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香港的地位下降,其房價是否還能一直撐下去?
1. 香港政府決定每年拍賣給開發商的地皮數量,可以通過減少供給推高房價。只要港府想,房價還能再撐一百年。
2. 賣地收入占政府收入近20%,加上各種房地產相關稅收成為財政收入最大來源,因此港府一定代表大地產商利益。如果說對老百姓還有什麼微小的關懷,那就是興建號稱滿足一半香港人住房需求的公屋。
3. 然而公屋需要排隊,幾乎我認識的所有local,不分貧富都在排隊。所謂免費的就是最貴的,就像去瑪麗醫院看病一樣,等排到號病早好了。
4. 資源稀缺所以土地拍賣價往往極高,只有大地產商能活下來。新鴻基、長江實業、新世界、恆基佔據了大約85%的市場份額。要打倒地產霸權?李嘉誠:「你死我都未必死啊」。
5. 2017年海航、合景泰富等中資壟斷了香港政府出讓的土地,拿地價格超過10萬/平。麵粉賣到這個價,麵包未來得有多貴?
5. 80年代深圳、上海缺錢,所以另請香港的高明來指導工作。有三個香港人最熱衷於給內地官員洗腦土地財政這一套。第一個老頭是地產商,後來當上了政協副主席,去世後我黨給予了高度評價。第二個老頭是經濟學家,經常吹噓自己老師能得諾貝爾靠的是自己的靈感,現在靠開講座刷存在感。第三個二十多歲就當上了國際五大顧問行的合伙人,最近正準備從現有的工作離職。而當他的公屋計劃推行不暢的時候,是否會想起那年他起草新中國第一份土地轉讓合同的意氣風發?
作為香港人,必須作答一下。因為是臨時撰寫的,文法可能有點問題,有錯別字,思維也可能有點跳脫,請見諒。
香港的房價,跟香港本地的供應當然有關係,但更大的原因是跟08年以後中美兩大國貨幣超發有關。香港作為資金入超地區,資金追逐優質資產無可厚非,所以香港房價從當年起一直居於虛高水平。君不見97-03當年香港房價暴跌7成,那時候香港的土地供應應該是一樣的短缺。
當然我不是為香港政府短視的土地政策護航,香港政府作為香港最大的地產商,透過限制土地供應進行土地財政也是不爭的事實,這絕對該打。不過,這一屆政府為了擴大土地供應也是不為餘力的。
香港的問題在於,其土地供應的方式給限制了,郊野公園只是其中一例。
香港的土地供應主要有以下幾種:
1、填海
2、舊區重建
3、土地開發(新界土地問題,郊野公園)
先說第一種,在部份大陸人眼裡,香港的一部份人會為了白海豚環境什麼的反對填海,其實大部分香港人只是反對在維港沿岸(畢竟是交通要道,還是旅遊景點,再填下去就沒了)和生態價值高的海岸(比如海岸公園)進行填海,其他海域是who fucking care,不過環保分子很會利用媒體製造假象來要脅政府,其實呢,如果政府真的要下毒手的話,普通的香港人是不會反對的,現在政府也在維港以外填海,不過規模比不上深圳和新加坡,這種方式也是有盡頭的,因為香港很多海域都比較深,填起來花費的成本驚人,譬如香港政府現在所說的東大嶼都會,我敢肯定總成本一定超過1000億港幣。
第二種,舊區重建,看似沒什麼問題,其實十分耗時耗費。因為很多地區的舊房子業權問題複雜,很多業主已經移民,談判有點困難,而且香港現在房價居高不下,很多業主也是待價而沽,而且在香港這個所謂法律制度至上的社會,業主稍不滿意,絕對能和香港政府打官司,把收地拖得死死的。香港又沒有拆遷的。其實不單香港政府,香港的地產商在舊區覓地也是會遇到同樣問題,不過人家很會利用某些勢力擺平就是了。然而可幸的是,鑑於香港舊樓數量驚人,有一部份已經到了不拆就變成危樓風險的地步,所以政府應該會就有關方面出台新措施,不過透過這方法來解決短期供應是有點痴心妄想就是了。
第三種,土地開發,新界土地和郊野公園,這個問題最為複雜,集齊了上述兩種的問題,既有環保分子阻礙,又有複雜業權問題,還牽涉到中英兩國政治問題和香港人對新界土地的情感。先說郊野公園和環保分子問題,新界土地除了少部分作為新市鎮解決居住問題外,很多是以鄉村和自然郊野(高山水塘農田草原)的形式出現在大家面前,這裡有一大部份土地以郊野公園的形式鎖起來。環保分子說這些地貌能防止香港熱島效應惡化以及城市過度蔓延, 是香港的集水區,避免香港的水源過度污染,還能當旅遊景點呢(是的,很多外國人會到香港爬山,早幾年還有一個日本人寫了一本叫《香港阿爾卑斯》的書來介紹香港的山水)其實呢,他們說的話都是有根有據,不過土地的誘因實在太大,所以香港人現在對郊野公園開發也是很不統一的,總體是有房子的,有閒階級能遊山玩水的(其實這群人數目不少),沒打算/還沒打算買房子的年輕人在反對,沒房子的人和地產商(對,其實他們很想,不過也有辦法讓你開發完都要用天價來買,譬如待價而沽,畢竟長遠來說,沒有人想把土地擱一邊爛著)想開發,香港政府在賭那一邊比較多人支持,近期的情況是一半一半。最後說新界土地問題(即是沒有以郊野公園形式鎖起的土地,這種土地其實很大,整個香港西北和北部都差不多是這個土地),這種土地主要是以鄉村地貌為主,居民主要是香港原住民,呵呵。香港原住民在香港是出了名麻煩的,因為新界土地當年是以租界形式加入香港的,新界原居民作為附送的產物,一直世世代代都住在這裡(1898年接收新界時原住民人口大約10萬,現在超過100萬),加上新界是租的,所以英國政府不好意思(也不能)把他們像對港九本地漁民般趕走或是在地位上將之矮化。相反,為了穩定接收新界,英國還承認了他們對於新界的土地權,大清地契什麼的,港英政府予以承認,所以香港當年沒有土地革命(偏偏新界的面積佔香港9成左右),還給他們生養死葬的福利(就是1898年接管新界時的新界原居民男性後人能向香港政府申請在新界自己鄉村土地上興建最高三層每層最多700平方呎的小平房(這就是香港鄉村一堆小平房的由來),還能向政府申請土地進行土葬,這很奢侈,我個人把這種制度理解為印第安保留區加中國傳統宗族分田地的混合體),所以他們的居住環境在香港算是很不錯。這幫新界原住民後來也學會了英國的手法,在香港建立鄉議局(香港法定機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港英政府也無可奈何,只能安撫。本來這種制度應該隨香港回歸時消失,可是大陸政府為了隱定香港局面和爭取香港原住民的民心把原住民的權益寫進基本法中(基本法第40條: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受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保護。)(當然我不能怪大陸政府,要和平回歸只能用這種方式,不然英國又要搞點事),所以香港政府現在也在頭疼,其實原居民都是能談判的,不過基本都是待價而沽,不然又要上告中央要求中央就基本法第四十條進行釋法了。至於香港大部分人,就算討厭反對也不怎麼明正言順,畢竟人家是明碼實價的原住民,而且自己內部還有人反大陸新移民,其實人家原住民當年逃港潮時沒把你祖先趕走就很不錯。
總而言之,在因緣際會之下,香港就是個怪胎。作為香港人,其實我蠻想填海和開發郊野公園(當然是適可而止,10%就差不多)的,不過發展密度最好低一點,中密度郊區最好,如果香港每處都是九龍港島那種密度可真是要吐要窒息了。至於擴大生活面積,想也不要想。想一想:如果後來的業主們能以優惠價格買到更大的房子,之前的業主會不會想:那為什麼我要花400萬港幣買50平米?到時候又是一場口水戰。其實嘛,香港的居住面積,香港本地人也是不滿意的,不過因為從少到大都是生活在這種環境中,所以不太敏感,也無從比較,所以香港居住面積的問題在香港是個問題,但遠比不上供應短缺和熱錢流入來得嚴重。-
只要香港還是一個自由港,港府就會一直維持香港地價。
只要香港還是地產霸權,港府就會一直幫襯地產豪族。
那麼香港房價就會一直撐下去,直到人民起義為止。
歡迎反駁。
-先說答案:能!
