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哪些關於中醫的好書值得推薦?

一直想了解一些中醫方面的知識,比如養生什麼的,遇到一些小病小痛可以嘗試自己解決。


這個問題有意思,慢慢寫。

首先,「內經」、「傷寒」、「金匱」、「難經」、「神農本草經」是必看的,而且意義重大,若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記得越多功力越猛,誰背誰知道。

但有個順序。個人經驗。
先看「傷寒」、「金匱」,「神農本草經」夾雜其中,因為它非常有趣,幾乎可以當睡前讀物,讀起來不怎麼費勁。如果你有很多不能理解,那可以找一些注家的書來看;但對於細節的理解,不必太放在心上,大可大段背誦,之後在生活中去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和病,會有非常美好的體驗。
這三本讀完,可以開始看「內經」,「難經」作為參考,兩本一同看。對於「內經」,有很多人只看中「素問」,卻不怎麼看「靈樞」,個人體會,「靈樞」中的很多章節可以幫助理解「素問」中的內容,且「靈樞」中對於針灸的論述是非常重要的。
之所以先讀「傷寒」後讀「內經」,是因為「傷寒」類似手冊,非常直接地指導實踐,容易保持讀者的興趣;再者,讀書貴在有疑,「內經」論述的理論龐大繁雜,很多人讀了之後覺得全是問題,無處下手解決,於是放棄,而「傷寒」更具體直接,有了問題,可以在「內經」中尋找答案,樂趣頗多。

以上的書籍,學習中醫的諸位,大概都明白其重要性,也並非在下所要推薦,但由於非常重要,也是基礎,所以還是提一下。中醫書籍汗牛充棟,有很多經典都是圍繞以上幾本展開的,所以我認為,應當從這幾本讀起,而且要反覆讀。

還有一點,在下以為非常重要。時代原因,吾輩易受某些風氣影響,持「批判的眼光」讀書,對於經典更是如此。無論您學習哪家哪派,請先儘可能去做到「全面了解」,切忌一本書都沒有讀完,就開始批判,什麼糟粕,什麼不科學。治學,一要謙虛,二要求實。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繼承都談不上,如何發展。切記,否則必自誤。

對於中醫書,在下並不喜歡「不求甚解」式的讀法,畢竟很多功力的體現,就在於細節;且中醫經典大多歷史久遠,傳承之中難免遺誤,所以應當讀一些小學方面的書籍,校勘諸家的書應當讀,但醫學畢竟不是語言學,又不可鑽牛角尖,陷於考證訓詁,心中要有數。以「內經」為例,校勘過的有林億、俞樾、胡澍、顧觀光、于鬯、馮承熙、張文虎等人,這之中除了林億、顧觀光、馮承熙等知醫外,其他雖然校勘精彩,但都不是醫生,對於經文的某些細節的理解,可能會有些偏差,所以讀以上諸位的書時,心中應有如此概念。
現在有很多「白話解」的書籍,作者本身水平有限,所選底本中的某些錯誤根本識別不出,偏要勉強去解,奇奇怪怪;有些作者又只懂語文,不懂中醫,解釋就很難反應原文的本義。
對於無心看諸家校勘的有緣人,我推薦郭靄春老先生的「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先生早年求學於樸學大師章式之、史學大師盧慎之,後隨名醫趙鎔軒研習醫書,稱得上「醫」、「文」兩通。先生的校釋,引用明確細緻,亦可作為了解校勘諸家的捷徑。

說了校勘諸家,不得不提注釋諸家。長話短說,「素問」推薦王冰的,這個也是流行最廣的,他對治則問題,有深刻的分析,且補入了運氣學說的「七篇大論」。「靈樞」推薦馬蒔的,他是一個針灸醫生,也是第一個注釋「靈樞」的人。「素問」+「靈樞」,推薦張志聰的,應該講是張志聰等的,因為他們是集體創作的「集注」。
再推薦一本,若是覺得「內經」讀起來壓力太大(畢竟十四萬字),可以先讀李中梓的「內經知要」,他將「內經」的內容進行了分類精選,可以當作讀「內經」前的熱身和預習。


