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斯巴魯使用無證人員進行出廠質檢?

10月27日晚間,斯巴魯在日本緊急召開了發布會,斯巴魯方面表示:「在日本群馬縣的組裝工廠里有大約245名質檢人員,在10月1日,有4名沒有經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參與了汽車的最終質檢環節。在過去四年中,平均每個月都會有8名無證人員對汽車的出廠進行最終質檢,他們實際上只是實習生。」

看到一些這種評論有點想笑,不多說上圖


一般來說,在最終檢驗環節,按照行業平均水準,一次交驗合格率至少90%以上,這裡的交驗合格率指的的是沒有問題的車輛除以總通過的車輛,環節又主要分為靜態檢查,淋雨測試,動態檢查,交付物流等幾個環節。細節可以參考我的專欄關於乘用車下線檢測流程。

乘用車汽車下線檢測流程。

斯巴魯這個新聞提及的召回30萬輛車重新檢查,也並不意味著所有的30萬輛車都是有問題,有問題的可能只是其中一少部分,在加上從工廠交付到物流運輸環節還要有一部分檢查,4s店在收車的時候還要例行檢查一次,相信真正逃逸到消費者手中的有問題車輛可能會更少一些。

還想指出一點是,像一些比較重要的參數,諸如剎車力,油箱氣密性,四輪動平衡等參數實際上是不需要人去檢查的,是由設備進行測量並讀取相應參數,如果不通過,那麼根據生產線的控制邏輯,這輛車會被系統自動記錄報錯無法進行下一道工位,這也是目前主流汽車廠在針對問題做的主動防錯(poka yoke)。

檢驗環節里,涉及人的操作也多為噪音,表面質量,基本功能有無等。舉個例子,遮陽板照明燈的功能檢查在線上做電檢的時候就已經有涉及,一般來說很少有問題會流入到下線以後才被檢查z出來。

(忽略手殘PPT圖)

寫這個答案絕不是為了給斯巴魯洗地,而是想要讓大家了解更多的是,汽車行業的管理體系可能比大眾想的要更複雜和系統,其中一個環節出問題,還有其他環節或許可以找補一些回來。但是斯巴魯讓未經培訓的人員參與商品車的檢驗是明顯違背了質量管理體系里關於未經培訓就上崗的原則的。


前言:本文只談問題,不談主義,並不適合對工業不感興趣的人閱讀。

我這問題要從企業義務說起,一個企業首先是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如果出口還需要遵守國際標準和其他國家的法律法規;然後就是遵守行業標準及規定;接著就是客戶的要求或是和客戶的約定;最後就是遵守自己企業的規定。另外,排在後面的規定不能違背前面的規定,例如企業內部規定不能違背法律法規的規定。

例如,國家法律法規規定開天車的,開叉車的,開電梯的,操作高壓鍋爐等需要持證上崗,並且國家有相關部門可以考證和頒證的,你這個企業使用了沒有證書的人員上崗,這就是「無證人員」上崗。

但是,如果國家沒有法律規定你的工作崗位一定需要相關證書才能上崗,但是你的企業內部規定了相關人員需要接受培訓並考試合格後才能上崗的,你沒有執行這樣的規定,這不合適叫「無證人員」,合適的稱呼是「無資質人員」或是「未受培訓人員」。

我們先不討論「斯巴魯」這個個案,先說在任何企業內部無論領導自查、客戶查廠、內部審核還是第三方審核,如果發現了「無資質人員」上崗,需要檢討的是四件事情:

第一,法律有沒有規定必須「有資質人員」上崗,禁止「無資質人員」上崗?

第二,公司有沒有規定必須「有資質人員」上崗,禁止「無資質人員」上崗?

第三,企業有規定,為什麼沒有能夠遵守企業自己的規定,管理系統失效了嗎?

第四,如果法律沒有規定,公司這個規定執行起來有難度嗎?是不是不合時宜了,需要修改了?

