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不讀文言文了?如果讀文言文,是在什麼場合下?
在現在資訊閱讀時代,大家有多久沒有看文言文了!
PS:增加一個問題,如果大家看的話,一般是在什麼場合下看的呢?例子,一個人在圖書館的時候。
一直在讀古書,談不上振興國學,只是慣性使然;明知讀古書不好,但深受其害不可自拔。
不僅讀,且自從十多年前讀魯迅的日記開始,即一直堅持以文言寫日記,一直至今;當年以文言寫日記是為了裝逼,如今仍舊堅持則是為了減省書寫的文字。
文言於今的用處,除了記日記外,因為職業原因,偶爾還會用到文言文,貼兩篇今年運作的商業性質很濃的作品。
《趙氏老宅記》
宋紹興初,趙氏祖諱能山先生避兵燹入蜀,遷居劍州。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先生耕讀鄉里,不求聞達,門前有二松樹,因號松二先生。先生立此宅以課子弟,曰:二聖北狩,新君南渡,吾老矣,汝輩當戮力王室恢復中原。宅成之日,先生於樑上手書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國猶如此,人何以堪。聞者無不泣涕。十九年,先生卒,泰山其頹,梁木其壞,哲人其萎,鄉人立趙處士碑以紀其事,自是,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尊崇。
千載以下,爰及新朝,詎料赤衛小兵,毀屋以示革命;鄉中里正,伐松以繼柴薪。長老趙明富每語及此,沉痛不已。嗚呼,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其文不在茲乎?長虹置業聞悉此訊,遷建老宅,斥以巨資,以拿雲手段行回天事功,昭松二先生之令名於涪城,使後人睹先生之宅、想先生之人、知先生之志,雖人微言輕,亦當以廓清天下、振興民族為己任。
贊曰:
寶馬天街入夢遙
凌煙閣上畫圖燒
華胥一覺胡塵里
獨立江山寫寂寥
壬辰冬臨邛朝南生記《延賢閣記》
癸巳陽春,故人邀約,會於南山,把盞延賢閣,玄言麈談。客曰:自有斯土,便有此山,閣雖新造,遷由大廟,歷事百年,百年之間,黍離板蕩,而閣猶巍然存世,微乎?對曰:閣曰延賢,賢者在茲,樓亦在茲。客問:若夫涪翁郭玉,懸壺濟世,可稱賢者?對曰:靈樞之藝,素問之學,生死人,肉白骨,惠古利今,可謂賢者也。客問:逝者已矣,斯山斯土,有賢者否?對曰:今之南山中學,謹庠序之教,彰愛知之樂,繼六藝之學,牖新民之智,此賢者也;今之長虹置業,傳承南山之文脈,鼓盪涪城之文風,造斯樓,立此閣,樹振興民族之大纛,立回饋社會之鵠的,此賢者也。蓋所賢雖異,其賢則一,立功、立言、立德,盡賢者也。客曰:此蒼蒼雲山,央央江水,獨為賢者增色耳。光陰逆旅,百代過客,聊以斯文,以記賢者。臨邛朝南生記之。
其中,《延賢閣記》亮相的時候是這樣的:
兩篇文章都是為公司的一個項目而發起的,為避免廣告嫌棄,樓盤名此處略去。這項目花了一筆不小的錢,從廣元劍閣原址遷建了一座清末的川西風格傳統民居到項目售樓部旁(項目本身是中式建築,為了增加自身的文化厚重感)。搞完以後發覺,這種保護傳統發揚文化的好事不能就這麼白乾了啊,去原來的老宅那採訪採訪,於是去把趙家的族長找到,開始聽故事(廣元劍閣話,完全聽不懂啊聽不懂,連蒙帶猜帶看族譜看斷碑),於是,形成了第一篇文章《趙氏老宅記》,這是講這老房子的前世今生的。
