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期間,南京沒有像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那樣拖住並重創敵軍?
RT,一直覺得蘇聯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比南京戰役打得漂亮得多。這到底是指揮問題,動員問題,還是其他什麼問題造成的? 如果當時是中共當權,是否結果會很不一樣?
首先先說一下,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南京保衛戰沒有什麼可比性。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發生在德軍1941年末冬季大潰敗之後,德軍計劃發起第二次閃擊作戰為背景的戰役。蘇聯方面的預判失誤,蘇聯方面以為德軍會在1942年夏季對莫斯科軸線方向發動第二次大規模進攻,因而蘇軍統帥部將軍隊主力部署在莫斯科方向(並且在發現決策失誤的時候把軍隊投入到為列寧格勒解圍和進攻勒熱夫地區的戰鬥,其決策直接導致了三次勒熱夫防禦作戰和列寧格勒附近慘烈的拉鋸戰)。而德軍的Blue Case(藍色方案)則選擇以蘇聯南線為主要突破點。與此同時,為了防止克里米亞方向的干擾(克里米亞的空軍基地時常襲擊普洛耶什蒂油田),德軍最高統帥部特意修改了巴巴羅薩計劃,要求先拿下克里米亞半島。於是1942年7月德軍集中兵力拿下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蘇軍的堅守計劃破產。德軍得以集中精銳主力襲擊蘇軍相對薄弱的南線,使得南線出現雪崩的跡象(而227號命令也是此時開始生效的)。從蘇軍在塞瓦斯托波爾,刻赤半島,羅斯托夫,哈爾科夫的潰敗中可以看出形勢的嚴峻。
需要注意的是蘇軍面臨的是兩個方向上的進攻,首先必須守住伏爾加河沿岸吞吐量巨大的斯大林格勒,因為這是唯一可以進行大規模運輸和補給的樞紐,而德軍的命令當中並沒有要求攻佔斯大林格勒,而是摧毀斯大林格勒的渡口,並且佔據防禦陣地以應對蘇軍可能的強大反撲。而A集團軍群負責進攻高加索,奪取格羅茲呢,邁科普,巴庫油田,蘇軍甚至摧毀了大壩來使馬內奇河變成汪洋大海來阻滯德軍裝甲集團軍的行動。在這樣極端不利的情況下蘇軍準備堅守斯大林格勒,因為蘇軍不能再退過伏爾加河。而當時斯大林格勒並不在德軍「藍色方案」的計劃之內,德軍欲圖攻佔斯大林格勒只是為了掩護向高加索進軍的A集團軍群,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軍與德軍展開的血腥戰鬥,在德軍擁有相當優勢的情況下(第6集團軍和後續的克萊斯特的2個裝甲師,1個步兵師,羅馬尼亞的2個師,克羅埃西亞的1個加強步兵團),蘇軍不但通過後期的反攻包圍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余部,擊退曼施坦因集(拼)結(湊)的救援部隊,還迫使北高加索的德軍A集團軍群撤回庫班和頓巴斯。
從戰略意義上來講,蘇軍在作戰部署出現嚴重失誤的時候就積極修正,在勒熱夫前線發動攻擊作戰,迫使德軍動員所有的主力去支援勒熱夫前線,導致南線蘇軍發起圍攻斯大林格勒德軍的行動時,德軍完全抽不出來兵力。甚至直到第6集團軍被包圍的三周後,曼施坦因仍然拼湊不出足夠的部隊,導致救援失敗。其後德軍乾脆喪失了主動權,嚴格意義上來講斯大林格勒確實是轉折點,而不是庫爾斯克,庫爾斯克的時候蘇德差距太大了,以至於負責進攻的兩位元帥中有一位已經不抱幻想,而且武裝黨衛軍的豪賽爾這麼鐵杆的都不抱幻想可想而知。因此,斯大林格勒不但是在劣勢情況下與優勢敵軍作戰的經典戰例,而且也改變的整個同盟國在歐洲的戰略態勢,蘇軍贏得了向烏克蘭,白俄羅斯進軍的機會,並向自己想進攻的方向進攻。自此以後德軍戰線全面收縮,處處挨打,我們可以說歐洲戰場的改變始於斯大林格勒戰役,這也是第一次德軍大規模野戰單位被殲滅的戰役(37萬人,1500輛坦克,數萬門火炮和迫擊炮),連西方國家都毫不猶豫的大讚,英國公開挖苦希特勒:「斯大林格勒已經消滅了希特勒的軍隊,28天德軍攻下波蘭,而在斯大林格勒,德軍僅僅攻佔了幾棟房屋;德軍38天佔領了法國,而在斯大林格勒,德軍僅僅攻佔了幾條街道。」
我們或許可以再看看國黨在南京保衛戰的表現?
先看背景,南京保衛戰是在國軍在淞滬作戰失敗之後,日軍日常搞事情的又一個結果。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穿梭於英、美、德、蘇之間,希望藉由列強發揮牽制日本的作用,但西方國家的注意力仍集中在西班牙內戰,對日軍行動採取消極姑息的綏靖政策。比如國民政府希望通過德國的陶德曼調停來調解戰爭,其結果是陶德曼給了國民政府一個連親日派都無法接受的條約並勸國府接受。「倭所提條件如此苛刻,決無接受餘地。近日,各方人士與黨中重要負責同志,均以軍事失敗,非速求和不可,幾乎眾口一詞。殊不知此時求和,無異滅亡!……」「與孔委員見蔣主席商談德使所轉遞之日本條件經過。蔣主席意須考慮國家主權,如外交、政治、財政一無自由,則妨礙國家生存,無從談起。現在一、革命之立場不可放棄;二、外交途徑未絕望;三、財政雖告困難,軍事上需要時間整理。故決定暫不正式答覆。」美國更是出售各種戰略物資到日本,卻下發了武器禁運的法令,此舉對日有利而對華不利。美國國內正面臨嚴重的經濟恐慌,無力對日方進行制裁。美國政府此時禁止美國船隻向交戰國運輸戰時禁製品(1935年8月31日所通過的中立法),其禁令阻礙國民政府取得武器;英國則保持中立,均有利日方的戰事。
但是日軍下克上並沒有後援,侵略軍只能依靠同謀的軍官指揮的部隊攻取南京,直到上級的追認到達為止,而日軍的兵力為50,000人。日軍參戰部隊主要為上海派遣軍序列的3,9,11,13,16,6,18,114,5師團,別看番號好像很多,但是實際上可以發現很多師團只有編製的一部分,且真正敢於無視日軍參謀本部「統制線」命令的只有日軍上海派遣軍及第10軍。凱申公犧牲了大部分的精兵強將是否只是為了向國際表達抗戰到底的決心(淞滬會戰)且不談。當時國軍師老兵疲,軍官骨幹傷亡殆盡,國防線沿線的戰鬥也以潰敗告終,不論是掌管防線的軍官自己跑了,還是防線只是豆腐渣工程(射擊口大如窗口,防線坑道里有棺材露出來)。國軍剩下的能夠戰鬥的地區就是南京城附近,依據當時的社會現實,也只有南京城附近有比較好的戰鬥條件,工事相對比較完整,也是唯一的可戰之地。一批國府大將,實力派都跑去武漢甚至重慶了,留唐生智這個替死鬼來守城。守軍是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的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加上從他處抽調來的10個師,總共13個師,再加上由軍事學院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共計1萬2千餘人)、憲兵部隊、江寧要塞部隊,理想上這些部隊滿編將有18萬人左右,這幾支部隊都是疲憊,缺編嚴重,戰敗之師,但是也畢竟有81,000的兵力。其他的國軍主力「轉進」後方,直到國軍爭相逃跑前,南京外圍防線僅僅丟了1/3,守軍軍官先逃,甚至不通知自己的部隊,接下來後方的守軍私自逃竄導致陣腳大亂。有的前線的部隊死戰急需援軍的時候卻發現後方的守軍營地已經空空蕩蕩,而勇敢應戰的部隊看見倉皇而逃的部隊立刻開火,導致碼頭屍體堆疊,坦克部隊更是碾壓友軍奪路而逃。其實當面日軍並不夠強大,有一路國軍就是突圍出去的,日軍攔都沒攔住。最後日軍進來的時候就放鬆部隊三天,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引號內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4%BA%AC%E4%BF%9D%E5%8D%AB%E6%88%98
「1938年1月11日,蔣中正在開封會議中對第一戰區、第五戰區將領自責表示:「我作為全軍統帥第一個有罪過,我們對不起已死的官兵和同胞,對不起國家,尤其對不起自已的良心。」
- 唐生智拒絕向日軍投降後下令扣留所有船隻,不許軍民渡江,卻私藏船隻為自己預留退路,本想讓將士們「破釜沈舟」、「置死地而後生」,結果扣留船隻的軍令反成了國軍突圍時的最大阻礙。當南京城郊還在激戰時,唐生智已乘車北上,經徐州往武漢[46]
。之後唐生智更將棄守南京的責任歸咎於新補士兵過多與孫元良之88師潰敗。
- 黃仁宇:以唐生智報告來看,他部署未定即倉卒應戰,……少數敵兵入城時,無反攻計劃,尤無撤退及突圍規劃。蔣中正的作戰計劃缺乏縱深,此等錯誤成為日後政敵(史迪威、李宗仁)攻擊蔣不知兵之口實。
- 李宗仁:唐生智當初自告奮勇擔任南京城防司令,其實只想趁機掌握兵權,所謂與城共存亡的話,不過是空頭支票。……據說,撤退時毫無計劃,任由官兵亂竄,各自逃生。少數勇敢部隊不知究竟,誤認友軍畏縮,擅自撤退,竟在城樓架起機槍,掃射潰竄出城的友軍,卒至自相殘殺死傷枕藉…(略)[47]
- 白崇禧:唐氏已脫離部隊近十年,又沒有基本部隊可依靠……何況參與南京保衛戰的部隊多是從上海戰場上剛退下來的,有的部隊傷亡過半,士氣非常低落,以久戰疲憊之兵保衛南京不會守久。唐的體質羸弱不堪,蔣以唐防守南京,實無知人之明。
- 顧祝同:唐生智對防守南京的國軍各部情況不甚熟習,於是蔣中正命令我留在南京協助唐生智指揮作戰。
- 孫元良:唐生智未能靈活運用部隊,也未盡指揮官的責任,任由部隊戰至戰力全失……由於他的「清靜無為」、「作壁上觀」,若干部隊被凍結起來,始終沒放過一槍。
- 宋希濂:第36師打完淞滬戰役後,全師僅剩三千人又奉命參戰,駐京之後雖補充新兵四千人,但全師多是初入伍沒摸過槍的新兵。另外,在突圍作戰時,各軍師不重視上級命令,因此部隊失其掌握,草木皆兵。以導致各級官長放棄職責互不相顧。
- 日軍步兵33聯隊:紫金山的國軍陣地是倉促構築的,因此除迫擊炮外,無法使用炮兵火力炮擊日軍。且國軍陣地設備笨拙,射擊死角多,又未能清除影響射擊之樹林。南京天文台高地有構築堅固防禦工事,紫金山頂鋒雖被日軍攻佔,國軍仍可據守抵擋,但天文台高地守軍幾乎未加抵抗就撤退。
- 杜聿明:德制一號戰車有槍無炮,威力不大,性能也不適宜。不如留下英制水陸兩用戰車(裝甲兵團第2連「維克斯」戰車),有槍有炮,必要時又可橫渡長江」
戰略意義上說,明明知道南京不可守,要麼積極的撤退,要麼就打一場讓日本人頗感心疼的戰鬥,結果是戰略上先說要死守,打著打著突然發命令撤退,撤退又不得章法,搞成這樣的潰敗。
看了最高票一個勁的給國府洗,評論區果粉爭相嚎叫。自己問問自己,南京的地形難守易攻?斯大林格勒的地形很好守?最後斯大林格勒都打成廢墟了。國軍在南京師老兵疲,日軍的狀況好到哪裡去了?當時的日軍也才打完淞滬,日軍都是超人?他們就不是師老兵疲?日軍為什麼遭受重大傷亡反而激怒日軍攻陷南京,而國軍損失一大就作鳥獸散了呢?為什麼唐生智先給自己留一個小火輪?他還下令把其他守軍船隻全部鑿沉,導致守軍逃竄時不得不互相殘殺以求儘快逃離,王耀武碰上了俞濟時偷偷派出的船才跑出來,不然就看不到雪峰山會戰了。
蘇軍一路被德軍追殺到斯大林格勒,蘇軍確實獲得了後方的增援,但是哪些是不久之前才徵召的士兵,不但不是在適役年齡,而且蘇軍估計這些部隊只能牽制敵人幾個小時。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佔有空中優勢,陸軍也先後獲得克萊斯特裝甲集團軍的增援,蘇軍困難到崔可夫派出參謀軍官和剩餘的機動坦克兩組兵力,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崔可夫本人在火車站被火海包圍,由於旁邊的油氣儲存站被德軍炮擊,整座建築物都被包圍,他本人給外圍蘇軍將領發電報時說:「我處於火勢最猛位置。」而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剛送到防線上就要領取武器加入戰鬥,動彈不得的坦克作為固定火力點使用。
別狡辯了,果粉不是傻,就是壞,壞到透頂,壞到失去良知!
