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aste)開頭和常見的「南無」是一個詞,為何沒有一個「南無XX」的譯名?

是因為變形成???的時候,發音與原來不一致了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古人們有採取其他譯法嗎?
又或者,Namaste這個詞是不是根本就是個現代詞,出現沒有多久呢?


我其實是印度學小白,而且不會現代印地語,被人抓來回答這個問題的⊙﹏⊙
求大神們多指點= =多謝了
看到大家都回答得這麼好了,我就簡單做幾點補充好了:
首先:樓上「土豆窩瓜」知友從轉寫習慣來看,想必是學過一些梵文的。他已經解釋得很清楚,所謂「namaste」,實際上就是「namas te」。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梵文短語。梵文當中,s和t遇到一起,即使是兩個詞,只要在一句話當中就是不分開的,所以寫作「??????」。
進一步作解釋:namas是一個詞的本來面目,但是梵文當中有很複雜的連讀變音規則。(其實也不怎麼複雜,初學的時候不容易說清楚,以後就習慣了~)詞尾的-s會變成-?,然後,如果詞尾是-a?,那麼如果下一個詞的詞首是母音a和濁輔音,則-a?變成-o。如果下一個詞的詞首是清輔音中的顎音、捲舌音、齒音,則變成-as。所謂namas理論上是先變成預備形式nama?,然後遇到了te就變成了namaste。
namas是一個名詞,是中性單數主格,詞幹就是namas,本來是指「行禮」。所以個人見解namaste不是動賓結構。
te是代詞第二人稱單數的與格(Dativ,以下縮寫Dat.)或者屬格(Genitiv,縮寫Gen.)。這裡是與格用法,表示致敬的對象。所以,如果先說namaste,後面再說究竟是致敬哪個對象,則那個對象應該使用呼格(Vokativ,縮寫Vok.)。也可以吧namas先動詞化,然後把致敬對象用賓格(Akkusativ,縮寫Akk.)。後面會結合例句說這些問題。
這樣說的話,既然namaste是一個名詞加代詞的結構,那自然就預設一個動詞。用英語說就是be動詞。不過梵文是經常預設be動詞的。不光是梵文,很多印歐語都是這樣。這個動詞可以去掉也可以帶著,不過既然這樣的話,一般就從簡了。但也有的時候因為格律需要,要湊音節,這個be也會顯示出來。以下會有例子。
樓上還有知友說梵文中沒有namaste這種用法,個人認為這是不對的,至少在史詩當中就已經有這種用法了。以下隨手舉幾個一頌當中有不止一處namaste的例子(舉得肯定不全,而且一頌只有一處的比較多,就不舉了。引文當中把每個詞都單獨斷出來。另,文獻學上Mahābhārata縮寫為MBh。MBh:I.21.7表示Mahābhārata第一書第21章第7頌。):
namas te devadeve?a
namas te balasūdana
namucighna namas te "stu
sahasrāk?a ?acīpate
(MBh: I.21.7)
向你致敬,眾天神之神君!
向你致敬,誅滅bala者!
誅滅namuci者,向你致敬,
有千目者,?acī的主人(丈夫)!
(這一頌不是很有名氣,劇情不說了,是MBh開篇那個超長獨立插話當中的一個分支的分支裡面的,是一個仙人唱的頌歌中的起始部分。對印度神話稍有了解即看得出這是讚頌Indra,即後來佛教中所謂帝釋天。?acī是他的夫人。)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行有一個『stu,這就是be動詞。』表示省略了一個母音a,因為在e和o後面,短母音a就會掉,用一個『來表示。梵文常用系動詞有兩個,一個是bhū,一個是as,這兩個意思其實稍有不同。這裡就是as,astu是as的命令式第三人稱單數或複數。以下還會出現這種現象,就不贅述了。另外閑扯一句,as的第三人稱現在時單數是asti,即使不會梵文的同學,有沒有聯想到法語的est、德語的ist,進一步想到英語的is呢~所以大家可以據此體會一下這裡用』stu的意思。

namas te bhagavan deva
namas te bhaktavatsala
yoge?vara namas te 』stu
namas te vi?vasa?bhava
(MBh: XIII.14.163)
向你致敬,令人尊敬的神!(註:bhagavan就是薄伽梵)
向你致敬,賜予仁愛者!
瑜伽行者之主,向你致敬!
向你致敬,一切之所起源!
(這一段相對有名一些。劇情是yudhi??hira,即堅戰王,向躺在恆河邊的bhī?ma詢問濕婆大神和黑天大神的尊名。其中有一頌即是上述引文。內容是稱頌黑天大神,即vi??u。可看得出格式上和第一段引文有相似之處。)

