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決定了你的階層 (class)?

是出身、家庭背景、畢業學校、從事工作、你的圈子、你的財富、你的眼界,還是其中的一個或者幾個決定了一個人的階層?這幾個條件之間有什麼聯繫


謝謝邀請。

階層(strata)和階級(class)嚴格意義上其實是不同的。只不過大眾混用,很多時候學術上也混用。一般用class,階級這個詞還是比較多,但除非說特別政治化如毛年代,意思其實和階層strata比較接近。這個答案里還是混稱,為了方便。

學術上研究階層,一般有兩個方面。一個是class structure(階級結構),一個是class agency(階級代理/階級社會行動,這個不知道專業怎麼翻譯)。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階層怎麼劃分,階級之間是什麼關係,從宏觀經濟角度關注的如馬克思,就是比較關注階級結構。

後者注重的是階級和個人的關係和意義,比如階級是怎麼形成的,有什麼行為代表了階級,和階級意識(class consciousness)。

顯而易見,宏觀的階級分層和結構,直接影響到微觀的階級體驗。所以說階層/階級的時候,這兩者缺一不可。

階級分層的方法有很多,是個完整的學術領域,這裡就說最常見的好了。四種指標:
1)收入
2)工作
3)教育
4)自我認知。

前三種一般可以客觀統計,最後一個是主觀的,也最複雜。當然,主觀認知和前三種客觀條件也是分不開的。題目似乎問的偏主觀,咱們就說主觀的。

說細了,主觀認知其實還分兩種,一種是你的自我認知,一種是別人對你的認知。某人覺得收入最重要,手裡票子多了階層就上去了,可別人看ta覺得此人怎麼這麼素養不夠,階層檔次低下,就會出現認知差別。這種差別的重要意義在於,同一個「客觀」階層的人,可能因為主觀認知,而對彼此不認同,那麼成不了氣候,無法產生階層共鳴,就毫無XX階層對XX的影響可言。

再說回題目,什麼決定了你的階層。從個人角度回答,自然答案繁複,無論研究結論是啥,都會有人說「我(個人)不這麼認為」。具體學術大牛們的爭論史就不搬出來說了,其實網上常見的爭論不外乎兩面:到底是經濟因素(收入和錢)重要,還是精神因素(素質教養品味眼界)重要?

簡單地回答:兩者都重要。

一般是經濟因素為先,而精神因素在上。尤其目前中國的現實是,有了經濟,才能發展精神,很多階層符號(symbolic boundaries of class)都是建立在經濟的基礎上的。光有精神因素,缺乏經濟基礎,不是不可能,很難。

同時,沒有精神因素的支持,光有經濟因素,往往是撐不起所屬的階層的。這其實也和國情有關,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快,一個人的經濟增值速度往往可以超過精神累積的速度,產生偏差。所以才會有「暴發戶」這個詞的出現。

當然也可以舉出不一樣的例子,但一般都是少數。再者,就如上面所說的一樣,主觀認知要自我+外部認同,一些二缺一的階層人物,往往會在某個方面有認知差別,所以也爭論頗大。

題目補充內容里說的家庭背景、出身、圈子、人脈等,屬於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間與經濟和精神這兩者之間,往往最後收穫的也是這兩者。樓里有位答主覺得家庭出身最重要,可能是因為覺得這兩者可以轉化成經濟+精神方面的資本(如猜測不對,請告知,馬上刪除),但這並不代表階層和經濟+精神因素完全無關。家庭背景並不出眾,也可以通過自己努力累積經濟、人脈和社會資本,拼爹是很開掛,但不是唯一的路。

當然這是對社會階層最最簡化的解釋,真心要研究階層的,繞不開馬克思、韋伯(Webber)、波迪爾(Bourdieu),再深一點的有Goldthorpe,Lockwood,Sorokin等等等等。這裡算是扔一塊敲門磚啦。:)

更新:沒想到這麼快被刷上去了,謝謝大家。不好意思圈人,就把之前關於「首樓」的話刪啦。其實看看不同人群對階層的主觀體驗,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是階層的研究方向之一呢。再次感謝 :)


(2015-3-20 第3次修改)
非常好的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困惑的問題。
就個人能力而言,我不奢望講全講透,但盡我所能,會將我的觀點與論述和盤托出,以期拋磚引玉。(結尾有明確結論)

首先,歸根結底「階層(class)」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是不存在這個概念的。甚至兩、三個人也不行,必須形成一個群體。這是前提。

另外根據社會學的實驗結論,當一個由多人組成的足夠大的群體形成之後,只要產生合作,必然會逐步的分出不同層級。
在這其中,「群體」是前提,「合作」是條件,「分層」是結果。
個體如果是孤立的,也就不會與他人產生層級關係,甚至少有信息的流通。但往往這很難實現,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源有限的世界中,從很久以前起,我們的祖先想要生存,就必須能夠高效的獲取必要資源。合作的效率遠遠高於個人行動,從而提高每個群體成員的成活率。從這個角度來講,合作是必須和必然的。
不但人類,任何擁有社會屬性的動物,例如黑猩猩也會選擇群居與合作【注1】,在每個猩猩群里都會有一個王,佔有全部母性的交配權。

既然合作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為了更好的進行合作我們人類甚至進化出了相應的生理及心理功能(適應器)。但這和層級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一切的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資源」。

所謂資源,就是那些用來滿足我們需求、實現我們目的的必需品。
根據進化論我們可知,任何生命的核心需求就只有兩個:

  • 個體生存
  • 種群延續(自我基因的延續)

在此基礎上,心理學家馬斯洛劃分了更加具體的五個遞增類:

  • 生理需求
  • 安全需求
  • 社交需求
  • 尊重需求
  • 自我實現需求

這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分別代表了當下生存條件的滿足和未來穩定的生存條件滿足。
社交和尊重則涉及到了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和角色需求,進而爭取更大的幾率獲取重要資源,讓自己和自己後代的基因在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

資源如此重要,群體的結合、分工、層級也都是伴隨著資源的流轉而產生的。所以在層級的定位這一點上,最主要的要素是2個能力:

  1. 對現有資源的維持能力
  2. 對重要的新資源的獲取能力

這兩種能力越高,一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也會有更大幾率處於更高的層級。其次,要素1的優先順序是大於要素2的,後文會詳細說明。
而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要素一:對現有資源的維持能力

在前面說過了「資源」的作用是滿足我們的需求,例如財富可以購買他人製造的商品;兩性伴侶可以傳宗接代、延續基因;專業人才可以與你協同工作,一起實現只憑自己做不到的目標。
這些資源有些我們已經擁有了(存款),有些可以隨時借用(人脈),有些還需要努力去獲得(升職)。

那麼,對於「已經擁有的資源」有兩種來源途徑:

  1. 先天的或者來自他人的饋贈:這一種我們叫做先賦性的資源,例如繼承自父輩的財產,美麗的外表,身高,智商,親戚關係等等,這些資源與生俱來,無需任何努力。
  2. 付出成本獲得的:後天性的資源,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成本去獲得,成本也是一種資源,是人們為了有目的性的獲取另一種資源而自願投入的。