近期大批中資過江龍再次把香港地價炒出新高,高到本地富豪,四大家族之一新鴻基的郭炳聯在公司業績會上酸溜溜的說「等這幫瘋子投完先」。
稱新地嚴守紀律 不與中資鬥搶地
郭炳聯:等癲標中曬先
下圖是近期中資香港拿地總結:
麵粉貴了,麵包能不漲價嗎?因此近期中原城市指數創下新高,二手房成交價格也創下新高,以前所謂的「上車盤」(即第一次置業)價格也從300萬上漲至400萬。
那麼,中資為什麼不惜代價在香港瘋狂舉牌?有幾個原因值得詳細思考
1 內地金融及國資監管部門叫停中國企業境外投資,特別是涉及文化、娛樂及體育等項目。講真,兼并收購是羊頭,走資轉移是狗肉。外匯儲備和匯率現狀使得國家不允許他們在這麼轉移資產。土豪和大企業轉移資產起到的示範作用同樣令國家擔心。之前匯出來的錢很多歇在香港,怎麼辦?部分進了股市,近期港股漲幅正是證據。部分則老路子,買地建樓吧。
2 去全球化大環境下,香港作為自由港未來或許獲益。當各大國家開始進入去全球化階段,關稅和各種貿易壁壘勢必越演越烈,作為不收關稅的自由貿易港,香港未來在這方面或許有所獲益。
3 安全。拋去個別案例,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仍然是中國法制最好,治安最好的城市,沒有之一。君不見四季酒店那幫人絕大部分還是安然無恙?同時,香港貨幣同時具備人民幣及美元雙重保護,香港資產的安全性極高。
香港在可見的將來仍將由三股大勢力主導,中資,外資,港資。他們之間的博弈將決定香港經濟未來走勢。眼前所見,中資正在侵吞港資的蛋糕,未來的局面或許會是中資和外資之間的博弈,沒港資太多事了。至於題主提到的香港走下坡路,香港為何淪落到今時今日這樣可以參考我另外一個答案:
香港的現狀如何?較之以前變差了嗎?為什麼? - 城裡的段子手的回答 - 知乎
而上述三個原因為出現根本性改變前,香港樓價仍將繼續向好。
更多精彩獨家新聞文章,港股和境外投資大數據工具,請下載:
比特港股新聞
看了不少答案,有許多答案的立場都是「政府很希望為人民服務開發土地降低地價,讓人民買得起平價樓放心樓,只是少數所謂環保主義分子說三道四」。
我不厭其煩再安利一次這個答案, 讓真正有心了解香港的土地政策的知友參考:當年香港只有新界一部分是租借給英國99年,其餘是割讓,中國政府有什麼法理條件收回整個香港?
香港政府是香港最大的地主,政府收入很大程度依靠賣地(其實也不算賣,使出賣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權)。以下是今年度財政預算案發表後,財政司司長在記者會發言的部分內容: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稱,本港樓市經歷近8年的大牛市,目前樓價仍在歷史高位,成交量相對淡靜,未來的私人住宅供應將逐步回復年均近2萬伙的水平,日後的賣地收入能不能繼續屢創新高,屬未知之數,賣地收入波幅極大,由2008/09年年度低至不足170億元,但2016/17年度卻超過1170億元。
1170億可以做什麼?讓我們看看2016/17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其中一段:
投資醫療
129. 二零一六/一七年度醫療衛生的經常開支為五百七十億元,占政府經常開支百分之十六點五,較十年前增幅超過九成。為應對人口老化,政府已預留二千億元的專款承擔,讓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可以更長遠和靈活地規劃未來十年的醫院發展計劃,擴充和更新醫療設施。
知道為什麼香港可以在公立醫院花68元看專科門診(雖然不是癌症的話要等1年)、10元買一種葯(不限分量,但藥物採購價低者得)、100元住院一天(連所有藥物、手術,不過醫生判斷你不住院會死的話才能住)了吧?
捫心自問,壓抑地價對政府有什麼好處?爭取民心? Come on , 特首選舉誰人有票可投?
