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某些「中文配音版本」的外國電影會令觀眾產生「不盡人意」甚至「糟糕」的感覺?
有些國外好看的電影,經過普通話配音之後,聽起來「不自然」、「沒有一點情感在裡面」,讓人有「不想看下去」的感覺。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有哪些?
如果題主要這麼一概而論,我覺得僅僅是因為題主「不喜歡看」,而不是它變得不好看。
曾經有一部叫做《佐羅》的電影讓中國觀眾狂點贊,後來佐羅這個演員,叫阿蘭德龍的一個法國人來了中國,中國影迷圍上去以後很驚訝,跟他們印象中差太遠了,那個具有磁性迷人的嗓音哪裡去了?後來才發現,其實觀眾喜歡上的是童自榮的聲音。
建議題主去看看中英兩個版本的《瘋狂原始人》,希望題主觀點能有所改變。
當然,很多譯製片是配得很爛,人物情緒把握不當,口型對不好,譯文生硬,甚至還有翻譯錯誤。
============睡醒更新=============
新人隨便抱怨了兩句,居然引來了贊同,還真是受寵若驚。
談談在上海的經歷吧。
去年在上海,有幸採訪到了上譯廠的配音演員,有老一輩的劉廣寧,還有新一代的狄菲菲等人。不得不說,他們對配音這份工作是懷著革命熱情的。
首先,配音這件事,是需要導演的,上譯廠老一輩的配音演員幾乎都有當導演的能力,他們知道如何把握人物情緒,如何掌握語言的節奏,作為表演藝術中的一環,這些是需要個人感受力的,並不是機械化的工作。
其次,配音和演戲一樣,可能是演對手戲的幾個人在一間配音室里,按照影片中的站位,重新「表演」一遍影片中的片段,這樣做可以更好地融入情感,而且在有對手存在的情況下,發揮也許會更好。
還有,老上譯的演員,幾乎都有相當的外語功底,有時在配音演員不能全到的情況下,他們需要與說原文的對手戲演員配戲,理解對方的情感,對配音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後來,因為各種主觀的、客觀的、從ZF方面的,從觀眾方面的,從產業方面的變化,使得譯製片越來越難做。
還是首先,翻譯的需求減少了,比如,狄菲菲老師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配了黛西的閨蜜這個角色,結果她在上海,甚至看不到該影片的配音版本。事實上,在北上廣等特級城市,影院放映的配音版影片越來越少,觀眾知識水平的提高,對觀看原文電影的需求相對增大了。許多好萊塢大片的配音版本,僅僅在二三線城市才有上映,而且排片量佔比也並不高。只有少數面向兒童的動畫片,配音版本的比重才會增加。
另外,配音行業收入並不高,目前許多大學畢業剛進入譯製片廠的年青一代配音演員表示,他們如果等著單位的活,基本會被餓死,遠遠不如在外面搞婚禮主持,或者給電台電視台錄廣告語來錢快,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既然這個行業無利可圖,資源就會流失到別的行業中去,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憑著革命熱情幹活。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前還是有不少優秀的譯製片的,譬如評論中說到的《無敵破壞王》,以及早期上映的《閃電狗》等。他們面對的觀眾就是本土少年兒童,英文水平和對英語文化的認同度就不如青年人高。許多譯製片都會把美式笑話改成中式笑話,把美式俚語改成中式網路用語,這種文化變譯,其實是譯製片文化的一種提高。
最後,如果想讓中國譯製片好下去,買一張全價票支持一下優秀的譯製片,其實挺好的。樓主應該看看早年上譯版的外國電影。
你沒過童自榮配音的「佐羅」嗎?
還有「羅馬假日」等譯製片都沒有看過嗎?
