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廚房、好豆網、豆果網...菜譜類網站可以不用定義為「菜譜」嗎?

它們都是從菜譜出發。

好豆人群細分,定位吃貨,做美食分享,本地餐飲商家合作,就是做一個區域餐飲行業的黃頁、團購、點評垂直網站。和菜譜的定位已經偏離了,菜譜天生的DIY氣質,如果我下館子吃,我管它的作法和配料幹什麼。所以不如叫「下館子」網正經一點。

下廚房一看會有點不妙,別人在搶佔最容易的盈利模式,那下廚房怎麼辦。下廚房和下館子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不止是自己生在菜譜下,長在DIY中,連網站名都含有定位寫進憲法里的,不像好豆、豆果、黃豆、綠豆,轉型的思想包袱都小一些。那是不是要一條路走到黑,下廚房嘛,學習菜譜分享成果只是一頭一尾,中間的食材啊。

既然要撐起廚房文化,那就得搞下去,沒吹集結號也不玩退場。可以搞食材電子商務,解救廣大吃貨周遊菜市場於水火。世界是懶人推動的,下廚房的人口基數要把一大批懶人解救出來,釋放他們享受廚房的原始熱情,讓小白領們上班偷偷上網,看菜譜,滿意了不能offline啊,得下單,一鍵食材放入購物車。網站後台收到後,及時下單到合作方的本地蔬菜連鎖超市,揀貨,甚至切菜,簡易包裝,小白領下班後就近自提。回家後就可開火。然後才是做好後拍照分享。

這錢雖然不好賺,一些互聯網人天生沒有搞實體的基因,但也正因如此才不易模仿,進入壁壘高,虛實結合,O2O。可以先試點啊,現在有些城市已經有蔬菜連鎖超市了,實體店開進小區布局。一旦實驗成功,還來得及在別的城市和一些種養基地合作,實體店面由傳統展示型轉為倉儲型,加強配單、對食品切剝、打包服務。

網站上由單品的自由分享,增加一周食譜,全家*人組,不同季節不同體質推薦組等推薦類服務。這樣可以提高「客單價」,引導消費,引導預定。

總而言之,對於「下廚房」這個定義,這種從小眾走向大眾,文藝消遣類走進生活類或許是個兼顧盈利模式的出路。slogan都可以因此而固定,比如「下廚房-你的廚房私享家」」享受廚房DIY「

你們覺得如何呢?繼續固守在菜譜分享,還是做縱深?


我想說的是,美食社區是要精根細作,但是這個定義沒有差異化。A是美食社區,B是美食社區,C也是。
豆果去年得到盛大千萬投資,可以安安心心做根正苗紅的垂直美食互動社區。
好豆今年就調準方向,未來重點一定是可以和本地商戶捆綁的「去哪吃」。成為一個餐飲o2o領域的美麗說蘑菇街。

我覺得顏小獸的「我們致力於讓在家做飯這件事情變得簡單」這個才是更準確的定位,「在家」場所定位,「做飯」行為定位,「簡單」目標定位。這樣和好豆就差異化了。要和豆果差異化,還需要維護這個定位。比如「更加簡單」這個目標,還需要更多創新。提供食材服務,就是能夠幫助「在家做飯」更加簡單的。
光是在美食互動分享社區這個大範疇里死磕,我覺得彼此之間的差距會慢慢拉大。互聯網是只相信第一第二的(還得給大眾點評這樣的綜合性網站留位置)