在擁有資源之後,還需要有保護個人資源、使用個人資源的能力。不然就好比將一個攜帶現代熱武器的小孩扔到古羅馬競技場,由於他不具備使用武器的能力,其結果還是分分鐘被幹掉,甚至他要是攜帶了金銀還會被搶走。
尤其是當繼承了一些本不屬於你的資源後,匹夫無罪,懷璧有罪。蜀王劉備的兒子劉禪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個國家是體量多麼龐大的資源,到頭來淪為亡國奴。

要素二:對重要的新資源的獲取能力

這是對後天性資源的獲取能力,例如能不能憑知識和經驗在人才市場把自己賣出個好價錢;能不能憑外形和內涵打敗競爭對手娶到聰明美麗的伴侶,讓下一代擁有更好的基因;能不能擁有龐大實用的關係網,及時獲得信息和幫助,進而在資本市場獲利。
又或者在很久以前,能不能憑藉智慧和身手,打到足夠的獵物,讓自己和家人果腹。

從例子里可以看到,所有這些獲取資源的過程都伴隨著競爭。但假如你是部落里最能夠打獵的男人,不論是依靠智慧或是力量,你有能力獲取對整個群體都至關重要的食物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有可能成為領袖,擁有政治資本指揮餘下的人們。
這時,你在群體中的地位就很高了,屬於第一梯隊。

這種獲取新資源的能力,一般來說是靠後天培養出來的。在這一點,每個人對不同類別的天賦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找到自己的天賦特長,注意揚長避短很重要。

「層級」(Level)和「階層」(Class)

在上文我其實一直用的是群體中「層級」這個詞,明顯這並不是「階層」。正如我在小標題中所注的英文單詞並不相同。
因為「階層」是在一個形成文明的社會中才有的產物。文明意味著生產力,意味著文化,意味著政治。不過這與「階級」還有少許區別,「階級」會更封閉一些,需要更多的共性,例如埃及在進入封建社會後出現的可以不事生產的「僧侶階級」。

「階層」和「層級」最大的區別就是:流動性。

當階級產生後,一般社會(對應群體)中的每個階層都相對固化。而這種固化,其實是一種資源的固化。例如封建時期重要官職和書籍的世襲;現代社會財富和圈子的傳承等。這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在一個小群體內,大量資源屬於共有財產(美劇《LOST》),只有在社會穩定了之後,個人財富的累積才有可能。

所以「階層」的決定因素除了上文中對「層級」要素外,還增加了一項:
當事人當下直接和間接控制資源的總量。

在現代社會,隨著我們經濟體制的進化,寬泛的資源被細化成了不同類別的「資本」(包括但不限於):

  • 自然資本:動物性需求的滿足之物
  • 經濟資本:用來交換與流通的資本
  • 社會資本:建立在社會(人際)關係基礎上的嵌入性資源
  • 文化資本:對制度與文化習俗的解釋和遵守
  • 人力資本:自身的能力與技能
  • 政治資本:金字塔結構型組織中的關鍵位置與視野(制度性權力)
  • 其他資本

這些資本分別能夠滿足我們的不同需求,每個人擁有的量也不相同。並且其中有些是可以繼承的,有些是只能在特定情況下才能獲得的。
而這些不同類別的資本在不同的社會中,重要性也不盡相同。當計算在某一社會中某人的社會地位時,還需要考慮他所擁有的資源的權重。

結論:什麼決定了你的階層:

  1. 已經擁有的資源總量:包括先賦性的和後天獲得的資源,這裡包含了可繼承資源(之前的工作、累積的人脈、家庭的繼承等)和先天的身體條件(健康、智商、外貌、體型、種族)。
  2. 對現有資源的維持使用能力:繼承的家業是否有能力或意願繼續打理下去,是否有足夠的個人素質能夠利用繼承的資源。
  3. 對重要新資源的獲取能力:在不同的時期和社會中,對重要資源的定義是不同的。但更重要的還有一個人從小獲得的教育、成長環境、眼界等,是否從心理到身體讓他具備了對重要資源的敏感、意識、辨別和獲取能力。

可見一個人的家庭教育和環境十分重要。

這三點的綜合考量【注2】,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中所處的階層。從每一個條件中收穫的正面影響越大,個人的階層也就越接近社會上層。
因為按照階層的分類法,群體必然是成金字塔狀的,越往上人越少,但人均控制的資源卻越豐富。

【完】

備註說明:

注1:動物之間的合作比起人類簡單許多,人類能夠主動的分工利用陷阱、引誘等方式獵殺食物,還能夠有效的分配等。但是動物間的合作更多是應激性的,例如在猛獸來襲的時候一起將其打退,保護幼仔等。

注2:綜合考量的意義並不是簡單的堆積。例如15世紀的美洲大陸,即使一個人再有錢(通過繼承或運氣),只要他的種族是黑人,那麼我們可以說在他所處的社會中先天處於劣勢,對於社會主流的資源的獲取能力也相對不足。

---------------------------------------------------------------
看到問題就進來了,然後就寫了這個答案,很多內容直接憑記憶寫了也沒有查閱資料。所以肯定有不足之處,歡迎指出,我會改正。
但最重要的還是這整個邏輯,從資源到生命需求再到社會階層。

相關書目:

  1. 《進化心理學》——David M.Buss / 熊哲宏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7
  2. 《動機與人格》——[美] 馬斯洛 / 許金聲 等 / 華夏出版社 / 1987
  3. 《社會資本》——(美) 林南 / 張磊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5
  4. 《社會性動物》——Elliot Aronson / 邢占軍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7
  5. 想到再補充

--------------------------------------------------
對社會心理、社交行為有進一步興趣的可以參考我同話題的其他答案: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願意幫助別人? - Amos 的回答
是否也喜歡上知乎是否會成為你擇偶時的考慮因素之一?為什麼? - Amos 的回答
6度社交理論的朋友是指哪種程度的? - Amos 的回答
如何經營平時較少交集的人脈關係? - Amos 的回答
好朋友之間是如何變淡的? - Amos 的回答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 Amos 的回答
什麼決定了你的階層 (class)? - Amos 的回答
人為什麼會出軌? - Amos 的回答
為什麼說「喜不喜歡和合不合適是兩回事」? - Amos 的回答
女朋友總抱怨這兒痛那兒痛,讓我很抓狂,為什麼? - Amos 的回答


最讓我深深感受到階層的是去美國的旅行,不是拉斯維加斯奢靡恢弘的建築和紙醉金迷的show場,不是灣區驚人的房價,LA的Beverly hills和17miles的豪宅…是在Stanford的同學告訴我,他的期末作業是送一顆衛星上天,而我的畢業作品,是做一個發光二極體。


在時而面對北美的同事驚訝又少不了戲謔的表情,以及歐洲大陸各種高呼社會科學要go beyond class的口號聲中,我以為天下只剩英國人在意class這碼子事呢……

最早馬克思從資本(capital)說分兩個階級:有產和無產階級
後來如@楊雨蒙 提到的,韋伯又加入了 status group等因素,說出了經濟資本還有文化,社會呀等其他因素
再後來布迪厄又進一步規整出四個因素「經濟資本(如財力),社會資本(如人脈),文化資本(如受教育程度)和象徵性資本(如粉絲數量)」。通俗理解一般說有三個階級(working, middle,upper class)基本也可按照這四個元素劃分。

但BBC說,這都已經過時啦!2013年的調查顯示在英國就有7個階級呢,鏈接在這裡,各位可自行對號入座:BBC News - Huge survey reveals seven social classes in UK


什麼決定了你的階層,其實是在探討:階層間有什麼區別,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區別。

《格調》里提到的看不見的頂層,恕我愚蒙,目前還看不到;看不見的底層,其實不說也沒有關係,大家都能猜測到。而且社會是紡錘形的,所以說說占絕大多數看得到的上層和看得到的中層、下層吧。

整理照片的時候,翻到幾張照片,放上來正好回答這個問題。

照片一:某豪車展上來看車的名流。照片為本人所拍,非專業人員,普通相機。

照片二:某車展 (圖片來自網路)

不用動用太多的腦力便能知道,照片一里穿著two button down襯衫看著手機傻笑讓旁邊穿著得體的金髮女郎自己去社交的年輕男人,和照片二里穿著圓領T恤掛著准入證拿著長槍短炮疑似對準名車實質對準車模的男人和他的基友們,肯定不是一個階層(class)。這兩種人,只有極小的概率會遇見。

同樣的豪車、美女為背景,卻得出不同的結論,為什麼?

