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假裝同性戀向父母出櫃」的實驗?
首先,我覺得這個實驗在志願者選擇上就有bias。原文說: 10個人,從小到大都是優等生,和父母關係好。其實,這樣的父母,太習慣於優秀的、乖乖的孩子,從來沒有經歷過孩子的叛逆,反而可能比平均水平的父母更難接受子女出櫃。心理落差更大,情緒反應更大。
事實上,能夠在出櫃的第一時間就表示接受的父母很少,別說中國了,即便在美國也不多。遇到出櫃這種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大多數父母的反應是有一個過程的,據研究說和突然喪子的心理過程幾乎一樣,會經歷5個典型的階段:
1、否認:這不可能!你怎麼可能是同性戀?你搞錯了!我不信!
2、憤怒:你這個不孝子!還不如沒生你!你給我滾出去別回來!
3、討價還價:也許你可以矯正過來呢?也許我當年多關心一下這就不會發生?
4、抑鬱:這種事偏偏讓我撞上,我真是命苦。這個家算是完了。我這輩子沒奔頭了。
5、接受。心平氣和地接受才是真正的接受。
(請看:庫伯勒-羅絲模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93%E4%BC%AF%E5%8B%92-%E7%BD%97%E4%B8%9D%E6%A8%A1%E5%9E%8B)10個人當中唯一接受的那對父母也不是第5階段,而是在第4階段:抑鬱。這已經高難度四級跳了,你們還期望父母來個五級跳嗎?
很多人以為出櫃就是把真相說出來那一瞬間的事,不是的,出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真正的同志出櫃實例中,父母的心理轉變過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中間甚至可能長達幾年。那些最終接受孩子的父母,大多是幾年內父母和子女長期地持續地努力互相溝通的結果。平常對同性戀問題沒有關心的普通父母,對同性戀是無知的,甚至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建立在無知偏見之上的第一反應自然就會偏激。而經歷孩子出櫃以後,父母對這個話題關心程度增加,通過了解以及子女勸導,改變原有的觀念也不是不可能的。而這個實驗當中,這些過程都沒有,期望父母第一時間接受是非常不現實的。這些父母會有暴怒的反應,也是很正常的,這並不代表父母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不會最終接受。從父母一時間的反應,就對父母愛的動機產生懷疑,太倉促了點。
另外:其他答案的角度我也很贊同。這個實驗確實讓人看到父母之愛也不完美。但是得有多中二才會相信世上有完美之愛?就連神的愛都不是無條件的,瀆神還會遭天譴呢,更何況凡人之愛。父母的愛雖不完美,大多數時候也比你從其他人身上獲得的愛要可靠很多。這些孩子在實驗之後出現心理創傷,也一樣是因為對父母期望過高,心理落差太大,這9個孩子也要經歷5個階段,學會心平氣和地接受世上沒有完美的愛這個事實。
推薦這個答案,寫得更詳細:如何評價「假裝同性戀向父母出櫃」的實驗? - 獨步清涼的回答
由這件事聯想到了卡夫卡的《變形記》。不談論實驗本身的對錯,只想說:永遠不要考驗人性,否則結果會很絕望。沒有什麼愛是無私的,即使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果覺得有,只是因為你目前還沒觸碰到對方的底線。從小到大,我們都把父母當作自己在世上最信賴的人,總以為即使世界上所有人不要我,爸媽也會要我。所以當有一天我們發現,爸媽會因為一件事罵自己噁心、讓自己去死、甚至要和自己斷絕關係時,信仰瞬間倒塌。
《變形記》里,格里高爾有一天突然變成了大型甲蟲,父母和妹妹剛開始是心疼,沒幾天便視他為「怪物」和累贅。他死的時候,他的父親「手畫十字,感謝上帝」,母親則露出了「憂傷的微笑」。
卡夫卡描寫的情節是荒誕的,但家人的反應是真實的。當一個人從頂樑柱變成絕症病人,他的家人最初一定會很關切、很同情。但當病人逐漸喪失各種能力,當家庭經濟負擔越來越重時,家人的厭煩和埋怨就自然會產生。而當病人成為家人開始新生活最大的障礙時,家人甚至會為他的消失而高興。同理,當有一天,你成為了父母「一生的恥辱」,很有可能對於他們來說,你便不那麼必不可少了。
我們絕對不會變成甲蟲,可我們絕對可能變成病人、給他們帶來不光彩的人。如果我們最親近的人會如對待臭蟲一樣對待我們,那將多麼心灰意冷。
俗話說久病無孝子,同樣的,當子女有一天成為一種沉重而無法解脫的負擔,父母同樣也可能不再那麼慈愛,這是人之常情,卻很殘酷。
以前和爸媽談論過一些子女不贍養老人的問題。提到,很多老人卧病多年,給子女造成很大壓力的時候,老人去世子女固然會難過,但還是會有一絲絲的慶幸。子女植物人多年,突然去世,或許父母也會在痛苦之餘覺得有所解脫。爸媽感慨後說,人性的確很複雜。
父母對子女的愛只是相對"無私"一些,深刻的愛情與友情也一樣。
雖然父母這種「相對無私」的愛,幾乎是我們在這世上所擁有的最無私的愛了。
早些想通這一點,其實也是件好事。這使我們在對待與父母的關係時會更加慎重,而不是自忖反正怎樣父母都原諒自己,便粗暴任性的去做超過他們底線的事。
否則當你發現結果和自己預期出現偏差時,於父母於自己,都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感謝所有告訴了我「勇敢者」這句話原出處的童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
2016-04-14「但這些男生再也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相信父母了」
如果這個實驗的結果是真實未經誇大的,
得到這樣的體悟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你以為永遠愛你的父母會因為你無法改變的事情恨不得親手殺了你;
你以為會共度一生的男/女友,把你推向歹徒自己逃走;
你以為是一輩子兄弟的朋友偷走你的論文/作品,再給你一個抄襲的名聲。
你經歷了這些事,難道要許願「我寧可從來沒有出櫃/沒有和男女友走那條小路/沒有給我朋友看那篇論文」?
