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投資股票看重內在價值,那如何通過財務報表判斷內在價值?有何公式可供參考?


有個說法叫書越讀越厚,然後越讀越薄。投資也類似。剛開始投資覺得公式越來越複雜,時間長了卻發現就是很簡單的幾點。價值投資萬變不離其宗-benjamin graham的Intelligence Investor。

  1. 先確定這是個好公司。有護城河。簡單點講就是某行業的龍頭老大。一旦突然沒有就馬上會有人惦記的那種品牌。給你N億美元也打不垮的品牌。
  2. 財務雄厚。Current Ratio &> 3 甚至 4。Debt Coverage &> 3.4。
  3. 公司效益好。Return on Equity and Return on Asset在同類公司中很高。
  4. 現金流強。不要只用earning來衡量公司的收益,一定要看現金流。Earning太容易做手腳了。現金流是實在的。
  5. 有增值潛力。PEG低於1(PE/Growth Rate)。Enterprise Value/EBITDA 越低越好。Enterprise Value是市值減現金。EBITDA是稅前利潤+折舊+還債利息,是公司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實際操作上也可以倒著來。先用軟體自動篩選2-5。然後人工評估1。


這個問題非常之複雜。有無數本書介紹這個問題。巴老本人理解內在價值也經歷了很長的過程,並且在他投資生涯的不同期間也用了不同的方法來判斷。

價值投資的關鍵之一就是肯定公司存在這一個這樣的內在價值,並且市場價值最終會趨同於這個內在價值。這個判斷的本身遠比了解一兩個公式來得重要。

建議讀巴菲特的信和 Birkshire Hathaway的年報會有很多收穫,另外,Greenblatt的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 還有一本Mohnish Pabrai的The Dohandho Investor都可以作為入門的讀物。


以前做的讀書筆記,將就著看。

這些知識來自於一本叫 Buffettology 的書,有興趣請去細讀全書:


巴菲特對好公司的問題:
1. 是否具備可識別的消費者壟斷?
2. 是否利潤豐厚且呈現出上升趨勢?
3. 公司財務狀況是否保守?
4. 能長期取得較高的權益收益率嗎?
5. 是否保留盈餘?
6. 為了保持現在的經營運作,公司需要花多少錢?
7. 公司可以自由地用留存收益進行再投資,用來發現新的投資機會、拓展業務或回購股票嗎?管理人員在這方面做的如何?
8. 公司能自由地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價格調整嗎?
9. 由留存收益所增加的價值能使公司的市場價值有所提高嗎?


「如果有幾十億資金和在全國50名頂尖經理中挑選的權利,能創辦一家公司並成功的與目標企業競爭嗎?」

巴菲特喜歡的三類公司:
1. 具有品牌優勢的快銷品,以及商家為保持盈利必須銷售的商品。如可口可樂。
2. 廣告公司。
3. 服務型企業。如美國運通。

巴菲特的估值過程:
1. 初始收益率相對於政府債券的價值
2. 把股票當作債券來分析:根據年均權益收益率,分析出公司5-10年後的每股權益及每股盈利,乘以適當的市盈率,計算出多年之後的股價。並由此計算複合增長。
3. 根據此前的年每股盈利增長率,預測接下來的年複合收益率。


巴菲特的計算公式:

初始回報率:每股盈利/ 投資價格

對於每年每股盈利穩定增長的公司,計算其複合增長率:(現有價值/ 初始價值)^(1/ 年數)-1

真實價值,即為獲得同樣的每股盈利,投資國債的成本:每股盈利/ 國債年利率

將初始回報率與真實價值相比較

權益收益率:稅後收益/ 股東權益

考慮複合增長率的前提:
1. 消費者壟斷,擁有定價權
2. 留存收益不用被全部投入於公司維持現有運營狀況,而是可以用來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3. 管理者擅長分配留存收益


