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何要 10 億美金戰略投資滴滴出行?
今天,滴滴出行宣布其最新一輪融資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多家海內外知名金融及產業機構支持。其中,Apple 以 10 億美元投資本輪,是滴滴迄今為止獲得的單筆最大投資。通過此次投資,Apple 成為滴滴戰略投資者。
http://tech.163.com/16/0513/10/BMUI58DC000915BF.html
今天蘋果投資滴滴的事情出來之後,議論很多,我們用些更實際的緯度來衡量下這次收購的現實意義吧。
首先,這場收購雙方最核心的利益訴求是什麼?
我會毫不猶豫替滴滴說出一個最現實的原因:去納斯達克敲鐘的時候,背後屏幕上升起的DIDI Logo代表著千億的市值。
去年7月滴滴獲得了阿里、騰訊以及一些VC大戶和對沖基金共30億美元的投資,這讓公司的資金體量達到了一個讓對手望塵卻步的級別,它已經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是不是專車或者出行領域第一的位置,更需要做的是如何讓這種第一獲取更大的資本利益。
所以一年後作為蘋果在中國投資的最大金額的項目,與其說是戰略投資,不如說是兩個巨頭之間對各自發展路徑的最後補充。
這麼說原因如下:
第一,蘋果並不是滴滴唯一接觸的尋求投資的公司,但是最需要的一家公司。
其實在最終敲定蘋果之前,滴滴這輪融資接觸了一些美股上市公司(因為沒被同意,所以具體哪幾家就不細說了),但基本都備胎的資質大大的,因為滴滴這一輪投資定的價錢也是大大的高(這個完全沒數據,深喉透露,歡迎補充),現金流不穩定、或者股價持續低迷的上市公司也只能望而卻步。
這時候滴滴融資的目的已經很實際:打造一個千億美元的公司,我最後可是要在納斯達克打破神話的,這是滴滴董事會最在意的。
看下現在滴滴公布的投資方,裡面的主角是:騰訊、阿里、軟銀、平安等VC,還有一些對沖基金。這個陣容看起來資質不錯,但在納斯達克上說服美國投資者分量還不夠啊。所以滴滴在現在最缺的就是一個可以背書的「爹」,Google和蘋果兩個美股扛把子選一個就解決戰鬥了。Google不能選的理由就不用解釋了,所以僅剩巨頭蘋果。
那麼,蘋果為什麼需要滴滴呢?
很多人說蘋果這麼主動扔最大一筆錢出擊是為了地圖、Apple pay、道路數據?(還有什麼無人駕駛?)
恩,不敢說沒有,不過就滴滴現在的數據處理能力稱得上是龐大,但遠不及精細。數據在有明確的價值之前都是YY和空想,所以蘋果這麼務實的硬體公司買的一定不是數據。那是什麼呢?
無論Apple pay還是地圖還是道路數據,這些蘋果能得到很開心,但最最重要的還是一個讓美國投資者看到公司在向第二大用戶市場去試探的姿態。
蘋果之前無論收購Siri、AuthenTec 這種技術服務商還是Beats這類硬體製造商的代表,他都很現實的將其補充進自己的業務板塊,這些都能直接或間接的振奮股價、帶來產品的更新或是豐富產品線。但這些舉措在2016年開始已經變得尤為乏力,技術和產品的併購已經不能在短時間直接轉化為增長,投資者們的耐心正在逐漸消退。
滴滴的出現是給了尋求突破性辦法的蘋果另一個idea:既然非常功利的併購和補充已經不奏效,那我們要向市場和新的資本遊戲規則致敬。
Business insider報道說,滴滴的管理團隊在4月造訪了蘋果在 Cupertino 的辦公室,時隔1個月交易就達成了。雙方迅速的敲定的背後是蘋果在開始學習一個新規則:進入一家上層和下層關係都處理的不錯的中國公司,以此來拉進自己和中國消費者的距離。
10億美金貴嗎?不知道,不過賬上有幾百億美金,10億去試水蘋果不會有任何感覺。
再說,對蘋果這種全球巨頭而言,花錢能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
如果你說蘋果與滴滴上業務的進展,那麼目前滴滴無論是用車輛、數據處理能力、技術的儲備能力、與政府的溝通關係,這個帳都不好算,這些都不能成為投資的最重要因素,所以這次蘋果的進步不僅僅是最大一筆中國投資,他還在破天荒的交了一筆認識市場的學費。
至於蘋果和滴滴能如何整合,這些雙方看著慢慢搞吧。
現在的滴滴在拿到蘋果的投資後,版圖簡直可以用完整來形容:
1,業務範圍上通過併購進入美國市場,部分海外併購也基本完成
2,業務形態上從專車拓展到代駕、租車、大巴等所有用車領域
3,嘗試打通車的流通環節,並且單一領域一旦切入,就迅速開始靠用戶量來尋求收割的機會。
以上已經為Pre-IPO的滴滴做足了功課,而獨缺的背景資料現在也齊全了,這相當於滴滴這名學霸在今天以10億美金的收入完成了畢業考試的最後一科。
接下來我們能看以及滴滴必須展示的就是:一位狀元在納斯達克登場!
———————————————————————————————————————————
還有很多知友和一些科技媒體提到,通過滴滴旗下車輛數據平台的一些整合為無人駕駛鋪路,或為蘋果投資的一大要素,甚至可能與iCar的項目有關。
我基於目前掌握的信息對問題思考了下,雖然無人駕駛或者車聯網或者汽車終端的的故事聽起來很性感也有想像空間,但路徑真的太長,至少現階不能成為一筆巨額投資的理由。
至於路徑到底多長,結論如何形成的,就不在這個答案下偏題了。
歡迎大家通過我們的媒體微信號:i500miles 騷擾我,我會在這裡嘗試回答下無人駕駛現實與實際的具體差距到底在哪
大家對一些出行科技或者商業邏輯感興趣也一起來聊聊呦。
大家都洋洋洒洒談了很多,我給另外一個角度吧,時間關係,可能不夠詳細。
1、設想一個場景。
有這樣一個機器人。
你告訴它:「幫我預訂今天最早一班飛往西雅圖的航班」於是,票就訂好了,幫你檢查完當天的行程後,告訴你下午3點的會議已經幫你取消了,並且預約好了去機場的車,你一下飛機,它根據你過往的入住信息,幫你訂好了酒店,還叫好了車。
想想看,在這樣的場景下,你還需要通過手機開幾個App或者網頁開幾個網站去做對應的工作嗎?
那麼,那些生態構建者們的生態是不是統統被整合了呢?