蒙上眼睛,假裝世界上你愛的人都會同樣愛你,沒有人會背叛你,沒有人會令你失望?
假裝這個世界上沒有飢餓,沒有貧窮,沒有戰爭,沒有仇恨殺戮?
很抱歉,即使不是這一次,即使你有時空轉換器,你遲早要睜開眼睛,看到你無法預料不希望發生的東西。因為你不可能永遠如他人所願。
即使你幸運的生為性取向的大多數,性別的大多數(這在中國還真是字面意思),出生地,智商,身高,相貌,等等一切的優秀者,也無法保證自己永遠,一輩子如他人所願。
一輩子優勝。
一輩子,小學考雙百,大學考清北,考上研究生,「最佳年齡」結婚,婚姻幸福,生兩個孩子,過童話中的生活。
你遲早要不能按父母的意思相親,喜歡上父母不喜歡的人,不能一直借錢給你的朋友,不能如他們所願幫上他們的忙,不能在你男/女朋友需要的時候在他/她身邊。
如果他們因此讓你失望,這就是在特定情境下必然會發生的事。
你不應該存個CG繼續打下去嗎?生活不能讀檔,也無法一直讀檔,靠讀檔毫髮無傷的走到最後。我媽媽在我出櫃前就不止一次要我把她養我的錢還給她啊。
在我出櫃之前就問過我為什麼不去死。
「我上輩子造了什麼孽,才會生下你這樣的怪物」
我要是每次都讀檔,是要讀多少次啊。所以我知道,這其實並不幹性取向什麼事。
如果你終究遇到了需要出櫃的人會遇到的「你怎麼不去死」。
就要知道,這是在任何你達不到要求的時候會遇到的。
這個實驗確實挺無聊的。
但讓你知道了父母不會無條件的愛你,也是件好事啊。
現在開始為了自己奮鬥,總比想娶自己喜歡而父母不喜歡的女/男人的時候,遭到父母的「會心一擊」來的好吧。親愛的女同志、男同志、直男直女、BTQIA們,
忘了從哪裡看來的:
知道世界的醜陋,而仍然愛這個世界的,才是真正的勇敢者。————————————————————————
————————————————————————
統一回復一下關於「經過考驗才能挑選出值得付出的感情」的評論。
其實我並不贊同果斷拋棄(或在內心捨棄)「沒有經受住考驗」的親密關係。
與其說是我贊同「不要考驗愛情和人性」(有時候考驗自己不邀而至,由不得你)
不如說是我不相信有任何親密關係可以經受住全部所有的考驗。
我是個悲觀主義者。
然而我並不以為,「不完美的愛」就等同於「不是真的愛」。
你可能有家人在他們認為你犯了道德上的過錯(比如同性戀)時恨而欲之死,卻會在你落入谷底的時候回來支持你。也可能有給與過你理解和支持的愛人出軌背叛你。
我年輕的時候總想著「等我快快獨立了,把錢都還給你,再也不要依靠你」 「誰出軌背叛我,我就立刻分手,絕不回頭」。
然而我做不到。
我之所以仍然愛這個世界,與其說是出於勇敢,不如說是出於軟弱。
因為我的軟弱,無法乾脆的斬斷我的感情,無法不去愛別人,無法心如鋼鐵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對我來說,「知道世界的醜陋」不是為了拒絕這些醜陋,只接受純白完美的部分。
是為了知道,有些深刻的愛中仍然有創傷和痛苦,有些痛苦的感情中仍然有美好的東西。
就像接受自己住的是個有點破破爛爛漏雨的房子,就不用再期望「攢夠錢,買個新的完美的房子」。
離開已經要坍塌的無法拯救的房子;對其實狀況仍然不錯的進行一個大翻修再繼續住下去。
接受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永遠不會壞的、不用維修的房子。
才是真的勇敢者。(眨眼賣萌)2016-04-18
統一回復一下評論:1. 「男同性戀的HIV攜帶者數量比異性戀高得多」
很抱歉連累男同性戀躺槍了。來,把你的滑鼠停留在我的名字上三秒,看到那個♀的符號沒?那個符號代表我性別女。為什麼標明了性別還總是被當做男生呢。
2. 「憑什麼要求父母給予無條件的愛」。
我最近兩天不禁反覆檢查了N遍自己的答案到底哪裡說過「父母必須給予子女無條件的愛,不然就沒有資格做父母」。我以為我一直在反覆強調,父母沒有無條件的愛,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痛苦、不需要修護和維持的、完美的愛,(恐怕有人看不懂或者沒有看我的「房子」比喻,只好翻譯一下)離開那些會嚴重損毀你的親密關係,努力改善那些有希望改善、卻充滿痛苦和不完美的親密關係: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請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請賦予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過好我的每一天,享受你所賜每一刻,把困苦當成通往平安的道路,像主耶穌那樣,接受這罪惡的世界,按其現實本相,而非如我所願。《Serenity Prayer》
你們現在可以罵我憑什麼要求上帝給予無條件的愛,憑什麼上帝的愛不完美我就說「這罪惡的世界」了。
3. 對在我的回答下評論的其他人說「父母把你養這麼大,經歷了什麼讓你覺得你不欠父母的」 「你父母把你生下來就是錯,把你養大更是錯上加錯...」。
