想啊!各種神秘名稱都加上去了,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大家要知道,神通與神經是雙胞胎,這一點真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話又說回來了,什麼是定?一定要認清楚。四禪八定,是佛教修證方法的中心基礎,不過佛法不在定上,定是共法。但是佛法也不離開定,歷代《高僧傳》中,功夫修證到「定」的比丘及比丘尼非常多。甚至南北朝的皇帝,也是與佛教有關,如劉裕小名寄奴;梁武帝,隋文帝等與佛教關係都很深。

如果你說不是唯物,而是唯心的,好,那麼你能拿身體以外的那個東西來看看嗎?別說拿個東西給人看,你能入定三天給人家看看,也就很了不起了。你一入定,這四大的身體就和你脫離了嗎?所以我剛才講見地、修證、行願三個部分,包括一切,三位一體,同等重要。

《如何修證佛法》

--------------------------------

不過,有個觀念必須要了解,打坐並不就是修定,而是修定的初步練習的方法,真正的定不是要坐著才能定,不管走路、做事、睡眠,無處而不是、無時而不是,這是心地法門,並不是有個定的境界。至少大家不要搞錯,以為整天坐在那裡傻傻地什麼也不想叫做入定,如果這樣叫做入定,我看大家不需要修這個玩意,因為修了變成一個無用的廢物,那有什麼意思。

人生不在散亂中,便在睡夢中

【若言我觀法相。散睡不除者。當為說止。大有功能。】

假定有個學人說,「我觀法相」,我對於佛學的理論都很清楚,即對於一切法的相(現象)都清楚。例如,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但是實際上我們一點都空不了。理論上,四大皆空是對的,但實際上連半大都空不了。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故事,蘇東坡自認為佛法的修養已經到了八風吹不動,佛印禪師一批「放屁」,他一看生氣了就過江來問和尚,我這個偈子寫得這麼好,你怎麼說我放屁。佛印禪師說,嘿!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過江來,一風就把你給吹動了!我們也一樣,嘴裡說四大皆空,其實半大也空不了。

散亂以外就是睡眠,睡眠就是昏沉,我們的人生仔細一研究很糟糕,很沒有味道,剛睡醒眼睛未張開的思想就來了,散亂地忙了一天,累得很,不散亂時就想睡覺了。因此,我們的人生就是睡醒了想,想夠了睡,反反覆覆在這兩種境界中度過了一生,不管是六十歲也好,一百歲也好,幾乎沒有中間路線。

有人說,我沒有亂想也不像睡眠,只是傻傻地楞在那裡。這種是輕度的疲勞引起的輕度的睡眠。有人一天到晚腦子裡楞楞的,看書也看不進去,好像老僧入定的樣子,實際上他一天到晚都在半昏迷的狀態。

先前我們提到過是我們有意地要進入某種情況,超越時間及空間、超越生理與心理,那個境界才叫做止,才叫做定。若修行不能得止不叫學佛。嚴格來說叫玩弄佛法,玩弄自己。「大有功能」,得了止才具有大的功德與能力。

《宗境錄略講》

-------------------------

還有人看了六祖在《壇經》中說:「無念為宗」,搞了幾十年也找不到無念。也不想想就算是無念了,充其量也不過是無想定。無想定不是佛法,佛也曾經修到了無想定再把它丟掉了,為什麼你現在要去求無想定呢?所以要真正了解佛法,不要去空想。

佛法也說要跳出三界外,哪裡有個第四界?有,教理上有,叫作聖賢界,那是個假定的名稱諸佛菩薩是不出三界不住三界,隨時在解脫三界。你真跳出了三界,去了第四界,佛也沒說第四界在哪裡。教理上的聖賢界只是名稱,例如特別好的人是聖人,但是他還是人啊!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要自己反省,大家都在那裡幻想。大家修定,千萬要把握修止觀。如何是止?繫心一緣,才是正止正念。因此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中都要凈念相繼,方是正念。如此說者是佛說,非此說者,必是魔說。

*****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這一段要這樣斷句才通。

大家對於這個「念」,究竟有沒有正確的了解?有許多人基於對禪宗不正確的認識,引述六祖所說「無念為宗」,就以為禪宗目的在求無念;又以為打坐時,什麼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實那是大昏沉現象。這樣子的誤解不但嚴重,而且危險!

佛法處處講念,例如三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講四念住,再如凈土講念佛,所以對念一定要有正確認識。念是意識上的念,不是用嘴念。菩薩境界的念住不是念頭斷滅,而是不起思惟分別,念念常住清凈自在,永遠在定中。定不等於是打坐,打坐不過是初步練習學定的方法。念清凈以後,才可以談得定。

所以一定要凈念得定以後,才能得總持法門,也就是密宗所講的陀羅尼:總是「所有」的意思,持是「保有」。總持第一個是聞總持,聽聞、見聞過了就不忘,如阿難得總持法門,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他記住,後來才補寫出來。大家上課聽經往往聽過了就忘了,這就是不懂念、定、總持,修萬劫仍是罔然。有天才能過目不忘,博聞強記,這是因為過去生修念、定稍有成就。念經時如果只是有嘴無心,那是自欺欺人,毫無功德可言。嘴念時心還要注意在經文上,多念一次,記誦就熟練一次,才是真修行。第二個總持是知總持,所知道的沒有忘失。第三個是遇有任何疑難,自己會參透解決。這樣定力堅固、慧力堅固,才可以得總持法門:世間出世間、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無不成就,才算總持。