po一張圖,各位自己看,國軍吹上天的德械師的戰防炮都在這裡,全部被日軍繳獲了。你看出戰鬥的痕迹了嗎?還有最高票的那一張聲稱是國軍狙擊手的那一張圖,看到那張歐洲臉了嗎?看到德軍夏季迷彩了嗎?我不知道德械師竟然是全副德械,包括包在油紙里的德國人在內。。。。
至於題主說的中共掌權的話會是什麼樣,我就不說了,都是沒有發生的事情,說了也沒意義。
評論區:
因為沒有俄羅斯那般的冬天。
確實1941年冬季是100多年來最寒冷的冬天,(如果你指的是莫斯科戰役期間的冬季的話),11月到1月的溫度從-24到-41度,德軍凍得爽歪歪。但是中國如果正好在日軍入侵前是這樣的冬天,那也許南京城就不是30萬了,可能全部都凍死了,凍死的中國軍人也將遠比日本軍人多。
不管你現在怎麼分析,都終究是事後諸葛亮,紙上談兵。你沒有什麼資格指責委員長。
我覺得除了某些類人生物,誰都有資格評價。這種張嘴閉嘴就給人權利的人,我很好奇究竟何等妖孽?
還有說蘇聯民國工業不一樣的一位,暫時找不到了,我請問工業國力是硬體,人員統帥是軟體,硬體和軟體不是一回事情,蘇聯的硬體配民國的軟體,請問蘇德戰爭怎麼收場?我們都要講德語了嗎?
一句話,沒有可比性,無論是動員能力,作戰意志,組織能力,命令的絕對貫徹,戰略戰術的安排,將領素質,蘇聯在這方面完爆K記。坦白來講這樣對比根本就是笑話,因為中國和日本的戰爭本質上是菜雞互啄,日本陸軍空有世界上訓練優秀的士兵,然而整個陸軍領導層都是白痴,戰略戰術的陳舊更是可見一斑,在中國戰場上就是三板斧:炮轟,空襲,步兵進攻,從未改變。中國方面國民黨軍隊比日軍菜幾倍,將領吹噓出來的多,一到解放戰爭就現原形,譬如薛岳,孫立人,張靈甫之輩,相反真的將才如王耀武,鄭洞國等人均無大實權。軍隊訓練一如前清的軍隊一樣,即使面對二流列強日本又怎麼能不節節失敗呢?反觀斯大林格勒戰役,正是朱可夫縱深戰術的典型體現,也是蘇聯面對現代戰爭摸索出來的一條道路。閃電戰與大縱深戰術的對抗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針尖對麥芒,打遍歐洲的德軍和得到新戰術武裝的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戰鬥是強強對決,因此無論是戰術,對戰雙方,武器裝備,組織能力都不能相提並論。南京保衛戰更是沒有斯大林格勒戰役那樣的深遠影響,相反,讓中華民族陷入了千年未有之羞辱,南京的30萬甚至40萬冤魂,全國3500萬冤魂又能如何得到報償呢?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要是有的果粉再跳來跳去,直接刪掉處理,腦子裡都是大海是真的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把果粉腦子裡的大海給擠出來的,太多了。
一言以蔽之,果軍是為退而進,蘇軍則是為進而退!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評論中那位兄台寫了好大一堆,無非是想證明蔣介石的逃亡是很成功的。這恰恰也是我的論點啊,我的哥。他大概沒看懂我答案中「為退而進」四個黑體大字吧?
這四個字說得很清楚,蔣介石的所謂戰略目的就是撤退。試問一場以撤退為目的戰役跟一場以反攻為目的的戰役如何能一樣?不得不承認,凱申公撤退的功力確實是一絕。包括後來撤退灣島,那速度,那調度,堪稱世界物流史上的絕唱。
拿蘇軍跟國軍對比,簡直是對蘇軍的侮辱。拋開技術實力的差距不談。當物流鼻祖凱申公給敵人送土地、送資源、送人頭、送治安部隊時,蘇軍在做什麼?蘇軍在確保工業基礎不失、確保能源重鎮不失,確保戰略要地不失,確保精神領地不失,在後方,則組織強大的後備軍和軍工生產力。可以說,蘇軍無論進退都是以反攻為戰略目的。而果軍呢?無論送30萬精銳上去填坑,還是挖開黃河,主要都是為了能順利地撤退或偏安,戰略上並沒有進攻的意圖。
當然,在當時的條件下,如果單看戰略目的的話,也不能說凱申工做錯了。但果粉喜歡用「空間換時間」的奇葩論調來為刮民黨邀功,就讓人忍不住想吐槽一發了。
土地給了敵人、資源給了敵人、經濟給了敵人,人口給了敵人、還給了敵人一百多萬治安部隊。這麼顯而易見的助長敵人戰爭潛力的行為,到果粉口中,竟成了抗敵的大功。論春秋筆法,真是無人敢出果粉之右。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打不贏就退本無可厚非。但果粉這「邀功」自賞的嘴臉實在太無恥,恐怕蔣委員長都羞得滿臉通紅吧?
果粉總說tg歷史寫得不客觀。但真把歷史交給果粉去寫,那才真的是不見天日了。
對於那些堅持「空間換時間」論的人,我就問一個問題:你們想過沒有,如果日本人發現了大慶油田,後果會如何?當紅軍喊出「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後面就是莫斯科」的時候他們真的沒有後退。
當丘吉爾喊出「我們絕不投降」的時候他們真的沒有投降。
當國軍喊出「誓與南京共存亡」的時候他們轉頭就和平民搶船跑路了。
嘖,快看果粉素質與智商
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已經是世界第二工業國了,而且主要是技術細節當年落後於美,德這種老牌工業國。坦克數量多達23000量,從kv1.2 T34到T70.T80。
刮民黨呢?號稱「黃金十年」,鋼產量不足5萬噸,甚至在31年從3萬噸降到1.5萬噸。別說坦克了,連子彈都不夠。抗戰打了17億發子彈,又4億發戰時是走私,援助的。而蘇方呢?打了170億發子彈。可能因為女人比較碎叨,我相信所有的事情不止是表面上的情況,也不是表面上的原因。
1937年12月蔣介石的首都南京被屠城,之前東北王之子張學良在西北,1933年3月北京附近卻出現了大刀隊上戰場,1937年7月南苑附近趙登禹其實手下是29軍衛隊,軍訓團學生隊,面對敵人的飛機大炮都浴血6小時,其中學生為1500餘人,以肉搏的方式和日軍廝殺,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同一個中國,南京和北京,南方和北方,為何有如此不同?
最近讀書偏懶和碎,也不夠精細,但是大體的脈絡卻繁瑣中有隱線牽連。
所以,我們從表面上看著完全風牛馬的一些事情入手,可以去探討當年南京的境地和遭遇。也許不夠周全仔細,希望與您分享,期待批評指教。
本文比較長(艾瑪我窩床上寫了差不多6、7個鐘頭),在線寫,跟著思路走,涉及人員較多。為了方便閱讀,先把思路告知如下。
第一:1930年代的社會與幾個軍閥(軍事將領)勢力概況。
第二:日本對於中國的謀划過程。
第三:」抗日「的困局與代價(以宋哲元等為例)
第四:8-13真相:蔣某用了73個師,全國超過1/3的兵力,不完全估計差不多損失30萬人,可能更多。
第五:喜峰口與盧溝橋,1-28與813是一體的。
第六:南京保衛戰失策在誰(請記住唐生智這個名字)
我們先說抗日歷史上很重要的一位,宋哲元。
說抗日戰爭,咱們就說一位抗日的標杆人物,宋哲元。整個抗日戰爭幾乎就是和宋哲元綁定了,他就是那個「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在戰場上「有進無退,死而後已」的那位將領,也是77事變發生之時的前線參與者,和他有關的兩個重要事件:1,長城抗戰(含血戰喜峰口,29軍大刀隊)。2.七七事變。
和他有關的人,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也是立得住的:張自忠,趙登禹,馮治安,王治邦、佟麟閣等等,其中好幾位都是真正的戰死在抗日的沙場上,所以北京現在有張自忠路,趙登禹路,佟麟閣路,是為紀念,其中趙登禹布防南苑率領很多訓練中的學生團,上千青年學生,在武器裝備不足夠,準備不充分的前提下,肉搏戰死。
馮治安在77事變中是29軍37師的師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在面對挑釁的時候,是他毅然決定戰鬥的,王治邦的生涯中,曾經有一旅殺退八個師團的日軍的經歷,盧溝橋事變,他的部隊傷亡過半。
1933年,元旦,日軍進攻榆關,熱河危急,2月18日,宋哲雲通電全國,決心抗日,參加長城抗戰。抗日戰爭史上出現了」血戰喜峰口「這個辭彙。從3月4日到3月14日,再到28日喜峰口得得失失日軍遭到重創,500人大刀隊手持大刀上山砍殺日軍,大部分人都壯烈犧牲。(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搜索一下公開信息,包括大刀隊,喜峰口等關鍵詞)。
1933年的3月,離1937年7月,這4年多的時間裡,為什麼日軍的瘋狂停歇了,還需要4年之後再找借口進犯中國軍隊駐防領土?——因為,儘管宋哲元指揮29軍分離抵抗,最終日軍在漢奸的帶領下還是從山路進入關內。
宋哲元經過奮力抗戰,死傷眾多,國人一度振奮的情境,5月31日,在」中央「的主使下,中日簽訂了塘沽協定。長城抗戰結束,第二十九軍撤出長城陣地。宋哲元在下達撤退令的同時,特地為文昭告全軍,中云:「我以三十萬之大軍,不能抗拒五萬之敵人,真是奇恥大辱。現狀到此地步,我們對於時局尚有何言?所可告者,仍本一往之精神,拚命到底而已!」
這個昭告,是否能看到一些端倪?
