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登山時準備的乾糧該如何搭配?


從登山時飲食的整體原則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這篇回答的內容同樣刊載在「雪線之上」公眾號上。

登山時吃不對,所有的堅持都是無用功

吃是登山時最重要的一件事兒,千萬不要忽視。圖片來源:http://awanderingphoto.com

我在口袋裡發現了一袋放了很久、已經擠扁了的葡萄乾,僅吃了幾個,就給了我爬上最後一個斜坡的力量。——汗密什·布朗

布朗是幸運的,能找到這麼一袋可以直接食用,快速補充能量的食物。但若是帶錯或吃錯食物,影響登山進程不說,還會危及生命。

吃的重要性

對任何登山活動來說,吃的意義無外乎兩條:一、補充能量消耗,保持持續的體力,以高效完成活動;二、提升幸福感,更好的享受戶外。

登山,無疑是一項消耗性很大的運動。據估算,普通登山者在攀登過程中的熱量消耗速率為300-800千卡/小時(專業運動員為1000千卡/小時),一整天的熱量消耗約為4500千卡,最高強度不會超過6000千卡(以上數據源自《登山聖經》)。

如此大能量的輸出,需要從食物中得到及時有效的補充。通常來說,依據不同的登山活動以及線路長短,山野飲食有三種類型:

美食主義者——即常說的「腐敗型」,多是距離不太長,強度不太大的徒步、露營等活動。山友們可以在午飯時就搭起帳篷,支起爐具甚至烤箱等,烹飪各種美味。

美食主義者會找到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紮營,烹飪各種美味。圖片來源:http://freshairandflybites.blogspot.com

此類對攜帶食品的限制比較寬泛,在能承受的負重範圍內,可以帶上喜歡吃的許多食物。

生存主義者——相比美食主義者,此類山友的食物選擇範圍少很多,大多會選擇乾冷,可以迅速做熟的麥片、冷餅乾、以及凍干食品等。

這種類型適合於每日行軍路線長,例如十幾二十公里,或是高強度的攀登等活動,無法花太多時間在烹飪上。

中間主義者——介於上述兩種類型之間的情況,也是大多數山友會選擇的飲食模式,畢竟一次出行不大可能每天都腐敗,也不至於天天啃乾糧。

對於中間主義者來說,合理選擇攜帶的食物略有些糾結:既要考慮重量,又想滿足口腹,還必須涉及到營養吸收速率、配比等方面。

究竟該吃什麼?

無論屬於哪種類型,想要在出行中遊刃有餘,保持充沛的體力,必須知道到底該吃些什麼。乍一看這個問題,好像有點蠢,人體所需的不外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微量元素以及水。

但是,對山友來說,攜帶的食物存在重量與種類等方面的限制,據估算,成年人每天所需的脫水食品重量約為1公斤(數據來源《登山聖經》)。因此,不可能像在家一樣挑選搭配繁多的食材,知曉各類所需元素對應的食品才能選得心應手。

碳水化合物——登山活動中最需要的一種元素,理由在於身體可以毫不遲疑地將它轉化為能量,並在極短時間內補充消耗。上述布朗的例子就是很好的印證(100克葡萄乾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達79克)。

在《背包客手冊》中,美國戶外大師克里斯·唐森德揭秘自己的食譜里,碳水化合物佔據的比例高達60%-70%。

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有兩種類型——

  • 溶劑型:即各種糖,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蜂蜜等,山友們普遍喜歡的「能量膠」就屬於此類。「能量膠」的主要成分是用麥芽糖糊精等低聚糖配製的糖漿,而非化學上的凝膠,可將其兌水飲用。

各類能量膠,是比較好的快速補充體能的選擇。圖片來源:http://uhut.com

  • 固體型:主要指穀物、蔬菜與豆類等食物,例如干麥片、豆乾等。

脂肪——這種元素釋放能量比較緩慢,只有在運動強度達到最大攝氧量的40%時,人體才會開始分解脂肪,合成糖原供能。因此,它並不是一種快速的能量來源。

在登山過程中,一般不攝入太多脂肪,大部分留在晚餐時補充。這是因為,補給的脂肪成分會夜間慢慢釋放能量,溫暖身體,抵禦低溫。

但需特別注意的是,即便是晚餐,也不能無限度吃高脂肪食物,一旦攝入的熱量有30%來自於脂肪,則會加重高反。

雞蛋、堅果等都是補充脂肪的好幫手。圖片來源:http://bonappetit.com

富有脂肪的食物包括奶製品、雞蛋(也提供蛋白質)、堅果與肉類、巧克力等。

蛋白質——蛋白質也是長時間運動的能量物質之一,但功能效率卻並不高,每小時約為30克左右。

當儲存於血液中的蛋白質接近殆盡時,肌肉中的蛋白質就會開始分解,從而損傷肌肉。因此,若要進行超過幾個小時的連續攀登,最好每餐都補充適量的蛋白質。

在常見的食物蛋白源中,牛奶的蛋白質蛋白質總含量最高,約6.5%;其次是大豆蛋白;再次是雞肉、魚肉等。

其他元素——主要指維生素和礦物質。不過,通常短於一個月的登山活動,不用太擔心這些元素的缺失,即便沒能及時補充,也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不過,條件允許也建議隨身攜帶多種維生素片做補給。

