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畫畫的前提下,怎麼看展更有意思?

題主有個朋友,很喜歡去看展,擅長水墨,覺得她每次看完展後繪畫方面都有新的提升;題主受她影響也開始看展,但對於一個不會畫畫的人來說,每次看展的行為總是…千篇一律:這張畫的好精緻啊!這張…畫得很漂亮!這張我很喜歡啊!還有這張…
因此,提出如上問題。

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比如不擅長任何樂器的情況下,如何欣賞音樂會?(題主覺得擅長某一樂器至少表示你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不會攝影的前提下,如何看攝影展?

補充描述:每次和朋友看展她對畫手如數家珍,邊看展邊一一道來,所以我覺得看展,對懂的人來說是享受,是提升,是「賞」;但對不懂的人來說,似乎只有「看」。
只會「看」,想學會「賞」的人提出如上問題。


謝邀。


不用那麼嚴肅,不會畫畫也可以去看畫展啊。

很多事情都不是靠天賦去深入了解,而更多時候是因其「一時興起」。

你可以在看到那副畫的時候,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作品的主要風格、個人特點、在各個時期畫作中出現的一些差異,及常用手法。

可能一開始你不會很清楚,但慢慢積累下來,對自己也是很大的收穫。

就像品酒。


也許你沒有別人那樣敏銳的嗅覺和味覺,看著別人從一杯酒中洋洋洒洒的寫了一堆難以理解的名詞時你也會有些懵,什麼花香、乾果香、海風、泥煤、煙熏、石楠、蜂蜜、香草、皮革?

這些真的都能在一杯酒中找到嗎?

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你才會開始嘗試,並思考。


你手中這杯酒是什麼類型,其類型特點、產區何處、產區風格,及與其他產區不同的個性。

再到酒廠的歷史、所用酒桶、釀造工藝,各品酒師或相關書籍對此的評價。


在一番了解後

增長見識的同時,再回過頭品嘗這杯酒,是不是又多了些不同的感受?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從零開始,不該是漫長而乏味的過程。

相反,這意味著每一個向前的足跡有新的樂趣。


這才是學習的意義。


你也有提升啊,就是洗眼睛,天天接受廣告電視路邊行人裝扮門店招牌親戚朋友家裝設計等視覺垃圾的污染,眼睛就髒了。所以啊過一段時間就要去美術館接受一下好東西的洗滌…就你這個看展的節奏就ok了,不算是深度清潔,至少把蒙眼睛的那層灰衝掉了。

要深度清潔,還得結合各種理論書籍…詳情在知乎自行搜索譬如藝術史推薦書籍之類的問題…


展可以看的東西很多,就算學藝術史也不要求會畫畫。
從作品角度,有條件的可以提前做一點功課,網上搜一下作者的生平和主流評價,然後把這些評價代入自己看到的作品看看是不是和自己感受符合。
另外特展幾乎都有主題,展線上的展品會共同構建出這一主題的框架,所以即使完全不知情,也可以根據展板的導覽體會到展覽主題,甚至可以思考批評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展品布置邏輯不夠清晰。
此外,也可以看「展覽」,觀察展覽的文字,布置,甚至燈光,體會策展人目標受眾和企圖引起的討論,然後觀察觀眾到底有沒有產生共鳴。
然後很多古代展(其實包括很多現當代)都會有特定著重的時間區間,你也可以通過展覽的展品去想像當時的社會文化,包括現當代,你看到展品的年代,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有時候也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聯繫。
現代博物館的功能現在本身不局限於美育,所以不要被固有觀念束縛,看不懂筆觸,覺得不好看的時候可以想想那麼博物館放它進展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看到作品後自己的感受和主流評價不符合的時候去思考一下為何會這麼評論,評論產生的時間點是不是有特殊的歷史情境,甚至光看觀眾的反應都可以聯想博物館作為權力機構與觀眾產生的互動。

其實展覽能看得東西很多,通常情況下都是時間體力不夠看不完,而且現在展覽不再唯美而論,完全可以跳脫出博物館只展示藝術傑作的圈子,就算找找展覽里逗逼的形象本身也是樂趣之一呀,只要有收穫就行,就算是收穫了片刻寧靜或者一點精神的安逸不也挺好嘛。


1.就畫展來說,「看畫」和「看展」是有所區別的。所謂「看畫」,往往是指脫離展覽語境以自己的知識來理解展出的畫作;而「看展」,還要體驗展覽整體對展出畫作的詮釋,以及展覽整體的內容、框架和結構。我猜測題主可能被朋友給帶「歪了」,因為朋友的觀展方法,其實並不是適合題主。如果稍微深入的說,看畫是斯坦尼拉夫斯基、講究沉浸;看展就是布萊希特、講究疏離(理解意思就好了,這個比方不全對)。

2.所以題主從原本的「看畫」走向「看展」就OK了。此外,除了繪畫技法,還可以從藝術史、圖案學等多元學科維度來「專業」的看畫;以及從空間設計、展示技術、等方面「專業」的看展。

3.就現有的結果看,你不覺得「 這張畫的好精緻啊!這張…畫得很漂亮!這張我很喜歡啊!還有這張…「其實已經表示你體驗了藝術嗎?