這種評論讓我很憤怒。你經歷了什麼,讓你以為你可以評價別人的生活?讓你有權代表別人的父母說話?是因為你有父母嗎?你認為你的父母對你有無盡的恩情、你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和痛苦,所以別人也必須這麼說?你的人生經歷可以代表所有人?如果你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或者黑了別人電腦探查了他全部的人生,就根本無法知道他的父母到底有沒有「欠了他」(或者你真誠的相信無論父母對子女做什麼都是合理合法的?遺棄、出售、性侵害—見少年兒童保護法剝奪撫養權的條款—也是?)。他的父母有沒有欠了他,和你的父母有沒有欠了你也毫無關係。
4. 「你會告訴父母你...在被窩裡看小說嗎?你會告訴父母你在學校早戀嗎?那為什麼你敢告訴父母你是同性戀呢,是因為戀愛里智商為零?還是實驗設計者腦殘?」
感覺還是不得不對這個實驗本身發表一下看法:我同意這個實驗的設計、目的、人員選擇、結果總結都有很多問題,它也不可能反應真實的同性戀父母的態度,或者真實的出櫃過程,但我並不認為它腦殘/毫無意義/不應該存在。
事實上,當我看到「這實驗腦殘」 「你怎麼就敢告訴父母你是同性戀呢」 「帶給父母多少傷害」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我們確實高估了社會對同性戀的寬容,不是因為這個微博中描述的父母的反應(我仍然認為它可能被過度整合和誇大),而是因為,如果這麼多人相信「假裝同性戀向父母出櫃」會帶來這麼巨大持久的傷害,同性戀在我們的社會中就確實仍是一個不可談論的禁忌。
身為一個同性戀,這些話彷彿在告訴我「你怎麼敢告訴父母你是個同性戀呢」 「你知道這會帶給他們多麼大的傷害嗎」 「是因為在戀愛里智商為零嗎」。
讓我告訴你我為什麼要告訴父母我是同性戀:因為我痛苦。因為我痛苦的無法忍耐下去。
這對你們來說是個實驗嗎?這對我來說是我的生活。
是我無法解釋的為什麼沒有戀愛經歷,為什麼拒絕我的追求者,為什麼絕交的「朋友」,是我無法告訴任何人的初戀,我無法告訴任何人的感情生活,是我的自我厭憎,是「為什麼是我」,是恐懼,是沒有人會愛我,是我永遠不可能結婚,是孤獨終老。
這對你們來說是吃完晚飯叫住父母對他們說「我是同性戀」。
這對我來說,是我面對著懸崖,被我的痛苦用槍抵著後背,而我看著腳下的無盡的黑暗,祈禱我不會死。
「為什麼你敢告訴父母你是同性戀呢?」
為什麼你居然想要生活呢?為什麼你居然想要戀愛、結婚、不要孤獨終老?為什麼你居然想把你的伴侶叫「我的妻子」「我的丈夫」?為什麼你居然想要把你的戀愛傾訴給朋友,傾訴給父母?
我們應該永遠保持沉默嗎?應該為了不傷害父母而隱藏性取向?應該為了「不道德綁架校長」不要披著彩虹旗去自己的畢業典禮?應該為了「不破壞別人的家庭」不去搞「這種腦殘的實驗」?
我不認為一個「腦殘」實驗會給同性戀群體帶來多麼大的傷害。
禁忌和沉默才會。
5. 如果父母對你說「你怎麼不去死」。
我有看過一篇武志紅(大概?)的文章,把這種來自父母的「你怎麼不去死」叫做「心理上的殺嬰」。在嬰兒完全無法保護自己,只能由父母提供照料,無比脆弱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生命有全然的掌控力,那個時期,來自父母的仇恨、憤怒、無視會留下深遠的心裡影響。即使一個人已經不再是必須完全依靠父母的嬰兒,這種來自父母的「你怎麼不去死」也會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
(回顧我的中二期讓我很不好意思)我很多年前曾經和我的前女友約定「不論如何都不要自殺,要努力活下去」,當時我對她說「你現在說了希望我活下去,我會記住這句話,即使將來有一天你恨我,也說希望我去死,我也會只記住現在的這句話活下去」
我願意把出生當做「我希望你活下去」,之後不管給予你生命的人說多少次「你怎麼不去死」都不要理會,只記住最初的「我希望你活下去」而活下去。
——————————————————————
2016-05-07(拖延了很久都沒有寫的)對我家父上大人的採訪:
1. 很多人都說這個「假裝出櫃」的實驗幼稚而且欠考慮,你怎麼看這個實驗?
...他們說的其實是對的,這些小孩想的太簡單了。
2. 有人評論說 「他們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又有沒有想過會對父母造成什麼樣的傷害」,「他們無法再信任父母,可是父母也無法在信任子女了」,你怎麼看?
(被逗樂,笑,搖頭)父母不會因為這種事就受到傷害,不再相信子女的。
3. 我寫了這個答案後,很多人評論說 「憑什麼要求父母給予無條件的愛」 「你要求父母無條件的愛你,你又有沒有無條件的愛父母?」 「如果孩子是個殺人犯也要父母無條件愛他嗎?」,我其實同意不應該要求無條件的愛....
(打斷了我的話)怎麼不應該要求無條件的愛?父母的愛就應該是無條件的,就應該無條件的愛孩子,哪怕他真是個殺人犯也一樣...就算父母說出什麼「你怎麼不去死」的話,也不會是真心的,父母還是希望你好好活下去...
(打斷我爸)可是如果有的父母就是不愛子女呢?就像我的答案里說的,把他的子女遺棄、打死、賣掉呢?
