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大學讀研讀博士,學這麼長時間值得嗎?

同事的兒子現在初中,學習挺好,最近問他爸爸:「考大學後考研,之後考博士,幹嘛要學這麼長時間?都學啥呀?值得嗎?」可能是我的搜索方法不大正確,沒有在知乎搜到較好的答案,請各位達人幫忙推薦較好的已有答案,或者幫忙看看咋回答,謝謝各位~


  • 牛人講結果,普通人才講過程

大一的時候在網上偶然看到 這篇文章,當時並不能深刻體會其中的含義,直至幾年後,讀到PhD, 再回頭溫習,深以為然。
--------------------------------------------------------------------------------------------------------------------------------

Knowledge
is actually useful

  • 第一部分:為什麼知識是有用的?

昨天半夜,Chak 和 我們在群里聊天,聊到現在很多中國留學生在倫敦、紐約、香港等,都抱怨找不到工作,為什麼?怎麼辦?

Chak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到底能賣什麼。有的人賣關係,有的人賣外表,有的人賣體力,還有的人賣知識,我們必須思考我們能賣什麼,才會有僱主來買我們。

我說,我們都只是一些沒有經驗的學生,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企業在招人的時候需要什麼。企業他也不會告訴你他會招什麼樣的人。

Chak作為一個多年的投行終面官,當然是認為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他讓我反問我自己,如果我說老闆,我會招什麼的人?

我的回答很簡單,obey。

他追問,如果你是一個老闆,你僅僅希望你的下屬服從你么?甚至在你犯錯誤的時候?

我說,在我剛到公司的時候應該服從老闆,同時,另一位同學Yarkki補充道,在老闆正確的時候?

關鍵的問題來了,他問我,如果老闆的指令不夠明確,我該如何服從?他又問Yarkki,如何知道老闆是不是正確的?(Yarkki部分參見她的文章,以下僅寫我的部分)

我說,那就深入的再問他。

Chak說,你這麼深入的問他,難道不是在浪費他的時間么?他有時間很詳細的解釋給你聽,為什麼他不能自己去做,還要來僱傭你呢?

我想了一想回答道,那就只再問老闆2個問題,同時問問其他同事,但也不超過3個問題。

Chak繼續追問,如果5個問題之後你依然不清楚怎麼辦?直接就幹了么?

我覺得沒辦法了,就回答盡量在不與這5個問題的回答衝突的條件下,把事情做好吧。

Chak問,失敗了怎麼辦?你能負擔得起你的失敗么?

我有點不知所措,我知道失敗了應該去尋找原因,但是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能負擔得起。

Chak繼續問,你怎麼樣才能問更少的問題?

他說到這裡,我就明白了,知識的作用,其實就是讓我們在工作中,可以問出極具穿透力的問題,去高效的獲得答案。

  • 第二部分:為什麼你不可能欺騙你的面試官

曾經我也是茫茫人海中浮躁的一員,認為我們學到的知識是沒有用的,總把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歸結到其他事物上,經Chak一點撥,我明白了我們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因為我們不夠優秀,我們需要更好的去學習知識。

怎麼才算優秀呢?Chak給出了當年他招的人的最低要求,雅思8.5+或托福116+,GPA3.8+.即使如此,依然只有很小的幾率才會被錄用。為什麼?因為大陸學生的基礎非常不紮實,基礎的問題都沒幾個人能答上來,有能力深入探討的更是少之又少。

我想了一想答道,應該是因為我們常年用中文在思考,當你用英文提問時,我們沒法直接用英文表達我們的想法。

Chak反駁我道,深邃的思想不應該都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表述出來么?

我對此表示懷疑,他問了我一個很基礎的問題,讓我給出lim_(x-&>x0) f(x) = k的定義,一開始我邊打字邊想支離破碎的給出了斷斷續續的答案,當然那是不行的。即使是最後,我給出的答案「任取a,存在 b使得當 |x-x0|&如此基礎的問題,我為什麼會犯錯?我為什麼需要邊打字邊想?這需要想么?作為一個數學系的學生,這些基本的東西竟然不能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本能的回答出來,我是不是太弱了一點?

今年找工作時,面對筆試,我總能輕鬆的回答各種問題,無論是智力題數學題還是SHL,應該算是學得不錯,為什麼面對面試,我卻只能給出錯誤的答案?

Chak的解釋是,我不僅是學的還不夠好,而且面對壓力,我根本無法表現出原有的水平。面試時巨大的壓力迫使你必須快速的回答問題,你基礎不紮實,你一定會回答錯誤。

我想到了我被電面的時候,總是把很多書都攤開著,開著GOOGLE,開著WIKI,有用么?試過了才知道,幾乎沒有任何用。

Chak繼續說道,巨大的壓力之下仍能表現完美,是一個人有能力的重要標誌。而這種能力,只有在長期的刻苦學習、思考、實踐中才能獲得。

曾經我也以為讀書就是鍍個金,有了那個title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其實不然,要想找到好工作,必須明白自己能賣什麼?像我們這種普通人,能賣的,就只有知識和汗水。

Chak總結道:現在你是不是可以明白為什麼你是不可能欺騙你的面試官的?因為要辨別誰好誰差對一個富有經驗的面試官來說非常容易。要想面試成功,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刻苦的學習,而不是那些面試技巧以及那些面經。當然,這裡從一方面體現了大陸的學生都非常聰明,稍加雕琢,往往能成大器。

  • 第三部分:如何有效的學習

Chak認為,大陸學生總是希望可以快速的獲得所有成就,而不願付出任何努力。這就是很多大陸學生出國讀ms的原因,他們以為憑著那個名校的title,他們就能找到好工作,其實呢?叫苦不迭的,抱怨在國外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往往就是那些人。

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從不認為他們學習的知識是有用的。自然也就不會認真去學習了。