他們對待優質資源的態度,完全不同。(請允許我在這裡把美女歸入優質資源,並非性別歧視,帥哥也是優質資源嘛)

個人觀察,階層越高,那麼對優質資源的重視和依賴程度越弱。但是這種弱依賴,並不是那種「反正我也得不到,那就不要也罷」的放棄,而是「只要我想要+努力,多少都能有」的自信。

這種自信最大的可能性,應該來自於優渥的童年和良好的教育。而這些則需要上一代的足夠的財富和資源積累, 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三代出貴族」的原因吧。 (每年我都去查一下伊頓公學的當年學費,然後告訴自己 - 別做夢了少年!:) )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提到,精神因素也很重要,那我就補充一張照片。

圖三 (圖片本人所拍)

左下是Forbes的影響世界第59號人物,陳馮富珍(謝謝指正),右下是WHO ADG們(WHO | Assistant Directors-General)。他們在年會上準備表演節目。

這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憑藉精神因素(非經濟因素)而躍入另外一個階層的最佳例子。他們和你我一樣相貌平凡穿著普通,依靠超過常人的勤奮與天分,躋身上層。可是這條路之難,難於蜀道。以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都不用拼天分;等到拼天分的時候,才知道有那麼多天分遠勝自己的人。

綜上,決定了你的階層的,很簡單:
1. 是否有足夠多的物質資源支撐優渥的童年+教育
- 》是:上層
- 》尚可: 中層
- 》否: 下層

如果選擇的是尚可或者否,那麼
2. 是否有足夠好的天分+足夠多的努力。
- 》是:可能往上一層
- 》否:留在原階層


本文政治不太正確,慎讀。
階層的固化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堅硬,一些決定了你的階層的隱秘因素常常被我們忽視,比如,朋友圈子。

俗語有云,你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是什麼樣的人,有人就說了,嘿,那我多交點高層次的朋友不就好了?沒那麼簡單,實際上,家庭出身和環境往往限制了我們的交友水平,甚至優質良師益友擺在你面前你也未必能抓得牢,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而一個人朋友圈的優劣,將又反作用於這個人的品位、品質、學業、事業、視界等等,形成良性或惡性循環。我們往往缺乏鑒定朋友圈子的意識,又缺乏過人的毅力和努力跳出粘滯的漩渦,導致社會階層通過我們的朋友圈子進一步固化。

給大家說個人吧。小A,出身山東農村家庭,家境平平,理工科,本科畢業於某二本院校,研究生就讀於江蘇某985,是個資質中上但頗為上進的好孩子,就像是平凡而普通的我們一樣。

有一天我突然很嚴肅問他:小A,你稱得上是朋友的人中,有幾個是大城市的人呢?

小A一愣,想了一下說,好像沒幾個。

我說:究竟是沒幾個,還是一個也沒有?我說的大城市,至少是省會或區域中心城市,其中不包括城市附近郊鎮,也不包括城鄉結合部。你有認識這些地方出來的孩子嗎?

小A搖頭,說:我玩得好的朋友雖然很多都是研究生,也有幾個名校畢業的,可他們跟我一樣很多都來自農村,條件好一點的也是小城市出來的。不過他們都很上進也很聰明,都是很好的人。

我說:挺好的。不過我要問你,你的朋友圈子裡,經常性訂閱各類政經時尚類雜誌的人有多少?擁有股票和基金賬戶的人有多少?年閱讀量至少有40本書的人有多少?在知乎、豆瓣、果殼等平均教育程度較高的社區中有自己的話語圈的人有多少?從小學習鋼琴、舞蹈或繪畫的人有多少?至少遊歷過三個國家的人有多少?大學畢業一年內擁有私人汽車的人有多少?

小A想了一下,搖搖頭,他答不上來。

我:這些生活興趣的有和沒有,並不會對人的吃喝拉撒睡有什麼 影響,可它們卻是中國優質中產的部分象徵,也是開拓視野、構建生活品質和品位的基石。如果人的品位和視野只限制在過度泛眾的湖南衛視、淘寶爆款、蒼蠅館子和麗江,這個人就永遠無法享受到大自然與人類文明經過無數年積澱創造的精緻和燦爛。我們雖然可以說,吃煎餅果子和吃櫻桃酒馬卡龍都提供了一樣的熱量,看花千骨和讀伊塔洛·卡爾維諾都獲得一樣的愉悅,游農家樂和訪塞席爾群島都可以一樣放鬆身心,可是人的需求如果只駐足在泛眾水平,那麼大自然與人類文明對於其來說就只停駐在簡略的快消品而已。擁有國內985大學的研究生學歷已然可稱為鳳毛麟角,可是學歷如果只帶給你一項技能,而不是一座對更大世界探索的瞭望塔,那它實在無意義。

小A:這些和我有什麼關係呢?剛才你說『出身在大城市』又是怎麼回事?

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的朋友圈子往往決定了這個人的品質。如果你的朋友們各有所長、內涵豐富,你很難不受他們的影響。如果你身邊人人人愛讀書,你潛移默化中就會傾向於增加閱讀量跟上他們的思維和腳步;如果你身邊朋友人人在大學沉迷網遊,不陪他們多玩兩把就會被邊緣化。大多數人意志並不堅定,也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環境與交際圈則對他們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而我上述舉的一些例子,更大可能會被大城市出身的孩子擁有,畢竟大城市資源更豐富,其數輩所積累的優勢也有更大幾率良性循環生生不息,並不是在歧視農村孩子。

小A:確實……不過,唉,我身邊雖然也有不少高格調的人,但和我都是泛泛之交,玩不到一起啊,怎麼辦?

我:為什麼玩不到一起?

小A:這些人的興趣愛好我一個都不了解,萬智牌我沒聽過,網球我不會打,叫我一起去吃海鮮自助我不捨得……然後他們聊阿方索、張元,聊紀德、殘雪,聊Rihanna、李志、小林未郁,我一個也沒聽過,閑時我就看看《平凡的世界》,聽聽周杰倫什麼的。平常一起打籃球有說有笑,可感覺他們根本和我不是一個層次的,極少有機會深交,他們有自己的圈子,裡頭都是那樣的人。

我:那你有沒有試著接近他們?

