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書能更好的掌握並且領悟書中內容?
鄙人剛來知乎時間不長,但還是瀏覽了比較多的高票回答,發現高票牛人除了思維深遠、理性獨立之外,多是見多識廣、博覽群書之前輩,經典自不必說,隨口道來,更有甚者詩詞名句信手拈來,甚是佩服,所以在此想問問大家平常讀書都有哪些好的方法不僅能夠提升讀書的水平,還能提高讀書質量,共同提高學習,還請多多指教。(另外多讀自然是重要的,這個道理都是懂的,所以這裡問的是讀書的過程中該多注意哪些方面,或有哪些好的讀書方法之類的哈)
我不太清楚張公子是怎麼回事……他這麼信手拈來常常讓我直接有智商上的自卑感……
我從個人的角度談一談好了。
我個人讀書還是讀懸疑多點,主要一方面自己喜歡讀這個,另一方面寫作的方向決定了我需要從很多的小說中,學習大師的寫作框架,知道一個故事怎樣展開才能全程鎖緊節奏,產生讀者粘性,這是我需要學習的。
所以我做筆記的主要是3個內容:- 這個作者使用的辭彙,我覺得比較新鮮的,或者我覺得我使用起來比較生疏的,我會記錄下來,放在「印象筆記」里,上班路上翻翻就可以對自己的辭彙量有很大的提升,也會對自己造詞有好處。
- 承上啟下之類的文字是我的弱項,所以場景和肖像描寫我也會做筆記。
舉兩個例子:
乙一——《形似小貓的幸福》
東野圭吾——《布魯特斯的心臟》
有些書會多讀幾遍完善筆記,你會發現這些大師級的小說作者寫出來的場景描寫框架特別清晰,如果換成新學習的小說作者,寫這些場景的描寫,是非常紊亂的,所以我現在如果寫場景,基本上會用一個很固定的格式去套,而不是自己亂寫。。
- 還有一些故事,讀完之後會稍微記錄一下此書的框架,每個章節說的什麼內容,比如東野圭吾敘事的方式看似很亂,但往往能恰到好處地說出事情的原委,這些都是他寫作幾十年積累出來的本能,是要想辦法去挖掘去吸收的。
- 還有一些有韻律的文字也值得去記載,比如我覺得在知乎上,yol叔的文字和佐藤謙一的文字,都是比較有特色的,也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很有誦讀的必要。
我基本上會在Evernote裡面建一個筆記本,然後這樣保存內容:
我並不是說這種方法有多好吧,而是這樣每次自己寫東西碰到門檻,我都能找到別人對付問題的方式,然後消化一下,把這種方式為自己所用。
一般一本書里也抄不下幾個句子,但是這些平時的積累,對一個人文字水平的提升非常有幫助,最起碼能解決一些自己不知道如何解決的問題,另外寫作碰到問題也可以留個印象——也許摘抄的時候花了點時間,但是等到寫作的時候,這個東西節省的時間就非常非常多了,人總是要為以後打算的。
這也是我說為什麼想要學會寫作就要學著做讀書筆記,因為我覺得讀書筆記的本質就是提前把寫作時需要浪費的時間,在讀書時就提前準備好。今年發現一個好方法,寫書評……
讀書~輸入,評論~輸出。
輸出意味著歸納,總結,精鍊。是對讀書質量的升華。
謝邀。
這個問題我回答並不合適,只因我自己讀書,是比較囫圇的,不做筆記,書里的內容,多半也只記個大概。
我還是推薦你去學習讀書記筆記的方法,甚至仿寫,背誦,都可以。
而我給你說的,是我自己的方法,這個其實看際遇,也看個人性格,是很極端的東西。
知乎上有許多知友問我,平時讀什麼書,怎麼讀書,我今天就簡單答一下。
雜書不談,只說如何讀那些真正對你有用的書。
我個人的方法是,去體會你的人生,再回頭讀好書。
感情一定要充沛。
所謂讀書,就是讀情懷,作者的情懷,時代的情懷,你自己感情不充沛,是讀不好書的,讀書的人,最好不要白紙一張,等著他人教你如何。
讀書的人,應該是有了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情懷,再去與書里人秉燭夜話。
心思要細膩。
小和尚問方丈,何處有禪機,方丈說處處是禪機。
生活里處處是故事,處處是感悟,你明白此間道理,敏感的人,自有感悟,不比讀書來的粗淺。
人間幾十載,你來到世間,不是庸碌而來,亦不能平凡老死,世上有許多醜惡,也有許多真情,你該看個遍,體會個遍。
哪怕讓你得大痛苦,你也不白活。
我是不怕受苦的,反而覺得這是人生的美妙。
故當年讀到織田信長的人生五十年,才會慨嘆一聲,明白此間之情。
只有多經歷,不論是喜樂還是苦難,才能豐富你的感情,不論是電影遊戲雜文筆記小說漫畫,請你多去感悟,看路上的人,看身邊的人,聽時代的故事,聽人哭泣,瞧人歡喜,請你做一個情感充沛的人。
一輛飛馳的地鐵,擠滿了世間的人,這一車人的故事,便賽過天下的小說。
沒有什麼讀的高級,讀的低級。
書是沒有貴賤之分的。
卡拉馬佐夫並不一定比東林笑笑生高級。
只有感情才會有大情懷與小呻吟。
有大情懷的人,海賊王也能給你寫出大海磅礴的偉力,有小呻吟的人,讀圍城也只當是八點檔的喜劇。
做一個有大情懷的人,讀你喜歡的書。
一本好書,書里並沒有道理,亦不會有一本好書告訴你,該如何做,書里只是寫滿了他人的悲歡離合,失意激蕩,這些人把故事寫在書里,不是要告訴你該怎麼做,其實是告訴你,他們都做了什麼。
而你怎麼看,並不取決於作者怎麼寫,在於你自己的感情,有沒有積累到這個境界,你是什麼情懷的人,你就看出什麼東西。
看水滸,有人看爾虞我詐,有人看替天行道,有人看北宋時局,有人看天下疾苦。
說了這麼多,頗為混亂,我給總結一下。
積累情懷:首先是要心思細膩,常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青年人不要固步自封,閉門造車,人間一場大戲,你可不要早早的打呼嚕。
按照興趣,多讀書:讀書但求一樂,首先你要保證你讀書,是為了讀個樂子,不枯燥,那麼你去讀了,加上之前你對生活的看法,情感的積累,你讀這些書,自然會有你自己的感悟,這感悟的大與小,只在於你自己的格局,與書的內容無關,並不會你今天找來一本偉人傳記,讀完了,你就有偉人的念想。
書並不能陶冶情操,提升情懷。
只有實打實的生活,活生生的他人,才能陶冶你。
先讀生活,再讀書。
讀書的說頭太多了,其實我說的也很片面,我自己看了一遍,應該幫不了你什麼,就隨便看看罷。
完
光看是沒有用的,要寫。
光看書並不能讓你真正掌握知識——哪怕是應試,光看書也應付不來。
掌握知識和掌握思維又是兩回事。
你看別人練一百次體操,自己不上陣嘗試一次,是不會真正懂得體操的。最多只能保證——讓你成為一個好的評論家。
閱讀和學習也是如此。
讀很多書,看很多知乎上的好答案——只能保證你成為一個好讀者。僅此而已。
當然,一般情況下,好讀者是好作者的前提條件。
同樣是上知乎,光讀和讀寫並行是兩個不同的體驗。往往在你寫答案的時候,對比同樣專業領域的人,你才知道一個好答案要花費多少精力,又對自身知識和思維提出了何種要求。
這就好比,你上課聽完老師講題,你覺得你會了——一道題目下來,十之八九的人傻眼了——他們並沒有真的掌握。頂多算是『知道』。
即便是閱讀,也有層次高低之別——走馬觀花——》反覆咀嚼——》記憶領悟——》深入分析——》批判反思。
接受信息,分析信息,創造信息。
這一切不取決僅於時間,更取決於方式。
以上對非文學類書籍特別有效,文學類的書籍請參考朱炫的回答——情感確實無比重要。
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書籤、劃線之類的效果不錯的。
其實無論是理性閱讀還是感性閱讀,都是一種把新信息納入原有認知體系的過程,如果你覺得有些書非常難以理解,或者不能感受書中描述的某些人的情感對情景無感。要麼因為你情感或知識經驗上的匱乏,要麼因為你比較遲鈍,要麼因為……作者寫得爛。通常都是匱乏,然後是遲鈍,最後才是作者問題……。譯作的話,翻譯因素比重會增加。
為什麼不同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閱讀趣味會有變化?因為我們的認知結構和情感經驗在變化,甚至我們的人格都在變化。
理解和體會有關,但畢竟不是一回事。你要是離鄉背井N年,你才能體會『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雖然理解上不難理解。到時候讀這句詩,哭出來都有可能。
無論是理性知識還是感性經驗,讀書的時候多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作對比、參照。暫時不要想『我想的對不對』,把思緒放開些,先讓書能和你發生關係(咦這話哪裡怪怪的)。接著,你再讀第二遍,同時讀別人對書的評價。來回往複,自然『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把書籍內容和自己經驗知識結合,還是一種創造力的體現,尤其當你所說和別人不同的時候。擴大的閱讀面,能夠使你知道:什麼樣子的角度是少見的,什麼樣的視角是陳詞濫調。某種角度在某個內容領域內,是不是用得比較少,我能不能試試看?