輕芒做的懶人包,這裡有答案https://zhuanlan.zhihu.com/p/24982926


怎麼看都行,就兩點記住:不要好奇用手去摸畫啊!不要在展廳大聲聊天講電話啊!


美好的事物總能攝人心魄。美,太難定義了,大概就是美吧。

每個人對於文化藝術的欣賞和理解不同。

我嘗試著培養一種主動的對藝術的感受力,而不是對作品本身的敏感。我嘗試著像科學家那樣歸納藝術品,也想像文學家那樣去感受他們,也試圖像藝術家那樣抽象地幻想。

我一直覺得,看展覽、看歌劇、看舞台劇,是一種沉浸式的過程。我現在覺得,感受藝術,比理解藝術更加重要。

看多了,有時會覺得美不美不重要,有趣的、令人感受到某種力量、某些情緒的藝術,比美,對於個人更重要。在展覽中,也有著「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這個事實。


藝術展覽、博物館是溫和的現實避難所。

藝術本身和藝術之外,最好看的,還是人吧。


文化並不是出了多少大師,來了多少名家展覽,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接觸足夠豐富的文化,各種生活方式都是被尊重的。

所有的文藝愛好,都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


請點擊我的個人原創公眾號原文鏈接:

寫在Art Central Art Basel周末之前 | 用什麼樣的姿態去看展?

2017香港藝術節上的《紅樓夢》和《香港家族》

2016我在香港的業餘活動(上) 文學藝術篇/職業發展篇

2016我在香港的業餘活動(下) 節日篇/周末走走篇

三月來香港不看展 不要說自己是文青


個人公眾號ID: yuhe621

擅長自我發現,life project management的手賬三年級生

書籍雜食動物,喜歡classic art performances

seeding rookie with growth mindset


http://weixin.qq.com/r/mDq-p2nEGzRkrS3E92_K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是一個對畫畫完全一竅不通的人,然而也受當年某熱貼影響去看了幾次大型畫展。
怎麼說呢?我覺得畫作跟人之間是有一種氣場的,遇到非常契合的,眼睛和心靈就會同時感到很愉悅,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某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展我看了就完全沒感覺,最多只覺得其中某幾幅畫:嗯,畫得還挺好看。
但是某享譽國際收藏大師的油畫展,其中兩張,真的會有一種一剎那讓你不知道身在何處,靈魂出竅的感覺。
我去的那天那個畫展都快結束了,在一個星期不到的時間,我愣是往交通不便的展館跑了3次,每次就獃獃地在那兩張畫前面站很久。
那兩張畫是什麼流派,有什麼寓意,用的哪些技法,我一概說不上來,但那又有什麼關係?
有個朋友無意中得知我居然去看畫展,很諷刺地說:你看得懂么?
我說我真心喜歡看,願意看,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去看,而不是把它當作某種裝逼,附庸風雅的道具就夠了。
就當是個展現在自己眼前的風景山水那樣看的,感到自己的心靈不經意間受到震撼,又順便極大程度上愉悅了眼睛,對我來說,就夠了。╮(╯▽╰)╭


畫展:找哪幅畫掛歪了
音樂會:找誰在濫竽充數
攝影展:找哪個作品後期痕迹重的


想要深入研究應當有相關專業的知識儲備,但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反而越個人化帶來的衝擊感越震撼,也更加獨特。


找到自己為之著迷的風格,看展就完全不會失望或迷茫。建議先通過一些平常而舒適的方式使自己有機會瀏覽到多種風格的藝術作品,這樣靜靜地等待獨特風格的出現就好啦。

為題主推薦幾個線上看展app和幾位我個人比較喜愛的微博博主:


VART

畫面構圖很美,設計感很強,即使只是翻閱,也能帶來非常好的視覺體驗。使用方式與大麥相似,但形式更加單純,只推介線下展覽。可以像豆瓣一樣即時作出評價、添加好友、關注眼界獨到的大佬。VART清晰地註明藝術家、展覽所在地和開幕時間,封面和簡介里的作品不能隨意保存,對版權有很好的保護。