vāyur yamo 』gnir varu?a? ?a?ā?ka?
prajāpatis tva? prapitāmaha? ca
namo namas te 』stu sahasrakr?tva?
puna? ca bhūyo 』pi namo namas te
(MBh: VI.33.39)
(你是)伐由(風神)、閻摩(死與正法之神)、阿耆尼(火神)、婆樓那(水神)、月神、
生主和那最高的祖先。
致敬,向你致敬,一千遍!
再三向你致敬!
(這一段更有名了,出自第六書33章,屬於獨立篇章Bhagavadgītā,即《薄伽梵歌》中的句子。劇情是阿周那稱頌黑天。《薄伽梵歌》梵文和各種漢譯都比較好找,不論學術書還是民哲書市面上有的是。)

所以,不要再說梵文沒有namaste這種用法了哦~
而且,namaste也不能說沒有神力吧,如果直接面見大神了,還是要說的。雖然現實中這種面見大神的場面估計發生不了了,但是在文獻當中還是很多的。一旦面見大神,自然要致敬。所以文獻中這種用法還是很多的,而且又不違反語法,為什麼不用= =
不過說一句題外話,以上只引到Mahābhārata,沒引另一部大史詩Rāmāya?a。Rāmāya?a當中這種用法似乎很少見,我就能查到一處。不過我現在只能查到精校本,也有其他幾個寫本的照片,要對照顯然工作量巨大,就不查了……
引這些東西還想說明的是,佛教在印度古代的地位屬於非正統哲學。梵文文獻浩如煙海,佛教文獻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且,早期的佛教文獻多處用巴利文或者半摩揭陁文(Ardhamāgadhī)寫成,後來很多散文文獻又被重新翻成梵文。而且,巴利文有三藏,梵文沒有三藏。但是梵文佛教典籍也是梵文啊,雖然佛教徒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也要按照基本的語法啊~(求不刪)

另,土豆窩瓜知友說到了玄奘法師的五不譯原則,這一點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在翻譯咒語的時候,要音譯。但是,如果不是咒語內容,就未必音譯了。以下先舉一個咒語的例子說明namas一詞的用法。例子就是非常非常大眾的佛教咒語《大悲咒》咒語部分的開頭(據房山石經):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一)
南無阿唎耶(二)
婆盧羯帝爍缽囉耶(三)
菩提薩跢婆耶(四)
摩訶薩跢婆耶(五)
摩訶迦盧尼迦耶(六)

還原成梵文應當如下:
namo ratnatrayāya
namo āryā-
valokede?va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
mahākāru?ikāya
(註:我是依照經典梵語的語法復原,但是在具體的誦讀中,梵語使用者很可能依據語義改變語氣,出現取消連讀變音規則的現象,比如namo ratnatrayāya,有可能是讀作nama?——ratnatrayāya,故而在)

(意譯)
頂禮三寶,
頂禮聖—
觀世音
覺悟之士
偉大之士
有大悲者
(「觀世音」還是「觀自在」,有爭議。很久以來一致認為「觀世音」是「觀自在」誤譯,有個錢某某還特別喜歡拿這個本來的大路貨結論大說特說。不過近期有日本學者撰文稱「觀世音」才是正確譯法。)

這裡可以看到,namo後面全部使用的是Dat.,表示皈依對象。這種用法前文已述。

另外,以下再引一段文字,說明佛教文獻中出現namaste時梵文的用法和漢文譯法:
有一部佛經叫《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梵文名ma?ju?rīmūlakalpa,縮寫Mmk(Mmk 1.1表示《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第一品偈頌部分第1頌)。這部佛教經典當中有一段文字:

namaste muktāyājanya namaste puru?ottama? /
namaste puru?a?re??ha sarvacaryārthasādhaka? // Mmk: 1.1 //
namaste puru?asi?ha sarvānarthanivāraka /
manaste "stu mahāvīra sarvadurgavinā?aka? // Mmk: 1.2 //
namaste puru?a pu??arīkapu?yagandhamanantaka /
namaste puru?apadma tribhavapa?kavi?odhaka // Mmk: 1.3 //
namaste muktāya sarvadu?khavimocaka /
namaste ?āntāya sarvādāntasudāntaka // Mmk: 1.4 //
namaste siddhāya sarvamantracaryārthasādhaka /
namaste ma?galyāya sarvama?galama?gala // Mmk: 1.5 //
namaste buddhāya sarvadharmāvabodhane /
namaste tathāgatāya sarvadharmatathāgata /
ni?prapa?cākārasamanupravi??ade?ika // Mmk: 1.6 //