———————————————————0708更新————————————————————

友人提問:為何你所提到的儘是些古書,難到現代的就沒有可取的嗎?
答曰: 這個問題似乎隱藏了一個想法,即「為何過去的就比現在的好」或「為何你們學習中醫的如此尊崇古代的文獻,難到這麼多年來就沒有什麼發展嗎」。
首先,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發展並非是與時間呈正相關。這句話說簡單點就是,過去的醫術不一定比現在差。的確,醫學的發展與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身的程度有關。但,認識世界和認識自身的方式並非只有「自然科學」一種,現代科技的發展的確比古代要強很多,但對世界和自身的認知並不一定與古代的較高水平有質的差別。古人很多認識自然和自身的方法已經失傳或是很難見到,這並不一定是由於被「現代科技」所淘汰,而是由於特殊的傳承方式以及外界條件的改變而遺失。學習是講究次第的,發展應當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這就是為何我認為多少應當讀一些古書,而且「內經」、「傷寒」、「金匱」、「難經」、「神農本草經」是必須看的理由,它們代表了那個時代較高的醫術水平。這些書籍中,會有許多看不懂,或是當時你讀不懂,接觸臨床之後逐漸明白,亦或是你始終都不懂的的內容。在下以為,嚴謹的學人,對於不懂的內容,是不應當直接判定其錯誤的;對於自己認為是錯誤的東西,亦當加以條件(限制)進行表述。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人類並非全能全知的,我們認識世界的能力非常之弱小。
其次,並非現代就沒有發展。中醫學是基於實踐的學問,只要有人用,中醫學就在發展。每個時代都有大家。只是這些大家都尊崇「內經」、「傷寒」、「金匱」、「難經」、「神農本草經」這些書籍,並且研讀他們的生平,發現許多大家,正是在研讀這些經典之後才成長為一代名醫。大家都尊崇的東西,吾輩在還在問」有哪些關於中醫的好書值得推薦?「這樣的問題的層次時,又有何理由不去細讀呢。每個時代的醫家都會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對醫術的理論和技法進行發展,也有很多著作傳世。這些我會在後面慢慢介紹。諸君稍安勿躁。


——————————————————0708 PM—————————————————————

關於「內經」的注釋,不能不提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和張介賓的「類經」
這兩本書都是將「內經」的內容,進行重新分類整理的。「分類整理」中的學問甚大,如何能夠既「分得開」又「不割裂文意」,實在是需要功力。而且這兩本書可以當作「內經」學習參考,以便了解原文。若沒記錯的話,現在能看到的「黃帝內經太素」的版本是從日本影印回來的舊抄本,缺某些篇章。還請諸位考證考證。

「中藏經」,到底是不是華佗所著還有待考證,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卻是事實。這本書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為有三點:首先是談了許多「四時變化對人體的影響」,這是「天人合一」觀念非常好的體現;其次是這本書對於臟腑辨證談論多且細;第三這本書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劑。

「針灸甲乙經」,這本書亦是對於「內經」的分類整理,而且自這本書之後,才算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針灸學。此書還有一個重要意義,便是摘錄了部分「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的內容,這本書現在已佚,但我們可以通過「甲乙經」來了解它。

「千金方」,藥王孫思邈所著,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叫做「備急千金要方」,後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這本書對於臨床的幫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裡面有許多涉及「房中術」的內容。
————————————————————0711 AM———————————————————
友人抱怨我提到的儘是些大部頭,有沒有什麼有趣的,好玩的書。
今日就說幾本。

