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重新換一座城市做首都,那麼哪座城市最適合?
在不考慮遷都的影響,僅考慮國際形式,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及經濟條件的情況下。中國哪座城市最適合成為首都?
在我正式回答題主之前,我先寫一萬字漫話中國五大古都。混雜了一些地理概念和歷史概念,以及自己發明的概念,不好這口兒的知友讀起來比較繞,抱歉,但道理其實都很簡單。無論您讀到哪裡都可參看這幅圖1。
1、定都不是照著行政圖想當然的,更不是為家鄉作旅遊推介的。歷史規律很殘酷的,並非都向著美好的一面。都城的第一考量,是政權存亡,其次才是國家繁榮。這個是重點前提:都城首先是政權存亡,比如政權必須在背後所依仗的本土勛貴世家,及前方所面對得敵對勢力壓力間,取得一個平衡。很多人分析的首都在哪能提升區域或全國經濟,那並非擇都的第一考量。定都會引發都城經濟繁榮,但並非經濟繁榮就適合定都。這是一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首都並非就是最完美的城市,而是取決於戰略優先權重下的區位稟賦。把經濟、政治、軍事等因素考慮再多,不如直接看歷史的規律和選擇,以及其效果。單以城論都,大都是不切實際的。
2、首都有其歷史規律。即使重要歷史人物沒有順應歷史規律,歷史要麼給它硬掰回來,要麼讓他滅亡騰位子。當然,不同歷史時期,歷史所需的條件會變化。比如秦、西漢、周隋系的統一戰爭,就是當時逐鹿勢力順應當時歷史最佳區位條件的選擇。比如隋煬帝棄長安後玩脫,比如兩宋始終不得主動,比如平城六鎮叛亂,比如朱棣靖難遷都,就是歷史規律在主導勢力沒能完全符合歷史要求時,用它的方式做選擇...
3、歷史最擅長的手法就是讓群雄逐鹿。我們沒看到歷史上勝利的梟雄認真去選擇都城,是因為都城背後總牽涉政權所依靠的本土勢力,所以繼承性質的多,遷選性質的少。但歷史可以在群雄逐鹿的階段,讓不適合的政權勢力提前消失,所以給了後人一種錯誤印象:都城不用選,誰贏了就誰那地兒,哪個城市都能幹。其實符合歷史需要的都城,是早早就用鐵與血的戰爭遊戲篩選好的。在區位方面不符合歷史硬性標準的,在淘汰賽時就已經出局。
4、對歷史定都的規律,我大概畫了最上邊那幅草圖,不準確,但足夠反應一些信息。自周朝擺脫部落聯盟制,文化成熟,疆土真正涵蓋整個中國中東部大平原以來,中國歷史上出現的5個全國性首都,即五大古都,或者算上杭州的六大古都,都沒有逃離出我總結的這個都城歷史規律,即沒有脫離開類似三角形的華夏大平原腹地,以及它的三個角:北角、西角、南角。有人說,偏西的西安好像不在大平原上。其實西安也算大平原的西角,下邊著重分析。
5、為什麼說西安其實沒有離開大平原呢?先要說關中這個地形特例,並論述長安與洛陽的關係。關中是由北面黃土高原和南面秦嶺山脈,合圍成的狹塹新月型,黃河最大支流渭河衝擊平原。這裡坐擁古代耕力較好的黃土,適合早期農具作業,且水網溫和密布,作為歷朝京畿基礎設施完備,在公元10世紀以前一直是北方農業經濟高地。它三面高山環繞,只獨開東面是黃河天險,北接晉南汾河平原,南通河洛盆地與富庶的中原,也就是張良所說的彈壓天下之背,進可攻退可守,自身又有優渥的腹地經濟。關中地形在中國實在是一個例外,如同大平原向西伸出一把利刃鋼刀,直插入中國第二地理階梯,成就了關中關河四塞的形勝,也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最稠密人口分布線之一的,關中-豫西人口黃金帶。可以說,關中是平原西角向西的一個優質延伸,比大平原的南角和北角更長。那麼,這個角上同時坐落兩座都城,也是很可能的事情了。洛陽的確不在關中,但如果不看特例地形的關中,洛陽正好是在大平原的西角的頂點,剛好是大平原嵌入西邊那把利刃的起始點,像是這把利刃的把手。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坐落關中的西安,是大平原西角的西端,是西角的頂點。而連接關中與中原的洛陽,則是大平原西角的東端,是西角延伸段面向大平原的門戶。這條人口帶上的西安和洛陽,共同拉伸成了比南角和北角腹地更狹長的西角。這就是宋以前,都城總在西安和洛陽之間搖擺的原因之一,二者其實是同一個都城區位的代表城市。
6、大一統或建都頻次較高的都城,基本都設在大平原的三個角上。四大古都,就是西角的長安-洛陽,北角的北京,南角的南京(包括南宋杭州),且分別對應連接著大平原上(除多丘陵的齊魯)當時的三個農業經濟發達區:西邊的中原,北邊的河北,南邊的江淮。唯一的例外是准統一政權,北宋的開封。這個特例後邊我們再分析。
7、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7世紀,是黃河流域主導的陸權時代。從西周起,農業同樣發達且居高臨下的關中地區,通過面向大平原的東征,建立了西周、秦、西漢、新、隋、唐等首都長安的全國政權。而洛陽也憑藉中原之利,建立了東周、東漢、西晉、曹魏、西晉、北魏、武周等首都洛陽的全國或北方政權。可以說,在宋朝以前的2000年間,全國性政權或者北方准統一政權的首都不是在西安就是在洛陽。西安的政權,多是關隴本土貴族勢力建立政權前即為大本營。洛陽的政權,則多是為河北、潁豫、關中三方勢力建立政權後所選擇。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首都西安的政權,除了秦朝沒有抬升洛陽,和處於半分封過渡期的西漢,只在建國暫都洛陽時,討論過長安與洛陽的建都問題,其他那些首都長安的統一政權無不把洛陽提升到東都地位。而首都洛陽的朝代,除了東漢仍尊長安為西京,且將關中設為京畿,於是享國超過一個半世紀,另有武周未棄西都長安而穩定過渡回唐朝,其他未將長安設都的政權多為分裂或短命。這只是一個巧合嗎?當然不是,長安與洛陽是共同作為大平原西角的。