上譯,長春兩廠的配音2000年後基本沒落,青黃不接,進口片增多變行活,更多的是不走心,台詞的翻譯太隨便。
不明覺厲的幻象而已。
1.里約大冒險的中文配音很不錯。
2.一代宗師的英文配音照樣low。
翻譯問題,語感問題,受眾問題。
一提起譯製片,首先在腦海里出現的便是那種經典的譯制腔,以及譯制腔傳出時背景音效的明顯減弱。原聲中集結了驚訝、恐懼、急躁、還略帶憤怒的一句
「What"s this f**king thing, for god"s sake! You must stop! NOW! I"ll beat the pants outtaya! I swear it!」
被帶有挑逗語氣的聲音輕描淡寫成了
「哦~,天哪,這是 額 什麼鬼東西?你必須停下,額 我說 現在。小心我打的你滿地找牙,額我發誓っ。」
抱歉在裡面加了延長音(~)和表急促停頓的促音(っ)。這句是臨場杜撰的,翻譯的各處處理的不妥之處請見諒。但譯製片就是這樣,因為種種原因,譯音的語氣變化往往較弱,往往停留在皮笑肉不笑的表層。原聲里的演員是在身臨其境的前提下在肢體、面部表演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發出了符合情景的語氣。而配音演員往往很難在錄音棚里體會到原演員的細微感情,同時短時間的集中譯制也對配音演員的帶來很大的挑戰。所以,這就帶來了這第一點的問題:語氣。
我覺得不同語言在表達相同含義的內容時語句的長短也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因素,也就是語速。有時候,原聲中的一個句子被表述的很短或很快,在譯制時為了跟上節奏盡量不出現畫面上嘴巴不動了聲音卻源源不斷的情況,配音演員也必須快速結束戰鬥,甚至更快。對應的,原句很長時,翻譯過程中也不得不加上一些無可厚非的語氣詞和停頓來補充。這樣總體一來,也自然而然會影響語氣和表達效果,聽起來感覺就更怪了。
另外,翻譯質量也至關重要。我一直非常贊同這樣一個說法:翻譯是最難的藝術。(啊我這句話不是找噴么。。= =)一種語言中的隻言片語轉換到另一種語言經常會發現沒有對應的固定用法,而且影視作品還迫於前面說的語速的壓力,只能翻成啥樣就是啥樣了。除了對應用法不一致以外,一種語言甚至於一種文化中再尋常不過了的梗在另一種語言中可能是完全陌生的,這讓人家怎麼翻嘛。
還想到一點,在比較小眾的情況下也體會得很明顯,就是有時候人物的動作、表情,道具的變化,背景音樂的強弱、停頓是特意貼合台詞的,翻譯過來之後就全部煙消雲散了。
(P.S. 我只是個業餘愛好者,也上不了綱上不了線,看到喜歡的問題了一激動就寫了這些。。Orz拋了個磚的。。專業性的分析還請專業人士留下璞玉)
以上。
英文配在外文電影上也一樣爛,不信可以去看印尼電影-突襲2。所以這應該是配音電影的通病,不是中文配音的錯,只要是語音和口型不匹配就會產生一種奇怪的感覺
觀影習慣問題。配音的經典電影不少。比如《虎口脫險》、《凡爾杜先生》。
翻譯腔、翻譯口吻,並且冠名以原汁原味之名。
我覺得中文配音的阿甘正傳就比原聲的好看。
日本愛情動作片如果變成「噢不,親愛的,慢一點兒」 「噢我的上帝,我感覺我快要去了」 「噢我的寶貝兒,你真是太厲害了」你還會想看嗎?