「敖氏傷寒金鏡錄」,舌診入門。

「人身通考」,身體各部分名稱在中醫體系中究竟指什麼,代表什麼,有何內涵,非常有趣。

「運氣辯與臨證錄」,關於運氣學說的臨床應用,應該有很多人都感興趣吧。

「灸繩」,周楣聲老先生的著作,研習灸法必讀。周老先生的「針灸穴名釋義」也很有趣。

「中國刺血療法大全」,研習刺血療法必讀,業界良心,純正乾貨。

「醫林掇英」,名醫柯雪帆的所著小說一本,寓教於樂,有益身心。

「本經疏證」「本草問答」,了解藥性的難得好書。

「增訂偽藥條辨」,如題所言,如何辨別藥物真偽,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讀物。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寫在最後,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傷寒」的諸位都知道,醫聖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參考文獻「湯液經法」,此書已佚,但「輔行訣」中摘錄了大量「湯液經法」的內容。這本書的篇幅不大,反覆研讀,收穫頗深。個人認為,這還是一本學習五行理論的好書。不過,最有趣的是,學習了它之後,你就可以嘗試真正的「食療」了。

—————————————————懶惰分割線————————————————————

此篇已是在下於「知乎」所做最長一答,感謝諸君捧場。

最後提一點,想要成為好醫師,只看醫學相關書籍是遠遠不夠的。


深夜來答吧。

雖然題主是想了解了解中醫就好了的意思。但是明顯題目已經答成有哪些向一個職業中醫師推薦可以讀的好書了。

當然,內經,傷寒,說的對。可讓人一上來就這倆大頭兒看,也就是說了句沒用的大實話。不說別的,咱們現在看內經這樣的書,經常字都不認識。字都不認識,你懂這個憂傷嗎?一個自認為有點文化的人竟然發現有一本書,你經常讀著讀著發現不知道念什麼了!

內經傷寒,我認為是中醫稱大氣畢竟之路。剛開始未必適合看。最適合的辦法是,邊讀現在的書,邊參照,翻閱內經,傷寒。

真的,中醫基礎理論那本綠皮教材也寫的很好。打基礎的話,就是五本教材就夠了。中基中診中藥方劑(內科)。

這本書雖然讓人罵了很多,還是有很大很大的可取之處的。好好讀讀。對於搞清楚中醫的系統有很大的幫助。

中醫的學習都是一個不斷立,又不斷破的過程,認識會逐漸深刻的。打破原來的框架,就站在了更高的地方。

五本教材搞定之後,就要破了。這五本教材還是有點地方太膚淺,太湊面子,不夠實在。

一般學到現在就全是疑惑了,現在要讀一點指路性質的書了。

指路只有過來人才能指。給大家看書提一條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旨。讀書要看人,要讀臨床大家的書,不要讀吹牛大家的書。只有臨床檢驗過的醫生才能讓人信服。只寫理論不臨床的人,最後只能越來越玄,中醫是個科學,不是個玄學。這種人的書不要看,看了壞事。

臨床大家,推薦啦。。臨床大家岳美中。強烈推薦這一本小書,我家有原版的,沒有這個品相好了。指點迷津呀,指點迷津呀。強烈推薦所有學中醫學到一定程度瓶頸了的人。

臨床大家,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此人治病,霹靂手段,常常三五劑把人搞好。

臨床大家,胡希恕,網上有講座的錄音,去聽聽。

臨床大家,李東垣,治內傷病,不讀李東垣,簡直搞不清楚。

臨床大家,朱丹溪,朱丹溪碰到的疾病很適應現在這個時代人的整體傾向。現在又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時候了,臨證多想想。現在熬夜,燒烤,厚味,對人體造成哪些長期的影響。

當代就推一本。王琦。《中醫體質學》最可取的地方就是以常達變。知道平時怎麼樣,就知道得病怎麼樣了。

最後,請出大殺器,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最樸實,最不玄,扎紮實實,因證出方,鐵板釘釘。不僅要讀了,是要背了,要背!最起碼這裡的這290多條要背。