那麼現實點的:目前國內外,想切入甚至正在切入智能領域的都有誰呢?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一個小提示是,凡是大肆在談生態的,距離智能都還有些距離,當然不代表他們不想做。
2、蘋果的訴求
作為生態構建者的蘋果去投資應用,不太合理。
蘋果不喜歡投資,喜歡收購。
收購Siri,於是有了「Hi Siri」
收購AuthenTec,於是有了指紋識別
收購Intrinsity,於是有了AX處理器
……
作為App Store的構建者,去投資一個應用,感覺怪不怪?
很多人提到了蘋果財務上的考量,我認同,但另一個有趣的思考是:
有多少人希望把蘋果自帶的應用給刪除,因為幾乎不用?
想想吧,你手機上用的最多的是蘋果自己的應用還是App Store里的其他應用?蘋果是否擔心有找一日自己構建的生態把自己變成一個設備——而已?
所以,你說蘋果想不想跨越到人工智慧呢?
3、滴滴的想法
對比一下2015年百度參投了Uber 12億美金的融資案,雖然金額未公布,但結合當時Uber估值是500億美金,佔比很小,而此後,Uber就開始和百度地圖進行了整合,自此,Uber除了App之外,在百度地圖這樣的超級App中有了一個入口。
百度投資Uber時說了點兒啥呢?
李彥宏表示,「百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戰略是連接人與服務,Uber代表著出行,與百度有很大切合點,尤其在百度地圖方面,如果出行方面產生交易,將會通過百度錢包進行支付。」
對於這段話我的理解是:
從生態出發,到大數據合作,進而完成人工智慧的一小塊拼圖。
很多人吐槽說,google各種黑科技,百度卻只醉心於競價排名的收益。
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可以去了解一下百度的IDL都在幹什麼。
如果考慮人工智慧,BAT三家中,只有百度的基礎是最牢的,因為搜索演算法就是一種人工智慧。
滴滴目前估值是250億美金,蘋果投了10億,佔比4%,這個比例非常小。而如果要進入海外市場,蘋果投資後,對滴滴進入美國市場是一個很好的背書。
其實我不關心滴滴(如果前一段用了神州專車的充100元送100元的活動,在一二線城市使用神州專車,價格更便宜而且體驗好很多),我只是擔心蘋果這麼作下去,下一代的iPhone還能不能買了?(現金太多又沒有太多創新,只好投資來安慰投資人了。)
以上是扯淡,其實蘋果主要是要在中國市場以及電動車市場(包括CarPlay)布局。滴滴以後肯定是立志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性計程車公司,因此對轎車的需求量不會小(大家可以算算北京計程車市場對北京現代的幫助,同樣的參照物還有上海計程車市場對大眾),Apple這是提前布局找好大金主。Apple在音樂播放器、手機及Pad這個市場上已經先人一招而收貨豐厚的利潤,然而這幾個市場已經進入了很難再有大創新而比拼成本和微創新的時代,這已經不是Apple的擅長。因此Apple必須在眾多公司都盯上的電動車市場上提前布局甚至落子。甚至通過滴滴+Apple在終端的影響力,完成CarPlay在汽車主機廠那邊的植入。
最後是陰謀論,Apple從喬老爺時代開始就從中國拿走無數現金然而卻對這個市場並不友好,廚師雖然有所改善但是乾貨較少,這次的對象是人脈和資源極其豐富的滴滴,大家滿意了吧。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yanhaijin:無法理解蘋果的這一筆投資。如果投資這些領域,蘋果應該早就布局了。一個恰當的解釋是,用1B的投資和中國市場建立起聯繫,構築更好的政商關係,換取未來不會隨時被黑。
轉自微博有幾種可能性:
1、蘋果進行 Pre-IPO 投資,通過投資拉動其最近下滑的股價
iPhone需求擔憂加劇 蘋果股價2014年來首次跌破90美元
2、未來將iOS系統與出行服務做結合,提升其在中國的市場競爭力
中國超美國成為iPhone最大市場
3、提升其現金儲備的投資回報率
目前滴滴估值250億美元左右,10億美元投資的價值能在全球出行領域佔據重要位置,具有戰略價值。而蘋果為了避稅考慮,大量現金儲備均在國外以證券形式吃利息,收益有限。
2150億美元現金儲備? 蘋果其實沒你想的那麼闊
4、壓制Uber這一未來在汽車/無人車領域可能的競爭對手
蘋果無人駕駛汽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Uber宣布成立無人駕駛汽車研發項目|Uber|無人駕駛
蘋果並非首次在華投資非自營項目。此前蘋果也曾在華投資林業和新能源項目。
而目前蘋果對滴滴的10億美元投資,或許可從側面放映出:
國內交通部網約車規制政策已基本定型,
商務部拆分滴滴快的可能性歸零,
所以蘋果等也願意放心投資了。
但除了投資回報,蘋果希望通過滴滴拓展蘋果支付系統的企圖或許未必那麼容易實現:如果微信支付的普及可以排擠支付寶的使用場景,那麼作為後來者的蘋果支付恐怕也很難改變用戶的支付習慣。
當然,如果把目標定位在滴滴上市後可以獲得成倍,甚至數倍的投資收益的話,那麼也許蘋果還是不能太輕視前述兩方面看似削弱,但實則仍舊存在的投資風險,即:
- 滴滴、快的合併案並沒有向商務部反壟斷局申報,也沒有被後者跟進調查(相關討論參見競爭法研究 微博評轉)。但從商務部反壟斷局原局長最新一次在上海交大的報告來看(競爭法研究微博),VIE架構已經不再是互聯網企業併購超脫《反壟斷法》約束的理由,因而,不代表該合併案合法,且不會在將來被拆分。
- 未來網約車在司機與車輛准入、價格指導、風險責任分擔等方面(#交通部# 發布#深化出租汽車行業改革兩個文... 來自競爭法研究)、網約巴士(【目前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對定製巴士的監管尚... 來自競爭法研究)等市場監管政策未明朗,傳統計程車行業會如何拓展網約車,與滴滴競爭份額也有待觀察。
如果蘋果已經獲得了真實而全面的信息,綜合考量了上述風險,那麼其投資滴滴或許也不排除或多或少是旨在進一步融入中國大陸地區的互聯網經濟寡頭俱樂部及其背後的「智囊團」甚至權貴階層,一如Uber在海外布局時也曾延攬各國權貴那樣(http://www.weibo.com/1794930063/Dum6Hd4yL?from=page_1005051794930063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第一個,現金太多,財務投資。這個理由的佔比最多一成。
理由是蘋果最近並沒有大規模財務投資,而且中國的戰略意義顯然高於其他原因。
第二,向中國示好。滴滴老總是柳傳志女兒,聯想和政府關係深厚。你們可以聯想一下。
最近扎克贏了專利,蘋果輸了,為什麼?因為扎克頻繁和領導互動,蘋果沒有。當然以上只是聯想。
這個理由佔兩成。
第三,蘋果其實還投資過中環股份建設光伏電站,大概幾億規模。
蘋果依舊看好中國作為龐大的中產市場的前景。而股價下滑和銷售額的緩慢增加,必然要另闢蹊徑擴大用戶量。
滴滴打車,作為中產階層用戶為主的工具,和蘋果契合最多。這是第三個理由,佔五成以上。
不管是支付也好,移動視頻也好,蘋果搭上滴滴的方式很多。
第四,看好滴滴打敗優步。
這個理由佔兩成。
滴滴的對手只剩下優步,而優步雖然比滴滴好用,但政府關係上顯然不如滴滴,尤其是百度公共關係日益下滑的這個隊友。
滴滴宣布獲得了蘋果10億美元的戰略投資,我一方面驚嘆於滴滴總裁柳青,這位前高盛亞太區總經理的非凡融資能力,一方面也不能免俗的和大家一起進入一個遊戲:蘋果投資理由競猜。
柳青是憑藉什麼理由打動庫克的呢?