已知公司過去幾年複合增長之後,設定一個相對合理的複合增長率,計算其未來五到十年的每股收益。

現在每股權益*(1+複合增長率)^年數=未來每股權益

設定一個預期的投資回報率(15%),按照計算得出的期終每股收益值,算出現在願意付出的價格。

未來每股權益/(1+年投資回報率)^年數=現在願意付出的價格


我把@培迪的現金流折現這個方法細化一下,我自己最早是在段永平博客http://nteswjq.blog.163.com/blog/#m=0t=2c=2012-1裡面聽到的這個辦法,有很久了,一直沒有仔細思考過。看了培迪的答案,覺得有必要仔細學習一下這個概念。
現金流折現法可以看百度百科介紹http://baike.baidu.com/view/2089919.htm。因為公式很複雜,我覺得不如看這裡面舉的一個例子:
舉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一下用 「 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思維方式 」 去毛估估公司內在價值的方法。
  

假設有家公司,比如叫 「 美國虎牙 」 。以下是所有的假設條件:

  1.沒有債務,以後也沒有。(現在有凈現金)

  2.股票發行量永久不變。(其實由於option和回購的原因,一直在變)

  3.每年有10億美金現金流(正好=凈利潤)入賬,並且每年都把入賬的現金流派給股東。(現在現金流大過10億但利潤沒有到,不分紅)

  4.擁有 「 日本虎牙 」 公司30%的股份。2020年後市值500億美金。(也許更高,誰知道呢?在日本,虎牙可是比狗牙要流行啊)

  5.擁有香港 「 一路發發 」 公司的股份30%。2020年後市值1000億美金。(呵呵,CEO有這個信心,我也覺得有可能,但不確定)

  6.擁有中國大陸未上市公司 「 阿拉奶奶 」 40%股份。該公司2015年上市,ipo價格是500億美金,到2020年市值1500億美金。(很可能)

  7.2020年美國有家叫 「 相當硬 」 的公司以20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 「 美國虎牙 」 的美國部分,同時把其他部分資產(3個上市公司)的股票

  直接分給所有 「 美國虎牙 」 的股東。(沒人買也沒關係,就為了計算方便。)

  8.不考慮股東拿到分紅及股票的稅收問題。(怎麼可能沒稅收?)

  9.假設貼現率6%。(如果是4%或5%的話,差別還挺大的,誰沒事算算?)

  現在來算這顆 「 虎牙 」 可以值多少錢:

  a、每年10億的收入,共10年:10+10/1.06+10/(1.06的平方)+。。。+10/(1.06的9次方)=10+9.43+8.90+8.40+7.92+7.47+7.05+6.65+6.27+5.91=78.02億美金.

  b、 「 日本虎牙 」 的折現:500/(1.06的10次方)*30%=83.76億美金。

  c、 「 一路發發 」 的折現:1000/(1.06的10次方)*30%=167.52億美金。

  d、 「 阿拉奶奶 」 的折現:1500/(1.06的10次方)*40%=335.04億美金。

  e、 「 相當硬 」 的折現:200/(1.06的10次方)=111.68億美金。

  a+b+c+d+e=776.02億美金。如果以上所有假設條件都成立的話,這就應該是這家公司的 「 內在價值 」 了。問題是事實上以上所有條件都是假設,任何一個條件的改變都會改變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這裡只是說了10年,實際上評估一個公司如果能夠用更長的時間去評估的話,可能會更清楚些(但更難)。對所有條件是否成立的理解或判斷是很難的,按芒格的說法是不會比當一個 「 鳥類學家 」 (或者是 「 經濟學家 」 )容易。

  特別說明的一點:如果一家公司擁有大量現金在手卻一直不能增值的話,長期來講這個現金是會貶值的。問題是如果這個現金用的不好的話,貶值更快。

  這個例子的缺陷是b、c、d用的都是市值,這會和內在價值有偏差的。

  以上所有數據都是為了方便計算而假設的,和任何真實公司無關。

  引申的結論:煙蒂型投資的回報可能要低於好的成長型公司。這號稱是芒格對巴菲特的貢獻。

  另外:這個辦法最好算的例子可能是房產。用未來現金流折現來計算現在的價錢貴不貴。這裡的未來現金流指的是(租金-費用)。不明白的想想房子。再不明白就回去看看《窮爸爸》,明白的就可以有機會當《富爸爸》了。

