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法最後衝刺的時候為什麼領騎選手一定要等後面的衝刺選手?
如題,最後幾百米的時候風阻真的對成績有那麼大的影響么?後面的衝刺選手可以跟在比他前面的其他選手後面,為什麼位於前方的領騎選手要等後方的衝刺選手而不放手一搏去衝刺呢?還有,卡文迪什經典衝刺的那個鏡頭,倫肖和卡文迪什都在最前方,為什麼倫肖一定要讓卡文迪什衝過去而自己選擇第二名,明明保持原有速度就能拿到賽段冠軍,說明他也有實力拿,為什麼非要讓給卡文迪什?
最新補充:
有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有必要再補充幾個有關於公路車大組賽的相關信息,一般比賽分為單日賽,多日賽,大環賽。
多日賽分布在全年,一周左右甚至更少,3-7個賽段,比如,環蘭卡威,環加州,環迪拜等等,多日賽多是平路賽段,基本上都是衝刺手的天下,路寬坡少,兔子很少能突圍成功,重點線前大集團衝刺。
單日賽一般集中在春季,多為古典賽,源於早起自行車運動在冬末初春的時候沒有比賽,運動員為了保證自己的競技狀態,自發的舉行比賽,比如從巴黎騎到魯北,其中不限定路線,比誰最早到,那麼就有車手為了時間用公路車穿越不平整的石板路和山路來節約時間,久而久之就成了一項優秀的傳統,進而演變成古典賽,而其中最出名的巴黎魯貝號稱北方地獄,被譽為古典賽的皇后賽,古典賽通常非常長,單程在300公里左右,包含非常多的石板路與山路,而如今的職業車手在強大的自行車技術與科學訓練的幫助下,通常在六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比賽。之前有體育記者做過對比,總決賽時期的勒布朗詹姆斯的體能消耗,也僅僅相當於一名普通的環法運動員的體能消耗。更不用提古典賽了,古典賽對車手的耐力,控車要求非常高,在路面不平整的情況下,肌肉需要更多的力氣來應付抖動帶來的卸力以及踩踏時的聚力。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古典賽騎完之後車手的狀態,隔著兩層硅膠把帶仍然把手磨出一個大血泡的人大有人在,還有一些驚心動魄的摔車視頻,更能讓人直觀的感受到古典賽的殘酷。
而自行車界最出名的比賽當屬每年的三大環賽,從西班牙到義大利再到法國,幾乎貫穿整個歐洲大陸,大環賽通常需要一個月的比賽時間,二十多個賽段,中間僅有兩個休息日,更不用提三四個月的準備時間,即使是對於職業車手來說,一年只準備一場大環賽,也不意味著這位車手在水平上有任何問題,由於賽程過長,包括比賽的傳統,整個環賽基本上在前面數個賽段為平路賽段,整個比賽的重點都在山路上,因此,體形瘦小的爬坡型車手佔據著大環賽的大部分寶座,對於很多平路車手來說,甚至在平鋪賽段拼盡全力去爭搶賽段冠軍,進入山地賽段後直接退賽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在衝刺賽中,結實的肌肉給了衝刺車手更大的爆發力,大家可以看看卡文迪什和薩甘的大腿有多粗,而在山路上,厚實的肌肉不但很難持續發力,在重力的影響下,反而成了車手的累贅,想像一下你背著三十斤的肉和別人比賽的感覺吧。
原答案:
可以這麼回答,副將的終點線,是在終點前兩百米,而不是最後的終點線。至少是在平路賽段。
你看到的最後衝刺車手從副將身後殺出的時候,副將會立刻退到賽道一邊不再加速,甚至這兩百米的路都會被甩到十幾名幾十名之後。不是不想爭,而是沒力氣了。
如果身邊的是競爭對手而不是隊友,在衝刺中一旦一腳沒有踩實發揮出你的最大功率,你就會被瞬間甩開,這個時候車手精神上的毅力的堅持要遠遠比身體素質重要。你在全程中被隊友減少下的功率要在這短短一兩百米爆發出來,鬆了一口氣,就再也不可能重新加速到個人最高水平。
