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強迫是怎麼一回事?

你知道那是什麼感覺嗎,有空閑時間如果不做一些我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我就認為這段時間我白費了,隨之而來的就是負罪感,我這是怎麼了?


謝邀!

在臨床實踐中確實會見到類似的情況,這些人最大的特點是經常處於勞碌之中,似乎對於輕鬆的生活有一種本能的拒絕。每當ta們在放鬆或娛樂時,內心總會不斷地出現罪惡感與內疚感,為了防止這些不舒服情感的產生,他們不得不從事辛苦的勞動。生活中有一些人,ta們對苦難有一種特殊的執著,這些人會忽略生活中的成就與滿足,更願意讓自己處於受苦的狀態中。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從他們的抱怨與痛苦的哀嘆中聽出背後潛藏的滿足。

類似的生活方式最極端的莫過於苦行僧式的生活了。苦行僧是印度盛行的修練方式,常有苦行僧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帶著象徵濕婆神的三叉杖,邊走邊吟誦古經文。苦行僧必須忍受常人認為是痛苦的事,如長期斷食甚至斷水、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喝尿吃屎、忍酷熱嚴寒等事情,來鍛煉忍耐力和離欲。

苦行僧式的生活,不僅在印度有,全世界都有,其表現形式是多樣的。那麼多拋卻了安逸生活而投身於政治鬥爭的革命者們,不免也讓我們做出同樣的猜想,只是ta們的選擇更具有利他的意義而為人讚頌。馬克思願意當一個為人類盜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而普羅米修斯因為盜取火種而得罪了天神宙斯,被施以殘酷的刑罰:「用一條永遠也掙不斷的鐵鏈把他縛在一個陡峭的懸崖上,讓他永遠不能入睡,疲憊的雙膝也不能彎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還釘著一顆金剛石的釘子;此外,宙斯還派一隻神鷹每天去啄食普羅米修斯的肝臟,但被吃掉的肝臟隨即又會長出來。」縱觀馬克思的一生,他為了尋求人類的解放卻過著顛沛流離,經濟拮据的生活,只能經常靠好友恩格斯的接濟來維持下去;他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才完成了偉大的著作;他的幾個孩子因為生活拮据而餓死或病死。我們很難想像這個偉大的智者竟然過著如此艱苦與不辛的生活。如果我們再去看看另一些革命者:切·格瓦拉,甘地,孫中山,甚至我們的國父,不難發現類似的特點:ta們對苦難有一種特殊的偏好,ta們也從未真正過上安逸而幸福的生活,對ta們而言,美好生活永遠在將來而不是當下。

在普通人中,有些人對於吃素、節儉、求佛、鍛煉等達到了過度執著的狀態,而盡量排斥感官的享受,ta們雖不像苦行僧那樣的極端,但也差不了太多。革命者也好,強迫症病人也好,普通人中執著於簡單生活者也好,似乎喪失了一種與美好事物相處的能力。使我們感到好奇的是,為什麼ta們對於苦行式的生活有如此的偏好呢?

「苦行僧之所以折磨和虐待自己的身體,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身體看作是罪孽的載體。苦行僧希望通過把物質需求降到最低來獲得心靈的解脫,得到神的庇護和恩賜,從而擺脫無盡的輪迴之苦。」這段話有助於我們去理解這些人的內心狀態。這些人總是討厭現實的自我,對現實自我施以了嚴苛的懲罰。在這些人的內心結構中,超我的力量過於強大,以至於自我為了討好那個嚴厲的超我,不得不從事大量辛苦的工作。當這些人過上了苦行僧式的生活時,或者為了人類的福祉而辛苦的工作時,超我會發出由衷的讚歎和滿意(對於苦行僧來說是得到神的庇護與恩賜;對於革命者來說是得到人民大眾的愛戴。神也好,人民大眾也好,均是超我的投射);而一旦自我偷懶下來,超我便開始責備。