小A:以前有過。但是我在他們面前總感到自卑,我討厭這種感覺,乾脆就不和他們來往了。跟和我一樣從農村出來的同學交往,我就覺得輕鬆愉快,尤其是和一些各方面都不太如我的人做朋友,還使我有點優越感……

我們的對話結束了。

他這種用「相似背景」區分某類人等級的方式,儘管科學他說並不確切,但與其他任何試圖把一個等級與另一個等級區別開的方式幾乎毫無二致。不論你與另一個人是在討論公羊隊還是四九年人隊(以1849年涌往加州淘金的人命名的橄欖球隊),也無論是討論休閑旅行汽車。大屋(即牛津大學的基督教堂)、萊奧尼斯大媽、紐約證券交易所大行情板、葡萄園、還是瓷器,如果你不覺得有必要對你話中的暗示詳加說明,或者根本無意解釋你的意指,你就很可能在與一位與你等級身份相同的人談話。這一點千真萬確。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保羅·福塞爾

一個人的愛好廣泛與否,生活品質高低與否,品位和品鑒能力高低與否,與這個人的家境、階層有著巨大關聯。剛才所舉之例,便是大多大中型城市中產階級家孩子的特徵。中產階級孩子與農村孩子可能在同一個大學就讀,可能學習成績相同,可能生活在同一宿舍的屋檐下,這將會造成一種錯覺,讓他們誤以為對方和自己條件是差不多的,但是他們其實過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他們所處的人際和生活環境天差地別,農村的孩子更可能會因為承受家境壓力做出短視選擇、更可能會被同層級的朋友拉低品位、更可能會受到務農父母的影響繼承重男輕女、更可能會因為兒時未體驗過繁華導致長大後過於沉迷虛榮。同樣的,城市的孩子更可能繼承父母在城市裡優質的人脈、更可能從小被父母送去學習藝術技能、更可能負擔得起出國留學和海外志願活動、更可能在優質教育環境下交到更優秀的朋友,等等。農村的孩子與城市的孩子如果同時擺脫父母蔭蔽和影響,到遠方去學習和工作,那麼他們自身素質更會顯得明顯而銳利,從小的生活方式使得他們基本只能吸引到同等環境下生長的人成為朋友,那麼這個人將是陷入良性循環還是惡性循環還是平庸循環,趨勢大部分情況下是可以預測的。當然,相同志趣的人也許會不分貧富貴賤走到一起,然而,貧富貴賤卻是決定志趣的關鍵因素。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少受到地域和財富的限制,因此 志趣的差別表現得越來越突出,而人的志趣往往更多是代際累積和個人野心的反映品——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施壓,你會從小寫得一手漂亮毛筆字?沒有重點中學寬容又有情懷的老師推薦,你會早早拜讀過《戰爭與和平》?沒有嚮往美麗與優雅的決心,你會研讀雜誌認真學習化妝、會努力減肥哪怕是受盡折磨?

繼續說點政治不正確的話。我所接觸的相當部分的農村和小縣鎮出生的學生(不是絕對),他們雖然和城市同學們擁有相同的入學成績,可他們的娛樂生活往往貧瘠得可怕,他們的衣著從來難以恭維,他們的視界往往充滿迷惘,他們更容易被用於逃避現實的產品吸引——網遊、爽文、一夜情等,他們的人生規劃往往一眼就能看的到頭……出身無意識地締造了他們的局限性,也無意識地決定了他們的交際範疇。當然,也有少數野心十足的人脫穎而出,他們勤奮、聰明、敏銳,通過奮鬥融入城市中產階級締造的朋友圈子,甚至被更高的階層欣然接納,源源不斷汲取城市文明散發的輝煌,完全洗脫掉了「鳳凰男」的印記,而這又是另一勵志章節了。

這裡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了,農村人怎麼了?小城市人怎麼了?大城市人怎麼了?憑什麼你們就能有優越感,我們就要天生自卑?可是不要忘了,無論中外,絕大部分人的奮鬥方向都是成為或是維持城市中產階級身份,城市中產階級是絕大部分人天然的最後歸宿。而有的人奮鬥的起點是大地的原點,有的人奮鬥的起點卻已經是大部分人渴求的終點了。如果農村孩子能早早從「終點人」身上吸收他們的精華,那麼顯而易見他(她)能少走相當多的彎路,能避免相當多的岔路,能更快地融入他們未來即將實現的生活方式,可是,出身卻註定不同階層的人其實是相當難成為朋友的

農村談畢,我們來看看小B。小B出身於某東南沿海省會,父母都是受過教育的公務員,十分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小B本科就讀於某一本,研究生畢業於某211,現在供職於一家外企,同樣平凡普通得和我們一樣。

我:小B,你稱得上是朋友的人中,有幾個是農村或是縣城出來的人呢?

小B愣了一下,他仔細想想,搖搖頭。

我說:你是不是瞧不起農村縣城人,不願意和他們交往?

小B搖頭:當然不是啊。只是第一我生活中很少跟他們有接觸,朋友圈子裡都是和我家庭差不多的。第二,他們和我都沒什麼相投的愛好。是有幾個跟我關係比較好的出身縣城的同事,可下班後也沒什麼交集,他們愛在大排檔拼酒,我不愛去。

我:那我問你,你的朋友圈子裡,每年都有至少一次出國旅行計劃的人有多少?就讀於常青藤的有多少?在家庭支持下創業的人有多少?對奢侈品研究頗有造詣的人有多少?住在有警衛站崗的四大班子生活區的人有多少?25歲以下至少打過五次高爾夫的人有多少?

小B:這,好像真沒幾個。壕我只認識一個,也是因為他恰好跟我同個宿舍,不過現在聯繫也不多了。

我們的對話也結束了。

剛才我就近所舉例的,是比普通中產階級小B更高一層級的人,小B同樣受制於出身和環境,並未有太多機會被更上一層次的人納入朋友圈,卻也同時與下一層級的人沒過多交往。一個人的朋友們是什麼樣的,他自己就是什麼樣的人,這句話是如此殘酷而現實。想要交往到更高一層階的朋友,受到更高一層級的人的影響,就必須首先跨越出身這個壁壘,人們必須要有比想像中更大的毅力、付出比想像中更多的努力。

階層固化早已是既定事實,雖然「固化」中仍然具有相當的流動相,可「努力就有收穫」、「向上爬就能爬到頂端」仍是困難重重。一個人想要改變自己的境況,提升自己的階層,必須好好選擇自己的朋友圈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能給你提升能力以任何幫助的人身上——當然,不是說要以勢利的眼神處理交際,而是人必須要知道自己要什麼、自己喜歡什麼,並因此奔向光芒更溫暖的地方,決絕地割捨身邊的負能量。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須提升自己小A也有與更高一層級的人交往的機會,可是他在他們面前什麼也不知道,倍感自卑,因此拒絕與他們更多來往。小A出身在農村,從小視野的局限性給他在長大後帶來很大障礙,這是既定的、殘酷的、不公平的,可是這絕不是小A應該自暴自棄,降低格調的理由。他可以去學習,可以去模仿,可以去厚著臉皮嘗試與一些善意的高一階層的人交流,可這需要付出很多,太少人有這個意識也太少人願意去拉下面子,「缺乏努力」這道柵欄足以牢牢護衛著階層的固化。作為小B,要與更往上一層的人交往,殷實的家庭和顯赫的家世是必不可少的了,到了小B這層人,階層的「固化」更為堅硬,小B所要累積的決心和付出的努力遠大於小A與小B的接觸。雖然不是不可能,可慶幸的是,小B所在的層級已經是絕大部分人終生奮鬥所奔向或是所維持的目標,野心不夠強大也不會影響他的體面人生。

