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說,「說到底,悲觀是一種遠見。 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如題
樂觀積極不是應該在生活中有不錯的作用么?

自覺不能理解,這個悲觀到底指哪一種?
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悲觀主義止步,繼而起舞,這是木心的悲劇精神。

曾有人問:「您是悲觀主義者嗎?」
木心答:「其實悲觀主義是看透了,但保持清醒、勇往向前。釋迦牟尼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可是他的大雄寶殿題了四個字——『勇猛精進』。
悲觀主義止步,繼而起舞,這就是悲劇精神。」

他自己就是對悲劇精神的絕佳演繹。
他是笑著挺過文革的人:「以前有信仰的人以死殉道,我以不死殉道。」
絕望嗎?當然。還前進嗎?當然。
其實正是因為絕望,才能夠這樣通透地前進——在眾人顛沛流離惶惶不可終日之時,笑著挺直腰板向前走:
「呀,這裡有朵花開了。」

看透了,把生死利害掂量透,接著就活透了。這樣的人,才能在黑暗裡看得見一朵花。

某種意義上,悲觀主義是最徹底的樂觀;但樂觀不能轉化成徹底的悲觀。所以我總覺得,樂觀有樂觀的好,但悲傷總歸要流淌得廣些,它能流到遙遠的彼岸;悲傷也要紮根得深些,它能抵達隱秘的暗流。

而這,難道不是一種遠見?


敲警鐘而已。不可盲目樂觀。


這個悲觀是居安思危的意思吧。


「我這個人啊,有個缺點,有時候容易悲觀。」
「沒事啦,說到底,悲觀是一種遠見。 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觀。」
-
「我這個人還有點不太好的,太內向了。」
「沒事啦,內向,就是內心有方向啊,這種人更厲害!」
-
其實都是一套安慰和鼓勵人的說辭而已,稀里糊塗的讓你感覺好有道理,糾結於此就沒必要了。


善男子。一切眾生髮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

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於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我當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舍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憍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惡知識之所誑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醎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無明闇。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飢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在惡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饑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餓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饑饉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噁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凈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舍施。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

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

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


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

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


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

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


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

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


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

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

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應先修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忍進定智慧。

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


我想,這裡的「悲觀」應該並不是指「心態的悲觀」,而是指對於世界本源的認識是「悲觀主義」的吧:

比如意識到,與宇宙存在的百億年時光相比,我們不過幾十年的生命是多麼的短暫,而隨後就會像一粒塵土一般悄然消逝。

比如意識到,在鋼鐵一般嚴酷的現實面前,我們的存在是多麼的渺小,我們的力量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比如意識到,我們並不沒有自以為的那麼強大。受限於主觀和客觀因素,我們甚至永遠都認識不了任何事物真正的本質。

相比「有志者,事竟成」,或者「人定勝天」這樣慷慨激昂的陳辭,凡是認真思考過的人就會發現,真實的世界其實就是這麼「悲觀」的。然而,正因為如此,怎麼對待這個「現實」才變得無比重要。

因為,只有看到了生命的渺小,才會去追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靈魂能否超越肉體而存在?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到底存在著多少局限?而過去的歷史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偏見?

只有看到了死亡,才會去思考:我該如何度過這短暫的一生?是一輩子循規蹈矩,蠅營狗苟以追求世俗的成功?還是放浪形骸,去追逐更加永恆的美好事物,比如真理,藝術?

只有看到了自己的無力,才能時刻保持謙卑,並淡然地對待生命中的每一個經歷,不喜,不悲。

而看不到這些的人,則永遠生活在盲目樂觀的假象中,難免會發生事與願違的情況。

於是乎,有的人成了「樂觀的悲觀主義者」,而有的人成了「悲觀的樂觀主義者」。


悲觀可能是對現實的一種免疫,常悲觀的人,內心一般比較愛人。


木心先生自己已經給出了答案:
「不要著眼於悲,要著眼於觀——萬事萬物都會過去的,人是要死的,慾望永遠不能滿足,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就是悲觀。悲觀主義是一個態度,是一個勇敢的人的態度。

得不到快樂,很快樂,這就是悲觀主義。如此就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知物之明,知世之明。