這個例子也是從段永平博客里摘來的,是段永平以雅虎為例做的一個現金流折現的解釋。
以蘋果為例做的一個現金流折現結算企業價值的表格。不同的增長率和折現率對計算企業價值影響很大。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你可以自己計算一下看看。


抱歉如此晚才回答受邀問題。其實並不是刻意拖延,而是我始終在試圖尋找按發問者的思路來形成一套極有邏輯體系的答案:即如何通過財務報表來發掘企業內在價值。翻閱了所有作答者的答案,我最贊成MrToyy的觀點。我就順著他的答案把這個意思再拓展一下,從兩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1. 中西方資本市場對企業核心價值的判斷依據:
巴菲特,問題一開始就提到這三個字,那給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的核心資本價值觀在西方那個有效的市場。在這個市場,報表數字、精確量化組合理論是足夠有效的,並且整個資本市場體系基本靠數字化體系來維繫資本信譽以及作為監管者的重要依據。這和一個國家人們的基本價值觀念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不僅經濟生活,就算普通生活,大家也會對數字抱有其它事物不可取代的信任。舉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一次我打車從矽谷到舊金山機場,車費一共$67.3,下車我給了司機100塊,原本希望1分鐘內找錢給我,結果司機從駕駛位起身到後備箱花3分鐘找到計算器,然後用5秒鐘「算出」該找零的份額數。這事我回來後給同事們講述,他們都笑話美國人數學真夠笨的,可我再想,一方面他們的數學運算意識的確沒有中國人這麼有優勢,但另一方面我更看重他們對數字的尊重,因為他們信任只有專業工具而不是人腦算出來的東西才是「靠譜」的,這應該也和這個國家流程化、數字化辦事的風格大有關聯。說了這麼多好像跟價值投資、報表無關,其實我想說的就是,從一個國家的人文思考習慣可以從部分角度理解他們看待一般問題的習慣。對,在美國過會也好,融資也罷,報表是無比重要的依據,因為這足夠代表一個企業的信譽,企業80%以上的內涵一定會充分反應在報表中,這是個自然形成的過程。如果研究西方市場,我覺著杜邦分析法中的八大財務槓桿理論非常完美的闡釋了你從財務結果追述股票所在企業內在價值的途徑。而中國的許多企業,要上市了,要找投資機構融資了,先臨時請一堆審所、會所、財關公司的人來「幫忙」。試想按國內許多民營企業的這種作風,如何能讓這個報表反應真實,更談不上內在價值!即使上市時真實,但這也只代表目前,不能囊括未來。

2. 在國內資本市場,究竟該拿什麼依據看企業的「內在價值」:
雖說我們的上市公司的報表中仍然有諸多瑕疵,但還是依舊有諸多核心價值值得投資者傾入資金並期待獲得高額回報。從理論上來說,財務應該是一個企業經營最終的結果,而這個結果理論上一定是由以下這些內容構建而成立:企業所處行業的經濟規律、企業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企業核心產品的競爭力、企業管理者在商界的口碑和經驗、以及企業的股東結構等等,這些也是企業上市過會、甚至上市後被監管的重點。故而稍微延伸一下提問者的問題,我們該選擇更有效的渠道來認識中國企業股票的內在價值,就需要從上述的幾點因素中直擊本質。但這個調研過程的成本一定是不低的,這些過程一般就是投資機構、基金公司去盡調一個企業的成本,這也就是為何即使基金公司的業績跑輸大盤,也在平均水平上高於單個股民的盈利水平,他們是有專業團隊天天研究這些「內在價值」的。

總結一下,如果想對該股票對應企業的內在價值有充分了解,報表結果在決策中的分量一定不超過30%。最好的方式就是你長期關注這個企業及對應行業,如果是以個人的精力做股票投資,首先是儘可能選擇穩增長且你個人相對熟悉感興趣的行業,再就是多觀察該股在大盤的表現和波動,如果有機會了解這個企業的核心盈利能力及主管層的經營能力,那會更加幫助你挖掘定性的內在價值。