8、長安的優勢,在於關中作為獨立地理單元,擁有精緻的獨立經濟和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形勝。西周從周原遷都到豐京就是取臨近戰爭界限指揮中心之要塞,據關而守,遇變亦可退回根基腹地。秦的統一戰爭,是據關中、巴蜀兩大糧倉而蠶食東方。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坐滎陽以臨敵,而蕭何治關中供補給,雖戰役屢敗而國力愈加勝過項羽。以後,前秦苻堅,北周隋唐一系,甚至窮盡餘生欲攻打下中而未能實現的諸葛亮的隆中策,莫不是以此戰略制關東。關中在運河時代大平原經濟被完全整合之前,總能以小搏大,以作為優勢獨立地理單元,對碎片化的關東展現出壓倒性的個體優勢。可以說,以關中之戰略形勝、緩衝和縱深,雖經濟體量不及關東,卻總能對關東大平原坐山觀虎鬥,最終逐個擊破。長安的劣勢,則在於關中是狹長型的平原,統一之後,雖對中原仍有彈壓之勢,但對關東急迫形勢的應對,難免鞭長莫及。當關東地區農業從早期零星飛地式開發,逐漸整合擴充,趨於飽和時,中原以及大平原面對關中平原的體量優勢也就顯現出來了。版圖統一後,關中農業的個體優勢在大平原的整合優勢面前,不像碎片化的割據時期那麼顯眼了。這也是隋唐關中農業優勢在此消彼長中快要耗盡時,隋唐長安政權遷都洛陽的離心力也是最大的原因。而洛陽優勢,則在於緊鄰大平原,對大平原的內部控制力要強於長安,對西部外族壓力的緩衝區也要長一些。二者優劣正好是互補的。而洛陽的劣勢,與後世南京相似,相比長安遠離了外部壓力,意味著都城的一個重要作用被弱化,即天子守國門。
9、從周朝的西戎,秦漢的匈奴,魏晉的五胡,隋唐的突厥,吐蕃,回紇...黃河流域主導的陸權時代,中國的外部壓力重心始終來自於西邊。首都長安的時代,對外部勢力的抵禦性和擴張性都更顯著。而長安政權如周秦漢唐,也迫於有平原基礎卻無體量優勢,具有更強的危機意識,進行了多次影響深遠的政治改革,如西周禮制封建,秦漢郡縣集權,隋唐運河科舉,大大提升了長安政權的內政效率和政治競爭力。當然,洛陽政權也都繼承了長安政權的這類成果和方針,但顯得更為內斂,容易安逸。比如西晉洛陽城、北魏洛陽城鬥富風氣,往往緊接而來的是五胡亂華或六鎮起義的崩塌事件。在陸權時代,大平原西角所面向的西方大陸,正是華夏勢力擴張的劍鋒所指。將長安和洛陽互補的西角,則成為了那個時代對外、對內,掌控力度最佳的平衡點。這是歷史的選擇。首都長安的朝代,政治上更顯創新和擴張。首都洛陽的朝代,政治上更顯傳統和融合。而真正將長安、洛陽同時牢牢掌控的政權,才是真正的掌控住大平原西角的強力政府,才能同時最大程度的兼顧對外國土安全與對內交通聯繫,抵住西邊外部壓力與大平原內部離心力。不過,這個前提是版圖在長安與洛陽可影響的範圍內。當同時掌控兩都的唐朝勢力版圖擴張到中亞時,安史之亂爆發了,長安、洛陽都顯得無力。這種天子未動,國門漸遠的井噴式擴張,必然帶來區域牽制失衡的惡果。其實,中國在農業時代向西擴張的版圖極限,就是帕米爾高原了。
10、秦並巴蜀,咸陽所向披靡。漢開絲路,長安一時無雙。西安作為著名古都,今天常被說是西北偏城。但它的偏西給它的加成其實很大。因為它緊鄰西北和西南兩個重要版塊。
大平原西角持續了兩千年樞要歲月,得益於只有西角更有力量完成的兩項影響深遠的國家經略。一是秦並巴蜀,一是漢開絲路。秦在戰國統一戰爭期間,內政固然高效。但統一更深層次的因素之一,便是此前遊離於華夏文明圈之外的四川盆地,被秦併入版圖。四川盆地的次級平原面積廣闊,而且土壤耕力優越。這在當時華夏大平原農業開發趨於飽和的狀態下來說,無異於給秦國開了掛,直接打破了數百年未有大變化的區域力量均勢。下一次這樣的創舉要到東北平原納入有效管轄了。當然,也是變法後的秦國有了這個實力和超前意識,才先下手為強且能成功。此後一千年間,蜀道維繫著四川盆地與北國的政治、經濟的首要關係,盆地西中心城市成都,奠定了其巴蜀盆地傳統政治中心地位。要到唐朝滅亡以後,水運成熟,四川盆地政治經濟的首要關聯才轉向南方,此後盆地東中心城市,處在長江水路起點的重慶,其重要性漸漸大過了成都,一度取代成都成為巴蜀割據政權中樞,又在近代進階陪都及直轄市。
與四川納入版圖同樣影響深遠的,是漢朝開闢並持續經營絲路。不得不說,佔領河西走廊並不斷對其移民加深漢化,對文明存亡和國運影響甚大。牢牢控制河西走廊,不止是在經濟上維繫絲路暢通,保障陸權時代的國家商貿繁榮。更是成功切割並阻遏了蒙古高原勢力、青藏高原勢力、西域勢力三股外力的歷史合流,並成為今天順利接收歷史遺產新疆與青藏的淵源政策之一。儘管一直到唐宋,河西走廊還屢落游牧民族勢力之手,宋朝時這個格局一度被破壞,但充實河西的漢人,卻讓中原王朝最終收復河西總會成為歷史的必然。兩次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也給這個格局注入了新的生命。陸權時代,東、南、北三面險阻的華夏政權,保障了其唯一的西部向外通道,和西疆千里的戰略縱深。此後,中文明得以在全世界以獨一無二的安全格局下,安然得融合、成長和延續。
11、公元10世紀,唐朝和後唐相繼滅亡後,長安與洛陽就再也沒有成為過首都。華夏第一對最重要的雙城,一起退出了最高歷史舞台。大平原西角的輝煌已然過去。但第二對南北爭輝的雙城並未立刻進場。進場的,是北宋汴京,開封。開封、杭州、南京、北京,他們的陸續登場,都始於長安與洛陽還未退場時,就已經開始的華夏文明成熟後的第二個時代,運河-長江主導的陸權時代。
12、如圖所示,隋唐大運河的南線和北線,是在洛陽與開封中間位置交匯的。隋唐大運河的初衷,是為了迅速消弭四百年大分裂遺留下來的政治、文化、經濟隔閡,加速對大平原的民心統一和整合。但它的功效恐怕是遠遠超出時人的想像。這是一場直接改變大平原經濟版圖和力量均衡的物流革命,促進文明水平整體上了一個台階。大運河的北端點,就是大平原北角,後來的北京所在的幽州。大運河的南端點,就是大平原南角,後來的南京所在的江南。大運河的匯聚中心,便臨近開封與洛陽。這就是洛陽在隋朝和唐前期的鼎盛根由:它是大運河的目的地和大平原入京糧倉。運河到洛陽後,水運遇到了三門峽砥柱山地勢瓶頸。歷經唐朝前期不斷進行的水運改革,最終在開元年間取得突破,更多的物資可源源不斷沿渭水為長安供給物資,直通西北絲路。隋唐大運河剛剛好串聯起中國五大古都,這是巧合嗎?這是歷史規律,人類順應了而已。