為什麼ta們會形成這樣的內心結構?弗洛伊德在《受虐狂的經濟問題》一文中進行了論述。他認為,由於文化道德的約束,這些人將本來應該指向外界的攻擊本能內投於自己。有一部分攻擊本能被超我所用,形成了施虐性的超我,有一部分的攻擊本能被自我所吸收,形成了受虐性的自我,於是施虐的超我與受虐的自我形成互動的關係。因為施虐與受虐過程中伴隨著一定的快感(攻擊本能與性本能混合之後形成施虐與受虐的驅力),所以那些苦行的行為其實伴隨著滿足,這種滿足既來源於自我,也來源於超我。一般而言,倫理道德越是嚴厲的文化(中國文化應屬於這樣的情況),對攻擊本能的壓抑越強烈,攻擊本能內投後越形成施虐性超我與受虐性自我的內心結構。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樂的生活似乎與人類對於危險的過度敏感互不相容,對於超我強大的人尤其如此。所以對於安樂生活的享受能力,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誌之一,也是一個民族心理健康的標誌之一,因為這些人內在足夠安全且超我與自我的關係和諧。當然,人類也許是註定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的,因為人類的歷史,便是一部短缺的歷史,即使在物質極大化的當代,也仍然不斷地製造了各種短缺,所以只有不滿足的人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間。看來,超我對自我的過份苛刻,也是社會現狀的心理反映。


有兩張圖 手機黨慎點~
好像是看王安憶的書里有個說法:我們這一代人已經變成【閱讀動物】了,如果沒有東西可讀,就會陷入焦慮。
當時讀到,深以為然。
既然你在問題描述里強調的是「空閑時間」不學習就會焦慮,那就好辦了。題主我不能治癒你,但我能安慰你,by——提供更嚴重的樣本。我昨天答了一道題,是因為發現那題的題主和我有一樣的想法。
你猜下面這幾個關鍵詞是怎麼聯繫到一起
的?

答案是,有比你嚴重的人問了這樣的問題:

千紅一窟,萬艷同悲。
以勉題主。


題主,我覺得你不用擔心。這是很正常的呀,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呢。而且讓自己永遠處於「學習」的狀態,你會不斷地進步,超越過去的自己呢。過一段時間,當你收穫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時,你會感覺很快樂的呢。

而你自己無法在空閑時間「閑下來」,歸根結底是因為你認為「休息/享受生活」是罪惡的,是無意義的。那麼改變一下你的態度,也許你就可以真正地放鬆下來了呢。

更何況,學習無處不在,學習知識,獲取技能是學習;享受生活也是需要學習的;穿衣打扮、與人交流溝通,都是一種學習;鍛煉健身,也是需要學習的呢。擺正心態,從「休息」中發現學習的樂趣,可能會讓你感覺好一點的。

另外,即使「休息」中沒有可以學習的,那暫時讓自己放鬆,之後才能夠以更好的狀態啟程呀。所謂磨刀不誤砍材功嘛。


插入搶答。排名第一的說出了潛在原因:強大的超我力量過分壓抑了本我慾望,轉化為自我攻擊。
問題是如此強大的超我是哪裡來的?必然是父母過度嚴格的管理造成的。所以,最終的原因是過於嚴厲的父母。
在肛欲期關於控制權的鬥爭中是失敗者,長大後腦海里還一直縈繞著批評的聲音,這樣的人生是很痛苦的。


哎,最近一直也在想同樣的問題。

其實是說,耽於安樂(比如說看電視,刷知乎)帶來的滿足感強呢,還是努力做個「半衰期長」的事情最終成功完成帶來的滿足感更強?

這個「半衰期長」的說法是某知乎高票答案說的。

另外還有個說法,你到了60歲生日這天,親朋好友齊聚一堂,你希望大家怎樣評論你?是簡單說你「是個好人」(其實就是庸庸碌碌),還是曆數你帶給社會的成就,給身邊的人樹立了楷模,用自己的成功激勵/鼓勵了別人,在財務上有能力也的確幫助了別人?

所以,學習強迫症其實是你被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所推動的吧?