再具體到「斯巴魯使用無證人員進行出廠質檢」這個問題,題目正文並沒有將所有信息羅列,所以失去了工業界判斷的很多信息。我自己查了一下相關新聞,摘錄如下:

日本國土交通省要求各汽車製造商的質檢人員都經過訓練和認證,而斯巴魯自建了一套質檢標準和流程,因此沒有受到政府部門的嚴格監督。

吉永泰之透露," 最終檢測程序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承認並未達到要求,我們採用這個相同的程序已超過 30 年,但沒意識到這並不符合國土交通省的要求。"

日本國土交通省就開始讓其他汽車製造商檢查他們各自的質檢流程。

我們可以判斷,日本的政府是規定了「質檢人員都經過訓練和認證」,這裡的「訓練和認證」應該是指的企業內部的培訓和考核。我們看一段繁體字的新聞,這個描述比價符合工業界的習慣:

日本汽車企業斯巴魯公司27日承認,該公司下屬兩家工廠使用無資質檢驗員「糊弄」新車出廠前的整車檢查,這一行為已成「常態化」,持續約30年。由此,斯巴魯公司成為繼日産公司後,日本第二家曝出類似問題的汽車公司。
消息人士透露,斯巴魯公司約有250名正式檢查員,他們均擁有公司內部認定的檢查資格。根據相關規定,新車出廠前的整車檢查必須由正式檢查員完成,但涉事工廠把部分檢查工作交由尚未取得資格的實習員工負責。

事情的性質還是很惡劣的,政府規定需要使用「有資質的人員檢驗」,但是企業背離政府規定自行編製了內部規定去違背這個政府規定的流程。這是從管理層開始設計的「違法違規」事件,至於性質我的前文有描述——企業內部規定和做法不能違背法律法規的規定。

再說這件事情對品質的實質影響,這個有點「冒天下之大不韙」了,畢竟這件事情的很多國人是帶著偏見去看的,誰都有偏見,這不奇怪。但是我想說,如果你去看任何一間公司的「內部培訓」和「內部認證」,從學校考試的角度來看哪一間不是走走過場?公司開著是為了賺錢,不是辦學校,學校考試是一定要把學生成績分出一個三六九等。多數企業培訓的目的是讓你知道「如果這件事情你不清楚的話你可以去哪個地方查資料弄清楚」,而不是讓你背一個滾瓜爛熟,所以大量的企業培訓的考核都是開卷的。絕大多數企業,只要工作足夠的時間,有資質和沒資質區別不大。

題目提到「出廠質檢」這個詞,工業圈子之外的人會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檢測,最嚴格的檢查,甚至很多工廠在對外宣傳的時候都會這麼宣傳。但是工業圈子裡面,尤其是做品質的會知道,最後一道檢查其實是標準最寬鬆的。假如一個產品要經歷10道檢查,那麼一定是越往前越嚴格,為什麼?怕臨界扯皮,比如一個尺寸,後工序規定大於10.06就不合格,前工序可不能這麼規定,他要規定大於10.05就是不合格,如果前工序也規定大於10.06不合格的話,臨界的10.06出現的時候就有扯皮的機會,可能會前面說合格後面說不合格,而且都有道理,這是測量系統的偏差決定的。因此,如果前面的檢測是有效的,那麼出廠質檢的合格率會非常高,幾乎沒有什麼不良。最後的檢測存在的意義不是將不良品查出來,往往是為了防止前面的檢查系統「崩盤」。

所以說這不是什麼了不得的「資質」,這件事情的本質意義比表面意義要大很多,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日產或斯巴魯汽車的內部管理系統是失效的,假使公司的現行的管理制度是在「日本國土交通省要求」之前就制定的,而「日本國土交通省要求」出來的時候,這個公司的法律法規的收集出了問題,或者收集到了,內部官僚導致應變出了問題。要不就是法律法規在公司規定之前就有存在,那麼這間公司制定內部制度時針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符合性審查出了問題。

說點不正確的,這個問題對於工業企業來說很烏龍,畢竟在企業內部,將「無資質人員」變為「有資質人員」只需要給他偽造一份培訓履歷,另外再製作一份資質考核記錄。這是我們國內即使幾十個人小廠都知道做的,為什麼日產或斯巴魯不做?不是他守規矩,守規矩就不會犯「無資質人員」上崗的錯誤。而是這個企業的官僚主義已經如恐龍的神經反射一般,腳上扎了一根刺,三天以後大腦才知道疼痛。一個對所有企業政治不正確的忠告:各類資料要麼別做假,做假也要做漂亮一點。

——————————————————————————————————

謝謝 @胖子走路比較慢 的評論,我再次確認了日本國土交通省的規定:

按照日本政府的規定,新車出廠前的安全檢查本該由日本國土交通省負責,不過為方便企業進行大規模銷售,日本國土交通省允許通過了新產品型式試驗的製造商自行完成對每輛新車的出廠檢驗,條件是必須由持有國家資格證書的檢驗員進行,以保證檢驗結果真實可信。