關鍵在於違和感。配音最大的失敗在於試圖把外語的腔調和風味融合在裡面,結果反而落得不倫不類。現實生活中從來沒有人用電影配音那樣的腔調和措辭說話,因此配音用給人一種拿捏腔調的做作之感,使人非常地不舒服。
相比較而言粵語電影的配音給人帶來的不適感要小得多,因為至少台詞都被翻譯成了比較地道的普通話。想像一下如果配音只是把台詞的粵文用普通話讀一遍,舉個例子,把「你叫咩名呀?」(你叫什麼名字)字正腔圓地讀出來,有沒有一種想要抓耳撓腮的感覺?外文電影的配音做的就是這樣的事。
再有配音的時候光忙著拿捏腔調了,人物的個性情感什麼的根本沒有空間表達,也無法正常地運用語言表達。台詞的張力需要整個語句配合完成,張口先來個「噢,上帝啊!」,整個氣氛就毀了。
想像一下:
「噢,上帝啊!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噢,寶貝兒!如果我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
(均為王家衛經典台詞)
…………
所以大家發現根本什麼都表達不出來嘛,所以還是什麼都不要表達了。於是乎,主角欣喜若狂時,他說:「噢,上帝啊!」;悲痛欲絕時,他說:「噢,上帝啊!」;不知道該說什麼時,他說:「噢,上帝啊!」
結果就是,你發現還不如調成靜音呢。
補充一點,該回答可能更多地針對前些年的西方影視作品配音,現在實際上配音正在逐漸專業化,進步有目共睹,就我最近看過的《冰雪奇緣》和《卑鄙的我2》,我都覺得違和感已經很小了,在翻譯講究的信達雅中,至少已經完成前兩條標準並努力地在追求第三條了。呵呵,看到上面有貶低配音演員必須說一下
因為某些原因比較關注這個行業,對於國外的片子很多配音演員為了契合嘴形,語音語調,所以特意做出比較誇張的聲音和語調,其實他們本身如果講中文字正腔圓絕對非常動聽
而題主之所以會感覺比較爛是因為你懂英文,所以覺得比較違和。但配音版很多是為了給那些還沒有怎麼普及英文的人,或者是不願意看字幕的電視黨做出的
感覺配音這個行業更應該促進發展而不是貶低
央視播的海綿寶寶里,派大星和海綿寶寶以及各種打醬油角色的配音都很貼近人物,而且符合我們的說話方式。還看過一個台灣版的,和央視的差好多。配音主要還是看個人,芒果台很多中國人演的戲,後期的中文配音還是讓人覺得很奇怪,看著有距離感
因為感情是沒法翻譯的。
一看到中文配音,不是原音,心理上就會掉一個檔次,中文配音質量欠佳,就拿最近的美隊2來說,中文版對話聲音過大,背景音相對變小,整部電影變味了,你要是看老片子,幾乎就沒有背景音樂,更要命。你要知道奧斯卡關於音樂和音響效果之類的獎有好幾個,可見電影的「聲音」對一部電影的重要性。另外嘴型對不上是肯定的,感覺上不真實。音色差別太大,現在的大片有很多熟悉的巨星出演,對於他們的聲音或多或少都有些熟悉,音色不對,乍一聽彆扭難受,對於這一點個人感覺台灣譯制的日漫非常不錯,印象最深應該就是蠟筆小新的聲音,和原版幾乎一模一樣。台詞方面,快餐年代就是一個快,快就會容易缺乏深度和感情,勉強算是語文課本上的「有感情的朗讀原文」。
媽的很喜歡那種外國電影的翻譯腔怎麼破
以我自己看英語類電影為例。
1、小時候或者接觸英語類電影不多的時候,翻譯版的電影我照樣看得興起。cctv6引進很多外國經典片子,以前而且也國內不乏優秀的中文配音師。 我個人很多國外啟蒙大片也是從翻譯版本中看來的。
2、當我長大了,接觸更多英文原版電影,基本能夠適應英語觀看的時候,你我就會開始嫌棄那些翻譯般電影。覺得彆扭,不夠感覺,無法表達真實感情!甚至有種非英語類電視劇或者電影不看的怪傾向。
總結下,「爛」不能隨便用,翻譯配音般很多都是國內頂級專業人士或者知名演員操刀。我們只不過有了更好地欣賞角度或者更方便的觀影渠道。當然配音配得爛片肯定有,就跟國內一堆爛片一樣,而且國內翻譯配音水平與世界頂級水平也是有差距。但同樣,配音版本身是有局限性,就跟文學界翻譯國外文學作品一樣會有很多「失真性」。
就醬紫。有的時候不是配音翻譯爛,只是翻譯配音普遍的局限和不足。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有譯製片這種東西,主流的看法還是保留原版聲軌比較好,但是配音不至於讓她變爛吧。
推薦閱讀:
※有沒有史詩級的音樂來聽聽,合集或者專輯。包括各種大片的史詩級配樂,讓人振奮人心的?
※為什麼漢語(或者說國內配音界)出不了日語那種【能讓人耳朵懷孕】的音調?
※迪士尼動畫片中的歌曲是角色的配音演員唱的嗎?這些配音演員都是專業的歌手嗎?
※為什麼tvb國語版 配音和字幕都有偏差?字幕是tvb自己做的的話,為什麼配音不和原版一樣?
※哪些電影的粵語配音完爆普通話配音?反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