我有個朋友,精力充沛,折騰的厲害,還藝術范兒十足,每每看她的朋友圈(其實我們經常見面,我也參加部分活動)覺得她一年活了我十年的精彩。但和她一起,被她激勵一起推動一些事情最終得到一些成績,感覺還是很值得。

所以,學習強迫症,不一定是壞事。


人類出場自帶的寫入的大腦核心的並發機制,提高腦CPU利用率


不能自由切換僱主帶來的不安全感。


這樣有什麼不對嗎?沒問題呀!生命旅程就是一場體驗,如果你之後的幾十年里,每天都和今天過的一樣,沒有新思想,也沒有新體驗,那又和只活到了今天有什麼差別呢!求知慾強,沒有錯!


我可以活著像豬一樣醉生夢死,但不能像豬一樣心安理得。


這是一個優秀的素質,在年輕的時候更是難能可貴,學習是一種樂趣呀,其實反過來想,讓你壓抑一種樂趣你當然會難受咯,倒不如接受自身這種素質,它可以讓你成為一個不凡的人


人們的時間觀念不同,,學習強迫可能是時間觀為未來導向的人,為了將來能夠更好寧願犧牲眼下的享樂,一旦一時沒有做到有意義或者說對未來發展有用的事情就會陷入焦慮狀態之中。
見津巴多在TED上關於不同時間觀的簡短演講:視頻封面Philip Zimbardo at TED:給你一個更健康的時間觀視頻


  1.強迫懷疑:患者對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反覆產生懷疑,既而產生強迫性檢查行為。如出門後懷疑是否關好門窗、寫信是否寫錯地址等,為此而反覆檢查。

  2.強迫性窮思竭慮:患者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現象反覆思索,追根溯源,明知毫無意義,但無法控制,其思維經常糾纏在一些缺乏實際意義的問題上而不能擺脫,這一癥狀在青少年中才可以看到,如想"為什麼把桌子叫桌子而不叫椅子" ,"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卻不等於三" 。

  3.強迫聯想:患者腦子裡出現聽到或看到某一觀念或某一句話,便不由自主地聯想起另一個觀念或詞句。

  4.強迫回憶:患者對經歷過的事件,不由自主地在意識中反覆出現,雖自知無此必要,但無法自控。有時強迫回憶和強迫懷疑可同時出現,患者在強迫回憶時懷疑自己回憶有錯又不得不從頭想起,加重其不安和痛苦;有時患者表現為發獃,實際上是在想,若被打斷或認為"想得不對"時,就得從頭再想起,因怕人打擾而表現出煩躁、躲避人等退縮性表現。

  5.強迫記數:病人對一定形狀的物品進行強迫性記數,雖自知無此必要但不能自控。

  6.強迫情緒:指病人對某些事物擔心或噁心,明知不對,卻無力自拔。如擔心自己會傷害人,會說錯話或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或擔心自己受到細菌污染等。

  7.強迫意向:患者反覆體驗到,想要做某種違背自己意願的動作或行為的強烈內心衝動。儘管病人明知這是荒謬的想法,自己也不會如此做,但卻無法擺脫這種內心衝動。如抱著孩子走在河邊,出現將小孩扔進河裡的意向等。

  8.強迫對立觀念:患者腦子裡經常出現與現實相對立的觀念,這種常是不好的違反通常道德準則的內容,為此患者感到緊張、害怕不安但又偏偏不能排除,有時甚至有脫口而出的衝動,如罵粗話等。

  9.強迫表象:指頭腦中反覆呈現形象性的內容,如生殖器、色情等形象。

  10.強迫意向:又名強迫衝動,是一種強有力的內在驅使,是一種會通過行動將想法付諸於實施的衝動感。這類衝動常常是傷害還性的,如殺妻滅子,搗毀物品,跳躍飛駛的汽車,或產生十分不和時宜的衝動,如在大庭廣眾之下脫掉自己的褲子之類,此時常伴有強烈的恐懼和不安。

  二、強迫行為

  強迫行為往往是為減輕強迫觀念而引起的焦慮,患者不由自主地採取的一些順從性行為。如:

  1.強迫檢查:為減輕強迫懷疑所引起的焦慮而採取的行為。

  2.強迫詢問:強迫症患者往往不信任自己,為了消除疑慮或究思竭慮所帶來焦慮,往往對他人進行詢問或要求他人反覆地不厭其煩地予以解釋或保證。

  3.強迫性清洗:為了消除受到細菌或贓物污染的擔心而反覆多次地洗手、洗澡或洗衣服。有的病人反覆多次用肥皂洗手,一致造成手背皮膚皸裂或破損,但仍如此反覆洗手,否則會出現十分嚴重的焦慮或擔心。

  4.強迫性意識動作:指病人完成一系列的複雜動作行為或重複出現某些動作,以消除或減輕由強迫觀念引起的焦慮或不安。如患者出門時必須先前進兩步,然後再向後退一步,如此反覆做數次才可以出門。有人把強迫性計數也歸入此類。有些患者因強迫性意識動作而導致行動遲緩,例如早晨起床時,反覆穿脫衣服多次,直至病人自己感到滿意為止,這樣就耽擱了時間,一致誤工或遲到。

  應該注意的是,某些慢性病程的強迫症患者,他們往往通過某些意識性的動作行為來消除焦慮,久而久之則成為習慣性動作,而反強迫的表現卻逐漸消失,這時,病人不再感到苦惱。

  另外,強迫症患者的智力水平正常或一般較好,平時比較安靜,好思考,兒時家庭嚴厲管束較多,他們可能在某些突然事件下急性發病,有的在長期過分緊張疲勞下緩慢起病。但大約2/3起病緩慢,病程相對較長,病狀時輕時重。

  強迫症的診斷與治療

  一、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根據ICD-10,DSM-3-R診斷標準

  參照ICD-10,DSM-3-R診斷本症主要是臨床癥狀的診斷。患者的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依舊持續存在,並給他帶來明顯的苦惱,嚴重影響患者的學習、生活。

  臨床診斷一般困難不大,但有時需要與以下情況相鑒別:

  1.精神分裂:強迫狀態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早期階段的主要表現形式,但其強迫觀念的內容時常是荒謬不可理解的,漸漸伴隨出現明顯的退縮離群,情感淡漠的特點。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會出現思維聯想障礙和妄想、幻覺,這些都比較容易鑒別。

  2.孤獨症:刻板重複的動作和意識行為是孤獨症的常見病狀,易與強迫癥狀混淆,但嚴重的交往障礙和多數患者存在語言功能障礙和智力發育障礙卻恰恰是強迫症患者所不具備的。為此,仔細詢問病史和注意觀察其語言、行為特點,診斷的問題不大,但與高功能的孤獨障礙和不典型孤獨症的鑒別還要從發育史、病程、社交能力、語言運用水平等全面資料和檢查來進一步鑒別。

  3.抽動-穢語綜合征:部分抽動-穢語綜合征的患者存在不自主的、重複刻板的動作和行為或者儀式動作和行為,有的還出現強迫計數、重複語言而酷似強迫症,但抽動症極少同時具有強迫觀念,並且他們都有抽動-穢語綜合征的病史或同時存在抽動,鑒別一般不困難。

  (二)根據CCMD-2-R的標準診斷

  診斷標準:

  1.符合神經症的診斷標準;

  2. 以強迫症為主要臨床相,表現為下述形式之一種或混合:

  (1)以強迫思想為主的臨床相,包括強迫觀念、強迫表象、強迫性對立觀念、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性害怕喪失自空能力等;

  (2)以強迫動作為主要臨床相,表現為反覆洗滌、反覆核對檢查、反覆詢問或其他反覆的儀式化動作等。

  3. 排除其他精神障礙的繼發性強迫癥狀,如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另外,ICD-10中將強迫症稱之為強迫性障礙,其診斷要點是:

  要作出肯定的診斷,必須在連續兩周中的大多數日子存在強迫癥狀或強迫動作,或兩者並存,這些癥狀引起痛苦或妨礙活動。強迫癥狀應具備以下特點:

  (1) 必須被看作是患者自己的思維或衝動;

  (2) 必須至少有一種思想動作仍在被患者徒勞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不再對其他癥狀加以抵制;

  (3) 實施動作的想法本身應是令人不愉快的(單純為緩解緊張或焦慮不視為這種意義上的愉快)

  (4)想法、表象或衝動必須是令人不快地一再出現。

  二、治療方法

  1. 心理動力學的治療

  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強調通過頓悟、改變情緒經驗以及強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釋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矛盾衝突,以此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治療的過程中大量地運用闡釋、移情分析、自我聯想以及自我重建技術。

  2. 行為治療

  在對於強迫症的認識上,行為治療分為兩個基本的流派。第一種觀點認為具有強迫症的人是藉助於各種行為和儀式動作來緩解焦慮,稱為"驅力降低模型" 。依照這個模型,治療者主要集中於通過激發可以減少焦慮的情境來消除不適當行為與儀式動作。第二種觀點是基於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強調對強迫行為的後果進行調節,因此在這個模型中大量運用懲罰和示範學習。

  (1)採用驅力降低模型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是各種降低焦慮的技術,其中最常用的是系統脫敏。(系統脫敏技術在恐怖障礙的治療中已經詳細介紹過,在此不再贅述)

  (2)榜樣學習技術也經常被運用於強迫症的治療中,主要有參與示範和被動示範,其中參與示範運用最多。和系統脫敏一樣,實施參與示範也需要建立刺激等級。從最低等級到最高等級,治療者逐漸示範暴露在相應的情景中,然後再由患者自己驅逐漸面對這個情境,知道能夠完全獨立面對為止。被動示範也是讓患者觀察治療者從低到高地接觸各種情境,所不同的只是不讓患者介入情境。此外,這兩種治療都採用反應阻止法。譬如,在治療強迫性潔癖的時候,治療者可以藉助於某種協議來阻止兒童的所有洗手行為。從國外現有的資料來看,一般認為參與示範比被動示範的治療效果更好一些。此外,示範學習經常可以與暴露療法結合起來加以使用,效果會更好。

  (3)暴露療法的技術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被許多人重視和運用,尤其是把患者逐漸暴露於各種無論是想像的還是現實的焦慮情境中,效果都很好。由於暴露持續時間的長短主要依據是否讓兒童青少年消除焦慮和回復寧靜為準,因此,採用這種方法的治療時間要比較長一些,大約在2小時左右。

  (4)在進行暴露療法的同時,還可以配合反應阻止法。這種方法在於減少儀式性動作和強迫觀念出現的頻度。

  3. 家庭人際關係治療

  此種方法強調人際關係的因素,避免單純研究孤立的個人行為。這種思想注重研究行為問題的整體意義,它強調在治療患者的同時,為患者的家庭成員提供諮詢。具體方法如下:

  (1)訓練家庭成員使之成為患者心理分析的諮詢員,或者稱為欣慰治療的助手,協助實施反應阻止訓練計劃;

  (2)配合精神分析治療或行為治療對於患者進行"自我"強化諮詢輔導;

  (3)影響並改善家庭關係;

  (4) 進行家庭交往技能訓練;

  (5) 討論並解決家庭關係當中的衝突。

  4.藥物治療:主要採用下列藥物:(1) 氯丙咪嗪;(2)氟西丁(3)氟伏草胺(4)MAOIs 苯乙肼


有一個叫霍普效應,可能這些人在學習時,霍普效應太嚴重,而且這類人比較愛比較,好強吧。我也是這種人,很困擾,愛比較,有時候看到別人做了自己也要這樣做,所以很煩。高中時霍普效應達到最高點。現在好些了,不那麼討厭自己了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或反駁「太理性的人得不到愛情」?
心情明明很糟糕卻還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和別人開玩笑,這種人究竟是什麼心態?
為什麼他們會自殘?
男生對於追星的女生(尤其是追韓國明星)是怎麼想的?

TAG:學習 | 心理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 心理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