13、開封,是五大全國性古都中,唯一不在大平原三個角上,而是身處大平原中心,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難稱形勝的首都。但是滅唐的軍閥,正是五代開封的勢力。而繼任五代政權的,也是繼承首都開封的北宋。為什麼這次全國性首都會例外?因為隋唐大運河,因為東西、南北人口經濟,甚至氣候之變。中晚唐,長安雖然仍維繫著最龐大的城市規模,但從地緣角度看,事實上已經漸漸衰落了。奉長安之文化,仰東南財賦以存立。這是作為西角的關中地區,在最後為都的歲月里,與作為南角的江南地區,在歷史上唯一一次短暫而密切的合作期。直到最後,水利荒廢,環境惡化,氣候變冷,屋木盡拆,人口盡遷,關中已然殘破。洛陽也隨著西角的衰落而一同湮沒。經歷晚唐長期的地方保護主義復甦,皇權與中央威信盡失。在以科舉制和募兵製為代表的庶族地主時代到臨之時,首先崩潰的,竟是皇權道統。五代崇尚暴力的軍閥走馬燈似的輪番稱帝。當民眾的國家共同體意識瓦解,版圖也必然四分五裂。到北宋時,當時的西北盤踞著西夏國,河西地區已不在宋境。而宋最大的邊疆壓力卻在東北方向,大平原的北角,始終落在遼手裡的幽雲地區。殘破的長安,既不安全,也沒有對準壓力所在。雖然宋開國皇帝曾想過遷都洛陽與長安,但以中晚唐內部藩鎮割據為鑒,實行強幹弱枝政策的北宋政權整體共識是,除了開封沒得選。畢竟當時運河開封到洛陽段已經阻塞荒廢,開封實際上掐著運河的中轉交匯點,掌控著全國的交通命脈,在大平原中心與北角上的遼國對峙,也是天子守國門。只是,北宋定都開封的代價太高,常年維繫龐大禁軍人數來彌補都城形勝的缺失,消耗著國家的內力。以弭兵求和為貫穿宋朝的基調,宋面對漢化的遼,勉強彌補了缺失北角的無奈,也始終無法在外部競爭中取得主動,使得外敵倒了又倒,而自己始終如履薄冰,如待宰羔羊。開封,終究是全國人口經濟重心由西向東,由北向南轉移過程中的過度性首都。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華夏政權想要強盛,絕不能讓大平原的任何一角,落入他人之手。縱觀歷史,逐鹿中原終成者,未出此三角。
14、秦朝漁陽戍邊引亂局;西漢白登負匈奴;東漢幽州助劉秀;魏晉北朝的鄴城,時名則蓋過長安與洛陽;北魏崛起;隋唐屢征高麗;河北范陽安史之亂;中晚唐河朔藩鎮的事實割據;宋無幽雲不興…這些源源不斷的歷史記載透漏了什麼信息?河北區域及北角的外部壓力和內部離心力,始終對定都西角的王朝呈高壓之勢。南俯河北平原的北角,恐怕是遲早會成長為天子守國門的北京,只是待西角完成歷史使命,西北壓力減弱後的時間問題。歷史總會通過群雄爭霸來完成這種轉換。北角,處在陰山、燕山二脈缺口處,位於草原與大平原直線距離最近的燕蒙通道和遼西走廊的交匯點,幽雲地區是比西角更直接面對草原的大平原腹地前沿。當北角成了外部勢力的據點時,不堪北角壓力,靠割讓大平原利益,強撐百餘年的北宋崩潰了。退到南方的南宋杭州政權,也依舊是外敵倒了又倒,而自己始終如履薄冰,如待宰羔羊。但是,和南京同樣身處江南,大平原南角,但更顯偏安遠國門的杭州,卻引領了江南和整個南國的進一步經濟開發。
15、定都開封的北宋,處在唐文化迅速擴散傳播,東亞各勢力整體性的後唐朝歷史進步期。在技術帶動的生產力提升下,在周圍強敵環飼的倒逼下,北宋開發了更多耕地,被動得在商貿領域也更為開放。但黃河流域,卻因為過度開發而環境愈加惡化。南宋遷到杭州後,大平原的南角,江南地區終於在交通革命帶來的持續繁榮中,取代中原,登頂大平原的經濟重心,成為天下最具壓倒性的稅源所在,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靠著長江與運河的水運革命,四川盆地,江漢地區,江南地區、江淮地區等南方各大經濟高地也被整合串聯。江南經濟已是首屈一指,南國的力量漸漸強大。大平原南角此後逐鹿中原的政治資本也由此提升。
16、杭州的南宋政權滅亡,時名元大都的北京蒙元政權統一了。公元13世紀以後至今,歷史步入了北京與南京的雙城時代。北角與南角博弈的第一個回合,北京勝出。大平原北角的北京,首次成為了全國性的大一統都城。糾纏了大一統秦漢隋唐宋一千多年,來自河北方向的巨大壓力,終於變成了推動中華的動力。元大都的選定,其實也符合之前提到的歷史規律:在大平原的北角上;背靠蒙古高原,南俯漢地,是壓力所在,可謂是為蒙古民族版天子守國門。當然,當時的北京經過遼南京、金中都兩朝作為都城開發,經濟繁華,而且當地漢人對外族的不適應感最低,民族融合程度很高。北京在燕山南麓,遇變易於退回蒙古,這也是蒙元定都北京的原因。而西角則在元朝更為蕭條,大運河終於徹底不再向西拐個彎。連接南北西三角的隋唐大運河,就此換成了連接南北兩角的京杭大運河。不過見多識廣,文化取向多元的蒙元並無意深耕漢地,甚至排斥漢化。在首都問題上,還在漢地元大都和蒙地元上都間搞平衡。結果是未過百年,就被趕回了草原。而這近百年,還有70年是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兩個皇帝湊出來的。
17、當南方經濟得到南宋的全面開發後,明朝開國,大部分精力是用在與那些長江中下游,同為南角勢力的漢族復辟政權,進行長期競爭。因為蒙元民族融合的完全失敗,以及對宋元之際慘烈損失的北方人口未能有效恢復治理,在南角勝出的南京明朝政權,後來北驅韃虜,統一中國倒是沒有太多懸念,成為歷史唯一的由南向北統一的王朝。早就歷經六朝與南唐等半壁首都,代表南角的傳統都城——南京,終於第一次成為了大一統首都。這一次南北博弈,南京勝了。這背後仰仗的是江南更為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取代了中原的文化實力,對元代一蹶不振的北方人口之顛覆。可是,蒙元並沒被徹底消滅,而是退回漠北,意圖復辟。明朝初年的版圖,從東北到西北,再到中亞,是北元、東察合台汗國、帖木兒帝國,剛從蒙古手裡收復漢地的大明幾乎被蒙古各大汗國勢力包圍著。局勢並不十分樂觀。當初從江南起家反元的首都南京,雖坐擁華夏膏腴重地,但對於大一統明朝的外部壓力,明顯鞭長莫及。明太祖甚至曾派太子考察西安,可見當時明中樞對遠離外部壓力所在的危機感是十分明顯的。作為軍事戰略家,明太祖對都城問題,顯然是有過深思熟慮的。明朝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似乎勢不可擋。