最後還是要重申一下,中醫是個科學,不是個玄學。看書看臨床大家的,不要看玄學大家的。雲里霧裡就是不說治病的那種書,看看意思意思就行了,別當真。

以上都是自己看過的。一點吹牛逼成分都沒有。字字肺腑之言呀。


你一定要把所謂的養生與治病分清楚。中醫的根本是治病,養生是次要的。就如同太極拳最初也是為了打架用的,之後用來健身是普及的結果。
想學點治病的本事的話,還是得認認真真的學習正統中醫,不要被那些庸醫忽悠了,各種養生書籍滿天飛,其實治病沒什麼能耐,給中醫抹黑。
學治病的話,有三個建議,一個是到當地的中醫藥大學去旁聽,一般都有課表貼在教學樓(我們學校就是這樣的),課後還可以跟老師或者同學交流;二是網上的中醫教程 http://www.soku.com/search_playlist/q_%E4%B8%AD%E5%8C%BB%E6%95%99%E7%A8%8B_orderby_1_type_tag,先從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學起;三是找一個中醫功底好,治病尚可的中醫學生或者青年中醫,跟他多交流,讓他給你一份學習計劃,並經常督促你學習。我認為三是最好的,你自己看書、旁聽或者網上課程我覺得學到的都比較虛,沒有特別實在的東西,看了之後自以為很有收穫,其實什麼幫助都沒有,這需要經歷過治病實踐的人回過頭來看,才可能會有所收穫。個人認為只有經歷過治病實踐的中醫手把手教才會讓你快速了解中醫,並學會治療一些常見病。


李陽波先生在《開啟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中敘述了他的自學之初所受父母的教誨,及1968年到1976年間他所研讀的屬個人收藏的中醫古籍部分書錄。