首先,公路車在比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風。那麼自行車遇到的風阻力有多大呢,很多人覺得我也常去騎車買菜啊,有風沒風沒什麼區別啊。那麼有疑問的人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情景模擬,你坐在車裡把車窗落下,讓司機把時速控制在十五二十公里每小時,這個是一般人騎車的速度你可以感受到清風拂面,特別舒服;如果司機把時速控制在三十以上,你就會感覺到自己會被能感覺到力度的風一直吹在臉上,這個是騎行愛好者的正常速度;最後讓司機把時速控制在四十到五十公里每小時,最後來個七八十公里的時速體驗個十幾秒,這個就很接近職業車手的時速了。這個時候你應該會覺得風大的自己呼吸都呼吸不過來了。
雖然真正的衝刺是無氧運動,但是一個賽段動輒兩百公里的路程,古典賽甚至接近三百公里。作為副將在車隊小火車的最前方頂風輸出,在比賽的全程中就已經耗盡的全部體力,如果在繼續死撐,就會被其他車隊的衝刺手超越。這種比賽戰術是歷經百年的自行車比賽歷史中錘鍊出來的,就好像籃球里的擋拆戰術一樣,看似簡單實則變數無數。除非是一些名次懸殊過大,而大牌車手又不在乎單站冠軍的時候,這些車手也會將賽段第一名拱手相讓,以感謝這些頂風輸出的車手的努力。其他情況下,自當是要奮力爭取的。
最後還是貴在體驗,有機會可以自己嘗試一下頂風騎車和順風騎車兩種情況,你就知道為什麼最後副將都要閃開給衝刺車手讓路。
補充評論區的回答1:
拉火車的意義就在於幫助主將減少功率輸出,針對大環賽不同的賽段有不同的任務,在總體賽程中,首先有能力競爭總冠軍的車隊要騎在主集團的前方,保證自己的主將不被擠在集團中間遭遇摔車或者其他車隊犯規動作的影響。在主將不擅長的賽段主要是保證主將安全即可。
在主將沒有什麼特別情況下,那麼對內的其他車手爭取一下賽段冠軍綠衫圓點衫什麼的當然最好,以今年環法的京科夫來說,戰術重心都在康塔多身上,那麼薩甘想要穿綠衫,就只能自己努力。你可以回顧一下前幾天的比賽,薩甘是一個副將都沒有的。所以說衝刺車手並不一定是主將。
在主將爭奪成績的賽段一般比賽開始就擁有三五個副將輪流在比賽中輸出,在比賽的過程中不斷有副將被消耗。一般到終點前主將前能有一個副將都是很不錯的情況了,沒有副將主將單飛也時有發生。畢竟是一兩百個車手一起比賽,總有各種各樣的小問題發生。
最後再主將和競爭對手競爭的時候,副將可以拉出去進攻,來消耗其他車隊。比如兩個車隊在大集團最前面較勁。那麼一個車隊可以把副將一個個的派出去挑釁對方不斷加速,最後在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中消耗對方。不過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現在很少見了,被歷史留下來的,仍然喜歡就是不跟大集團就是喜歡衝到前面的車手,我們現在稱之為兔子
補充評論區的回答2:
這個是個好問題,這種做法也不是完全不可取,但是風險很大。
還是拿今年的薩甘說事,他在今年環法中表現比較好的成績都是靠著跟著其他車隊的火車蹭來的。
首先,大車隊一般目標明確,要黃衫還是要單站,然後圍繞目標搭建車隊。一般大的車隊並不是只有九個人。像是天空車隊這種土豪車隊陣容,幾乎是可以分散成三支不同的隊伍拉出去比賽的。關鍵還是看車隊目標。沒有圍繞你設定目標,就不可能有副將的。
其次如果車隊任務目標壓力不大,那麼分出幾個人搶單站,搶榮譽衫,車隊也不會攔著的。像是快步車隊里的卡文迪什,乾的就是這個活,平路賽段搶個單站,後面就沒有他什麼工作了。
最後跟車其實是個很危險的事情,在不熟悉前方車手的習慣和速度的情況下盲目跟車很容易出事故。這就是為什麼基本上自行車事故很少出現在隊內火車裡,都是一個不相干的人摔了,帶倒一片。一個車隊里的整天一起訓練,前面的人什麼時候喜歡加速什麼時候喜歡剎車,大家都了解的,這也就是說為什麼拉火車就保主將安全的原因。
衝刺手最大的能量也就是150米到250米之間,所以帶沖手的任務就是根據風向和地理環境在合適的時候換位給衝刺手衝刺去爭取勝利。
職業車隊的每個隊員都有自己的任務,帶沖手就是帶沖手,不會在衝刺主將健康的情況下去搶賽段冠軍。
然而盤爺也曾讓過冠軍給倫肖。目前兩人同在一隻車隊。
祝賀盤爺昨晚拿下2015年環法第一場勝利!
