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幫助他人,布施行善是否在破壞因果定律?

修習佛法,無論哪一法門,都強調要行善,尤其對於處於困難厄境中的人,
盡己所能幫助對方減輕對方痛苦.我對因果律深信不疑.一個人來到世間無論是先天帶來的缺陷(性格 、身體、家庭環境)造成的痛苦,還是後天環境(社會動蕩、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帶來的不順,和本人前世的業都密不可分。我覺得因果律如同世間法律「有犯罪必有刑罰」一樣,犯人在監獄再痛苦那也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我們幫助他也限於改變他的認識,讓他認罪伏法,重新做人。假設有司法人員出於憐憫,私自給犯人減刑,希望減輕對方痛苦,那麼這個司法人員實際是在破壞法治秩序,帶來的是犯罪率的上升,同時也對受害人極其不公平。同樣的,一個人在世間遭受不幸,這也是他該承擔的果,我們旁人去減輕他的痛苦是不是干預了因果的進程呢?

還有一個相關的問題就是發菩提心。按佛法理論,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所以念經誦佛之後迴向偈都有「迴向眾生」「利益眾生」的表述。但捫心自問,我常常覺得發菩提心對一般人真的很難做到(行菩薩道更不用說)。西方早有俗諺,「我們能同情朋友的不幸,但常常為朋友的成功難過」,朋友尚且如此,那麼多認識不認識的眾生又能如何呢?我甚至覺得,發菩提心那就是挑戰人性。我每天念佛時迴向,我有時會想起中小學作文末尾「為祖國,為人民,我們要……」。這也就是一套話語系統,每個人這麼表達,形成一個習慣而已,有幾個人真的這麼想呢?可是,沒有菩提心,那麼多修行儀式辛苦下來就是一場空。網上有教人把眾生觀想為自己往世的父母,感念其恩德。我試了,做不到。我本身也是比較淡漠的人,我很想知道各位修行中,有無想過這個問題,又是怎麼解決的?


謝邀

因果律不是一條線,而是千萬條線結成的網,沒有所謂的干不干擾一說。布施這種行為,本身就在因果中,比如你遇到一個快要餓死的乞丐,你施與飯食救他,可能是因為前世中,他也救過你。

第二個問題中提到發菩提心。凡人能不能做到呢,當然可以。你做不到是因為你沒有善思惟,沒有精進心,沒有真正去感受無常和苦受。你在問題中提到,發菩提心是挑戰人性。對不起,是的,人之所以在輪迴流轉,就是因為執著於我相、人相、壽者相、終生相。佛家說所有法,就是要讓你看到「無我」的本質,既然「無我」,哪裡還有個我性,哪個還有個人性?

你如常常思惟生死之無常,輪迴之苦,造作之苦,自然就會推己及人,起大善念,發菩提心。如果總是耽與戲論,就離真正的佛法越來越遠。


[0424b18]
善現答言:「舍利子!六波羅蜜多各有二種,一者、世間,二、出世間。」

[0424b20]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b21]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為大施主,能施一切沙門、婆羅門、貧病、孤露、道行、乞者,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乘與乘,須衣與衣,須香與香,須華與華,須嚴飾與嚴飾,須舍宅與舍宅,須醫藥與醫藥,須照明與照明,須坐臥具與坐臥具,如是一切隨其所須資生什物悉皆施與。若復有來乞男與男,乞女與女,乞妻妾與妻妾,乞官位與官位,乞國土與國土,乞王位與王位,乞頭目與頭目,乞手足與手足,乞支節與支節,乞血肉與血肉,乞骨髓與骨髓,乞耳鼻與耳鼻,乞僮僕與僮僕,乞珍財與珍財,乞生類與生類,如是一切隨其所求內外之物並皆施與。雖作是施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施彼受,我為施主,我不慳貪,我隨佛教一切能捨,我行布施波羅蜜多。』彼行施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行布施,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施想。由著此三輪而行施故,名世間布施波羅蜜多。何緣此施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c1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c1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為施者,二者、不執彼為受者,三者、不著施及施果,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施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行施故,名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何緣此施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c2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4c2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受持戒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受持淨戒,我隨佛教於淨屍羅能無所犯,我行淨戒波羅蜜多。』彼持戒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受持戒,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戒想。由著此三輪受持戒故,名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5a10]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5a10]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持戒,二者、不執所護有情,三者、不著戒及戒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持戒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5a22]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a2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安忍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安忍,我隨佛教於勝安忍能正修習,我行安忍波羅蜜多。』彼修忍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安忍,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忍想。由著此三輪修安忍故,名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何緣此安忍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b0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b0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安忍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忍,二者、不執所忍有情,三者、不著忍及忍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安忍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忍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安忍故,名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何緣此安忍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b1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b1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勤精進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勤精進,我隨佛教策勵身心曾無懈怠,我行精進波羅蜜多。』彼精進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勤精進,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精進想。由著此三輪修精進故,名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何緣此精進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b29]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c01]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勤精進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精進,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精進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勤精進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精進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勤精進故,名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何緣此精進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c12]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5c1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靜慮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靜慮,我隨佛教於勝等持能正修習,我行靜慮波羅蜜多。』彼修定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靜慮,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靜慮想。由著此三輪修靜慮故,名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何緣此靜慮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5c2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5c2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靜慮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定,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靜慮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靜慮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靜慮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靜慮故,名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何緣此靜慮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6a0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a0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般若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般若,我隨佛教於勝般若能正修行,我能悔除自所作惡,我見他惡終不譏[1]凌,我能隨喜他所修福,我能請佛轉妙法輪,我隨所聞能正決擇,我行般若波羅蜜多。』彼修慧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般若,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般若想。由著此三輪修般若故,名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a21]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a2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慧,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般若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般若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般若故,名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b03]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六種波羅蜜多時淨菩提道。」


推薦閱讀:

理性主義者不能成佛嗎?
和尚靠什麼補充蛋白質?
什麼是佛教的生命觀?
這則公案怎麼解?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謗法」?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