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了鄧紫棋上海巡演,查了下貌似已經開了很多場,她開這麼多演唱會,意義何在,會不會對嗓子消耗太大?

上周看了鄧紫棋上海演唱會,發現這周又在合肥開,翻了下資料,她最近1-2年大概已經開了好幾十場了,這個單次巡演數量在華語女歌手好像很少見,而且還這麼年輕,所以很好奇。


只是為了賺錢這一點我是不同意的,因為明顯走穴商演是更加輕鬆和賺錢的,商演只需要唱幾首歌,而且要準備的東西基本為0,不管你願不願意同意,以她現在的身價和名氣,早已可以靠著幾首歌走穴商演一輩子了,為什麼還要高強度的巡演呢,我認為有
1.以她的現場實力,圈路人粉是沒什麼問題的。
2.持續曝光增加知名度。
3.讓當地的粉絲可以見到他,最近馬來西亞的返場就可以知道,是因為很多馬來西亞粉絲轉發一條微博請她返場。
4.賺錢
關於嗓子問題,可以看下面這個圖,是知乎知名樂評人鄧柯解答的。

其實我不知道黑巡演多的人什麼心態,這不恰恰是一個歌手的本分嗎,而且新專輯也不是沒寫,下張專輯已經錄好了,全部詞曲都她自己包攬了。看一下她的微博幾乎都是個人巡演,拍mv,錄歌,她不正正所做的事都與音樂有關嗎?


5月剛好有機會看了一場鄧紫棋的演唱會,有感於她現在巡演的規模,結合一些網上的聲音,當時就有了一些零散的想法和文字,趁機這裡再查料整理一下。先鋪墊一下筆者此文背景:華語流行樂博愛型,聽歌很多年,尤其喜歡聽演唱會現場,關注的幾乎都是有LIVE實力的歌手。目前的幾個演唱會一線,聽過大部分人的個唱。去年小鄧出現後,開始留意其演唱會,加入我的關注歌手行列。


如何看待鄧紫棋巡迴演唱會的負荷量和意義


對華語流行音樂圈來說,2014年不可忽視和迴避的一大現象,甚至可以說最大亮點,就是鄧紫棋的出現。2014年迄今,對鄧紫棋這個准新人來說,是其職業生涯騰飛的一年。拋開邊緣的各種紛擾喧囂不說,鄧紫棋最核心的身份是音樂人和歌手,支撐她的最重要的硬數據有兩個:第一是音樂試聽和付費下載量,第二個就是演唱會。

眾所周知,歌手最基礎最重要的兩大指標——唱片銷量(包括付費數碼下載),個人演唱會。而在如今唱片黃金年代已過、全球的唱片工業都在衰落而華語歌壇衰落得更慘的大環境下,演唱會指標無疑對歌手更加具有重大意義。從2014年初的爆紅平台「我是歌手2」結束到現在已經整整15個月了,如何從對節目效應的依附、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發展力量,鄧紫棋給出了迄今可能是最成功的案例。


所有她的發展規劃和踐行中,展開真正成規模的XXX.LIVE巡迴演唱會,毫無疑問是最為重要的硬數據加持和上位砝碼。在發新專之前,這項歌手最根本職責的履行,幾乎構成她其它各項衍生成績、所有商業價值的最重要基石。從她本人角度來說,經過電視秀急速串升知名度後,通過廣泛鋪開個人演唱會,把這位LIVE型歌手的真實魅力,切實的帶到世界各地幾十萬計觀眾面前。把電視秀產生的抽象虛幻人氣,轉化為大眾親身具體體驗和實在票房價值。誠如有路人說,鄧紫棋如果不是開了那麼多場演唱會,根本不會有現在這麼「神」的地位。