環法這種大環賽講究的是策略 ,車手更多的是為車隊服務 ,衝線前幾百米是必須要一個副將來帶風。畢竟自行車運動當你到了一定程度時最大的敵人就是風。應該沒有任何一隻車隊會讓自己的主將去跟風消耗體力,最後200m才是他們真正爆發的時候。當然一個比較好的位置也可以有利於拿到賽段冠軍,有些車手不去爭第一,那也有可能是他熬到最後只是為了保有一件綠衫。
因為體力已經消耗殆盡,主將的工作只有最後250米,一個人就可以做到帶隊加衝刺?這種變態歷史上還沒出現過
你的理解有誤. 衝刺的最後階段衝刺車手超過帶沖手, 並不是帶沖手故意減速讓衝刺車手先走, 而是因為帶沖手已經精疲力竭, 無法維持速度.
風阻對體力的影響, 參見此圖[1]:
圖中是時速40km時的狀況. 環法衝刺時速在60km以上, 跟在帶衝車手後會節省更多體力(風阻和速度是平方關係). 如果衝刺主將在節省了這麼多體力的情況下還超不過帶沖手...他們的角色應該調換一下了.[1] Drafting and energy saving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Y1ODY4NA==mid=2652187114idx=3sn=68ef1568f5353f3610508f01754605c7scene=0#wechat_redirect
請看鏈接裡面最下面的視頻,最直觀!
騎自行車其實風阻的影響很大,很多人感覺不到,要麼是因為騎得太慢,要麼是因為風太小。 當年幾個基友一起去西藏,真真切切體會到了這一點。
如圖,忘了是哪一段了,上坡,順風,風極大,但是騎著還是很費勁,基友在路邊撿到一個路牌,果斷改裝成「簡易風帆」,效果有多明顯呢,簡直一路絕塵而去。我等羨慕不已,不過後來颳起逆風,這逼不得不忍痛扔了。
主將一個人沖的也有,我們的坎神坎切拉拉還有400米開沖(記得當時解說說他不是專業的衝刺型選手沖早了),後面果然後勁不足,可惜布南(博南)沒追上,後來好像成以一敵百的經典了
因為領騎的就叫破風手,他的任務就是給隊伍大哥擋風讓大哥留有體力最後衝刺的。這個原理跟短道速滑差不多。想好好了解,推薦看電影破風。去年很好的一部電影。
其他人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我就說說我對這個群體的理解。
他們很像田徑賽場上的領跑者,韓國有同名電影,前半程承受著巨大的空氣阻力,保證隊友的舒適,後半程因為體力不支不得不放棄比賽,目送隊友衝刺終點。而他們,也曾經是這個隊伍中的佼佼者,有種英雄垂暮的悲壯感(′???`)本人山地黨。。。騎車的都知道山地的坐姿相對於公路來說風阻大些。說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我騎車下長坡的時候為了加速,會趴在車把上儘可能的把上身壓低。如果是個大長坡,坡度大概5%-6%,溜車一段時間後可以上到40km/h。。如果保持上身趴在車把上,車速可以慢慢的增加達到最大後保持。如果此時把上身直立,再低頭看碼錶就會發現車速會一點一點的掉幾個數,再次達到一個值後保持。這足以說明風阻還是很大的。
根據高中所學的物理吧,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快,風阻越大。環法選手準備衝刺的時候車速應該在50km/h左右,這個時候風阻還是很大的。。。所以為了保留體力到最後,還是需要有人在前面領騎的。建議看電影《破風》,基本就明白了
角色分工,為了更好的成績
你一定沒騎過自行車。
可以去看彭于晏的一部關於自行車的電影,名字忘了。不過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推薦閱讀:
※有哪些世界級的騎行路線?
※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智能自行車?
※走高顏值復古路線的電動自行車Munro門羅和Soco速珂你更看好哪一個?
※初接觸自行車運動的菜鳥,如何選擇自己的第一輛坐騎?
※700bike城市自行車和小牛電動踏板車,你會選擇哪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