另外,不要以為政府開發土地必然可以出讓給發展商建樓或者興建公營房屋。現在未開發的土地有大量屬於「祖堂地」,即殖民地時期認定為原居民村落共同擁有的土地,政府開發這些土地極其困難,原因不單單在於補償談不攏,還有原居民權益 - 丁權受基本法保障。丁權指一名原居民男性後代,可以獲得一塊不多於700平方英尺的土地用以興建不高於3層樓的小型房屋。現時原居民獲得土地分配的時間長達10年,而且他們有一個共同利益代表- 鄉議局。鄉議局是特首選委界別之一。你說政府能不能把這些祖堂地或者靠近村落的未開發土地,不先發給這些原居民,而去開發興建公營房屋?所以現在政府開發土地都有意無意避開有原居民的聚落,著名的雜姓村菜園村收地興建高鐵車廠事件,就是對這個做法的強烈反彈。還說一點,政府一直沒有公布預留了多少土地滿足原居民丁權的需要。
也有不少人認為董伯伯的8萬5計劃是好的,只是有人從中作梗。身為親身見證過這個政策始終的人,我想問,增加房屋供應是好,不過8萬5這個數字怎麼得來的?其中一個博客提供以下資料:
早在一九八七年,港英政府制定涵蓋到二OO一年的「長遠房屋策略」,為往後十多年定下政策方向。到了九十年代中,「長遠房屋策略」作中期檢討,將前瞻時間延伸到O六年,還發展了一套推斷房屋需求的計算模式。按照計算機的推算,從九五/九六年計起的六個年頭,每年平均有五萬四千個公營房屋和三萬一千個私人住宅的房屋需求,兩者加起來恰好是八萬五千個單位,跟董建華上台後提出十年建屋計劃的數目不謀而合。而董建華把建屋目標鎖定為平均每年興建五萬個公營房屋和三萬五千個私人樓宇,比例上也跟計算機結果相若。或許董建華跟他的「智囊」正是從中得到靈感,確立跟他本人結下不解緣的「八萬五」政策。
當時每年房屋供應只有五萬多個,遠遠落後計算機推算的「八萬五」需求,意即足足四成的住屋需求未能滿足。九七年一月,正值樓市泡沫期的港英政府發表《長遠房屋策略評議諮詢文件》,再次提出未來十年房屋需求將高達八萬個。其時社會沒有多少人懷疑政府有否高估需求,輿論只是關注政府有否足夠土地,去滿足如此龐大的住屋需求,並質疑政府無法一下子大增建屋數量五成。惟房屋司黃星華宣稱政府已有足夠地皮,只需重新規劃和增加密度即可應付需求。有人甚至大膽提議把吐露港和城門河填平,並搬走附近的沙田馬場。不過隨著英國人撤退在即,人們轉而期待新特首董建華的房屋政策,看看他怎樣解決樓價過高的問題。
孰料港英政府的《長遠房屋策略評議諮詢文件》雖被公眾遺忘,董建華卻彷佛按照有關數據行事,誓言要在未來十年解決多年來無法滿足的龐大住屋需求,大增建屋數量至「八萬五」,以示打擊樓價的決心。他還定下十年後市民置業的比率,由五成激增至七成,好使大眾「安居樂業」。然而房屋委員會在講解上述計算機計算模式中明言,房屋需求「要因應不斷轉變的情況而定期檢討和調整」,包括市民負擔能力、人口增長速度、經濟情況等。偏偏董建華看不到這點,硬性規定長達十年的建屋數量,當環境突變時他便墮進自設的陷阱,進退失據。事實上,計算機推算出「八萬五」需求的時候,經濟仍處於高速增長期,結果金融風暴後經濟逆轉,來自「樓換樓」和投資保值的兩類置業需求幾近絕跡,樓宇需求在經濟不景下大減。至於人口增長速度,也較原先估計緩慢得多。根據九六年公布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預計二O一一年人口可高達八百一十萬,於是計算機便按照此數目而推算出「八萬五」需求,結果真實人口遲至O九年才勉強突七百萬。既是如此,董建華的十年建屋大計註定尾大不掉。
香港一向不是計劃經濟,政府當時究竟有沒有類似蘇聯水平的人才規劃這些近乎戰略物資的供求量,我非常懷疑。這計劃等於計劃經濟規劃每年建屋量,必須完成任務,而非單單一個政策目標。好了,香港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政府可以指揮得動哪些公司,完成每年提供8萬5千單位這個目標?一個也沒有。最終在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時,政府於1998年6月至99年4月停止賣地,大量興建公營房屋,例如公屋和居屋出租出售給合符申請資格的人,香港政府1999年年報顯示私人承投土地的面積大減:香港年報 1999
年 內 , 當 局 售 出 16 幅 總 面 積 15.35 公 頃 的 建 屋 用 地 及 兩 幅 總 面 積 4.94 公 頃 的 私 人 機 構 參 建 居 屋 計 劃 用 地 ; 將 八 幅 總 面 積 12.54 公 頃 供 發 展 居 者 有 其 屋 計 劃 、 三 幅 總 面 積 14.74 公 頃 供 發 展 可 買 可 租 選 擇 計 劃 、 六 幅 總 面 積 47.93 公 頃 供 發 展 租 者 置 其 屋 計 劃 的 土 地 批 予 香 港 房 屋 委 員 會 ; 並 將 一 幅 面 積 0.9 公 頃 供 發 展 住 宅 發 售 計 劃 的 建 屋 用 地 批 予 香 港 房 屋 協 會 。
除了15.35公頃土地是私人承投之外,其餘全部是「左手交右手」,劃撥給屬下機構興建公營房屋。這代表什麼?代表政府只能靠自己確保落實建屋目標量,而政府可以興建的房屋,無法滿足中產人士的置業希望,因為政策規定公營房屋必須有資產審查。需要注意8萬5政策還不止8萬5建屋量,還有 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主力依靠公營房屋,註定無法成事。無法成事的,是因為「愛國愛港」、「支持平穩過渡」,投票給董建華當選特首的各大地產商選委不買政府的帳買地建屋。
還有所謂8萬5,實際執行上並非一定指新建屋量,港英政府時期設立的「公共房屋」,只能出租給低下階層。為了滿足目標,政府實行「租者置其屋」計劃,將公屋單位出售,造成一條屋村,有人是政府的租客,有人是業主自住,有人是私人業主的租客,減低政府流轉公屋單位的靈活性。
最終董建華一句「不再提等於不再存在」正式讓8萬5政策壽終正寢,令全社會嘩然,不是說市民很懷念這個政策,而是政府這麼一個重大政策,居然可以用這個方式來終結,跟適應了港英政府的施政習慣的市民來說,實在是有點難以接受。
所以說政府有很多政策大方向是當年為了一切不變、平穩過渡,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要改計劃的時候卻已經太遲。還有,不要以為香港政府是社會主義,香港政府是典型的資本主義政府,老是想著壓抑地價樓價為人民服務,除了天真的董建華,沒有人會這樣說這樣做,2017年特首候選人曾俊華也一樣,因為土地賣個好價就是政府財政的命脈,簡單低稅制的保護神。長毛一類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不要搞混了誰是誰的同盟者。
只要政府一天搞不定土地供應最多的新界土地業權和丁權問題,或者年輕人都不買樓了,念大學時申請輪候單人公屋單位(現在已經有人這麼做),否則樓價總體是上升的。只要看土地拍賣的價錢就知道,發展商最多在跌市時不賣,也不會劈價賣樓,否則怎麼補迴向政府買地的錢?