最近A股到達了一個階段性的高點,三千點之下是滿倉,三千點之後就陸續減持了一些,現在的倉位大概是三分之二。股市有句老話,新股民怕跌,老股民怕漲。所以最近股市讓我心情頗不平靜,乾脆把以前的回答再完善一下,也順便梳理一下自己投資的思路,希望能對知友們有所幫助。
———————————————————————————————————————————
首先,題主所言的內在價值是個很主觀的詞,很多人對公司內在價值的認識都不一樣!
給任何一個公司估值,或者說判斷公司的內在價值,需要從所有者權益和成長性兩方面去分析,按相對而言,巴菲特看重成長性,格雷厄姆看重所有者權益。

僅通過財務報表分析公司的內在價值是不全面的。因財務報表本身就是個賬本,只能告訴你今年公司的流水和家當;同時財務報表也像個體檢報告,只能告訴你這個公司目前看起來沒啥大毛病,但任何財務報表都不能保證百分百真實,所以嚴格的說,它只能幫你分析所有者權益和公司部分歷史,僅憑它是不能幫你預測成長性的。


而預測公司成長性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在這方面,常識學識、直覺性格這些因素起碼都和分析財務報表一樣重要。健康的財務狀況和輝煌的歷史只是參考因素之一,不乏有一些公司在倒台前的多年裡財報是很好看的,業績是很輝煌的,你能想像,就在這個生死攸關的節骨眼上,公司的高管突然都變成豬了?(比如諾記)。

所以,判斷內在價值不可能有公式,大家都在賭未來,就承認自己是在賭就好了,我們賭的是概率,是把賭注押在那些更有希望賺大錢的公司,而且要在它們股價便宜的時候下注,這就是股市成功的秘訣。

如果樓主想問的是如何衡量股票的貴賤,那麼就有標準答案了。按照價值投資理論常用的工具,衡量一隻股票的貴賤,主要以市盈率和市凈率為指標(如果你看過《證券分析》,你會知道格雷厄姆還強調負債率,現在很多分析師還強調凈資產收益率),一般的情況下,市盈率和市凈率越高說明這隻股票越貴(如果對這些基本概念不熟悉的朋友直接百度即可,百科說的比我好)。

其實我想用一個更接近商業本質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我所理解的這些概念和它們形成的過程,因為很多人都是知道市盈率的概念,但是理解的時候把它們想的太簡單了,其實估值不是數學題。

假設你想盤下一家餃子館,你除了要大概評估一下這家飯店的鍋碗瓢盆、租約長短、庫存資產、裝修成本等看得見的硬體(就是總資產),你還得看看這家餃子館是否還欠著夥計們的工錢、供貨商的貨款和客戶的儲值金(就是負債),這時候機智的你一定用總資產—負債=凈資產(記得好像格雷厄姆就是這麼給證券定價的,強調大部分股票要跌破市凈率才能買,據說他生活在一個非常非常保守的悲觀的市場里),好吧,餃子館的價值就這麼輕易的算出來,你覺得好歹加點意思意思,加50%,那麼以市凈率1.5價格買入餃子館應該是一筆公平交易吧。

但實際上是個JS都不可能以凈資產的價格將餃子館賣給你,因為他會強調他家的餃子館由於多年苦心經營,已在方圓n公里內形成了口碑,擁有大量的鐵杆粉絲客戶、一套科學實用的管理方案、本市最優秀的餃子工團隊和一個神秘的餃子餡秘方,而這些資產是無形的,如果你要想盤下餃子館,就必須為這些所謂的「無形資產」付費,所以他的要價是凈資產+無形資產=轉讓費。看到這你就會發現,確定餃子館價值的關鍵就是怎麼給這些無形資產定價,你會想,這些無形資產是否真的有價值?鐵杆粉絲有多少?團隊是否會撂挑子?秘方有多牛?你放心,在對「無形資產」的評估問題上,如果缺乏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評估標準,你和JS是很難達成一致的,因為他是漫天要價,你是就地還價,但是辦法總比問題多,你可以去查查賬本,看看餃子館去年賺了多少,如果去年賺了10萬元,轉讓費要價100萬,你粗算下每年的利潤是10%,10年才可回本,市盈率10倍,你想想不划算啊,投資個餃子館還有賠本的風險呢,看來還不如把這100萬放在陸金所吃利息實在,你想想還好有了市盈率計演算法,可以橫向比較,不然這就虧大發了。