要知道,在大家心目中,蘋果就是個完美主義者、霸道總裁和守財奴的結合體,極少有大型的對外收購和投資。近半個世紀以來,上10億美元級別的對外股權行動,這只是第二次。
柳青能打動庫克,一定是觸動了庫克心中的某個痛點。
輿論的猜測,大致有幾個方向,我們逐個分析一下。
第一個理由:這是一筆穩賺不賠的投資項目。從財務角度,滴滴作為中國移動出行市場的領導者,地位很穩固,未來兩三年就會上市,很有可能市值在500億美元以上,相對於目前260億美元的估值,翻兩倍甚至三倍的潛力都是有的。
也就是說,放兩三年,這筆錢就能賺回來10億,甚至20億美元的利潤,確實很划算。對於大眾來說,這當然是天賜良機,但對於蘋果來說,可能意義就不大了。
蘋果手上目前有2000多億美元的現金儲備,但是他們大多趴在銀行里吃利息,回報率很低。一直以來,都有投資者希望蘋果能夠將這筆錢合理的利用起來,但霸道的蘋果總是充耳不聞。為什麼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不是蘋果不想提高收益,而是無處可去。須知這兩千多億美元的現金,是回不了美國的,因為按照美國政府的稅收政策,企業迴流到美國本土的海外資金,需要按35%的稅率繳納稅費。這樣七八百億美元的錢就不見了。也因此,庫克早已放話,這筆錢只可能在海外花,不會轉回去的。
這樣問題就來了,在海外進行股權投資,你知道這風險有多大嗎?簡直遍地是地雷啊。滴滴或許能提升蘋果的收益率,但是滴滴這種項目的機會在海外又有多少呢?5個手指頭就能數出來,這樣的話,蘋果可操作的資金,頂多就幾十億美元的規模,對於其兩千多億美元的收益率提升,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風險投資有一個戒律,叫做「不熟不做」,因為風險高,盲目投資的話,幾乎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以蘋果的資金規模和對海外投資市場的陌生,很難有可複製的項目機會,更多的,只會是風險。這就是蘋果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寧願讓錢趴著也不動的原因:這根本就是一條行不通的路。
既然如此,想要用這條理由打動庫克,顯然不靠譜。
第二個理由:為了中國市場,保你免遭政策風險。
蘋果和中國政府的關係算不上融洽,在上個月,就又遭監管當局下了絆子,iTunes Movies和iBooks Store相繼被關,風險壓力不可謂不大。中國目前已經是蘋果的第二大市場,如今在手機市場上備受本土廠商的壓力,份額下滑嚴重,如果再遭政策施壓的話,確實讓人頭痛。
但問題是,如果打的是這個算盤,這筆投資真的能夠帶來回報嗎?
我認為很難。以中國政府的立場來說,政策出台的背後考慮,利益遠比關係重要。比如facebook的小扎,又是學漢語,又是研讀習主席的著作,甚至還請求習大為自己的女兒取名字,但是無論他多努力,多殷勤的走上層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太可能獲得入場的通行證。
更何況,蘋果本來就跟中國的移動運營商、銀聯,有緊密的合作關係,這10億美元的成本,如果是為了拉關係的話,與其花在隔了幾層的一個民營企業家的女兒身上,還不如直接花在國企及高層人物身上呢。
何必繞這麼大一個圈子。
第三個理由:為了智能汽車的未來。
蘋果的手機業務已經進入瓶頸期,智能手錶又難堪大任,那麼可行的發展方向似乎就是智能汽車了。為此,蘋果曾經推出了車載系統CarPlay,也組建了千人團隊的「泰坦」無人駕駛汽車研發計劃。
一切似乎都很有決心,但這個理由其實同樣很牽強。
第一,蘋果歷來崇尚產品的自我生長,對外部資源整合興趣缺缺。蘋果數十年來,唯一一筆大型對外收購,就是30億美元買下的beats。可是幾年過去了,Beats仍然以獨立的品牌推出新耳機,蘋果也在按照原有的節奏繼續發展自己的earpods耳機,既沒有團隊的整合,也沒有硬體的整合,各自各精彩。這筆收購,對於蘋果來說,除了多一個高逼格的產品線以外,幾乎沒有任何的意義。
這就很奇怪了,既然收購了,蘋果為什麼不進行整合呢?
原因只有一個,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蘋果對產品的設計有著近乎固執的美學堅持,正是這份堅持維繫了蘋果的高逼格形象和獨特體驗。如果蘋果像其他企業一樣大規模的收購、整合、產品繁雜,導致出品參差不齊,粉絲還會像今日一樣願意支付高昂的品牌溢價嗎?
第二,蘋果假如為了智能汽車項目所需要的地圖和大數據,那麼合作的對象,更應該是全球業務布局的uber,而不是僅僅只有中國市場的滴滴。
第三,蘋果的10億美元,只佔滴滴260億美元估值的3.8%。以這麼低的股權,去實現兩者業務的整合,你是逗我呢?
第四個理由:為了移動支付業務。
智能汽車太遠,普及可能還需要十幾年時間,而現實的手機業務困境又是近在眼前。遠水解不了近渴,蘋果目前最大的課題就是:如何在手機平台上,榨取儘可能多的利潤?