這麼說來,其實很多USUKHK的MS項目是一定程度上失敗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讓學生意識到知識是有用的,自然也就沒有讓學生學到很多知識。

如何有效地學習?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

對於學習,Chak的心得是,有些東西根本不需要去記,因為在你學的時候,你就必須深入思考,這應該如何在實踐中應用,比如學到博弈論時想到用其來解釋老師會不會掛某個學生。

我後來又問,那有人會問為什麼學知識一定要在學校里學,不能自己去學?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大學還沒畢業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Chak回答道,學校常常要做的,就是訓練你,推動你,讓你自己去發現知識。你為什麼要讀碩士、博士,是因為學校會提供你時間、資源,給你很好的學習機會。老師作用,不是教你各種書上的知識,而是鼓勵你、推動你去學習知識,讓你相信,你的所學必有一天能有所用。(我想:這點上,大陸教育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如之前所說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知識,而是讓你懂得如何去問最正確的問題。

在昨天之前,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對知識是否有用抱有懷疑態度,直到昨天,Chak讓我完全相信了,知識一定是有用的。能有機會和Chak聊那麼多實屬不易,若是在生意場上跟Chak聊那麼久,估計得花好幾M$. Chak希望我能把這些對話整理出來,影響到更多人,讓更多的人相信,讀書是有用的。

---------------------------------------------------------------------------------------------------------------------------


讀研期間我就一直在思考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而且很長時間一直沒有答案。

我的困惑和題主以及大多數人一樣:讀書讀這麼多,真的有用嗎?

當然,我想的更多。博士專攻的主要是某個小方向,譬如我現在選擇的方向是人格權衝突;這對我未來從事律師、法務、檢察官、法官,其實助益都不大。要以「有用」來衡量的話,可能研究生進入律所提前工作幾年,積累相應的法律和實務經驗可能發展更好。

另一個方面,是博士的成果反饋機制真的特別慢長。

如果我是一個律師,我所思考、關注的問題,一定是來自於我的切身見聞,來源於我接觸的案件,那麼每當我思考解決一個問題時,其實是直接與我的收入和發展掛鉤的;成功還是失敗,進步還是退步,很能夠從案件的進程中獲得反饋;而博士的反饋機制則不然,一是研究的問題與現實多少存在脫節,主要通過文獻、專著等間接材料獲得,也有案例(但肯定很少是你自己親自接手的),二是你得出的結論和成果遇上了評價的難題,是好是壞你自己並不清楚,人文社會學科多少都有這樣的毛病,因而你很難直觀地知道自己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了;三是,至少在博士階段,你的成果很難與你的利益掛鉤,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積累期間。

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你不知道你現在研究的意義,你不清楚你進展到了哪個位置,你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或者你能幹什麼,而且,你的年齡相比之下已經很大了。

我相信,這是很多博士初期共同的感受。

然而,年底當老闆和師母勸我讀博士時,我還是二話不說地接受了。

2014年的時候,當時我在研三,正面對我人生中至關重要的選擇:讀博還是不讀?

當時我的傾向是選擇不讀,而選擇去企業。

巧的是,當時正上映一部動漫,也就是火的一塌糊塗的《進擊的巨人》

相信很多同學都已經看過了。不過為了沒有看過的同學方便,我還是簡要介紹一下。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以生存與死亡,自由與尊嚴,理想與殘酷為主題的動漫。

故事中的人類,被「巨人」壓縮在狹小的環境內,生存困難,而阻擋巨人前進的,是高大的圍牆。但是這個圍牆,也並不保險,時常被巨人攻破。故事就開始於主人公艾倫.耶格爾所在的區域,845年,許久沒有出現過的巨人在一名高大「巨人」帶領之下,攻破了艾倫所在區域的城防,艾倫親眼見證了自己的母親被巨人吞下,深受刺激。

逃亡後,艾倫與兩位友人三笠.阿克曼、阿明.阿諾德選擇加入了訓練兵團,經歷了喪母之痛的艾倫下決心要成為最優秀的士兵,把所有巨人驅逐出去。

這就是故事的起點。

然而,劇中真正讓我感到震撼和熱血沸騰的畫面卻不是士兵與巨人戰鬥的場景,而是以下一幕:

在訓練開始前,教官告訴所有的學員選擇他們未來將要去向的兵團。這三個兵團分別為:憲兵團、駐紮兵團、調查兵團。

憲兵團最靠近人類的核心區域,負責保護政要和財閥,維護治安,是相對最輕鬆最安全的工作,但這樣優越的機會只有畢業生中的前十名有權選擇;駐紮兵團是駐紮在地方上的兵團,主要負責該地區的治安和城牆防衛;而調查兵團,顧名思義,最危險,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兵團,經常需要外出城牆遭遇巨人進行調查。

當3年所有訓練完成,經歷過一系列真正實戰後,抉擇的時刻到了。

調查兵團團長艾文.史密斯當著所有學員訓話。

他說:「在這四年的時間裡,6成以上的調查兵團士兵都死了。」 「這次即將進行的牆外調查,新兵的死亡率估計也在3成,4年之後,也許都會死光了吧。」

「但是,存活下來的人,會成為生存率極高的優秀士兵」

他給了所有人以思考和選擇的權利,只留下一句話:明白了此種慘狀之後,依然想要拼上性命的人,就留在這裡。好好捫心自問一下,能否為人類獻出自己的心臟!