比如上面我說的『認知結構』其實是心理學裡面的概念。這展開說可以說非常多東西。我們常說『自己的理解』,到底什麼是自己的理解?我用『和原有認知結構、感性經驗發生關係』來定義『自己的理解』,這種解讀相對來說就比較少見。
又比如歷史研究。早期史書,幾乎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進入近代以後,開始有人從氣候變化、疾病、發明(比如馬鐙,你可以百度google一下)去看歷史問題。
現實中「上流社會」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 這個答案的作者是劉念,人稱狗哥。
他的答案為什麼能夠被頂上3K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去看待上流社會。
一說到上流社會,我們想到的都是歷史、社會結構、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但我們不會去想『生理』。
劉念這個答案,其實也不算完完全全的新穎。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不少見聞,乃至親身經歷過。我們會對物質有特定的要求,有時僅僅是因為『習慣』。
我們常說『天生天養』或『嬌生慣養』,往往把一個人對物質的要求,導向了他的『人格』,我們說這個人『堅強』或『嬌氣』。
寬容些中立些,我們就會說:『沒辦法,大小姐從小吃好穿好,習慣了。現在要我們一般人家去農村過日子,也不習慣,但不代表我們也嬌氣。這只是個相對的習慣問題,並不一定和人格有關。』
劉念所做的,就是把上面的概念更加詳細,更加突出的表達出來。
簡單的說,他的答案可以看做是用『生理心理學』解釋上流社會的生活。一個人從小所受的物質條件,會塑造那個人的感官敏銳度,而且終身不可改變。更重要的,是這種塑造,有一個『關鍵期』。『關鍵期』是指,人在某一段時間內會對某些刺激特別敏銳,那些刺激會特別能夠影響某些心理特徵。這我們也不陌生『從小嬌生慣養』不就是類似的表述嗎?
劉念的答案對我是有新鮮感,但衝擊力遠遠不如對心理學知之甚少的人。我也往這方面想過,但思路遠遠沒有他詳細和深入。如果我從來沒想過,那就會有巨大的衝擊力。衝擊力的來源,是在熟悉的舊事物身上,看到了之前完全沒想過的新用途。網上有一些圖片,例如藝術家用雞蛋擺出一副人民幣圖片。延伸一下,這就是心理學講的『功能固著』被擺脫掉。
另一個出彩的地方是,他的這個答案,可以解釋其他角度所不能解釋的事情。這在他答案里也有說明。為什麼明明他的答案還沒出現,其他的答案的不足我們有些人似乎就已經能夠察覺得到?可能你跟我一樣,也做過類似劉念的思考,但含糊而不詳細。
劉念寫出了『我心中所想,卻說不出的話』。這也一個人會喜歡某本書,能夠快速理解它的重要因素。參考柏拉圖的『洞穴理論』。(但我不是說洞穴理論是對的,只是這種情況下它可以解釋,是一個很好的形容。)
記得去新東方上英語培訓的時候老師說過:『背英語好文章,你會越背越快。』其實讀書也是如此,讀書越多吸收速度和強度越快,越能信手拈來。當然,前提是你確實把各個知識和體驗梳理清楚了。在亂七八糟的房間很難找到你要找的東西,哪怕那都是你放的,可是你放的時候沒用心。
就說這麼多吧。常規的讀書大致包括三個環節:
1. 閱讀
2. 做筆記
3. 寫書評
從我不算多的讀書經驗來看,每個環節都存在一個關鍵的提升點。
-------------
閱讀。
一開始我是從頭到尾、一字不差地讀,速度很慢,效果還很糟糕,內容上完全沒有主次之分,讀完一回好像哪裡都有印象,哪裡都沒有印象。
後來我意識到如果你從寫書的人的角度去看書,寫書的時候必定有少數幾個主要的「書眼」,即本書主要表達的主旨,用書眼搭起書籍的框架,然後就是不斷地填血肉。
於是我開始選擇跳著讀,段首段尾,不同內容用不同的速度閱讀,遇到著力描寫的地方多看兩眼,務求抓住最關鍵的書眼和框架即可。
-------------
做筆記。
同樣是愚蠢的一開始,我把看著重要的內容都抄了下來,自以為如此如此印象深刻。但冗長的筆記完全無助於我整理思路,看筆記我不如回頭看書還乾脆了。
再後來我用「思維導圖」把書中簡短的關鍵字片語織起來作為筆記,但同樣有個大毛病——看著關鍵字詞我就是記不起書上對應的內容。
並且我在筆記的表現形式上花了很大功夫,讓它整齊、好看、易記,但問題是——我基本不會再回頭去看筆記。
總結之後,我現在遵循一個原則——讀書從厚讀到薄,再從薄寫到厚。
讀書時按章節或者其它方式把簡短的關鍵字片語織好記下來,然後在未來的兩、三天內對書本內容仍有記憶的時候,重溫一遍筆記,得出書本的大致框架和主旨,並按這些主旨用自己的話把這些簡短的字詞闡述擴展成文章(類似書評)。
這些關鍵字詞經過輸出的擴展,對你就不再是淺薄的名詞了,而是帶有思想的積木。並且一開始的筆記經過整體把握後的稍作修改,我也是保留下來,它們是最原始的書本內容精選,方便我在未來回憶、查找。
-------------
寫書評。
寫書評是最重要的,寫是輸出,不要在意最後文章的成品,要在意的是寫文章過程中的思辨過程。你可以寫得很好讓大家一起鑒賞,也可以寫了一半但已覺明此理就此擱筆。
這一步可以和第二步做筆記時的擴展合併起來。最關鍵的一點是快速瀏覽、筆記後,你對書本的了解不足以使你寫出完善的書評,你必須有目的地回頭去第二次、第三次翻書,修補你記憶中缺失的方塊。不要太依賴自己的記憶,那樣既把讀書變成一件辛苦的事,硬記的內容也往往是無用之功,因為裡面沒有你的思想。
寫書評時不需要追求面面俱到,只要根據書本主旨討論幾個你有感觸的方面即可。一來你已經有筆記可作為記憶查找之用,二來一本書不會有太多的主旨,你深刻闡述了對你而言重要的一些方面,這本書也就功德圓滿了。
-------------
總結。
1. 閱讀時對內容要有主次之分,用不同的速度去閱讀重要程序不同的部分。
2. 做筆記遵循「讀書從厚讀到薄,再從薄寫到厚」的原則,形式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把握了書本的主旨框架並賦予它們你自己的理解。
3. 寫書評時要有意識地翻書查找記憶缺失的內容,並在寫作的過程中理清作者的宗旨和自己的想法,達到讀有所獲。
The word essay derives from the French infinitive essayer, "to try" or "to attempt". In English essay first meant "a trial" or "an attempt"
Essay
寫作是弄清一個問題的嘗試,只讀不寫,何以明理?
