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二戰以前也用一樣的漢字,組織方式也相似,為啥還需要翻譯?
看鬼子來了裡面一個情節,日本人對著一張寫滿漢字的紙,然後翻譯在旁邊翻
我的問題是:
1 日本人既然也用漢字,那為什麼讀音和漢字大不一樣呢?
2 如果語法差不多,那為啥還需要翻譯呢?
3 如果語法不一樣,那日本人為什麼要根據同樣的漢字發明出一種不同的語法呢?
不用對題主冷嘲熱諷,實際上中國人曾經長期以為日本跟中國是「同文同種」。
1877 年(這時候距離鴉片戰爭已經快四十年了,洋務運動已經轟轟烈烈進行了二十來年了,再過十幾年就要跟日本打甲午戰爭了),中國派往日本的首任駐日公使 何如璋 出發。臨行前上上下下所有人都認為日語不需要翻譯,所以使團只帶了三名英語翻譯同行(學英語真好找工作啊…… o(∩_∩)o )。他們跟題主想的完全一樣,日本也用漢字,為啥還需要翻譯??到了日本才發現,喵喵喵??? ??? 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日本文字顛倒,意義乖舛」,趕忙緊急尋找日語翻譯,找了好久都沒找到,只好勉強找了兩個通事(只能做口譯,書面語不行)。
稍後幾年去日本的葉慶頤在自己的日本見聞錄中寫道「日本與中國地同洲、書同文,事物稱名應莫不從同,詎知樽鴟伏獵,每多似是而非,甚至令人索解不得」。他覺得日文應該跟中文一樣啊,居然還有不一樣的地方,真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當時中國介紹日本的書籍里,沒有把日語當作外語看待的,都是把日語當成漢語的方言,放在「方言卷」中敘述。比如 1887 年作為外交特使出訪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傅雲龍,在他的遊歷日本圖經里就把日語放在「方言」部分,說日語「皆文同中國,而讀日本音也」。這在當時是普遍的現象。
1898 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流亡日本,在船上琢磨出了《和文漢讀法》,「初習日文徑以中國文法顛倒讀之,十可通其八九」。這明明就是如今動漫漢化界的塞氏翻譯法呀(kruel教你怎麼迅速學會日翻☆),只看漢字加上腦補,十天速成日語!結果居然大受歡迎,供不應求,多次再版……╭(╯^╰)╮
直到後來中國大批留學生前往日本留學,大家才終於明白日語跟漢語不是一種語言,那都是後來的事情啦……
我該不該謝你的邀好……
這大概就是所謂「同文同種」的誤導。日本人既然也用漢字,那為什麼讀音和漢字大不一樣呢?
日語漢字分音讀訓讀,就像 @王贇 Maigo 先生說的那樣。具體的你還可以多查查資料。
如果語法差不多,那為啥還需要翻譯呢?
如果語法不一樣,那日本人為什麼要根據同樣的漢字發明出一種不同的語法呢?
語法原本就是不一樣的。你的問題是因果顛倒。不是因為用漢字而「發明」語法,那還不如把漢語整個借用了。而是用漢字表記自己的語言:
- 標音的大多演化成假名,也有「當て字」;
- 表意的演化為「漢字-訓讀音」;
- 或者直接借入漢語,演化為音讀。
這些多屬於辭彙層面的變化,而語法仍然是他們自己的。
另外,說粵語、閩南語這些方言的尚且聽不懂,漢語方言級的語音差別就如此大,更何況是隔海的日語。你說要不要翻譯好呢?
兩種語言長得像不代表它們就真的像。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我眼裡長得一模一樣呢,然而二者連語系都不同。中文和日文也是這種關係。
中日不同文也不同種。所謂同文同種,指的是朝鮮/韓國、德國/奧地利這樣的語言和主體民族幾乎完全相同的國家,就連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都不是同文同種。因為書寫系統用了漢字所以日語屬於漢藏語系?