以上。

有的學員已經死去了;而大多數學員,在目睹自己戰友死亡後,也退卻了;

人群紛紛退去,留下來的人,也正在經歷著痛苦的掙扎。

然而,在火把餘輝的照耀之下,依舊有那麼一些人直挺挺的站立不動;他們成為了調查兵團的新成員。

你問一千個的博士,也許能夠得到一千個不同的回答,他為什麼選擇讀博。

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偏見與歧視:讀書無用論,女生讀博士不好找對象,寫不出論文,老大不小了還要啃老,工作沒有,賺不到錢,學歷貶值,畢不了業,對象沒有著落……

也許我們通宵閱讀著常人看不懂晦澀的文獻,鑽研哪些鳥不拉屎刁鑽的問題,也許我們也身心俱疲,還掉頭髮,更慘的是正如我前文所說的: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你不知道你現在研究的意義,你不清楚你進展到了哪個位置,你不知道未來在哪裡或者你能幹什麼。

風險極高(身心的折磨)、陣亡率極高(畢不了業)、前景不明朗(學歷貶值,工作不好找)、沒有成就感(反饋機制缺乏),在你沒有功成名就之前,沒人會記得你的名字。你可能像調查兵團的一個新兵一樣,在某次調查中就陣亡,而你所作出的努力和奮鬥,世間無一人會記得。

那我們為什麼不走?

因為總有人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想要看看自己的潛力。

有人躺在安全地帶,安享和平與幸福;而有的人,就是願意外出探索,哪怕害怕,哪怕隨時會喪命。正是無數這樣的後者,才帶給了圍牆內的人和平、幸福的機會。

我們面對的「巨人」,叫做未知,或者叫做真相。究其一生,也許只想向未知和真相靠近那麼一點點,這就足夠了。

這是我的初衷,也許不代表所有人。

也許三年、四年以後,我們能夠成為那個生存率極高的優秀士兵。

但其實,我們所做的事業,本就不需要常人來理解,也無須向他們解釋。


博士畢業十餘年後,看到這個題目和前面幾個回答,不禁感慨萬千。讀博士是為什麼?學什麼?又有什麼用?我想,不僅是題主所言的這個孩子,不少已上大學的學弟學妹,恐怕也會有這樣的疑問吧。作為過來人,試著回答一下,希望能給面臨抉擇的後來者一點參考。

首先,為什麼讀博士?

我讀中學的時候,學習成績非常好。周圍人說,這孩子以後是個讀博士的料。那時的我,不會知道讀博士意味著什麼,會有什麼用,只是想能夠戴上博士帽將是件多麼炫多麼酷的事情呀!到現在,我也仍然這樣認為,是的,這是一件很炫很酷的事情。知道玩遊戲打通關是什麼感覺嗎?拿到博士學位也一樣,因為這意味著學業之路走到頂峰。頂峰雖人跡罕至,但風景獨好。為什麼你會選擇這樣一條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出身貧微,背景一般,想藉此改變命運的,也有出於對專業和學術研究的熱愛的,還有的人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我的一位學長,一直想去證監會工作,碩士畢業的時候投簡歷,人家說只招博士,他轉頭回來報考博士研究生,放棄了其他單位開出的高薪,三年後帶著滿滿的研究成果如願以償進證監會,現在已小有成就。即使原因不一,但我在眾多博士論文的後記中看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感謝我的家庭對我的支持與包容,使我能夠遵從內心的召喚

是的,內心的召喚,這就是博士群體給出的最大眾化的答案(儘管不可能是唯一的答案)。攻讀博士學位,從本科算起,前前後後一般需要十年,醫科會更長。十年征程,清貧、充滿艱辛,伴隨著孤獨與寂寞,試想沒有內心的力量,如何能熬得過來。特別是如果有家人不理解,嘮叨誰誰家的孩子又賺了大錢,又買了大房,又開上新車,而你怎麼還在讀書時,掙扎、動搖和對家人的愧疚會瞬間向你湧來,無處可逃。

你能理解遊戲機房的少年不眠不休地打怪物嗎?頭髮凌亂、熬夜的眼睛通紅,卻不言退,我想那是出於怎樣的興趣與熱愛呀。有時候,攻讀博士學位亦如此。


想起我最好的青春時光,沒有錦衣華服,沒有美味佳肴(學校食堂的飯菜味道實在是差),在冬無暖氣夏無空調的環境下,日復一日,與書本為伴,只想有一天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美麗天空。今天的我,回想起這一切,會微笑著對當年的我說謝謝,謝謝你曾作出的選擇,走過那麼難的日子,不退縮,不妥協,才能使我從容面對今天的各種挑戰,從不言敗。

第二個問題 學什麼?
我的一位老師曾說過,不間斷的專業訓練與科研能力的培養為的是使你們練就一雙批判的眼睛,能夠發現理論、制度與規範的不足,從而提出更好、更有針對性的建設性意見,從而能對社會的進步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確切地說過了本科階段,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就不再是以學習為主,而是以培養研究能力為主。你要通曉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不斷積累,深化,觸類旁通,厚積薄發,從而形成自己的見解與觀點。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只有通過長時間的專業積累,高強度的腦力訓練才能實現,簡單說來需要最大的付出,付出時間,精力,心力。以對法學基礎概念,如權力,義務,正義等理念的討論為例,如果要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就是契合時代背景的權利義務或正義觀,你首先要通曉古今中外前人所提出的代表性觀點,通常,我們會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談起,會討論到最新、最近的學術觀點。這樣做的意義在於如果曾經有人提到過或已充分闡釋過你想提出的觀點,那麼你的研究是沒有價值的,而你的觀點如果能稱得上是研究成果的話,必須是在以往眾多觀念之上的創新,能夠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的。
或許可以不像我說的那麼複雜?在這一點上,王泛森院士有一句話總結得非常好: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新的知識。(推薦閱讀王院士文章《如果讓我重新讀次研究生》,請自行百度)
為什麼要學那麼長時間?請掂一下「製造知識」的沉重份量,感受一下背後所可能承載的巨大壓力。

第三個問題 值得嗎?