我父母親都是醫務工作者,父親是中醫師,母親是西醫師。我學習醫學時,他們正處於失去人身自由的年代,於是只好走自學道路。
父母根據自身幾十年的體會,給我作了指導性的談話,至今仍銘刻在心。父親說:「學習中醫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由淺人深,第二種是深入淺出。由淺人深的做法是,先讀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江敦涵《筆花醫鏡》等顯淺易懂的醫籍。然後逆流而上,閱瀆各朝代醫家名著,最後窮及東漢張機的《傷寒論》、春秋戰國扁鵲的《難經》、黃帝岐伯的《內經》。第二種方法是,先學習作為中醫淵源的經典著作,如《內經》 《難經》《傷寒》《金匱》,接著沿流而下,涉獵各朝代名醫著作。」母親則說:「學習中醫的人,最好能學點西醫。但是邊學中醫、邊學西醫這種方法,可能出不了高級醫學人材。如果你有志氣,頭十年要完全讀中醫,搞清中醫理論以後,才學點西醫。」
我接受了母親的意思,並按父親所說的第二種方法去做。我是從《黃帝內經》開始我的醫學生涯的。下面所列,是我個人收藏並研讀過的古醫籍。凡屬借閱及屬近人今人的作品則一概除外。
先秦時期:
《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
漢朝: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晉朝:
王叔和《脈經》,
皇甫謐《甲乙經》。
隋朝:
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唐朝:
孫思邈《千金要方》《干金翼方》,
王燾《外台秘要》,
咎殷《經效產寶》,
王冰《黃帝內經次註》。
宋朝:
錢乙《小兒葯證直訣》,
朱肱《活人書》,
許叔微《本事方》,
林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王懷隱《太平聖惠方》,
宋徽宗《聖濟總錄》,
嚴用和《濟生方》,
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張杲《醫說》,
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
金、元時期:
紀天錫《難經集注》,
劉元素《運氣要旨論》《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宣明論》
《素問玄機原病式》,
張從政《儒門事親》,
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傷寒明理論》,
張元素《醫學啟源》,
李呆《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醫學發明》,
朱震享《局方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脈因證治》《格致余
論》《怪病單》,
危亦林《世醫得效方》,
王好古《醫壘元戎》《此事難知》《陰症略例》,
羅天益《衛生寶鑒》,
許國禎《御葯院方》。
明朝:
倪維德《玄機啟微》,
滑壽《十四經發揮》《難經本義》《診家樞要》,
戴思恭《證治要訣》,
樓英《醫學綱目》,
王綸《明醫雜著》,
方賢《奇效良方》,
傅仁宇《審視瑤函》,
龔信《古今醫鑒》,
龔廷賢《萬病回春》,
李中梓《醫宗必讀》《診家正眼》《內經知要》,
薛已《薛己醫按》,
汪機《運氣易覽》,
李時珍《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高武《靈素針刺節要》《針灸聚英》,
徐春甫《古今醫統》,
王肯堂《證治準繩》,
陶華《陶華六書》,
彭用光《體仁彙編》,
張介賓《景岳全書》《類經》《類經圖翼》《質疑錄》,
馬蒔《靈樞注》《素問注》,
楊繼洲《針灸大成》,
李梃《醫學入門》,
陳實功《外科正宗》,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
吳又可《溫疫論》,
武之望《濟陰綱目》,
劉文泰《本草品彙精要》,
朱橚《普濟方》,
杜文燮《葯鑒》,
龔居中《紅爐點雪》,
趙獻可《醫貫》,
倚石《理虛元鑒》,
江瓘《名醫類案》,
清朝:
俞西昌《醫門法律》《尚論篇》,
陳士鐸《石室秘錄》《辨證奇聞》,
葉天士《外感溫熱論》《種福堂公選良方》,
薛生白《濕熱病篇》,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金匱要略心典》,
王孟英《濕熱經緯》《隨息居飲食譜》 《王孟英醫案》 《隨息居霍亂
論》,
徐大椿《難經經釋》《醫論》《蘭台軌範》《傷寒類方》《神農本草經
百種錄》《醫貫砭》《洄溪醫案》《慎疾芻言》,
林佩琴《類證治裁》,
雷豐《時病論》,
王泰林《王旭高醫書六種》,
陳修園《陳修園醫書十種》,
章虛谷《醫門棒喝》,
余師愚《疫疹一得》,
柳寶詒《溫熱逢源》《柳寶詒醫案》,
汪 昂《素靈類篡約注》《醫方集解》《本草備要》,
俞震《古今醫案按》,
程杏軒《醫述》《杏軒醫案正續集》,
吳師機《理瀹駢文》,
周學海《評點葉案真傳》,
陳復《幼幼集成》,
王清任《醫林改錯》,
張登《傷寒舌鑒》,
夏禹鑄《幼科鐵鏡》,
沈金鰲《幼科釋謎》,
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靈樞集注》《侶山堂類辯》,
汪宏《望診遵經》,
費伯雄《醫醇賸義》
周岩《本草思辨錄》,
吳謙《醫宗金鑒》,
黃宮綉《本草求真》,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串雅內編》《串雅外偏》,
傅山《傅青主女科》,
吳瑭《吳鞠通醫案》《溫病條辨》,
俞根初《通俗傷寒淪》,
程鍾齡《醫學心悟》,
唐笠山《吳醫匯講》,
何夢瑤《醫碥》,
魏玉橫《續名醫類案》,
林之翰《四診抉微》,
日本:
丹波元簡《素問識》《傷寒論輯義》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脈學輯
要》《救急選方》《醫略抄》《醫賸》,
丹波元堅《素問紹識》《傷寒廣要》 《傷寒述義》 《金匱玉函要略述
義》《葯治通義》,
丹波元胤《難經疏證》,《中國醫籍考》,
今村亮《醫事啟源》,
惟中時俊《醫家千字文》,
中川成章《證治摘要》,
淺田惟常《皇國名醫傳》,
湯本求真《中國內科醫鑒》《中國兒科醫鑒》,
中西惟忠《傷寒之研究》,
橘春暉《傷寒論綱要》,
山田宗俊《傷寒論集成》,
川越衡山《傷寒脈證式》,
川越正淑大亮《傷寒用藥研究》,
田中信榮《長沙證匯》,
後藤省《傷風約言》,
源元凱《溫病之研究》,
秋吉質《瘟疫論私評》,
高島久貫《瀉疫新論》,
今村亮《腳氣鉤要》,
栗園淺田《腳氣概論》,
大橋尚因《疝氣證治論》,
二宮彥獻可《中國接骨圖說》,
片倉元周《產科發矇》《黴癘新書》《青囊瑣探》,
賀川子玄《產論》,
賀川玄迪子啟《產論翼》,
下津壽泉《幼科證治大全》,
池田瑞仙《痘科辨要》,
小阪元祐《經穴篡要》,
佐藤利信《針學通論》,
菅周桂《針灸學綱要》,
水走嘉言《方劑辭典》,
賀谷壽《奇正方》,
岡西為人《丹方之研究》,
東洞吉益《類聚方》《方機》《家塾方與方極》《建殊錄》《古書醫言》
《葯征》,
元倫維言《名家方選》,
平井源貞賴《古方分量考》,
尾台逸士超《醫餘》,
長尾藻城《先哲醫話集》,
近藤明隆昌《藤氏醫談》,
鶴沖元逸、煙柳安《醫斷與斥醫斷》,
北山友松《北山醫案》,
中神琴溪《生生堂治驗》,
原昌克《叢桂偶記》,
邨井杶《葯征續偏》,
久保田晴光《漢葯研究綱要》,
伊豫專安《中國藥物學大綱》。
節選自《開啟中醫之門——運氣學導論》