==================我是分割線=================
回復@徐進:我們試著進行一個簡單的人群分類,分四種情況:
1、單身獨居,或異地戀獨居;
2、單身或異地戀,但合租(比如同事)
3、男女朋友同居或夫妻,和父母分開住。雙上班族。
4、男女夫妻,和父母同住,家有老人,或者一方不上班。
第一種情況,很多時候只做一個人的飯很麻煩,所以會經常和同樣單身的朋友同事外出吃飯。吃飯這種事情是很害怕孤獨的。
第二種情況就有點不同了,因為合租具備了合夥做飯的條件。是合夥做飯,還是年輕人不喜歡麻煩仍然外出用餐,這裡面就有分化了。
第三種情況,因為是雙上班族,所以這裡面隨著工作壓力、雙方時間一致性、年齡又有分化。比如我和我老婆,雖然下班到家時間差不多,買菜也很方便,但是在家吃VS外出吃,也是一半對一半。我不愛做飯,而她的原因,常常是「不知道吃什麼」、「不知道怎麼做」、「做飯麻煩」。雖然她還是喜歡做飯的做得也不錯,但也耗不起天天做。
第四種情況,這是最具備做飯條件的。特別是家裡有老人的情況下,那是特別持之以恆的,但是也有問題。就是口味問題,常常出現老人做得飯菜不符合口味,特別是兒媳或者女婿的口味。

對照這三種人群,我們試著看看如何改變了習慣,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

1、單身獨居,或異地戀獨居
A、史前階段:無論是做飯本身還是氛圍都不利。做一個人吃的東西,食材用量非常少,分量多了吃不完,不好買菜;菜品式樣也不會多,這主要是工作量的問題,兩個人吃兩道菜,划算,一個人吃做兩道菜,烹飪的工作量不會降低多少,動力不足。所以做飯不利。人在一個人獨自買菜、做飯、吃飯時會很孤獨,所以氛圍也不利。
B、有了美食分享社區:我們看做飯本身,食材用量不好買菜、一個人吃豐富菜式工作量大,是沒有幫助的。但是廚藝教導有幫助可以加分。在氛圍上面,仍然是一個人買菜、做飯、吃飯,但終歸是有和網友的互動,有一定幫助。
C、有了美食「幫寶適」(胡亂起的名):徐兄說的要享受切菜的朋友,恐怕不是自己獨居的。獨居還這樣,那他不會經常自己下廚。一個人在房子里這麼搞,那是多麼享受房子里切菜的回聲。他們要的是簡單點,都能隨心所欲吃到自己想吃的飯菜,最好還有伴。比如說,你想吃醬爆雞丁,要自己一個個去配好:雞胸肉、黃瓜、紅椒、黃椒、大蒜,買完後可能發現家裡還缺料酒、澱粉、甜麵醬、豆豉醬、白糖(數據來源於下廚房),對於一個拖著疲憊身子的單身上班族,這個清單已經足夠打消你今晚想自己下廚的想法了。外面吃,大排檔沒有,中式快餐店店沒有,中餐廳有,你得開車、打的、坐公交或者步行去,不便宜,還得邀伴去,一個人在外吃飯這種孤獨是很多人無法忍受的。如果你白天在網站上想到自己想吃這個,下單,晚上路過自己小區提菜點拿到配好的食材。雞胸肉應你要求還切成了丁。回家照著手機上的頁面直接烹飪,之前從買菜切菜到烹飪耗掉半個多小時,到這裡成了10分鐘。路過提貨點時,碰到了一個小區的妹子,大家因為更接近的生活方式更加有好感,約好回去後一起在網站上進行成品拍照分享,回去做飯特別有幹勁。

==========繼續==============

所以對於第一種獨居的人,「美食分享社區」對於這類人群,很堅持的會堅持,大多數人開發餘地小。再對著菜譜垂涎若滴,要行動時,也會因為工作後還要選擇吃什麼、購買食材、洗菜切菜、烹飪的麻煩,經常孤獨用餐還要洗碗而放棄。對於這個群體,要像速食麵一樣,給他的減法越多越好。徐兄說的,為什麼不全部做好只吃就行?因為這是美食「幫寶適」啊,理念是「致力於讓在家做飯變得更簡單」,而不是不做飯。全部做完就是「叫外賣」了,為什麼我們經常中午的工作餐叫外賣,在家不常叫外賣?因為我們其實把果腹和吃飯是分得很開的,吃外賣並不能讓我們感覺自己在生活。另外獨居的單身群體,他們的社交圈越多越好,把這個群體線上線下組織起來,認識另一個同樣會下廚異性,是很有吸引力的。