先看看現實開出的價碼。我的諸位博士同學,畢業後有進入政界、商界、司法界的,也有留在學術界的,多年後有位高權重的,有成就斐然的,也有籍籍無名的,視各人的時運、努力程度等而不同,但是沒有窮困潦倒的,維持小康生活,做到衣食無憂應無問題。這裡僅指法學博士,不知其他專業是不是都如此。

除了世俗對金錢、對地位的考量外,攻讀博士學位還能使你獲得什麼或者說改變了什麼?

我去過的很多家庭,即使有很大的房屋,漂亮的裝修,但一般只會有一個書櫃而已。但我那些博士同學包括我自己的家中,書房是標配。因為學習已成為一種習慣。與之相伴的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這樣的習慣可以使你面臨各種境遇時保持寬口徑的適應能力,本專業不在話下,其他領域亦能觸類旁通。我的同學中,也有在金融投資領域非常出色的。

而最重要的是,曾經對一門專業進行過全身心的投入與耕耘會使你收穫與眾不同的、看待事物與解決問題的格局與眼光。相信我,專業是有力量的。試想,一個在研究中不斷對以往大師級人物的觀點進行質疑,從而建立自己獨立學術理念和框架的人,他在以後的日子裡會盲從所謂的權威?他會比常人更容易發現一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情之紕漏所在,並及時進行調整與優化。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這種專業的視角與判斷能力都彌足珍貴。社會的微小進步不正在這一點一滴的推動中嗎?

想說的太多,又不知從何說起。此時,我想起了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話:什麼是「精明人」?他通曉世間萬物的價碼,但對其價值卻一無所知。是的,當我們將博士頭銜用價碼來衡量,計算成本收益時,也請耐心看看其價值吧。


博學的X博士,

你現在有權利使用博士這個頭銜。你的博士學位意味著社會可以信賴你的判斷,你會光明正大地行事、就你的研究成果和相關社會影響進行獨立的溝通。換言之,你的博士學位意味著你將繼續致力於捍衛科學的崇高與神聖。希望這個新學位給予你無盡的智慧和光明的前景。

我謹代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委員會,恭喜你(和你的家人)獲得此博士學位!

Learned Dr [...name...],
You have now the right to take the title of Doctor. Your Doctorate means that society can rely on your judgement, that you will act transparently and communicate independently about your results and the social relevance of your work; in other words, your Doctorate implies that you will uphold scientific integrity. I wish you a great deal of wisdom and prosperity with your new degree!
On behalf of the Board for Doctorates of TU Delft, I congratulate you (and your family) on the Doctorate that you have been awarded.

在這麼一個建校175年的學校、面對一半左右的博士淘汰率、平均畢業時間五年多,當八位業內頂級的教授學者盛裝出席並用專業問題狂轟亂炸你之後,終於有答辯委員會主席站到你面前,表示大家都滿意於你的博士科研成果,正式授予你伴隨終身的博士學位。特別是那一句,

Your Doctorate means that society can rely on your judgement

聽到時就會覺得再多的辛苦,換回來的都是值得的。

跟所有將在、正在、曾在這條路上奮鬥的兄弟姐妹們共勉!

圖片:Marjolein Pijpers – van Esch博士的答辯結尾


博士放到社會上或許是個閃耀的光環,但是對於讀博的人來說,這是漫長的煎熬,因為讀博一點都不輕鬆,相反你每天都會沉浸在一種極其忙碌的狀態當中,有時候會感覺到自己過得不幸福,這是很正常的,但是也恰是這種挫折在反覆循環過後,你就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經得起誘惑,這或許就是走向成功的一個標誌和信號吧。

我是2015年9月來到財大讀博的,之前的本科讀的經濟學,在校園裡也考了6、7個證件,說實話,無壓力,略輕鬆。但是臨近大三的時候,越到後面你會感到你的精力有限,而你需要做到的事情越來越多,讀研讀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說實話我讀得很輕鬆,後來參加地稅工作以後你會感覺到生活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壓力,反正讀書人在這方面或許都會有魔咒,這種壓力完全來自我本人,你會發現今年的國考體制內人員無法參考,我還怎麼擺脫基層崗位(那麼,讀了博我才28、29,我還可以選擇,並且即使留下來學歷佔優,在遴選上也造化大點吧),因為都不想落後於人(有錢人,像王思聰那種的等等人,或許只需要用錢砸出來就可以了--他們教育投資開銷很大),普通大眾還是得靠自己努力,即使說沒有讀過書很早出來闖社會的哪一個沒有受過各種心酸?

佛家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電亦如露,應作如是觀」,其實人生來就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恨憎,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而人其實很多時候一方面是追求所致,一方面又是慾望所致,我有時候蠻羨慕農村的外公外婆,什麼追求都沒有,過得那麼幸福,哪像我25歲讀博,卻彷彿失去了什麼(是的,因為讀博學費交了我大部分的工資--我是在職博士,而公務員收入在降低,請客吃飯都顯得寒酸,幸福感沒有以前那麼好,比全日制的多了一點公積金罷了;因為讀博我陪伴家人的時間大打折扣;因為讀博我每天都得玩命學習;因為讀博我的年紀在增大,很多年輕的經歷要削減;因為讀博,體重增長,形象受損;因為讀博,成家的事情還得往後拖一下。

再說說讀博學什麼?就是搞學術,搞學術怎麼搞?以前本科學的是一個圓圈的整個面,研究生學了一下圓的邊邊,讀博就是學圓上的一個點,越來越專業,越來越細緻,讀了以後自然也會獲得成就感,在知網發了多少文章什麼的,出去找工作的時候一目了然(我碩士讀完參加的工作,思維發生變化以後,辦事情效率還是明顯提升了不少的)。