房子有了,總得有個名吧,於是翻查《直隸綿州志》,項目所在的南山古時候叫延賢山,好吧,這老房子就叫「延賢閣」了,既承續了歷史,又倍兒有文化味兒。名字有了,那總得圍繞名字敷衍篇文章出來吧,於是,《延賢閣記》就這麼出來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有時還真靠這手藝掙飯吃。基礎不好,很多讀起來吃力。
但愛讀,經常讀一點。就當補課了。
算不上每天都在讀,但好像也差不多。
人生不可一日無古漢語。
上一次讀是六小時前。
很喜歡閱讀文言文,截止到今天為止大約有1個月多沒讀了。因為之前出差、忙亂,沒有關注自己的古文書籍。今晚繼續閱讀吧。
我對文言文的喜愛是建立於一種信心,這個信心是我高中時期被一位非常尊敬的老師發掘出來的。
我高一時遇見這位40來歲的老師,他熱愛古文,自己的碩士專業論文也與之相關,而且自己沒事兒喜歡用文言文寫作。他從開學授課起,便展開了他個人最愛的一種遊戲:——上課時隨機選擇某篇文言文來教(目的大概是不要預習),然後在離下課還有10分鐘的時候停止講課,然後隨興選擇段落,比如是經常他講完了第一第二段,於是就選擇第一、二、三段文章,或者有時候是全文,因為他要保證一個整體的量。接下來給全班同學5分鐘自己想辦法,5分鐘後隨機抽人起來背誦。
這個整體的量,要求背誦的長度,我現在說不清,但是負責任地說確實是搞得整個年級被他教的班都畏之如苦刑,畢竟只有5分鐘時間,而且還沒怎麼學過。
——於是,一個平日里隨和又平凡,沒啥明顯缺點又幾乎沒有閃光點的學生(上過高中的都知道這種學生是最「低調」的,同學願意與之玩耍、聊天、學習,但是也不在乎如果少了他會有啥損失,對吧,換言之就是沒有長處,並不值得重視,我當時也不覺得這樣的學生有啥值得被重視的),被這個太即興的規則托舉出來了——就是我。
當時究竟是第幾堂課隨機抽到我起來背書的,已經沒人記得了。但是從我第一次站起來之後我基本成為每節課必點的人物——以至於成為壓軸人物。。。某些實在詰屈聱牙的文章在5分鐘過去後連續點上好幾位同學都張口結舌,有的同學抱怨讀都讀不下來,有的同學一臉苦相站起來也背不了幾句就到了極限。同學們都會笑嘻嘻地等待著一個又一個的喜劇效果出現,然後——經驗讓他們控制到離下課還有1、2分鐘,也就是只夠容納最後一個學生背書的名額的時候,全班轉過頭來齊聲大吼我的名字,然後老師在無奈地、寬容地對之前的學生笑過之後,此時也哈哈大笑說一聲:「某某,那就是你了吧!」 (我不是寵物小精靈。。。)我站起來以極快的語速將文章流利地背誦出來,大家轟然鬧一下,滿意地下課出去玩。
上面兩段已經讓我臉紅了,很虛榮,但是老實說我的高中確實是這麼度過的。我就像個輕微的文言文geek(比不上那些高考寫文言文的大俠),平凡的三年中最大最值得被人討論的亮點就是這個,恐怕也只有這個,悲劇啊。。。老師曾經在下課時對我說我擁有兩個能力,這兩個能力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很有可能是我老師僅僅用來鼓勵我的——他說:第一,我擁有相對而言比較出色的記憶力。無論瞬時記憶還是長期記憶。但是這一點我現在已經百分之百地推翻了。我見過、或者聽聞過的身邊人、名人中,記憶力好的太多了,包括出現在無數「過目不忘」段子里的錢鍾書、馮唐等作家,也可以包括sheldon。。。我沒資格還像井底之蛙一樣撲騰(尤其重要的一點是,我背誦外語文章並不快);第二,這一點可能靠點譜,我老師當時說我對古文挺敏感的,對那種表意的節奏和韻律掌握的很好。