謝邀,說的好像房價完全和經濟正相關,好像房價是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商品價格運行一樣。如果那麼簡單,香港房價早就跌了。
房價說簡單點兒就是供需。供需二字很簡單,難在供是怎麼供?需是怎麼需?
香港雖然小,但小是針對大陸城市說的,並不是真的小到沒有土地。想要供給土地蓋房子讓這幾百萬人口都有房子結婚住還是能做到的。
隨手截一張圖,你看看背面的深圳,就這麼點綠化的面積就已經是我國城市中綠化很好的了,上面還住了千八百萬的人口。如果你隨手看一眼別的城市,甚至根本就看不到大片綠色。而香港這邊是大面積的綠色,說實話地是不缺的。各種公園綠地都被保護著沒有開發,這裡面是有貓膩的。
環保主義者和很多自以為愛城市的人說了,這些是公園,要保護的好吧?小白兔們,醒醒吧,城市環保主義早就破產了,想要大公園大綠化請你到鄉村去,隨你在草地上野合撒野,人家香港青年結婚沒房,傳宗接代沒場地,能不每天上街鬧么,人家揮灑的不是汽油,是荷爾蒙好吧!繁衍權是生物的第二需求,田園版的小清新少女心需求就省省吧。
為什麼不開發土地?還有人還說是因為是山,不好開發,拜託去重慶看看,山城有山城的玩兒法,再說還能填海呢。你也不用辦港澳通行證,就到我大深圳京基100上面的瑞吉88樓往外看看,大片沿著深圳,平整的未開發土地,跟水稻田式的,那可都是香港沒開發的土地。你香港政府想讓深圳熱臉貼個冷屁股不要緊,這些土地蓋了房子,香港人可是願意低價買來住的。
一邊是香港一邊是深圳
所以說,香港的土地供應,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地產霸權對下搞定環保主義者在那兒鬧,對上遊說政界和法律界,對中綁架現在買了一磚半瓦的有產者,才有了現在的土地政策。香港1100餘平方公里土地,400餘平方公里是郊野公園,你和我說缺地?活該沒房子住。
董建華大爺倒是好心,搞什麼八萬五計劃,計劃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10年內全港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結果呢?房價大跌後有產者開始上街,最後灰溜溜收場,到了散落了名聲。一旦想要開發哪裡,就又有一大堆各種團體,環保人士抵制找事,法製成本太高。於是等曾蔭權在任時,鬼才供地蓋樓給大家住,房價貴就貴嘍,哥就是個官僚,真把我當撒切爾和鄧小平一樣的政治家了。於是利益觸動不了,地也就供不上了,房價自然節節漲,沒房住的人越來越多。3對香港青年結婚,只有1對能買上房,香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積累不是一天兩天了。
所謂佔中,所謂港獨,真以為這些還在大學裡的青年在乎什麼民主,什麼法制,什麼獨立,嘴上的口號而已。就像台灣的街頭政治大喊民主其實心裡想的根本不是這個是一個道理。要的只有一個——改變。而已。現在的社會現狀,老子受不了了,要改變,不能沒房住沒地方造小人,不能工資從22k再往10幾k的降,我們受不了了要革命了要暴動了,現在需要一個借口。嘿,正好家門口有個龐然大物好像在壓迫我們的樣子,替罪羊就他了。
至於房價,其實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都是手段問題。像香港這種城邦,幾乎是可以隨意讓房價到任何位置的。說兩個極端場景:
如果政府決心居者有其屋,可以又快又好地蓋他200萬套房子,建築成本又不要多少錢,土地上平兩個公園,炸平兩個島就夠了,人人有地方住不是什麼難題,房價這種破事可以直接取消。
如果政府決心挺房價,也可以繼續搞土地稀售,然後開放全世界特別是中國土豪們來香港買房,甚至搞什麼買房落戶之類的,可以讓房價瞬間到天上。
可惜政府什麼也做不了,沒有強大的政治能力來打破現在有產者和無房者的利益博弈困局,結果就是這麼吊著,這麼惡化著。
關鍵問題在於,香港的房價本來應該有多高?土地、房價、產業、收入,四者是緊密相連的。過高的房價正在極大地傷害香港的競爭力。地價抬高,則什麼成本都貴,成本貴了產業逃離,產業沒了收入自然上不去,這是個惡性循環。靠大陸的奢侈品消費打了一陣雞血,雞血已經開始褪色。香港的經濟優勢正在衰落,繼續這樣下去,等到真的無可救藥的時候,即使再不供地,房價也要下跌的。在凱撒看來,香港需要保持長久的供地機制,在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達成一個平衡,既不讓房價暴跌(跌一點還是可以承受的),又不像現在這樣完全無望買房。改革就是妥協,是逐步溫和地調整利益關係,不要使不同利益主體完全搞對抗,這才是政治家要做的事。可惜目前看起來,香港好像沒有這個福氣。
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
「相信凱撒」(inCaesarwetrust)
不談城市談樓市都是耍流氓
從事房地產行業,設計人員一枚,天天在施工現場。看到有些回答說香港的山叫山,重慶的山叫坡。我想說不管是山還是破,這都不叫事兒!
上圖是某答主的答案里的一張配圖。
只要香港政府願意拍賣這些地!就算是這座山,分成各個地塊來賣。以香港的房價,內地開發商絕對擠破腦袋都會來!不需要港政府一分錢,開發商絕對有辦法把樓蓋好。
不論是大家說的把山剷平,還是因地就勢,都不是問題!上面一些人說了土方,確實挖山填海不難,跟香港的房價比根本不值一提!但是把山剷平真的太浪費啊!除了地上空間,還有地下空間啊!
看這圖的等高線,很多一兩百米,面積不小,改造空間,開發潛力巨大啊!
港人說這山蓋不了房!我想說:「放著我來!放著我來!放著我來!」
港人說這些山和綠化是留給後代子孫的。我想說:「我盡量不破壞山體,保留絕大部分地上植被覆蓋率,按你們的容積率來蓋樓就行!放著我來!放著我來!」
哇竟然還有人覺得香港地價高是自由主義經濟的問題,你看看大陸穩和提房價的方式,是不是跟香港賊像?這倆本來就同源的哇。套路都一樣一樣的。
你說大陸核心城市房價升上去會不會崩?崩了會怎麼樣?貸款幾百萬的中產們是不是要哭,是不是崩潰到自殺也不想還貸?