我的觀點是趁早讀,越年輕學習能力越強,年紀往後走也更多靠經驗辦事,思維固定化了,而讀博是讀書人追求的最後一座山,我打內心講是無怨無悔的,因為我又一次進入了學習黃金期,在這麼美麗的校園裡享受著書香的氛圍,當然了,寒暑假、第二學年開始後我就上班了,但是絲毫不影響我的學業,相反,我可以用實踐去指導理論學習,這樣我的能力成長起來也會是相當迅速的,讀博值不值得呢?因人而異吧,諧音「賭博」,其實人生,每一件事情不都存在值不值得么,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事後你會說我不後悔,並從中吸收了有價值的東西,這就解決你所有的迷惑困擾。

結合我本人談幾點簡要領悟給各位分享:
1、跨專業考研、讀研很辛苦,謹慎考慮。
2、跨專業學習的人思維很靈活。
3、讀博要比讀碩士更加慎重,會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
4、最好能夠結合實踐讀博,因為你會成長得更為迅速。
5、讀博也是讀書,讀書要是快樂的,不要龜毛,不要抱怨,勇往直前!


讀博士年限的延長本質是學術人力資源市場的供需失衡。在1910年前後,不少美國學術界祖師爺在歐洲學習三年之後拿到phD,然後回北美立刻拿到教授位置。即使在社科領域,也有不少25歲的教授。
因為當時北美學術市場是供小於求。而現在呢,怎麼也得6年畢業,再做一輪博後吧。

我國在2005年,博士生一般三年畢業,剛畢業的博士找講師或副教授的位置,非常容易。甚至有些熱門方向,先拿博士畢業證就業,然後再拿學位證也很普遍。現在延期憋大文章的博士很普遍,而且有好文章也只能找師資博士後。


生物等坑專業的一個標誌就是博士畢業後還需要做n輪博士後,才能找到教職。原因就是這些方向沒有產業出口,形成人才的堰塞湖。有產業承接的專業,幾乎不會發生普遍做兩輪以上博士後的情況。

所以,耗費長期時間讀學位,從經濟上看,是非常低效的。因為投入產出達到邊際了。


從我個人的經歷和感受談一下
現實的角度:
第一個問題:博士學位能否讓你進入更好的單位、企業?
是的,博士學位對你找工作是很有幫助的,我周邊的博士同學沒有找不到工作的,而且基本都是在平均水平之上的好工作。
第二個問題:博士學位能否為你帶來更好的發展、更好的待遇?
部分正確,這取決於你將來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如果是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從我身邊的同學的統計角度來說,確實能帶來更好的發展、更好的待遇。在高校當老師就不說了,博士學位是最起碼的、必須的。在科研院所博士學位對你的發展十分十分的重要,這是一個敲門磚,是一個頂在你頭上的光環(請原諒我用這麼庸俗的比喻,但事實上是這個樣子的),會影響領導對你在感官上的重視程度,對你的技術水平的信任程度,你獲取課題和業務的難易程度,你個人進步速度等等一系列的東西。只需要幾年時間你就會追上和你同年但工作更早的人(這裡僅僅指的是技術工作,實際上在國企裡面,管理崗位的晉陞和學歷關係並不大。不過反過來說,就算你早早工作了,如果沒有背景,還是一樣升不上去)。如果你立志要當官或者做生意賺錢,還是不要耽誤這幾年的發展時間了,這些工作方面,學歷的作用沒那麼大。
從自我成長的角度:
我非常同意排名第一的答案,人生短短數十年,不做點登峰造極酷炫的事情,太對不起自己了。我覺得把書讀到頭確實算是一件酷炫的事情,很有意思。博士幾年的感受確實是痛苦+痛苦+痛苦,但你回頭看,會發現,不把自己逼一下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居然有這麼大的能量。而且幹完這麼多、這麼難的事情後,沒有什麼事情會讓你害怕了,極大的增強個人自信心。多重的活我都能承擔的下來,而且能做的漂亮。我對我讀博士的選擇,沒有一絲一毫的後悔。


這個話題很是沉重,特別是作為一個經歷過本科到博士十年苦逼生活的人看到這樣的話題,更是覺得沉重,想想自己那些年的以及參加工作7年來的經歷,我很想說:讀博士值得。

一、博士從業的選擇餘地更大。前面有位大俠說得很好博士基本沒有窮困潦倒的,當然如果僅以此為標準去衡量讀博士的收益有點太貶低這個頭銜了。你如果讀完了博士,在就業時候的選擇餘地會更大,而且在同樣的崗位上也會比非博士的人員更快地適應角色,更快地把崗位工作做得更出色,更快地升遷。 前些天看吳軍的《浪潮之顛》,google特別喜歡召博士,即使是前台也要召博士,一個博士的前台也對專業十分了解,在工作方面能夠頂四五個人的作用。

二、讀博士期間對性格的磨鍊將受益終生。曾經有一說,世上三種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充分說明女生讀完博士要忍受多大的寂寞與煎熬,而男生又何嘗不是,讀博士的經歷即使是耐不住寂寞的人也會逼得耐得住。看文獻、參加學術會議、發paper,孜孜不倦地尋找國際同行大牛們還有哪些研究領域的空白,這些經歷會使你在日後的工作中懂得怎樣站在別人的肩上堅持做好自己的事,使你做事情會更有恆心和毅力。

三、博士更具有創造性。我所在單位的性質決定了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較高,我的小組內即有博士也有碩士本科,我發現交待給博士的事情大多數能夠完成得最讓人放心,你不必事事者交待清楚,他會想得很周到,甚至會有很多你想不到的地方也會替你想到,博士能夠帶你到很多未知的地方。要反駁我這個觀點的話請不要舉蓋茨和喬布斯等天才人物的例子,如果你自認是他們那種不世出的天才的話,你自然可以選擇他們那種道路。我只說就群體平均而言,博士通過長時間的磨鍊在創造性方面要強於碩士和本科。

再說說研究生學什麼,研究生之所以叫研究生,就是因為研究生要做研究,不是單純地學習,而且研究是其主業。如果說學什麼,都是些很抽象的,簡單說就是交待你一個方向,你自己去研究吧,你所學到的是如何創發掘未知的區域,而不是單純地學知識。

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還是勸孩子讀下去,讀博士、讀名校博士。


本來都已經要出門了,看到這個題目,一定要進來廢話兩句。

我說:「學歷算個P!」

你信么?