但如果這個時候你退縮,明星投資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大叔會跳出來告訴你這樣算太low了,他讓你把餃子館近五年的賬本都翻出來看,結果一看不要緊,你發現由於餃子館地處本市開發新區,周邊每年人口增長迅速,最近五年平均每年銷售額和凈利潤都增長30%以上,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其他限制性因素,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今年利潤將是13萬,明年是16.9萬,後年是22萬……「我建議市盈率<凈利潤年增長百分比時就可以考慮買入,現在市盈率20倍,凈利潤增長率30%,高成長的公司市盈率也會高一些的,你們年輕人眼光要長遠一些,這就是我常常使用的PEG指標,我靠這個指標逮住了不少牛股」林奇大叔這樣鼓勵著你。

這時你已經翻了最近五年的賬本,也聽取了投資大師意見,可是心裡還是有一些不踏實,這些賬本是真實的嗎?會不會在對面突然開三家餃子館和我競爭?客戶們突然不喜歡吃餃子了怎麼辦?黑心的房東漲房租怎麼辦?可惡的餃子工們成天商量著漲工錢、要福利?想到這些問題你一定有些煩躁,可是思考這些問題有用嗎?有些問題只能解決,不能思考,只有人能解決它們,而不是什麼公式,這也是每一個價值投資者永遠的痛點,聽了這麼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非常遺憾的告訴你,僅僅通過財務報表,是無法得知一家公司的內在價值的。
一方面是因為公司的內在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財務數據,還有行業特點、企業特質、管理效率,以及最關鍵的因素——人。
另一方面是因為,財務報表僅僅反映企業「過去」的情況,而公司的價值是「未來」經營結果在「現在」的體現。


我覺得這個問題請巴菲特本人回答最靠譜。

「In my opinion, investment success will not be produced by arcane formulae, computer programs or signals flashed by the price behavior of stocks and markets. Rather an investor will succeed by coupling good business judgment with an ability to insulate his thoughts and behavior from the super-contagious emotions that swirl about the marketplace.」

我簡單的做下中文翻譯:
「我認為,投資上的成功不是依靠某些神秘公式,計算機程序或者(知曉)市場價格變化的信號得來的。 一個投資者獲得成功的原因是在有好的商業鑒別能力的同時能夠不被市場混亂的情緒所影響自己的投資行為和想法」

摘自巴菲特 Berkshire Hathaway 1987年致股東的信。


現金流折現法是大家公認的好方法


如何判斷公司的內在價值就和HR如何判斷求職者是否勝任工作一樣。公司的財務報表和求職者的CV一樣,CV上面白紙黑字列記的是你的教育、工作經驗、技能等等, 這些方面的價值HR是可以做出一個客觀的評估的。CV之於HR正如財務報表之於投資者和股東,只不過後者是將公司價值以一種顯性化和貨幣化的方式展現出來。HR之所以要面試求職者的原因就是為了評估其隱性價值:口才、談吐、氣質、人品云云。顯而易見的,隱形價值是沒有辦法用一個籠統的公式來評估的。不同的人對於隱性價值的估值會有很大的出入,比如HR一號覺得該求職者態度活躍積極,但HR二號卻覺得此人過於aggressive沒有團隊合作精神。看公司如看人,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公司最核心的價值也許就在於其中之人吧。


內在價值?呵呵跟公司的掌舵人溝通下就知道有沒有了


如果你問一個財務1+1等於幾?他可以反問你,你想讓他等於幾?
所以這些財務報表都是不可靠的,事實上,財務的最基本準則,都是建立在假設之上的,比如,一台機器的折舊率,十年報廢和十五年報廢都符合財務制度,就看需要什麼數字出現在報表上了