Artpollo

有很多不同的繪畫類型,使用方式類似Artand app,很棒的作品會有推薦人分享,可以欣賞、收藏和線上購買;幾乎全部是美院科班生的作品推介,而他們的創作風格迥異,並不受限;還有藝術家衍生品小店,很早以前買過一個印有一隻鹿的電腦包,那隻鹿體態完美,這麼多年也就只愛畫這隻鹿了。

導覽大師

它吸引我去過一些很美的街道,是一款少有的可以看見設計者情懷的產品,同樣有推薦人和描述者,只是還不夠成熟。

藝派


比導覽大師更成熟些,形式更加多元,除了畫展,美術館舉辦的演講、論壇等諮詢也會在這裡發布;比較小眾。

展覽日曆

如果你在北上讀書或在港澳台、國外首都城市留學,那就太讓人羨慕了!
展覽日曆界面張弛有度,雅緻出一種獨特的風格,可以說是最佳體驗。

美術館HD系列


準備藝術類考試時期,老師曾布置過一個無形的作業,就是每天看一幅名畫二十分鐘。對於油畫的喜愛者而言,這一系列是純純正正的一餐美宴。按照年代、藝術家、流派分類,沒有任何嘩眾取寵的噱頭。只不過它和它自己的年代分類一樣,靜止在十九、二十世紀。

Artand


在手機有微信的時候就有它,保存圖片會有很漂亮的水印,是一個包容性強、穩定、讓人有安全感的線上平台。

知亦行


導航界面是極簡風格,包含了線上看展、美術館展覽售票、美院學生作品推介的VART、ArtPollo功能,還會有類似「扶青計劃」的項目簡介。

-

個人非常喜愛的微博博主

MainGallery門畫廊
CANmuseum
Twix崔
Veloursbleue

引用曾看到的一段話:


"在鋪天蓋地撲面而來的光影之中,也有安靜的一隅可以體會靜默的書籍、耀金的飛瀑、暗圓的櫻花。藝術家希望通過技術的手段,使思想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給人類帶來對自然、世界、宇宙和自我的思考。"


-


不算很久前簡短回答的問題,這是第一次想很久回答的問題,感謝題主給出的這個很好的問題。如有不妥,歡迎指正,感謝包容。


在美術館當了一陣的講解員,其實大多數專展都是有講解的,可以問一下巡展的人員。
我覺得國畫可能做的功課比較少,但是西方的畫故事就比較多了。雖然你來美術館覺得很高大上,但是來的人也都是普通人,一般免費的展覽有懂畫的人的還是少數,到目前為止我只認識了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中小學美術老師不算)雕塑家,所以看不懂是正常的。
從一個講解員的立場來說,因為給的講解詞不是很多,所以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查資料查的,每天講解員的群里都在不停的提問不停的分享資料,比如我們現在講解的展覽是達利展,會給大家找達利的生平,還有每幅畫里出現的元素鐘錶拐杖抽屜什麼的,宗教故事,希臘神話,這些完全都是可以自己做功課的。可以在去展之前先看一些紀錄片,這樣了解最快了。還有給個提示,美術館的工作人員都說順序是從暗往亮處走~

欣賞音樂會。。。從小到大學了不下三四樣樂器,然而學會的一個沒有(沒有毅力的人),但是有的時候哪裡出錯了我能大概感覺出來就是這裡不對勁。所以音樂會,融入氣氛,能讓人感覺酣暢淋漓就好。如果喜歡哪首曲子就拿一張節目單回去聽聽就OK。


你看著看著就越來越有興趣
就會不只滿足於看看而已
就會有喜歡的討厭的作品風格
就會自發地去查更多的背景知識
就會逐漸發現自己看懂了什麼
就會感覺自己曾經討厭的風格也有可愛的地方
你看著看著就越來越有興趣
從此陷入死循環


你要知道,有時候和會畫畫的人看展更沒意思。
會畫畫的人分很多種,有隻知道梵高的,有隻知道文藝復興的,有隻知道杜尚的,和他們一起看展有時候會出現尷尬的場景:
part1:形不準!這都是啥!(從來看展沒關注過藝術家背景的人)
part2:XX搞過了!這都是啥!(可能XX比展覽上的人年輕…)
part3:我就不知道他有什麼好,不就是XX(自動帶入國家、城市、學院、)的么,思想深度也就那樣(…一個基本沒做過作品的人)