你一定會說:「那是因為你有,你才這麼說!」

OK,那假設,我沒有學歷,

我說:「學歷算個P!」

你信么?

這次,你是不是會說:「那是因為你沒有,你才這麼說!」

那你覺得,應該怎麼回答合適?

我要說什麼?

我的意思是:人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去判斷一件事物的價值,而真正有沒有意義,都是對你自己的價值觀來說的,沒有什麼『存在』是絕對【有意義】或者【沒有意義】的,僅僅是觀察角度不同而已。

學歷是什麼?

直譯,就是【學習的經歷】,就是有過這種經歷的最終書面證明而已。它和能力、才華、前途、智商、邏輯、人品都毫無關係。

通過這種體驗,你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而已。本科也許還有點基礎的知識可以攝取和吸收;到了研究生階段,那就是大部分時間自己在研究了;更別說博士了,博士根本不是在學習,那是已經開始給別人進行輸出了好么?

通過獲取這個文憑,能學到什麼?我不知道,反正我大部分的知識和技能,都是在校外獲取的,和我的學歷毫無瓜葛。我曾經從事的工作,和我將來準備進入的行業,都和我的學歷沒有半毛錢關係。

那我為啥吃飽了撐的用如此長的時間去學習根本沒用的東西?

誰規定學的東西一定要拿來用?老子樂意呀!

那你們覺得對我來說,學歷有用么?

前幾天,一個自稱亞洲第一的學府的「高才生」私信我,我看完後覺得,如果他的學歷是真的,那還真是對教育最大的諷刺和侮辱。

那是一種帶著不可一世傲慢的智硬,閃亮到你無法睜開眼睛去面對這種赤裸裸的腦殘,就是,你閱讀後,根本連反駁TA的慾望都沒有,因為不但笑到缺氧,而且根本不知道TA的寫這個的訴求是什麼!感覺就好像洋洋洒洒寫了好幾萬字的論文,尼瑪連論點都沒!逗我呢?

字裡行間,不但沒有主題,沒有邏輯,沒有智慧,連最起碼的對別人的正確認知和尊重都沒有。

我除了笑到倒地不起,後替TA父母默哀了30秒,接下來就是將其直接拉黑。倒不是我肚量小,生氣TA侮辱我。而是,和這種所謂「高才生」接觸多了,我個人覺得,因為太刺激,會影響荷爾蒙分泌或者激素水平。

給TA讀到博士又如何?是會有什麼奇蹟發生么?我不覺得……

還有,

名震江湖的「貞操女神」,貌似是個碩士,你覺得學歷對她來說,意味著什麼?

那你們覺得對TA們來說,學歷有用么?

ls一個童鞋說的對:對於搞科研的來說,博士只是個開始,你覺得碉炸天,可人家一個研究所里,就沒有不是博士的。

你覺得對Sheldon來說,Leonard的學歷有意義么?


那麼,這個學歷,又算么?

跳出【別人的看法】,才是達到【自己】的唯一途徑……


來,題主說現實,我來談談理想。

我呢,寫點代碼(雖然這不是我的專業)也好什麼也罷至少衣食無憂自己那點三腳貓的功夫自己清楚,至少一個人活的滋潤,用不著啃老(當然如果我女神答應我,可能心態就完全不同了)。從來沒有思考過現在學的東西對於以後工作是否有用,我學什麼都只是覺得好玩。
根據祖師薛定諤的理論,生命是一種負熵堆積並且轉變外界物質為負熵的存在。你去尋找心愛的人也罷,你去開拓荒土,改造世界也罷,都是一個讓周圍熵降的過程,這在宇宙快速膨脹(大量熵增)的背景下本身是一種逆天的存在。我們生存,工作,死去,繁衍後代,都脫離不了「負熵」這個過程。
古人總想活的明白點,有朱熹格物,有被現在捧為二進位鼻祖的易,有把萬物歸為陰陽五行,或者格為禮義廉恥的,林林總總,無非想活的明白點,對於中國人,活的明白點意味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意味著格物,致理。
先人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過來講」,「王土之外,莫非天下」。朱熹將萬物歸為了倫理道德,也不過是為了活的明白點,人總是擺脫不了生物性,所謂生物,就是意味著信息與負熵,就意味著從古至今,明白點。
其中看的清點的倒是道家,吾生也有涯,吾知也無涯,可無論是歐幾里得還是孔孟之道,都在一如既往的以有涯逐無涯,南華真人看看這些可憐人,搖搖頭,「殆矣哉」,大儒們卻一頭扎進去,「明知不可而為之」。這是理想。
歸根到底,人是一種改造外界改造自己的動物,歸根到底,我們要獲得明白點,倫理道德也好,物理數學也罷,人是多麼的無知而可悲,莊子能發出殆矣哉的感嘆,倒像是一個十七八歲開始學習科學知識,到了七八十歲發現自己對與世界還是一無所知。
相信我,本派祖師牛頓老爺子說的「對於大海還是一無所知」絕非謙辭,可我們回頭看看牛老爺子幹了什麼:
Lex I: Corpus omne perseverare in statu suo quiescendi vel movendi uniformiter in directum, nisi quatenus a viribus impressis cogitur statum illum mutare.
Lex II: Mutationem motus proportionalem esse vi motrici impressae, et fieri secundum lineam rectam qua vis illa imprimitur.
Lex III: Actioni contrariam semper et ?qualem esse reactionem: sive corporum duorum actiones in se mutuo semper esse ?quales et in partes contrarias dirigi.
(拉丁文原文,中文就不用翻譯了)
這是何等的氣魄,向我們在寫程序一樣一口氣,三句話定義了世間萬物。
當同時代的人發現,世間萬物只要三句話就可以定義,我們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牛老爺子三句話就給你概述完了。這是一種何等的震撼?請各位閉上眼睛慢慢體會一下這種感覺,空氣好的話抬頭去看看星辰,太陽,月光。再看看讓不少人高中恨之入骨的牛頓三定律。
或者是時間移動到十八世紀,光,電,磁,搞得科學家焦頭爛額,這時候同樣的 麥克斯韋方程組 寥寥四行公式,什麼都在裡面了,話說我每次和高中另一個在pku phys的哥們喝多了酒倆人就開始
「 E的散度,你告訴我,E的散度是什麼?」
(卷著舌頭)「是ta ma de,伊…伊普色龍分之,肉,你才喝多了呢,你說E旋度是多少?」
「偏B 。。比偏t,負號。。。來,喝酒」
「來,為麥克斯韋干一杯」。
更多近代的理論不想講了,大家應該還記得