可以看到,這裡面出現了很多的namaste。以下給出北宋天息災譯師的翻譯:

歸命調御大丈夫,歸命無上大丈夫,
歸命最上大丈夫,能作一切事成就,(Mmk: 1.1)
歸命師子大丈夫,能破一切諸惡事,
歸命無畏大丈夫,能破一切諸惡趣,(Mmk: 1.2)
歸命白蓮大丈夫,福智馨香無邊際,
歸命蓮華大丈夫,清凈超過三界泥,(Mmk: 1.3)
歸命解脫大丈夫,能離一切諸苦惱,
歸命寂靜大丈夫,能善調伏一切惡,
曆命成就大丈夫,善知一切真言語,(Mmk: 1.4)
歸命吉祥大丈夫,一切不祥能吉祥,
歸命佛陀大丈夫,善知一切諸法藏,(Mmk: 1.5)
歸命如來一切法,善入真實無戲論,
歸命如來一切智,一切智智離幻法,
所有三乘無漏道,令入涅槃而安住。(Mmk: 1.6)

括弧里的標號是我給出的提示,但是會梵文的同學也可以看出,天息災譯師並非完全逐字對譯,而是也含有意會的成分,這也是佛經漢譯的一種特色。當然,也可能是天息災譯師所據的梵文版本與我這裡所引出的不同,本身就有詞句差異。我們注意到,namaste翻譯成「歸命」,這裡就是意譯,而沒有採用音譯。另外,1.1到1.3當中,namaste後面是Vok.,而1.4到1.6當中,namaste後面是Dat.,即與te是同位語關係。

對於不會梵文的同學,以下我再給出一個參考的現代漢語譯文(僅僅只能供參考啊,我漢語也不怎麼好,實在抱歉,大神輕噴⊙﹏⊙):

向你致敬,向解脫而生者,向你致敬,無上的男人!
向你致敬,殊勝的男人,能成就一切有益事者!(Mmk: 1.1)
向你致敬,人中雄獅,能防一切無益(事)者!
向你致敬,大雄者,能破一切障礙者!(Mmk: 1.2)
向你致敬,那氣息芳香無邊的白蓮花一樣的男人!
向你致敬,人中紅蓮花,能清凈三界塵垢者!(Mmk: 1.3)
向你,那得解脫了的男人致敬,那超脫一切痛苦者!
向你,那平靜的男人致敬,那能把一切難以調御的事情調御好者!(Mmk: 1.4)
向你,那成就者致敬,那能成就一切真言行者!
向你,那吉祥者致敬,那令一切不吉祥成為吉祥者!(Mmk: 1.5)
向你,那覺悟者致敬,那知一切正法者!
向你,那如來致敬,那一切法皆如來者,
那已入無礙處之導師!(Mmk: 1.6)

上文還提及一種動詞化加Akk.的用法,這裡就給一頌很有名的偈頌:
nārāya?a? namaskr?tya
nara? caiva narottamam
devī? sarasvatī? caiva
tato jayam udīrayet
(MBh:I.1.1)

頂禮那羅延、那羅、無上士,
及辯才天女,隨應歌勝利。
(金克木譯)
這一句大家看章節數就知道一定是名句了。其實就是Mahābhārata的開篇詩,主要是歌頌Mahābhārata中最強大的神之一,也是出場最多的黑天大神(那羅延),還有祝佑歌人的辯才天女。這裡,前三行公用一個動詞namaskr?tya,kr?tya是動詞詞根kr?的獨立式,表示下一個動詞是在這一個動詞之後。kr?就是英語do的意思,所以namaskr?tya大家就可以體會了。而nārāya?a?、
nara?、narottamam、devī? sarasvatī?都是Akk.,是namaskr?tya的賓語。

上面扯多了,又不忍心刪,抱歉⊙﹏⊙
以下總結一下:namaste是梵文,古印度梵文文獻用過,佛教典籍也用過。只不過,nama未必譯作「南無」,也可能是意譯(當然即使是音譯也有別的譯法,比如上述《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天息災譯文作「曩滿」等等)。關於namas的用法,上面總結過了。但恰好必須要音譯的咒語當中沒見到使用namaste的。