就從上古談談。
漢語流音不會開頭么?會?那就和日語不一樣。
漢語有母音和諧律?沒有?那就和日語不一樣
……
所以用了漢字就屬於漢藏語系?
那是不是蒙古語是俄語方言了?
可以說是非常豹嘯了。
組織方式相似?百合龜。
日語和漢語是不同的語言!
日語和漢語是不同的語言!
日語和漢語是不同的語言!
重要的話說三遍。
日語在借入漢字之前就已經有了,所以語法自然可以跟漢語不一樣。
這已經可以說明為什麼日本人看到用漢語寫的文章時需要翻譯了。
- 訓讀,即雖然寫成漢字,但依然用日語本來就有的詞來讀。這種讀音跟漢字讀音完全沒有關係。
- 音讀,即模仿漢語發音來讀。不過因為模仿能力有限,又因為在後來的一千多年中漢語、日語的發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聽起來也不太像了。
這是1266年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圖中漢字旁的符號叫做返り點,是日本人用來理解中文的語法標記。
至元三年(1266年)農曆八月,大蒙古國皇帝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在國書中,忽必烈在國書開頭自稱「大蒙古國皇帝」,在後面的內容中,自稱為「朕」,此時距離他1271年將國號「大蒙古國」為「大元」,還有5年時間。
下圖是1268年的複製品,現藏於日本東大寺尊勝院,被稱為「蒙古國牒狀」『調伏異朝怨敵抄』。
國書中的「區夏」,在此處指的是中原地區。
國書中的「中國」,按照前後文語境,指的是中原歷代王朝。
國書的文字內容在《元史》卷208有記載,國書全文內容如下:
上天眷命
大蒙古國皇帝奉書
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
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
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
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
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
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城反其
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
君臣而歡若父子計
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
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
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
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
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
布告朕意冀自今以往通問結
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
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至
用兵夫孰所好
王其圖之不宣
至元三年 八月 日
1)
日本人借用漢字有兩種情況:
a)借音借義,多為名詞。即使借音,也要考慮到日漢兩種語言經過長期的發展都偏離了日本人開始借用漢字時中國的漢字讀音。同一個漢字國內不同方言的讀音尚可大相徑庭,域外漢字音又豈能保持一成不變?
b)借義不借音,多為動詞、形容詞等。漢字僅僅用來表達日語固有詞所固有的概念,發音、語法結構仍然是日語的。
2)
如果語法差不多,那為啥還需要翻譯呢?
如其他答主所言,漢語和日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沒有基因上的關聯,語法差異極大。
語法是自然語言自然形成的,不是人為「發明」的。日語中表達語法結構的虛詞多用假名,而不是漢字,這又進一步體現了日語和漢語語法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
lz這是大多數不懂日語的國人對日語的想當然的理解 將「中文」和「漢字」完全混為一談 照你這麼說歐洲幾十種語言都用拉丁字母 為什麼還需要翻譯?
日語這種語言是在漢字傳至日本之前就產生了 日本人是借用漢字來表示自己的日語 而不是所謂根據漢字創造日語 漢語和日語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兩種語言 完全不是一個語系 漢語和英語的相似度還更高些
冰心在《寄小讀者》里寫了這麼一件事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日 神戶
……
回來有人戲笑著說:「白話有什麼好處!我們同日本人言語不通,說英文有的人又不懂。寫字罷,問他們『哪裡最熱鬧?』他們瞠目莫知所答。問他們『何處最繁華?』卻都恍然大悟,便指點我們以熱鬧的去處,你看!」我不覺笑了。
所以如果不帶翻譯的話,二戰之前勉強可以和日本知識分子筆談,現在隨著外來語大量進入,恐怕和年輕人筆談都做不到了。
日語的誕生時間是很早的,和中文完全沒有關係。
中國對日本最早的接觸是三國時期,三國志魏書里記載,
東海有國名邪馬台,女君名為卑彌乎。
邪馬台即yamatai,卑彌乎即himiko (或himeko)
也就是現代日語里的大和yamato 日巫女himiko(姫子himeko) 。
日語最早是沒有文字的土語,
因此中國記載時使用了諧音字記載。
後來日本和中國交流密切,
就用中文裡的同義字來書寫。
比如yama是山的意思,所以寫作山,但是讀做yama;
姬是女性的尊稱,所以借用過來表示女君和公主,但是仍然讀做hime
sora是天空的意思,中文裡有很多字詞都可以指天空,於是漢字空、穹、霄都念做sora.