問題的性質似乎更有味道了。原來這個「出廠質檢」壓根不是「質檢」或是「最終工檢」,而是日本政府的「出廠安全檢查」,這一類檢查並不是著眼於工廠意義上的品質,而是「安規」類或是「國家標準」的檢測。而且這個檢查本來是由日本政府進行,類似我們國家商檢局的強制檢驗。但是日本政府將這個檢驗的責任交給了企業,自然是企業內部的人員參與,本來由政府付出的成本就由企業承擔了,但是需要檢測人員獲得「國家資格證書」,因此,題目說「無證人員」此處是合適的。(我對前文也做了修改)

但是斯巴魯公司使用內部認證的人員取代了「國家資格證書」,這是他嚴重違規的地方。

但是無論日產也好,斯巴魯也好,中間非常不作為的一個角色就是日本國土交通省。本來該他做的事情,他委託給了企業節省成本;委託就算了,監管的責任也沒有做到;現在東窗事發,出來說一句「背棄了(國土交通省)對它的信任」,「現階段只能嚴肅處理」。

至於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這個我的態度和之前一樣沒有變化,政府執行的「出廠安全檢查」我認為比之前的最終品質檢查的嚴格程度可能還要更低,從規模而言,安全檢查只是品質檢測項目中的一項。

————————————————————————————————

謝謝 @張中嶽 的評論,這個評論揭露了這些日本企業違規的經濟上的理由。這個案例明顯使用了「派遣工」,而正式工和派遣工的成本區別是很大的。「 日本在勞動法規上對勞務派遣工的適用範圍進行了嚴格、細緻的規定,將允許企業使用勞務派遣工的崗位嚴格限制在26類崗位之內,且將其中24類崗位的派遣服務時間限制在一年以內,即使重新簽訂派遣合同,工人派遣的總時間也限制在3年以下」。

因此為了維持低成本就要——不停的解僱舊的派遣工使用新的派遣工,使之永遠不能成為正式工,這樣無論資質也好,認證證書也好,長期維持一個每一個檢查員都合規的狀態對於一個龐大而遲緩的企業來說就變得很困難。

這個理問題其實由來已久,大家可以看看這個「舊聞」。

中文翻譯:

佳能被日刊炮轟,我,一個佳能擁護者,深感不安!-蜂鳥攝影論壇

日語原址:

キヤノンの一眼レフで不良事故が多発する理由、製造請負依存の死角(上) | 企業戦略


歡迎各大詞窮大V來這裡汲取靈感,暴走洗地,每天更新。

1.技校嘲笑985掛科

2.萬步笑五十步

3.國企老闆:納尼,出廠還要質檢?

4.不合格產品質量居然這麼好?

5.看清楚,只是違反日本的行業標準。在中國,想想就好了。

6.尼瑪這在中國算事?

7.老話兒講:笑人不如人,哎!

8.有問題不可怕,敢於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勇氣更珍貴!看看某國,我陷思,定體問。

9.國產車從不造假,快去買,這樣我就能買到便宜的日本車。

10.我親戚/領導/同事/朋友的森林人跑了17萬公里了,連個故障燈都沒亮過。

11.我沒見過國企老總出來道歉的,要麼是電視上風光的要麼就被判刑的。

12.噢原來暢銷北美這麼多年,有口皆碑的斯巴魯是「不合格產品」,好可怕啊!嚇死我了!BRZ跑紐北的時候為啥沒散架???森林人過雪地的時候為啥沒翻車?這麼神秘又恐怖的事情一定要上走近科學啊。

13.呵呵,五毛又高潮了?

14.這地還用我洗?明眼人都知道怎麼回事。又是一場日黑的狂歡。

15.你在這說實話會被圍攻的,網民里社會底層的糞青佔比很大。說來也可悲,一群窩囊廢天天自以為自己愛國,卻連繳稅都沒資格,天天騙國家低保,可悲。

16.別的不知道,因工作經常碰到數控機床,國內高端數控機床基本被日德美瓜分,官媒最近整天高潮,不是超英就是趕美,弄得屁民以為真要星辰大海了。

17.沒有理智,見不得人家說實話,為了噴而噴,自我意淫,說話多動腦,哎,素質!素質!

18.別人犯錯,不知道反省一下自己?

19.關鍵是這種新聞在某大國不必見報,必須講大局。國內有對質檢員有資格認證嗎?有張假冒身份證就得了。

20.有些人被良好的自我感覺蒙蔽了,根本不會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

21.我是斯巴魯車主,我覺得有些人真可笑,人家企業有些問題,就又打著所謂愛國的旗號自我挑起民族仇恨。就算人家質檢員有什麼問題,人家國家製造的汽車隨便拿一台都比大多數國產的經過多重檢驗的汽車都耐用!!!