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從軟體入手,發展有前景的增值服務,比如apple pay。
移動支付的市場空間不言而喻,很可能是所有增值服務中潛力最大的,蘋果自然當成頭等大事來抓。今年2月apple pay正式在中國上線,是繼英美系國家(美加英澳)之後的首個外語系市場,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即使蘋果躊躇滿志,驕傲於其技術的先進,宣傳也做的鋪天蓋地,現實還是很快就潑了一盆冷水。
經過了第一個月的新鮮好奇之後,絕大部分的蘋果用戶都已經冷卻了下來,堅持使用apple pay的用戶實在寥寥無幾,原因就出在蘋果的豬隊友——銀聯身上。
銀聯負責全國範圍內的支付設備渠道鋪設,設備是放下去了,但是培訓並沒有跟上。結果就是,很多終端店員並不會用,在支付選擇很多的情況下,apple pay就被無視了,大多數情況下,用戶明明在收銀台上能看到apple pay的標誌,可是很多店員仍然表示:對不起,我們不支持。
結果就是,用戶們的熱情和使用習慣都被打擊了,據麥當勞的統計數據,剛剛上線的時候,麥當勞的單店使用頻次能夠去到幾十次,但是一周過後,頻次就急劇下降到了兩三次。
沒有消費場景和使用習慣,再先進的技術也將無用武之地。面對這種低迷的局面,蘋果的焦慮可以想像,然而銀聯是不能再依靠了。
這個時候,柳青來了,她只需要一句話就足以打動庫克:
「我們擁有3億用戶,是移動支付最重要的消費場景之一,你知道微信支付是怎樣通過投資滴滴成功流行開來的嗎?」
庫克沒有理由不心動。
多年以後,當庫克在蘋果股東大會上發表了《破碎的生態》演講之後,面對會場里零星發出的噓聲,他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見到柳青和程維的那個下午。
蘋果的市值已經從頂峰的7000億美元跌至不足2000億美元。
董事會對於庫克任內丟掉智能手機全球第一、和特斯拉競爭電動汽車失敗、放棄Apple Watch、虛擬現實產品Apple See一敗塗地感到非常憤怒。但是他們仍然決定給與庫克高達3.721億美元的離職補償。
蘋果公司此時雖然在業務上完敗給了Google和Facebook,但是蘋果旗下的上市公司股權價值超過了2300億美元,這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滴滴出行、美團大眾點評、愛奇藝、陸金所,也包括美國的Snapchat、Airbnb、Dropbox、Slack、Zenpayroll等。
當年中國的證監會叫停了註冊制和戰略新興板,大量還在燒錢補貼用戶的互聯網藍籌處在一個尷尬的交接期。而在大洋彼岸,摳門的PE機構也開始對曾經追捧的獨角獸的估值大肆殺價。
然後庫克像聖誕老人一樣出手了。
蘋果賬上當時擁有2030億美元現金儲備,當他們開始投資pre-IPO的互聯網公司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發現ARM、AuthenTec那樣押注下一個技術的增長點,庫克在蘋果新飛船形總部就成了准上市公司CEO們把酒言歡的會所。
不過也有發生意外的時候,傳聞Travis Kalanick和Logan Green(分別是Uber和Lyft的CEO)在喬布斯大廈的走廊里不期而遇,兩人發生了一點口角,然後相互揮起了老拳。
「這兩個人真是粗魯」,
庫克聽到保安的報告之後說。所以他決定兩家都不投了。
但是最粗魯的還是Elon Musk。要不是特斯拉很強硬地要針對蘋果的收購發起毒丸計劃,現在Tim Cook的投資成績會更好。
庫克還安排了John Gruber和《紐約客》對自己專訪,說投資這些公司是喬布斯的遺策,但是在莫博士的紅沙發上,他好像對此又有點語焉不詳,說喬布斯只是「暗示他要妥善運用蘋果賬上的現金」。
在微信朋友圈一個很火的段子裡面,喬布斯死前留給庫克三個錦囊,第一個錦囊在設計不出新產品時打開,上面寫著「屏幕可大可小」。第二個錦囊在市值滑坡時打開,上面寫著「投資中國的Uber」。第三個要被董事會開掉時打開,上面寫著「和雅虎現在的CEO聊一聊」。
庫克確實和瑪麗莎·梅耶爾聊了一聊,不過在購買滴滴打車之前就見過了。雅虎被出售給Verizon的時候主營業務估值為負數,市值的110%來自於旗下持有的阿里巴巴的股票。
雖然花了雅虎十幾億美元現金儲備購買各種創業公司,也完全沒有提振公司的業績,瑪麗莎·梅耶爾還是依靠阿里巴巴的股份增值拿到了5500萬美元的離職補償,她告訴庫克,
「我現在很開心,雖然不會有任何一家公司僱傭我做CEO了。但是我把補償金都給了尤里·米爾納,做他的LP。我現在自己也成了紅杉的GP,投資一些Copy from China的項目,我和Jack Ma關係很好,他給我很多建議」。
庫克很快就會過上和瑪麗莎·梅耶爾一樣的好生活。
但是眼下還有一件棘手的事情,董事會讓他離職前把蘋果投資的上市公司股份從公司母體剝離,把股票逐步套現分給股東。而且要保證這個過程中不會被徵收數百億美元的資本收益稅。
市場聽到了傳言,蘋果的股價竟然連續上漲了五個交易日。
但是IRS(美國國內稅務局)認為這種想法簡直是一派胡言,如果想拆分資產,數百億美元的收益稅蘋果一分錢也別想漏繳。
總統川普更是強硬表示,如果蘋果想把這些海外投資從母公司剝離出來,收益稅只是一件小事。蘋果不但要補繳過去十多年利用愛爾蘭子公司偷漏的稅款,還要按照複利支付賠償。
「蘋果過去十多年把幾十萬工作機會搬到中國,把幾千億美元現金搬到愛爾蘭。現在是時候讓他們還錢給美國人民了」,
川普下令,如果蘋果拒絕支付賠償,聯邦政府就會強制接管蘋果總部喬布斯大廈。但是加州州長,曾經的對沖基金大佬Tom Steyer大罵川普違憲,出動國民警衛隊保護喬布斯大廈,雙方在Cupertino對峙,隨時可能失控。
沒有撤離喬布斯大廈的蘋果的程序員很快黑掉了聯邦政府和五角大樓的網站,掛上了把川普P成希特勒的照片。扎克伯格和拉里佩奇號召Google和Facebook的員工一起支持蘋果和庫克。
潮水般的人群湧向Cupertino,小城最後一家Apple Store也被不明身份的少數族裔洗劫一空,庫克的男朋友本傑明·林夾在人潮之中,戴著HoloLens通過Periscope向全球直播騷亂現場。
他發起直播的那條Twitter超過了8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萊昂納多獲獎的消息,每分鐘被轉發100萬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即使在大洋此岸,也有無數人翻牆通過支付寶打賞這條Twitter。
然而一些德州紅脖子聽了右翼神父在Youtube上的號召之後卻揚言,要帶著槍開車到加州去,打爆那些「基佬程序員的狗頭」。