讀古文書,最近幾年的頻率不大,上學時讀《古文觀止》之類的書挺多,被師姐們笑話我是艱澀的傻子。上帝作證這個不算艱澀,先秦那個我都很少碰呢。(另外,我還喜歡《詩經》和《古詩十九首》,我用個很粗俗的話來形容我的感受:就是真的不裝逼,真的很自然美啊,多活潑的生命力啊)
真正讓我在畢業後還堅持閱讀文言文的,是一個偶然事件。
我曾經考研,在某名校的筆試考場上,我遇到一個很有趣的事情。當時我是第一次考研,沒有經驗,看見卷子時我愣住了——上面有兩個專業的試題,我這個專業,和古漢語文學專業的,大題小題都混在一起,按照題型劃分。關鍵是上面寫明了,說每道大題目下面的小題目,你只要選做就行,做哪個專業的都一樣。我當時不知道自己的複習怎麼會差成那樣——我自己專業的題目中我好多不會寫,這真是個挺羞愧的情況。我被迫去做古漢語文學的題目來搏命。裡面關於文言文的題目也不用說了,就是主力軍,各種古體字文章標句讀、翻譯之類的題目。我戰戰兢兢寫下來,心裏面每過一分鐘都在告訴自己:我這方面真的基礎不錯!我竟然會寫!
成績下來後,我筆試竟然過了,您說諷刺不諷刺,我考跨專業的卷子竟然過了,那個文言文的卷子我還得了挺高的分。當然,我後來複試沒過,與心儀的學校失之交臂。也是活該,誰讓我自己專業複習那麼差。
經歷了這個考場事件之後,我心態變了。我很珍惜我曾經對文言文的喜愛,以及文言文給我的回饋(其中也包括我高中生時代的一點虛榮心,那時候都好面子嘛。。),我不捨得丟開這個閱讀習慣。於是我隔些時候總要拿出文言文的一些書來讀,我有時候還和朋友一起回憶背誦曾經背過的名篇,真的很好玩。
另外,我嘮嘮叨叨這麼多,如果有同樣喜歡古文閱讀的知友,您可以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給我,好嗎?先謝謝了~!
感謝給我提供自己喜歡的書目的知友,我再補充幾句:
對於文言文的閱讀,可能現在我覺得畢竟年齡不小了,也工作了,之前的文言文學習基礎已經基本定格,所以主要是閱讀自己喜歡的文章和書籍。就好像同樣是英語閱讀,你可以只讀勃朗特姐妹的,也可以只讀福爾摩斯系列,反正基礎決定了你能讀,而你自己的喜好決定了你去讀什麼。
但是對於「喜愛、欣賞、想要學習」等心態的讀書階段,比如我的求學時期(我老實承認現在狀態不好,沒有那種蓬勃、渴望搞懂古文書籍的慾望,我希望能夠慢慢地再次培養出來。但是現在確實沒有),我覺得——只要是好文章,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個風格,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個文章的內容,不管你喜不喜歡作者的觀點——你都值得去讀。
你看,里芬斯塔爾的《意志的勝利》,你贊同納粹的理念嗎?你喜歡歌頌納粹嗎?十有八九你是不喜歡的,甚至很多人認為里芬斯塔爾是在為虎作倀——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部巨作的藝術價值。
明朝方孝孺,就是史無前例被人誅了十族的那位,他是神童,是大學者,文化方面的美譽甚多。但是他的《深慮論》、《豫讓論》十有八九也不會得到現在學生的擁護,我十幾歲時頭回看,覺得這真是個傻子。可是沒辦法啊,那時候是時代限制,思維就是古板迂腐。但是,他的文字能力卻依然雄健,不能被落後的觀念所掩蓋。所以這兩篇進了《古文觀止》。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流派、不同的作者,都有不同的風格,就跟練書法一樣,這些不同的風格對於熱愛者、學習者來說,是有全面了解、比較學習的作用的。我記得大三時有回我寫的一篇評論在某雜誌社審稿,沒有成功發表,審我稿子的主編(一位老先生)的批改很簡單——他託人給我傳一句話:「去讀明代散文,此人為文不夠清簡有力。」 (包括一直有個段子,說魯迅之所以形成他那種作人和作文的風格,跟他當年孤獨苦臨魏碑是有一定關係的)