但是,日語語法里很多虛詞是沒有實際含義,只有讀音的。
於是日語借用了漢字的諧音字來表示日語里的音,也就是萬葉假名;
這些諧音字又簡化為平假名和片假名。
現代平假名中,あ(a)來自安,の(no)來自乃,ぬ(nu)來自奴,や(ya)來自也。諸如此類。
雖然那全是漢字,但你是看不懂的。
比如著名的伊呂波歌,原文如下:
「以呂波耳本部止千利奴流乎和加餘多連曽津禰那良牟」
而今日本的教科書中寫作:
「色はにほへど 散りぬるを 我が世たれぞ 常ならむ」
含義是:
「花朵的顏色和香氣終會消散,我們這個世界上無論誰都不可能恆常不變」
日語的語法結構和中文也完全不同。
比如下面這句話
「その後 私はお晝ご飯を食べに行きました。」
中文翻譯做
「那之後我去吃了中午飯。」
看出差別了沒有?
中文永遠是動作在前,客體在後;日語正好相反。
中文是【去吃飯】日語是【飯を食べに行く】
所以日本人即使碰巧遇到了完全認識的漢字組成的句子,也大概是不會弄明白裡面寫的什麼的。
這麼講吧,英語德語都用拉丁字母書寫,都是日耳曼語族,語法也有很多相似,也有很多辭彙相通。比如一個英國人聽德國人講到一些單詞,可能是能明白的,但是它們不是一種語言,所以,不學習還是不會。
建議學一點簡單的日語,然後你就明白了這個問題了1 日本人既然也用漢字,那為什麼讀音和漢字大不一樣呢?
答:日本人用漢字,不代表用漢語;西方一些語言都用拉丁字母,發音差異也很大。(日本漢字有二種音,一種是模仿漢語的音,如愛讀 ai,一種是他們自己的辭彙用漢字對應,如山讀 yama)
2 如果語法差不多,那為啥還需要翻譯呢?
答:語法不一樣。
3 如果語法不一樣,那日本人為什麼要根據同樣的漢字發明出一種不同的語法呢?
答:日本人最初沒自己的文字,後來用漢文寫作,口語說日語,這樣文言分離很麻煩,於是用漢字表音,發展出了假名,再用假名和漢字混寫,語順也用日語的了。
1.中國的漢字讀音也並非沒變過,各地方言的存在可以證明這一點。就像上海話裡面漢字的讀法就是用吳音,比較接近日語。漢字從唐朝傳入日本,不論中日,讀音都在發生變化,所以有區別是必然的。但其實還是有點接近的。
2.語法完全不一樣,怎麼可能一樣?