再就是香港經濟真的不是傳統如中國的經濟,買得起房的也不是香港底層民眾啊~大陸靠南的富商哪個在香港沒有點置業?好多來香港上學的內地生都是住在自己家的房子里啊(淚目)。
再過十幾年北上廣也不過如此了,你說香港房價高,可是人家一個洗碗的一月還賺一萬五呢,北上廣深一線的洗碗工月工資多少?都差不多的嘛,反正買不起房~不過大陸縱深大,民工朋友們在一線為中產們奉獻完廉價的勞動力,還可以響應政府號召回鄉養老種地,香港的底層就比較凄涼退無可退了而已,其實也有到內地養老的,再底層連回內地都沒得回啦~
不要覺得你來香港碰到的低素質服務員濃妝艷抹個個高大上,其實他們在香港階層裡面就是最底層的民工啊~大學都沒得上的~做最差也就是這樣一份工了~香港的大部分的山講真,跟重慶高差不多, 當然你把遠郊幾個幾百米高的來說事也也無話可說.
但是@蘭Sir 說香港不挖山是因為技術原因,挖不了,我提供一個例子來說明香港能不能把挖山建房的問題.
只要去香港,在維多利亞坐船,或在香港島會展中心地方,你只要向東北方向看,就會看一個山被挖開了,露出土層,跟周圍綠色的山峰和樓房形成鮮明對比,相當打眼.
這個地方禿了很多年了,為回答這個問題我特地核實一下,是原來香港高爾夫俱樂部深水灣(前面筆誤為深水埗)球場的地.衛星地圖顯示,現在還禿著的.
這塊地有多大呢? 相當邊上整個將軍澳居民北區的面積,
就這麼空了很多年. 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百度地圖
再注意西面啟德機場也是空也很多年了.
另外一個不太容易看到,但是更典型挖山的例子:香港新建的消防及救護學院,百度地圖
所以我只想說一下我的結論
.1,香港未開發地很多
2.技術上挖山絕對不是問題
3.因為填海的面積在法律上更容易,所以香港在原來填海建房很多,而且只要香港願意,填海能填出更多地.
補充: 這是香港某商場的台階寬度(42碼鞋,腳跟已經抵到牆)。上下需要跟爬泰山那樣側著腳走才踏實。
###########
我來說一個恐怖的事兒。
按照香港目前住宅人口密度,理論上全中國人都可以住在香港!!!
這,就是香港有多少空地的真相!
什麼?香港800萬人,中國14億人,差了上百倍了!
怎麼可能?!
Well, here is how…
香港按照港島的密度,小區容積率將近9倍 (新界好多兩層的小村屋,暫且忽略)。
容積率是什麼玩意兒?
就是1000平方米的地塊,可以造出8000~9000平方米的住房!
為什麼?因為樓房有好多層啊!!最常見的四十層樓房,再給周邊留一點空地,小院子,小花壇什麼的。最終一算就是個8-9倍。
那麼,香港的人口密度是怎麼算的呢?
最低人均居住面積6平米左右。適中一點的,一家四口帶個菲佣共5個人,住45-50平方差不多了,人均算9平米好了。而且45-50平的房子也差不多500萬,也需要香港老百姓存30-50年的。
也就是說,1萬平方米的空地,可以搞出9萬平方米的住房,裡面可以住一萬個人!!!
這下,數學公式簡化了。1平米土地面積(=9平米住房)攤到1個人。
現在來看看香港有多少平米。
香港官方面積1,104平方公里,也就是11億平方米!
那麼按照香港目前的主流密度,可以住得下11億人(中國89年的總人口)!!
所以,結論是:
香港政府,在幾大地產家族的操控下,
將700萬香港人民擠到百分之一大的地盤上,從而達到地產霸權!!!
百分之一!!!
百分之一!!!
什麼把郊野公園留給後代,純屬是個說辭而已。
【PS:注,按這個演算法,沒有留太多空間修路造學校商場醫院,所以僅僅是提供一個看問題的視角而已。許多評論把上面理解成我真要把全國人都拉到香港來住。
這樣吧,我們換個說法:
香港的土地面積(開啟上帝視角往下俯視)只有1%左右是住人的(即便算上新界的村屋,也不到2%)。剩下的98-99%都不是住房用地。看下圖會直觀一點 (山地的資料不太全,所以特地)。
與此同時,香港百姓一輩子買不起一套房,而且高房租基本扼殺了除了金融和零售之外幾乎所有產業。】
××××××××××××××××××××××××××××××××××××××××××××××××××××××××
對於表示質疑的乎友,補充幾點:
1. 關於原文的結論,一開頭已經講了是「理論上」。而且,重點是在於用一個更直觀的方式來表達現在香港到底還有多少空地。
當然,並不是真正的全國人民搬到香港。而且,全國人民也不幹吧,現在就連大陸遊客都大幅減少。
2. 對於若干地產界精英和建築界大牛的質疑,即便是按照目前的「理論上」的假設,也不是香港整個變成一個大盒子,而是仍然可以保留正常小區所有的,走廊,花園,乾洗店,台階,街頭雕塑,鍛煉器材,花壇,佔地達到70%左右。
什麼意思?就是樓和樓之間還會有大約70%的空間。
而且,樓梯電梯這些都是正常保留。
如果你非要強行說香港整個變成一個大棺材,大家都沒法下樓的,從技術上是錯誤的,要麼是你學藝不精,要麼是故意顛倒黑白。
3. 至於山上是否可以建房,首先感謝重慶的帥鍋美旅友情發言。考慮到香港的房價是重慶的10倍,一棟普通居民樓就價值30億+港幣,剷平山頭的成本相比之下也不會是那麼巨大的一個問題。
另外,感謝深圳的美女帥哥支援,深圳河對面也有大量的平坦空地,複製一個羅湖和福田也是不難的。
其實沒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最高的山頂上。 香港現在未開發的地區在80%以上,這裡面隨便拿個2%,香港的居民住房就翻了3倍。之前那住50平的一家人,可以改住150平了。 只發最陡的山坡照片的,未免有點誤導的嫌疑了。如果我讓你在80%的空地里拿出2%造樓,你第一個就先找最高峰? 呵呵。
國內人被洗腦,他們清楚什麼是洗腦,什麼是事實,反而很多東西比香港人還清楚。
香港人被洗腦,他們不會知意會自己是被人洗腦,反而以為被洗腦的內容是事實,連香港人也稱大部份香港人為"港豬"。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和兩隻豬住地方還要小,我想用"豬"來形容香港人實在是抵毀了豬。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150平方呎,細絕東亞,20多年無改善。一隻負責繁殖下代的種豬,最少要住50至80方呎的豬欄。即香港人,每人居所平均僅如2至3隻豬...但上海人在20年間,已經由住「豬欄」變住「廣廈」!