5月3日,中央政治會議決議設立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為黃郛--黃郛是蔣介石的把兄弟。1928年,日軍製造五三濟南慘案後,當時的黃郛是外長,被蔣介石免職,幫蔣介石背了一次黑鍋,做了替罪羊。
很顯然,宋哲元是不甘心的,也是不情願的。但是沒有辦法。
為啥沒有辦法,因為岡村寧次提出的停戰協議草案,是關東軍的最後案,一字都不能更改,中方只能回答」諾「與」否「。就這樣,」中央「仍舊簽署了。
在宋哲元心裡,他是什麼感覺?
他如何對提著大刀上前線的兄弟交代?
抗戰-拚命-犧牲-孤立無援-撤退-恥辱條約,又是這個死循環。
---------------宋哲元,馮玉祥,其他——————
說到宋哲元,我們不妨說到宋哲元的履歷。
宋哲元的出身是北洋陸軍,是的,以袁世凱為師爺的北洋系,並且考上了」隨營武備學堂「,我們大概可以理解為軍隊里的軍校。1911年,宋哲元武備學堂畢業在第六鎮見習,然後隨陸建章到了廣東。
陸建章是誰?於公而言,他是北洋武備學堂畢業,袁世凱手下的有名人物之一,於私,他是馮玉祥老婆的舅舅。馮玉祥準備灤州起義之時,陸建章還是京畿執法處的處長,宋哲元還是陸建章身邊的稽查員。灤州起義失敗之後,作為策劃者(起碼是參與者之一)的馮玉祥能存活和翻身,多少和陸建章有關係。
宋哲元通過陸建章認識馮玉祥之後,兩個人的命運從此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一般貼合。宋哲元從此成了馮玉祥的親信,這個過程持續了10來年,就算宋哲元的黑歷史上有一段「連夜砍殺5000俘虜」的經歷,事情發生在1928年,也是在馮玉祥治下。玉祥1912年在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時候是左路備補軍(統領是陸建章)前營(管帶是馮玉祥)的哨長。到1924年,馮玉祥把溥儀驅逐出宮,自己脫離直系,自命國民軍,宋哲元被任命為二十一師師長,之後又被委派為熱河都統。1926年,馮玉祥下野,宋哲元仍舊為熱河都統,儘管他和張之江,鹿鍾麟(和李石曾一起進宮趕溥儀出宮的那位)等人一起通電否認國民軍」赤化「,還是遭到了吳佩孚和張作霖的聯合進攻。
是的,這個是軍閥混戰的時代,吳佩孚是曹錕的第一戰將,張作霖和曹錕是兒女親家。馮玉祥還藉機殺掉了段祺瑞的親信徐樹錚。直系奉系和皖系,他沒辦法站進任何一個隊伍。所以他組建了」國民軍「又被懷疑是」赤化「。
赤化是什麼意思?赤化是要拷貝蘇聯模式,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拿了蘇聯的錢和槍的意思。張作霖殺李大釗是因為李受意於蘇聯從事一些間諜性質的工作。當時中國,德日英美俄(蘇)勢力在博弈和爭奪中,尤其張作霖在東北和老毛子、日本鬼子周旋多年,當然不能輕易允許政局變動,尤其是不利於自己的一方變動。
至於馮玉祥下野之後,他選擇的也是俄國,而不是英法美日德等等。所以說他不赤化,這事兒看起來,邏輯上真的有點不得以的荒謬的。
馮玉祥的履歷也很有意趣。
他在北洋軍系統的時候,忙著反清,他在直系旗下的時候,又反了曹錕,1925年他自稱西北軍,接受了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1926年又被廣州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1926年9月,五原誓師,他表明支持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國民軍全體將士加入中國國民黨,聘請蘇聯顧問為政治軍事顧問,然後加入北伐戰爭,1927年他到西安 ,在共產的幫助下扶助工農運動,到了4月他又與武漢國民政府一起北伐,1928年10月又去了南京任行政院副院長。
到了1929年,他和蔣介石、閻錫山之間又爆發了蔣馮戰爭和蔣馮閻戰爭,失敗後被蔣介石收編。到了1933年,他又與舊部吉鴻昌等人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最終失敗。
說了這麼多之後,如果我說,他之所以發動北京事變,之所以殺徐樹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軍餉問題,有人會信嗎?
很多人說馮玉祥是」倒戈將軍「這個我承認。但是倒戈將軍的背後,其實他是一個有夢想的職業軍人,可是他沒有經營能力。蔣介石有CFO宋子文的支持,宋子文背後對外可以抵押借債,對內有有幫會有資本家,還可以發行債券;閻錫山在山西苦心經營多年,從煙館到當鋪、槍炮紡織,樣樣產業都參與。馮玉祥,比較起來,只好誰給錢就幫誰干,順便不停接近自己的理想。儘管他的理想可能天真又混亂。
——————抗日不是一句話那麼簡單——
從和馮玉祥的」第一次看你眼睛「一直到中原大戰結束,中間將近20年的時間,宋哲元的命運和馮玉祥是密切相關的——他自然看到了北洋軍閥的崛起和衰落,也看到了東北王張作霖的興起、輝煌,入關和出關,也自然明白張作霖之死與東北易幟是怎麼回事。
宋哲元是認真抗日過的,他曾慷慨激昂過,那些條幅,那些新聞,那500人連夜摸到山頭用大刀的肉搏,生還者不多。他參與了舊軍閥的核心生活,儘管以很小的角色站在袁世凱身邊,在袁世凱路過的地方;他也以很大的角色參與了新軍閥的爭鬥,比如參加了中原大戰。他參與了不同背景的政治軍事生活,接觸過蘇聯,廣州,武漢、東北、南京等多方勢力,甚至得到過北洋陸建章、曹錕,蘇聯,廣州,武漢等多方力量的爭取或者援助,或者被下過黑手使過絆子。
他在馮玉祥左右多年,自然也知道當兵打仗是怎麼回事,毫無疑問的明白,當兵吃飯,和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是怎麼回事。
塘沽協議之後,他的無奈,他的選擇,他的沮喪和萎靡,是那麼的顯而易見。
是宋哲元不願意抗日嗎?如果不願意,為什麼早在1933年的元旦他就那麼竭盡全力的拼殺一次?自然不是。
那麼問題在哪裡?
也許,兩處的信息可以給我們以參考,了解宋哲元的處境。
第一,塘沽協定簽訂前,5月26日,馮玉祥通電就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宋哲元保持沉默,何應欽多次要求宋哲元出面約束馮玉祥行動,但宋哲元始終拖延搪塞,索性託病去西山修養,並警告準備進攻同盟軍的龐炳勛。
第二條,宋哲元面對日軍進犯長城的時候,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和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月17日發表宣言,提出在立即停止進攻蘇區、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立即武裝民眾的三個條件下與國內任何軍隊訂立抗日的作戰協定。
從這樣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到幾點信息
1,關於抗日,大部分人只有宏願,願意出免費的主意,頂多說自己」有人出人「,卻沒有人願意對此事負責,即:我出錢,你們來干」。北洋系內,不同派系之間互相坑對方的軍餉槍支不在少數。連奉系都曾經坑(或者叫盜?)走直系的百萬槍支。
2.針對是否抗日,本身也是力量的博弈,從北洋到南京,這不僅是時間線,地理線,勢力此消彼長線,還是一條「圍觀作死」線,誰都不願意在被人圍觀中死掉。
3.戰爭有的時候是為了防禦,有的時候是為了消滅對方,有的時候,很可能是為了消滅夥伴。中原大戰,閻錫山是拿著算盤在算該不該打,怎麼打,什麼時候打什麼時候停,為了停戰蔣介石出了不少現大洋;東北易幟,蔣介石給了支票和承諾。
4.當時所有關於是否打的談判,好多都是小股武裝以抗日為理由為由頭要錢,要槍。某種意義上說,番號和編製是組織意義,但是實際意義是,誰給錢,歸誰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詳細了解一下西安事變之後的談判內容和結果)。
5.蔣介石和陳其美從日本混回來,上海光復之前就開始混幫會,難道不知道不給錢不見得管buq來,給錢也不見得管得來這麼個簡單的問題?有錢,為什麼不養自己的兒子,還去花錢養隔壁老王的兒子?所以,比較起馮玉祥,閻錫山,甚至李宗仁這樣的當年幾乎可以平肩膀的新軍閥,蔣介石當然更願意把錢糧和侄女都給叫他校長的那批人,以及幾乎算做乾兒子的陳誠——是有道理的。
6.如果不給隔壁老王錢讓他養兒子,他每天晚上不睡覺來砸窗戶,早上門口潑大糞,怎麼辦?如果給點錢能辦妥,你給錢嗎?——
是的,這不僅是宋哲元身處的格局中的無奈,當時的他主要是無奈了,但是時間長,也會領悟的——這也許是宋哲元在77事變之後,反而沒有了喜峰口的意氣和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年的宋哲元帶著兄弟們可是拚死過的,結果呢?走進孤軍奮戰沒有支援被動談判又沒話語權的死胡同。
所以77事變,就算他想硬一下,誰出軍餉?誰出槍支彈藥?如果兄弟們死了,誰出撫恤金?
口號誰都會喊。頂貓用?
大概也是任何一個當時還保持圍觀狀態的人,也包括蔣介石面臨的問題,而蔣介石本人,從混混,混在孫中山旁邊,面對過那麼多叛亂和指揮不動,親見陳其美籌餉之艱難,也知道孫中山發行革命債券、和國外談判抵押物資產業換錢,難道他不會算賬嗎?