3.日語最初沒有文字,但是有語法的。所以日本人學漢字只是把漢字套用在日語上,而不是搞開發。另外說一句,世界上有很多語言是沒有文字的,這並不稀奇,能開發出文字的文明都是偉大的文明。
難道題主認為日本人學了漢字以後才「創造」日語的?如果是這樣那日本人在學漢字之前是不是都沒法說話了
你跟大猩猩還是一個祖先呢。
你一開始還是一個受精卵呢。
分化和物種隔離都是不可逆的。
熵只增不減。
讀音?中文還有各種方言呢。
廣東還有粵語客家話潮州話。
事物是運動發展變化的。
日本的本土語言是和語,只是借用了漢字而已。
黏著語跟孤立語完全不一樣好嗎。日語在漢字傳入日本之前就已經形成,只是當時的日語只有語音而沒有文字。
帶有漢字的物品在東漢時期就從中國傳入到日本,如東漢光武帝賜給日本來使的「漢委奴國王」金印。
《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然而這個時候日本人民並沒有關於「文字」的認識。
到了應神天皇年代(公元270-310年)才從朝鮮半島真正地傳入漢字。
據《日本書紀》記載,百濟學者阿直岐出使日本,並向天皇進貢良馬兩匹,又因為阿直岐識字,能讀中國的經典,天皇就命他做太子的老師,教他識字。同時阿直岐也向天皇推薦了百濟的學者王仁。
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百濟王遣阿直岐、貢良馬二匹。即養於輕阪上廄。因以阿直岐令掌飼。故號其養馬之處曰廄阪也。阿直岐亦能讀經典。及太子菟道稚郎子師焉。於是天皇問阿直岐曰、如勝汝博士亦有耶。對曰、有王仁者。是秀也。時遣上毛野君祖荒田別?巫別於百濟、仍徵王仁也。其阿直岐者阿直岐史之始祖也。
據《古事紀》記載,王仁(古事紀中被稱作「和彌吉師」)應邀而來並獻上了《論語》和《千字文》。儒教和漢字也被認為是從此真正傳進日本。
又、科賜百濟國、若有賢人者、貢上。故受命以貢上人名、和邇吉師。即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並十一卷、付是人即貢進。〔此和邇吉師者、文首等祖〕
那麼漢字在日語中有什麼作用呢?
5-6世紀的「隅田八幡神社人物畫像鏡」
其中刻有一段銘文:
癸未年八月日十大王年男弟王在意柴沙加宮時斯麻念長壽遣開中費直穢人今州利二人等取白上同二百旱作此竟
其中的「意柴沙加」被認為是日本地名「忍坂(おしさか)」。
同樣在5世紀左右的「稲荷山古墳出土鉄剣」上也有銘文。
辛亥年七月中記、乎獲居臣、上祖名意富比垝、其児多加利足尼、其児名弖已加利獲居、其児名多加披次獲居、其児名多沙鬼獲居、其児名半弖比
其中「乎獲居」「意富比垝」等等幾個不知道是什麼鬼的詞都是當時日本人的名字。
「乎獲居」=「ヲワケ」 「意富比垝」=「オホヒコ」
可以看出這個時候已經有藉助漢字來表記日語辭彙。
只是這個時候藉助的不是漢字的意思,而只是漢字的音。
日語漢字的音讀有3種:吳音,漢音和唐音。
吳音是奈良時代以前從中國南方傳入日本的漢字音,多用於佛教用語。
漢音是奈良時代後期從中國中原一帶傳入日本的漢字音,桓武天皇在792年還發起「朝廷正音」運動,推廣漢音。
唐音是鎌倉時代以後才從中國南方傳入日本。
這些讀音都是古代中國漢字讀音和日語的音韻系統相結合的結果,因此也跟今天的漢字音有比較大的出入。
如果把日語辭彙的讀法跟漢字的意思對應起來,那就成了日語的訓讀。
例如在漢字「山」傳來之前,日本人已經把山稱作yama,那我們就把漢字「山」讀作yama好了。這樣一來漢字「山」在日語中就有訓讀yama和音讀san兩種讀法。
漢語跟日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用漢字來表記日語也是會有一些麻煩。
A:秋去者 川霧 天川 河向居而 戀夜多 (萬葉集 卷十)
B:安吉佐禮婆 奇里多知和多流 安麻能河波 伊之奈彌於可波 都藝弖見牟可母 (萬葉集 卷二十)
這兩句中,「秋去者」和「安吉佐禮婆」,「天川」和「安麻能河波」的意思和發音上是完全一致的。前者是「あきされば」,後者是「あまのかは」。不同的是,A句中的兩段是用訓來表記日語,而B是用漢字的音。前者的好處在於,能夠一眼看出意思。而B更忠實地表記出每一個日語音節。日語是黏著語,有很多附屬詞和詞尾的活用變化,而這些是沒辦法用訓來表記的,而且用音讀表記的話能分清濁音,如「婆(ば)」和「波(は)」。