有人說,到了30、40歲時,待到事業小有所成,朋友圈自然就會更新換代的。這是沒錯的,朋友圈子的升級是給你努力的犒賞,同時又會反作用於你的事業。但你從1級升到3級用掉二十年,起點是3級的人用二十年可能都升到4、5級了,階層的堅固使得大部分人永遠追不上一些人的腳步。可是,如果一個人不清楚地接受現實、認清環境,並因此付出針對性的奮鬥和努力,邁向更高階層永遠只會是泡影。

-


要說階層,得先明白咱們國家的階層有那些,儘管之前有十級劃分的方法,但是個人看過下面的九級劃分方式印象比較深刻:

中國的階層分級:
1級:以在任委員、退休常委為代表,和2的區別在於,1對全國局勢有控制能力2沒有。

2級:以在任實權省部級幹部、退休委員,比如劉跨越就是本級的典型,部分大權貴TZD富商、大銀行家(這個目前是體制內)為代表。和3的區別在於,2能影響國家政策3不能。

3級: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別實權的局級,或是大企業主、一般權貴富商、名牌大學校長、中等銀行家(比如董文標之類)為代表。和4的區別在於,3能夠影響一個地區或者行業的發展,4不能。3以馬雲、馬化騰等為體制外的頂峰,3其實是行業精英或地區體制精英。

——1—3級是中國的上層社會,普通人非奇遇不能進

4級:以一般地廳級、實權縣處級、院士、大教授、高級職業經理人、名醫名律師、高校校長、演藝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業主、小銀行家之類為主。普通人通過奮鬥最多能夠達到這個層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國區總裁、范冰冰之類就是體制外本級的頂峰。4和5的區別在於,4和上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5沒有。

5級:以小企業主、普通處級副處級或實權科級幹部、教授、中等職業經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線明星、小有名氣的醫生律師工程師等。5和6的區別在於,5有自己的事業,6沒有。

6級:以普通公務員、主流企業職員、高校青教、普通自由職業者、一般醫生律師、一般工程師、大點的個體戶等為主;

?名牌大學生研究生畢業後多在這個層次。6和7的區別在於,6有一定的上升空間,7很難。

----4-6級是中國的中層社會,分別是高中低端中產階級,普通人通過努力大多最後定格在第5級。

7級:以普通企業工人、邊緣化的體制內、小個體戶、城市底層土著、富裕農民之類為代表。7和8的區別在於,7能夠在大中城市立足,8不能。

8級:以血汗工廠工人、普通農民等為代表。8和9的區別在於,8能夠自食其力,9不能。

9級:以大城市底層失業人口、偏遠山區農民等為代表,基本不能自食其力(以城市的基本生活要求)。

----7-9級是中國社會的底層。


以上可以將中國的階層又再次劃分為三個大階層,通過對每個大階層的基本認識就不難看出如何回答鹵煮的問題了。

上面階層劃分中的1-3個階層,中國的上層社會,普通人非奇遇不能進。但是這些人的來源在哪裡呢,個人覺得後天努力有一方面,但是這部分人種很大部分是在社會的重新洗牌中基本確定的(確定的這個範圍雖然略有差異,但是基本不會太大出入)。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都是由亂到穩定,再亂再穩定的過程,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由大亂到大穩定過渡時期,此過程中就是社會洗牌的時機,各種大牛在努力,時運和一定偶然的條件下為自己打下了寸土寸金的領地。引用「冰與火之歌」中的小指頭說的很經典台詞:


混亂不是深淵。混亂是階梯。
很多人想往上爬,卻失敗了,且永無機會再試——他們墜落而亡。
有人本有機會攀爬,但他們拒絕了。他們守著王國不放,守著諸神,守著愛情——盡皆幻象。
唯有階梯真實存在。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

攀爬在上的這些實力派在他們既定的合法框架下必然為他們的子孫帶來無盡的福祉和攀爬的便捷,然而這些人畢竟是少數,而且是各種偶然下的必然結果,除非再次洗牌,否則難以攻克。
所以,一個國家這個階層的誕生靠的是混亂中的偶然,但是穩定靠的是出身,對,就是拼爹媽爺奶表叔二大爺七舅姥爺bula bula

其次是其中的4-6級,它們是中國的中層社會,「分別是高中低端中產階級,普通人通過努力大多最後定格在第5級。 」 所謂中產階級的數量和質量基本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外在表現出來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在表面上的代表),這些人都是通過個人的努力獲取自己的所得,整體來說趨於當前社會所傳遞的正能量和正能量作用下的結果!但是這個人群的數量和質量確實不斷變化中的,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應出該國的當前形勢!國家政通人和,每個人老有所獲,並且所勞與所獲成正比,這怎麼聽怎麼像這個「夢」,那個「夢」的!


這個階層,靠的是努力,和一點點的腦子,這個也是大部分人奮鬥的目標。靠努力,這是不必說的,沒有說多靠智力,是因為大部分人的智力畢竟差別不大,太出眾的人精很有可能就爬上去了;不僅如此,在這個階層混,你光拼努力就夠了,都輪不到拼智力的份兒上。

再說最下面的一群人吧,7-9級,是中國社會的底層。這些人與4-6可以說是基本剛好對立(當然不排除一部分因為個人身體健康能力和腦力的先天性缺陷,他們的人身很多充滿了悲劇,需要的是社會責任的救助,此處不談),這部分人群的質量和數量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穩定狀態。他們大都缺乏冒險精神,努力程度上根本與中間層有著很大差距,甚至很多基本處於溫飽邊緣,目光短淺,不求改變和上進自是不多說。改變這些人的命運很難,而比較好的方式是通過將這些群體的後代進行改造,進而減少這部分人群是不錯的選擇,這些靠的是政府的干預,這些干預方式也能夠較好的反應政府政策的積極方面,而教育投資則是最佳的方法!

可以說這種底層,一來源於大亂中本來就沒有機會攀爬的人群,二來自己努力程度有限,很多時候卻還得過且過,安於現狀,不求改變,是國家要通過各種手段努力改善的人群,因為這部分人群是穩定的重要因素!!!