正是因為香港人被洗腦,樓價才會不能憾動。由政府管治的層面來看,現階段所有特首的候選人也在訪問或選舉論壇透露一個信息,假若樓價跌回$3000-$4000一平方呎,香港便會出現重大經濟危機,所以香港樓價跌不得,也不可能會下跌,只有永遠的上升,要解決居住問題,只能多建公營房屋 (政府房) ,讓多數香港人也住進去,才是解決方法。
這是什麼思路!?
香港的公營房屋不是新加坡那種,新加坡那邊的公營房屋平均有2000多呎,而且建築質量過硬,香港的公營房屋二人單位只有300多呎,四人單位只有400多呎,而且質量問題陳出不窮,連食水管都被發現含重金屬鉛,小童喝得多會變智障。香港政府就是認為把大多數香港人趕往狗籠裡住,然後就讓有錢人依然享受高品質生活和資產升值,就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正常人眼看這也是加劇貧富懸殊的不正常思路,但絕大多數香港也對此表示認同!!
另外,香港樓價升值,已經有非常多的學者指出,並非因為需求高於供應,而是因為大家對未來樓價有正面的升值期望(Positive Expectation),所以才會不斷高位入市。大家都只認為樓價有升無跌,就算他有多貴,明天也只會變得更貴,按此洗腦思路,樓價怎會有可能跌,而這思路,絕對是政府造成的。
樓價真的沒可能跌嗎?絕對有,就是重啟當年英國佬搞的租金管制,租務管制,就是限制了業主對租金的升幅,控制租金升幅在市值水平,並保障租客有續租權,不會被業主無理踼走變得無家可歸。這樣的良政,可以使樓宇變成瘋狂的金融投資工具,消減大家對樓價的升值期望,從而控制樓價。但香港政府為了保住香港作為最自由的經濟體這個稱號,決不推出任何租務管制,限制"投資者"的自由,只推出小打小鬧的所謂"辣招",每次"辣招"過後樓價只有變得更"辣"。說要增加供應,每次賣地就不斷刷出新紀錄。
香港或許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但香港人則變成最沒自由的一群人,最可憐的是,香港人更逃不出這個謎思,將自己的思想困在這籠子裡,不會反問"為什麼樓價不能倒",而是不斷的去堆砌更多的理由去辯解樓價一定不能倒。
樓價高企,其中一個最致命的影響,是創業成本太高,大家不能像以前所謂的"獅子山精神"一樣,在街頭巷尾搞些小店小生意,只能不斷的幫人打工,工字不出頭,屌絲逆襲不了,有錢人只會繼續將社會的財富和資源攏斷下去,李嘉誠的男孫叫作"李長治",這不是很諷刺嗎?
香港房地產的漲跌在於中國的經濟。
香港是個有外部大量輸血的畸形社會,不能按照正常地區去看,什麼產業技術的都不重要,香港也不想成為工業產業立足的城市。它要的是資本,源源不斷的活水。
然而資本永遠在少數人手中,怎麼可能都顧及香港的700萬人。地產價格的高企不過是香港金融產業的一個側面而已。每年途經香港的那麼多錢都總要有去向,不是樓市,就是股市,要不債券,選哪個?(不要忘了亞洲金融危機)
破香港樓市要中國經濟蕭條,起碼是預期悲觀,或者資金不走香港這個渠道才行。房價的三個支柱,人口、資金、政府意志。
1.香港就那麼小,不像大陸有腹地縱深,人都被局限住了,無處可逃,少部分能夠移民,大部分也只能這樣,人口密集,需求旺盛,有了炒房的基礎。
2.香港是自由港,因為環境穩定,金融發達,成了大資金最喜歡的駐紮地,很多資金進入香港都以地產的形式存在,大陸貢獻良多。
3.香港是半責任政府,政府受民眾制約較大,因為香港有房一族是社會的中堅力量,背負著巨額貸款,他們的家庭資產負債表不能容忍虧損,所以政府不敢打壓房價甚至要鼓勵房價上漲來滿足這些人。董建華當年想搞公屋計劃就這樣被抵制流產了。這個怪圈無法靠內生力量破掉。
但是,隨著香港地位的下降和社會的板結,很多資金會逐漸流出香港,地產的拋盤會越來越大,散戶支撐不起江山必將一觸而潰。李嘉誠為什麼跑了,老狐狸。97年的金融風暴本就打碎了香港的地產怪圈,但是大陸的資本湧入填補了空白。下一次,大陸自身都難保,只怕沒有那麼多閑錢來投機了。
香港人只要能接受大陸環境,其實是可以逃離魔窟的。
最恐怖的其實是,960萬平方公里的大中國,房產政策學的是香港。據說香港地產的科學性,教會了一個最好的學生,大陸。
香港式由政府控制土地供給,並可入選諾獎的招拍掛式出讓模式,直接決定了房價想多高就可以多高。
另一個小點是,香港地產的一個有力支撐,大陸的買家。
房價=地價+建築成本+配套景觀等成本+管理、資金成本+各種稅費+開發利潤。
那麼,北上城市的「建築成本+配套景觀等成本+管理、資金成本」就算比五線小城高,也不可能是幾倍級的,所以,北上的房子賣八萬,與五線的房子賣五千,差別就在於,要麼是北上的開發商利潤是暴利,要麼是北上的地價奇高而已。
北上以及香港的開發商背這個暴利的鍋不?
其實一張很簡單的圖就能說明香港的房價的問題,絕對比上面那些數據黨震撼……
你看,香港和深圳的分界線是多麼的明顯……
簡單解釋一下:
從衛星地圖來看,一般而言,灰白色的地方,是開發了的,綠色的地方是未開發的(荒山或者森林公園)。
從這個圖可以輕鬆地看出,香港至少有70%的地方壓根兒沒有開發,你說房價為啥這麼貴?
==========================================================
香港地產開發中存在問題已經是一個如此明顯的擺在眼前的問題。而總有些人搬出諸如地形的各種原因來東拉西扯,這裡我不去扯那些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適合開發的平原地區,我就放幾張圖:
聽說只有平原能蓋房子?
聽說深圳都是大平原?