(思考了一會)我還是覺得父母是應該無條件的愛子女的,但是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他出生在比較冷漠,什麼都用利益來分割的家庭里,他的父母從小這麼對他,這麼教育他,他可能會覺得養孩子也是一種利益交換,以後可能就這麼對他的子女...老爸算出生在比較健康的家庭里,不會這麼想.....有時候有一些東西,父母理解不了或者接受不了,是因為我們生活的時代不一樣,但是你要相信父母歸根結底還是愛你的,你是我們的孩子。
(於是我跑去哭了一會,採訪結束了)
我的父女恩愛秀完了,謝謝大家。
————————————————————————————
我的其他回答:我這樣算是出櫃失敗嗎?我該怎麼辦? - Dee D 的回答
如何表達對未出櫃的女兒的支持? - Dee D 的回答
同性戀會覺得異性sex噁心嗎? - Dee D 的回答
作為同性戀,你最討厭同性或者異性的什麼行為? - Dee D 的回答
為什麼會有的腐女覺得女同性戀噁心、變態? - Dee D 的回答
女(男)同性戀會接受跨性別的女(男)孩子嗎? - Dee D 的回答
為何男性化的女生在女生中受歡迎,女性化的男生往往被男性排斥? - Dee D 的回答
為什麼男性的身體(貞操)不如女性的身體(貞操)高貴? - Dee D 的回答
女同性戀中比較女性化的一方性取向是同性還是異性? - Dee D 的回答
中國有能實質性幫助家暴受害者的組織嗎? - Dee D 的回答
女性留長頭髮是不是基於男權社會時期一種產物, 並且在現代社會,也是一種男女在生理上天然不平等的體現? - Dee D 的回答
有哪些男女兩性的特點在過去是相反的? - Dee D 的回答
懂事的孩子真的比熊孩子快樂嗎? - Dee D 的回答
如何看待「濟南公交車男子遭女乘客非禮」事件? - Dee D 的回答
如何看待這種歌頌女性苦難要求女性學習的言論? - Dee D 的回答
如何回答五歲以下小孩關於「我從哪裡來」的問題? - Dee D 的回答
如何判斷一個妹子是不是女同/雙性戀? - Dee D 的回答
我這樣算是出櫃失敗嗎?我該怎麼辦? - Dee D 的回答
有哪些男女兩性的特點在過去是相反的? - Dee D 的回答「如果我變胖了你還愛我么?」
「如果我變醜了你還愛我么?」
「如果我變窮了你還愛我么?」
「如果我變老了你還愛我么?」人們總是會期待同一個答案:「愛,矢志不移地愛。」
可是當我變了之後,我還是我么?
如果這些身外物無法定義什麼是我,那什麼能定義呢?靈魂?
如果我有一天變得暴躁,諂媚,多疑,貪婪,你還會愛我么?
「無條件地愛我」根本就是個偽命題,因為加了條件的我變不再是我了。或者說,我從來都不是我,我不是過去的我,未來的我也不是現在的我。
如果你可以接受有一天,一個陌生人走到你家和你父母說,你好我是你兒子,然後被你父母轟出去,就應該接受自己的改變不被父母認可。
我們愛的從來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某些屬性和特質的混合體。
沒了那些屬性,自然就沒有愛了。很多人都沒有領悟到一個真理:
不管你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父母都可能不會接受你的伴侶。
也許有人會覺得:幸好我是異性戀,不像同性戀那樣不被父母接納。
呵呵噠
異性戀你以為就輕鬆了?
「他工資太低了,我不同意。」
「她太愛打扮了,一看就是個不安份的,我不同意。」
「他不是本地的,我不同意。」
「她不夠賢惠,我不同意。」
「他連個房子都沒有,我不同意。」
……
以上諸如此類的話語,本質和父母反對同性戀是一樣的,只是反對程度不一樣。
他們的潛台詞是:
「你選的和我想的不一樣,我不同意。」
還記得小時候去商場,爸媽每次說好了讓我選,但是我選的衣服他們又會說不好看,結果還是變成了他們來選。
他們選的衣服我不喜歡,當然也不怎麼穿。最後:
「好好的衣服,買來你就穿了幾次,你太敗家了。」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你是同性戀,怕父母不高興,與異性結婚了。
你是異性戀,怕父母不高興,與不愛的人結婚了。
最後都會像我穿著那件不喜歡的衣服一樣:憋屈!
要避免這種情況,只有兩種辦法:
1、改變父母重塑三觀
2、經濟獨立人格獨立
以上都做不到,只有一條路:
聽父母的,無條件服從,別bb。
總有傻白甜認為自己做任何決定父母會無條件支持
講真
就連我這種腐女聽到身邊人向我出櫃心裡都是咯噔一下
「不會吧?你別嚇我,好好的直男咋說彎就彎了?」
「也許是你的錯覺呢?」
「沒事兒,我介紹個妹子給你就好了。」
「愚人節已經過了,憋鬧。」
……
估計有人認為腐女聽見有人出櫃會欣喜若狂,其實真不是。
我害怕
害怕他們承受不該承受的偏見
害怕他們遭受來自至親的白眼
害怕他們沒做好迎接困難的準備
害怕他們不具備面對世俗的決心
我反反覆復確認了好幾遍
確定他不是一時衝動,不是頭腦發熱。
於是我便說:
「那你好好工作吧,省得過幾年兩位老人家接受不了把你趕出來,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還有,記得戴套,要不然得艾滋,以後我還得每年清明去看你。
喜歡男人也沒啥,有對象了記得帶來給我看看,姐幫你把關。
要是想告訴叔叔阿姨,鋪墊鋪墊,要不然給嚇出個好歹來。」
然而……後來發現這丫是個雙性戀,只要看對眼不管男女,現在找了個妹子。
讓我感到這兩年對他的擔心都白瞎了這把戲,北京奧運那年老夫就玩兒過了。
那晚我媽一進門兒,我跟她說:「我想跟你聊聊。」
我媽正換鞋呢,頭都沒抬:「啥事兒啊?」我:「內個,我覺得我可能喜歡男的……」
我媽抬頭一臉不屑:「可拉到吧你,初中開始你老舅就沒少給你電腦殺毒,都是你下黃片兒鬧的………」