我只說評判標準吧:

你在哪個人群中最受歡迎,那就是你剛脫離的階層;

你在哪個人群中最感無趣,那就是你正所處的階層;

你在哪個人群中最有激情,那就是你想要處的階層。


都是由你身邊都是什麼樣的人來決定的。


中國社會階層劃分

http://t.cn/zHdhl8V (二維碼自動識別)

當代中國社會聲望分層(通過這個表,可以細緻的看出,什麼職業的人是社會評價的上層,什麼是底層)

(圖表來源:當代中國社會的聲望分層)

一個人、一個家族在社會上有三方面的資源

一是個人的體力、智力、藝術創造力和管理能力;

二是個人佔有的資源,比如存款,房產,股份;

三是社會關係,包含血緣、地緣、同學和業緣等。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無非是對這三方面資源佔有不同造成的。對這三方面資源佔有多寡直接決定社會階層。


請看完全文,才能確認我的觀點好嗎?請別看一半亂評論,謝謝。

七十年代的日本有個流行語叫「一億總中流」。中央政府每年施行的輿論調查中,被問「你家經濟狀態屬於上層、中上、中中、中下,還是下層」,回答說是中上、中中、或中下的比率,一九五八年有百分之七十二,到了一九七三年則超過了百分之九十。這十五年里,國民平均收入上升的幅度為二點八倍,絕大多數日本人的生活確實改善了。同時,隨著都市化的進程,從前很明顯的白領/藍領區別不再容易看得出來了。穿著西裝系領帶,開著私家車上部的公司職工了,到了職場就換穿工作服而從事生產線勞動,沒人覺得奇怪了。結果,很多其實屬於藍領—工人階級的日本人,一廂情願把自己劃為「中層」;我們家也不是例外。父親雖然中學畢業,但是白手起家做了小公司老闆,雖然有起有落,從未窮到挨餓穿不暖的田地,自我感覺還不壞呢。誰敢說我們家屬於下層?
   然而,在高中同學們面前,我的自尊心受了嚴重的創傷。母親受的打擊好像比我還厲害,陪我參加入學典禮後,她再也不肯來我學校了。主要不是人家有錢,而是文化根基之厚壓倒了我們的。比如說,我父母沒有閱讀的習慣,至多看看報紙翻雜誌而已,當然沒有什麼藏書可說;同學們家倒有高達天花板的書架,裝滿的東西名著是家庭成員聊家常時候的話題。又比如說,我父母喜歡跟著爵士樂跳舞,哥哥哥則玩吉他、搞搖滾樂,在親戚朋友中,我們家算是有文化的,名校的同學卻是從小聽古典名曲長大的,個個都會彈鋼琴、拉小提琴,或者日本三弦,放學後的課外活動項目中,竟然有交響樂團、歌劇團。我當時連一次古典音樂會都沒有去過,更何況歌劇演出,聽到從附小上來的名媛們哼著義大利語歌曲,不能不受到極深刻的階級震撼。要參加體育社團吧,騎馬、帆船等專門屬於上流社會的項目可不少,叫我只好從遠處嚮往而不敢插手。我十五歲就發現了日本社會的establishment,也意識到難以跨越的階級鴻溝。到底從哪裡來的區別?恐怕至少追溯到三代以前:人家的祖先不是武士就是富農,我祖先則是吃不到乾飯的貧農。

-------------------------分割線-------------
其實階級壁壘根本與是否優秀無關。那幫聽義大利歌劇長大的日本孩子不見得就比一個放牛娃吹笛子對音樂的悟性和感受更深,更多的可能是還要差一些。
  但是,他們從骨子裡透出的優越感,很難讓家世不如他們的孩子不感到自卑。
  類比一下,一個外地考入北京著名大學的孩子,又經過千里挑一的競爭進了國家部委,最後娶了個三流學校出來的北京本地姑娘。他永遠是他老婆的嘲笑對像,因為外地學生成績再高,也是高分低能;北京孩子成績再差,也是素質全面。(影視作品《萬箭穿心》就有一個類似的很經典一幕:城市買菜姑娘家的女兒,對著農村知識分子家庭出身丈夫,在和朋友聊天中依然不斷的說鄉下人,鄉下人)

我並沒有什歷史原因。家門不算顯赫,也算不得卑微。只是由於機緣巧合,和中國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打過不少資產。
  我的叔叔,算是一個為黨國效忠多年的不入流的小人物,老來有句話:這麼多年看過來,大多數情況下,貧農的後代最後還是貧農,地主資本家的後代還是地主資本家。這是他閱人無數後的概率論的總結。
   絕對不要輕視這個東西。
  就算是革命的時代,階級一樣起作用。不妨看看當年的紅衛兵大小頭頭們,真正工農出身的結果如何?上層階級的結果又如何?

資本家的女兒可以成為紅色第一夫人,孫元良和白崇禧的兒子可以成為名星和名作家。
  下層社會的人民的子女,除了萬中選一出頭的,就是成為革命戰爭中傷亡被俘數字,下次還是成為傷亡被俘的數字。


我是一直在談階級差別,我一直在強調階級形成以後穩定下來,要改變的話很困難。
我說這一切,都是在勉勵自己和同道,現在這個大時代,是日後穩定階級的排位賽,如果不想自己的下一代在下層苦苦掙扎去努力抓住那點小得可憐的機會的話,那我們就應該更努力一點。在我們這一代努事半而功倍,下一代則是事倍而功半。


好多人都看過網上流傳的10種階層的劃分。
但是,難道沒有看過這10種階層劃分的依據嗎?
依據是: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擁有社會資源的狀況決定了階層。

(這是2012年在講掙誰的錢時做的PPT)當然社會學家講得比較書生氣,
所謂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就是權、錢、勢!
我認為,
這個世界,至少要有其中兩種才會由衷地產生階層優越感。
有權還要有錢,有錢還要有勢。這樣的才有徹底的優越感。
所以,我等草民越來越絕望。


隨手附上最近書抄一句,希望能給眾知友些許啟示:

韋伯認為,「階級」是有共同生活機遇的人的集合體,而不是真正的社會群體。

《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P52


非常好的問題,嚴肅地作答。

認真看了我的回答之後,應該能理清其中的邏輯關係。

一、階層及其形成

階層的本義是由於某種共同特徵而形成的社會集團。

決定階層的三大主要因素是政治、經濟和文化,通俗來講就是權力、收入和聲望。

而這三種因素又集中體現於一個東西身上——職業。(不局限於企業,政府部門裡的同樣也算)

職業說白了就是你在社會分工與交換中所處的位置(具體包括行業、職能和崗位),你在這個位置上來發揮作用,並獲得收入與回報。

一般來講,權力、收入和聲望在某一個職業是大體一致的:權力大、收入高、聲望也高。

但有時候也不是哦,比如高校「青椒」,聲望不錯啊,但收入很多確實不高。

閱讀材料:高校「青椒」:光鮮背後的辛酸與無奈--人民政協報

不管你農民、工人、白領還是政府公務員或領導,這些都是屬於「職業」的範疇。

理論上來講,職業是不分貴賤的,所不同的是具體工作內容和收入而已。

當然,現實中,由於不同職業在權力、收入和聲望的巨大差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然而然就有了集團、群體和圈子,並最終導致了階層的形成。

這個大家肯定都懂,人人平等,不過有些人比別的人更平等!