18、保持內部區域力量平衡,就要強幹弱枝,在首都集結壓倒性的兵力。而要高效抵禦外部力量,則要將重兵集結在外部壓力所在的方向。同時兼顧兩者,政治中心與抵抗外力中心就必須重疊一致,即天子守國門。歷來,大平原南角的南京,雖有虎踞龍盤之形勝,鐘山毓秀之文華,但卻無法為統一中國承擔北部邊患之憂。六朝相連數百年,南京何曾是人們所說短命之都?根由不過是,南國半壁下的國門在南京,而全國一統下的國門不在南京。南角歷來比西角和北角更安逸,僅此而已。但明太祖或許驚訝且失望於當時關中的蕭條吧,加之政治因素,考察西安一事後來不了了之。更重要的原因,大概是西安也同樣距離外部壓力所在的東北方向太遠。明太祖,最終沒能下定決心放棄富饒且在政治上駕輕就熟的江南故土,而採取了另一種替代遷都策略。那便是,倒退回強枝弱乾的時代,重啟廢止千年的軍事實權分封制,將兒孫封王,派往邊境各處抵禦外敵。明知後患無窮,但這或許是一個出身貧寒而造極,無法交權予草莽勛貴的老人,最後的無奈。但替代遷都的分封策略,並沒能避免都城的遷徙。這就是歷史的規律。除非政權甘願與都城一起毀滅,否則歷史終會讓後來人迫於壓力而重新選擇。人的意志可以減緩或加速歷史進程,但無法改變歷史的方向。明朝遷都的必然性,就源於首都必然的使命和邏輯:內部穩定需要強幹弱枝,外部穩定需要天子守國門。很多人一味用經濟視角解釋首都,甚至認為歷史上天子守國門根本不存在...其實道理很簡單,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老母雞不可能躲在一串小雞的後邊。
19、當分封的實權藩王帶兵攻破南京城,首都南京的宿命就已經定下了。而這位藩王,恰好是坐鎮北京的燕王。其實也是必然。壓力所在,即精銳所擋。拋開人物視角紛雜的歷史記述,天下為全國最精銳之師所取,實則是順理成章的邏輯。已經成功的人,可以找出很多的理由證明自己的果敢與優秀,但歷史宏觀規律從來只認概率篩選,更強大則更勇敢,更具有實力則更可能成功。史上唯一藩王奪權成功的明成祖,馬上進行了更徹底的削藩,並遷都北京,重啟強幹弱枝的政治方針。這是被歷史洪流裹挾的大勢所趨。當然,明朝最終的失敗,與分枝越來越多的藩王佔用了巨大的國家財政有關,這也是明初留下的後遺症。南京,成了陪都,不敗而敗。這一個回合,北京勝了。
20、明朝中樞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大平原北角的北京度過的,而南角作為陪都南京轄區的南直隸,也被經營的越來越繁華。這個時期,世界性的海權時代已經悄悄走來。從鄭和下西洋,到實行海禁避風險,再到從海而來的海盜走私、倭寇之亂,最後到解除海禁,大量白銀從海上流入,荷蘭人佔據台灣島,葡萄牙人建立澳門殖民城市,萬曆年間日本侵朝…越來越多的變數,無論好的壞的,來自於大海的方向。當然,此時真正的外部壓力,尚是東北陸上的外患壓力。但明朝卻是首先被內部壓力壓倒的。內部壓力有兩個,一是薄弱治理下的西部亂局,二是利益固化下的南部朋黨。固本漢地近三百年的明朝終於,在糜爛的北方被戰火反覆蹂躪,繁華的南方隔岸自保的冰火兩重天里,轟然倒塌。推動本地繁華總是地方政府的目標。消弭地域差距,均衡全局則是中央政府責無旁貸的使命。明末顯然沒有做好這一點。滿清以東北外族身份再次入主北京,公然表明自己與蒙元截然不同的,繼承明制的漢化決心與立場。所以蒙古未有百年之運,而滿清卻有近三百年江山。而在代表階級這根基已經爛掉的南明朝廷,雖然在南京展開一幅長期南北對峙架勢,但未到一年就政權潰散了。這一回合,北京又完勝了。
21、滿清大體上是繼承明朝制度的。包括明的首都北京。當然,也有和蒙古人一樣,方便遇變退守東北的考慮。但清朝卻填補了明朝的格局漏洞,加強了對西域的征服。恢復了漢唐時期,華夏腹地的西北超長戰略縱深。而且以共主之姿對西藏蒙古實行了比明朝更深度的羈縻統治,疆、藏、蒙、漢四大民族盤,加強了以滿為中心的全局平衡,強化了清之於「天下」的法統。對富甲天下的江南地區,清朝也實行了恩威並施,有效的政治壓制。避免了明朝西角薄弱,南角膨脹的格局缺陷。可是,清朝的敗筆卻是在世界性的海權時代全面降臨之際,把大海徹底忽略了。
22、晚清,當真是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北京,也是天下少有的依山襟海之地形。東有渤海灣如內湖,西有太行為險阻,北據燕山為屏障,南俯中原取輜重。但這樣形勝的首都,在巨大的技術和意識差距下,仍兩次被小股西洋軍隊攻陷。另外兩次戰敗則是被威脅攻陷北京,其中一次是海上的日本人。甲午戰敗,渤海灣的海上第二道屏障,中國的藩屬國,朝鮮半島,在這一次被日本佔領。東南海上陸衛台灣島也被殖民。其實,清首都北京的窘境,是文明階段的差距,不是都城自身的問題。但是當首都本身對全國內政控制力下降時,政權也必然處在風雨飄搖中。這個時候,大平原西角和南角都沒閑著。西北出現了動搖西角的陝甘回亂。清廷以二千餘萬人的慘痛人口損失為代價,平定了西部。而南角,則是衝擊更為激烈的太平天國建都南京。滿清上層不得不向漢族地主階級做出了民族利益的讓步,才終於平定太平天國,給清朝續了半個世紀的壽命。這個回合,北京險勝一步。但是始終懼怕民族主義意識覺醒,而固執地堅持儒家天下觀,卡住現代化認知無法前進的滿清政權,卻在全世界向面向底層的民族國家轉型的道統革命中,不可逆轉的繼續衰弱下去。
23、清朝對中國版圖影響最深遠的一件事,不是收復西域,也不是羈縻青藏,而是陪嫁了整片東北平原。相比明朝對東北的羈縻,清朝對自己的龍興之地已然能夠直接控制。這個文明推助意義,堪比先秦時四川盆地劃入華夏版圖。事實上,此前長安之所以強,因為早先牽連著巴蜀,後來牽連著河西走廊。後世的北京之所以穩,也因為牽連著東北。清朝第一次將遼東以北的廣大東北區域,牢固控制在手裡,雖然對它的經濟開發實際要晚一些。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長後,通過闖關東、走西口這些人口大遷徙,開發了東北的當世一流的農業潛力,加速連通了華夏腹地與北方民族地區的血脈融合,更讓今天的中原政權得以對東北與內蒙跨過羈縻統治期,直接實現了強有力的管轄。但是,海權時代的中國地緣環境極度惡化。整個北方,從西域到東北,漫長的北國境線誕生了20世紀最強大的陸上龐然大物——蘇聯。外蒙因此被獨立出去。而在漫長的東南海岸線,崛起為亞洲第一強國的海島日本,如餓狼撲來。當然,在這之前,它已經鯨吞了滿清的嫁妝——東北大平原。外部壓力前所未有的劇烈,當時的南京政權是否鞭長莫及,力不從心?