我沒那麼輕易放棄:「我下的那些都是倆男的……」
我媽轉過身來:「瞎掰,你老舅都看了………再胡說八道我揍你啊?!」
加菲不小心走丟了,被賣到了一個寵物店,它非常擔心它的主人喬恩會思念它成傷。在一個清晨,喬恩走進了這家寵物店,店主熱情的問他要不要買寵物,然後喬恩發現了走失的加菲,再次把它買回去了,然後皆大歡喜。在故事的最後,那個世界著名的肥貓加菲說,我永遠也不會問喬恩,那天為什麼走進那家寵物店。
本質上和女生上淘寶顧萌妹考驗男友忠誠度一個意思,無聊的作。
《堂吉訶德》里有個小故事,男主有一個超漂亮超堅貞的老婆,但他不滿足,他請他一個帥哥朋友來勾引他的老婆,他的老婆越拒絕這個帥哥,他自己就會覺得越爽。
這明顯的作死行為遭到了那個帥哥朋友的嚴詞拒絕,並苦口婆心地勸他,其中一段話是這樣說的:安塞爾模,假如你托天之福,或交了好運,得到一顆最上好的鑽石。鑒識寶石的人對這顆鑽石的水色和分量沒一個不滿意的,一致認為鑽石不能更重、更好、更純粹,你自己也沒什麼說的。如果你想把這顆鑽石放在鐵砧上,用鐵鎚使勁捶打,瞧它是否真象大家說的那麼堅硬純粹,我問你,這樣想合理嗎?何況你竟要這麼干呢!這顆鑽石即使經得起你這無聊透頂的試驗,並不能增長什麼價值和光采;如果碎了呢──這是可能的,你就一無所有了。這是當然的。鑽石的主人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大傻瓜。
獻給一切作的人。
以前在天涯上看過一個帖子: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戀,你最難接受的是什麼
我覺得 儘管父母接受了這個事情 但是顯然是有傷害的 所以 不是gay的朋友 請不要拿這種方式測試父母 釣魚執法是很過分的
有個回復令我記憶猶新 回復的大意是說:我怕我的孩子沒有了解 社會對gay的接受度到哪裡 他們只想到是不是喜歡對方 沒有想到以後在社會上要面臨的問題 我哪怕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 可是我不能幫助他讓社會接納他 他要和伴侶面對海量的流言蜚語
前兩天正好跟同班同學聊到這個問題 有個直男說也跟媽媽說過這個事情 當時喝酒了想逗逗媽媽 他媽當時正在刺繡 嚇得一針扎手裡了 然後愣了一下就哭了 說你發生什麼了 好好跟媽媽說 他就說我喜歡男孩子 然後他爸媽一夜沒睡 第二天他媽媽跟他說 孩子 媽媽不會逼你 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有做過,但媽媽的表現就好像我只是跟她說我不喜歡蔥只喜歡洋蔥一樣。
對話:
『媽,我喜歡女的。』
『是喔!那你有找到喜歡的嗎?有要帶回家吃飯。』
『你不驚訝嗎?』
『挺正常的呀!不過是不要被人騙了,不是男的還挺好的,這樣你爸就不用擔心他女兒被搶了,這輩子就喜歡他一個男的。』
『我開玩笑的。』
『...』
『怎?』
『不可以開這種玩笑,同性戀本來就不容易,怎能這樣拿他們的事說著玩?』
之後還被罵了一頓。
每個人出身就不同,爸媽的接受度就有差,我家裡爸媽早婚,所以兩人都挺年輕的,現在滑手機都比我順手,但很多人的爸媽都年紀大,瞬間跟他們說,他們一定會難以接受。
就像觸碰式手機剛出來的時候,爸媽學得坑坑巴巴一樣,接受同性戀的小孩也得學,而且他們可能要比前者久得多,甚至可能到死前都無法完全接受。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你,只是他們給自己劃了個圈在這個家外頭,而同性戀這件事正好不在裡面。
只能等爸媽自己將圈圈擴大,在那之前,永遠將他們愛你的細節記著,並且試著用他們的角度看一下自己,多愛自己一些。
這日子總要過的。
看了大家的回覆,希望所有被傷害的人能有更幸福的將來。搞這樣的實驗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實驗後對參與者的心理疏導。
我想參與這個實驗的人都能夠深刻地體會到,作為同性戀的群體和個人面臨的是什麼樣的生存壓力,經歷過這一切的人,應當反省的不是父母對自己是否全然地愛,而是應當去同情那些性取向與自己不相同的人,真正地關懷和認同這些人,這才能夠賦予這個實驗最人性化的意義。
下面再談談這個實驗。
從這個實驗的設計來講,其目的本身就是錯誤的,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無論你以何種方式,何種態度來考驗人性都是極為愚蠢。
如果從一開始,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去體驗同性戀者在中國的生存狀況及他們所面臨的情感壓力」那麼這個實驗就是有意義的,這樣的目的,會使得參與才深刻地對同性戀在家庭生活中所面臨的困難進行觀察,而當參與者抱著這樣的目的的時候,就會以旁觀的身邊來觀察自己所經歷的一切,觀察父母的反應,如此就不會產生心理傷害,因為他在客觀地觀察。但是當你的實驗目的是錯誤的時候,就會選擇錯誤的參與者——所有這些參與者,都深信著父母深愛著自己,開明樂觀——這其實意味著他們的父母對他們非常寵愛,在日常生活中就很少會拒絕他們,這就使得他們誤以為「無論我做什麼,我的父母都會愛我」,問題是你要搞清楚,你的父母是人類,他們不是神,人無法給予你幻想中佛陀的愛或上帝的愛,這種愛是幻相,實際上並不存在,就算是佛陀,也會設置戒律,也是有懲戒措施的,也就是說,即便是釋迦牟尼佛,也並不是你的一切他都能包容,並且都會包容,嚴格地來說,有這種幻相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本身就不是心理非常健康的人。