獨居人群
史前時代:遠離廚房
分享時代:偶爾衝動
幫寶適時代:形成下廚慣性初備條件

2、單身或異地戀,但合租(比如同事)
and
3、男女朋友同居或夫妻,和父母分開住。雙上班族

這兩者的區別,就是第三類人群的下廚慾望,會比第二類大很多。並不是他們多麼想和網友分享自己做的菜(我始終認為這是小眾需要),而是他們想過日子,廚房是家庭生活的重要一部分,TA們很想做好吃的給伴侶吃,伴侶說一句「好吃」比所有網友的評價加起來都重要。並且認為自己做飯更便宜,但吃得更好更衛生更健康。
但是對比第四類人群,阻礙他們的仍舊是做飯的繁瑣和時間的消耗。當過家庭主婦的,常常會說一句話,一天就是做三餐飯,早、中、晚。家裡有老人負責做飯的,一大早就出去買菜了,順便買早點回來,然後洗洗剝剝,青菜就用水泡殘留農藥放著,然後去搞衛生洗衣服什麼的。11點就開始準備,切菜之類的,12點烹飪好吃飯,然後再洗碗打掃廚房。晚餐也差不多。這個工作量是一個沒有老人的雙上班族能夠堅持的么?對於廚房,並不是這個人群閑情雅緻的地方,除非是偶爾在休息日節假日做。簡單方便實惠又要吃到比速食麵更好吃更有營養的東西,是他們的追求。

要讓他們走向廚房,就要「致力於讓在家做飯變得更簡單」。才能增加他們的下廚頻率。
還有,他們也想在平日不用下館子,就能吃到完整(不減調料)的醬爆雞丁,而不是為了簡便,上班日只想做青椒炒肉、煎豆腐、豬骨頭燉藕湯。甚至到了下班買菜時,都只能買到挑完的剩菜了。

無家庭主婦與老人組合
史前時代:主要分布在休息日或提前下班時間段
分享時代:查菜譜功能為主。網路分享的慾望,遠不及另一半(或合租者)的評價重要(這個評價甚至每餐必問)
幫寶適時代:家常菜平日變得更簡單,甚至不用休息日都能在上班日做做複雜的菜式。

4、男女夫妻,和父母同住,家有老人,或者一方不上班
這個群體,老年人的互聯網滲透率比較低,在史前時代的停留比較大。他們可以在兒女的引導下,喜歡上在網上查菜譜,但是往往也就停留在這個使用階段了,成為互聯網上的沉默用戶。他們的注意力永遠在家庭的子女加上孫子一輩,然後擴散到其他親戚和鄰居,對互聯網上的面都不見的網民缺乏興趣。擴散到家庭主婦再好一些,她們有大量的時間,如果是她們做飯,她們一部分人會有興趣在得到家庭成員的評價後,還在互聯網上進行分享,她們沒有老一輩那麼關注大家庭和鄰居,對互聯網的接觸層度更深。
這個群體對幫寶適的需要要小很多,原因就是因為她們有時間。她們可以毫無障礙的周遊在菜市場和超市,一根根蔬菜進行挑選,甚至討價還價。
但是我們要注意,這並不是她們非要這麼做。她們具備這個條件,並不是說她們就天生喜歡干這個。舉個例子,我老婆做飯不喜歡切肉,她總要我切。買菜時,如果一家給她不好的菜或者少了斤兩,她會很不高興,下次就不去那地方買了。不能說這些都是樂趣。而老年人,她們的心都是想為兒女分擔家庭負擔。其實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家庭主婦,她們的時間都是可以拿出來幹些其它更有意思的事情的。比如說,最簡單的家庭娛樂,看電視。
這個時候,起初不用給她們提供切菜服務(這個可以在用戶網路下單時進行選擇),但是可以給她們提供不比市場貴的,新鮮控制好的,無農藥殘留的食材(其實不管是哪類人群,這些都是基本條件)自提。女婿兒媳也不用抱怨老人做的菜了,因為已經類似於「下館子」了,全家可以對照網路商量菜譜,烹飪沒法控制,但是做法是標準化的。