一切都無可奈何,難過的,但是透徹。」

《文學回憶錄》


感覺好像也沒錯。
樂觀的人對數活在當下。
悲觀多數來源於害怕。而人在面對未知的時候,害怕大于欣喜。當人把一件事想的長遠再長遠,就會感覺自己對這件事情失去了控制。而這種對未來的未知,和對未來失控感導致了其焦慮,害怕,悲觀。
而樂觀的人無非是對未來有足夠的信心,當然這個信心也是產生於當下良好的心理狀態的。要麼就是為了逃避過去的不好和未來的無知,而努力活在當下,讓自己快樂起來。


羅曼羅蘭說 : 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當你把視線放的更遠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心中充滿一個美好而又單純的世界。而現實卻很殘酷。
比如你想週遊世界,可卻被時間,金錢,責任束縛著,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漸漸的發現那些夢想離你遠去。這裡的悲觀並非指消極。而是指美好願景的無法實現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憂患意識。
而那些安於現狀,沒有對美好願景追求的人,自然也就沒有這種憂慮。
正是因為她看到了未來與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她才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去改變。這就這種悲觀帶來的好處。
而那些偉大的文學藝術家,相比普通人,他們的更加敏感。更加能越過自身所處的環境以及現狀,看清楚那些同時代人無法認清的東西。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遠見呢?


人生該是個不斷失去的過程,而慾望像是一副副止疼麻藥,堵了耳朵蒙了心,時時的騙你忘了來路


我一直覺得,人多少要有點悲觀情緒,才使我們面對社會傷害時,不那麼痛苦


這種悲觀應該是那種大格局的悲觀
這句話說的通俗點就像「小孩子總是開心的」
說的古文一些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補句話給問者吧。
錢鍾書先生說,眼光放遠,萬事皆悲。
因為你看得遠,就會知道生命最終也會逝去。而死生面前,都是小事。
你還會悲歡的去計較掉了五毛錢?你連命都會沒有。五毛算什麼。


悲觀是因為洞悉了人生的真相吧。
真相是什麼呢,足以讓看透的人悲觀。

想到一首詩。

你們為誰舉杯

你們為何祈願

那些泡沫的喧囂及空洞的言笑

鏤空的心靈無需奢求

誓言和愛情在邊緣處遊戲

一切的矯情以上帝為名

在神聖的紀念日

基督再次棄我們而去

聖者在高處宣告

可憐的人

蘋果樹上綴滿了玩笑

天國是另一種磨難

這塵世的煉獄

我們活著便無處可逃


說到底,木心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悲觀的。
只有看不到世界本質的人,才會感到無憂無慮和快樂。
人被殺,就會死。


想一想你早晚會死,現在做的東西沒有意義,你死了之後世界該什麼樣還是什麼樣,做的東西早晚會消失。就算你寫了一本書,徹底改變了人類思想,人類早晚會滅絕。。沒錯,現在的喜怒哀樂根本和這世界沒有任何關係,死後幾年就不會有你存在的痕迹,甚至未來不會有人類的痕迹,再大一點,這個世界可能都不會有痕迹。我們是在做無用的事,不論如何也改變不了任何東西,不會什麼東西能證明你存在過。更可悲不是嗎?


類似這種悲觀當然是有遠見的悲觀,意識到了人類的無力。人定勝天什麼的只是口號而已。。


對世界認知的增加會讓我們感覺自己越來越渺小。

對自我認知的增加會讓我們感覺情感越來越虛幻。

所以悲觀必然會隨著知識的增加而產生,但這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我們必須跨過的一個階段。

但是跨越悲觀之後不是樂觀,而是平靜。我們不再會用樂觀或者悲觀的方式來看待人生。因為人生就是人生,而悲觀和樂觀的是我們。

悲觀是心如死水,
跨越悲觀是心如止水。


悲觀樂觀和有沒有遠見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推薦閱讀:

做一件事是從0做到1,無中生有難,還是從99做到100,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難?
惡法非法,還是惡法亦法,這兩種論點的交鋒點在哪裡?法律的善惡評判標準又在哪裡?
有沒有一種品德和群體無關,而只和個人有關?
什麼是物質?
如果活著痛苦的話,還有必要活下去嗎?

TAG:哲學 | 文學 | 文學評論 | 木心孫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