所以,當一個人執著於「無論我做什麼,我的父母都會愛我」這樣的幻相的時候,父母的拒絕就成了巨大的打擊,但實際上,他痛苦的來源是他內心所執著的幻相破滅了,並不是因為父母拒絕他,他才會痛苦,而是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拒絕他,他都會痛苦,尤其是跟他有親密關係的人,包括父母和配偶甚至於他們自己的孩子。這樣的人錯誤地解讀了「愛」,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我的個案曾經問過我這樣的問題:「萬老師,愛不是百分之百地包容嗎?那她愛我,不是應該百分之百地包容我嗎?」提問的是一個標準的彼得潘綜合症患者,而且可怕的是他正朝向反社會人格障礙退化,他問題中的「她」也並不是他的媽媽,而是他的女朋友,於是我問他:「那你有沒有包容她呢?既然你愛她,你有沒有百分之百地包容她呢?」他沉默了。呵呵……當一個人渴望得到對方以百分之百的的包容所給予的愛時,這個的心靈狀態不過一、兩歲而已,因此,一個一、兩歲兒童心態的成年人,是沒有能力愛其他任何人的,他只是等著被愛。
愛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包容,有的時候懲罰也是愛,只不過那是透過恐懼而傳達出來的愛,問題是你有沒有能力透過恐懼看到愛,如果你沒有能力,說明你還需要成長。
所以這個實驗的設計者、參與者、老師,都沒有能夠明白這件事,所以也沒有辦法打好預防針,更沒有辦法去處理這種傷痛,甚至於因為所有這些人都有著「愛是百分之百的包容」這樣的幻覺,才導致無力去挽回這樣的局面。尤其是對於父母充滿了信任的人,他們看不到這種信任是建立在幻相的基礎上的,而幻相終究是會破滅的。
所以,他們不是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他們犯的最大的錯誤是在站幻相里看父母,盲目地去考驗父母的人性,他們把父母當神,而沒有還原成一個人——當他們看父母為人的時候,就會看到父母也會有恐懼,也會焦慮,也會對不了解的事情抗拒,也會態度激烈,甚至是殺人或自殺,因為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他們是人,具備人類的所有屬性。
人類面對巨大災難的時候,第一反應會是拒絕承認,然後是憤怒,憤怒之後開始討價還價,然後感覺非常難過,最後不得不接納。
所有人無一例外都會經歷這樣的心理過程,只不過有些大修行人會快速過度到「接納」這個環節。因此我們會看到一些癌症患者,或有人突然去世的家庭,他們的反應都是——不可能吧,絕對不可能——憑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別人——如果**¥@#我會%#*——情緒低落,很悲傷——接受現實。
對於同性戀者來說,他們的父母也要經歷這樣的心理轉變過程,如果幸運的話,這個轉變的會很順利地進行,但有的人會在「憤怒」階段停留一輩子,甚至到死亡來臨,也會有一些人不斷地停留在討價還價的階段……
換句話說,這個實驗中的父母,其實不過是剛剛進入到第一階段而已。後面是什麼樣根本沒人知道,所以這個實驗設計本身就是對人類心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嚴重地說,這個實驗的設計本身就源於無知,所以得出的結論就更無知——他們建立在一個沒有完成的實驗的基礎上去得到一個置疑父母的結論,這是很蠢的,而正是這種愚蠢的結論才導致了參與者受到嚴重的心理傷害,才導致把父母的憤怒情緒下的表達上綱上線。
其實,所有養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無數次地曾經後悔過,從孩子剛從肚子里出來開始,很多人就後悔養了孩子,然後慢慢才開始適應有了孩子的生活,而後在後面無數的日日夜夜中,都會有憤怒的時候,情緒激動的時候,都會有後悔,甚至於對孩子使用暴力,甚至於會有殺掉孩子幻想……所有這一切,都是正常身為父母,親自帶孩子的人都會經歷過的,沒什麼了不起,但是你經歷了這些,並不等於說你就不是一個好爸爸或好媽媽,也並不等於說這對父母真的要殺掉孩子,或拋棄他——絕大多數的父母都不會這樣做,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即便孩子帶來了很多的痛苦、麻煩,但是他們也還是愛著孩子,享受著這些痛苦、麻煩,以及偶爾會出現的喜悅。
所以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之所以無法面對父母的咒罵,說實在的,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太過於寵愛他們,太善於偽裝成完美的父母了,以至於這些人無法面對父母的情緒化,簡單地說,就是罵得太少了,從小到大,經常罵罵,也經常給予孩子擁抱和關愛,這樣孩子才能夠正常成長,孩子才會有接受的能力。
再來談談父母反對同性戀的問題。
在中國古代一直以來對同性戀和同性性行為是非常包容的,絕不會因為這個人有斷袖之癖就全面否認這個人,但是從建國以來,中國人對歐美物質和精神的痴迷、媚外,導致全面丟失了自己的文化,所以,當歐美人說什麼東西好,就會認為是什麼東西好,當他們說不好,就不認為是不好,這其實是因為對國外物質文明的崇拜而導致了自我毀謗,自我否定,認為中國的一切都應當拋棄,甚至愚蠢地認為物質文明落後,精神文明也會落後,這種自伐直接導致了中國人絕大多數自尊心低下,尤其是看到黃毛老外就矮半頭,所以當這些老外說「同性戀是病,得治」中國就出現一大群捧臭腳地人跟著一起喊「同性戀是病,得治」,而且這一群人還是以專家的身份來翻譯國外的心理學著作,但其實他們自己未見得進行過心理諮詢,只不過英文水平比較好而已,所翻譯的內容也未見得原版不動,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做了相應的刪改——在語言轉變的過程中,這是難免的事情。而這就會導致迷信權威的人們受到極大的影響,在這種心理背景下,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性取向也是正常的狀態,甚至父母認為孩子有病,也是正常反應。儘管正常並不一定正確,儘管「正常」二字僅代表一種相對普遍存在的現象。