相信沒有人會嫌棄把演唱會市場做大,但隨之出現的值得關注的問題也會有。其中關於開大型巡演和歌手身體嗓音保護的關係,一直都是個繞不開的話題,更加是歌迷關心的問題。其實能夠資格提得上這個問題的歌手,也就是能展開真正成規模、大覆蓋面的個人巡迴演唱會的,本身少之又少就塔尖上那幾個。本文想討論的主題,就是鄧紫棋現進行中的「XXX巡迴演唱會」,第一,量和強度對歌手的身體尤其是嗓音負荷量來說,到底過不過?第二,巡演的時間跨度和數量,到底有沒有達到「過多」以至於對市場來說產生「熱情消耗」?下面我們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一, XXX巡演的量和強度,及其對嗓音的影響


1,剖析XXX巡演的真正持續時間、跨度和頻率

現在我們來看鄧紫棋這輪從13年起跑的「X.X.X.Live世界巡迴演唱會」真正時間跨度和強度。2013年04月12日從香港紅館起跑,截止於最近一場15年5月30日安徽合肥站,GEM目前這輪巡演時間跨度表面是2年多一點,總共60場(其中館級別53場,體育場7場)。但仔細看其中,節目前和節目後,非常分明的分為了兩個間隔較長的時間段,從2013-04-12至04-16紅館5場連開後,中間只有零星的廣州和佛山2場,一直到一年後的2014年5月,才展開正式有密度的大中華圈和海外巡演。所以,真正有持續性有密度的時間,只有最近這13個月,加上之前粵港地區場次,整個巡演的有效持續性時間,頂多算作14個月,這樣平均每月強度是近4.3場,這強度對歌手身體負荷量如何,下面分別從客觀理論和真實數據繼續分析。


就算不剖開裡面的真實持續時間,表面的時間跨度也僅僅2年零一個月。跨了3個年度≠時間持續跨度是3年。


2,客觀理論角度:大數量高頻率的個唱巡演,是不是必然對聲帶嗓音有致命破壞?

說到這裡,大家都會想到一個詞「科學用嗓」,尤其在我們這個對唱功等特別熱衷的全民樂評家國度,更是親切。唱歌是一門技術活,不是藍領搬磚體力活,而且是一門要求和門檻都很高的高精尖技術活兒。

尤其在這個歌手模式已經改變的年代,以前受科技和條件所限更側重於錄音棚的唱歌行業,現在大量唱現場是無可避免的大流趨勢,更加科學的用嗓延長唱歌生命也是必做的功課。現在的歌壇,LIVE型歌手是王道、創作歌手是王道。說得尖刻一點,對於現在的流行歌手來說,首先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機會唱大量有含金量的LIVE,然後才有資格去關心唱那麼多我嗓子如何保護。搞亂先後關係,就像窮屌天天意淫我在上流社會該如何表現出低調的奢華一樣蒼白。


我們先來看看鄧紫棋能否科學用嗓的背景。其一,GEM的外婆是聲樂老師,據說是SLS唱法一派的;GEM的媽媽是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畢業;其二,入行後,公司對有一定音樂基礎和素養的鄧紫棋,又送她進行了唱歌和創作的專業學習。因為先天嗓音條件和作品風格,GEM大多被定義為一個「機能型」有強悍嗓音寬廣音域歌手,但不可否認她的技術面程度是肯定不低的。在唱法和高強度量,與科學用嗓的平衡上,她在專業度上可以信任。


橫向放眼整個歌壇,關於演唱會負荷和嗓音影響的必然關係,也沒有什麼定論。從華語到歐美,很多商業上頂尖歌手,一生中都經歷了數以百計場次、數以百萬計人次的個唱,相對於歌手有限黃金生涯,要累積到這種數量,強度肯定都是不低的。藝術生命力長的近有學友過半百還一年超百場巡演,遠有麥當娜、芭芭拉史翠珊到五十、七十還在唱大型巡演。當然我們也聽過有些歌手因演唱會負擔而嗓音受損的案例,但必須指出的是,每個人的體質和用嗓科學度是各異的,嗓子出問題和數量強度沒有必然聯繫,有的歌手唱的不多也會失聲、爆肺,有的連唱幾十場也沒問題。


如果說理論是紙上談兵,下面我們來看看各位演唱會大咖的實際案例。


3,從事實案例來看一位歌手能承受的巡演負荷。

國外代表案例:

2000年6月-11月 布蘭妮「Oops!... I Did It Again World
Tour」91場

2011年6月-12月 布蘭妮Femme Fatale Tour 79場

還有大量巡演場次數不詳。

2013年4月-2014年3月 碧昂絲 Mrs Carter Show World Tour」132場

還有大量巡演場次數不詳

席琳迪翁:

The Colour of My Love 1993年至1995年 98場

Falling Into You
1996年至1997年 148場

Let"s Talk About Love
1998年至1999年 97場

A New Day ..
2003年至2007年 723場
(賭場駐唱)

Taking Chances
2008年至2009年 132場


國內代表案例:

2007年3月-2008年1月 張學友學友光年世界巡迴演唱會105場

2010年12月-2012年5月 張學友1/2世紀世界巡迴演唱會146場

2012年2月-2014年3月 五月天諾亞方舟世界巡迴演唱會42場


有人可能會說,歐美老外身體條件和中國人不一樣,男歌手和女歌手不一樣,其它一些非機能型歌手的用嗓強度和鄧紫棋不一樣。好,我們就來看一個和GEM最有可比性、參照性、預測性的歌手——張惠妹。


在以阿妹為例說明之前,先想請讀者放下偏見印象。張惠妹歌壇生涯中,一直很多人說她嗓子唱壞了,是不是真的壞了?不行了?其實這部分人大多根本沒有真正聽她現場資料。以張同學這種LIVE普及級別的大戶來說,要找她的「嗓音證據」非常容易,百萬計個唱現場聽證、千萬計發行散布的影音資料,只不過大家習慣了人云亦云,眾口鑠金。以人推己,好比總有人隨隨便便說鄧紫棋唱歌不走心、只有高音,如果你是了解她的粉絲歌迷,你怎麼想?


首先科普一下張惠妹同學的演唱會背景。稍微有點聽歌歷史的歌迷應該都了解的。張是華人女歌手中的演唱會客觀硬數據第一位,也是演唱會市場和質量標杆。硬數據從哪裡看:場次、人次、大型場館比例、覆蓋地區廣度,當然還有偏軟的市場口碑。為什麼說小鄧和她有可比性和參照性?我們在談到小鄧巡演的負荷時,除了場次總量和頻率,很大一個點是她現場唱法和風格造成的「單場演唱強度」,說通俗偏激點,鄧紫棋給人感覺偏向「暴力唱法」。那看看張惠妹的歌曲演唱特點和個唱現場風格:1,全歌路歌手,快慢抒情勁爆全來;2,大嗓型歌手,歌曲特點大開大合、音域廣、飆高音多,暴力唱法也多;3,演唱會風格,熱力十足,和小鄧有同一尿性就是經常尖聲嘶吼吶喊- -/,「機能型」鎮場。以上很顯然,小鄧和其有相似性。然後再看張的單場曲目量和時間,平均超過3小時、超過35首以上,這個單場量基本是華語女歌手無人企及的。


好,我們來百度一下張惠妹的演唱會具體數據。阿妹不到二十年職業歌手生涯,一共舉行了6次大型巡演,另有極少零散的個唱,全部統計數據如下——總共148場個人商業演唱會,其中74場體育場,74場室內館。以體育場平均每場3萬人次計算、室內館平均0.9萬計算,總人次達到289萬。

然後來看她的巡演強度,取有代表性的三次巡演為例。(1)99年「妹力99」:14場全體育場,時間持續3個月,月平均強度4.7場;(2)2009年「阿密特世界巡迴」,16場全室內館,時間跨度12個月,月平均強度1.4場;(3)2011-2013年「AMEIZING世界巡演」,總59場,其中40場體育場,持續時間19個月,月平均強度3.1場。


現在看鄧紫棋「X.X.X.Live世界巡迴演唱會」。上面已經分析過了,整個巡演迄今的有效持續性時間是14個月,總共60場(其中體育館53場,體育場7場),平均月強度4.3場。再把後面已經開票和計劃的場次加一起,應該平均月強度在4場左右,也就是她大約每周有一場。再看她的單場強度:平均大約25首曲目(串燒合併以普通完整一首歌長度計算),有效時間約2小時20分鐘。對比張惠妹AMEIZING的曲目和時間:完整曲目數約超過35首(串燒單獨算的話近50首),有效演唱時間超過3小時。