這種赤果果的炫耀,或者你們敲擊的鍵盤,用著的電腦,是什麼樣的東西,扯這麼多有的沒的,其實就是想告訴題主,人生下來就意味著死亡的結果,這是一個起點和終點已經確定的路徑,如果用經典力學的觀點,最簡單的路徑無非是
delta int L dt=0
一條直線,意味著死亡,這是人之純粹。可我們並不需要純粹,我們需要折騰,需要改變世界,我們需要think different(喬幫主的話),我們需要make different,我們需要知道世界是什麼,再等著死去,這是生命,不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活的明白點。
是,吾生也有涯,長期以來困擾我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喜歡的女孩不喜歡我,一個是時間太少想學的太多,而知也無涯,與其一團漿糊的死去,不如讓腦子裡的熵降低那麼一點點,讓世界信息有條理一點。
這是人類,這是文明純在的意義吧。
古人講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是這樣的。
現在看,你為什麼要讀書?


謹慎考慮讀文科博士。謹慎謹慎再謹慎。
三十齣頭拿到一個文科博士,如果你沒充足的人脈的話除了高校(在國內985往往也要博後開始了)無處可去。
而文科青椒在高校普遍窮困。
謹慎謹慎再謹慎


對上學這件事解釋的最清楚的莫過於美國猶他大學的Matt Might,弄清楚了上學這件事再去決定要不要讀,讀到什麼程度(烈士or聖鬥士)


首先說說我個人的一點淺見,再晾上Matt Might的乾貨

  1. 對於這個問題,就像小馬過河,不同價值觀的人對相同的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與選擇;
  2. 選擇讀與不讀其實就是選擇兩條不同的人生道路,這兩條路都會通向光明之處,而不是一個註定失敗一個註定成功;
  3. 最重要的是這兩條路都不會一帆風順,選擇了一條路就堅定地走下去,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後,在那後悔是不是選另一條更好更容易到達彼岸。

基於這幾點,我覺得一個人應該上一次大學,而後續的碩士博士看自己選擇走什麼路。因為大學生活確實挺美好,而且大多數人的價值觀也是這個時間段成熟的,有了穩定的價值觀,你才能更好的選擇走哪條路(更重要的是你會在大學校園裡遇到一堆碩士博士,沒吃過豬肉也可以見見豬跑,看看他們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所嚮往的,或者可以問問他們,但千萬別問"你什麼時候畢業」之類的問題,別怪我沒提醒你O(∩_∩)O哈哈~)


由於現在上大學不像剛恢復高考那會,瞬間改變個人命運,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放棄參加高考的。但是我想說的是以前知識改變命運那是在知識稀缺的年代,而現在「沒有知識才會改變命運」,知識是一個人必備的技能。就像以前會開汽車可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給領導開車,現在會開汽車是大家的必備技能。

廢話完畢,上美國猶他大學Matt Might的真貨。


1.假設人類所有的知識,就是一個圓。圓的內部代表已知,圓的外部代表未知。

2.讀完小學,你有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識。

3.讀完中學,你的知識又多了一點。

4.讀完本科,你不僅有了更多的知識,而且還有了一個專業方向。

5.讀完碩士,你在專業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6.進入博士生階段,你大量閱讀文獻,接觸到本專業的最前沿。

7.你選擇邊界上的一個點,也就是一個非常專門的問題,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8.你在這個點上苦苦思索,也許需要好幾年。

9.終於有一天,你突破了這個點。

10.你把人類的知識向前推進了一步,這時你就成為博士了。

11.現在你就是最前沿,其他人都在你身後。

12.但是,不要陶醉在這個點上,不要把整張圖的樣子忘了。

繼續努力向前推進吧!


我覺得,要搞清楚自己有沒有intellectual curiosity. 然後再考慮讀博的問題。

我清楚自己有intellectual curiosity。

尤其是在investment bank的技術部實習過之後,我更加清楚自己的intellectual curiosity還蠻強的。所以我讀博了。

另外,如果要讀博,還是要1)學好英文 2)選擇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比較強的學校讀博。

/////////////////////////////////////////////////////////////////

最近我開始看量子力學的課程視頻,當作給自己科普。強烈推薦大家看!

郭光燦院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 第1講 奇妙的量子世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開課:來自量子世界的新技術_全5集_網易公開課
光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還不清楚。
大家自己去看吧!