二、階層現狀

有關我們國家階層的劃分,可以參考下面兩幅圖:

圖片來源:網路(並經自己整理,現在看有些小節不夠準確,不過大體是這樣)

三、什麼決定了你的階層

決定階層的因素很多,這就回到我的專業和職業了。

我以前做過一個PPT,簡單分為兩大類:自身和自身之外。

自身又分為外在和內在,自身之外則主要是關係和機遇。

具體見下圖:

(嚴格來說,自身的內在方面才是人力資源範疇,這裡為了理解方便就不加詳細界定了)

但就像我之前講的,這些因素是匯合起來通過影響你的職業來決定你的階層,如下:

其他因素(上圖的所有因素)→→職業 →→ 階層

(上圖的"其他因素"也有邏輯關係,這個講起來太複雜了,可以寫一本書,就不說了)

你看嘛,有錢的幫助小孩做生意,有權的幫助子女搞定好單位、好崗位,最終還是需要具體落實到職業上(行業、組織和崗位等)。

職業才是最終落腳點啊。(敲黑板、劃重點)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職業規劃很重要的原因。(不過很可惜,很多底層出身的畢業生這方面意識往往不強,父母和學校也不能有效指導,真有不少悲劇的。不少好學校的素質也還不錯的大學生畢業多年後才發現自己在這方面吃了虧,悔不當初)

芝加哥大學Andrew Abbott教授的演講——《大學教育的目的》說的也是這個理。

  • 對你未來的預測不是由大學的聲望決定的,而是一些其他的因素,主要是那些決定你能否來這所大學的那些因素:個人才能,以前干過些什麼,父母所提供的資源,包括社會資源和智力資源。
  • 唯一一個跟未來的世俗的成功有點關係的變數是你的主修專業。但是這種影響大部分源自主修專業和職業之間的聯繫。真正對世俗的成功有影響的因素——是職業。(我覺得還不夠準確,或者說他這裡的「職業」本身就包含行業、組織和崗位等)
  • 你成功的具體程度取決於你的職業選擇,而職業也跟你在這裡幹些什麼以及幹得怎麼樣沒有關係。
  • 有些專業的學生會比別的人稍稍更有可能進入某些特定的行業。但是沒有任何專業被排除出去,沒有任何必然的路徑存在。

具體參見我的專欄文章:

什麼決定了你的收入和待遇?此文說透! - 知乎專欄

所以,對於一個底層的人來講,逆襲的一般路徑(不是唯一)是:

  1. 儘可能考個好大學,讀個還不錯的專業;(好的平台,優秀的人脈和資源)
  2. 努力提升自身的人力資本(知識、技能、能力,思維,學校是門檻和標籤,最終長遠來看還是自身最關鍵);
  3. 做好職業分析,明智擇業,合理規劃;(職業規劃不是一步到位的,職業發展是一條綿延不絕的線,不過還是建議儘可能詳細分析,深入了解,第一份工作不會一下就決定你終生,但還是挺重要的)
  4. 在一個還不錯的平台繼續好好努力(這個說來又話長了)
  5. 在自我提升的基礎上注重人脈積累和經營(二者不可偏廢哦)
  6. 還是要考慮到歷史進程和時代背景啊,還可能有機遇(萬一哪個二代要娶你或嫁你,你真的一下跨越了)

是不是很難?

當然難了!!

階層的突破和改變可能需要數代人的努力呢,你還想一下就改變?!

別幻想了,抬頭望天,低頭走路,能走一步是一步。

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分清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無法改變的。

努力向上向前,盡人事、聽天命唄。


沒人答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嗎?你乎偽中產們差不多也跟我一樣,管你年薪十萬百萬,誰不是被輪番剝削剩餘價值的無產階級兄弟,誰比誰高貴?


@樹神彧 的回答非常棒,因為我自己可能是有幸跳出這個圈的一個例子。

我不記得我上大學之前發生了什麼事,但那時的我有一個信念,就是:

放棄自己的一切觀念,接受大學帶來的一切


對,沒錯,就是放棄自己的一切觀念,一切認知。當然,完全做到是不可能的,畢竟太多的東西都是前十八年的累積。不過部分做到了,可能因此獲益匪淺吧。

在我出生的時候,我在的地方還是國家貧困縣。直到現在,這個小小的人口百萬的縣城,仍然列在山東倒數的前十名之中。

到了大學,我在寢室吹一曲蹩腳的《星之所在》,因此認識了影響我後來六年的王總,這六年他給我帶來了完全不同的認知。我希望分享一下幾件小事,來講一講什麼叫做階級。

第一件小事,是關於錢的:

如果你去飯店,吃飯花了101元,按照山東人的標準做法,店家通常100就算了。我一直以為這種做法是天經地義的,有點零頭嘛,抹掉就是了。

大一的時候,作為計算機專業,裝機的U盤是必須的,於是他組織了一波「團購」,但是有些零頭。具體多少我已經忘記了,但是他採取的方式是「向上取整」,也就是你消費了99元,老闆說「直接給100吧,1元當小費算了」這種感覺。

這是我上大學的第一次震驚,因為從來都沒想過可以這樣做。但是想一下實際上這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是他組織的團購,有幾塊錢零頭給他實際上也是應該的,畢竟人家出的渠道,組織的事情,總是有些功勞。如果沒有他組織,估計大家要花更貴的價格。

「賺錢是天經地義的事。」

第二件小事,是關於衣服的:


大一的時候他跑到淘寶上買了一個電熨斗,用兩條浴巾,就這麼鋪在桌子上。目的很簡單,熨衣服。

我整個人是懵比的,從來都是不注意外表的我,甚至都主動忽略了世界上有「電熨斗」這種東西。

他身手敏捷的熨燙好自己的襯衫,也順手幫我熨好我的襯衫。

「襯衫不熨是不能穿出門的。」

第三件小事,是關於生意的:


大學期間,由於異地戀很花錢,他自己賺錢來解決戀愛的花銷。按照他的觀點,父母的錢是父母的。

當然,畢竟是程序員,所以接外包。

我其實是去打醬油的,他一人面對對方律師事務所的一位看得出經歷豐富的長者,利用專業知識的差異,整個談判不卑不亢,拿到了我們希望的價格。

「事情都是能談的。」

當了六年的同學,肯定不止這三件小事。如果放開列,可能列三十件都沒問題,不過這三件小事足矣回答這個題目。

當然,有這種經歷,也取決於我願意去接受這些東西。班級內很多人,包括我的一位室友,都是不太認同他的這些做法的。

其實以「能不能理解他的行為」為界限,班裡可以清晰的有一個分界。

而我是站在這個分界之上的。我的前十八年的所有的認知,都在分界的另一側。

如今六年過去,我的研究生也即將畢業,回頭看看本科同班同學的經歷會發現,大家上的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大學。

我能有今天的樣子,我想他應該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如果我們不看一個人的過去,僅看現在,那麼決定一個人的階級的最終因素就是:他的觀念


錢其實,也僅僅是是「一種社會觀念的存在」,一張鈔票和一張紙的區別,最終還是「人們認同這是鈔票」。

而觀念的差異,源自兩個因素:先天的賦予,和後天的際遇


後天的際遇,主要是:成年以前父母的影響,和成年以後自己對自己的改造


這裡的「成年」是指「自己認為自己做事不再必要徵求父母意見」的時候。

所以知乎的諸位,我們至少還有「自己對自己的改造」這一個改變這一切的武器——所以,決定我們階層的,最終在於我們自己。


一般情況下,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在什麼層次,就兩個字——出身。


根據lz的題目可以看出,這裡的階層是一個人的層次。所以並不考慮政治、社會階層的含義。

我看到很多朋友寫了:體力、智力、社會資源、財富、思維、學識、努力、能力等等。這些因素其實是決定一個人的重要因素,非決定性因素。其實在其他因素差不多的情況下,有某一項比較高,都能有所成就。真正決定了一個人的高度/層次還是他的出身。出身包括一個人自身素質(外貌「人長得丑怎麼裝扮也不行」、智力、性格等)和這個人成長的外在條件(歷史背景、家庭環境、人生經歷、教育等等)。人脈能力什麼的,都是由教育、智力等等所決定的。桔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淮南香甜的橘子再努力,施肥再多,移植到淮北也只能變成苦澀難吃的枳。醜小鴨為什麼能變成白天鵝,因為本身它就是天鵝。

