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獨立執業的心理諮詢師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李李娜@劉柯
關於個人執業,其實在年初就在專欄寫過了:關於選擇個人執業的二三想。
目前算不算得上成功,也不好說。當初的思考和感受,如今倒也沒怎麼改變。

要不在這裡談談諮詢師為什麼要在機構工作吧。感覺這些討論清楚了,也就自然知道什麼情況可以考慮個人執業,以及個人執業會是怎樣的狀態了。
需要在機構呆著,個人想到的理由有:
1、生計問題,擔心獨立執業活不下去。
2、孤獨問題,擔心單兵作戰會面臨耗竭。
3、安全需要,通過加入機構來規避執業風險。
4、學習需要,比方說從業前期的基礎經驗累積和針對特殊技術或者工作對象的專門化學習。
5、專業特長需要,比如森田療法,一些重症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諮詢、人格障礙的住院治療等,需要諮詢/治療團隊來實現。

還是按照我的寫作習慣逐條討論吧。

  • 生計問題

這一點其實很有意思。為什麼當一個諮詢師覺得自己一個人活不下去的時候,投靠一個機構就能活下去呢?我想這裡有作為個人能力又或者個人知名度的擔憂:就像一個打算涉足餐飲經營的人,對自己獨闖沒有信心的時候,會考慮加盟品牌連鎖那樣。目前國內不乏這樣的機構,比方說林紫,就在上海、北京、深圳均有經營。另外一個顧慮則是成本的問題。尤其一線城市的房租、消費居高不下,多人使用場地成本可以下降,提高有效利用率(去除自我進修的部分,一個諮詢師20-25小節每周的工作量算是滿負荷,故場地的空閑幾乎是必然的)。
以上算是比較實際的考慮,但有的時候,還會有非理性的部分。比較常見的是「我爸媽很厲害,所以我肯定也很厲害;如果我不行,都是世(shi)界(chen)的錯」的兒童式思維。翻譯一下:「我在一個好機構工作,我就是厲害的諮詢師,個案來源也好,具體工作也好,肯定沒問題;如果我個案量不夠,那肯定是機構待我不好。」我之前所在的機構,不時會有人過來尋求見習、實習機會,其中不乏有意思的人,一副「我什麼都沒有(沒有專業背景、沒有經歷過相關受訓、甚至沒有完成過資格證考級),但我有一股熱情,我覺得我可以做很多事情,來教我吧對你絕對有好處的」態度。又有年齡稍長的的入行者,因為個案帶來的痛苦又或者進展困難而各種吃驚、惶恐,繼而發愣、發怒、亂來 。說白了,就像是一個兩三歲小孩的精神狀態: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各種厲害,眼高手低又不能承受挫折,不願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 孤獨問題

這一點算是之前的專欄探討最多的部分吧。對於有些人來說,一個人的獨處,寂靜的環境是孤獨的;但對以令一些人來說,在喧囂的人群中方是孤獨蝕骨的時刻。是否能忍受孤獨,很大程度上在於能否有人(或物)能給予自己共鳴,讓自己有被看見、被承認的感覺。
所以,機構本身的特質多少決定了從業者能否在機構當中緩解孤獨感。理想的狀態下,機構的整體氛圍開放契合自己、同事間的水平相近能夠相互促進和扶持,整體運營的方向和自己的發展方向一致,將會給從業者很大的支持。
但機構本身是否能夠提供從業者需要的全部支持?這是個值得思考的話題。這裡我推薦大家去看看臨床諮詢工作者可以通過哪些行為來避免工作帶來的倦怠感和情感耗竭? - 藍紫的回答。
對於我個人而言,專業上的學習、行業的支持、親友的陪伴和理解,個人生活的豐富都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在從業路上繼續行走的力量。

  • 安全問題

怎樣賭錢不會輸?不賭就不會輸
某種程度上,心理健康是一個賭上個人覺悟的行業。研究人格障礙及其治療的分析師Otto Kernberg說過一句非常驚悚的話:「如果治療師一直感覺自己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可能性,治療師不應該治療嚴重的邊緣性病人。」(注1)
從機構設置來講,精神科醫院最能保護從業醫師的安全,但醫院收治的也是精神問題當中最嚴重的部分。被患者殺死當然是最嚴重的後果,而在限制陽性發作病人時被抓傷、打傷,有或者受到排泄物的攻擊,也算是精神科醫師特有的「待遇」。
除此之外,言語層面的人身攻擊、法律起訴、自殺風險,算是整個行業(精神科醫師,心理諮詢師/治療師,社工等)都在面臨的危險。機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個人所承受的壓力,但風險評估、個案篩選從來都是從業者自身要做的事情。好的機構能夠幫助從業者建立良好的評估觸覺、遠離危險,而在這方面沒有經驗的機構有時甚至會讓人陷入困境。
值得一提的還有精神衛生法。儘管吐槽多多,事實上這部法律的頒布對從業者而言還算是有利的。真正工作的內容並不會有太多的影響,但是為一些個案的轉介、潛在糾紛的處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可以說對從業人員和求助群體來說都有好處。當然最好是這部法律能夠進一步的修訂和完善,並且加大落實的力度,從「有法可依」做到「執法必嚴」。