22.造假的質量都那麼好,不造假豈不是要上天?

23.現在日本韓國美國一有不好的事,最開心的就是中國的媒體了,有空你們還是多寫寫國內吧,還是國內的不能寫太多,怕保不住飯碗。

24.一有問題,就趕緊找別人的問題,然後指出你看,別人也有這個問題。然後就弄的自己的問題似乎理所當然心安理得了。就完全不需要解決了。這種弱智一般的邏輯居然大行其道 真的醉了。


不要再問我日本製造現在出了什麼問題了!
其實日本製造一直沒有出問題(都這麼干幾十年了)。只是最近被媒體發現了問題,蓋不住了。


造假省錢啊。
另外神話某個國家的製造業本身就是可笑的行為,德國的神話被大眾坑死了,日本PPT匠人精神不知道這次會不會被神鋼富士打臉。


「大部分made in China」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斯巴魯根本就沒國產過


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左邊那個姿勢極其走形,建議立即遣送躬匠培訓班回爐並換人重鞠。
連做樣子的鞠躬都那麼敷衍,實在看不出有什麼誠意


我來回答一個大家沒看到的東西。

因為我就在日本,專業就是汽車,所以對汽車新聞還是很關注的。
在這個事件出現之前半年左右,日本的各大網站的廣告位
開始有許多
斯巴魯群馬縣工廠向社會招收合同工的廣告

(現在還掛著呢,沒經驗的可以來,來就給2萬日元,有經驗的可以來,來了給10萬日元,有住宿,包車費,短期工長期工都可以,這個樣子)雖然我以前黑了日本很多發,但是斯巴魯的事我覺得挺可惜的。
有啥看法?
招不到人,招不到有上崗證的產業工人…
可惜了
現在學校里的很多教材還都是斯巴魯的產品,哭哭


日本的躬匠培訓班最近賺翻了啊,要不要買點股票呢?


無腦回復的注意審題啊~~~

————————————————————————————————

哎呦,使用沒有資格的質檢人員進行質檢就叫造假了嗎?

那我銀行員工無證上崗,付給你錢就是造假行為嗎。我飯店僱用了沒有健康證的廚師,是不是就是做飯造假啊。

當然使用沒有資質的人員進行質檢是不對的,但是我能不能說媒體為了造話題,搶眼球宣傳造假啊。

我只是反感媒體用詞。

沒措,我是斯巴魯粉。。。

請大家反駁,因為我的觀點也不一定是對的,這種行為叫造假,還是有其他更準確的描述。

補充:「目前斯巴魯已經就此事向日本國土交通省等部門呈交了相關的報告文件,並且將在10月30號舉行聽證會,在聽證會之後決定是否對相關車輛進行召回。」發布會上斯巴魯社長吉永泰之這樣表示。

據悉,此次斯巴魯欲召回的車輛包括截止到2017年10月3日的近三年以來生產的所有車輛。涉及到的車型包括斯巴魯森林人、傲虎、力獅、翼豹、XV 和 BRZ等共計25.5萬輛,召回費用約為50億日元(約合2.9億人民幣)


瞅瞅昭和男兒,平成廢宅的造假能力真是一脈相承啊!
中途島海戰:
帝國海軍在東太平洋中途島與米畜海軍激戰,對來援航媽造成重創,敵軍航空兵和島上軍事設施損失嚴重,我軍擊沉敵軍航媽大黃蜂和企業號,僅有兩艘航媽和一艘巡洋艦受傷。
瓜島戰役:
帝國陸軍在對瓜島米畜登島士兵優勢兵力圍攻下,拚死激戰,成功打退並將其圍困在瓜島一隅,鑒於戰術目的業已達成,我軍遂勝利轉進其他戰區(看來常凱申在日本真念過軍校)。
偽造呆灣大捷,吹噓炸沉米帝航媽十九艘,急得哈爾西上級拍電報質詢戰況,哈爾西回了一句名言:"我的艦隊正從海底向東京出擊!"
還有大家喜聞樂見的:

建議明仁天皇明年退位後,下一個天皇年號取自"光耀皇國,日之丸(日之丸是日本國旗別名)升",年號耀丸吧!


有一款2017年的森林人 這種非部件問題如果召回是怎麼處理的? 召回去換個有資質的檢測員檢查一次?


時間點很重要,日本工廠的這些缺陷,尤其鋼廠的那個,已經造假十幾年了,為何今年才暴露出來?誰暴露出來的?肯定不是日本人自己,再想想看,川普上台後的策略,讓製造業迴流美國,哈哈。後續會有更多的這些新聞暴露出來,不僅有日本的,還有歐洲的,中國,韓國的。


終於明白斯巴魯為什麼堅持不國產了,有些事不好做。


這劇本略有微妙啊...怕不是內部鬥爭...