24、北京是一座幸運的城市。作為明清古都,在辛亥革命的改天換日,以及後來的解放戰爭中被完好的保存了下來。當定都南京的革命政府,與清朝權臣決議何談組建新聯合政府時,北京也曾幸運的被更具實力的北洋政府定位了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方面,想的是用現代玩法日後把首都名分拿回來,北京方面,想的是先佔住再用傳統權力,先把首都名分定下來。這種各懷己思的鬆散聯合,註定會讓中國的政治版圖四分五裂。這個北洋政府的全國性首都北京,和後來的國民黨全國性首都南京,實際都只是名義上的。這個回合,南北兩京誰也沒贏誰。積貧積弱的中華大地,軍閥割據,政令不通,倒是真的輸了。
25、定都在南京的國民黨,日子是真不好過。不過作為並未實質統一的名義中央,南京,既不遠離繁華之地,又將國都至於大平原一角,準備時機成熟便掃蕩群雄,也是歷朝南方政權的首選。只是苦了北邊一眾軍閥只一隅之力,根本無法招架陸上強悍的外敵,只會在國、共、外地之間大搞虛張聲勢的平衡。而且作為大平原南角的南京,面臨來自海洋的直接外部威脅,遠不及陸權時代那麼安全。於是有了近當代第一慘案,南京大屠殺。那是日本攻下中國心臟,每個日本人都堅信能夠吞併整片中國大陸時的瘋狂吧。抗日戰爭中,北角與南角都淪入敵手後,大平原只剩西角在勉強支撐。可是此時的西角對國民中央來說,也被內部紅色邊區勢力所籠罩。真正支撐起中樞功能的,是以重慶為都城的四川盆地。此時,無論從地緣、經濟、技術各方面來講,中國都是將亡的頹勢。但在底層個體民族主義覺醒,現代民族國家疆域概念深入人心的近現代,日本人如果沒讀過魏晉四百年亂世,胡夏間是如何持續進行民族融合,也就意料不到打道回府是必然的事情。國際環境的驟然改變,就是歷史規律去伸手選擇了。歷史洪流中,逆流者搏得一時之浪,終會力竭而捲走。只是,人的壽命不長,視野太窄,當下利益太重,總是當局者迷,又容易昏頭自信,付出害人害己的代價,才看清歷史的方向。
26、一根筋的人看待歷史,見歷史人物犯一錯,便認定其所做皆錯,見歷史人物自私一回,便認定其所謀皆私。但歷史有其規律,如我開篇所說,歷史並不站在人的立場上,並不是非要選擇那些人類看起來美好的。宏觀歷史的選擇,是伴著微觀的鐵與血的,是殘酷的,但方向和結果,一定是向前的。好壞優劣的歷史人物,可以憑藉人類個體權力意志的極限,加速或延緩歷史的進程,但無法改變歷史的走向。國家社會中,普遍的共識、意識與需求,才是推動國家的真正引擎。人類領袖,如果非要逆著歷史的規律來,歷史當然沒法去勸說,只能以結果毀滅之,騰出地方給別人。反之,縱然千夫所指,但如果現實成功了,長久了,那便是被歷史所選擇了。偉大的人,扭不過歷史,但絕對不傻。
27、我看過西安、洛陽、南京、武漢、杭州都編過同樣的段子,或者說直接改了個地名:建國初,XX差一票就壓倒北京成為首都。為毛每家都只差一票?首都也能投票選?萬字長言理理自己的認識後,下面我正式回答一下題主這個問題:沒有比北京更適合做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的了,換哪都是瞎折騰。(我是西安人,只去北京旅遊過一次,對它沒有特別深的感情)
28、今天北京的首都優勢:(PS:請把首都圈看做一個整體,單看城市行政區劃沒用,否則無法理解雄安的出現,這本就是強幹弱枝)
a.海權時代,海運為國際發達體間主要連通方式。北京區位臨海,有中央直轄的天津港為直屬海上門戶,不失沿海海運優勢。這一點很重要,海路可以更牢固掌控廣州這樣遙遠的港城重鎮。
b.北京臨海,但不似江南地區的南京、上海,在海上無險可守,海洋門戶洞開。北京西有太行,北有燕山,東有渤海為內湖。渤海內有島鏈為海上屏障,又有遼東半島旅順、膠東半島威海呈掎角之勢在陸上拱衛。(五大戰區的北部戰區會有山東半島一塊飛地,就是為這個防衛功能)這樣的形勝,當今中國獨一無二,放眼世界難尋。
c.北京南俯中國中東部大平原,一馬平川,交通、經濟發達便利,與江南經濟中心以京杭大運河,現在主要是海路連接。對於首都而言,物資供給猶為重要。
d.北京處於黑河騰衝人口線以東,是傳統漢地,人口密集。首都圈的周邊經濟,雖然消費經濟薄弱,輕工業不及南方,但建國後重工業密集布局,軍工生產能力一流。對於首都而言,經濟層面該權先考慮周邊區域一產和二產。生產型的一產、二產比再分配型的三產更重要。一產代表生存能力,二產代表掠奪能力,三產和平時有助推動繁華,危局時卻難堪大用。
e.北京所在的河北平原所在的整片中國中東部大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傳統農業區,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而以緊鄰北京的山海關為唯一要塞通道,且屬環渤海運輸便利的東北大平原,則是今日中國第一大平原,最發達的農業區。產糧區,從古至今都是政權賴以生存的生命。北京連接了中國最大的兩個農業區,在今日中國,絕無第二城可比。最早的長安-巴蜀盆地不能比,後來的南京-長江中下游平原也難比。
f.北京向南,是大平原腹地廣闊。北京向北可快速到達東北,遇變易據關而守,緩衝區位條件優異。
g.當代中國,東北方向依然有不穩定的朝鮮半島,接壤著大國俄羅斯,是日本諸島登陸最近的據點,也直接面臨美國的亞太利益圈,以兩條島鏈抑制著中國海洋戰略。而且還有一個內外分治,存在不確定性的蒙古民族問題。陸上的外部壓力重心如今仍在北京扼守的東北方向。作為沿海地區,北京也足夠承擔來自海洋的壓力。北京仍是天子守國門,強幹弱枝之最佳處。
h.這個雞肋一些,北京是全國性首都時間僅次於西安的著名古都,也是始終沒被破壞的近代首都,格局很開。時間上將來很可能會超過西安。且都城建築遺存全國最多。北京並不是沒有古都味兒,是太大了,古都味兒沒散開。這些都是北京的都城稟賦和歷史遺產。
29、對於企圖靠首都拉動人口的論調,我只想說:首都的人口多是首都的結果,不是首都的目的。如果為了發展人口搞首都,搞十個八個平行首都不就行了?當然不行。難道首都里本應一個辦公室辦公的公務員們,開個會也要天南海北的開電腦遠程嗎?那是什麼行政效率…早各自為政了。
那些把首都拉到西部人口稀少的地方鞏固邊防,震懾獨狗的說法…我想說,中國發展到今天,那些人口稀少的地方,本身就是人口承載力不行的。毛爺爺拿下這些地方,就是因為它人口太少,無力擺脫我們的經濟輻射和軍事控制。真掐斷他們資源,可能他們自己就倒了。但我們不是想周邊環境惡化。在中國這個大地理單元中的所有民族,合力成今天的中國,是各民族共贏的最好結果。今天中央集權的統攝力足以保障領土完整,我們應該提防的是人心混亂。人心總嚮往美好,就總覺得現實政治應該和嚮往中更好的一樣,其實最後可能成了中東那樣的亂局,那是各民族最差的結果。還是那句話,歷史的選擇,不都是最美好的。納什均衡中,個體的次優結果,其實是共同體的最優結果。要看清並順應。
另外,我專門畫了黑河-騰衝人口分界線。那些把首都放在人口稀少處吸引人口,帶動區域經濟的,你們知道關中不?就古代長安那地兒的。唐以後環境惡化了,於是1000多年再沒當過首都。但這所謂的惡化和殘破,到今天承載個2000多萬人還是沒啥問題的…你給首都放到沙漠綠洲里…美國總統來訪問了,停水了咋辦?人口線以西沒有出過大都市,本身就是人口承載力不行。別因果倒置。而且你首都放那了,區域稅收少,這邊兵源稅源充足的富庶地區天高皇帝遠,分分鐘自立然後滅你信不信?