  • 學習特殊領域

為了推廣心理服務以及培養內部人才,國外許多專業機構都有培訓的部門。以精神分析領域為例,比較著名有英國的Tavistock and Portman,這裡出了大量的心理諮詢/治療界的頂尖人才,眾多有影響力的研究與著作,同時也是英國兒童-家庭心理治療的重鎮。 在這裡面學習,也意味著要在這裡工作。
另一個情形是前面提到的特殊領域,比方說人格障礙或者重症精神障礙患者的團隊治療(比方說針對人格障礙患者的三個循證支持的療法——移情焦點、圖式、辨證行為——均為團隊協作)。一些團體的諮詢/治療項目,也需要多人協作的方式進行。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不得不提的還有機構間的差異。這點和精神科醫師及社工不同,諮詢師與諮詢機構的關係可以相當多樣。有的諮詢師會在機構掛單,自己的個案租用機構的場地,機構介紹的個案則抽取一定比例的分成;有的機構會和諮詢師進行一些項目的合作,比方說一些培訓或者團體的項目,諮詢師在其中充當講師或者帶領者,例如這個近期舉辦的項目:通知 | 第二屆第三期敘事治療中美連續培訓項目珠海招生通知;還有的諮詢師並不參與機構的日常運作,而是作為機構的專業支持(如督導和培訓)而與機構進行著合作;當然,也會有關係緊密的情況,例如我自己此前所在的機構,作為專職員工廣泛參與了諸多領域的工作,包括付費個案的諮詢,社區困難家庭的心理援助服務,社區兒童心理健康輔導站的建設和運營,一些團體項目的實施等等。

那,怎樣算是獨立執業呢?在我看來,獨立執業並不意味著必須要和機構脫離關係。核心的區別在於,你在執業的過程中,擁有多大程度的自主權。以我個人為例,我從之前的機構正式離職時間是15年末,交接工作進行了不到2個月,但在此之前,我在機構的狀態已經非常接近獨立執業的狀態了:個案的主要來源並非來自機構的介紹,有自行安排的日程表和諮詢收費的定價權,並未參與任何的項目,專業的學習、督導等支持體系均和機構不相干。可想而知,老闆對於我的狀態自然是不滿的:我不能提供穩定的日程時間、無法參與機構大項目的運營,而且在一系列諮詢設置上和機構的理念各種不合。最終,雙方在友好協商後和平分開。

那麼,變成獨立個體之後,前面提到的各種問題要怎麼解決呢?這裡說說我自己怎麼做的吧。

生計方面:幾經衡量,找了住宅單位作為工作室,並與人合租提高單位利用率。目前珠海房價去到了全國前十,所幸租金的上漲尚沒有到這麼誇張的地步,找到的地方租金尚可,且交通便利,因為在住宅小區裡面,環境也算安靜。個案的來源主要來源於業內的轉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是珠海唯一的一個CAPA受訓者(注2),很多珠三角的求助申請都會問到我這邊(當然更多的其實是轉接到當地或者距離更近的諮詢師那裡了,其中深圳是最主要的終點城市)。

孤獨問題:專欄講過了不再重複了。

安全問題:關注診斷和倫理永遠是最重要的。清晰的諮詢工作框架,合理的轉介都有助於降低工作的風險。系統受訓、個人及同輩督導、接受分析可以幫助我去面對那些從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困境,和當地精神科醫師保持良好溝通讓完整的轉介和聯合治療成為可能。當然也有不足的地方,自己和當地諮詢師圈子的接觸並不多。這一點相當可惜,目前自己也在努力做一些嘗試。

學習和專業特長方面
:如前面提到的。自己一直在接受著系統受訓。由於自己的方向是一對一的兒童及成人諮詢,離開機構以後倒不如說是鬆了一口氣:再也不用參與團體或者項目類工作,也不需要和老闆為參不參加項目而又爭執。

就目前而言,自己一個人做著這個行當,感覺還算不錯。最為重要的,莫過於「行走在自己路上」的踏實感。在了解前因後果、自身需要以及今後影響的情況下做出選擇,為此付出努力,想辦法面對期間的困難、挫折,承擔相應的責任,享受著這一切。這正是這個職業告訴我關於人生的態度,我為自己正在進行這一偉大實踐而由衷高興。

----------------------------------------------------------------------------------
注1:出自《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移情焦點治療》,P319-320,所屬段落全文如下:

首先,當與一個有嚴重自毀行為歷史的病人開始治療的時候,治療師應該提出病人會傷害或殺死自己作為攻擊治療師意義的事實。治療師必須讓病人清楚,如果病人採用這種模式,治療師會對此感到遺憾,但治療師的生活還是會像以前一樣繼續生活。重要的是,治療師能接受病人殺死自己的可能性。如果治療師感覺自己不能應對這樣的結果,有必要通過與督導或自己的治療或分析來對此進行工作。如果治療師一直感覺自己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可能性,治療師不應該治療嚴重的邊緣性病人。如果治療師不能接受病人死亡的可能性,且開始治療這樣的病人,病人能感受到治療師的恐懼,以及病人會處在想要控制治療的位置上,也會付諸行動,或者縱容自己通過讓治療師擔憂自殺來折磨治療師、並攻擊治療師。在醫學院接受培訓的治療師有時候會發現接受病人會死亡的可能性更容易一些,因為他們的培訓毫無疑問包括治療是合適的,但結果是病人死亡的情況。重要的是將重點放在接受病人會自殺的可能性,這會允許治療師更有效地工作,因此,讓這種死亡的可能性變得更不可能。