這種在《萬葉集》里用漢字的音來表記每一個日語音節的做法,被稱為「萬葉假名」。後來(9世紀)貴族官僚們用草書體的萬葉假名來書寫和歌、物語等,漸漸演變成平假名。如「安」→「あ」、「波」→「は」。
另一方面,正因為漢語和日語的語法差異比較大,古人在閱讀漢文書籍時要通過「漢文訓讀」的方式來閱讀。與漢語的主謂賓順序不一樣,日語是主賓謂的順序。而且作為黏著語的日語還有很多附屬詞和詞尾的活用變化。所謂漢文訓讀就是在漢文的邊上做一些改變語順的標記,並添加附屬詞和活用變化,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漢文用日語讀出來。一開始,附屬詞和活用變化都是用萬葉假名來表記,後來那些看漢文看的頭疼的僧侶們,從作為萬葉假名的漢字中取出一邊作為符號來表記,就成了片假名。如「伊」→「い」、「阿」→「ア」。
===============================
最後回答題主問題
日語漢字的發音主要受古漢語的發音還有本身日語音韻體系的影響,因此跟現在漢語的發音不一樣。
日語在漢字傳入之前就已經存在,只是沒有表記文字。日語跟漢語在語法上有著巨大的差異,漢字在兩種語言中發揮的作用也不一樣。
----
圖片來源自網路,侵刪。
1.日語有自己的本土的語言,但是沒有文字,於是從中國引進了漢字。
①他們有些本土詞語和某個漢字意思差不多,於是就用漢字表示了,相當於英語有個單詞讀作「批剖」,中國有個漢字叫「人」,於是就欽定了,「人」這個字讀作「批剖」。
②還有些詞語是從中國引進的,但是由於
a)年代久遠,漢語的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發音都不一樣
b)古時候中國各地方言發音也各不相同
c)日本人本身學的時候也帶有自己的口音
d)日本人現在發音也和古時候發音不一樣了
導致發音已經和現代漢語不同了。
比如英語從中國學來了「功夫」一詞,於是就讀作「空腹」。
比如英語有一句話,寫作「怎麼老是你」,讀作「蚝歐的啊又」,意思是「你多大了」。
英語和德語法語拉丁語還都用ABCDEFG呢
學了英語你能看懂德語法語拉丁語?
1
從借文字上講:漢語拼音的 ABCD 和英文的 ABCD 發音也不一樣。日本借去的漢字的發音就沒有非要與漢語一樣的道理。
從借詞(語音)上講:「巧克力」和 chocolate 發音也不一樣,語言本身語音體系有差異,借來的詞也得配合本民族的語音。
2 語法差很多,當然需要翻譯。
3 日語原本就有,不需要發明什麼語法。漢字只是借去書寫他們原本就有的詞。好比漢語拼音(Pinyin)只是借了二十六個字母來拼漢語,而不是發明了漢語語法。當然,日語也借了大量漢語詞,但是這相當於漢語借了「巧克力」、「巴士」、「拜拜」……難道漢語也是借了這些詞才新發明了漢語語法嗎?當然不是的。
可以看看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有多少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
日語也是一樣。一開始只有日語,沒有日文。這裡的「日語」是和漢語完全不同,甚至不是一個語系的另一種語言。
然後漢字輸入,日語開始用漢字記錄。同一個東西,同一個漢字,但是有日語和漢語兩種讀法(訓讀)。
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中文和日文只有名詞動詞等實詞可以對應,語法以及虛詞幾乎沒有關係
「你和他屬於同一種人」翻譯成文言文怎麼說?
在線等
推薦閱讀:
※去日本留學需要達到怎樣的日語水平呢?
※上世紀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候,為什麼學日語沒成為世界熱潮?
※火影手游進入時鳴人說的那句日語是什麼意思?
※背日語單詞有什麼好方法?
※请问这句话「生きるために食べる。食べるためにつくる」如何翻译出该有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