中原打仗之前,直系和皖系,皖系和奉系,奉系和直系,打打殺殺,死的是人,消耗的是真金白銀。打來打去,「生於刀劍,必死於刀劍」,所有打殺起家的很快也湮滅於打殺,打到1924年,吳佩孚下野了,盧永祥下野了,曹錕被馮玉祥驅逐了,然後不久張作霖入關了,組閣了,又出關了被炸死了……一件件的都是活生生的死亡白皮書,
中原大戰,要麼打,要麼拉,算一算賬,打的話兩敗俱傷,花錢更多,那就拉吧。蔣介石出錢了,你以為閻錫山願意打么?打的好處和不打的好處放一起打打算盤,肯定奔著好賬目去。想打仗就去罵宋子文,宋子文被罵完還是無法做甩手掌柜,大舅哥難做。
--------------1937年的政局與社會概況-與前後幾年的脈絡關係----------
好了。我們儘力把一切繁瑣的蜘蛛網都撥去,讓時間回到1937年上半年。
這一年發生了幾件事情。
1.元旦時,紅軍西路遭受重大損失,軍長董振堂犧牲。1月13日,中共中央機關遷駐延安;但是西路軍在祁連山慘敗,余部進入新疆。這一年,周恩來忙於和國民黨談判,主要實質問題是關於留多少軍隊給多少軍餉等事宜。
2月,東北軍分裂,主和將領,張學良的親信,參與策劃和實施西安事變的王以哲在西安被殺。
3,4年前拼過老命的宋哲元和他的夥伴們面對日軍挑釁奮起反抗,趙登禹佟麟閣馮治安等人都參與到自衛戰鬥,南苑8000人駐防,1500青年學生兵,不知道有沒有學會開槍瞄準,和日軍的飛機大炮作戰。副軍長佟麟閣都壯烈犧牲,可見戰爭之慘烈,中國軍人(含學生軍)之英勇。
甲午戰爭之前到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到1906年6月日本天皇敕令在東北設立南滿鐵路株式會社,再到1927年「東方會議」指定先政府滿蒙再征服中國,從而征服世界的策略,再到炸死張作霖,再到9-18,近代日本對近代中國的謀劃,從1870年代謀取台灣開始,這個過程已經持續了將近60年,就算遇到了日俄戰爭這樣的情況,他也打敗了當時的俄國。
因此,如果我們換到敵對方的角度,9-18,是他謀劃路上的一個節點,佔領東北自然會想到入關,而1933年宋哲元的浴血抵抗是讓日軍受挫,但是沒有完全阻斷他進犯的步伐,於是1933-1937,日本入關後在華北經營了4年,就是為了「謀定思動」。
這4年的時間裡,或者在1933年之前,軍政和間諜等多方工作人員都在工作,川島速浪和肅親王善耆之間的勾搭不是一時,似乎只是歷史上的小浪花;土肥原賢二的公關活動一直也在進行,段祺瑞吳佩孚、湯玉麟,太多有點頭臉的人物都被他騷擾過。東北或者華北,漢奸是有過。偽滿洲國也存在過,但是絕大部分人,包括吳佩孚,據傳被日本軍醫暗害,也不願意依附於日本。段祺瑞乾脆悄悄離開北京,被蔣介石以老師的身份接走。
1937年,北平29軍駐紮轄地包括:北平(含現在的南苑,西苑,丰台通州)天津(含現在的大沽)滄縣廊坊,河北(含現在的大名河間)張家口(含張北懷來)。其中旗下37師長馮治安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和南京比,宋哲言在當時的前線,他的副軍長戰死,多年前和他一起浴血戰鬥過的人,這一次又投入了戰鬥。
如果把北平失守歸結為宋哲元舉棋不定,這實在是太冤枉宋哲元了——有舉棋不定的軍長和地方高級長官,讓自己的副軍長都戰死沙場的嗎?蔣介石連個態度都沒有,作為非嫡系的,曾經屬於其他山頭的宋哲元,該怎樣表決心?伸頭一刀縮頭一刀——弟兄們都死了,光北平城裡就5000人傷亡,還不算決心嗎?
從一個角度上說,蔣介石是有謀略的,將在外,非嫡系,你看著辦,責任自負。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蔣介石始終留一手。宋哲元的出身是西北軍五虎將之一,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蔣介石的錢不是白來的,是拍著桌子罵大舅子,動用老關係比如張靜江杜月笙,動用黑手段綁定企業家,甚至掀翻了金融系統的老底得來的。
蔣介石通過逼迫紅軍長征,對中南西部割據的軍閥來一次攪和,從貴州到新疆,一根掃把攪和好幾年,抗日,對於非嫡系的軍事勢力而言,是攪拌機也是絞肉機。
8月3日,宋哲元號稱辭職了,老夥伴馮治安代軍長,蔣介石又讓他反攻平津。戰略上看似無措,戰術上呢?死的還是自己兄弟。
---------宋哲元不是一個人-----
宋哲元只是那個年代的將領之一。他之外,還有很多類似的人,可以說是將領,也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的新軍閥(可能不確切),儘管他們是國民黨,但又不是嫡系,而且有自己的根基和思路,一方面蔣介石需要利用和維護他們,另一方面,蔣介石也怕他們勢力變大,會設法消磨他們。
山西境內,傅作義歸於閻錫山,他早期同盟會成員,後來也曾參加過中原大戰,1933年也曾經參與了長城抗戰,一樣,被何應欽阻止過;77事變之後傅作義苦守太原不敵。
山東境內的韓復渠,辛亥灤州起義的時候就追隨了馮玉祥,是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灤州起義之後回鄉,後又回來投奔馮玉祥。1926年馮玉祥退至寧夏(西北)的時候,他投靠了山西的商震,毫無疑問,投奔商震和商震發餉有一定關係,之後馮玉祥五原誓師又回到馮玉祥身邊,可是馮玉祥對於這個需要跪著挨罵的下屬「事二主」有了隔閡,中原大戰後投奔蔣介石,頂了張宗昌的「窩子」,主政山東,就算蔣介石對他評價很低,可是梁漱溟對他評價很高啊。他在山東期間,聘請了梁漱溟進行鄉村建設。
如果說韓復渠不抗日,也是冤枉韓復渠了。
韓復渠多次出現在抗日第一線。而蔣介石在日軍進宮山東的時候,把韓復渠軍隊中的炮兵都調走,給韓復渠挖了個大大的坑,韓復渠不願意自殺式參戰,只好放棄山東。此後因為對蔣介石不滿,又和四川軍閥劉湘密謀倒蔣,可能只是說說而已,被蔣介石槍斃,槍斃之前,有人質問他放棄山東的罪過,他說,委員長還放棄南京呢!;而劉湘跑到上海,也被蔣介石派戴笠利用傻兒師長的原型,幫會分子,川軍27集團軍88軍軍長范紹增的幫助下,害死(這段范紹增有回憶記錄,如果有不確切等我抽空翻閱了再回來補)。
劉湘為四川軍閥,也是軍隊元老,辛亥之前歸於趙爾巽的軍隊,陳宦(袁世凱親信,袁克定把兄弟)奉命督川之時因有人作保,而且性情樸實沒有被換掉。後來與王占元、吳佩孚等人都有過小規模戰鬥和齟齬,伺候風雲際會,隨著北洋軍閥的陌路,和過敏政府的崛起,劉輾轉與」中央「保持了聯繫。
但是,剛和」中央「勾搭一起的劉湘前期的主要工作主要被利用作為剃刀、掃把,除了二劉(劉文輝)爭川(1932年前後,等於是西南混戰,起碼是四川混戰)之外,還有一個工作是,奉命圍剿紅軍。一直到1936年四月,南京政府財政部撥給四川旱災饑荒賑災款公債100萬元,4月14日派了重慶行營代主任賀國光去四川和劉湘談判,以實現」川軍國軍化「。
言到此,我們可以做一個小小的總結:從北洋軍閥,到新軍閥的混戰,中國當時的軍事勢力,在所有此消彼長勢力的興起和湮滅的過程里,他們的目標都是:滅掉(或者拖死)對方,讓自己成長起來,而回頭看,每個人都有歷史和時代性,他們做的每一件大的抉擇都帶著那個時代的不得已。評判體系必須多元和綜合。
而最後,都歸結到蔣介石這根線索上來,大概有幾個原因。
1.蔣介石設法搞到了政治的合法性,三民主義嫡傳。
2.蔣介石在幫會、企業、金融界經過了長期的經營和培植
3.蔣介石有親信的理財隊伍,包括孔宋。再不高興也是自己家生意,連襟或者大舅子。
因此,1924年,這一年在我個人看來,是一個極具轉折意義的年份,溥儀住故宮本來就是各方勢力在辛亥之後妥協的結果。這一年,馮玉祥,這個曾經在北洋系舊軍隊里混過很多年,起義反對過清政府的大兵,帶著李鴻藻那個在法國和革命黨混一起的無政府主義的組織過留法勤工儉學的三公子,把溥儀趕出宮。
這一年,盧永祥和吳佩孚分別下野,曹錕辭去大總統植物,馮玉祥和齊燮元宣布下野…民黨一屆一次會議召開,國民黨廣州黨部成立,孫中山下令各機關縮減預算,廣州政府抽檢中央銀行,…舊軍閥分崩離析的一年,國民黨極具成長的一年。
從1924年到1937年,蔣介石用了13年的時間,排擠、拖垮、打擊、消滅、拉攏了諸多舊軍閥和新軍閥的對手。對於另外一部分,比如韓復渠,劉湘,宋哲元甚至傅作義這些,原本不屬於同一體系的人們,一起走到了一個歷史的關口:
抗日戰爭。
-----------------日本對於中國的謀劃-----
敵對方,日本,經過了遠從1874年的謀劃,近從1930年代開始的謀劃。也走到了歷史的拐點。
看似是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抗戰,暫且不論世界戰場,其實背後有幾股勢力在暗潮湧動。
1.蔣介石和其他具有割據能力的軍閥。
2.英美等國和日德等國之間繁複的交錯的關係。
3。此前的東北易幟只是名義上中國統一了,而事實上,在內,四川、山西、或者北平,和中間之間並不是一路暢通的關係。
一直到1944年,新疆還在盛世才的關係啊之下,有趣的是盛世才曾經由郭松齡推薦,被張作霖送到日本公費學習的。
4.以上海為主要據點的租界,集合了英美法等諸多國家的勢力;以天津為據點的租界和生活圈,則聚集了前朝王公大臣,太監,下野軍閥等諸多勢力。
然後,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歷史和政治概念:國聯。因為,史料中的蔣介石很多次的指望」國聯「進行」調解「。國聯是一戰之後,巴黎和會中,通過建立國際聯盟的草擬法案,在英法的主要造作下城裡的組織,意圖保障國際和平和促進國際合作。或許可以理解為聯合國前身的雛形。
--------------
鋪陳渲染這麼多,讓我們來到1937年。
日本對中國的研究很深入,有一位軍隊里老幕僚(名字我忘記了)解放後得到一個日本人做的小冊子,裡面對他的履歷和性格,甚至人際交往關係記錄詳盡至極,以至於很多他自己做過的事交往過的人他都不記得,這個日本軍部的小冊子里都有。
日本武力侵華之前,做過很多努力,包括」華北自治「這種招數都用過,但是不頂用,不得不說,舊時代的軍人,就算是內戰廝殺,在遇到外辱的時候,絕大多數都保留了民族氣節。
日本開展之前籌備已久,算是明確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以指望速戰速決,除了華北戰場(從北平往南打)之外,還想」遍地開花「,這開花的就是上海8-13。
而上海8-13的前夜是1932年的1-28事變。從相似度來說,日軍隊駐紮上海的十九路軍發起攻擊,蔣介石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了十九路軍。最後在國聯的決議下,雙方簽署了停戰協議,即淞滬停戰協議。就像日本找盧溝橋29軍挑事的借口一樣,在上海,日軍在1937年8月,繼續找了當地駐軍(保安隊)的借口。1928年,增援的是張治中,1937年,增援上海的還是張治中的3個師,當時駐紮在蘇州。
看,這是不是」相逢的註定還會相逢「的不浪漫的殘酷版本?