都城,是天子之居,中央所在。而天子和中央是行政鏈和執法鏈的最頂端,是行政和司法最高解釋權所在。反而沒有更高層級的庇護。在合法性或牽制體系衰弱失衡的時期,由巨大利益驅動的複雜政治博弈中,法律是無法有效保護最高統治者個人或頂層群體的。即使是現代化的今天也一樣。現代國家政權的法統穩定,是來自於更加強大而透明的行政牽制體系,但其相對最大的制度盲點依然在體制金字塔最頂端。首都必須考慮這一點。首都周圍至今是全國集結兵力最重的區域,而統治者歷來對軍權的掌控極其敏感,就是明擺著的事情。怎麼可能讓首都置於弱地。
另外,有人說哪哪可以做文化首都…文化部遷過去就是文化首都了?歷史牛逼就是文化首都了?現在大部分人都是流行文化粉好不,你咋叫人喜歡你那種文化呢?比如我們西安,被有些地域黑黑慘了,統一不了思想,強說成文化首都那不是騙自己么?
30、陪都。人們認為今天中國沒陪都。名字沒那樣起,不用那麼死心眼。拋開行政職能不說,僅論城市地位,直轄市就是陪都唄。經濟中心陪都-上海。直隸港陪都-天津。震藏、懾南、保江陪都-重慶。以現在和平發展為主題的世界形勢,可能暫時還不需要第五個。現在交通這麼發達,信息這麼快速,哪裡鬧事,人口線以東,隨時幾路同時撲過去。下一個可能是台北吧。
31、50年代,梁思城屢諫不成,眼看著北京城牆被草莽英雄們以建設為由拆掉,不禁失聲痛哭。但是後來,他的學生周干峙頂住巨大政治壓力挽救了風口浪尖的西安城牆,他的關門弟子張錦秋院士則把他的建築理念和文化理想灌注到了西安這座城市中。梁思成當年為北京城牆公園所描繪的美好藍圖,最終在半個世紀後,竟由西安城牆去實現。雖然這座城牆,遠沒有建國初還完存的北京城牆那麼恢弘大氣。發現城牆殘垣就立馬建設遺址公園的北京市政府,看到西安城牆如今的文化價值,是否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力量?歷史的選擇,篩汰方式是殘忍的,並非總為人類留下最真、最美、最好的。但歷史的方向,一定是向前的。
如果是固定地點:
當然是新疆南部,天生的自然條件差,基礎環境惡劣。羅布泊這種類似的地方:
1,如果向東南沿海遷,東西部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執政者越來越不能體味民間疾苦,最後的結果必然比現在更嚴重。
2,向西部遷,將人才,資本,文化影響力介入到中亞,消滅或者降低YSL文化的影響力。同時也必須帶動大規模的漢人西進。
肯定有人說:條件差,沒有水,沒有這沒有哪。
羅布泊這種條件差的地方,本來就是需要改造的。人類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依賴於技術與知識,要不然以色列怎麼辦。
不開玩笑的說,或者80年遷都到羅布泊的話,滴灌技術最好的可能是中國吧。
沙漠改造技術,生態林技術,這些東西 都可能中國做到最好。
這些東西慢慢到傳到中亞,實現最終世界人民大團結也是好事嘛,就是退一萬步說,你有技術把撒哈拉給改造了,就算把這個基礎技術像基建這種技術基礎,輸入到中亞,中亞的國家更多的植被覆蓋,土地肥沃,吃的飽,穿的暖,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這也不是壞事嘛。
有助於消滅中國東西部差距呢。
萬一再過30年,或許南疆的本地人,以中華民族正統自居呢。
拿交通,物流,經濟這種經濟成本算這個,一點不科學。說好比說是YSL主義頂得上30顆原子彈一樣。
首都是行政權力輸入出,說穿 了就是官居老爺最多的地方。讓官老爺親自體會人民疾苦,比經常 去各地視察,效果來的快多了。
首都是權力中心,是利益分配與結算中心。
1 征地成本低,把中國當前落後的低端產能再用一次。既然是建設首都,全國人民都應該出力,參考奧運。把新疆的高速,鐵路 密度大幅度提高。
羅布泊這塊,這麼大面積,幾乎不存在征地成本吧。也不存在本地的既得利益集團,參考 天天傳說深圳直轄,那現在在深圳有400套房子的深圳人,真是一個利益階層了。
大家都是移民來羅布泊市的,不存在一些地方特有的地域QISHI。
2 加強大眾對於新疆的了解。你算算你們身邊的朋友,因為開會,報道,公關,公事,私事去北京的頻率。特別是媒體從業者,會客觀的真實的讓全國人民了解新疆。
3 首都都在新疆,你們居然說新疆是DONGTU的,誰信?領土歸屬力加強,文化影響力增強。
4 人口,28個部委,外加一些大公司,能帶多少人過去。因為服務這些權力的核心人群,有會有多少人過去。首都的榮耀不是在於從全國各地吸了多少來,而也在於為中國的繁榮穩定做出了哪些貢獻。
5 美國的賭城沙漠里都能建起來,我們的基礎建設能力又不比他們差。
新疆建設好,就是一路一帶,西進運動 ,馬歇爾計劃的試驗區(特區,樣板間,模範)。
6 你們個個都了解日本韓國香港東南亞,但真的不太了解哪些斯坦們?畢竟因為地址原因去的太少了。在這裡了,去北京總部開個會,順便來了斯坦一日游。
7 我們走了特色社會主義主後,分化力量以後越來越明顯,就是窮得越空,富得越富。我記得政治課說過,人能勞動是區別於和動物的最大特點。同樣的人的主觀能動性,也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基礎。要不然天天上 珠峰的都是一些2B了。
8 一些小事吧,新疆地質災害多,水資源少,官老爺明白體會這些多了。才會從小處有更多的危機意識,節約意識吧。好吧,其實越窮越苦的地方,越容易把一個事做到極點,瑞士的做表的就是把一個鐵疙瘩做成表才能有最大價值,滴灌就是把一滴水的價值最大化。這才是現在科學技術高精尖的倡導吧。
9 早期定在長安,後期說是慢慢運糧不方便,就遷移到交通發達一些的地方去了。也有說從南京到北京是天子守國門的,北京到喀什的距離實在太遠了。宋明清,幾乎在中亞地區就是維和般的存在,沒有影響力,存在感,領導力。
現在輪也輪得到羅布泊了吧。不是說一路一帶嘛,這樣馬歇爾計劃才能更好的執行吧。
再也沒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
明清定都在首都已經是戰略收縮了,特別是清,少數民族從來就沒有想過太多王霸下天,明代房子修的好,當然在這個基礎上,圖省事。我們現在看看,所有圖方便 圖省事做事的結果。
當然到工業革命後期,以及什麼海洋文明(侵略者倡導的),這個我不懂,不敢說太多。
現在已經解決了糧食的運輸能力吧。北京不夠用就能南水北調,羅布泊水不夠用,怎麼沒有修一個運河呢,就是沒有人啊,沒有人啊。