注2:15年有新的受訓者入學,我也不再那麼孤單啦。

(初稿於2016-05-22)


同意樓上說的,獨立執業的話,政策支持,財政補貼是很重要的部份。

單獨執業是要冒很大風險,這十幾年我碰到很多執業的單獨成功的一般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把受訓者培養成來訪者,在心理學和心理諮詢專業相關的培訓上要有高收入,至少是維持基本開銷的收入;通過培訓積累有資質的來訪者,這樣的來訪者本身有心理學頭腦,不至於無理取鬧,能講清楚,需要也願意講,並且真的有錢投入心理培訓的,心理諮詢也不至於沒錢,就這樣循環。

這也是很多精神分析,心理動力流派衰弱和得以延續的關鍵。


近些年又多了團體的方式,不是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培訓,但是搞團體,團體的收入平衡基本開銷。


還有一些是基礎投入比較少,比如心理諮詢室是自己購買的房產,幾年後心理諮詢方面沒收入,房產翻幾倍。


這是一個很漫長的故事,可能也不怎麼好聽。

恰巧,我開過這樣一家諮詢室,如果,你想聽,我給你講。

其實,你所看到的知乎上的大V諮詢師,大部分可能都會和你真正能接觸到的諮詢師有種雲泥之別。因為大V給你看到的是在舞台上的話劇,精彩,有趣;同時,他不一定就是虛假的,因為舞台上的美譽足以讓他在台下同樣活得好。

而普通人,所擁有的,是生活。我剛剛開始出來單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如何合法?你看那麼多名頭,那麼多明目。但是首先,你執業(或者說營業)就一定要有資質,開個飯店還需要營業執照呢。懷著這個想法,我開始了漫漫辦理資質的路。首先,去區工商局,工商局一聽?不對,你這個不歸我們管,得去衛生局。衛生局去了四次才見到領導。想了半天來了一句:這個…不屬於醫療,不歸我們管。你看,我們業務範圍里沒寫啊。

最後,折騰了快兩個月,辦到了執照。但這並不是結束,這只是另一段的開始,辦公場地要租賃。辦公區,接待區,諮詢室,測試室,沙盤室,發泄室。將就又將就180平方的辦公場地,不能再少了。

設備採買,你不知道他是否好用,不知道怎麼布置,有多少坑,多少陷阱,多少迷霧。我再這項上花的學費差不多10萬。

然後,開始經營了…一切會往好的去發展?工商稅務登記?每個月報賬?年省?五險一金?宣傳,招聘,推廣?這些你不用都會,但是得確保都了解。然後是每個月固定開銷,包括房租水電,員工。

好多人會說,那心理諮詢師怎麼活啊?簡單啊,上層的諮詢師有名便不缺利,中層的諮詢師吃國家補貼,一位中學校長承包少年宮心理諮詢師為少年「服務」,一年可以憑關係申請財政補貼50萬。說句題外話,諮詢室基本不開。下層諮詢師基本就是在義務勞動了。這裡的上中下僅僅是收入,不具備其他意義。

另外,還有兩股遊離的,一股是你說的獨立執業的諮詢師,掙扎在溫飽線上;一股,頂著諮詢師的名頭,工作和這個已經無關了。

也許,你想聽工作?諮詢師不是救世主!永遠也不要把自己當救世主!我可能比較愚笨,每一次五十分鐘的諮詢過後,我都要花上兩個小時來整理,總結,回想,思考。所以,即使你是天才也不意味著你就是坐著和人閑聊就好。你也會厭煩,當新鮮感過了以後;你也會苦悶,當遇到瓶頸後;你也是一個普通人,會累會哭要朋友要生活。

永遠不要高估人性,我認識一位諮詢師,她不接抑鬱症。因為,我們郊區的一位醫生迫於無奈接了一位自殺六次的抑鬱求助者。一周後,她成功的進行的第七次,然後,家屬鬧到醫院(他是公立醫院的,所以大家理解什麼叫迫於無奈吧?)沒辦法啊,自殺不屬於醫療事故啊以至於事故都不算,醫院想幫他背鍋都做不到。然後呢?自掏腰包,賠了將近10萬。從此心灰意冷。

手機打的,得空電腦補充吧。如果大家想諮詢哪一個方面細節,可以評論留言。

最後,這個殺手不太冷里,女孩問:生活是一直如此殘酷還是偶爾如此殘酷?
抱歉,一直如此。

拋開舞台上的光鮮,大部分的諮詢師其實不那麼美好。


我參加過一個每周三上午授課下午團體的沙龍。
組織者是一位女性,姓王,我叫她王老師,她有自己的工作室。
工作室除了她自己就是心理諮詢師,還有幾個兼職的諮詢師過去講課、帶團體,還有幾個並不固定的義工,做一些雜活。
工作室的收入我並不清楚。但應該是很微薄的。

說一下成本,場地費用一個月2000元左右,水電寬頻一個月200元,支付給兼職諮詢師的費用跟義工的工資,不清楚。

沙龍的收入呢,上午授課是免費,下午團體一人收20塊,有三分之一的人是聽完上午的課就走了,三分之二的人也就是8人左右會留下來跟團體。一周收入160元。一個月收入640。