英國傑出的諮詢顧問尼基·斯坦頓在他的《溝通聖經》中提到了SQ3R閱讀法,這個方法能夠很好的幫助你掌握一本書的內容,並且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什麼是SQ3R閱讀法?這個閱讀方法包括五個步驟,每個步驟的英文前綴就組成SQ3R這個名稱,這五個步驟分別是:
步驟一:縱覽(Survey)
步驟二:問題(Question)
步驟三:閱讀(Read)
步驟四:回憶(Recall)
步驟五:檢查(Review)
我們分別來說說這5個步驟。
一、縱覽
在這個步驟里要學會瀏覽這個技巧。因為一本書的內容對你來說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對你非常有用,重點的,你必須要讀的,這部分的內容就要求你精讀;二是對你來說不那麼重要,但是知道了會更好的,這部分等讀完了必須要讀的內容之後,若是時間允許再閱讀。三是對你來說不重要的,這部分可以完全不讀。
那如何才能判斷出這三類呢?這就需要你瀏覽全書的目錄,包括前面作者寫的序,引言等等。因為目錄能夠讓你很快的知道這本書大致說的內容有哪些,藉此來判斷這本書對你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你花時間精力去讀它,而序的作用則是讓你了解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思路是怎樣的,他為什麼要這麼安排。
所以當拿到一本書,或是需要你閱讀的材料時候,先瀏覽一遍目錄,挑出那些對你來說有用的部分。比如,我在閱讀《溝通聖經》這本書,我就先挑提高閱讀速度和增加閱讀效率這兩章先讀,因為這對我來說最重要,然後在去讀第一章,了解溝通的一些基本定義。
二、問題
閱讀不僅僅只是一個看的過程,而是需要大腦參與思考的一個過程。想讓讀的書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這一步是關鍵,就是針對閱讀的內容提出問題,就像你在對話時問對方問題一樣。那該問什麼問題呢?
1、這份閱讀內容的主題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就是要求你找出作者的論點是什麼。論點怎麼找?論點一般會出現在某段的開頭或是結尾,如果開頭或是結尾沒有找到,你要注意觀察段落里有沒有出現「因此、最後、所以、然後」等關鍵詞,這些詞後面往往跟著都是作者的論點。
2、作者有沒有拿出證據支持他的論點?作者的意見似乎和我的意見相衝突,這個作者有拿出具體的證據來論證嗎?作者是怎麼得出這個論點的,分別是從幾個方面來論證的?多問些類似這些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就不在是被動閱讀,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主動閱讀。這樣積極地投入閱讀的過程,能幫助你理解並記住閱讀的內容,所以我們才說這個步驟是最關鍵的。
三、閱讀
在經歷過以上兩步之後,你已經對你需要閱讀的內容基本上已經大致知道了,這個步驟,就是帶著之前的問題去閱讀,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可以在上面做一些標記,比如畫出主題句、找出重要的論據做上記號,或者你可以將你的某些想法及時寫下來標註在內容邊上。比如我在閱讀的時候,我會標記一些我不知道的,作者告訴我的一些新的想法和內容。
此外,在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接著往下閱讀,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一遍需要閱讀的內容。然後在開始看第二遍,看第二遍的時候就要側重去解決你之前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結合其他的閱讀內容輔助理解。如果閱讀的內容很複雜,最好快速讀過兩遍,這勝過慢慢地讀一遍。
四、回憶
這個步驟是把書合上,回想你前面看的內容是什麼,作者都說了什麼。這時候你可能會說:「我什麼都想不起來了。」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說明你之前的步驟沒有做到位,回頭認真在試一次。這次你知道待會要回憶自己讀過什麼,因此會更專心,更有效地閱讀。在回憶之前,你可以嘗試把剛才看的內容整理成思維導圖或是做筆記,這樣等於你把內容快速的過了一遍,同時在畫思維導圖或是筆記的時候,你對內容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五、檢查
這個是最後一個步驟,用來確定你又餓沒有漏掉什麼重要的內容,這個步驟就是快速檢查前面四個步驟:
縱覽:把全部內容再快速縱覽一遍,確定你非常清楚作者如何架構其內容,也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問題:回想自己在縱覽及仔細閱讀時心中產生的問題。對於還是不明白的問題,是否可以考慮去別處尋找答案?
閱讀:你可能需要把整篇內容再讀一遍。這次你有沒有注意到什麼重要的內容,是之前沒注意到的?