10 現代社會應該有現代社會的樣子嘛。北京 西安 這種城市都是農業時代的規劃,建設。
新中國當時可能也是廣大老爺,覺得只有占著北京城才是執政的開始,這是一種不自信。
就好比有傳國玉璽,才可以執政做皇帝一樣。當然客觀原因也是沒有大規模的建設能力。
羅布泊做首都,體現工業文明 ,科學規劃,信息社會,把中國當前最先進的技術給官老爺用用,這樣不是不可以,權當推廣吧。 過去我們是兔子,現在我們這大野兔,想與熊謀皮。
11 再想想嘛,秦修長城漢揚威,隋建運河唐享福。美國有一個密西西比河 ,我們在西部是不是也可以有一個 鐵路版的密西西比河。就算玩笑的說,慶豐被改代了,那功績在那放著,中華民族的會發達嘛。希特勒讓德國騰飛,斯大林讓蘇聯進入工業化。值得。不是寫點小說,說說情懷的都叫知識分子。改造自然,造福萬民的才是知識分子,有方向有理想的才是知識分子嘛。
沒有指向的那是宗教分子。
首都建設原則:
哪裡窮 哪裡危險,哪裡控制力弱,哪裡影響力小,存在感低,就把國家權力中心搬到哪裡。
流動首都:
風水輪流轉。一直覺得我國首都應該換著來,同時省會也是嘛,換一個省長,換一個省會。這樣才能把像一些差一點的地區發展起來,我們看看,湖北就是把全省資源拿來發展武漢了,四川幾乎就是發展成都 了,多虧宜賓 瀘州離得遠。好像也只有山東,地級城市全面發展。就這樣青島還想一直想直轄。哈哈。
泰國這種,只要曼谷不亂,其他地方死幾萬人都沒有事。所以國家把資源全部用來發展曼谷了。
我們現在也差不多這種形勢。只要北京的大媽擁護中央,那其他小地方死幾個就是一個P大點事。
最大的阻力其實就是現在北京擁有資產與房產,一個首都變成了河北的省會,然後 現在按揭房子的人,或許房價被腰斬。還有就是佔有多處小四合院的大老爺也不同意啊。
這樣一來,就變成了為國接盤的大接盤俠了。
我也是胡編亂造的。大家權當一樂!542B。自己先把我自己黑了,免得你們黑。
一切不以修憲為前提的遷都都是耍流氓。
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138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
地球外軌道,新北京太空城
完了,開始報家鄉名字吧。
樓主的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除非有嚴重的政治因素,一個國家是不會輕易易都的。
況且帝都作為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具有作為國家首都的全方位優勢,它的政治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在未來一個世紀內幾乎不可能被超越。
以下均為本人YY腦洞。
我建議在廣東廣州郊區的大蚝沙島上建造一個面積為1平方公里的新型首都「大蚝沙城」。常住人口控制在10000人左右。
為什麼要選擇大蚝沙島這麼一個小島嶼作為首都的建設地?
因為體現一個國家國力的標誌,很大程度上是看這個國家的城市建設水平。美國之所以看起來厲害就是因為有紐約曼哈頓區,芝加哥中心城區這樣高密度的建築群。相反你看北歐國家或者加拿大,就算它們也同為發達國家,但是看起來就是像大農村一樣。
那麼為了體現高密度,應當把城市建的小一些,而且最好是在島上能和周邊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為了達成這一點,需要尋找一個面積為1平方公里的島,而且還不能太偏遠(像舟山群島就不太行)。這樣看來,大蚝沙是絕佳選擇。旁邊是廣州郊區,比較荒涼,正好能襯托出大蚝沙城。
為什麼要造大蚝沙城而不直接選廣州為首都呢?因為我們需要營造一個首都圈,首都圈內必須全部是城市。珠三角城市帶已經給我們營造好了城市圈的外圍(廣州,佛山,東莞),我們需要一個城市核心。而首都不是「最大城市」,首都需要的是「首善」,甚至可以說小一些更好,因為可以將財力集中,建造的更繁華和夢幻,應用更多無法大規模應用的頂尖科技,甚至可以營造「立體都市」(就像重慶,但重慶是依靠山勢造的,不是高樓大廈堆出來的)。而這一點廣州這麼大的面積是無法大規模做到的,所以只能選廣州的一小塊地方來做。你看巴黎城區那麼大,但是巴黎作為首都的部分其實很小,很多地方都歸別的省管(比如凡爾賽)。倫敦城區更大,但是倫敦市(London City)的面積只有2.6平方公里。
為了建造大蚝沙城,首先需要將黃埔大橋改修一下,使黃埔大橋可以到達大蚝沙。將大蚝沙東面的碼頭改造成港口。並且在大蚝沙城的西端修建CR(China Railway)大蚝沙站,將其和CR廣州東站用鐵路連接。然後在大蚝沙城建造地鐵,設五個站。分別為大蚝沙站(和CR大蚝沙站連接),神沙站,銅鼓沙站,菠蘿廟港站和中國大樓站。站距大約在500米左右。大蚝沙站可以和廣州地鐵5號線的文沖站接駁。這樣交通方面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大蚝沙城的建築,需要遵循兩個特點:佔地面積少,建築要高。建築要盡量造10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營造出曼哈頓的感覺,來顯示中國的繁榮。
中國大樓是大蚝沙城的地標建築,設在大蚝沙城東南端,高度大約在30層左右,比市內其它的建築要矮。沒錯要矮,因為政府機構太高反而不威嚴了。這裡需要將黨中央和國家的主要辦事機構都放到這棟樓中,所以佔地面積可以比較大。國賓館和大使館等則設置在西北側。在中國大樓前面可以造一個類似梵蒂岡聖彼得廣場的小廣場(大約50000平米左右)和噴泉什麼的。
大蚝沙城除了黃埔大橋,其它道路都是二車道,節省更多空間給建築。堵車不必擔心,大蚝沙城的居民不會超過12000人,而且其中數千人都是國家級或部級高官及其家屬警衛醫生等一干人員。普通平民大約只有7500人左右。
大蚝沙大學也可以建造,但是受地域限制撐死了也就是個普通一本,而且因為只有一棟樓,所以只有政治和經濟相關的專業,可以參考位於東京澀谷的日本經濟大學。至於其它專業,坐幾站地鐵就是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不謝。
很多回答說西安,難道我國還要走回「大陸帝國」的老路?還想不想「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八方」了?