這個沙龍,王老師帶了5年,做了209期。

來參加的以家庭婦女居多,很多人沒有上過大學,更不用說聽過心理學,什麼靈性啊,成長啊,都是不知道的。
都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些問題,比如家裡有矛盾,夫妻打架,婆媳矛盾,孩子搗蛋,過來聽課後,學習溝通技巧,情緒處理,愛的表達,親子教育,改變就實實在在的發生了。
王老師,或者像她一樣的許多心理工作者,用自己的付出,把象牙塔里的心理學變成了助人的工具。

當我們一直在抱怨別人不理解心理學,誤解甚至污名我們的工作的時候,有一群人,正在默默的做一些事情,去改變這個世界,哪怕只有一點點。

今年年初的時候,王老師開工作室規劃會,我也受邀去了,王老師說一直想把這樣一件事好好的做下去,但有時覺得很累,並不完全是錢的事,身體也不好,慢性胃炎一直沒好。不知道還要不要堅持。
兼職的諮詢師都不怎麼說話,而很多團體參加者紛紛挽留。

我當時說了一些話,現在想起來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我說的大意是不忘初心:我們當初投入到這個行業的時候,其實都知道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甚至不是一個體面的行業,我們投入這個行業是因為熱愛,有時候走的累了,應該時時回頭看一看初心。

我事後在想,如果我從現在的崗位離開,如果我沒有固定的收入,我是否能堅持初心,去在這個行業里繼續做這樣一件事情。

如果要讓我去猜可能會有什麼體驗,我的感覺是應該很艱難,一個行業的發展,總會有先行者跟奠基人,也許王老師們,也許我們,都會成為這條路上的奠基石,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這條路能更平一些,更通暢一些。


心理諮詢是一個兼職很難做好的行當,一個是心理諮詢這個行當基礎性的學習太多了,兼職勢必會減少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二是兼職很難保證心理諮詢師保持內在平和的狀態,尤其是一些現實性的人際衝突,如果佔據了諮詢師太多的心理空間,就讓諮詢師很難保持內在清空的狀態進入諮詢室,難免將自己的一些情緒投射到諮詢過程中去;三是兼職狀態就會讓諮詢師在不同角色間轉換,也增加了心理資源的消耗。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全職諮詢師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十點到諮詢中心開始工作,與每天早早就要到職場打拚,然後下班後再去轉場做諮詢相比,人的狀態肯定是有差別的。第四,諮詢師需要有自己的督導和體驗老師,如果是兼職狀態,尋找督導和體驗相對就會受限,因為老師的時間往往不那麼容易正好可以提供在非工作時段,而如果是全職諮詢師狀態,相對就更可能找到可以學習的時段。等等。

所以,相對而言,比較成熟的諮詢師都會選擇獨立執業。但不一定自己開工作室,因為自己要打理一間工作室的話,要投入的精力太大。所以很多人會選擇簽到某個工作室,這樣,行政性的工作就會由其他人去處理,而諮詢師本人只要專心做好諮詢就可以了。

當然,從入行到可以獨立執業,往往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時間、金錢、精力、情感上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倫理訓練、專業訓練、人格成長等等,都需要達到一定水準才可能真的靠心理諮詢養活自己,在此之前,往往生活得非常清苦,非常有壓力。

如果達到可能獨立執業的狀態,心理諮詢師的整體生活工作狀態比一般白領還是自由一些,因為時間可以自主,所以每天的工作一般不會累;因為並不缺少來訪者,所以對來訪者也可以進行一定的篩選,可以選擇自己願意與之工作的人一起工作;如果對金錢沒有太多慾望的話,經濟壓力也不會太大,每年可以安排兩個月左右的休假(這也是必須的,不管是要學習充電,還是單純為了休息,諮詢師都需要一定量的休假來保持比較好的心理狀態)。但同時,獨立執業的諮詢師需要比較強的耐受寂寞的能力,因為心理諮詢大部分時間是與另外一個求助的人單獨相處的,這與公司里大家在一間開放的大辦公室的體驗會非常不同。


我老師在南昌本地獨立執業。

從2000年左右開始涉足這一行業,開始時候賠得很慘。經常給我講這十多年的心路歷程和行業興衰史。很多機構開始時候資金很足,宣傳很大,最後都做死了。活下來的機構都是以培訓為主,而不是以諮詢為主。

獨立執業,培訓是一方面,要知道,雖然諮詢室里只有兩個人,但是支撐諮詢師坐在的應該是一個系統,包括同行支持,督導,理論訓練,自我體驗,越全越好。

督導,理論訓練和自我體驗還是用錢可以搞定的,並且你的錢還要花對地方,不能花在亂七八糟的培訓上。然後就涉及到更重要的問題,你的來訪者從哪來?