有固定「主廚」家庭
史前時代:下廚常態化。但無互聯網滲透,廚藝差別大,隨意化高
分享時代:受互聯網接受程度的影響,一部分家庭當菜譜網站用,一部分當社區用
幫寶適時代:配送點成為網站的宣傳點,美食分享互聯網社區+倉儲式服務式食材配送點+家庭主廚聯誼式配送中心,倡導的簡單式下廚理念和人性化廚藝文化,將給菜市場以及新興的蔬菜連鎖超市造成衝擊。

一點沒經過反覆斟酌的看法。因和@徐進 討論,這下子真感覺說完了( @張山斯 @顏小獸 )


如果要下廚房現在來談是固守還是縱深,可能有點早。
肯定要縱深,但多深,怎麼深,還是需要慢慢探索滴~~


這什麼意思,邀請我幹啥?
菜譜類自然要定義為菜譜,世界上又不是說只能有菜譜類的,你完全可以做個非菜譜類的,以賣食材為目標的網站,但這已經是完全兩種類型的網站了。
題主可以去嘗試,路雖艱難,但前途很光明!


我覺得這個想法非常好,雖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很多問題,比如食材不像3c或者百貨等那麼好送貨,真正的廚子也許更喜歡自己去挑選食材,太小量的食材送貨太不合算,送貨時間要求非常準確等等。

可以繼續想。


現在菜譜站的通病是量高質低,搜個菜名,出來N多,內容的質量只有少數是可以起到掃盲作用,但在篩選的過程中,耗費精力,體驗差。
由於工作生活的原因,能在家天天變著花吃的人,除了專業的美食博主和全職太太外,第三類人群我暫時沒想到,大多數人還是求的便捷、實用~


菜譜站發展空間、盈利模式堪憂,能產出高質原創內容的用戶群在各大站是比較重複的,如果只重內容,就看如何與這些人融合,溝通成本極高,但還是無法很好解決盈利模式的問題;賣菜站,盈利模式清晰,自給自足,遺憾的是內容匱乏,無法給用戶提供更多積極的引導,亦無核心競爭力。只有兩有者結合起來,實實在在為用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可謂上善。

個人比較看好可進行延伸的站目前不過6家,這其中包含三家網上菜店,當然這三家是賣平價新鮮蔬菜的站。

用戶現在痛點在哪?1、不知道吃什麼;2、買菜費時;3、想吃的健康卻不會搭配
目標用戶群:75後、雙職工、家裡有孩子的
我想做的是,強調服務,弱化價格,優化系統,快速複製。這還算電商里未被京東這些只會價格戰影響到的藍海。


快兩年過去了,說一句
不提各種在下廚房做廣告的淘寶店或者網上商城(質量確實好)甚至下廚房本身的蔬菜配送服務,去書城一樓的烘焙圖書區,中國人原著的書里擺在顯眼位置的基本翻到背後都會有下廚房的logo;BAA,中島志保(這個女人寫了好多!)的書的譯者也有下廚房賬號。


關於食材配送及購買的問題,可以不可以整合一個小型化的C2C購物模式,如同淘寶,不過這裡可以依據LES地理位置來分類,食材方面可以指定也可以店主也提供選購,送貨方式也分自提與上門,自提主要針對上班客戶,上門主要針對待在家裡的人士。個人認為這種方式極有可能改變人們關於買菜的生活習慣。。


推薦閱讀:

怎樣做出好吃的雞蛋韭菜餃子?
常看到菜譜上寫要往蛋糕上刷一層糖水,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空氣炸鍋可以做出什麼美味的菜肴?
求一份大學生減肥食譜?
如何做好一道冷盤?

TAG:B2C | 社會化電子商務 | 菜譜 | 下廚房 | 豆果網 | 好豆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