最終Tom Steyer和川普達成妥協,聯邦軍人從喬布斯大廈撤出,但是庫克和部分蘋果高管要前往華盛頓接受調查。
庫克從自己的辦公室走出,準備被FBI直接押上黑鷹直升機帶走,他回頭看到了已經擠到抗議人群最前排的本傑明·林。
庫克要求兩人相見,負責押送他指揮官答應了。
加州國民警衛隊從外面把路障的鐵絲網撕開了一個小口,兩人正好可以透過這個小口握住對方的手。
林泣不成聲,庫克說一切都會過去,我們會在法庭上相見,正義會還給我們一切,然後吻了林的手。
在黃昏的夕陽里,庫克朝支持他的人潮揮揮手,登上了黑鷹直升機。
一位戴著Google Glass的CNN記者拍下庫克和林最後一次親密接觸,上傳到2016年之後就沒換過logo的instagram上,被累計贊了超過一億次。後來人們把這張照片稱為,世紀之吻。
本故事純屬虛構,作者老編輯,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老道消息(laodaoxx),原標題《庫克船長的黃昏》。老編輯的團隊正在招募作者,如果你在創作領域有10000小時經驗,有讓自己和讀者一起高潮作品們歡迎發送簡歷到 4@bushangban.com
好久沒寫文章了,前段時間連著每天更新,到最後實際上非常痛苦,有時候感覺沒什麼東西好輸出了,這幾天就停筆看看書,也挺好的。
上周刷到 Bloomberg 首頁頭版的 Breaking News,寫著蘋果投了滴滴 10 億美金,還是有些意料之外的。本來想趁熱點寫點感想,後來發現各種媒體報道滴滴和蘋果合作的猜想,有從業務層面猜測 Apple Pay、自動駕駛,也有從公關層面猜測政府關係的,周末庫克和柳青的照片,又再刷了一次媒體圈。
但我真覺得沒那麼懸,很多猜想明顯不著實際,在我看來理由很簡單:蘋果就是想做一筆股權投資,而且不出意外滴滴這一兩年之內就會跑美國去上市。不管現在有多少中概股想回來,也不管滴滴如何否認自己上市的計劃,但我的猜想就是這麼簡單:蘋果投 10 億美元,滴滴一兩年內上市,算是一筆收益不錯的 Pre IPO 階段的投資。
而且我猜蘋果會拿出越來越多的現金做類似的事情,中國、印度、日本等等,這些東南亞希望去美國上市的公司,會成為被投資的首選。如果你去看蘋果整個公司的資本結構,從傳統的財務觀點來看,是非常不健康的,手裡握了太多的現金,2000 多億的美金,喬布斯時代就是喜歡囤錢,這跟早年他回歸蘋果時,那時候的蘋果一度窮得快要倒閉,喬布斯甚至不得不低頭去向微軟借錢,這應該給喬布斯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陰影,導致後來不管多有錢,都要手上拿著大量的現金,不花,也不分紅,也拿不回美國本土,因為稅太貴。
庫克主政之後,分紅也分了,回購也回購了,但錢還是花不完。另外一個更現實的原因是,蘋果第一次遭遇到未來預期的瓶頸,上一季度慘不忍睹的財報公布後,市值第一的位置,甚至拱手讓給了谷歌。
蘋果維持這麼高的利潤率其實是非常不容易一件事情,這幾年來整個增長的策略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擴大銷售區域,從美國開始,到進入中國市場,蘋果目前的收入大頭就是 iPhone,而 iPhone 的收入增長,則直接跟運營商覆蓋的範圍掛鉤。今天回過去看,蘋果和 Verizon、中國移動這樣的電信巨頭,竟然都是 iPhone 推出那麼久之後才開始的。
但現在的困境在於:全球範圍內,最主要的電信運營商,基本都已經覆蓋完了,歐美市場乏力,最寄予希望的中國市場也不景氣,還有個假想中的印度市場,但難以再現當年中國增長的神話。特別是中國市場,儘管這個季度的投資者會議上,庫克一再強調大中華區營收的下降,主要來源於香港地區,大陸只下降了好像 7%,香港跌了 30% 多,但其實對國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香港跌掉的那些份額,很大一部分是之前走私回大陸的。
在這種時候,你手上還拿著大量的現金,股東肯定是不高興的,把錢花出去,投一些東南亞上市在即的公司,風險小,回報也不錯,對這些公司來說,傍上蘋果的名氣,去美國上市也能拿下更高的估值,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但是蘋果真正要解決增長危機,財務技巧只能安撫人心,還是要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很多人談現在蘋果的產品沒有想像力,缺乏創新了,這些實際都是 big empty talk,最關鍵的實質是什麼?很小的時候,我一直對這個世界上各類重要人物,比如國家元首,知名的企業家等等,抱有一種神秘的不可知論,我覺得是這些人的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歷史的走向,比如兩國關係的緊密,很可能就在於這兩個國家元首之間,互相看不看得順眼。
再大一點的時候,我當然還是認可人自身的能力很重要,但也越來越發現世界上很多坑,占著這些坑的人,其實並不怎麼樣。同時,我越來越意識到組織結構,或者換其它的說法,生產關係,制度安排等等,這些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即人和人之間是如何被連接起來的。
蘋果從組織構架上來看,是一家非常神奇的大公司,在科技巨頭裡面,你很難找到這樣的存在。什麼意思呢?蘋果在今天這樣的規模上,依然是按職能進行劃分的,也就是說蘋果整個是分成了設計部門、軟體工程部門、硬體工程部門、市場營銷部門、運營部門等等,但是你找不到專門負責 iPhone 的高管,也沒有 Mac 的高管,也沒有人專項負責 Apple Watch 這個產品。甚至,蘋果在內部考核體系上,永遠只關注整個公司的盈虧,也就是最終呈現在財報上的那個盈虧數字,而沒有對內部各部門,或是各產品線的盈虧考核。
正是這樣的組織構架,讓蘋果打造出 iPod、iPhone、iPad 等一代又一代產品,蘋果也一直強調只有這樣的組織架構,允許這些部門的人通力協作,將軟硬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群人可能隨著項目的開展與周期,分別參與 iPad、iPhone、Mac 等產品的軟硬體工作,也正是這樣的組織關係,你會發現 iOS 和 Mac 的體驗一致很多也是源於代碼層面的,你會發現不會有人為了保全 iPod 這款產品的壽命而阻撓 iPhone 的誕生,不需要背負 iCloud 的巨額成本而縮減各終端上的體驗(當然 iCloud 還是做得很爛,但這不是成本問題上的)。