一個成熟的諮詢師大概一年可以接待一千小時左右。如果你沒有做長程的功力,給你再多來訪者你也達不到這個數。可能一年達到300小時都非常非常難。

搞得全國有名,都不如當地有名。心理諮詢的市場很大,口碑一直很好的機構不多。

值錢的不是這樣一張躺椅,而且坐在椅子旁邊的人。


我在開始私人執業之前,有9年都是就職於機構或高校同時兼職做諮詢師,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感覺私人執業諮詢師是一個需要獨立能力和的職業,並不容易,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選擇長期過度。
私人執業諮詢師的日常通常包括個體諮詢、團體諮詢、講座、案例討論組等等,每項內容多少各有不同。

私人執業大部分魅力,在於自主安排工作,不需要早請示晚彙報,可以集中精力在諮詢上。如果你覺得諮詢師過的很自由,那你就誤會了,為了保持諮詢穩定,諮詢師的假期都是提早安排的,假期還經常需要花時間去開行業會議或者參加培訓。請兩天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那是沒指望了。

與此同時,那些繁瑣的外圍行政事務也需要自己搞定,例如搞定工作場所(租用和布置諮詢室),搞定客戶來源(廣告或同行轉接,現在還有網路平台,在 @簡單心理 可以預約我的諮詢)。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好像在做行政經理。

心理諮詢有個特別的地方,那就是「終身學習」的需要。為了保持工作能力,諮詢師需要多方面進修(包括自己作為病人被分析、不斷接受培訓、被督導、參加學術會議、考取行業認證等等)。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好像是學生。

從業成本方面,房租和培訓是最高的。也許在外行看來,你們坐著聽人說話就收費那麼貴很奇怪,但進入這個行業,你就會發現,諮詢師背後付出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很高。


和其他自由職業者體驗相仿吧?總體來說,過得還挺充實的,收入穩定且基本滿意。主要做個體諮詢,也帶團體。除了日常工作外,會每年定期接受一定量的培訓、會議或研討。接受個人督導(有兩個一對一督導,一中一洋)和團體督導。也提供動力取向的個體督導。接受一周三次的個人分析。有一小撮每周zoom上見的親密夥伴及同行。有一幫capa同學群。有家庭及兩隻貓~ 每年定期短期旅遊。當然也有辛苦的部分,大量英文閱讀材料要讀,大量案例報告要寫,有時會體驗到孤獨(個人執業,不掛靠機構)。


看了許多朋友在這裡的回答,有些還是大陸在心理諮詢領域的先進,許多的回答確實非常真切地道盡心理諮詢師這個行業的艱苦甚至是心酸,然而在台灣的情況與在大陸似乎還是存在一些差異,因此我想救我在台灣的經驗來跟大家做分享,以彼此交流,共同為兩岸心理健康發展付出與努力。

說到台灣與大陸的不同,就必須先從制度上的差異開始說起。 以我自己來說,在大學時就是讀心理系,而在二十年前我大學畢業時,台灣並沒有制定出「心理師法」,所以我只要是心理系大學畢業,有修足夠的心理諮詢與臨床心理相關學分並經過一定時數的醫院實習認證,就可以在大學畢業後到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後來在2003年台灣通過心理師法,將心理師依照執業場所不同分成咨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而在心理師法通過之後,因為法中規定必須要心理學咨商組或是咨商心理學碩士班畢業的學生,同時還必須修足法規所規定的專業學分,才能考咨商心理師。也就是說若你是心理學研究所認知神經科學組、測驗編製組...... 等非咨商領域或臨床領域的學生,即便取的心理學碩士學位,也依舊不能考咨商或臨床心理師。

其實,關於台灣的心理師法在台灣內部也是有一些爭議的,主要的爭議在於誰說心理咨商碩士畢業的學生,就有比較好的助人熱忱呢?有些人也許沒有這樣的學歷背景,但若有一個強烈助人的熱忱,為何不能透過適當且完整的培訓而取得從業的資格呢?雖然有這樣的爭議,但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所以讓台灣在咨商心理師的培養上也就少了一些亂象。

在台灣要考咨商心理師執照除了對於學歷、學科與學分數有要求之外,在碩士班期間必須就讀至少三年,且在二年級時必須每周有一天要去實習機構實習,我們稱為兼職實習,一般學校都會要求機構在這一天之內至少有一個小時是讓學生從事直接服務的工作,例如:接案初談、個別咨商會談、團體咨商或測驗施測與解釋, 且關於這些直接服務工作都必須接受實習機構的資深心理師的督導;等到三年級時則必須一周有四天在機構實習,我們稱之為全職實習,而如果要考台灣咨商心理師,則必須在這一年的全職實習中接案時數達360個小時,並且同樣須接受督導,且這些實習即使是在寒暑假都必須要持續進行,故一般而言都會超過這個數字許多。 因此一名心理咨商領域的碩士在畢業時,從兼職實習到全職實習累積的接案時數大概都在500小時左右。

關於這部分,就我所知大陸這邊的心理諮詢師培訓機構在培訓內容方面是比較參差不齊的。雖然大陸有許多著名的培訓機構其實在培訓內容上也相當紮實,甚至也會安排實習的機會,但仍有一些培訓單位其實只負責協助有志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人順利考取國家三級與二證照,而沒有任何關於於實務工作的培訓過程。這或許也就導致有些大陸的朋友告訴我,在大陸有些人即便已經考取國家二級證照,但實際上仍然不具有接觸來訪者與進行諮詢的能力。