總而言之,父母反對是可以理解的,無論態度多麼激烈,而且越是非常愛孩子的父母,越是難以接受孩子的同性取向,因為他人生的全部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因為他認為孩子是他一生的驕傲,當他有對同性戀錯誤的認知的時候,這種驕傲就會給他們致命一擊,有的父母甚至會因此而自殺——對於性格剛強的父母來說,孩子的性取向無疑決定了他們的生死,但問題其實並不在父母,而是在於整個社會對同性戀者的抗拒,以及專家團隊的誤導,這樣的父母僅僅是誤信謠言的可憐人而已。
但是隨著人類對同性戀者的了解,隨著中國社會必將越來越開放,中國人也必定會越來越寬容,對一個人的性取向也必然會慢慢由「在意」轉變為「不在意」,只不過這個轉變的過程是需要時間來積累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直接論斷父母對同性戀的態度,這是不公平的——這種結論忽視了父母作為一個人的學習和改變能力。
最後說明,我回答這個問題完全是因為他們所經歷的一切,正是中國同性戀者所經歷的一切,他們所體驗的情感和生命的壓力,正是中國同性戀所經歷的,所以這個實驗對於參與者而言會造成傷害,但是對於旁觀者的我而言,我又一次體驗到同性戀群體生存的困境,在此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通過學習去了解,也希望我們能夠學會包容與我們不同的很多人。
直男演一時,同志演一世。這個實驗確實能得出一半結論是父母不是無條件愛你們,但另一半結論是我們自己也沒無條件的愛父母。
我們在挑戰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知,用他們反應去衡量愛的多少。
所以做為一個gay,並不想知道這個測試的結果,無論好與壞。
因為感情本來就是一個複雜且自私的行為,放棄知道所謂的結果,省的徒增煩惱。
所有的人性測試都是極端幼稚,最好就不應該有這樣的測試存在。用測試去考驗我們珍惜的人,無論親人還是朋友,一旦結果與我們預期稍有誤差,難過的只是我們自己。我們經常披著偽善的外套做人,
對待別人是否是同性戀的時候就會說,
我能堅強地抵擋外界所有的攻擊,
接納,理解,尊重。
對待自己孩子是同性戀的時候就會說,
變態,有病,噁心,我怎麼生了你這個怪胎。
但是最親近的人的指責,不理解,
會讓我瞬間孤立無助。反映了建立並完善「研究倫理審核制度」 (Research Ethics Review)的重要性。
且不論研究設計之草率,從倫理角度來說,這種研究本就應被制止。研究者不應在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掩護下對被研究者進行肉體與心理層面的侵害。此例中,被研究者既包括出櫃主體(無論直彎),也包括出櫃對象(無論接受與否)。
被研究者 完全有權土鱉,研究者對此不應預設道德評判。相反,作為研究者,有責任有義務預判可能的實驗過程與結果、評估對研究對象造成的所有可能傷害,並在此基礎上改進、甚至放棄實驗。
以下是實踐性啟發之出櫃建議。
父母的反應可以理解,我們不能期待他們做出超出他們歷史局限的事情。罵得那麼狠,大多是世界觀崩塌的第一反應,更多是因為無知,希望把你「罵醒」。
出櫃這個事情,不要把它抽象成薛定諤他家貓——卯足勁一測量,一坍縮你就崩潰了,覺得天下人都不愛你。相反,出櫃之後,一切才剛剛開始,無論父母如何反應,出櫃主體都需要做好教育與協調工作。那麼也就要求,在出櫃之前,你自身需要強大起來。第一,自己要全面深刻地接受自己的身份(請讀書、觀影、社交);第二,提高知識水平,古今中外案例信手拈來;第三,學會煽情,講理講不通,就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訴說自己曾經的苦悶、無奈,讓父母感到無法分擔的愧疚,表達自己還是愛爸媽的,但這件事情真的沒有他們想的那麼嚴重。
以上基於以往觀察到的經驗。在受過良好教育、氛圍較融洽的家庭(如問題中描述的那種)是有效的,明顯向好的方向發展。
另外說一句,以上的建議都是就事論事。我個人覺得總拿出櫃說事兒也是挺無聊的,非要興師動眾地畫條楚河漢界,哪有那麼清楚的呢。願終有一天,天下無櫃。這種實驗很衝動,不成熟,還坑爹,且作死。
但我覺得,也算是能讓人認清一些東西。
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無私的愛,除非是大愛。
但那就不是針對你個人的了。我很幸運,我跟我爹媽雖然矛盾很多,經常吵架,而且三觀有著微妙的差距,但他們的確愛我——且尊重我。
但是你必須明白,在最開始的時候,父母子女之間就是不平等的。你所有的東西都要仰仗他們,你的生存,娛樂,所有你能想像的到的,都是要依靠他們的。
你很難去發自內心尊重一個離了你什麼都不行的人,是不是?即使你知道你應該那麼做。
托我爸媽的福,我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
我性格比較強硬,原則問題我從來都沒有退讓過,從很小就是。
他們要翻我書包,要查我書架,要審視我的朋友,翻我的信,限制我的出行,反對我的想法,甚至有過分的要求——
OK,我打不過你,我也不能打你。那麼我就好好跟你講道理。
我從小就一直在強調我的個人隱私,我的領域,他們不當回事?我就捉著他們吵,見縫插針的指出他們的錯誤。
我有理,憑什麼不讓我說?