反過來講,如果不是這樣的組織結構,會是什麼樣的蘋果?幾乎所有的業內科技巨頭,甚至所有的大型公司,在上一定的規模後,都會拋棄按職能劃分部門的組織架構,轉而形成按產品或事業線劃分部門。比如微軟,Windows、Office、Xbox 都是非常獨立的部門存在,也正因為如此,你會看到 Windows、Windows RT、Windows Phone 這樣割裂的存在;比如騰訊,最瘋狂的時候,內部可能同時有四五個團隊在做類似微信的新項目;比如 Google,砍掉了所有成本上不經濟的邊緣性項目。
當然不是說這樣的組織架構就一定不好,蘋果按職能劃分的架構有利於集所有人之力打造一款精品,而按產品線劃分則可以激發出內部團隊之間的競爭意識,雖然一定會伴隨著相應的內耗,包括時間和人員上的。
但是,蘋果當前的組織架構,不利於它向下一個階段演進。蘋果雖然一直把自己定義為一家硬體公司,但我敢打賭,它肯定也有一顆想做服務的心,只不過一直沒有起色。既然在喬布斯掌政時期,估計現在也不會有多少人記得那款失敗的社交服務 Ping。
前面也說到了,按蘋果目前的處境來看,想繼續依靠硬體來維持高增長高利潤率的時代,很可能一去不復返了。但是,蘋果手上的牌還有很多,全球將近 10 億人在用 iOS 設備,舉個例子,我們一直在談手機上的即時通訊軟體,但很少有人記得 iMessage,論用戶群來說,它絕對不容小視,只不過蘋果不會在它身上花太多的心思罷了。
蘋果目前的組織架構,來做服務是有很大的問題的。和硬體不同,你可以一年拿出一款精品的硬體產品,但是線上服務需要快速的迭代。同樣的道理,硬體產品可以高度定製化,但是線上服務,像 iCloud 為什麼永遠做不成 AWS(當然諷刺的一點是,iCloud 用的就是 AWS)?不僅僅是蘋果的意願問題,更大的問題在於,iCloud 這樣高度為自己的硬體和生態環境定製的線上服務,幾乎沒有開放共用的基礎能力和擴展性。
另外一個方面,績效考核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在蘋果,既然沒有人對一款產品最終的財務指標負責(我相信這不僅僅是一個公關說法,從蘋果離職的很多員工也證實了這個說法,當然我相信庫克手上還是會有一份盈虧明細的,只不過不用來和考核和指標有任何掛鉤),你很難去推動、深入地挖掘出一款產品真正的潛力和價值。前面提到的 iMessage,按市場同類的估值來看,就是一座完全沒有挖掘的金礦。
按職能劃分的蘋果,是喬布斯時代定下的基調,如今許多人在批評庫克的創新乏力、失去遠見時,我倒不覺得這些會是真正的大問題。這些 big empty talk 不會有真正的解決方案,相反,它們只是內部組織架構的最終產物而已。
喬布斯當年告訴庫克,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思考如果喬布斯還在會怎麼做。就像做純粹的財務投資一樣,喬布斯肯定不會做,但庫克做了。我現在對於蘋果最大的期待,就是庫克是否會順勢推動蘋果內部的組織架構變革,這直接關係到蘋果是否還有下一個黃金十年。
本文由【子不語】原創,搜一搜微信公眾號:ZiChat。
汽車行業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顛覆——無人駕駛和車輛共享。蘋果只是給這一波最大的風口又加上一口。
如果蘋果的眼光足夠長遠,無人駕駛和無人駕駛帶來的運輸變革是蘋果的首要戰略考慮。
1.
首先,10億美元的投資對蘋果資產負債表上超過560億美元現金和短期資產的影響幾乎忽略不計。也許蘋果的確有優化資產負債表的考慮,尤其是將海外的現金(由於稅務原因,不方便帶回美國)用於投資,但這肯定不是投資滴滴的核心原因。
2.
考慮到滴滴的估值,短期(1年)來看,滴滴的估值進一步擴大或者產生的現金流對蘋果產生的影響也可以忽略不計。因此這次投資的主要目的不可能是追求短期的財務回報的。
3.
從中期(1-3年)來看,顯然蘋果的Apple Pay還是Siri,都或者可以獲益於該投資。另外,蘋果和滴滴更可以建立以蘋果生態為核心的出行體驗,除了支付,語音控制以外,還包括地圖,車內娛樂等。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紙面上的可能,而魔鬼通常在細節里。兩個公司如何合作,系統之間怎麼通訊,如何共享數據,如何分享受益,組織結構如何設計,兩個GTM團隊的協同等,這些執行和運作層面上的細節比戰略投資本身困難得多,也是通常到這這類戰略合作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另外,騰訊作為滴滴的早期投資者,同時作為蘋果生態在國內的潛在競爭者,很可能在戰略限制蘋果對滴滴的影響。當然,對於做deal makers本身來說,不論是蘋果的投資團隊、被投資者還是中間的財務服務機構,出於顯而易見的原因,都不會認真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
4.
不出意外的話,無人駕駛汽車會是未來5年到20年最大的風口:
a)
全世界目前約有10億台汽車保有量,每年大約行駛16萬億公里,大約相當於1.7光年;
b)
全世界車輛的平均時速約40公里/小時,折算到4000億小時的駕駛時間;
c)
但就美國而言,美國人每年大約花費了1000億小時駕駛(美國時速稍微快些,約50公里/小時)
d)
美國的人均GDP約70美元/小時,如果能節約這1000億小時,單美國最多可以解放每年7萬億美元的價值;而中國總GDP約11萬億美元。當然這只是維度上的分析,實際解放的的價值小很多。
e)
因此,把人類從駕駛中解放出來,帶來的價值要遠遠超過移動互聯網。
f)
我的估計是無人駕駛將在5年內大規模商業化。包括蘋果在內的主要科技企業都在無人駕駛領域大規模布局。
5.
那麼和滴滴有什麼關係呢?滴滴的對手Uber的目標是Eradication of mass private car ownership,也就是改變現有的車輛擁有模式。具體來說,用大量公共擁有車輛的模式,取代私有車輛。但是,今天這一目標還是不現實的:
這是因為Uber還使用專職司機,要付給專職司機各種費用。這樣,使用Uber成本比自有車輛更高,下圖(這是基於一年約1萬2千英里估算的):
但是,一旦自動駕駛成為現實,成本模型就變成這樣:
這樣,利用自動駕駛汽車,Uber這樣的租車平台就能以更低的價格顛覆現有的車輛擁有模式,自有車變得非常不經濟。類似的,Uber最大的競爭對手Lyft也在進行布局(Lyft和通用汽車測試無人駕駛的電動計程車)
wsj.com: GM, Lyft to Test Self-Driving Electric Taxis
國內的滴滴當然不會忽略這樣的機會。從遠景來看,滴滴的目標和Uber、Lyft一致,也是利用無人車顛覆現有的車輛擁有模式。15年以後,也許大部分人會把公用的自動駕駛車輛當做主要的出行工具。是的,現有的車輛格局,包括底特律的巨頭、兩田、BBA等,很可能會部分消失。
6.