以上,諸多數據,請各位自行比較判斷,小鄧這一次巡演從總量、頻率、和單場強度上,有沒有負荷過重。


4,從她身邊的唱片經紀公司、家庭角度來說對鄧紫棋的保護度。


眾所周知,鄧紫棋所在的唱片經紀公司蜂鳥,就只有她一個歌手,公司的兩位老闆TAN和LUPO,從16歲把她簽進來出道開始,走的可謂是一條現在娛樂圈比較少見的耐心細緻養育的長遠路線,關係近乎於老闆職員+生活多方面培養的雙重關係。GEM和蜂鳥這六七年的路,就是一個典型的精耕耘、耐心潛伏準備,然後抓住機遇和東風一舉突破的案例。在這種模式和觀念下培養出的小鄧,作為公司老闆來講,會不會有急功近利、殺雞取卵、以最大化最快榨乾藝人價值的發展思路,我想大家獨立去思考吧。

另外作為鄧紫棋的家庭方面,她家庭環境可謂是一個典型的音樂世家,媽媽外婆外公舅舅全是音樂行業的。最親近的媽媽是聲樂專業的。即使來自家庭方的意識和保護,推斷也是不低的。


5,最後從歌手本人的角度來說說我的看法。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對娛樂圈對歌壇也是。如今歌手要出頭,何其艱難不易,相信每一個關注流行音樂圈、喜歡聽歌的朋友,都深有同感。要紅難,紅之後真正專業上位更難。只靠節目效應只能是曇花一現的流星,真正的打拚期還在後頭。如小鄧這樣處在這樣關鍵爬升期的歌手,超常人的辛苦和工作負荷是必須的,說得無情一點,那是沒辦法的事。要得到鑲滿鑽石的皇冠,你就得有相應付出。粉絲的心疼可以理解,但那只是另一回事。


這和我們普通老百姓是相同的道理,青春期就是我們用最大力去拼搏、去奠定基礎的時期,吃得前二三十年苦,你才會得到你想要的人生。這期間當然不安逸、舒服、自由,甚至不能得到最好的健康,但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內,這些都是你要付出的代價。

二、 關於演唱會圈錢、消耗人氣和粉絲熱情等論調


其實筆者覺得,如果有這方面基本常識、和正常智力心態的人,是很難產生這樣謬論的。發唱片和開個人演唱會,是一個歌手最基本的「正業」。相對於其它商演、站台、廣告,這兩項算是投入產出比相對最低的。成本消耗巨大的一場兩個半小時個唱,可能賺的還不如跑一兩場拼盤商演多。如果巡演都算圈錢,這真算是一個沒有常識的令人無語的笑話。這種論調如果出現在外人,算是典型的黑子言論;如果出現在鄧紫棋粉絲自己,也許被人洗腦人云亦云了吧,我覺得確實不應該。也許其粉絲群還需要時間來成熟進化。


關於演唱會之於歌手的重要性,在最開始已經說的很多了。現在的歌壇,LIVE型歌手是王道、創作歌手是王道,這兩條是公認的。而才23歲的鄧紫棋兩條都具備,這種歌手有多珍貴不用廢話。我們常常說音樂是GEM的核心競爭力,其具體就是——創作和演唱能力是鄧紫棋最核心的競爭力,演唱會和唱功是她最賴以支撐的硬體!至少從目前看,持續的X.X.XLIVE巡演,是她商業價值的最重要基石。小鄧賽後 廣告接得不多,也很少上電視和真人秀節目,規規矩矩待在歌手地兒也不多棲影視時尚什麼的,新專也還沒發,根基基本全是暫時靠神巡演支撐,其它啥奢侈品代言、四大封面、蠟像春晚太空、和LIVE NATION合作歐美演唱會、和幾家IT巨頭達成戰略合作,這些東西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說實話都是建立在這個最重要的基礎上。商家不是追星族,它們只看硬數據。