如此得無礙的辯才,不是強辯,因為對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智慧,無不了徹,智慧如珠走盤,靈光照耀,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斷。菩薩必須具備念、定、總持,修到了遠行地,才能辯才無礙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

動來知道動,靜來知道靜,能夠知道動靜的那個不在動靜上面,與動靜毫不相干,他是永恆不變的,所以用「常不動」來形容他,他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

《圓覺經略說》

------------------------------------

把心放開,不要在身上搞,把心放下。「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生了也無礙呀!妄念來了隨他來好了,不要去壓制它,久而久之它就不來了。不要去修正它。昏沉來了,讓它去昏沉好了,昏沉過去了,自然清明了。不要勉強提起精神來對治它。「六根才動被雲遮」,動也無礙呀,那知道六根動的那個東西並沒有動過呀!


《習禪錄影》

-----------------------------------

四禪八定是共法,既然是共法,你要學佛求證形而上道這個本體,自然也離不開這個共法,你不要認為是共法就看不起。不管是顯教還是密宗,都是從我們的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那兒來的。釋迦牟尼佛本身的修證,就是從共法開始的,這是第一點要了解的。

釋迦牟尼佛以後的那些密宗大祖師們,不管是紅教、白教、黃教、還是花教,都曾經過嚴格的禪定修持。他們記錄下來的那些境界,都屬於禪定的範圍,都離不開氣脈的變化。修氣脈修拙火充其量都是在初禪、二禪,最高不過三禪的境界,但這樣說並不代表做到這點很容易。這是第二點總結。

前面講到很多人的入定經驗,像有名的憨山大師山上入定和在弟子家入定,慧持法師入定好幾百年,以及現代的廣欽老和尚入定的經驗。他們入定後身心皆忘,甚至不知道入定有多少天,都是靠引磬才出定的。什麼都不知道的定境也有很多差別,一種是無想定,一種是無所有處定,一種是昏沉,不包括空無邊處定。空無邊處定還有空的境界。其實昏沉不是定,把它算作定境的一種是我講話的方便。那麼這些案例都是什麼定呢?是無想定還是無所有處定?還是昏沉定?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

我們在座許多人學佛打坐的,最好不要走入一個錯誤的路,以為坐起來入定什麼都不知道。可是「我」現在這兩天反是不對呀,精神特別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喲可是什麼事情越清楚。——並不壞啊!是這樣啊!那是因為你生理在靜態以後,慢慢生理氣機變好了,健康起來,健康起來這個過程當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別旺、強健。六根強健加上你這個意識因為經過念佛或者靜坐的訓練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是變得多了。變得多了以後你把這個理一通啊,這個鏡子一樣擦亮了,它能夠一時之間多照見別的東西,你不管嘛!你鏡子擺在那裡照,而不起作用,不迎不拒;念頭來,我也不歡迎;念頭跑掉,我也不追尋。慢慢就進入一個好的境界了。

《唯識與中觀》


昏沉,修定初期,必然出現。要有毅力,堅持修學,就能克服。一旦克服,必然出現法喜,輕安,頭腦清明……從這裡開始,你,就要依「聞思修」的次第開始修學菩薩道。


業障太多未清,所以昏沉。


是與不是本一體,好與不好本一心。

譬如人之清醒與昏睡。人之所以昏昏欲睡,是因為分離了神清氣爽和昏昏欲睡這兩個概念,不能認識它們本是同根生,不能意識到清醒(這個概念)是昏睡的翅膀,昏睡(這個概念)是清醒的腳跟,不能發現它們本是狼狽為奸,不可獨一存在,不知清醒是大奸似忠,不知誕生它們的根源是什麼【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也不知它們的根源叫什麼,只知道這個根源很早就誕生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當一個人確信了它們本是同根生之時,確信我這裡的判斷是完全正確之時,也就明白了這個根源是什麼樣子。他也就不再欲睡之時昏昏——人之所以昏昏的原因就是沒有發現自己執於清醒。

以此類推,一切皆是如此。只是昏睡與清醒的根源,只是小根源。就這個小根源,儘管可能同樣是一輩子也無法弄清楚(你我確實是不清楚的,要搞清楚它同時考察到信念、知識、內觀功力、判斷力),但它確實並不是萬物根源,只是兩種概念的根源——在弄清楚之後接下來要認知在它之上的可說與不可說本是一體,再接下來認識再之上的概念與實在本一體,再之上的實在與空性本一體(空色不異)。要認識到萬物根源,必須重複這樣的認知活動。最終才能大徹大悟,達到法華經所說的達本情忘,知心體合。

番外:善惡是不是一體的,我不知道,在我無法證悟色空不二之前,我不知道。不過我敢打包票,善惡這兩個概念是一體的。故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學道之士,要去體會一切對立所天然存在的那種一體感。去體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一體感,整個生活的一體感。要去體會一切對立所天然存在的那種一體感,自己和世界的一體感。


推薦閱讀:

您練習冥想過程中,經歷過哪些誤區(或者是瓶頸)?
怎樣才能專心地冥想?
請問大家有沒有試過冥想的時候有種向右抽離的感覺?
對於一個腿粗之人該如何選擇靜坐姿勢?(希望可以帶圖)?
禪修10分鐘後腦袋有脹脹的感覺能不能說明有效果?

TAG:佛教 | 佛學 | 冥想 | 禪定 | 瑜伽冥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