香港縱使有地形的緣故,也是完全無法解釋很多地方為什麼不開發的問題的。
當然了,如果你們願意承認民主的政府沒有廉價的農民工所以……或者說什麼土地私有制政府收不回什麼的……
這聽起來也比各種地理、環保的借口靠譜的多。
PS:圖片出處,1、2、3:大連,4:深圳。舉例子不必去找重慶,大連的地理條件和香港完全有一拼。
最後我們看看香港吧:
別說我是在新界找的鳥不拉屎的地方,這個地方可是在港島!
我們沒說後面那座山為啥不開發,我只需要你解釋一下路邊的這一堆原始森林是個咋回事?
還有一堆答案認真分析為啥不能把山給推平,我覺得這個思路也是令人驚嘆了。誰TM說要把山完全推平了才能蓋房子?又有哪個城市是把山都推平了蓋的?
每個城市都是從最容易開發的地方開始開發的,深圳有更多的平地,選擇向關外拓展。但是並不意味著深圳沒有移山填海。香港的房價已經遠不是普通市民可以承擔的水平,普通人的居住面積更是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生活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尚有如此大面積的土地尚未開發,若是換做任何一座內地一線城市,其開發面積可想而知。
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理解一個顯然的事實:地塊的開發難度是一個連續的曲線,一個城市會優先開發平原地區,然後逐步從侵蝕附近的山坡。所以,用深圳也擁有未開發的山地來為香港辯護,在我看來還不如直接說北京周邊一堆山為啥不推平。這是一種非蠢即壞的言論。北京是個大平原,哪有放著平原不開發去挖郊區的山的道理。重慶亦是同理,哪有放著山谷不開發去開發山頂的道理。然而香港呢?香港說自己已經沒有山谷平原可以開發,所以才會有人說為何不開發山坡,如此淺顯的道理有些人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香港土地開發率只有25%。還有75%的土地沒有開發。土地供應被港府嚴格控制。所以香港房價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只要港府繼續勾結資本寡頭,嚴格控制土地供應,那麼香港的房價就很難跌下來。
在評論區看到有人直接用了我之前寫的關於香港問題的內容,但是不夠完整,因此,我把自己之前寫的關於香港問題的一些思考重新放到這裡來。歡迎加我微信(jnfqzb)一起來討論。
因為前段時間在香港養病,而且呆的時間也比較長,來談點自己對香港問題的看法。純屬瞎扯,當是閑聊。
(一)香港為何會日益衰退
我在香港養病半年,我個人感覺導致香港日益衰退兩個原因,第一是地緣優勢的喪失,大陸日益崛起,替代了香港之前扮演的橋頭堡作用。大陸現在直接對話國際,香港的中介優勢喪失,這個不用多說。第二個就是高房價,這個是非常致命的問題,理論上一個地區應該可以具備獨立發展的能力,不必依賴其它地區存在,但是香港的高房價使得香港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為少數房產所有者打工,無論低收入者還是高收入者的收入的絕大部分支出都在房價上,無法形成有效的財富積累,陷入惡循環的境地就是一輩子擺脫不了打工的命,例如餐飲,服裝,好不容易收入高了,結果租金又提高了,使得他們一輩子在辛苦都是微博利潤獲得者,沒有任何希望,僅夠勉強維持生活,這種情況使得,香港基本是一個打工主導的社會,整個社會年輕人沒有逆襲可能,資本都追求短期交易,不追求長期投資,越來越惡性。同時,香港本土少量的卻佔有將近90左右的房屋所有者為了維持這種穩固利潤,把持了話語權,採取了很多限制性政策,竭力維持高房價,進一步擠壓了底層空間。房價高企香港這個地方,反過來又是別無選擇的路徑,因為體量太小,騰挪空間有限,深度廣度都不夠,不可能在彈丸之地營造出一個完善的產業鏈條,這個也是無奈之舉。
(二)香港問題是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的集合,但根本還是經濟問題
順帶提下佔中等問題,這個其實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的集合,政治問題,往往會借著經濟問題來擴大和發酵,例如敘利亞,看上去是西方干涉,實質其實是國內天災使得大量農業人口擠入城市,急劇推高失業率,在此基礎上引爆了很多社會矛盾,從政治體制角度來看,台灣,香港扯的民主,其實本質上而言,台灣是民粹主義,全民政治化,結果是沒人做正事,而香港,就更扯淡,壓根就沒有民主發生過,香港是建立在殖民體系上的地區,殖民時期的統治體系,也就是頂層服務體系,哪裡何曾是民主體系,民眾何曾有過民主?拿著民主說事,本質其實也是理由和借口罷了,並非真正的訴求,歸根到底還是經濟上出了問題。確切說,政治體制跟經濟發展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繫的,我這裡,沒說民主不好,也沒說獨裁好,就事論事的說,全球民主體系下出現過很多牛逼的國家,當然也出現過很多很破敗的國家,很大程度上這還是兩件事,獨裁不是好體制,但是許多阿拉伯地區,也一樣能享受很好的石油紅利,過著還不錯的生活,新加坡也從來不是民主國家,一樣可以靠著馬六甲過著不錯的日子,嚴苛峻法下的新加坡,也沒人拿他體制說事,本質而言,這是兩件事,民主不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良方,不要以為民主了,就什麼都有了,你是垃圾,最終其實還是垃圾,只不過是民主的垃圾還是獨裁的垃圾,僅此而已。
香港的問題一定是建立在經濟問題之上出現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是根本,絕大多數老百姓其實都拿政治問題來說事,前提是日子過不好了,所以核心其實是香港民眾的生活水平出現很大程度下滑,香港回歸以來隨著大陸不斷崛起,前面說了很多大陸為什麼會起來,核心就是製造業發達,外匯大量流入,貨幣寬鬆進一步促進位造業,超越美國加日本之和,這樣的國家,已經很強大了,哪怕再有什麼危機和問題,總歸基本底子放在這裡,已經強大得不需要考慮香港和台灣重要性的地步了,壓根不是同一個層面的事情了,香港自己卻因為房價問題,使得整個地區無法創新,無法突破,屌絲逆襲成本極高,香港不得不簡單依賴地產和金融這兩個行業,這兩個行業很好,但是再好,也就只是兩個行業而已,香港地區的經濟沒有廣度,更沒有深度,導致的結果就是系統風險極大,稍微來點風吹雨打,就扛不住,不是一個經濟體的概念,香港後來推自由行,希望零售業能成為第三個產業,但是說實話,中國人,其實也不是中國人,只要是人骨子裡是喜新厭舊的,原先來趟香港感覺很牛逼,高大上,每天朋友圈裡曬自拍,拍個兩三次也就這樣了,變得很二逼了,開始也就不來香港了,跑到更可以去裝逼的地方去了,零售業能增長,但是很有限,因為變得太快。