歌手大型巡演,受眾起碼數十萬起跳,市場的主力軍顯然不是靠那一小部分「鐵粉」可以撐起來的,「路人粉」才是這個市場的主力,幾無例外。 以鄧紫棋幾十萬人次規模巡演來說,對中國這麼大一個市場,覆蓋面現在雖然已經很廣但仍不嫌多。大型世界巡演不是光開給粉絲看的,準確說主要目標遠不是那一小撮鐵粉。中國、世界那麼大,還有更多的海量的「路人」,想現場看到她的演唱會。「消耗了粉絲熱情」,這種說法,角度未免過於自我和奇怪。

~~~~~~~~~~~~~~~~~~~~~~~~~~~~~

以上,是我這篇文要想說的兩大問題。

最後,所有開大型巡迴的歌手,嗓音保護問題當然是非常必要的,重視程度絕對要有,但不能因為有這個可能性和風險就否認必要的巡迴量。因別人噎而廢自己食,更不該拿這個名義去對抗為難公司和歌手。問題關鍵,在於處理好兩者平衡,發揮兩者最大效用。


有資本唱現場的歌手,嗓子就是拿來用的。你有一個能唱十年二十年的嗓子,你用盡黃金十年二十年,哪怕以後有正常損耗降低,你也留下了極盡生命燦爛的那些美好光輝記錄,專業生命才是無憾的。因為怕損耗而不用,一輩子能開100場卻省著只開10場,就像怕電器耗損該用的時候每天40度高溫卻小心翼翼只開半小時,保持到70歲都不變,又有多大意義呢?


GEM的演唱會版圖已經遍及內地、港、台、澳、新、馬、澳洲、美國,到今年年底還會打開真正的歐美演唱會市場(而非華人歌手慣常在歐美賭場華人圈開唱)。演唱會更重要長遠的意義,在於普及了歌手現場魅力、打開未來無限廣闊的演唱會商業市場和各種附加值。商業和專業並不矛盾,這些商業成功,會正反饋影響於她的音樂投入和品質。

華語歌手要出一個各方面都強的綜合高手不容易,這些年光做歌手也很難出頭。近年除了老一輩那幾位天王天后,演唱會市場上後繼乏人,小金魚的出現讓我又多了一個看演唱會的選擇。鄧紫棋還未大成功,演唱會也還有不少進步空間,但她已經在健康奔跑的路上。希望能看到她真正成為流行歌壇的新一代ICON。


(此文特別感謝網友 @小宏 的資料提供和修改意見)


圈粉。鞏固知名度。而且演唱會票房好才會很多人贊助。

開始覺得撈金,後來覺得不僅僅是撈金。畢竟大多數一炮而紅的歌手都沒辦法像她這樣一直開演唱會。而且是真正的演唱會。


題主感興趣的話可以在網上搜一下她的現場演唱視頻,從參加歌唱比賽開始,尤其13年紅館到現在,她的進步非常明顯。從我今年看過的現場來看,經過幾十場高強度live巡演的洗禮,她的穩定度和完成度幾乎可以稱之為完美了。接下來可能會有一個瓶頸期,如果她敢於不斷挑戰自己的舒適區,成就將會是非常可期的——僅就live而言。


鄧紫棋最大的優勢就是現場表現好,開演唱會最能發揮優勢~ 聽鄧紫棋現場演出比電腦上聽好很多


開演唱會是為了我們這些歌迷啊 以她的知名度 這一點都不算什麼好嗎 一來可以滿足歌迷 二來可以擴張知名度


賺錢。不趁著火的時候開就沒錢賺了。


上個月看了她在合肥的演唱會,好多時候都在彪高音,而且持續時間很長,我感覺肯定不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華晨宇的唱功?
如何評價張學友和梅艷芳在《相愛很難》裡面的合唱?
有哪些唱功稱得上神級的歌手/藝術家?
鄧麗君與王菲誰唱功更好?
如何評價 Ramin Karimloo 的唱功?

TAG:演唱會 | 唱功 | 鄧紫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