當然,我至今也沒做到「清簡有力」,看我這個啰嗦的回答就知道了。但是我確確實實佩服、喜愛明代散文(其他的也一樣喜歡哈)。有時翻翻《陶庵夢憶》,好看,好懂
在讀《史記》,晚上一個人安靜休息的時候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每天都讀,習慣了
夜不能寐,讀古文觀止。觀止矣,遂眠。
算是前段時間吧。複習壓力大,隨手找了一本小書看。是一本講養生的書,《老老恆言》,發現有一些講怎麼做粥的還蠻有趣的。(我就是個吃貨)
大學以後讀的文言文很少了,僅限於我的專業,哦,我是學中西醫的,所以要學一些典籍。。我買了一些比較著名的醫家的醫案和論著,沒有翻譯的那種。。感覺醫案比較容易懂也比較有趣,論著就難一些。。明清時期的比較好懂,最難的個人認為還是黃帝內經,雖然我曾經上過黃帝內經選讀這門課。
嘖嘖兒~哪有那些道理,就是喜歡,說到文言文最愛讀也是讀的次數最多的還得數沈復《浮生六記》里的《閨房記樂》,原因嘛,不外乎簡單易理解,而且是男女夫妻間的故事,非常有意思~上學的時候裝逼也曾背過《滕王閣序》抄過《洛神賦》,後來才明白,當年就一傻13~
在讀文選和三國志,三國志還好,文選有點虐人,第一篇兩都賦高考結束後讀到現在。常想,我看這些書有什麼用呢?還不如多背幾個單詞,但是文學藝術實在不該太功利,譬如看著觀影指導看電影,又如為了有用而讀書。時間的話基本上閑時就翻翻。
新的文言文應該有一年多沒有看過了,通常讀文言文都是背起某一篇時忘記某一段,回去溫習,場合不限
今天早上還在讀,早飯之後上班之前,讀古文和詩覺得精神煥發。
每天都在讀,睡前一兩頁。《夜航船》和《浮生六記》,都挺有意思的。
一直很喜歡。不過高考過後就沒怎麼接觸過了。高中時候一度覺得自己對文言文有著天生的優勢。不管見過沒見過的,總感覺自己能當做白話文來看懂。很容易很流暢那種。要是還要看,應該是在旅行的車上吧。
偶爾讀,kindle和電腦里都有一些喜歡的文言書和文章。
一般是晚上或周末,安靜下來讀。
最近一次是Kindle上讀梁啟超的《李鴻章傳》和《菜根譚》。
比起現在的很多書,文言文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沒有太多廢話,代替的是更多的想像和「意會」空間。 讀的進去時,會有一種特別的味道。
附上曾經很喜歡的一句古文,來自《項脊軒志》,文言文的穿透力一樣直扣人心。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是有日子沒讀了,李商隱的駢文挺有意思的,如果有毅力繼續的話,打算讀完,雖然半知半解吧。
我感覺文言文有時候不在於弄懂每句話的意思,而是在於誦讀。只有搖著頭誦讀文言文的時候,才最有感覺。
也只能說是有時候讀,多數不懂。
但還是喜歡。
推薦閱讀:
※古文不帶標點符號是什麼心態?
※廣東珠三角地區普通話使用的現狀如何?
※「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是否存在語病?
※蛤蟆為什麼是「蟲」旁?
※黑格爾說漢語不宜思辨的理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