回憶:這是你檢查筆記的機會。把遺漏的內容補充上去,確定你的筆記忠實反映出原文的結構。
這五個步驟能夠很好的提高你的閱讀效率,將書本的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當然,你可能會說,按照這個五個步驟做太麻煩了,看似很麻煩,但是當你不停的重複按照這個步驟去做,熟練之後,你會發現這反而事半功倍,既能很好的吸收書中的內容,又能將書里的內容轉化成為自己的東西,漸漸的,你會愛上讀書。
別的我不敢多說,通過我最近幾年的閱讀體驗,我想說幾點自己的感受
①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不是瞎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②經典的文章必須背誦,不一定是自己強逼著自己去背下來,喜歡的愛不釋手的文章,只要是自己打心眼裡喜歡,那麼這樣的文章肯定不知不覺就背下來了。這樣的話,想要用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想起來有些自己學會的表達方法和特殊典故。有脫口而出的感覺。甚至你自己忘了,但是腦袋裡有一點殘存的印象。
③有些東西是可以內化到自己的性格中的,比如有的人給你感覺涵養很深,不一定是一時半會裝出來的。就算是能裝,也總會有露餡的一天。
④正如培根隨筆所言,有些書值得反覆玩味,仔細咀嚼,比如紅樓夢,有些書就是看下娛樂娛樂,體會一下作者的寫作意圖,想想他的手法和作者的經歷。
⑤有的書可以越讀越「薄」,有的書可以越讀越「厚」。看你自己是如何對待這些書裡面的內容了。比如我就想看主幹部分,那完全可以越來越薄。比如我想深究每一句每一個字,那就需要花一些時間,前提是你自己喜歡自己願意,強逼著做的事情和發自內心想乾的事情效果不一樣啊親。
讀書觀:淘金,去粗取精
方法論:掃一大片,遇到觸動自己的句子,劃線,空白處寫下有感而發
----------------------------------------
介紹兩個核心
1.同主題閱讀
為什麼同主題閱讀,觀念來自於《photoreading》這本書,具體不解釋了
打個比方,對於溝通交際這個主題,如果你沒買《非暴力溝通》和《需要傾聽》
你不會懂《蔡康永說話之道》有多麼的爛,為什麼爛,因為有比較
如果你只買了後者,就算很認真閱讀,也難以提高
當然,《說話之道》還是有一些能打到我的地方
比如:觀察別人引以為傲的地方,讚賞之,才給力。我就划下來,其餘視為垃圾
多買幾本書,有半本有用,或者有幾個價值觀能擊到你,振聾發聵,值得
2.比較知優劣
我不建議上述幾個答案說的,寫一整片書評
我主張在看到觸動自己的句子旁邊,寫下當下的簡短感想
其實,表達自己想法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懂得理解,梳理他人想法
書看多了,自然會有自己想法了
記住提高的核心:比較
我並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獨立思考」這回事,除非這種「獨立」指的只是立場,而不包括思維方式。我們總是使用一些從別人那裡學來的見識琢磨事兒——但是每個人學到的想問題的方法卻有好有壞。比如說有的人是從亞當斯密那裡學到的見識,有的人則是從他二大爺那裡學到的,我並不厚此薄彼,一定認為前者看待問題就比後者更為可靠。但是我想,要是有人既學亞當斯密,又學他二大爺,並把兩者做個比較,他就一定會變成相對聰明的人。要是他固執地相信他二大爺,卻不願意親近人類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智慧,或者一生中極少有機會聽說相悖的觀點,卻有著強烈的行動慾望,那麼就他的人生來說,我列舉不出還有什麼比這更為危險的
有一個心得:」輸出「遠比」輸入「更有效。什麼意思呢?
諸如讀書,看學習視頻等都屬於你在輸入的過程。很多人抱怨,讀書便忘。學習完也感覺沒什麼。實際上,是你少了一個更關鍵的環節,那就是「輸出「。」輸出」實際上是幫你樹立體系和熟悉領域的捷徑。就像我寫文就屬於「輸出」,很大程度上能幫助我記住平時讀的東西和完善三觀。我知道,長時間這麼做有點難。但如果你有了必須這麼做的理由,蜀道難也不過爾耳。以後不再多說,今天聊聊閱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挑了幾個我認為有關閱讀關鍵的點,分享一下我的微小經驗,能多少幫你理解一些,也算是一件好事。
1.有效閱讀時間
你讀書的時候真的在讀書嗎?這話問的未免有些好笑,但仔細想想,並不可笑。就像你學習的時候真的在學習嗎。這屬於一個道理:關注決定了你做事的有效時間。對於沒那麼感興趣的書,浮躁的心總是飄啊飄的,不是刷會兒朋友圈就是跟女朋友好友啊,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縱使斷網了,也要弄上秒錶,設上鬧鐘。盼著結束時間的到來,好去快活。
實際上,讀書這件事被利用了。怎麼說?被用來緩解焦慮,掩飾自己的不安。營造自己有在做事,渴望優秀的假象。至於是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
那要怎麼做?
思想:我認為讀書是件很私人的事,不要把讀書這件事看的有多NB,不要帶著或炫耀或鄙夷的心去選擇讀書。讀大仲馬,讀馬爾克斯,讀郭敬明。無論是讀什麼都好,看你真的想看的就行。就這麼簡單,看你真的感興趣的。實際上,除了考試之外,沒有非讀不可的書。入迷了,才算是入戲了。
行為:安排好一切,只留下自己和想看的書,什麼都不要顧及。就這樣讀到黑夜,讀到睏倦,讀到睡去。
2.挑選書籍
如何去選書呢?找一個作者,別人推薦的也好,自己查得也好。先讀他的短篇文章,因為小才華往往是集中在短篇中的。如果感興趣,那麼便開始讀他的長文,感受他的體系。讀完之後,如果覺得也很好,那麼可以確定這個作者值得你喜歡。這時候你想讀讀別的書該怎麼辦呢?去看看你之前喜歡的那個作者,他喜歡的作者是誰?然後你再去看他喜歡的作者的書。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無道理。興趣的延伸,會讓你的知識得以縱向和橫向的發展,形成你自己的知識體系。
3.讀書記不住怎麼辦
讀書記不住,你我都會如此。這是個令人有些氣餒的感受」我付出努力了,為什麼沒有回報「人往往會在失敗的時候選擇否定自己,這很正常。但我們也要想想真的是這樣嗎?要怎麼做才不會這樣呢?