但是要看好展。
幾個在上海的大展都是挑一個人都沒有的時候去展廳,坐在那裡面對作品,像和藝術家面對面。
我也不懂啊,誰知道他在外灘黃金景緻的地方放幾個黑色大球什麼意思。在我沒認識anish的時候先見的他的作品,喜歡,才認識的。
你喜歡就好,真的,好藝術能打動不認識他的人。
「看」是無心,「賞」是有意,如果你喜歡,多讀點美術史,多看看美術史里的實物,當你了解一個作品的背景,面見的時候愛上它,又是另一種美麗


自我感受呀 其實我也很好奇完全沒基礎的人眼裡的作品認知 和專業領域人士的區別

每次我和文理科朋友看展 我都會詢問認為哪些作品有趣 得到的回答也很令我覺得有趣 簡單的人可能看出來的作品真的就是單純的美醜 很有意思的


記得曾經和幾個朋友去798逛過,當時進了吳冠中大大的畫展,我便給膝蓋跪了
各種畫畫的表現手法 筆觸 構圖 顏色 …比較喜歡研究這一幅畫到底是怎麼畫成的= =然後就在一幅畫面前可以站著不走…簡直精妙
然而朋友們對畫畫什麼的不太了解也並不是很感興趣,主要呢就是看看那一幅畫的好漂亮,這一幅好逼真,這個顏色我喜歡,好厲害!走馬觀花,看的也快
當然去看畫展的並不一定都是懂畫的人,大部分可能是去欣賞,每一個畫展有它特有的氣氛,有它獨特的氣質,行走其中你可以感受它所營造的那一種氛圍,初看畫展,其實可以隨自己的喜好走,畫的種類那麼多,你怎麼知道自己便好那一種,滿滿的接觸久了,或者突然看對眼了,你就喜歡上了呢。跑題了…
語言表達能力實在…切回正題,對於普通的欣賞者來說,可以主要看看一幅畫的內容,體會畫作的意境,你看到什麼,讓你想到什麼,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去理解,慢慢感悟,慢慢接近作者的思想情緒,尤其水墨畫意境是一重點;或者看看畫面上的人事物表現的有多麼逼真,惟妙惟肖…
自己也不是很懂,只是喜歡畫畫,看到提問突然想起曾經和舍友的一次經歷展開想了想,漫無邊際隨便一談,個人觀點


我覺得,不管會不會畫畫,多盯一會畫,就會出現一些想法,比如色彩,構圖,紋理,意境,情感……奇妙的想法就會出來。

我覺得即使這些都沒有,給畫面里的主角配點台詞都很有意思。


不需要專業知識就能令人感動的才是好作品……

上面那話是用來裝逼的……不過不是沒道理,想要深入體會的話也要你去了解下創作背景,體驗這種情感。一般(只討論美術)呢你可以從顏色搭配(冷暖,適量對比色應用,顏色純度明度),構圖(是不是黃金分割,主體物位置),作畫手法(細節處理,遠近虛實,合理應用線條,點線面結合,視覺中心在哪),作畫風格(他什麼派的)。素描呢就是結構,光影,大師一般不拘於形而勝於形。攝影更注重構圖,視覺中心,表達情感,還有各種類型的多看看名作的介紹你也會懂點的


剛接觸素描時,老師口中的油,板根本理解不了,聽不懂……記得有一次靜物排線雜草一樣,老師告訴我,你這排線不夠靜,我思索良久,問是不是我這幅畫存在動勢?老師打個響指說對!其實懂不懂繪畫沒關係,藝術來自於生活,是照亮內心的,感性地去聯想就好……


可以裝作一臉一臉憂鬱的看一幅很開心的畫


不帶相機,可以先看一下展的說明,然後就可以看畫了,我的習慣是先按照順序瀏覽一圈,過程中遇到感興趣的畫會停留時間長一些,思考吸引我的是什麼?這幅畫的題材?色調?技法?
當然畫展的種類很多,你當然是要提前做了功課再去看才會有收穫啊,只為了看展而看展真的只能看看表面了


雖然不是很懂,但我也喜歡看展,跟著自己所認同的美感走啦


我覺得看展覽不一定要深入其中,人的精力和興趣有限。任何藝術形式都是服務於人的,打動你的,引起共鳴的就是好的。比如音樂,很多人喜歡唱歌,失意時,高興時,寂寞時,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歌手,只是此時此刻,覺得唱歌很能表達個人情感。能撞擊心靈,產生感動的藝術都是好的。


推薦閱讀:

在理工科學生心裡,藝術是不是沒有價值的?
舞蹈演員是不是不能生孩子?生完孩子是不是就不能跳了?
水彩畫可以有多美?
有哪些以切爾諾貝利事件為題材的優秀作品?
接觸單反四個月,愛拍人像,真心求指導點評拍過的一些人像?

TAG:藝術 | 生活 | 繪畫欣賞 | 藝術欣賞 | 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