水分——水分的補充尤為重要,一旦發生脫水,會導致生理機能下降,甚至誘發死亡。

在高海拔行軍時,一般很難感覺到口渴,但絕不要因此而等到每次休息時再喝水,更不能覺得渴了才喝。以下為登山中科學補水的幾種方式:

  • 長時間進行強度較大的運動時,每隔20分鐘左右補充一次水分,每小時應達到補充450-700毫升水分;
  • 飲用水應含有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和電解質成分,可以選擇補充一些功能性飲料;
  • 除了在運動中補充外,每日還需要額外補充約2-3升水;
  • 水在溫度較低時,更利於人體吸收。因此,若條件允許,可在水壺裡加入一定量的雪,或是將水壺埋在雪中再飲用。

吃對了才有用

登山時身體每天都處在高負荷下運作,及時補充能量供應,才能讓行程順利。總體來說,每天三餐以及活動時的補充原則如下:

  • 每日碳水化合物補給比例約佔總量的65%-70%;脂肪補給比例約佔總量的20%-30%;每日補給比例約為總量的10%-15%。
  • 所有需要補充的營養元素,在登山運動過程中都只能部分補充,比例最多僅為35%-45%,剩餘的虧空必須要在休息用餐時填補。

早餐——若當天的行程強度很大,路線很長,通常需要在天亮前出發,此時早餐可以簡單點,選擇麵包、麥片、牛奶等即食品。

另外,無論早餐吃什麼,都不能吃得太多,否則身體需要更多的時間消化吸收,從而降低運動水平。

攀登中——此階段,需要每隔20分鐘補充水分、能量膠等溶劑,中途也可以吃一些豆乾等補給蛋白質。

午餐——午餐既要合理補充一些能量,又要把握好尺度,大致有三個原則:

  • 吃容易消化的食物。例如堅果,肉類等之類的固體物質,儘管口感好,但很難消化;
  • 脂肪含量不能太高;
  • 不宜吃的太多,以免出現血液從四肢流向胃部消化食物,產生全身發冷,或昏昏欲睡的現象。

晚餐——最重要的一餐,全天能量消耗的剩餘虧空都必須在這一餐得到補給。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大動干戈做大餐,只是需要遵循一定步驟與方法。

首先,到達營地後,常常會因為忙於搭建,而選擇餓著肚子或者根本就忘記了吃東西,這是不正確的。此時,應立刻及時補充水分,以恢復血糖濃度。

其次,若晚餐不必開火,行軍時間也就兩三天,則可以選擇快餐食品充饑;若是攀登時間稍長,也不需要融雪煮水,則可選擇半成品的食物;如果活動時間更長,數周或上月,則建議選擇脫水食品。

許多山友會選擇凍干米飯等快熟食品作晚餐,重量可以接受,口感不錯,而且營養也均衡。圖片來源:http://imagala.com

通常,方便米飯、速食麵、脫水土豆泥等都是十分受山友青睞的選擇。但在購買時,注意閱讀包裝上的說明,盡量選容易烹飪,無需煮沸的食品(海拔每上升約300米,水的沸點下降1℃)。

其它

冷食與熱食——首先,熱食並不比冷食能提供更多的能量。但在寒冷的山區夜晚,熱食對心理上的滿足無以倫比。因此,如果是冬季出行,或是確定所呆營地的夜晚溫度低,建議熱食。此外,熱食還能讓一些高澱粉食物,如土豆、豆子等更容易被消化。

相比而言,冷食的優點在於節省了爐具、染料等重量。若是在意負重,或者需要進行遠途出行的山友,建議考慮冷食。

咖啡因——許多山友會喜歡在休息吃飯時,喝上一杯咖啡,或者是購買含有咖啡因的能量膠。的確,這種物質可以提高反應速度,減輕運動時的疲勞感,但它也是一種利尿劑。儘管不會在運動中起到利尿作用,但在休息時則會加重排水,一旦身體脫水,則會進一步影響食慾,加重高反。

此外,咖啡因的攝入量若超過每公斤體重6毫克時,則會引發頭痛、失眠、腹痛和腹瀉等反應,高海拔適應階段要慎飲。

(全文完)

原創文章,文字圖片版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的轉載,保留一切權利


個人經驗,要看你的山,多高多遠,多長時間


推薦閱讀:

《喜馬拉雅天梯》哪裡打動你?
新手初次爬雪山,都說四姑娘山不錯,想直接挑戰三峰可行嗎,要怎麼準備?
英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徒步路線?
如何開啟人生的第一次雪山攀登?
游完華山要花多長時間?

TAG: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