回到蘋果,除了車輛這個萬億美元以及自動駕駛這個十萬億美元的機會以外,以蘋果現有的體量,幾乎沒有別的長期機會能讓蘋果足夠激動。實際上,蘋果秘密進行中的泰坦項目(Apple electric car project)可能在五年內將其自動駕駛汽車投入市場。2020年到2021年,如果路上的滴滴開始用蘋果的無人車,請不要驚訝。
蘋果這個投資符合他在汽車領域、人工智慧領域的戰略。Apple Pay的市場佔有率擴大。也給他在進一步擴展中國廣大市場的關係,還有政府關係上的優化,有較大幫助。以及,當然,還有在單純作為財務投資上的考慮。
- 汽車領域。眾所周知,蘋果的智能汽車(先叫iCar)正在努力研發中,滴滴在尋路、高並發匹配(舉例:快車拼車服務)有非常好的性能。iCar可以通過對這些技術的採用,或借鑒,搭建iCar的導航、與自動駕駛功能。
- 人工智慧領域。Siri可以嵌入中國的道路交通的信息,也給Siri的訓練提供了大量的樣本。這樣可以進一步優化Siri的服務。當然了,直接語音叫車是很容易想到的東西。
- Apple Pay。Apple Pay進入中國之後,短暫在果粉界熱了一下之後,又迅速地重新被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蓋過。以滴滴每天1100萬單的數據,應該可以給Apple Pay做一些導流。
- 中國市場。明顯地蘋果是站了隊,Uber中國在過往幾年裡跟滴滴的比拼中還是沒法佔上風。市場佔有率低於10%(若有誤,請指正)。儘管Uber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但是中國市場這個大塊頭,蘋果的判斷是他沒辦法能超過滴滴。跟滴滴的投資與合作,有助於蘋果品牌在中國佔有率有更大的發展。
- 政府關係。上個月蘋果的iBooks Store和iTunes Store的影片部分下架了。以滴滴強而有力的政府關係部(柳青)的幫助,或者只是簡單的投資關係,應該可以指望在這方面有一定提升。
- 財務投資。一些數據:滴滴在尋找15億美元的投資,估值250億美元。滴滴每天1100萬單的高頻交易,87%的市場佔有率。中國最大的兩個獨角獸之一。可以期待非常好的財務回報。
說點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對。
其實今天上午看到新聞的時候已經在朋友圈裡寫了點看法,首先我們假設如果這筆投資確有其事,那麼Apple進行這筆戰略投資的目的應該是有兩方面考慮。
- 第一,蘋果在大陸一直需要落地,畢竟這麼多年一直受到各種掣肘,從庫克頻繁訪華就能看出來
畢竟大陸市場是Apple不容忽視的市場,而蘋果這幾年在大陸遇到了各種政策上的問題,比如前一陣的iTunes和iBooks突然關閉。
包括之前的Apple Pay和與中國電信合作,都可以看出,大陸市場是相對不穩定的,在這種情況下,加深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會對蘋果有積極的影響,畢竟與Uber合作太危險,而且滴滴背後有騰訊和阿里撐腰,Uber自己與政府的公關都沒有做好,跟滴滴合作可以把在大陸的風險降到最低。
- 第二是關於傳說中的Apple Car,在我看來Titan項目可能不僅僅只是造車這麼簡單,Apple最喜歡的是整合,如果只是單純造車,不在Apple自己的生態圈中,會失去一部分用戶粘度,滴滴這幾年在大陸的大數據和本土化對Apple Car將來在中國的發展還是有一定幫助的。再一個是可以順道推行Apple Pay,加深iOS系統整合,iOS 10 可能把滴滴與Siri還有蘋果地圖深度整合,完成一鍵叫行車等服務。
------------------------------------------------------------------------------
當然咱們話分兩頭,剛才的假設都是在假設蘋果真的投資了滴滴的前提下,那麼有沒有可能蘋果並沒有投資滴滴。
- 滴滴最近各種出事,負面輿論過高,有可能是滴滴自己放了假消息來轉移一下注意力,畢竟滴滴最近的畫風是這樣的
在這個節骨眼上,蘋果去投資滴滴挺出力不討好的。
- 蘋果完全可以直接收購Uber嘛,都能花30億買個Beats,為什麼不能收購Uber,畢竟Uber的全球化做的比滴滴好多了,而且大數據比滴滴也有用的多。Uber的數據可是全球數據呢
很多人說外國媒體也發布了這個新聞,但很可笑的是國內的新聞引用的路透社不假,可是路透社引用的chinadaily啊,這不是典型的出口轉內銷么,而且發新聞的時候是美國的深夜,滴滴幹嘛要找一個Apple高管都睡了的時候打時間差發新聞,況且蘋果到現在都沒回應,要是消息屬實的話Tim Cook的新浪微博至少應該祝賀一下吧,再加上國內的新聞稿基本都是一樣的,更覺得這件事比較蹊蹺。
先寫這麼多,觀點不對的話輕噴。
蘋果投資滴滴,你們說的我都不同意。
前幾天離京出遊,沒趕上蘋果投資滴滴出行的熱門討論。睡了個懶覺起床,想起來看看大家都是怎樣分析這筆投資。但,並沒看到讓我信服的答案。
蘋果,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掏出10億美元現金換取一家中國科技公司不到4%的股份呢?