和北方的塘沽協定略有不同的是,日本在塘沽協定之時已經被國聯開除了,但儘管如此,當時全世界的大國在中國都有勢力和範圍,因此對於中國局勢還是有調停的功能的。
宋哲元和張治中兩位將軍,在時隔幾年之後,以相似的方式,再次和日軍站到了血與火的對面。這一次,比上一次來的更猛烈,更殘忍。
---------813,不是一個數字和一件事,應該是一部慘烈的史詩-------
8-13,打破了日軍號稱的3個月佔領中國的計劃,因為光在上海,就打了3個月,軍力也從一萬增加到20萬,上海戰場使用的大炮三百餘們,戰車二百餘輛,飛機二百多架。1937年的飛機200架,已經是很大的投入了。
江南各省兵力,包括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的軍隊都參與了戰鬥(包括上文我們提到的劉湘的軍隊)。
其實,此前日軍受到重創是毫無問題的,據宋希濂本人的回憶,當時全國約有180個師,蔣介石調動了73個師參加了上海的戰爭。日本陸軍也發布數據稱,日本方面在上海戰場上死傷了4萬餘人,在幾百戰車飛機大炮的配合下,日方空軍是絕對優勢,還死傷四萬人多,可見當時的戰鬥的確是激烈而且慘烈的。以至於中方參戰的73個師中,大多數都是順勢慘重。國軍編製一個師一般7000-9000人,有的會有一萬人(比如宋希濂本人率的第三十六師就是一萬人),兩個月打下來,很多師多的3000-4000人,少的2000-3000人。宋希濂本人的師,兩個月,無日不戰,傷亡過萬,期間有3 補充團補充上戰鬥人員,很多士兵連姓名都沒有登記,就在戰場上犧牲了。每每看到這樣的材料我總是很難受很心痛,那都是爹媽從小養大的孩子,都是春閨夢裡人啊。
如果你是蔣介石,此時,你會考慮什麼?從西安事變至今,驚魂未定,準備剛半年時間。
和共產黨的談判還沒完全落定?
北平的宋哲元傷亡慘重,上海戰事告急,日軍上海集結了20萬軍隊,200架飛機和大炮戰車,上海離當時的經濟重鎮蘇州無錫杭州寧波那麼近……
如果是我,我應該會找孔祥熙和宋子文算賬,我們賬戶的錢夠打多少發子彈?
然後我得找親戚朋友問問:仗打起來了,如果我沒錢了你們能給點嗎?給多少子彈多少藥品?
如果我全面拚死,需要多少兵,多少子彈,多少供給,需要多少時間能給出?
也許還有更多……
當時的情形,對蔣介石來說何嘗不是個爛攤子?中原大戰才過去幾年?苦心經營還沒還上舊債,新債又上頭來。
所以當大本營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和作戰組組長劉斐建議,已經打敗日軍第一啵的妄想,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回撤休整,保護自己的戰鬥力的時候。蔣介石大概前幾天剛和宋子文或者宋子文租界里的或者遠在國外的朋友們算過賬,然後他同意了。
就像他當時的主要精力還沒用在日本軍情等方面的收集上,或者他根本就沒有預計過日本發動戰爭的嚴重程度---畢竟從一二八到喜峰口,有前車以退讓談判換取短暫和平發展的機會,甚至以空間換了時間。這一次,他繼續有這樣的僥倖心理也是正常的---人在能力越不足準備越不夠的時候就越有僥倖心理,此時,你們的常申凱不是委員長不是校長,他只是另一個閻錫山,另一個馮玉祥,甚至另一個劉湘,不知道他當年留學日本的經歷是否會導致他對日本,包括日本政府和軍隊還保留一些不恰當的幻想。
十月初,蔣介石採納了建議,決定回撤軍隊,結果命令下達的第二天下午,蔣介石忽然又召開了緊急會議,說九國公約正在開會,很可能制裁日本。因此需要他的中國軍隊在戰場上頂下去。
這一記烏龍,算是豬一樣的隊友,或者算是沒有提前謀定,也可以理解為,準備太不充分,導致了中國軍隊的全面混亂。
原本的相對優勢很快轉化為絕對劣勢。
蔣介石雖然是學過炮兵(在那個年代是很高科的兵種,大概是咱們現在的導彈部隊的路子),但是,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到這個時候,他的經歷主要用於權謀,縱橫,包括暗殺和經營,就連中原大戰,最後也是通過金錢擺平的,並沒有親臨大規模正式的戰爭的一線經驗。什麼樣的老闆就會帶出什麼樣的文化,他是以經營作為區別於其他新軍閥的起家資本。
前線撤退-回防的混亂,在細微處,比如沒有工事位置圖,新來部隊找不到工事位置,好不容易找到又沒有鑰匙,諸如此類,細節上混亂不堪,在一個馬蹄鐵都能毀掉一個帝國的戰爭中,這種混亂從上至下,從細節到戰略的混亂,後果可想而知。
但是當時的戰爭太過慘烈,地方在空軍和大炮上是有絕對優勢的,中國軍人的戰鬥力暫且不說,日本空軍對中國軍隊,毫無疑問造成碾壓。
戰爭中,沒有不怕死的,無論是長官還是普通士兵,一個一萬人的師2個月補充三次兵員,很多年輕人還沒登記名字就戰死,逃離戰場是所有人都想做的事,也是亟需做的是。命令下來之後,所有人都想奔逃離開。
可是,即使現在,從上海到江蘇的路那麼四通八達,周圍還有很多農田和水域,何況當時?當時的水更多,農田更多,而且公路更少路況更糟糕。軍隊都損失過半,每個活著的人身邊都可能倒下無數人,逃命是本能。尤其對於底層士兵。
但是軍隊的指揮官不能不枉顧人的性命啊。可惜,那時候,真的沒做到。以至於接到命令之後,指揮官說是帶著部隊撤離,但是撤離的路上,一切都亂套了,每個長官為了想辦法保存自己的部隊都在拚命,不同部隊之間,為了爭路強道,互相之間又出現了一場廝殺一般的逃亡。
胡宗南是蔣介石的嫡系,後來駐紮延安附近的西北王,曾經蔣介石差點把孔二小姐介紹給他做老婆,此時的他第十七軍團司令部在南翔西南角的蘇州河畔,司令部人員和警衛連很多都被打死了,他自己一個人隻身跑了出來。
薛岳在陳炯明叛變的時候,率領機槍營殿後,冒著槍林彈雨把宋慶齡送到安全地帶,參加過中原大戰,也圍剿過紅軍,這一次,在「撤退」中,他乘的車被敵人掃射,衛兵和司機都被擊斃,就他跳下車滾到河溝里才幸免於難。
而有另外一部分人,接到撤退命令沒撤退的,以及因為前方撤退導致駐防空虛必須候補上去的軍隊和士兵,就更亂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此時中國軍隊,一鼓作氣打過了,被要求撤退的氣也消了一部分,再回來,再投入戰鬥。且不說組織混亂,士氣本身也會受到影響。治大國如烹小鮮,蔣介石本人恰犯了古訓中最直接卻致命的錯誤,用咱們接地氣的話來說:顛三倒四。
因此,中方原本為了修整和保持戰鬥力的戰略調整就變成了一次無以復加的,出現在前線戰場上的,從最高指揮官到基層士兵都深切體驗的:混亂!
而此時,日軍已經爭取到機會,從杭州灣登陸。女人不善於記地圖,說杭州灣會沒感覺,但是說到杭州灣大橋,感覺就來了——杭州灣大橋連接了嘉興和寧波,從寧波到上海可經過此橋——啥感覺?日本人佔領江浙,是很容易的事情。
-------813儘力的慘烈和南京沒儘力的慘烈-----
就在這種情況下,從上海逃出生天的相當一部分人,比如宋希濂部,還被要求去守衛南京。
宋希濂率領3、4千人到南京之時,蘇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相繼陷落。
而中國,對於戰爭,根本就沒有做好準備。儘管-通過空間換時間已經準備了好幾年,但是這種準備仍舊是不足夠不充分的。
對此,宋希濂關於到達南京之後回憶的何應欽的一番話,基本可以反映這一情況。
宋希濂帶領上萬人的一個師,中間補給好幾次,死裡逃生帶領三千人,到了南京第一件事見蔣介石第二是找何應欽情願。
何應欽對上海戰事犧牲之慘烈只能表達遺憾,並且說:「日本明治維新後經過50年的發展,成為世界頭等強國,擁有現代化的陸海空軍,而我國(當時)沒有自己的工業,機槍大炮都要從外國買來,國家內部又不統一,民眾內部又無組訓,怎能從事這樣大規模的戰爭呢?」
我們摒棄抗戰神劇和那些小米加步槍,以及地道站地雷戰的戰爭童話,仔細想想當年的情況。可以說,何應欽的說法是比較中肯的。
-----南京到底發生了什麼-----
11月,經過幾次參謀會議,聽取了核心參謀比如劉斐,徐永昌,何應欽,白崇禧的意見,蔣介石決定同意貫徹持久抗戰的策略,而且初期應該避免被迫決戰的情況出現,以運動戰為主,拖延敵人,以便完成後方的整補和全國動員。
對於南京,劉斐認為,作為首都不抵抗就放棄不好看;但是真正的抵抗也不行,是的,準備不充分,所有的支持力量都跟不上,因此兵力上主張十二個團,頂多十八個團。國軍當時的編製,一個團一般2500人左右,就算20個團,也才5萬人。
蔣介石模稜兩可的答應了。
然後,過了幾天,殺出了一個人,其實這個人也算是元老,參加過護法運動,參加過北伐戰爭,他還三次反蔣,曾經和宋哲元,劉文輝等人聯合通電,也曾經擁立過汪精衛——他還在1935年的時候籌劃抗日準備工作,起草了上海南京的抗戰計劃,還負責領導構築江浙各線的工事。。。這如果說蔣介石顛三倒四,唐生智此人,用2形容不為過,此人1924年皈依佛門,1927年讓全體官兵都受戒做福教徒,部隊佩戴「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胸章。這個人的名字是唐生智。
原本已經模稜兩可定了的參謀會議,再開的時候,唐生智參加了。忽然畫風和局勢都因為他的攪局變化了。唐生智認為南京是首都,又是總理陵寢所在,必須死命守住。蔣介石猶疑之中沒有拍板,只說要研究,第二天再開會問,誰願意固守。結果沒人說話。最後唐生智自己說,實在沒人,他願意與南京共存亡。
唐生智還在就職之後接受新聞記者採訪,豪言壯語,第一自己與南京共存亡,第二要讓敵人付出莫大代價。
而蔣介石為了配合唐生智,對於南京的兵力部署也做了改變,從原來的5萬人左右不停的增加至10萬人以上。並且在臨走的時候忽悠南京將士:一定要與南京共存亡,雲南的部隊在開拔中,只要他們死守到底,他就會帶著軍隊過來解圍。
從這個信息我們也可以看到,從雲南往南京調兵這種忽悠的話蔣介石說出來,可見大家知道兵力是不足的。
而蔣介石本人跑到後方,仍舊是多手準備的。儘管好幾年之後,他才號稱十萬青年十萬兵,一寸山河一寸血。此時,其實,已然有十萬青年可能把血和性命留在這裡。
宋希濂在他的回憶里把南京的布防情況說得很明白,包括從戰場上死裡逃生下來的人,前後假期來大約11萬人。
無論歷史課本如何忽略8-13正面戰場的價值,或者矢口不提這些死於沙場的戰士,但是根據材料我們還是能找到,當時上海戰場的兵力用過了當時中國可動用兵力的1/3以上。