學過投資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在完美市場中,任何有關企業的信息都會很快的反映在企業的股價上,不需要投資者作出任何預測或決策,投資者只需要消極投資即可。至於對從財務報表數據去發掘企業價值,其存在的前提是財務報表反映的是企業的真實數據,而不是經過修飾過的數據。正如樓上某位知友所言,在美國或者投融資體制和法律監管較為嚴格的國家,上市公司提供的財務數據或許更為接近於其本來的面目,但對於中國股市這樣一個獨特的市場而言,要想從財務數據中挖掘出投資價值,還真是有一定難度。筆者之前審計過上市公司、編製過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分析報告、編製過公司債券招募說明書,裡面的一些問題隱藏的如此之深你都不好意思去編。當然不排除有好的投資公司,但這好像是黑天鵝事件。本人愚笨,做股票一直虧著。


其實這也就是估值了。目前估值方法一般分為絕對估值和相對估值。
絕對估值一般有:1.DDM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 /股利折現模型),2.DCF /Discount Cash Flow /折現現金流模型) 絕對估值法之所以叫絕對在於估值的基礎都是基於該公司自身的數據,不涉及其他可比公司。
另外一種估值方法叫相對估值法。主要用的是P/E、P/B、P/S等。通過可比公司的這些數據來估算本公司的價值,涉及到了比較,所以叫相對估值。
估值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因為沒有誰能真正估算到一個公司的價值,雖然財務報表會給我們提供很多基礎數據,但是選用什麼方法,運用什麼估值假設都需要主觀判斷。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讀一讀 麥肯錫的《價值評估》,絕對的經典,很多人推薦。可惜我沒讀過。你也可以讀讀cfa2級的一部分章節,也涉及到了一些估值。比較淺顯易懂的書,你可以讀一讀一本叫《估值建模》的書,是 誠迅金融培訓公司編寫的,篇幅簡短但涵蓋還算全面。


Owners" Earning = Operating Income + depletion,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 normalized capital expenditure
Then discount the owners" earning using a appropriate rate.


這個問題我曾經想了2年。最終悲哀地發現,國內資源分配不是以按市場分配的。國內基礎資源配置還是按照政府意圖,行政權力來的。這是一切的經濟活動的基礎條件。這受人為因素,政治思潮影響很大。中國企業的利潤也要上交財政,即使是民企,很多也依附在國企和政府上。經濟活動和行政活動捆綁,這玩意就沒法用經濟學的公式來衡量。只能用政治智慧來判斷企業的發展。


瀉藥!

幾點淺見:

1、股票的內在價值中的內在二字,體現在更多是無法會計顯性化和貨幣化的價值,俗話說,就是沒法算清楚的
2、基於第一點,內在價值沒有公式

3、內在價值基本理解為與巴老的護城河的定義相同,那麼,從護城河角度來看內在價值。也就是說,護城河有越寬和越深,內在價值就越大。
4、從左側看內在價值和從右側看內在價值,應該是不同的。


你要有老巴的眼光才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這是一個很意思的話題,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問題。首先企業的內在價值本身就沒有辦法回答清楚,比如其定義,其衡量基礎等。因為單從學術上講,誰也不能證明別人對於企業內在價值的相關看法就是錯誤的。不同的定義和衡量模型其實都是帶有發明人偏好的。


通過財務報表判斷內在價值?有用公式?哈哈哈基本就是我這學期其中一門coursework呀!最近被報表虐得體無完膚待它如初戀,等我考完CFA就來詳細給你答這題!等著哈,絕對是超長篇干(吐)貨(槽)!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電影中較早年代的美國人的英語口音與現在的美式英語口音不太一樣?
國內外運動品牌選擇代言人的策略是否正在變化?
沙縣小吃是怎麼個商業模式?
在商業社會,誠信是不是一個可貴的品質?英文合約中常見的「Good Faith」如何理解?
如何讓自己的插畫商品化?宣傳推廣如何策劃?周邊如何開發?

TAG:商業策略 |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股票 | 財報 | 美股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