其實,不是如此。你聽到的聲音看過的文字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的精神世界的。只不過,這一點在孩提時代更明顯一些。舉個例子,看過一本書,甚至書名都忘了。但我仍記得這麼一句話「對於女生,只關注行為就可以了,不要過分分析她行為產生的原因」比如,約好周末一起去玩,但女生突然說不想去了。那就直接針對行為回復」好的,周末愉快「。這就夠了,如果繼續問」為啥啊「」那我去接你吧「」明天有空嗎「。實際上,這就沒有以後了。回到那句話,」去關注行為,而不是去關注行為產生的原因」。它是教你關注此刻的情緒感受,理解尊重別人的想法。一本書,只記住這麼一句話,也就夠了。
當然,讀書想記住的方法還是有的。對於我個人,是習慣先速讀一遍,將覺得關鍵那一段划出。然後開始讀第二遍,只讀關鍵詞的部分。然後讀第三遍,將關鍵詞的部分用自己的文字」輸出「。或寫文或與好友交流。三遍想記住一本書的精華,足以。
不要把事情都想的太複雜,那隻會限制你的思想。思想一旦限制,行為也會受到局限。
就這些啦。閱讀一途沒有捷徑,唯塌心熟讀耳,與諸君共勉。
本來想說參見《如何閱讀一本書》的
但最近的閱讀經歷來看……應該是找一本相關領域的好書來讀……如果是科普或者專業著作,好書能很好的幫助你理解。
如果是小說,就很大程度的取決於讀者的閱讀量和對相關問題的理解——這個就沒有簡便方法了……唯有積累
要想做到寫東西時隨手拈來,就要精讀一些書籍、文章。長篇作品太長的話,可以精讀其中寫的比較好的段落。好的文字讀到幾十遍,差不多就能背誦下來了。寫東西的時候,自然可以隨時引用。甚至平時走到路上,都可以在心中慢慢品味這些文字。
除了精讀之外,還要隔一段年月,再讀以前讀過的書籍、文章。不同的年紀,對文字的感覺會有很大的不同的。少年時熟讀一些經典作品;青年、中年、老年時代再重新讀幾遍,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只要對作品足夠熟悉,這些文字就會印在你的心中。要用時,自然可以拿出來。功夫下到了,那些東西就會成為你的東西。
同時讀,同時記,並做好筆記。
最好的讀書方法是現場剪取材料,並有效分類。
舉我平常看到的一些大家的讀書方法:
張恨水最多的時候同時寫7部小說,《啼笑因緣》、《金粉世家》都是同時創作出來的,老張有這個本領,是因為他懂得分類串聯法,《金粉世家》里的人物,他就列出了一張表,標明各人的關係。(張伍&<人生長恨水長東——我的父親張恨水&>,《往事不寂寞》,p67)深諳此道的豈止老張,據說錢鍾書總是把一類的書放在一起讀,吳沃堯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把報紙新聞故事和筆錄貼在一起,貫串起來就成了好材料,(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p358)柏楊把剪報分為「瘟官」、「理髮」、「煙酒」、「屁」(張香華&<只緣身在此山中&>,《柏楊回憶錄》,p304),罵柏楊的李敖,倒有比柏楊更有趣的歸納法,甚至還介紹過一種殘暴的「兩書兩面法」,同時買兩本書,看到有用的就剪出來,另一本預備著剪背面那頁。
書是一面鏡子,讀書就是讀心。你的覺悟有多高,書里的內容你就能掌握多少。
有一天,你有了自己的覺悟,你也能寫書了。分專業書和小說書說。
專業書,無他,老老實實做筆記,圈劃,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包括對自己日後重溫,也是很有幫助的。小說書的話,我通常都是讀到好的地方,自己多念兩遍,腦海中想像一下。平時沒事的時候(比如洗澡等車坐地鐵啊),可以多回憶多思索兩遍,記住最好,忘了回去也能再翻翻。另一方面就是多讀,閱讀量大了以後就等觸類旁通,讀到某個場景會像猛地想起來:「另一本書某一段好像也寫過類似場景,但用的是blabla句子。」
個人感覺不太提倡做筆記,因為小說書描寫的地方非常多,你要是碰到好詞句就記下來,一年都讀不了幾本。況且小說是個完整的東西,讀一會兒記一會兒打斷了整篇小說的完整性,讓人無法沉浸在作者創造的世界裡——這點和專業書是有本質區別的。
首先,不同的書,讀法是不同的。根據讀法的這種不同,我把書分成以下四類:一是小說戲劇,二是詩歌散文,三是商業書籍,四是專業教材。
下面,且聽我一一解剖分析:
小說戲劇最大的特徵,是故事性。閱讀小說戲劇,一方面我們要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整理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或觀點,一方面還跳出具體情節,去學習人物的塑造、結構的安排與文字的組合。想要更好的掌握並且領悟書中內容,可以採取以下的幾點策略:
一是邊讀邊畫一張簡單的故事線,在重要情節的節點標明時間、人物、地點、事件。最近在讀《玫瑰的名字》,作者索性就把涵蓋了以上要素的一句話作為了小說每一節的標題,有效地防止讀者陷入文字的迷宮之中,甚至能夠幫助讀者增進閱讀速率。
二是邊讀邊記下新出現的人物名字,畫出人物之間的關係譜。最典型的就是《百年孤獨》這種幾十個人都叫一個名的奇葩書。這裡插一個記外國人名的小技巧:在網上搜一下該人名的英文拼寫,標註在你記得名字旁邊,念幾遍中文,在拼讀幾遍英文,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記不住外國人名。
三是邊讀邊摘抄精彩段落。這裡說的精彩,可以是文筆華麗,可以刻畫傳神,可以是想像奇詭,可以是說理透徹。這些最好整理記錄在特定的筆記本上,閑時也可反覆品味研讀。
四是在全書讀完後趁著余意未盡上網百度一些背景資料與其它讀者的讀後感,主動尋找書本之外的延伸,如果看完書後想法頗多,也可以自己寫讀後感。這裡要注意,此時你寫的讀後感不是給老師看的,不要概述全文然後說一通大路貨的感悟,不妨從文中引發你強烈共鳴或是深入思考的些微話語或某段情節出發,放縱自己的意識流,寫得跳躍一點,但求真實與深刻。
五是向別人概述所讀書的內容。又要重申我的那句老話了:分享是最好的學習。在你按自己的思路組織一遍情節,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一遍故事之後,你的腦中就會對這本書留下非常深刻且清晰的印象。
要想更好的掌握並領悟詩歌散文,較好的方法是背誦與朗讀,但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模仿創作。
此類書最大的特徵是其藝術性,對它們的品讀,與其說鑒賞,不如說審美更為貼切,背誦與朗讀可以使你沉浸文字渲染的意境之中用心感悟,從而達到較好的領悟效果。然而,這種方法更多調動的是右腦功能,感覺的東西很難描述、很難總結把握,要想更好的掌握,不妨通過模仿與創作再倒過來將感覺具象化。
這裡我表述的也並非十分貼切,總的來說大家可以理解為經歷了一番螺旋上升之後進入的所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第三重境界。
再來說商業書籍,這類書最適合畫思維導圖,因為此類書一般觀點鮮明、邏輯清晰、結構分明,它們最大特徵是觀點性。你只要在閱讀的過程中牢牢抓住作者的觀點,就可以很好的掌握並領悟其內容。
商業書籍通常就是全書圍繞某個核心觀點發展出一套理論,20%是理論主體,80%的內容是在羅列各式各樣的證據來印證自己的理論,畫思維導圖可以很好的幫助你抓取出這20%的核心內容,利用二八法則提高閱讀效率,並更好的把握內容。「湛盧文化」新進出版的許多書會附一張類似思維導圖的全書概覽圖,可以搜尋一下作為參考。
當然,還是建議大家積極分享,主動向他人闡述書中的核心觀點與理論,這是掌握與領悟最好的方法。
專業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知識性,知識點繁雜,信息量龐大,一次性閱讀過多難以消化。建議大家拉長戰線,按照章節將書分解,耐心制定學習計劃。不過這類書有一個優點,就是它全是純粹的知識,領悟難度並不高。關鍵在於構建知識網路,將這些知識點有效地記憶下來,在這方面,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對「如何對正在學習的事物更好的進行規律總結?」 這一問題的回答。