回到香港自己的問題來,香港其實是個基尼係數非常高的地區,這個地方,基本無中產階級,就兩種人,一種有錢人,佔據不到1%,但是擁有99%的財富,還有一種人就是屌絲,佔據99%,卻只擁有1%的財富,雖然有點極端,其實本質就是如此的,分化太厲害了,這種地區本身能講民主也是很扯淡的事情,在香港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口其實並不多,我可以斷定這個地區1%和99%的人是無法對話的,民意一旦不統一就是對立加謾罵,高層講教養,底層講生活,能對話是見鬼了。雞同鴨講,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的人,這是一個義無反顧在墮落的地區。
(三)當前大陸對港政策存在的偏差
扯淡的有點多,繼續講下去,個人感覺從某個角度看,大陸對香港政策現在來看出現很大的偏差,曾經可能是對的,但是現在就是錯了,說到底是不能與時俱進。前面說了,香港有過一個輝煌期,就是誰都能賺錢的年底,有錢人賺大錢,沒錢人賺小錢的年代,都能賺錢,就會和諧,但是到了一定階段之後,趨向飽和之後的結果,就是沒有增量,只有存量,這種情況下,我多賺一分錢,你就會虧一分錢,政治結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過去,大家其樂融融,老百姓並不介意誰掌握權利,所以過去的殖民體系下,英國總督制,基本上採取類似國內鄉紳模式,本地人自己管本地人,不要太出格就行了,所以當地有錢人掌握了一定的政治權利,負責維繫地方,大陸接管香港之後,一直維持的是這種語境下的模式,籠絡一批富豪名流基本能穩住香港,但是隨著這幾年沒有增量只有存量的情況下,富豪跟百姓之間處於明顯的經濟對立的情況就非常的明顯了:房價不斷上升,底層生活越來越困難,與此同時,大陸人開始不斷來香港得瑟,在他們看來落差一下非常的大,同時,互聯網催生出了更多民意渠道的時候,原先的富豪政治顯得越來越脆弱,這個時候大陸還以為穩住富豪就能穩住香港,基本變的不現實了。
民眾是不會思考為什麼的,他們只會感受到怎麼了。所以,雖然我們說香港人不該把矛頭對向大陸民眾,但是他們是意識不到深層次的原因的,他們直觀的感受就是看到曾經窮得還需要他們救助的隔壁鄉下人變的闊綽起來,可以來香港炫富了,還能來香港包養二奶了,這種落差是最直接和無法接受的。激蕩起的反應也最激烈。錢和女人應該是世界上最容易引發男人爭鬥的東西了。有一次一個香港人跟我就這麼抱怨,說你們有錢也別那麼高調好不好,很沒素質的。我則很鄙視的說,拜託,三十年前你們香港在大陸比我們只會更高調,包養的二奶只會更多,一個個計程車司機都在大陸充當有錢人的時候,你怎麼不去勸勸他們別那麼高調,別那麼沒素質呢?本質不是你素質高了,只是因為你沒錢了,僅此而已。
(四)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要去香港?
至於很多人問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願意去香港,這就分為兩個層面來看,姑且把購物這類的分開,這類群體沒有比較意義,著重考慮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還移民香港。確切說,現在香港的趨勢是中低層人員都在回歸大陸,尤其本身都是大陸人的更是明顯,為什麼?因為大陸機會多,在香港出人頭地很難,而且生活狀態也很差,為什麼?前面說了,房價太高,別看很多人年收入百萬,但是在香港也不太買得起房子,在香港所謂千尺豪宅,也就是一百平方而已,絕大多數人住房也就是五六十平,生活質量其實很低。
而且香港面積很小,呆久了不好玩,哪裡有大陸熱鬧好玩,而且事實上我們必須承認一點,越是穩健社會,規則越是嚴格,而越嚴格的規則,必然騰挪的空間就很小,顯得單調而乏味,每個人其實剛工作了就可以知道自己死的時候的樣子,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個是很不好的事情,耐不住的年輕人也都回大陸加入到熱熱鬧鬧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去了,即使失敗了,也是一場人生,多high。
(五)中國何以能治療抑鬱症
之前我在美演講的時候,很多人跟我說中國能治療抑鬱症,我開始不信,住了一段時間,覺得還真必須信,太無聊了,後來看到一篇文章說在美抑鬱症大多因為實在無聊乏味且約束很多,過於壓抑,而來到大陸發現大陸才是真自由樂土,也沒啥約束,只要不殺人放火,愛罵娘罵娘,沒人管你,這裡沒有種族禁忌,沒有性別禁忌,沒有宗教禁忌,喝酒隨便喝,調戲下良家婦女,不出格,最多被打一頓,沒人動不動告你性騷擾,美國人平均每年十幾張傳票,什麼時候不知道就犯法了,大陸一輩子也不見得有一張,而且大陸喜歡扎堆,人一多想得抑鬱症也不容易,不像美國,一杯啤酒喝一天,好山好水好無聊,大陸是真臟真亂真快活,前者容易抑鬱,後者不容易也是真的。
所以,目前趨勢香港中產以下迴流很明顯,但是都是相對的,適合年輕人的地方一定不適合老年人,老年人好靜,不愛動,怕人多,更關鍵大陸有錢人普遍缺乏安全感。而香港是一個有錢人很少,但是有錢人扎堆把持話語權的地方,這個地方所有的政策就是保護自己的錢不被損失掉,所以建立起了非常穩固的政策制度,產權制度來保障各種有錢人的權益不受損失,所以,這樣的地方一定不適合屌絲逆襲,但是很適合有錢人養老,無形中給了大陸有錢人很好的選擇,最終形成的結果就是有點錢的人都期望來到香港,說白了,年輕人求生求變,老年人求穩求好,僅此而已。
(文章寫於2015年12月)
長和市盈率1倍多,各個看好香港房價,你們湊百來個人,把香港房子賣了,就能分亞洲首富的家產了。
中國人民
不怕鬼
不信邪
削了太平山
填了將軍澳,
此去地府鬧革命
十萬軍旗斬閻羅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換了人間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經濟學者不炒股?經濟學家炒股比普通人技術更好嗎?
※有哪些你最離不開的軟體?
※國債負利率是什麼一回事?負利率是國家貼錢出去嗎?
※便宜無好貨這話對嗎?
※像我家這種情況,從家庭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是全力培養一個孩子好,還是養兩個孩子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