樓上說梵文好的同學可以看黃寶生先生的梵漢對勘,我其實對黃寶生先生那一套書還是持保守意見。個人認為梵文好的同學自然可以找到很棒的資料庫。給大家發個比較大眾的鏈接,是哥廷根大學網站上的,大家可以自己找:
GRETIL - G?ttingen Register of Electronic Texts in Indian Languages

另外,關於藏語phyag "tshal bar byed pa,我藏語也不怎麼樣,只能粗淺的一說,一般藏語說phyag "tshal pa就是頂禮致敬之意,相當於梵語nama?。bar byed pa的話有中間人之意。藏語要靠語感了,大家體會下。也希望給出這條藏語的知友給一下出處,這樣可以去看看上下文。
望大家多多指教,多謝!


做一些補充,輕拍。
尤其是對梵語只知道皮毛,難免錯誤,望大家指教
大寫母音字母代表長音,H是visarga ?,R是母音?

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梵語詞,不是現代詞。在印地語的辭彙分類中是 tatsama 「原形詞」,也就是原封不動地從梵語繼承的辭彙,沒有經過音變,也不是外來詞。
原詞是namaH(致敬)+te(梵語「你」tvad的單數第四格)
所以namaste的意思是很明確的,「向你致敬」
H會隨著後面的音變音,如果後面是t一般的清音就變為s,類似這種情況還有:
namaskAra 「致敬」(namaH+kR「作」)
如果H後面是母音和濁音就變味o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之所以前面是namo,不是namas,就是因為阿彌陀佛 amitAbha 起首是母音,類似的,如果是連說兩遍「致敬」(namas),就是
namo namaH

那麼為什麼namaste沒有譯為「南無」開頭的辭彙?
這個問題或者改為「為什麼南無阿彌陀佛」完全音譯了?
除了偶然因素之外,最有可能的情況是,這是明咒,是有神力的,玄奘的五不譯原則中即有明咒一條。
換句話說,意譯以後可能會導致沒有神力了,信徒本來求的就是往生凈土,沒神力了事情就大了。
漢譯佛經中「南無」開頭的基本都是向佛、菩薩致敬的話,可以說是一種翻譯特例。
相比之下,namaste只是「向你致敬」,看不出有什麼神力,直接當作namas構成的片語意譯就行了。畢竟如果連這麼簡單的片語都音譯,那譯者也太偷懶了吧……基本就得通篇音譯了……
手頭沒有書,梵文好的同學可以看一下黃寶生先生的梵漢對勘系列,找找「致敬」相關表述或有收穫。
我看到個namaste的藏譯:phyag "tshal bar byed pa ,自己不懂,如有懂藏語的同學可看看是否對應。

要說明的是,現代標準印地語(MSH)指的是基於克利方言的標準語,類似我們說「普通話」。標準語的歷史不長是真的,就好像「普通話」的歷史也不長一樣。但是這不代表印地語(就好像我們在漢語語境中說的「白話」)的歷史短。當代印度學者一般是把印地語歷史前推到密教成就師的道歌集(大約10世紀)。北印度古典語到地方語言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印地語梵語混用的情況尤其在早期的宗教文獻中還是比較普遍的,就好像中國古代戲劇中有許多半文半白的表達一樣。

12、13世紀前後印地語詩人 nAmadeva 的詩歌中多次出現 namaste
比如:
hare namaste hare namaH
訶利(毗濕奴),向你致敬!訶利,致敬!
其實,這句詩就是梵語,hare是hari的單數呼格。可見,地方語詩人在向神致敬時依然用的是正統的梵語表達,這和漢地佛教信徒直接說「南無阿彌陀佛」,而少說「向無量壽佛致敬」情況相似。

另,「三皈依」所說的「皈依」用動詞的是「去」(gam),不是「致敬」(nam),比如:
dharmaM zaraNaM gacchAmi
我皈依法,字面義是「我前往法的庇護所」


關於發音,上面的講得很詳細。關於問題的產生,我想讀者是見得不夠多吧,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某某菩薩不是很常見嗎?


南無=namo,跟namaste的開頭不完全一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好多抗生素都叫「xxx 素」或者「xxx 星」?各種中文譯名是怎麼來的?
這是什麼文字?怎麼翻譯?
如何看待蒙古國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
李白在唐朝是用陝西話念詩嗎?
為甚麽國人對使用 "小日本鬼子、泡菜棒子、老毛子、印度阿三、東南亞猴子" 等歧視性用語毫無顧忌?

TAG:語言 | 語言文化 | 翻譯 | 梵語 | 音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