推廣 Apple Pay ?安撫華爾街?利用海外現金財務投資?還是政府公關?所有這些並不是蘋果的目的,至少不是主要目的。
我先把上面這些判斷從你的腦海里砍掉,然后里面才有空間放下新東西。
#1 - 蘋果很難用通過滴滴推廣 Apple Pay
- 人所共知的是,滴滴大股東有騰訊(微信支付)和阿里(支付寶),不會為蘋果大開方便之門;
- 滴滴應用里現有的支付方式已經很方便了,Apple Pay 的體驗優勢主要在線下;
- 滴滴(微信支付)和快的(快的)當初是怎麼強推支付的?補貼大戰。Apple Pay 想要推廣就得燒錢,誰出這筆錢?蘋果顯然不會做這樣的事情。Apple Pay 的合作夥伴們那裡,像麥當勞、711 ,蘋果並沒有用補貼的方式吸引用戶。指望燒騰訊和阿里的錢?呵呵。
#2 - 投資滴滴並不會讓華爾街眼前一亮,相信蘋果開始擁抱創新
- 共享出行這事兒已經不是 The Next Big Thing,巨頭格局已然形成,Uber 估值625億美元,滴滴出行估值250億美元,Lyft 估值55億美元。要作秀也得搞搞 VR 或者 AI 吧。其實蘋果泄密個汽車設計草圖就能讓華爾街嗨翻天了;
- 即便共享出行還算上的高速增長的創新領域,10億美元換取不到4%的股份,華爾街也看不到多少蘋果擁抱創新的力度;
- 蘋果這兩天的股價多少反映出華爾街對這筆投資的態度;
#3 - 不管是否使用海外小金庫,蘋果做的都不是財務投資
- 蘋果從來都不是一個財務投資者,他的風格是收購小型技術公司吸收他們的技術。之前蘋果在中國投資過光伏項目;
- 投資滴滴應該會有很好的財務回報,但坐擁2330億美元現金的蘋果,只投資了10億美元,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這筆投資在財務上砸不出什麼水花來;
- 滴滴新聞稿上寫的很清楚,這是筆戰略投資。嚴格來說,這10億美元會是雙方考慮未來戰略合作的一個起點;
#4 - 蘋果需要跟中國政府搞好關係,但應該有更好的方法
- 恰逢前不久蘋果中國 App Store 的影片和圖書業務出了問題,但通過投資一家在中國尚處於政策爭議漩渦的科技公司,利用其頗具能力的政府公關團隊改善現狀,哪怕庫克是一名老司機,這麼曲折的路線也會迷路吧;
可能會有朋友說了,批評別人的觀點最容易了,有本事你亮出你的判斷呀。好吧,它在這裡:
蘋果投資滴滴,是為了深入了解共享出行業務中的數據,為自己的汽車產品服務。
毫無疑問,Titan 項目是蘋果的 The Next Big Thing。很多人都認為蘋果現在做汽車太晚了,估計蘋果也知道自己所處的行業位置。所以蘋果的汽車產品會定位更遠一步——即便不是完全無人駕駛汽車,也會是高度自動駕駛的汽車。
如何理解汽車與人、街道和交通體系的關係?這是蘋果巨大的弱點。CarPlay 應該是蘋果的一次嘗試,但相當一段時間內幫助不會太大。
某個層面上,這與當初做 iPhone 要和電信運營商合作類似,蘋果要找到汽車的運營商去合作。誰擁有這樣一張巨大的汽車運營網路?Uber 和滴滴。而谷歌已經坐在 Uber 的董事會裡。蘋果的選擇不多。
從運營規模來看,除了 Uber 就數滴滴最大了。規模決定了數據的多樣性,多樣性非常有價值。類似於一些中國醫院,國際範圍在某些病症方面都有一定權威性,因為他們能接觸到大量的相關真實病例。這種病美國醫院的醫生可能一輩子都沒碰到過。汽車遇到的路況,中國比美國要複雜和多樣。滴滴的運營網路擁有自己的獨特價值。
美國本土的汽車運營數據蘋果同樣渴望,比如 CarPlay 會是獲取方式之一,但數量太少。不排除未來蘋果可能會跟 Lyft 合作。Lyft 和美國的數據當然有價值,但庫克並不會因為兩者而放棄在中國獲得數據的機會。
另一方面,Uber 和滴滴這樣的共享出行運營商,從運營效率和成本考慮,未來必然會使用無人駕駛或高度自動駕駛汽車作為運營車輛。蘋果需要和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
當然,蘋果汽車還處於研發的早期階段,雙方還談不上展開業務合作。這筆10億美元的投資,只是蘋果和滴滴的一次牽手,希望確立關係的一次試探。雙方能否確定「戀人」關係,還要看今後「約會」的效果。
君不見,庫克大叔又出錢又出力的,進入角色很快。
轉載請註明:
作者:于欣烈
來源:叭叭嗚 - 知乎專欄
為啥我覺得這筆投資和itunes store被封很有關係呢?^o^
瞎操心。 不說了。我去叫個uber回家看你們答。你們到底要不要打車回去啊?打就感緊滴滴,不然沒車了……
大早上的也是嚇得不行,巨嬰節快樂~
-------------------------------
這感覺就像是雀巢投資了衛龍
推廣apple pay?
分享牛評網文章:滴滴出行宣布獲得蘋果10億美元的投資
這是蘋果對未來汽車商業領域的思考。
滴滴出行今日宣布,滴滴獲得蘋果10億美元的投資,這是滴滴迄今為止獲得的最大單筆投資,也是蘋果史上最大單筆投資和蘋果中國首次互聯網投資。
通過此次投資,蘋果成為滴滴的戰略投資者。
滴滴 CEO 程維表示「蘋果的認可令成立四年的滴滴深受鼓舞,更是一種激勵。」
蘋果 CEO 庫克表示「滴滴彰顯了中國 iOS 開發者社群的銳意創新精神,滴滴打造的出行平台及其卓越的管理團隊令人讚歎,我們期待支持滴滴的長期發展。」
這是蘋果最大的單筆投資,也是蘋果中國首家投資,那麼蘋果投資滴滴看中的是什麼?首先是中國市場和滴滴的發展以及蘋果對未來的設想,這件事情更加表明蘋果對汽車商業和出行領域的重視。
1.Apple Pay:作為中國最大的移動出行平台,滴滴的交易量正在成倍增長,月交易量達到數十億美元,已經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交易平台之一,顯然,在出行這個平台上,蘋果不想讓 Apple Pay 缺席,未來,你可以看到在滴滴中使用 Apple Pay 支付。
2.自動駕駛、地圖數據和 Apple Car:一方面自動駕駛是一項技術,蘋果希望他普及就像 CarPlay 一樣,而並不只是在蘋果的 Apple Car 上使用,顯然投資滴滴可以讓蘋果的這項駕駛在更多的車輛上使用,未來你可以在嘀嘀出行的車輛上看到 Apple 的自動駕駛技術;另一方面,提升地圖支撐,將來滴滴的地圖數據可以和蘋果共享,這是蘋果在和高德合作之後,在地圖上的再次布局,而依靠滴滴的大數據,能為蘋果地圖帶來更好的支撐,這樣為將來 Apple Car 和自動駕駛做好準備。、
3.Siri 擴展:未來,你可以直接使用 Siri 叫車。你告訴 Siri 我要去王府井,Siri 馬上回答你「車已叫好,在樓下等你。」
而在這次之後,你會看到一些變化:1.你可以在滴滴里使用 Apple Pay 支付;2你可以是使用 Siri 叫車;3.說不定你可以在 iOS 地圖以及附近看到叫車功能,當你打開 iOS 地圖的附近點擊某個位置的時候,直接可以使用滴滴出行服務叫車。
? 本文版權屬於 newping.cn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商業使用請聯繫 newping@newping.cn 或微博 @牛評網。(文中觀點代表作者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理性討論。)
希望所有的中概股都學習滴滴,去美國講故事弄錢來補貼中國人,不要天天想著怎麼私有化去A股套錢坑害中國股民。
比如,聚沒有品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蘋果公司承認他們會故意讓舊手機變慢,但聲稱這是為了保護電池?
※大家對同步推這個產品怎麼看?
※Hopstop 是家什麼樣的地圖服務商?蘋果是出於哪方面的需求對它進行收購?
※以產品質量上乘服務優秀見稱的蘋果為何被中消協點名?
※如何提高 iTunes Store 資源的下載速度?
TAG:蘋果公司AppleInc | 滴滴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