我們常常以為出身決定了一個人的起始位置,但是它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

我們肯定聽過類似這樣的話:
「xx父母是當官的,家庭背景好,所以能進xxx」
「xx真漂亮,我要是長得像你一樣,早就有男朋友了」
「官二代,星二代」
。。。。。

然後,我們又聽過這樣的話:
「人定勝天」
「努力改變命運」
。。。。。

最後還是,
"盡人事聽天命"
"野雞變不了鳳凰"

中國有句老話「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上面三段的意思就是這樣。

PS:一個人不應該看ta達到了什麼位置,而是看ta的起點到這個位置的距離有多遠。
最近想的一個問題是,既然我們被很多東西限定了,我們怎麼如何突破這些限定發展自己?也就是,我們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


你所處的社會階層,當然是由你的爹決定的!

但是既然探討這個問題,主要的意義還是在於「爹比較坑」的情況下,如何「不坑爹」的實現跨階層的逆襲!

有興趣可以讀讀我之前寫過的篇短文:階層逆襲前,先讓認知升級 - 吳寒笛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下面摘錄如下:

作者:吳寒笛
鏈接:階層逆襲前,先讓認知升級 - 吳寒笛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前兩天,我跟一個十多年都沒見過的發小吃了個飯。


他訴說著這些年過得多麼不好,多麼艱難:當過餐館服務員,建築工地幫過工,在網吧去打過雜,還掃過大街,本來娶了個老婆,看他沒出息也跟別人跑了。說到最後他泣不成聲,我的眼淚也下來了。


我說我幫你一起想想辦法吧,於是我用最最通俗簡單易懂的語言跟他聊了一下關於未來的規劃問題,不管是打工,還是做點小生意,我都給了他一些建議。不過讓我驚訝的是,他連一些最基礎的概念和知識都沒聽過,比如微博、團購、流量,我說我看一下你的微信裡面有多少好友,他說他用的不是智能機,裝不了微信。

這是一個階層分化的社會,這一點大家都沒什麼異議。但是大家只看到了在財富、權力上的巨大差距,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點差距,就是在認知水平上的差距。不同階層的人,在知識儲備、思維方式、處理問題的方式上有著非常顯著的差別。


很多人天天口頭上講著「逆襲」,然後認為努力一點就能逆襲了,這是非常天真的行為。


第一,這個時代大家都很拚命,一天就24小時,別人已經每天工作12個小時了,你還能多工作幾小時?
第二,你要想從一個較低的階層跨越到一個較高的階層,假裝和較高階層的人一樣努力是沒用的,因為不同階層的人努力的效率是天差地別的。人家加班一小時可能談下的是上百萬的單子,你加班一小時就是把ppt的幾個錯別字改一下。
要想實現跨界曾逆襲,在拼了命的努力,睜大眼睛尋找機會之前,當務之急是先掌握更高級別的知識和信息,學會更高級的思維方式和處理事情的方式。

簡而言之,就是在階層逆襲前,先讓認知水平先升級。


如果在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微信ID:whdkad),回復「成長,即可查看超級實用的超級乾貨文章,保證讀完你的世界從此不一樣,絕不能錯過喔!


請打開你的朋友圈。
補充些吧,免得又有人說抖機靈了。
我不是在開玩笑,也不是在給朋友圈打廣告。
打開你的朋友圈,有庸俗的廣告、有代購、有心靈雞湯、有不轉不是中國人、有馬爾地夫度假、有海外IPO敲鐘了、有米其林大餐、有不小心露個大長腿關鍵部位被某名牌包包遮擋著、等等,有誰想到了我再補充。
然後他們對應的是什麼人呢?都是和你有關係的人,沒關係的你還加著?該想想是否忘記吃藥了。
家人、親戚、小學同學、初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研究僧同學、留學同學,為什麼這麼不簡潔?一個詞同學不就夠了,顯然不夠,很不同的。
鄰居、朋友、好友、老婆、情人、炮友、工作夥伴、同事、客戶、老闆。。。。
哇哦,對吧,就是這些人,你已經看到了你的人生。
何況階層呢?
感覺一下。


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
命中所謂註定,其實註定的就是生而為人的一個框兒。你的出身、家庭背景以及此二者帶給你的圈子就是這個框兒。人一輩子如沒有大的外部機緣,則絕無破框兒而出的可能。你的自身能力大,則可以去到框框的上沿;個人能力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也絕難跌出框的下沿。
極端的栗子,我們每個平凡的人,絕難進入紅二代的圈子與階層,陞官不過市局級。而高幹子弟之流,只要神志正常都無需操我等凡人每天操的心。。
而學歷,工作,眼界,財富。在當今中國又有哪一個不是跟出身背景掛鉤的呢。比如有個男人是國家煙草專賣局的副局長。。。
教育系統本來是一個階層流動的管道,目前也越來越細。。。哎,展開又是另一篇了。。


階層一詞起源於西方,在西方的語境下,階層是一個相當穩定切具有強烈排他性的社會群體

階層的基本定義是指同一階級中因財產狀況、社會地位的不同或謀生方式不同而區分的社會集團。
劃分的方式@繆瑩 也給大家做了介紹。正如其所說,階層的劃分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學者也會提出不同的方式:比如 職業分層、消費水平分層、社會性評價分層等等,這些都是分層的依據。

但是,如果你要想尋找心靈歸屬感,找到自己的圈子,融入自己的階層的話。這就需要你對自己有比較正確的認識。所謂正確的認識就是客觀和主觀的分析自己的情況,並適當地結合社會評價(可以認為是別人對自己的認同度)。

客觀上的認識大體可以認為是物質經濟領域的評價,包括財產,收入住房等因素。
主觀的認識大體可以認為是精神意識層面的評價,包括受教育程度,談吐等因素。
社會評價大體而已認為是社會地位,人際交往的評價,包括你的社會職業,家庭背景,人脈等因素。

因此,決定你屬於哪個階層,並不是簡單的一兩個因素,而是眾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而且由於排他性的存在,想融入不屬於自己的階層中是件很難的事情。比如之前熱播的《繼承者們》,就很好地做出了闡述。

補充一點:
各位知友可能覺得我們生活中大多數都是按照經濟一個因素來劃分階層的。比如李雙江家很有錢,馬化騰家也很有錢,他們兩個都屬於一個階層。其實不然,馬化騰未必承認和李雙江是一個階層,畢竟兩者一般聊不到一起,對很多事物的認知是不同的。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生活中的「直覺」不一定是準確的。雖然轉型期的中國主要按照經濟因素劃分階層,但是這只是不專屬於中國的中國特色而已。


推薦閱讀:

中國人口過多還是過少,當前社會背景下,應當鼓勵生育還是少生?
知乎對於 AV 類話題怎麼看?
泰國有什麼社會問題?
品味時尚很費錢么?怎麼低成本品味時尚?
蛙泳如何成為了我們的大眾泳姿?

TAG:政治 | 社會學 | 階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