以上。雖然沒什麼值得稱道的方法,但還是特別想回答這個問題。
與樓主一樣,接觸知乎後,發現大神們引經據典,口吐蓮花,甚是羨慕。反觀自身,雖讀書不多,但畢竟豆瓣上書單幾百本在那放著,可寫東西還是或清湯寡水,或無病呻吟。不知所以。
自我剖析,一定是看書的方式不對。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東瞅瞅西看看,無論是實體書還是kindle,一目十行,草草看過,只留下些許印象。看似刷書無數,實則腦中空空。
某大神說,30歲之前一定要學習,否則,之後學習成本太高。某大神說,一次只做一件事,集中精力,以點帶面,高質高效。我說,他們說的真對。
因為,我發現,自身最基本的想法就來源於那幾本書:寫論文時接觸的漢娜阿倫特、羅蘭巴特;生病時反覆讀的梁文道;大學開始沉溺的村上春樹;經濟學入門的曼昆;甚至初中大量閱讀的讀者;現在超愛的李海鵬。
所以,今年開始我讓自己慢下來,多補點在學校自主或選擇性遺忘的專業知識,這是最核心和本質的東西。快到30歲了,時間不像從前感知的那樣無窮無盡,空間也不再無遠弗屆。工作之後很多事和人被定在成為一個好丈夫、父親、兒子、下屬。。。上,被限制在這些社會角色所在的城市裡。未來很近,近的讓你都看不清別的東西了。因此,必須要有所捨棄,認真讀點喜歡或應該喜歡的書了。
這套思維路徑找到了,掰扯明白,方法只是輔助。在書上畫重點,寫體悟;寫或長或短的讀書心得;參加某項考試。不一而足。
與題主共勉。
古人對此有很重要的心得,每天要靜心冥想 :
人若於日間閑言語省得一兩句,閑人客省見得一兩人也,濟事若渾身都在鬧場中,如何讀得書?人若逐日無事,有見成飯吃,用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此一二年,何患不進。——黎靖德《朱子語類·郭德元告行》卷一百一十六
(靜坐)能存心而後可以窮理,窮理以虛心靜慮為本。——《朱子語類》卷九)
靜坐非如坐禪入定,斷絕思慮,只收斂此心,使毋走於煩思慮而已。此心湛然無事,自然專心。(《朱子語類》卷十二)
昔陳烈先生若無記性。一學日讀孟子問之道。無他,求放其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記得書?遂閉門靜坐。不讀書百餘日,以收放心。後去讀書,遂一覽無遺。———《朱子語類輯略》卷二
從幼兒園到大學,幾乎每個人都會閱讀上百本書,我們想當然的以為自己會閱讀了。但實際上,在閱讀這件事上,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
現代社會,大量碎片化的諮詢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大部分人都更傾向於藉助互聯網來閱讀。
我們都知道,知識是理解的先決條件,而媒體的大量諮詢正阻礙著我們的理解, 捆綁著他們的觀點強行灌輸給現代人。大部分人的思想因此受到極大的限制。
閱讀本身有著自己的活力與藝術,這需要我們主動去學習他們。一般情況下,我們經常閱讀的往往是讀得懂的東西和必須要讀的東西。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我們來看看閱讀的兩種意義:
- 閱讀憑我們既有理解力就能讀的(此種的閱讀難以提升我們的理解力)
- 閱讀比我們理解力高水平的讀物(重點放在我們能理解更多東西而非記住知識)
其次,我們還得明確兩點:
主動的閱讀是為了增強了解,我們得有學習的慾望;
我們閱讀的目標是為了獲得諮詢還是求得理解?
讀者和作者一開始就有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讀者通過一定手段將這種不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
要想形成自己的思想,我們得真正學會如何去閱讀,而不是被媒體的想法所左右。
那麼,何謂「真正的閱讀」呢?
真正的閱讀是一個知識和理解力從模糊——&>清晰的過程;
人的大腦在此過程中開始形成從粗淺到深入的理解,我們得分析產生此活動的閱讀的運作技巧。
與學習比我們更優秀的人我們得了解他們是誰以及如何向他們學習的問題類似,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在吸收諮詢後知道了某件事的發生而想要被啟發,這就需要我們去理解,理解以前不了解的東西,問問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發生,相互關聯的同類的事有哪些,他們之間有何聯繫,明白作者為什麼會說那樣的話,分清楚對於一個讀者來說讀得多與讀得懂有何不同。
主動的閱讀,是一種自我發現的學習過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被指導。
相反,在這過程中指導是一種學習的輔助。
觀察與記憶,想像與分析,對自己的省思
書本相當於一個老師,現實中的老師出席課堂時你可以不懂就問,但書本是一位永遠缺席的老師,你不懂的時候就得自己在書中尋找答案。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閱讀的其他方面。
閱讀的層次讀者的閱讀常有著一定的目標,我們大致將它們分為兩類
作為讀者,我們應按目標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以節省自己時間的同時有所收穫。
所謂閱讀,大致上有四種層次(境界)
四種層次層層呼應,每一級都建立在前面級別的基礎上,
以下我們做詳細展開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
學習閱讀的階段(逐級)
- 閱讀準備:包括身體、智力、語言、個人能力的準備
- 用基本的閱讀技巧閱讀簡單讀物(明白通用的符號及其意義)
- 建立個人字彙,會找出不熟悉的字詞並通過其他方式理解他們,對閱讀有一定的慾望。
- 精鍊與增進前三者及消化閱讀經驗,學會在觀念間轉換與比較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
此處分為兩種不同的閱讀方式(可視情況選擇與聯立)
- 系統性地略讀/粗讀(常用此方法判斷一本書是否適合做下一階段——分析閱讀的閱讀)
- 書名頁 序言、副標題、相關說明、宗旨、寫作角度等。 根據以上內容分類書本,方便查閱相關書籍。
- 目錄頁 也如看地圖先看它的基本架構一般,重點看分卷分章後的副標題和綱要。
- 索引 議題範圍,按書里書外查找書籍種類與作者、關鍵字和核心思想等。
- 出版者介紹
- 從目錄中挑選幾個與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重點看摘要說明)
- 隨機翻頁,閱讀其中幾段或幾頁,尋找論點訊號、留意主題脈絡、最後幾頁(後記)重點看。
好似一個偵探在尋找書中主題/思想的線索。
- 粗淺的閱讀
閱讀一本難度高的書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向
從頭至尾不停地看一遍(跳過任何不懂/批註的地方),只需掌握書中一辦以上的內容即可,掌握的內容對自己的二次閱讀大有裨益,之後再試圖讀懂跳過的部分,如此不斷循環直到大體上完全消化。
此階段的其他問題
- 關於閱讀中速度的把握問題: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適當選擇不同的閱讀速度
- 閱讀時盡量避免逗留與倒退,可眼睛跟隨手指同步移動來閱讀以保持專註力
- 理解的問題常出現在速度上,思考回答書本內容的問題更複雜的東西
- 檢視閱讀的摘要:閱讀書中的內容,慢不應慢到不知道浪費時間,快不應快到有損滿足於理解
- 第一次閱讀略過某些詞句,第二次才算真正開始閱讀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對一本書提出的四個問題
- 整體談些什麼? (主題及其展開,核心及從屬的關鍵議題的分卷)
- 細部說了什麼,是如何說的?(主要想法、聲明、論點、組合意圖——&>傳遞特殊訊息)
- 書的全部/局部有道理嗎?(認真完成1和2後再分析和判斷此問題)
- 這本書與我何干?