8-13之前,南京人口超過百萬,8-13爆發之後,政府所屬各機關都搬離南京了。可以說,這些機關應該包括政府、軍隊、銀行、企業以及所屬等等,根據可推測邏輯,有機會有信息有條件撤退的,基本都會撤退。
餘下的人應該包括南京城裡有11萬軍人,相當一部分是從上海戰場死裡逃生來的,其中相當部分休養和補給根本不行。
不屬於有條件有機會有信息能撤退的人群,其中一部分是世世代代住在那裡,祖上歷經過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的人,相當一部分是貧民,無力遷徙。
原本有外國傳教士組織過難民區,從新街口到山西路,資料顯示可以容納25萬人,可是日軍集中攻擊和戰鬥的地方是中華門(有南京的童鞋可以指正),導致各種混亂。
-------我們可不可以鄙視下這個叫唐生智的國軍將領---------
唐生智,從11月27日對媒體信誓旦旦,到12月10日進入南京外圍陣地。到12月12日中午,雨花台就被攻破。88師孫元良部從城牆豁口爬進城裡,準備從下關渡江逃跑,被戒嚴部隊宋希濂部抓住,連勸帶騙,再送回中華門繼續打仗;俞濟時部74軍也出現這種臨陣脫逃準備找機會渡江逃跑的幾千人,也是被戒嚴部隊抓住送回戰場。
而聲稱要死守的唐生智本人,當天下午5點就發布了突圍(逃跑)命令,自己帶著幾個核心人員渡江逃跑了。以至於接到他不許任何人渡江逃跑命令的軍人,差點對他本人開槍。首將如此,可以想像下面的情形。
12日夜裡,南京守軍反而沒和日軍怎麼打,倒是自己人在渡江的問題上爭搶踩踏,不少人死在水裡。
倒是66軍葉肇部覺得與其和自己人爭鬥淹死在水裡,還不如和日本人拼一場,選擇了正面突圍,反而也突圍(逃跑)成功了。
連營長級別的人,在突圍(逃跑)過程中都沒有船,乃至於要扎個木筏湊合,結果被掃射,三人死了一個。
一將功成萬骨枯,都是春閨夢裡人。但是在政客眼裡,千萬七尺男兒的血肉之軀,都不是事兒。
所以,關於南京屠城一事,我們總結一下吧。
1.宋希濂回憶何應欽的話,可以理解為基本符合事實:中國國力弱,經濟軍事力量不行,國內不統一,民眾也沒被統一起來。
2.1924年之前,基本可以算舊軍閥時代;之後蔣介石的工作很重要的一個是內部統一,形式上的實質上的,儘管他的方法、策略往往是損耗和滅掉對手為主,也有歷史的必然性,回頭看,只能,為宋哲元韓復渠甚至劉湘表示可惜。
3.蔣介石在8-13之後,在上海付出了73個師的兵力,儘管目前教科書上還沒有這部分關於正面戰場的詳細資料,我們也需要明白,正面戰場的戰略意義和付出的血肉。
4.南京城在戰前70%的人口已經遷移了。這一點很重要,對於我們普通人,在面對戰爭之類的問題上,如果不想「認為刀俎我為魚肉」,真是不能以爛命一條的思路不怕死,因為很可能,你不怕死,就真的死了。可能這也是大部分人很努力工作拼事業賺錢的原因,在極端情況下我們都需要安全感,而安全感來自於POWER。
5.一國的領導人如果不為他的民眾負責,一國的軍事將領如果不為他民眾的生命負責;一國的軍隊如果不把他的人民的生命放在首要的位置,戰時先想著自己脫身逃跑,民眾就會遭殃。你自己的你不保護,別人便會屠戮。
6.唐生智這種,事前吹牛B,事情發生的時候又沒應對辦法,事後扔下民眾跑得快,解放戰爭的時候參加和平起義,解放後還能幹到湖南省副省長的——還是軍事將領,他需要為30萬慘死民眾負起碼1/4的責任。
7.宋哲元,張自忠,佟麟閣,馮治安、趙登禹、王治邦,喜峰口上舉著大刀砍殺入侵敵人的前輩,以及宋希濂,薛岳,王耀武,和更多的,甚至沒登記名字就戰死的青年前輩。也許他們多多少少有一些歷史的局限性,甚至以宋哲元為例,非蔣嫡系的被蔣壓榨和算計過的人,但是他們以血肉之軀守土衛國,我們仍需要對他們表示感激和崇敬。淞滬戰後一片狼藉,精銳軍隊都被重創,而且撤退混亂大大加劇了缺編數額。南京戰前已不具備死守的任何資本,連能動用軍隊人數都是低於日軍的,不僅主戰派如桂系李白等主張放棄(無力再戰),連親日的主和派何應欽張群徐永昌也主張不打(避免擴大衝突)
但是頭頭是蔣介石,坦白講,我朝歷史上的昏君庸君比較多,比一下千古完人其實並不算多LOW,但是光頭做的有件事卻是可以LOW進前十的,那就是蔣對日宣戰的正式日期是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變之後兩天,918事變後的10年零3月。
蔣公嘛,一直是兩隻手準備的,好歹自己是老闆,投降做別人手下這種事自然是第二手準備,打是要打的,但是鑒於貌似打不贏,所以後路是要留的。
那麼南京守還是不守呢?蔣公說,守。因為遙遠的日內瓦還有另一個戰場要支援——國聯的嘴炮宮,蔣公正要洋大人主持公道。戰場上多撐一日,能給嘴炮官們底氣不說,最起碼還能給他們多噴一天的時間嘛~
想想今天的仙島,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蔣公說了,南京是首都所在,有礙國際觀瞻,所以在座各位粗來個背鍋的來南京抗一下。
講道理,樓上諸位把南京當蔣公抗日豐碑的,歷史本來是有可能順從你們意志的,因為但凡需要背鍋的時候,中國總有硬骨頭站出來擋在敵人的血盆大口面前,用命也要硌掉敵人幾顆牙。歷史上不乏這種人,黨國再爛,三五個願意這麼整的愣頭青估計還是有的。照正常劇本,某有節氣的將軍站了出來,死守都城,城破不屈,好讓幾十年後你們這些圖樣的看客,可以說國府雖然弱,但是是認真抵抗了的,有骨氣的云云
」現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僅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
果然,還是有人站出來了,講的還很有道理,對嘛來個硬骨頭意思一下。官也不小,一級上將,還是35年的一級上將,唐生智。
和大家想的都不太一樣,好像這個人不是硬骨頭愣頭青一類的,這話從這個冷板凳選手嘴裡說出來,現場氣氛很尷尬。以至於李宗仁都對這麼一個要主動去填坑而且不怎麼熟的人都皺了皺眉,說了句:」孟瀟,你真了不起啊!「
至於為毛唐生智突然要去填坑,李宗仁回憶錄里的說法是,這人冷板凳多年想借南京重新掌握兵權東山再起,想權想瘋了連老虎嘴邊的肉也要吃。
台灣有書寫說,唐生智想東山再起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唐手下有顧姓大仙給唐算了一卦,說唐是金陵王,南京是唐的福地,而且算定日軍不會進攻南京。
弱有弱的活法,有弱的打開方式,所謂「弱小和無知不是文明的生存障礙,傲慢才是」,看來不僅傲慢是,大仙也是。神智上最後一絲清明,投機客和一座城池無數百姓的最後一點共同利益,就這麼莫名其妙被玄學這種東西抹掉了。
於是乎本來硬骨頭該做的事,就被一個打開方式很奇怪的板凳選手做了。
一個寄希望與國際觀瞻的領袖,一個早就變質而且還在利益爭鬥中落敗的同盟會老潑皮,一個大仙,以及數萬殘軍
你們說國府弱,打不贏,呵呵,你們啊,還是不明白有多弱。
(以下粘自以前的回答,你們那些不聽勸非要關注我的人別後悔~)
果然,想翻身的唐第一件事就是擴軍,拉殘軍拉新軍,把自己手下軍隊從八萬6千增加到15萬
然後為了顯示決心,讓駐守下關的36師守住渡口不準撤退,可以開槍,下關對岸浦口守軍對於撤退的軍隊也可以開槍,而且鑿沉了渡船,誓言破釜沉舟和敵人血戰~~
話說鑿船這事究竟是做樣子還是真的鑿了大量的船不清楚,本來的船夠不夠也不清楚,反正有一樣是肯定的,就是鑿了以後船肯定是不夠用了
12月5日,前哨和日軍交戰,7日,松井石根對唐生智勸降,唐生智「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儘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土」,9日,日軍肅清外圍,松井對唐空投最後通牒,唐不予理睬,10日日軍總攻,11日日軍攻陷蕪湖,南京徹底成為孤城,12日城垣城樓被日軍炮火摧毀,多地守軍退入街巷。
12日晚,唐生智開會,下令撤退,與會軍師長一半以上拿到撤退命令後沒有返回自己司令部而是直接帶著金銀細軟去往下關渡口,各顯神通拿出藏好的船當晚撤走,命令都沒有傳下去,跑得比唐還快,以至於唐第二天跑去下關的時候下關已經被各路聽聞長官逃走的潰兵們擠得水瀉不同,36師督戰隊此時尚能勉強維持局面,檢查文件放行,據防守挹江門的36師工兵營營長蕭兆庚回憶,唐本人在三輛坦克開路下,不顧人流喊話軋死軋傷無數到達渡口。再往後,堵在下關的人流汽車,踩死的屍體,數米之高,無數人踩著不能移動的汽車和屍體從牆頭上躍入關內渡口,36師沒有收到撤退命令,按先前的命令開火射擊,潰軍還擊,死傷無數,最後擋不住潰軍人流擠過阻攔湧入渡口
這並木有卵用,因為並木有船,有限的船上都是各路手眼通天的軍官和軍官的家眷細軟,為了活命無數人在隆冬泅渡長江,絕大部分凍斃,不過稍微讓這些冤魂覺得欣慰一點的是,那些坐上船的貨,也沒那麼好運氣,因為唐生智並沒有給對岸浦口守軍下令允許撤退,所以浦口守軍對著這些船開槍(包括他自己的,不過他又下了不對他船開槍的命令),日軍火炮飛機也在對著江面射擊,死傷無數。87師參謀李文秀回憶說有五萬人死於渡江,這個數字不一定靠譜,但是肯定在兩萬以上。而游過長江的生還者只有200餘人。
然後是剩下不會水的潰軍,只好放下武器投降,下關,草鞋峽,6天後,被鉛絲反綁雙手,機槍掃射加汽油焚化,54000降軍被屠殺
還有相當數量的潰軍丟棄武器軍裝,躲往平民區,還有相當數量逃亡中立使館區,這引來日軍大規模搜捕,碰到壯年男性就扣押拘禁然後屠殺,因為潰軍進入使館區,日軍以搜捕名義也進入中立區,無數在此躲避的難民因此遇難。除了少量選擇往城外突圍的部隊外,10萬人潰散溺斃被屠殺。
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的指揮上是否失當? - 中國近代史這個答案下有遠比我描述更不堪的詳細回答。
對不起,國府太弱,弱到連一個視死如歸的愣頭青都沒能派出來打一場給你們流淚的南京保衛戰,弱到首都被攻佔被屠,弱到守軍正面作用沒起到多少倒是增加了最少10萬遇難人數。留下的是一個low到世界戰史下限級的鬧劇。弱到你們有些想聽自己願意聽的東西的人,只能去網路小說里找滿足。
至於為毛南京沒有打成斯大林格勒,呵呵。
PS:在B乎回答從來都是直接打,語法別字病句諸位包含