我和他們吵架從不留情。
最常見的來自父母的話就是,「我是你爹/媽,我養你,你就該聽我的。」
我每次也都毫不留情的針鋒相對:「你要不是我爹,你以為我會在這兒?你生我本來就該養我,這是你的義務謝謝!」
(說的好像別家爹媽不養兒子似的)
你不能拿你的義務來要挾我,就像我從不拿養老來要挾你們一樣,因為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喜聞樂見,如今我爸很久不說這句話了。而且我一直堅定的認為,雖然父母子女是最親密的關係,但是一定要保持距離,尤其是父母對子女。如果太近,投入精力太多,當然就更希望對方能順應自己的想法;可惜子女是單獨的人,不可能永遠事事順著他們的心意來。
你首先是你自己,然後才是誰的母親/父親/兒子/女兒,而不是相反。
只有這樣,中間那條線才能清晰,兩方就都不會被傷害。否則父母妥協,但他們對你要求/希望很大,那麼他們傷心;如果他們不妥協,那傷心的就是你。說了這麼多,主要是想說兩點:
一,投入越多,希望的回報越多,不要覺得你爹媽是真無私,沒可能的,這屬於人之常情;
二,子女對著父母先天就矮一截,你不強勢不去爭取,就永遠不能跟他們平起平坐,至少在中國是這樣。當然,這是很漫長的鬥爭史,而且火花四濺。但是,趁著還沒有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的小小爭取,他們還是會妥協和退讓的。
是,就是要利用父母對你的愛。
但為什麼不能說是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方法愛你呢?
如果小小的爭吵能慢慢將愛調整到適宜的距離,有什麼不好?
——添加——
有人發愁無法回應爹媽那些「你說的好有道理我竟然無言以對」的那些話嘛?莫方,告訴我,我來教你回擊o(*≧▽≦)ツ┏━┓萬不得已逼婚的時候其實闊以用一下的23333.
這個測試挺有意思的,實際上就能看出了中國人對於生孩子養孩子傳宗接代的強烈執念,任何要打擾這種循環的都難逃人民群粽的汪洋大海。
至於所謂的我不關心我也不是,我就想和父母幸福生活------父母的雷點千奇百怪,萬一他們要你一輩子作姦犯科,你也隨著?當然了開心就好,就是這個邏輯太神了。
同性戀入刑,我覺得有點扯。人民群眾其實不關心這個,通常來講就是「不是我們家孩子就行了」
說真的我覺得都是成年人了,難道不該知道:父母本來就不是無條件愛你的,尤其對於控制狂來說,如果有人打破這種控制循環簡直要人命啊。
如果有父母真的無條件的以愛你為中心,又尊重你的決定,厚道一點,偷著樂吧。
我的確不能太理解對於繁殖的強烈執念,人類的種族延續又不是靠著多生一個少生一個就能改變的。歷史也是充滿偶然性的。
親情的小船說翻就翻呀~
——家庭的英語怎麼讀?
——翻沒了。(family)
我覺得這樣的實驗很好。因為如果不是這樣一個實驗,可能很多人都停留在做一個父母喜歡的孩子的模板,而不是是父母喜歡的孩子。
家庭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的尊重與認可。如果做不到這基本的條件,那家庭關係一定會出現問題。
高中的時候有個女孩給我告白。然後直接把我堵在校門口。
我爸來接我看到了這件事。以為我和學校里的同學鬧矛盾了。回家開了一個家庭會議。我在再三解釋不是同學糾紛而父母依舊不相信之後索性破罐子破摔。直接說那個女生喜歡我,給我告白。然後把我堵在了校門口。
我爸和我媽沉默了一會兒。我爸鬆了一口氣說:「幸好不是和同學鬧矛盾。」
我媽媽則是一直保持沉默,過了很久她問我:「你有做什麼讓人誤會的舉動嗎?」
我當時特別想說是因為我的長相。
但是看著爸爸媽媽一臉認真我嘆氣保證我絕對絕對不會喜歡女生。讓他倆放心。
我爸媽說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是這句話讓我知道儘管他們在我小時候經常吵架不和但是他們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純稚認真。
「你無權決定你後來喜歡什麼樣的人,但是你如果喜歡就要擔負喜歡的責任。對於這份感情的保護和執著。還有始終如一的忠貞。」
他們從始至終的重點都沒有在性別上停留。他們尊重我的選擇。保護我的感情。
之後有一次我把我的女生朋友介紹給我媽媽的時候開玩笑的說這是她的兒媳婦。媽媽竟然很萌的歪頭問我是真的嗎。
我說不是,就開個玩笑。
我媽媽當時沒有什麼反應,朋友走了之後她找我認真的說我以後跟女孩子說話不能那麼輕浮。雖然我們的性別都是女,但是也不排除那個女孩喜歡我的可能性(媽媽想太多)我這樣說話可能會不自覺的傷害了女孩的心。
我按著媽媽的話行事,我的朋友們都叫我gentlemenの撩妹小能手。
媽媽我愛你。
像你愛我一樣愛你。
同意微博評論裡面說的沒有控制好變數所以這種實驗沒有任何科學性的結論。
而且也同意應該改為測試【父母對同性戀的接受度】而不是所謂的【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否無私的】,結論非常地不科學。
它反映了大學生做實驗之前應該充分徵求老師的意見,設定好變數和過程而且給予測試人員緩衝期和觀察期才叫做科學。
上面的這個實驗就是胡鬧。
推薦閱讀:
※慕容復這種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現代,會如何?
※這張「每按一次按鈕,你將會失去一年生命,但同時可以獲得...」的圖是什麼意思?
※倒地老人為何「訛人」?
※諫山創究竟經歷了什麼能創造出如此充滿吸引力的作品,進擊的巨人?
※你同意校園裡捕殺流浪狗和流浪貓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