資訊意義,作者為何自覺很重要,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能啟發自己嗎?找出相關的、更深的含義/建議以獲得更多啟示。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自己?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所以,一本書要真正屬於自己,意味著你能用自己的言語向別人表達出來與書相關的東西。
作筆記的意義和方法意義:使自己保持非常清醒,將思考/感想用言語表達出來(寫/講)
方法:
- 劃線
- 符號(用星號標記重點時盡量少)
- 編號
- Cf xx (表示參照xx頁,連接同類的有關係的觀點)
- 圈出關鍵字
- 空白處筆記(問題/答案/簡化/全書發展順序)
- ......其他方法不限,重點是注重筆記的即時性
筆記分類:
結構筆記:檢視閱讀時記下的(大片空白{目錄頁})有關全書構架的筆記,有利於下一次的分析閱讀
概念筆記:同一個主題下的同類書的作者觀點、更深更廣的自己的觀點,書與書間的連接(Cf)
辯證筆記:單獨的筆記紙,就單一主題按順序列出相關的陳述和疑問
培養閱讀的習慣————所謂藝術與技巧,只屬於能養成習慣並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 人。
習慣的掌握程度常常取決於練習的次數,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如何去做。
在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這兒舉個栗子來說明:
滑雪運動員在學習滑雪時知道,只有忘掉身體某部分的單一動作才能表現出整體完美的動作,而忘掉之,必須先學好每一個動作。(即學號它,然後忘記它,讓他無形中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當所有分開的動作不再分離而融為一體才能將注意力轉移到目標上,也將具備相關能力。
眾所周知,一個人只要學習過一種複雜技巧,就會知道要學習一項新技巧,剛開始的複雜和不適應是不足為懼的,無須擔心,精通個別才能完美演繹整體。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它分為三個階段。當然,也如前面所提到的,這裡的每個階段都不是獨立的,後面的階段總建立在前面的階段之上,每個階段都與其他階段聯繫著。
第一階段:這本書講了些什麼?
- 給書分類
這兒的分類遵循四個規則
- 儘早知道所讀的書是哪一類的(最好在讀前)
論說性的書(由觀點、理論、假設、推斷組成,意在傳達知識)
我們也要注意,這種書我們從書名中就可以學到一定的東西,了解到書的內容大概。
一本書按內容來分又常分為實用性與理論性(行動與理論)
從「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到「我們想做些什麼,怎麼利用它」,
說簡單些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和聯繫。
- 理論的書教你「這是什麼」,是一種不帶感情色彩的行為觀察,分析與討論知識的確定性和有效性,如歷史、科學、哲學類的書。(這兒我們得分清科學與哲學:科學更多的是定律/通則,常是一些超乎日常的例行和經驗,通常都很少人去考證;而哲學常闡述的是一般性的真理,可以對我們的日常行為思想等做出解釋)
- 實用的書教你「如何去做這件事」,該與不該做什麼,如何去做,做後的結果等的闡述。帶目的性地去教你知識,如一些技巧、手冊、規劃、倫理和經濟類書籍。
2.透視一本書
用盡量短的文字盡量完美地敘述一本書的內容
3.列舉篇章
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其如何按順序組成整體構架(好似用一堆磚頭堆起一座大廈)
知道書的整體架構之後將不同的情節放入正確位置,看原書整體架構,讀完之後進行自我重塑。書中的重點摘要不一定是最絕對唯一的詮釋。注意結構與規劃地敘述整本書的大意。
為一本書擬一份自己的大綱,與作者所擬的比較。
按秩序與關係去了解一本書的部分及部分里的內容和段落重點,將全書重要部分列出綱要並說明其如何印證、發展全書的主題。
這兒我們得談到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
作者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起來。賦予一本書血肉以使其看起來不胖不瘦,而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出全書的整體精神,其間的綱要區隔、重點和秩序。
4.發現作者的意圖
找出作者在開始寫作前提出的問題以及全書里的答案(可能不止一個)
一些典型問題:
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此階段:
- 按書本種類和主題做分類
- 用短句說明整本書在談什麼
- 按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重要部分,擬全書及部分的綱要
-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
第二階段: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此階段可回答問題:本書詳細內容是什麼,作者是如何論述的)
5.找出共通的詞義(詮釋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找出重要單字和辭彙,分析詞義,透過他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具備詮釋能力的閱讀,單字代表不同詞義,同一詞義又可由不同單字來解釋這又包括:
找出關鍵字
段落關鍵字(作者的特殊用法)
共通詞義,含總結性的
注意專門用詞/特殊辭彙
找出字義
同一個字是否有多重含義,是什麼?
變換意義後分析為什麼會變?
以及自的意思,構成不同詞後的同一性,片語的表達
6.判斷作者的主旨(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並從中找出全書的主旨)
書中作者所用到的假設、前提及之後所要表達的東西,讀者應從中判斷真偽;
一些銜接詞及其背後所暗指的東西(如從原因——&>理由)
共識——&>主旨——&>論點 都有文法和邏輯的根據(找出他們)
掌握大綱與詮釋意圖的交集,發現某個論述由哪些主旨/詞義構成?
- 句子與段落的基本單位是文法/語言,找出關鍵句(作者的標註、首尾...等文眼、重點/概括句)
- 主旨與論述都建立在一定的邏輯/思想/知識之上,閱讀的部分本質即被困惑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嘗試著用自己的話二次論述一些複雜句(n個簡單句構成)
很多人忘了一點,那就是我們讀書實質上是在讀作者的思想,而非文字那麼簡單。
作者常用不同的說法來論述一個主旨,讀者應學會發現。
我們可以自測對文章主旨的理解程度(用例證聯繫經驗、虛構例子來說明)
7.找出論述(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找出/架構出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整理其先後順序的主旨,幾個論述可能相互架構。
架構出論述的前因後果以說明其主張。
所有論述都包含了聲明,根據理由找論述的結論,或顛倒過來。
這兒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論述的兩種結構:
1.歸納法(用一個以上的特殊事實來證明某種共通概念)
我們要做的是找出作者的假設、能證明的事和自明之理
2.演繹法(以一連串的通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共通概念)
8.找出解答(作者在書中想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其解答)
確定作者已解決的問題和未解決的問題(作者做不到和其他人同樣做不到的)
第三階段:評論一本書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遵守書本里思維的禮節,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與一本書進行對話。
作為讀者,我們一定要自動自發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讀完一本書後提出自己的質疑/批評,此外,還得明白文法、邏輯和修辭三種藝術的協調與掌控。
- 在確保自己已經了解之後再發表同意與否的言論或暫緩評論,毫無理解的盲目同意作者是愚蠢,還不清楚就不同意更是一種無禮。評論一本書之前需了解書寫了什麼及其立足的論點(包括作者的其他書里的)
- 避免爭強好辯——理性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禮地辯駁或爭論無用的東西。人們的語言常被情緒遮蓋、喜好渲染、思想穿梭,教導別人的同時又讓自己受教,為達成共識將不同變同進而化解爭議。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可解決的問題,對「知識」的爭議大多可借共識或心智交流以消除與書中觀點不服。
學會區別真正的知識與個人意見(無理論基礎),真正的知識常存在於可辯護的意見中。贊同或反對作者
透過書的詮釋理解與作者達成共識之後才可同意/不同意其觀點/立場
偏見與公正
情緒很激動時往往認為自己所說的很有理
推出前提與假設,知道自己的偏見(預先判斷)
用同理心來與作者交流
反對作者當然得說出自己的理由,論述常包括:
- 對方知識不足——告訴他不知道的相關知識
- 對方知識有錯誤——指出對方可誤導結論的理念並說明事實
- 對方推論不合邏輯——指出其前後不一致/不連貫的地方
- 對方分析不夠完整——未解決所有問題,關係認知上的錯誤
- ......