我是從事扶陽經方學派方向學習實踐的學者,這些年一直專註於對《易經》《內經》《傷寒》的研究,就在這三個領域其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堅定努力了就能有所收穫,在這裡提一個小故事。在經方界當代有個權威人物叫胡稀恕,本故事就是他講的,說某傷寒教研室一名課講的非常優秀的老師,正上著課家裡來信兒說他夫人病了,他就急急忙忙去找胡老問該怎麼醫治,胡老就說你課講那麼好還需要我嗎?對方的回答很經典我會講不會看啊!中醫就是這樣,倒背如流終是門外漢的例子很多,甚至是中醫學習的主流。中醫如此浩瀚就不學了?那可定不是,其實中醫學習很簡單,選對走什麼路,例如你要學《易經》就面臨理跟象的選擇,大家知道理太多了,怎麼說怎麼有理,象就不一樣了,例如談到坎卦你就會想到二兒子想到正西想到正北,想到坎坷,想到豬,想到壬癸子,想到腎,想到收藏的能力,想到黑色,想到冬天等等,這個象可以有規律的延伸,應用也就更加全面,一個人腎氣不足,你就知道他容易存不住錢,存不住人脈,這就是通過象的關連性,這個時候你明白了這點你就能找到一本書叫《尚氏易學》,同樣學中醫你如果仔細考慮我如果用藥我得考慮哪些問題,先不提季節的影響,藥品質的好壞,就單純說配伍,看看湯頭歌或者市面上大部分中醫說的就有問題,他們似乎不怎麼考慮排列組合以及計量不同對最終作用結果的影響,你說這個東西你可以在實踐中研究,那可以想像面對無數的病證個體的差異,你要做多少實驗?那有沒有現成的方程式,當然有,經方就是啊!那你接著要做的就是找對講經方的人,為啥到底誰應用的好?他在正確道路上積累了一輩子你學他的不就拿過來就用,你只要往這個方向找一定會找到之前提到的《胡希恕》,其實選擇他還個理由,一你能買到他原始講座的內容,這個較準確的表達了他的個人觀點,而且名醫嘛,弟子們整理他的東西也多,好賣,所以資料更齊全。以上講的就是對經典的學習,但是作為中醫一定無法繞開的部分《醫案》,市場上絕大部分醫案虛假性或者作者根本就不會治病,看看他那堆排列組合就覺得有問題,而且輕病人那個計量,癌症也那個計量,我們總覺得中醫知道癌症不應該那麼輕鬆。胡老本身就有醫案大家可以讀,黃煌也寫了本小冊子,多年的積累,寫的也很不錯,李可老人家的理明的不好,但是看他的方子就知道他真實在治病的人,有實踐意義。就說到這裡吧!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以下是胡塗醫先生推薦的書單,供參閱:

自學中醫——明師就在經典中

祝身體健康,生活愉快。


醫學衷中參西錄。是最易看懂、又頂尖之極的醫家作品。
艱難反覆讀唐容川全集之後,再重讀醫學衷中參西錄,可以讀很快,以前很多不理解的地方突然豁然開朗,我覺得,類似於腎陽虛這樣子的詞語,不是不好,但是背後生理學上,三焦連網的物理變化、膀胱的熱脹冷縮等變化,的確都被忽略了,後人囫圇吞棗,大是不該,張錫純是在物理層面與人體軟體層面,去談及解決方案的,他精通內經、本經、傷寒、金匱,但並不僅僅讀字面,而是剖機理,讀中醫,也學西醫,用藥時,對病症極其明朗。開始略微能體會那種思維晉陞到對人體明察秋毫的境界,建議各位深讀此兩位!


對於你這個情況,牆裂推薦《中醫人生》,婁紹昆先生著作。經典太晦澀,不適合初看。


只推薦幾本:

一,黃帝內經
二,傷寒論
三,四聖心源.

完了.


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基礎學科圖表解叢書,第2版。基本都是我們大學(北中醫)的教授主編的,鍾贛生、楊斌等。尤其喜歡《中藥學圖表解》,裡面附的背記表

總結表

很實用。《方劑學圖表解》比較一般。


先背熟湯頭歌。
——爺爺遺訓


歷史上,中醫有很多流派,近代也是如此。就像前面的朋友推薦的《名老中醫之路》就代表了民國及解放後的一部分名醫思想,特別是學醫的途徑。其中,也有許多真實的醫案,值得一讀。
但是,有時亡羊多歧,內容太多,相互不一致,反而令人無所適從。
我想就中醫流派分布的區域來說,大致可分為北方(主要指華北、東北)、江南(上海、浙江、江蘇)、四川(自古蜀地多名醫)、廣東、西南(主要指雲南、廣西)等。我並不提倡地方主義,但是地方流派的產生、長期形成的辨證用藥習慣與地域性疾病譜或證候特點有一定關係。因此,你可以先從你所在區域的「名醫之路」看起。
我不建議你馬上讀《中醫基礎理論》。一方面,現在的教材是揉合了許多人的觀點,雜而不純;另一方面,從現實教學的角度,效果並不好:好多學生理論講起來似乎頭頭是道,可並非真的懂得中醫治病的道理。好些時候,教材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又把複雜的問題簡單處理。我在中醫學院讀書多年,研究學年,教學多年,深有體會。
至於下一步看什麼書,咱們可以再聊。其實,古人教學,既有一定之規,又有因材施教之說。就這一點而言,美國的現代教育思想也是強調個人主義。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當初很多學醫的同學推薦了這本書給我,還是挺不錯的。大學教材,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黃煌的《我的大學-黃煌的經方人生》

一代大國醫用輕鬆平實嘮家常的文字講述了自己一生的學醫經歷,其間也有很多的疑惑與不解,他看過很多醫書,對那些書都進行了簡短的介紹與評論,對於中醫愛好者帶來了莫大的幫助。

以前只有電子版,現在實體書也出版了,京東和天貓上都有出售。


如果是想出於愛好自學中醫,推薦看看《名老中醫之路》,裡面有非常多的典籍推薦,而且是來自於名老中醫自己的求學經歷。
如果是想了解中醫以及其所蘊含的中華文明的內涵,可以看看《思考中醫》,《中醫中的古圓周運動》(好像是叫這個,大意是,具體忘記了)。
如果是文言基礎好的,還是推薦《內經》,《傷寒論》,《金匱》等典籍,追本溯源。
如果是僅僅想了解養生什麼的, 市面上就很多了,不過要自己學會區分。哪些是招搖撞騙的,哪些是沒什麼營養的。