其實我覺得這事是有點小題大做。
然而,最近接連爆出這麼多日企造假,對日本製造業算是重大打擊了,其幕後肯定有黑手。聯想一下美帝的製造業迴流計劃。
各位洗地黨必須要在美日之間做選擇了!
吃瓜黨表示喜聞樂見!


國內造假更為嚴重。

講講我所了解的鋰電池行業吧,藉此管中窺豹檢討自身之不足。

由於所在部門一半職責是承擔鋰電池測試以及認證,所以對於公司鋰電池測試以及鋰電池認證處理現狀頗為了解。

先說測試:

一線實驗室測試人員為大專學歷及高中學歷,平均到手工資不到3500元(這是在深圳),高中基礎化學都不太了解者可以用來進行理化測試(不是學歷歧視,只是太過慌繆)。

由於薪資問題,各實驗室測試人員測試態度可想而知。工作時間大聲喧嘩叫罵,餐飲食貨(不改善待遇難以杜絕)時時有之,以致鼠患不絕。測試任務雜而亂且又多,加之測試周期短設備數量有限,而且測試本身就有一定危險以及常常接觸有害物質。種種弊害之下,人都要精神崩潰,做出來的數據還需顧及公司利益,想不造假都難。

再說認證:

深圳鋰電池認證機構十幾家,5*jb上隨便一找就是一堆。

下列截圖為認證公司對於檢測人員的薪資以及技術要求:

看看這些所謂認證檢測公司的薪資及要求,你能放心?測試人員管理制度你可放心?

做電池的不搞電池研發也去搞認證建什麼CNAS實驗室,為啥?認證只要設備加熟讀標準的人即可,成本低無風險。

現在深圳鋰電池認證機構各種比價、放水,體系什麼的也是走形式,不過關的報告發給電池製造商後就任其修改(NG的測試項目可以改為PASS,小企業有專員進行此項工作)。少有持續監督(為啥?因為認證市供過於求,不敢與自己的財神爺有矛盾),除非電池在使用方出現問題待對方追責時才會,才會對電池製造商進行所謂監管。

在這樣的風氣下,整個深圳的鋰電製造實力以及行業市場佔比不如ATL和CATL這兩家公司,製造出來的鋰電池也淪為中游以及像BYD等純粹靠政府供血的企業。

讓人不得不感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深圳鋰電池製作實力已是不復當年,人進己退。不過也是沒辦法,鋰電池自帶污染的屬性,以及深圳高起的房價,真是內憂外患矛盾叢生。

總而言之:

當大家以問題嘲笑日本製造以及質檢時,暗自思量平時自己所見所聞,我國製造業對於測試數據不真實、不嚴謹、不負責的生產態度,認證公司不切實際、放任、鬆懈的監管態度,可謂是:癩蛤蟆笑天鵝,甚不自知。

這些種種之亂象,真是上層建築在實際生產中的深刻體現。


小鬼子如此密集地被爆出造假醜聞,莫非是他的美國爸爸扛不住要吸血了?


第一,斯巴魯質量相比以前的逆天,的確下降了,那是斯巴魯內部應該為自己的前途,把一些人貶去掃地的事兒。

第二,根據統計報告看,斯巴魯並不值得為國內企業高興

第三,國人買車看質量嗎?第二名豐田逸致,國內沒人買,第一名911(里程比逸致少很多),賣得過卡宴?卡宴在哪兒?你們好好翻最近幾年的數據

這是2017年的10年車齡和11年車齡質量(故障率)報告,來自德國tuv,這u帶兩個點的字懶得打出來了,看網頁一頁頁翻吧,斯巴魯曾經質量逆天,國內卻沒有車廠可以幸災樂禍,以上所指車廠,包括合資與進口。
http://www.anusedcar.com/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武漢大學宿舍甲醛超標學生中毒事件?作為學生應當如何維權?
如何評價 2015 年 12 月 30 日晚,熊大在毛毛直播時闖紅燈造成的車禍事件?
為什麼中國自齊玉苓案後幾乎沒有再引用過憲法條例?
父母因意外去世,自己大學還沒畢業,如何妥善安置四個月的弟弟?
一名男性與三名女性出門吃宵夜時遭遇喝酒鬧事的人,如何應對?

TAG:法律 | 日本 | 製造業 | 豐田Toyota | 斯巴魯Subar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