由此可判斷對方說的是真實的嗎,有意義嗎...等問題。
輔助閱讀
閱讀書籍以外的東西加以輔助理解(儘可能避免)
來源分布:
- 相關經驗:一般經驗(大部分人都有的),常從小說、哲學類書籍中獲得;特殊經驗(少部分人才有的),常從一些科學作品中獲得。根據二者就書中自認為了解的某點舉出一個實例(經驗)
- 相關的書:也就是大部分人閱讀名著讀不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讀者應按時間先後順序和作者本身或與他人的作品互相借鑒,增進理解。
- 運用導讀與摘要:導讀與摘要(包括閱讀手冊、閱讀手冊等第三方書籍)有助於應試,但卻會很大程度上限制自己對書的理解,所以此類書籍應看完原書後再看,否則會不知不覺間像看書評一樣將自己的思想交付給了別人。換句話說,別人做好的摘要與構架(本該由自己完成),利用它可喚醒自己的一些記憶,亦可通過它決定需不需要讀原著。
- 運用工具書:主要分為字典與百科全書,用前先明確自己想要知道些什麼,發現能找到答案的地方,知道工具書的組織及特殊功能,此時工具書的前言與序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運用字典:看字詞解釋主要看其對現在有普遍實際意義的解釋
運用百科全書
呈現出一整套彼此相關的事實,按字母與主題編排,注意不同的百科全書在不同的時間上的不同解釋。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
要求:
一個特定主題可牽涉到不同領域的很多書,但我們應找出總體上的書有哪些?
列出實驗性書目——來自專家建議,書中的書目或圖書館。
同一個主題下的閱讀,會滋生越來越多的問題,根據這些問題選擇自己要讀的書,檢視閱讀作為基本手段,其可讓人明確主題概念和簡化書目。
主題閱讀步驟:
假設前提:
檢視閱讀了很多書,了解書中內容且明確主題。
- 找到相關章節: 主題&>書,將書整體檢視閱讀一遍,找出主題相關的章節細讀。此階段與前提不同,且不可同時進行(除非很熟練)。發現書對主題的幫助,做書的主人,設立一個對被檢視的作者不偏不倚的共識為前提。
- 帶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拒絕作者辭彙,自己創建的辭彙與作者相同只是巧合,將自己的或共通的辭彙,加之於作者的作品中,所有作者觀點都可以用這套中立的辭彙來解釋。
- 理清問題: 列出主題相關的問題並從中找到答案,問題必須是你提出的且單一作者不能完全回答。相關主題的概念和特質,不斷衍伸問題。
- 界定議題: 找出作者回答自己問題的方法會界定一個主次議題 。找出回答里不同意見間的關聯,接著分類作者觀點,解讀觀點,構建議題。 提出的問題,確保與不同作者觀點相反,有很多不同見解。理清爭議。整理相關議題後進入下一階段。
- 分析討論: 質疑真實性,並分析與自己(主題)的相關性,找出(什麼)特定順序來提問題,最後由我們自己去回答我們的問題。回答要從中立角度出發,結合不同作者的意見。 將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突顯主題。共通性議題在前且議題間界定務必清楚
客觀的必要性
- 主題閱讀追求辯證的客觀性,目的絕不是主張某個觀點而讀,而是對某一議題追求理想的解釋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回答形式。
- 因為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即考慮面面俱到,不預設立場。當然,這是一個理想狀態,因此應不斷回閱作者原文,引用他們的話來陳述自己的觀點,盡量用中立辭彙,盡量減少偏見。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點,下面我們舉個栗子來解釋:
主題閱讀的實例——進步論
- 列出一組與主題相關的章節(列出書目n本,對相關不同書籍、文章、著作做了檢視閱讀,再找其他並無「進步」一詞但與主題相關的書,確定選擇的分類——論說性。
- 發現不同作者對「進步」一詞的不同用法,分析理解詞的「輕重」甚至是「非改善」變化,找出主流觀點——進步的為使改善的情況。
- 問問題,歷史上真有進步這回事嗎?根據答案構成一般性爭議(承認假設並選邊站) 這件事會一直持續嗎? 討論議題,進步是必要的嗎,取決於什麼?是天性,而不是習慣。
次要議題: 某些作者的面向
- 認識的進步,
- 技術的進步,
- 經濟的進步,
- 政治的進步,
- 道德的進步,
- 藝術的進步。
主題閱讀,離不開主題工具書的輔助。
如何應用主題工具書
就某一個主題,認識傳統經典,認知相關的各種觀念,
找書目的結晶——主題工具書
如《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
作用:啟動閱讀,建議閱讀,指導閱讀
先讀大量作者就主題陳述的短章節可幫助我們讀完之前先讀進去。此外,對一個主題的興趣會引發對其他主題的興趣,研究某位作者時探索他作品的上下文會使興趣加濃。
三個指導方向:
- 找出章節真正與主題相關的地方。
- 由同一本書或不同的書中挑出來比較閱讀的章節,可強化對各個章節的詮釋能力。
- 同一個章節被引述在不同主題下,這些章節豐富的意義又能指導我們閱讀。
構成主題閱讀的原則:
- (有時候不可能只是說明困難極大,並非做不到)
- 做兩本書的中間人,幫助它們談話圓桌主題。多讀多數教人如何閱讀與生活的書,將心智的反映與書合二為一(完全吸收掌握其中的精髓)
- 盡最大努力也讀不懂的好書,使人放下時仍心存疑惑(無問題閱讀後),重讀時會發現書與自己一起成長了(不是書中內容變少,那隻說明閱讀有問題)。看到了一些新的事物,某些東西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種書不管讀多少遍,它都一直在提升自己,所以應努力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書。
根據不同的書類選擇不同的閱讀層次,一般來說,在能力範圍之內的書無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必須操縱超越自己能力的書,才能增長一個人的心智與思想。
一般講來,我們會感覺好書總走在我們前面,且時間上對我們有一定的要求(學會辨別)難度高常意味著書難寫,難度並非是因肚子大的不熟悉而難讀,因為熟悉的領域同樣有好書,所以我們應學會選擇(記住萬事無絕對化)。一本好書往往能給我們以正面積極的回饋,如增進我們的閱讀技巧,教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和自己。
不只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生命,變得更有智慧,不只是更有知識。我們總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問題,但問題不一定有個標準的答案,或者說是在一定的時間維度上人們難以解決,而偉大的著作會使我們對這種沒有答案的「問題」看得更清楚。這就是我們要讀它們的原因。
好書能使我們的生命與心智都得到極快的成長,如果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下面有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可能幫助到我們完成:
測驗——荒島求生,讓你挑十本書與你共度餘生,你會選擇哪十本?
最後,身體有限而心智無限——人類在三十歲後身體開始越發糟糕,但我們的思想和心智卻會無限地成長與發展。如果心智不常用就會萎縮,甚至可能令人死亡。
活到老,學到老。希望大家能永遠對閱讀充滿熱忱。
此文共計一萬餘字,花了七天時間完成,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啟發,祝大家周末愉快!!!
台灣詩人 楊澤 :
其實讀書是為了了解人生,但是人生比書大很多。年輕的時候以為沒有書就無法了解人生。後來才發現,如果不認識人生,你其實看不懂書。
看《如何閱讀一本書》,毫不誇張的說,此貨顛覆了我的認知習慣……
推薦閱讀:
※每天加班到12點以後,會不會早死?熬夜加班傷害了人體的哪些方面?
※你聽過哪些請假奇葩理由?
※25歲的你在做什麼?
※《瓦爾登湖》中的「斯巴達式生活」是指怎樣的生活?
※如何能讓一個人擁有堅定的意志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