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義者不能成佛嗎?

我原來以為佛教得道者很理性,看看那些經典著作,沒有一個理性的頭腦,如何構築這樣完整的世界觀,但一個理性的人,會忽略一些疑問,執著於信仰嗎?你說他會變成一個基督教神父我信,但是理性似乎不會是成佛的慧根。


1.成佛需要執著於什麼信仰?且不說佛教是最不需要信仰的宗教,君不聞佛教是最反對執著的宗教嗎?在佛教的框架內,如果產生了這樣的執著,佛教自己的教理就會解決這個問題。

2.理性主義者有痛苦嗎?如果理性主義者沒有痛苦,那麼他已成佛,如果理性主義者還有痛苦,那不是說明感性的東西還在他身上起作用嗎?同時這也說明他仍然有成佛的餘地。。。。

3.不要把自己的想像當做別人的鐵律!不了解的東西去了解就是了,何必猜測?

4.非理性主義並非是一個貶義詞,我看到很多人都以為理性主義是個褒義詞,而非理性主義是個貶義詞,這個理解顯然是錯誤的。理性主義曾經在這個世界上佔據主流地位,但是現在非理性主義越來越得到認同。非理性主義和非智主義是不同的,後者你可以說他就是個貶義詞,但是非理性主義並非如此。
所以,理性主義並非是先天正確的。如果一個純理性主義者無法成佛,這很可能是因為其理性之外的其他方面不夠圓滿(因為他只有理性主義)造成的,而不是理性主義許可不許可的問題。


恰恰相反,成佛需要絕對的理性,不能有一絲宗教信仰。什麼叫成佛?是在沒有佛法的世界自悟圓滿智慧,創立佛法。
當然,理性並不能促成這個自悟,只是一個小小的必要條件,放下曾經的信仰,證偽現有的一切學說而已。
佛法是教人解脫,而非成佛,「成佛之法」顯然是個悖論!


Zhang Fuguang 說得有道理。
18世紀有個叫拉美特里的哲人寫了一本《人是機器》的書,完全按機械物理方法來理解人,這是啟蒙時代的人們理解的理性,即把機械物理論運用到所有方面,包括對社會的理解。後來浪漫主義反理性的復甦某種意義上是對那場機械理性主義的反動。
我認為,一個現代的理性主義者,首先應該對理性的適用範圍、它的認識能力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起碼,理性和信仰並不矛盾。

不過對這個問題而言,首先要搞清楚,理性這個術語是否與佛教的思維體系相容。


這個問題簡單至極。

我不敢妄稱自己懂佛教、佛學,甚至不敢露出實名,但我可以給提問者一點點小小的謹慎的卑微的建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無論金剛經、壇經、楞嚴經、心經、法華經、地藏經、阿彌陀經,隨便挑隨便選,一律五遍,包你疑惑消除。

如果將笛卡兒作為理性主義的領軍人物、標杆和旗幟,讓我們想想:笛卡兒能成佛嗎?

能嗎?不能嗎?能嗎?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磐而滅度之。——生於安德爾-盧瓦爾省的勒內 · 笛卡兒,與生於迦毗羅衛國蘭毗尼園無憂樹下的喬達摩 · 悉達多,同為胎生,同為眾生,同有色身,同有五蘊八識,究竟有何分別?喬達摩 · 悉達多既成佛,勒內 · 笛卡兒何以不能?

去除妄想分別,放下執著,勤滅貪嗔痴,這些話不僅說給印度佬、藏民、河南人、IT 工程師、足球運動員,也說給法國佬、山姆大叔、約翰牛、環衛工人、黑客與畫家、政客、AV 女優、宅男、高帥富白富美和男女屌絲?。釋迦牟尼座下十大弟子尚且各個不同,有的感性有的理性,各有神通,各有困擾。

嗟,且讀書去。

——這條答案毫無個人見解,全部引用佛見。


個人感覺理性(科學)和宗教並不相悖。記得叔本華也有說個這個話題,宗教的終極意義是披著神秘注意外衣的哲學。不同時期的宗教有不同的使命,早期的也許是為了統治階級的需要、人都自然的認知欠缺。《蘇菲的世界》里提到的一切問題,無論用宗教或者哲學都可以解釋,它們殊途同歸。所為佛性、悟禪,歸根都是一種對人生的闡釋。

另外,其實各種宗教的教義都是教人行善,這點來說對人類的發展來說也有積極意義,主觀的東西(喜怒哀樂)完全沒必要必須用科學來闡述。從這一點來講,宗教也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必要補充。在靈魂上有一種信仰(神說),對人類是好事,有著積極的意義!


成就需要理性,但光有理性也是不行的,還需要感性信仰,在佛學裡叫做信根。
佛學講五根的平衡,其中就有信根和慧根的平衡。有這麼一個比喻,慧(也許就是你說的理性?)是個視力極好的身衰瘸子,信(也許就是你說的信仰?)是個力大無比的瞎子,假如要移山,光有力氣大但眼盲不知移哪座山不行,光有視力好但身體不行也不可以,需要精誠合作才能移得了山。


形而下的事情靠理性
形而上的東西靠悟性


你對理性的理解具體指?
我個人看佛法是非常認可理性的,但也很歡迎那些真性情的人。佛法包容力很強的,僅僅用感應理性來區分顯然不對。
另外現在社會對理性的看法似乎就是舉例子邏輯分析擺數據列出123點,但這真的就是理性嗎?理性還要發展,不僅僅是把問題剖析出來個因為所以,還要用宏觀超越的眼光,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理性和感性雖說一個在一邊,但兩者並不是有此無彼的水火不容狀態。
面對佛經,佛經講的道理中了心坎,感動得落淚,這是感性。
理解佛經的內容,在重重疊疊或明或暗的比喻里理出一個思路來,這是需要理性的。


推薦閱讀:

和尚靠什麼補充蛋白質?
什麼是佛教的生命觀?
這則公案怎麼解?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謗法」?
易經和佛教的區別?兩本大作誰更適合當今中國社會?伏羲和釋迦牟尼誰看的遠?

TAG:哲學 | 佛教 | 理性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