方舟子《批評中醫》


《黃帝內經》《傷寒論》足矣....
如果你有閑心,可以去再看看《金匱要略》。
總結一下:這三本倒是不僅都有大量的對於中醫與臨床知識的大量補充,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醫家的發展。


如果你是零基礎學習中醫,那麼我強烈建議你通過《現代人看中醫》這本書走入中醫的大門,看後收穫頗多。推薦理由如下:

第一,
這本書不是我推薦的,而是多位國醫大師推薦的,包括鄧鐵濤、朱良春,路志正,嚴正華等6位國醫大師對這本書做了背書,認為是一本非常好的中醫入門書籍。這幾位醫師在中醫界的分量,可上網一搜。

第二,
這本書是用純白話文寫的,你可以無障礙閱讀。初學中醫的第一障礙就是語言關與術語關。中醫的四大經典都是用古文寫的,如果你沒有醫古文的基礎,基本很難看懂。如果先學醫古文,再看經典,又要花費許多時間,容易使你望而卻步,降低了學習中醫的熱情,捨本逐末。當然,看四大經典的原文是學好中醫的必由之路,但不是起始點。先通過《現代看中醫》領你一段,再自己走,是條捷徑。

第三,
這本書對中醫的各個方面都有涉及,可以縱觀中醫全貌。中醫包含的範圍非常之廣,且是融會貫通的。比如按摩,針灸用到的人體經絡,對於醫師做診斷,開中藥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你想系統的學習中醫,需要先學針灸,了解人體經絡,包括十二正經,任督二脈等;然後學習黃帝內經;再後研讀傷寒論,這裡又包括了辨證論治,中藥學,方劑學等;之後學習金匱要略;最後看各個時期,各家的學說,總結出自己的思路。可見,學習中醫的鏈條非常長。通過《現代人看中醫》,你可以登高望遠,俯瞰中醫的全貌,為後續的分段學習提供一個感性的認識。

第四,
這本書的下篇包含了常見病的辨證論治與處理方法,使你小病不求人。例如書中對常見的感冒癥狀進行了劃分,並分別給出了按摩與推薦的中成藥。按圖索驥,你就能治好自己的小病。

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到你,邁出學習中醫的第一步。


2015-12-14更新
只是個人的觀點,別打我
第一階段:中基,中診,中藥大致翻一遍有個概念,方劑學後面附錄的方歌全背下來。
這樣你就有了基礎
第二階段,買本 《胡希恕傷寒論講座》,一個字一個字的摳著讀一遍。把自認為前後邏輯不通的記下來,以後研究。
這樣你就大致體會到了中醫辯證的思維模式,大致掌握了六經辨證
第三階段,劉渡舟,陳慎吾,曹穎甫,湯本求真的書。網上可以找到一個仁兄(寒山遠上)自己整理合訂的傷寒派的醫案。
第四階段,看脾胃論,溫病學派的書。看不懂原本就看49年後學校任教的名中醫的講稿
第五階段,查漏補缺,把中內 中兒 中婦背下來,和之前學到的知識相互印證,當臨床碰到自己沒法辯證的病,就拿教科書這幾本書里的套方去用。另推薦一本,秦伯末的《中醫臨證備要》。注意這書一定有了基礎再去看,不然就把人帶歪了
第六階段,豐富知識體系。愛看什麼書看什麼書吧。這時候自己應該會有鑒別能力了。

------------------------------------------------------------------------------------------
開藥方的話,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脾胃論。
對,你沒看錯,沒有內經!

原書先過一下,看不懂很正常。然後找49年後的名中醫在學校里上課時候的講稿配合者一起看。

完了再看他們的醫案。模仿他們的思維。

最後你就應該已經入門了


推薦閱讀:

華佗的麻沸散是否是虛構誇張的產物?
你親眼見過的厲害中醫是什麼樣?
如何評價沒有一個中藥通過 FDA 雙盲測試成為有效藥品?
中藥為什麼一定要晒乾了才有用?
宋慈和他的洗冤錄等等法醫學研究,是否屬於中醫範疇?

TAG:中醫 | 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