之所以為大家說明這些台灣的現況,是因為諸如前面許多大陸的先進朋友所言,心理諮詢師真的有與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像是總是在聽別人的困擾吸收別人的負能量,甚至在自己的生活中,會有許多人認為你是咨商心理師,所以你就不能有自己的情緒,也應該像在諮詢過程中一樣,對所有事情都應該持有開放且包容的態度,而不應該有太多明顯的個人好惡,如果不是這樣
,就會被身邊的人批評是不專業的咨商心理師。這時候就經常會讓許多的諮詢師感到孤獨與失落,因為當我們擁有這個身分之後,似乎還要花多力氣告訴身邊的人,在離開工作場域之後,我們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因此我們也當然會有自己的七情六慾。

另外,在沒有成為諮詢師之前,都天真的以為當了諮詢師之後就能一切海闊天空,但殊不知這個行業對於知識追求與成長的要求是很高的,因為要當一名好的諮詢師,除了要有好的傾聽能力與諮詢技巧以外,還必須要對自己有相當程度與深度的了解,因此我們也經常要針對自己生命的課題,找其他諮詢師進行諮詢,這是因為當我們在面對來訪者身上的問題時,
要能夠有清楚的敏感度去判斷哪些是來訪者身上的經驗與問題,而又有哪些其實是諮詢師自己的問題或期待,這些關於諮詢過程中諮詢師與來訪者在「情感轉移」、「情感反轉移」與「投射」這些問題上,是諮詢師必須一直保持敏感度並且隨時向來訪者反映的,這些其實在還沒畢業前就必須一直持續進行,甚至到碩士畢業取得執照後都還可能要一直進行著。

同時,在我們從實習階段到正式職業以後,我們都還需要再找專業督導去聽我們整理與反思自己與來訪者在諮詢過程中的互動、對來訪者問題的判斷以及自己的處遇計劃是否適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即便取得專業執照之後,都還是必須要為了追求專業持續成長所要付出的代價,無論是時間與金錢。而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支持我們必須要一直這麼做,就是因為諮詢師必須要能逐漸區分與判斷在眾多諮詢理論與學派當中,哪一個是比較適合自己的,而這些除了是在學校階段就經常被要求要對自我進行反思之外,即便是正式坐在諮詢師的位置之後的頭幾年,也還是有很多人一直會產生「我到底適合哪一個學派」的疑惑,因為一名好的心理諮詢師除了要對心理諮詢理論、技術都要有一定的熟悉度之外,也必須要了解自身性格與做人處事和溝通時所展現的風格,如此才能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諮詢理論,作為在協助來訪者時的核心依據。

但這些都還只是初步,因為當進入實務在線工作一段時間以後,慢慢會發現在諮詢過程中真正幫助到來訪者的,恐怕還不是諮詢理論與技巧,真正形成幫助的恐怕是諮詢師這個「人」,也就是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所帶給來訪者的感覺,而這個「感覺」也就包含在諮詢過程中諮詢師的態度,以及這樣的態度在來訪者面前所形成的示範作用,而這些其實反應諮詢師如何看待一個「
人」。因為若諮詢師對自己夠了解,同時也選擇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諮詢學派,在一段時間之後還是會發現,若光使用諮詢技巧似乎對與多來訪者而言仍不見得能產生協助,但是當自己對於這個學派在理論基礎上的琢磨越深,就越會發現當諮詢師越能掌握這些諮詢理論背後的哲學人性觀,並且與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相互融合之後,在諮詢過程對來訪者所展現的一致性,
這樣的一致性在諮詢過程中對來訪者所產生的示範作用,其實才是對來訪者產生真正幫助之所在!!而這些也是諮詢師必須一直投入去不斷追尋才能逐漸了解的。
也就是說這是一名好的諮詢師一輩子做不完的功課,並且也唯有這樣才能做一位真正能助人的諮詢師,而不是一個只是為了賺錢的諮詢師,或是只會賣弄諮詢技巧的心理諮詢匠。

然而,我並非是說賺錢不重要!!因為諮詢師也是需要生活的,雖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也萬萬不能!!所以回到現實的問題,到底該如何安排自己的專業道路才能做一個成就自己並能協助他人的個人執業諮詢師呢?

在台灣,如果遇到的是年輕人且剛剛取得台灣咨商心理師執照的話(因為在台灣若沒考取咨商心理師執照是不可以從事任何心理咨商工作,也不能以咨商心理師自居),我會建議先找一個單位擔任專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例如:學校或社會福利機構(志工團體)等,因為先進入這些單位工作的好處是一來收入穩定,二來這些單位的服務對象前來諮詢是不需支付任何費用的,因此在諮詢意願或是穩定度上來說是會比自費的來訪者穩定,因此在接案量上不是問題,如此一來才能夠在一段時間內操練經驗。

在前述的這一個階段我會建議至少三到五年,除了累積心理諮詢的經驗之外,也是累積行政經驗與人脈。一般來說在台灣的專任全職心理師的工作,除了心理諮詢的業務之外,還會有許多行政與文書作業,無論在任何單位都一樣,而且不乏有許多與政府單位的行政文書往來,而這些歷練都會在自己正式開業成立心理咨商所時產生幫助,因為在台灣要成立心理咨商所是必須要經過繁瑣的文書作業與行政查核的,甚至在成立之後也有許多政府項目與政策需要配合的行政工作。除此之外,先從專任全職心理師開始的另一個理由就是累積人脈與資源,剛剛前面提到心理諮詢工作是一個必須不斷學習與前進的行業,因此這個階段累積的資源與人脈,其實是為未來個人執業時尋找適合的督導或同儕督導資源預做準備。而第三個理由則是在台灣擔任專任全職心理師,服務機構都會準備督導資源,雖說這些督導的質量在不同機構單位間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像是進行的形式是團體督導或個人督導,以及頻率是兩周一次還是每月一次都個有差異,但終究是有這樣的資源的,也為剛投入這個產業的新手咨商師減少一些因為專業成長而產生的財務壓力。