PS2:也不喜歡貼來源文獻依據什麼的,一般取主流或者較多出現的歷史描述。不敢說絕對中立客觀,但是都是有據可查而且盡量取偏中的記載。一個由地主、軍閥、買辦瓜分的落後腐朽的農業國,也配和世界上數得上號強大的工業國家相比?民國哪裡比得上蘇聯了?蘇聯有肅反,黨國有清黨,蘇聯農業輕工業差,民國底層百姓更慘,可是蘇聯能趕在戰前結束內亂,發展重工業,黨國呢?黨國也就是貪腐程度和「地方獨立性」比蘇聯好了吧。。。蘇聯和民國的慘重人員損失,主要原因都還是在高層,不過蘇聯損失是大,但他們好歹還能生產補充坦克飛機大炮,國民政府不說發展重工業了,買飛機坦克的錢都能給貪污走,國軍士兵血肉之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也是整個國民政府的恥辱。抗日戰爭是中國這個落後的農業國在抵抗日本這個還算可以的工業國,生產力和工業技術的差距註定中華兒女只能用血肉長城抵擋侵略者。
國力貧弱,高層人心更冷,斯大林當年德軍兵臨城下,反而在紅場閱兵以激發軍民抵抗的勇氣,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背水一戰,也沒有考慮逃跑或者投降。反觀國民政府,常公千里轉進,棄全城百姓而走,先武漢後重慶,首都屠了都不敢對日宣戰。唐生智之流就更不說了,口號喊得倒是響。
這南京要是能守得住,那才叫奇事。。。
最後套用知乎慣用句式:這是蘇聯在知乎給黑的最慘的一次。。。。因為國民黨軍基本不具備在一場戰役中全殲師團級日軍或師級共軍的能力。
國軍最大的問題出在組織形式上,基層和軍官利益不一致,高層軍官派系林立,缺乏民眾支持,缺乏情報獲取和反情報能力,缺乏死戰到底的決心。本質來說只是一具裹在強大美械鎧甲里正在腐爛的喪屍,而日本軍隊狡詐如狐,兇殘如狼,當然可以輕而易舉的撕下露在外面的腐肉然後全身而退。而共軍則是手持鐵鎚的大力士,可以隔著那層堅固的外殼將裡面的枯骨腐肉都震成渣,然後拿起散落在地上的美械為己所用。一個南京淪陷軍事動員水平還是爛狗屎水平不說,還專程派兵護送日本使館離開南京的黨國打得出這種需要極強動員力、組織能力、戰爭決心的防守戰?44年後同盟國中唯一能讓軸心國打出戰略性勝利的只有黨國一家
策略戰術的區別。國民政府在抗戰爆發前既定策略是希望倚靠國防工事,在淞滬一帶阻日軍可能的進攻,「在1934年至1936年間,國民政府已經在上海至南京之間、上海至杭州之間構築了大量的國防工事」。而歷史的實際是確與日軍決戰於淞滬,國民黨的嫡系和德系師大多數在上海就損失殆盡,也就是說逃到南京並守衛南京的是已敗之師,鬥志全失。
總之,國民政府沒有準備在南京大打特大,或者說拿斯大林格勒和南京沒有可比性。
至於中共當權,如果拿解放戰爭中共的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來,結果會大不一樣
1、不會有淞滬會戰中的大潰敗
2、國防工事會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由於軍隊建制已亂、群龍無首,加之沿途地方官員早已不知所蹤,無人指引或找不到開門鑰匙,撤退的部隊竟然無法進入巨資修建的國防工事」
3、南京地勢虎踞龍盤,多丘陵,實際上對於防守比較有利
但是南京淪陷恐怕無法避免,正如上面那位所說的那樣。但是,拖得時間越長,平民撤退,工業內撤會好很多。
反對 @孟德爾 提出的部分觀點
====
隨意寫的,也許能回答題主的部分問題
首先,孟德爾的核心論點就非常奇怪。光把德日推進的最遠距離拿來說事了,確實斯大林格勒可能比南京還遠。但是為何不看看43年,戰線在哪裡?44年戰線在哪裡?45年呢?
44年國軍被打到貴州了,蘇軍卻基本收復國境線了,45年國軍還在湖南,山西,河南對峙,蘇軍已經到了柏林。也豈能一概而論?
這是 最簡單的所謂選擇性失明,也就是以偏概全。
至於樓主所言拿下列寧格勒是正確的戰略,實在是說的太對了。但是原因卻不是所謂的美援助,且不說北冰洋航線的損失率比北大西洋航線低多了。單單北冰洋航線的運量就是幾條航線里最低的,遠遠低於伊朗和西伯利亞的運量。當然,考慮部分物資先經過北大西洋再走北冰洋,那麼確實這批美國貨經歷了雙重風險,比較危險。但是總的來說截斷美援屬於附帶的內容。那麼主要的內容是什麼呢?
第一, 列寧格勒是波羅的海最重要的港口,拿下之後走水運,可以大大緩解北線德軍的後勤壓力。
第二, 第二,列寧格勒是毛子工廠疏散期間少有的全馬力開動的工業城市,要知道儘管城內缺糧,運進城內的糧食也只佔運輸物資的百分之二十,其它是各種原材料,運出城外的也是少量市民和傷員,運出的是大量的武器。
然後是關於斯大林格勒的謬論。斯大林格勒本身確實是丟了就丟了。但是為何說斯大林格勒至關重要?
因為戰爭從來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斯大林格勒關鍵在於其伴隨的42-43年蘇軍大反攻。此段時間,美援來到比例很低,毛子是土地損失最大的時期此後的德戰區再也沒有達到此時的規模。變相等於此時可控人口和可控資源是最少的。大量搬遷的工廠剛剛開工,武器生產還沒有達到巔峰,事實是此次反攻毛子動員了自己控制區的全部人力物力(具體動員人數見附表)。如果贏了,還有的打,如果輸了,就算能繼續堅持,也會無力反攻。為何,毛子的工廠搬遷根本就是一個後來的牛皮,百分之五十左右工業的損失,傷害是巨大的,(具體損耗見附表。)
如果再不能奪回一些人口,消滅敵軍,保存自己的重武器,而是繼續和4142年那樣損失大量土地,兵力,技術兵器,那麼顯然會發生根本性的惡化,恐怕真的要和國民黨一樣等著別人帶來勝利了。
至於進攻重慶,就更是無稽之談。說句實話,抗戰八年如果一開始沒有中國,美國取勝還要大費周章,都44年了,國民黨就算集體跳槽給日本人打工,大勢是日本本土即將淪陷,此時多打下一個 敵國首都有什麼根本意義?還不如給美國造成些傷亡爭取個好的投降條件。因為美國是從不在乎中國人的死活的,燃燒彈轟炸漢口就是例子。
而以國民黨的尿性,丟了南京,遷都武漢,丟了武漢遷都重慶,丟了重慶就會死戰在此?恐怕沒人這樣認為吧。那麼打下重慶和打通平漢線相比,反而是後者更有用,畢竟交通線無法聞風後退三千里。
1941年:20500,1942:15100,1943:23500,1944:23700,1945:13700
蘇聯坦克自行火炮損失
可見的是42年並不多,為啥?因為實在沒什麼可損失的了
二戰中蘇聯到底通過盟國接收了多少鋁,一直以來爭論不斷,雖然比較常見的觀點認為是20-30萬噸,但不少人糾結於盟國的承諾數、裝船數、交貨數這幾個不同的概念,甚至有人提出整個戰爭期間蘇聯只從盟國那裡得到了2萬噸鋁,不足蘇聯生產的零頭。那麼事實到底如何,不妨這裡貼點蘇聯的原始資料考證一下。以下共引用4個資料,先是2個蘇聯自產的數據:
來源1:1946年3月9日的《1913-1945年蘇聯工業生產數據報告》,檔案號1562-329-1593;該報告羅列了各類工業品的逐年生產數。(紅色框為鋁產量,單位「千噸」)
來源2:1946年10月14日的《1913-1945年蘇聯工業產品數據表》,檔案號1562-329-1594;該報告也羅列了各類工業品的生產數。(紅色框為鋁產量,單位「噸」)
核對來源1和來源2,可以發現兩者幾乎完全一致。
然後是2個盟國供應的數據:
來源3:1946年的《偉大衛國戰爭進出口報告》,檔案號:413-12-9539;該報告羅列了1941.6.22-1945.9.1期間蘇聯的進出口數據(紅框的為鋁,單位「千噸」):
來源4:1945年4月23日的《1941-1945年蘇聯外貿清單》,檔案號:413-12-8862;時間跨度為1941年9月-1945年3月。該清單非常難得地有「裝運數」和「」交付數「兩個數字,使我們能對蘇聯的真實接收數有清晰的認識。以下分別是鋁的裝運數和交付數清單:
好了,把4個來源的數字歸到一張表裡:
可見,蘇聯在1941-1945年鋁的生產總量是350.9千噸,其中1942-1944年產量為196.6千噸。
至於西方提供的鋁,雖然來源3的時間跨度為1941年6月22日-1945年9月1日,來源4的時間跨度為1941年9月-1945年3月,但大體數字還是清楚的,即在230-240千噸左右,其中1942-1944年為220千噸左右(若只看交付數,則為216.8千噸)。可見,1942-1944年間,蘇聯有超過50%的鋁是由盟國供應的
我們再來看看毛子的動員人數
毛子整個戰爭中動員的2957萬人,其中1941622到19421231就動員了2090萬人
加上戰前毛子軍隊560萬,1941-1942年毛子武裝力量人力達到了2650萬人
而德國整個戰爭中才動員了本土1520萬,加上外籍人員才1789萬
換句話說根據毛子自己的資料42年底已經是拖家帶口一波流了,43年開始收復失地,動員的兵力都逐年遞減。可見之前到了什麼情況,如果42年底斯大林格勒戰敗,收復不了失地,還多損失大量兵力,那麼結局如何,自然不言而喻
我們再來看看三德子
德國從1934年至1943年,一共生產了228.84萬輛汽車(不含100萬輛半履帶車和摩托),其中卡車72.74萬輛,客車156.1萬輛(含轎車)。
72.74萬輛卡車中,有31.16萬輛是軍用,33.18萬輛是民用,8.4萬輛是出口。由於民用卡車戰時也能徵用,所以截止1943年,德國所能動用的卡車有64.34萬輛之多。
1934年—1939年,德國卡車產量軍用84172輛,民用270902輛,出口57142輛。
乘用車產量軍用61796輛,民用1089748輛,出口246569輛。
摩托車產量軍用68807輛,民用730484輛,出口110336輛
1940—1943年,德國卡車產量軍用227446輛,民用60865輛,出口27729輛。
乘用車產量軍用110534輛,民用31429輛,出口20896輛。
摩托車產量軍用157534輛,民用85457輛,出口34073輛
1934年德國生產172998輛汽車,78480台摩托車
1935年德國生產250445輛汽車,115017台摩托車
1936年德國生產310568輛汽車,140844台摩托車
1937年德國生產347092輛汽車,171234台摩托車
1938年德國生產376769輛汽車,199929台摩托車
1939年德國生產352526輛汽車,204115台摩托車
而毛子的汽車呢?