值得,反正不讀的話,一輩子這麼長的時間,你也是要庸庸碌碌地死去的。


看到這個答案我彷彿看到了那個年齡的我,雖然是反面。
「我讀完大學以後要讀研究生,讀完研究生讀博士,讀完博士讀博士後,博士後之後還有嗎?啊沒了?好可惜啊。「
這個想法是很幼稚,但是和很多人的想法其實是一樣的,即把本科→研究生→博士作為一種遞進關係,而非三種不同的選擇。而題主在提問時已經暗含了這種學位間的遞進關係。
我身邊很多人具有類似的思維,我想這也和國內的就業競爭壓力是分不開的,只有似乎「略高一等」的學歷認證才能證實自己的能力。
讀博士最原始的導向就是要為科研奮鬥終身的啊!博士已經算半個職業了啊!如果不做研究類型的職業,何苦讓自己為導師打上五年工T T
讀本科是為了找到以專業智力導向的工作啊!要是你以後希望每天不用動腦做個麵包師之類的,何苦自找高樹掛啊 T T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朋友的話才是對的呢,是啊你以後想做什麼呢?
你想以後當科學家?小夥子努力啊寒窗十五年等著你!
你以後想當個普通工程師?好好讀書考上個好大學吧!
你想當廚師?好嘞初中畢業送你去藍翔(這真不是黑= =)
雖然小朋友還不會有那麼確切的判斷知道自己的意願,但是我確實希望類似的對話,類似的想法能夠更多地發生在中國的家庭里。長此以來,很多中國家庭的傾向,就是把智力性水平(更何況博士並不與智力水平成完全正相關)置於鄙視鏈的頂端,彷彿博士就是最高level,讀個職業學校簡直是太low了啊。排名第一的答案闡述了讀博士給他帶來的種種收益,但是這只是對他個人而言來說。還有很多實際上並不適合走這條路的人,在讀博士這條路上浪費了青春,消磨了銳氣。
所以題主沒有必要向你朋友的孩子論證這種選擇的正確性與否,待到時日他自然會懂。須知,人生不是練級。


phd是讀下來的,但並不是學下來的。

你要做的是自己原創的研究,而不是學別人的東西。



一個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就是單純地想知道一下碩士和博士什麼的「幹嘛要學這麼長時間?都學啥?」,看你們分享了這麼多經驗,這麼長的答案,先不說初中生能不能理解吧,至少我這種懶人是沒興趣去看完的,而且我覺得說得太大太空了。

自己用pad畫了一下自己的見解,對中學生或是其他不了解科研工作者的人們我覺得這樣解釋應該就很好理解了:

(字丑,你們忍忍。)

======================
14.9.15

非常感謝惡魔的奶爸贊了一下我這個蠻早之前的冷門答案,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非常感謝大家的贊。

然後你們有幾個人好煩,一定要說我這個不是原創不是原創,要我標明原作者原作者,我自己答個題畫個圖標個毛線的原作者。

煩不煩。

喏,你們要標我就標給你們: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 大家好我畫的圖的思路和這個圖很像,我第一次聽這樣的思路是上課的時候一位老師給我們講的,然後後來在網上看到了這個圖。下次你們在課堂上要是有老師這樣畫圈圈給你們描述學術道路你們一定要記得舉手說「老師這個不是你原創請標明原作者呵呵」。

圈圈套圈圈講解人類科學的鼻祖可能是這個圖也可能不是。人家畫人家的見解,我寫我的見解。你們愛覺得原創就原創,愛覺得一樣就一樣。

我跟你們畫幾個圈圈講道理,你們非跟我計較原創不原創。真是沒法好好玩耍。


我還沒想明白這個問題……
目前能體會到的一點是,從大四開始到現在到博士畢業,將會是我智商最高的幾年。
比如自己專業方向近五年的重要文獻都記得摘要和作者,看到文章里的圖稍微想一下就知道是誰寫的。但我真的沒想明白,腦袋裡裝這麼多這東西究竟有什麼用。
SIGH。希望積累下來的能力可以遷移,不過要等到以後才知道答案。先混畢業……


說說我自己吧,我為什麼26歲剛讀碩士?為什麼不找個工作踏踏實實、積累經驗、抓住機會。。。走向人生巔峰呢?
先簡單介紹下我自己,2年半以前,也就是11年夏天,我從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南方的造船廠做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拿著探測儀器穿梭於工廠之間,為各種鋼材檢查身體,但由於一些原因,在工作一段時間後我辭職了,我的目標是考研,知識改變命運。
2012年3月——2013年1月,這是我的第一次考研,失敗了。1月份爺爺去世了。
2013年3——4月,調劑,去了兩所上海的中科院面試,各方面都不理想,調劑也失敗。
2013年4月——2014年1月,二戰,失敗。
2014年2月——3月,在北京找了半個月工作,人才市場幾乎跑遍,拿到了幾份工作的offer。
2014年4月,調劑某211,成功。
考研期間在小公司待過,也做過家教,工作後考研確實有難度。
我是學材料的,據我所知,對於工科,很多好單位好崗位的硬指標就是研究生及以上,而不是工作經驗,這是個概率問題,當然不排除個別極其優秀的人,所以說我考研的第一個目的和許多人一樣,就是為了一個更好的前途。
年輕人趁記憶力,身體各種機能運轉良好時應該多讀書多學習,年齡大了想學也學不動了,會力不從心的,這是第二個目的。
讀研會讓你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全新的視野,高質量的朋友圈,這是第三個目的。
28歲畢業後,我也可能讀博士,原因和讀研一樣。
讀書不是浪費時間,付出必有收穫。
藉此機會,感謝一直支持我的父親母親和奶奶,我的同學們朋友們。
同時祝在考研路上追夢的人,都有一個好結果~


推薦閱讀:

清華大學有哪些學生經常吐槽的典故?
大學裡如何做到獨立而不孤僻?
中文系、音樂系、美術系的學生為什麼一定要選擇你所就讀的專業?
2018年校招,你經歷了什麼?
你在大學裡吃到過什麼最奇葩的東西?

TAG:大學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