如果經過前面的階段之後,還是有志於成立自己的咨商所,那麼我會建議雖然可以離開專任全職心理師的職務,但仍不建議貿然自行成立自己的咨商所,因為這個時候的諮詢師其實還並不懂得如何包裝與營銷自己,且受限於前面專任全職工作單位所服務對象的屬性的限制,因此所接觸的來訪者類行恐怕也還不夠多元。
因此,這時我會建議先找幾個單位擔任兼職心理師,一般在台灣我們稱之為行動心理師。這個階段除了增加諮詢師接觸的來訪者問題類型之外,也是讓諮詢師開始嘗試學習個人營銷與包裝,像是在互聯網上發表文章,或是嘗試開設課程講座或帶領工作坊等等。倘若諮詢師在這個階段的每月工作收入已經能超越之前的專任全職心理師的收入,代表這名諮詢師已經比較具有自我包裝與營銷的能力了,同時在市場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口碑。但即便這樣都還不足以代表當你成立咨商所成為個人執業的諮詢師之後就能夠平步青雲,一帆風順了,因為包括擴大廣告與營銷,各項成本管控,諮詢價格與市場定位等等,這些都是學校心理系所與各種心理諮詢培訓單位在培訓過程中所沒有教的,這些都有賴各位諮詢師自行摸索,且成就在個人的事了。因此想靠著考上一張諮詢師證照就能成立個人工作室,成為個人執業的諮詢師開始賺大錢,我想這並不是一件能一蹴可幾的事,仍然必須有賴時間的淬鍊與培養,當然,若你有其他個人資源可促使你快速成長而不必經歷我說的這些階段,這自然不在話下了。

在此與大家分享,當然也期待能與更多有志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朋友為兩岸人民心理健康而共同努力,因此若有朋友想透過進一步的專業培訓而成為一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歡迎至簡單心理網頁參考我們的培訓課程。


我是在「雲南昆明」個人職業的心理諮詢師。雲南是個很神奇且具有新引力的地方,不用看其他的地方,看看昆明機場每天凌晨1點還熱鬧的非凡,不知哪裡來的魔力會吸引那麼多人前來。

說到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在中國近代心理治療與諮詢的發展上,雲南昆明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徳班」,這個在中國心理治療屆響噹噹的名字!現在越來越多的同行畢業於「中德班」,但卻對「中德班」的起源與發展並不是很清楚。第一屆「中德班」就是在雲南昆明舉行的(未經考證據說當年昆明市政府出資支持此學術項目)。 為中德班誕生髮展與壯大立下汗馬功勞的兩位人物——馬佳麗女士和萬文鵬老師,如果感興趣可以去搜索下兩個人的名字就會了解相關信息。喝水不忘打井人,正是有這兩位奠基人,在中徳班第一屆主席趙旭東教授的帶領下,第一屆九名中方理事(精神分析的肖澤萍、施琪嘉、曾奇峰,行為和催眠的錢銘怡、方新、楊彥春,家庭的趙旭東、陳向一、盛曉春)以及很多中德班第一代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中德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現在已經有了深得國內同行公認的四個最頂級連續培訓項目——精神分析、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和催眠治療,每年為中國培訓上千名專業心理治療工作者。

所以,也不知道是雲南的何種魅力,從我開始了解知道這個行業開始,中德班一期的各種理事和優秀的學員(對於中德一期人家是學員,現在都是心理諮詢界的翹楚。)紛紛來到昆明開班授課。昆明這塊心理諮詢的沃土也對外輸出和很多心理大神——趙旭東老師、李小龍老師、李孟潮老師。早在2003年中央電視台「心理訪談」欄目還不是家喻戶曉的時代,楊鳳池和李子勛老師就已經在昆明多次授課。2006年,當我開始進入這個行業的是時候,精神分析、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就已經在昆明開班,而且都是連續培訓短則一年半長則三年半,如今的精神分析的大神級的人物都是昆明的常客。

說回我自己,我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氛圍下開始的我的心理諮詢生涯。到今天已經10年了,我也感謝這樣的一個氛圍,因為它給了我信心和希望,尤其是「希望」,這也是我如今在在我的諮詢中使用最普遍的技術(奇蹟技術與希望重塑),這是我體驗最深的。尤其是在從業中期最困苦的那幾年,在知乎的平台上已經很多的大神說過了,那是一樣一樣的,我就不多說了。