僅僅總動員1年多德國軍火產量就全面追上蘇聯(這還是在不斷丟失原料產地和戰略轟炸與海上封鎖的情況下且不考慮武器質量的不同)。看來諾曼底才是東線的轉折點,如果沒有諾曼底且盟軍的戰略轟炸不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則蘇聯永無獲勝的可能。如果盟軍退出戰爭或者僅僅放鬆對德作戰的力度,蘇聯都有被立刻逆推的可能。而且僅僅動員1年多的德國軍工還有很大潛能,未來全面超過蘇聯是大概率事件,因為德國鋼產量發電量煤產量機床數量對蘇聯都是絕對優勢(還未計算佔領區及僕從國)。
附上一些產量對比
同盟國和軸心國產量(百萬噸
德國產量按品種細分
航空燃油(千噸)
普通氣油(千噸)
普通柴油(千噸)
=====
這是歷史上蘇聯42年取得戰役勝利的情況
收復失地,消滅大量德軍後,依然被德國在產量上追回很多,若是42年大敗,把工業城市斯大林格勒丟了,雙方實力對比如何?
另外本美分要說一句:
斯大林格勒是反法西斯戰爭中最偉大的勝利,是最重要的轉折點,任何抹殺其存在意義的行為都是對死難反法西斯烈士的褻瀆。
再談談毛子的工業損失,光金屬切削機床在四一年就損失了二十餘萬台,百分之五十多。最大鋁基地直接完蛋。無線電產量的損失幾乎是直接減到零。認為毛子保全工業可以隨意打敗仗的都是胡扯
注意上面這張圖
注意這個圖,鋁代表飛機,發動機,甲苯代表炮彈,鋁可以拿木頭代替不過性能下降,但是甲苯怎麼代替,橡膠怎麼代替?
為何援助在最危機的42年沒來多少,反而是43年大舉來了?重要的一個原因,蘇聯頂住了才會有援助,崩盤了英美是不會浪費物資的 美國會花大錢去挽救一個必敗的國家嗎?
所以說斯大林格勒必須頂住,必須打贏
稍微極端一點就是:別的可以輸,此戰不能輸
最後打個小廣告:美國製造航空鋁,此物只應天上有,太太吃了都說好
(文末相關的太太cos是由微博用戶asuka000031出的,可愛的男孩子)
看了上面部分回答,有一點不知是碰巧沒人想到還是我沒有看到:
刨除法西斯、買辦等等屬性,炮黨政府是個資本主義政府,丟了南京可以去武漢,丟了武漢可以去重慶,全中國都丟了還可以去美帝組建流亡政府,自然有人養著他們,他們也可以打著中國合法政府的旗號騙來華僑華人的血汗錢繼續花天酒地。
而蘇聯是紅色政權,因為證明了自己有能力拖住小鬍子才得到大量援助,如果不拚命,今天能丟察里津,明天就能丟莫斯科,後天連海參崴都要丟了,到時候,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曾經支持蘇維埃的群眾們能逃到哪裡去?老蔣無死守之意圖,舉棋不定,最後關頭才讓群眾疏散。而當時中國是農業國,打城市消耗戰完全沒有勝算。
蔣在淞滬的策略不是打贏或者正面硬鋼日軍。蔣的策略其實是要打給租借里的洋人看,以求列強的調停。所以淞滬打的特別的賣力,以至於列強已經不可能出面調停之後,守南京的人手根本不夠。
蘇軍守莫斯科,在莫斯科前沿進行了極其慘烈的勒熱夫戰役,直到今天這個戰役的傷亡數字都是個密。下面是一些數字,你感受一下
1942年1月8日—4月30日的第一次勒熱夫-維亞玆馬進攻戰役;紅軍投入1059200人進攻,陣亡272320人,受傷504569人。
1942年7月30日—8月23日的第一次勒熱夫-瑟切夫卡進攻戰役;紅軍投入345100人進攻,陣亡51482人,受傷142201人
1942年11月24日—12月16日的第二次勒熱夫-瑟切夫卡進攻戰役 (行動代號為火星行動);紅軍投入1400000人進攻;陣亡260000人,受傷500000人。
1943年2月—3月31日的第二次勒熱夫-維亞玆馬進攻戰役;紅軍投入876000人進攻;陣亡38862人,受傷9715人。
以上紅軍的四次進攻戰役一共累計陣亡622664人;累計受傷1156485人。
下面是國軍在抗日中打的最漂亮的大捷之一,台兒庄戰役
15個師,總數超過100,000人2個加強旅,不超過30,000人傷亡與損失約30,000人(國軍估計)17,000人
[1]
(日軍估計)戰死2,369,負傷9,615,共11,984
[2]
這個問題很大,可以寫一本厚厚的書,至少也能寫幾萬字的長文,但我要說,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沒有布爾什維克這樣堅強的組織者
這樣子說吧。
南京之戰是屬於必敗之戰。
實際上淞滬之戰打完以後,戰略大轉移已經是勢在必行,南京城既沒有死守的實力,也沒有死守的必要。
日軍一鼓作氣,再而三,三而竭。
南京離上海太近,只要正常人都不會把它作為大戰役的發起地。原因很簡單,如果國軍能贏,在上海早贏了,上海贏不了,南京更沒戲。
正是基於這個樸素邏輯,名將們都成了啞巴,既不敢說死守,也不敢說快跑。
——因為南京是首都。
如果南京不是首都,那麼根本不會有南京守衛戰,市民也早就全部撤走了,南京大屠殺的範圍也就沒那麼大。
可偏偏南京是首都。
伊庫塔.索羅克問利坎中將既然知道東域守不住,帝國也不想守,為何不撤。
他明知道答案還要這樣問,對這種事還是過於氣憤。
他自己都說名將總因過勞而死。
——將名將之死歸咎於過勞,總比說真話:帝國需要名將借頭顱一用要好一點吧?
可惜唐生智不是名將。
但最大的鍋還是蔣某人的。正是因為連做壞人都做的不夠徹底,只想著要守軍送死以換來國際觀感,對這事究竟怎麼謀劃不上心,才會使得南京保衛戰變得如此不堪。
要知道,不是誰的頭顱都能夠一用的。
如果南京守衛戰換一個名將上,也許敗還是得敗,死還是得死,但場面就會漂亮許多。
即使主將戰死,也完全可以做到撤離大部分人留一個空城給日軍。
蔣介石有時候就是這樣,明明是腹黑,卻特么莫名其妙心太軟。
心軟要誤事!
對革命黨人也是,對民主黨派也是,對吃瓜群眾也是。心夠黑,手卻不夠狠。
唐生智的腦袋有個毛線用啊。
即便是這樣的腦袋,蔣公也沒有借來一用。唐生智居然還善終了
蔣公您對得起心狠手辣四個字嗎。
最後說一下,南京能不能守。
能守,也不能。先不講蔣介石希望蘇聯介入的春秋大夢。
南京守衛戰在不惜一切代價的情況下,的確可以守的更久。但意義不大,守十天丟,和守一年丟,沒多大差別。而且當時淞滬之戰後雙方士氣比如此懸殊,即使是在遊戲里都守不住,何況是現實中,勉強守住了,主力打光了又會影響到戰略轉移。
一旦日軍包抄,主力直接gg。一旦國軍主力都打完了,那就真的天下大亂。
所以當時最好的結局是,一個名將,一支沒打過淞滬的後備力量守城,只留3萬到5萬,外圍留一支機動擾敵,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往南方逃做土匪。軍民提前撤退,留好過江通道,北岸再留3萬照應。約定守城時間,譬如守20天,時間一到不管局勢如何主力都撤退過江,最後名將如果想犧牲就等城破,不想犧牲就最後走,該投毒投毒,該縱火縱火。
這種調度共軍能做得到,國軍卻沒辦法,唉。軍閥混戰太久,軍隊骨子裡都爛了
南京丟了有武漢,武漢丟了有重慶,重慶丟了有成都,成都丟了還有西安或者昆明。
莫斯科丟了有什麼?西伯利亞還是中亞抑或海參崴?
戰略縱身固然重要,但是有效承載人口的土地更重要。
地緣政治是最重要的國際政治,國本那。
這是斯大林格勒在知乎上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早在淞滬會戰爆發前,國府就已將寧滬地區的重工業撤往武漢或大西南,日軍進犯南京時,這座首都除了僅存的一點點政治價值外沒有任何軍事、經濟或交通方面的價值,這決定了國府只會稍作抵抗而非死守。
其次,南京的地形在熱兵器時代易攻難守,如果國軍將主力雲集於此死守與日軍決戰將得不償失。
反觀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其政治價值自然無需多言,工業上,兩者都是重工業中心,交通方面,列寧格勒連接摩爾曼斯克港,一旦失守將切斷來自北冰洋的西方援助,戰略上將從北面威脅莫斯科。而斯大林格勒是南方的水陸交通樞紐,一旦失守將切斷莫斯科與高加索的聯繫,德軍攻佔高加索的油田便指日可待了。
一句話: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不得不死守,南京沒有必要也沒有條件死守
拿蘇聯國力工業跟中華民國比,拿鋼叔領導,執行力跟常凱申比,拿B黨組織發動力跟k黨比。這是蘇聯,鋼叔和B黨在知乎被黑的最慘的一回,沒有之一。
只能說題主臉(臭)皮(不)挺(要)厚(臉)。
推薦閱讀:
※納粹和蘇聯是一丘之貉的說法是否正確?為什麼?
※沙皇俄國是歐洲重要的糧食出口國,而蘇聯為何卻一直無法解決糧食供應?
※為什麼很多二戰蘇軍士兵不戴鋼盔 ?
※這是哪幅畫?
※《坦克世界》《戰爭雷霆》是否存在某些人口中蓄意加強蘇系,削弱德系,來達到「平衡」使更多玩家選擇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