除了希望,讓我體驗深的有幾位老師對我說的關鍵的話。

第一位老師:「你打算做幾年諮詢師?」

我信誓旦旦的答道:「5年。」其實這個回答是完全沒過腦的,只是為了和大師多聊幾句。

老師:「好啊!5年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你都要堅持做下去。」

我:「哪沒問題。我相信我可以。」

現在看看這是個坑啊!!!熬過最難過的第三年,我嘗到了點甜頭。於是在第五年我有做了一個五年的職業規劃。今年是第十一年,我在做我職業生涯的第三個五年計劃。

第一個免費諮詢的案例督導

老師:「諮詢收費嗎?」

我:「沒收,我還是個新手,先練練手。」

老師:「沒收錢你督導什麼,你付錢給我督導,督導是份職業。來訪者付錢給你,諮詢是職業,不是獻愛心。」

我無語,感覺我的崇高理想被玷污了。

老師:「收費,收費了以後再來找我督導,10塊的收費也要收,諮詢不免費,請你尊重下來訪者。今天督導照常收費。」

我的諮詢收費就是從10元開始,然後,50、100、200到現在的500元。最記得來訪者一次給我200元做20次諮詢,哪真是天長地久天荒地老啊!這麼多年我也開始慢慢理解到收費對於諮詢的意義,有機會專門聊這個部分。

說到這裡我要感謝個好哥們——唐衡,從2007-2010年他都免費的把心理諮詢工作室借給我用,不收一分錢。當年他也是心理諮詢師,後來玩太極拳去了,現在好多的弟子,可以搜索「榮平太極」。就是因為,這傢伙迷上了太極拳, 他把工作室房間全部都拆除了變成了開間,我就進入了租用諮詢室的階段。

第一個收費的案例督導,這是一次在精神分析連續培訓課上的督導。

老師:「脫診是近期一直影響你的諮詢。?」

我:「是的。」

老師:「作為你個男諮詢師,一個男人你需要提升玩的長久的能力。」

那一年,我結婚了,2016年度過了我的七年之癢和本命年,我們昆明的同輩督導小組也走到了第五年,脫診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多年後,又見到這位老師我問他:「精神分析蠻神奇的,尤其你對我脫診問題的處理,精神分析我想進一步學習下一步怎麼走。」

老師:「去學催眠吧!中德催眠。」

我:「我說的是精分。」

老師:「催眠是精分他爹。也適合你。」

上中德催眠班的那一年,我做了父親。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心理諮詢公司。

洋洋洒洒的寫了這麼多一點章法都沒有,有點情緒出來了,大家見諒,先寫到這裡,待續……


心理諮詢師,是心理醫生出身的多還是應用心理學的多?


無聊,收入不高,就是這種體驗,除非你會招搖撞騙。


看了三次這個題目,因為感覺不是很好的答案,所以一直沒有寫,但是誰讓我的身體比較誠實呢。
我接觸了兩個關於心理諮詢相關的老師或者說是教授,反正我基本上每次都叫老師,人很辛苦,基本上找他們都要提前打電話,有一個年紀蠻大了,一頭黑白相間的頭髮。別人的事情我不好說,
我自己也有做這方面的事情,有時候是團體的,有時候是單獨個人的,真的累,一開始的熱情在時間的磨礪之下,幾乎變成了一種責任,負擔。做的時候會努力,背後到底是怎麼想的只有自己知道,可能是我太嫩了,有時候也會負能量爆棚,還好我心大,睡睡睡,吃吃吃就好了


心理諮詢師在目前社會是個很新的行業,有一部分小眾的群體,但距離大眾化的接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目前很多不了解心理諮詢和心理醫生的區別。

在一個行業發展的初期,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持是很難堅持長期營運的,我所在的心理諮詢室(我是來訪者)3間寫字間,一般工作日除了創始人就只有2-3個固定員工,他們還開設了書吧和心理諮詢師培訓。 目測除了平常的心理諮詢個培訓收入是完全不能支撐一個心理諮詢室的營運。 經費的掣肘,就限制了心理諮詢師的發展,原則上,一個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除了執業資格還應具備臨床醫學,心理學基礎等等很多方面的積累和培訓。但是因為收入的不穩定,讓很多心理諮詢師都是以兼職的形式在做。 誠然兼職比起全職有很多的短板。但是現在無賴的市場情況下,與其說拉高經濟收入,不如說更重要的是推行心理諮詢走進很多人。因為不一定人人都有心理疾病,但是人人都可以進行心理諮詢。有了更多的受眾,行業發展才能提速,也會有更好的機遇讓心理諮詢師發展,成長。


總結,在行業發展還不健全的時候,如果自己不是具有特彆強的能力和經驗還是不要嘗試獨立做心理諮詢師,因為心理諮詢師的影響有時候比醫生的手術刀更致命!


如果真的沒有其他的任何收入,僅僅只是靠心理諮詢支撐,賺取國家補助又無門路的話,純粹靠接諮詢來生活,至少在目前的中國狀態,確實有些難。我在一個國內的四級規模市級城市裡,我身邊的很多同行,諮詢量好的時候一個月大概能在3-4000的水平(他們的諮詢費在300-500之間),這已經是在這個行當里處於相當翹楚的地位了,但就是這樣,他們也幾乎都是在業餘時間在做,真正從事專職的人幾乎沒有。有那麼幾位專職的人,也是有其他雄厚的資金背景在支持著,人家並不靠這個吃飯賺錢。所以真的是那句話」此行有風險,入行要慎重「。


推薦閱讀:

大家活得累嗎?感覺好累,好累!?活著到底為什麼?
心理諮詢後心理諮詢師會做些什麼?
產後第一年真的很難熬,請求心理幫助?
想關閉提問。?
心理諮詢師用善惡有報等佛家思想來勸並威脅諮詢者算是好的諮詢師嗎?

TAG: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