是沉醉歷史,還是面向未來?這是個問題。
西安和洛陽的輝煌已經成了歷史,從歷史的紙堆里翻不出海洋戰略和商業興國,更找不到民主和科學。
遷都到漢唐古都,只會離漢唐盛世更遠。
北京這麼堵的,甭遷去別的城市禍害人了。
【不吹不黑:鄭州】【其次西安,天津/廊坊,合肥,南陽】都能承載千萬人口!
考慮到首都的帶動作用,沿海地區其實都不需要首都去帶動也會有大都市,也會很發達。
邊疆地區不太適合設置首都。
長江地區沒有首都也有大城市也會很發達。
只剩下了黃河中游:這一地區是中國歷史上的首都最密集的地區。
考慮到西安真的太偏西了,
設置在河南比設置在西安能帶動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地區。
又考慮到開封真的太落魄了,洛陽太盆地了,無法承載千萬人口。
那麼作為河南省會的鄭州目前是合適的。
……只不過國家不會這樣去做。
鄭州歷史有點薄弱,遷到這裡名不正言不順。
而國家對西安的城市規劃,一直是當作一個門面城市、首都規格來營建的。所以國家可能會選西安。
但我建議是鄭州。如果拋卻歷史的因素,這裡應該是一個選擇。
——————
其實【天津(或廊坊)】也是一個選擇。可以更方便的發展首都經濟圈。
其次【合肥】可能也很合適,南北的中心,同時靠近沿海,千萬人口可以承載。
當然【南陽盆地也很合適,適合作為一個高科技的首都】,不過這裡作為腹地的腹地,更適合做戰略核反擊的指揮中心(緊急情況下的代首都),和平年代就把這裡定為首都,有點不思進取,過於追求安逸。謝邀。我來分析一下首都的需要的條件。
1.經濟因素
在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首都基本都是處於一個經濟發達地區(至少也是次發達地區)。中國不可能像巴西那樣在經濟不發達地區新建一個巴西利亞。根據十三五城市群規劃,我們認定大部分城市群中心性城市可以作為備選項。
「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晉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2.交通位置。
首都的交通位置十分重要,需要盡量能夠溝通更多的方向。所以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黑龍江、雲南、廣西、海南、台灣是不行的。
首都需要鐵路交通發達,所以吉林、遼寧內蒙古、安徽、寧夏、貴州、福建、山西、香港、澳門也不行。
3.國防安全
沿海和邊疆省份不能建首都,因為這裡是敵人入侵的第一個台階,一旦首輪攻擊打到首都,後果十分嚴重。被篩下去的省份可參照交通位置篩下去的那些,外加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北、的沿海城市以及上海和天津。
小結:
現在備選項還剩下陝西、湖北、河南、江西、湖南、重慶,以及沿海省份的不沿海城市,即使選擇,也無非是以下城市:西安、武漢、鄭州、南昌、長沙、重慶、石家莊、濟南、南京。
河南和山東人口實在太多,並且其傳統思想觀念和地方風俗還是很濃厚的,不適合新建首都,排除鄭州和濟南。
新首都不能污染太嚴重,石家莊也是不行的。
新首都不能離長三角太近,否則中國的中心全都集中在長三角,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可不是什麼好事情。所以南京和南昌排除。
長沙和武漢比較近。考慮到武漢有長江這條黃金水道,交通能力比長沙要高一級。外加趙家人可不一定喜歡湖南這紅色的地方…
最後剩下西安、武漢和重慶。
如果力促西部開發,西安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力促中部崛起,武漢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力促唱紅打黑,重慶是很好的選擇。
三者難分高下。
最後,落了一個成都感謝提醒。成都地處四川盆地內部,確實是個易守難攻之地,但是在和平時期,這種易守難攻又影響到了經濟領域。儘管現代交通技術相對發達,但是不能否認其周圍地理環境對交通依然有相當大的阻礙作用。相比之下重慶位於盆地的邊緣,還好些。
只要不是成都就好,
求求你們放過成都吧,
它還是個孩子!
填曾母暗沙,遷都曾母暗沙,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釣魚島也成,只要按照基本法就成!
台北,東京
當然是國際大城市鐵嶺
大連
說一個個人的腦洞,不見得正確。
在下覺得應該每十年遷都一次,專挑有發展條件,但是又落後的區域遷。
酒泉吧,大家一起上天? (ˊωˋ*) ?
二十年後統合了日韓的話就去烏魯木齊吧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首都作為凝聚了大量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就業機會的地方,必然搬到哪裡就把城市病帶到哪裡。所以假如遷都,只要領導腦子不進水,肯定不是為了治療城市病。那麼唯一可能性就是政治因素。
比如改朝換代、北京遭遇特大生化/核恐怖襲擊、剛剛打完仗或者正在打仗、與俄羅斯/朝鮮/美國的關係惡化到一定程度。
備選的遷都目的地如下:
洛陽
南京
考慮了一下,還是去掉了此前寫的武漢。如果只考慮城建難度和備選地人口基數,那麼河南東部和南部的地級市都比較適合。不過經濟發展水平、全國認同度上就遠遜於前兩名了。
首推還是選洛陽。洛陽位於中國中部地區,既不是承載力不足的西部,也不是過去重點開發的東部;定都於此可以平衡東西。與北京相比洛陽更靠南但不是在南方,依舊可以平衡南北,地理位置可謂是穩妥恰當。軍事上距離邊境足夠遠,可以防範很多危險。同時,假如我們假設新首都建設可以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提前按照4千萬人口規模設計城市,那麼可以有效拉動河南、陝西兩地經濟;與西安、鄭州、開封合作,形成沿黃河特大城市群。同時洛陽本身也是大城市具備開發基礎,經濟基礎、環境承載力都不錯,也有相當的人口規模。如果遷都洛陽,可以在洛陽市區以西的新安縣縣城以南地區「平地建新城」,主要規劃為辦公區、隨遷家屬、員工居住區;外圍興建商業綜合體、居民區;再修地鐵、高速公路、公路與洛陽市區鏈接,逐步同城化。
提煉一下,定都洛陽的好處有:
1,地理上居中,照顧東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平衡各地經濟發展。
2,軍事上安全,防止被偷襲。
3,環境承載力強
4,經濟基礎好,有一定規模的人口,大大減輕建設難度。
5、歷史古都,文化底蘊濃厚,民間接受度高。
另外,我也想再次強調一下。能不遷都就別遷都。同時,任何鼓吹定都西部新建羅布泊塔里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人都是腦子進水。花費巨額資金在自然環境惡劣地區建設首都,不僅浪費,也是對中央政府工作人員的折磨,更是傷害了那些不得不隨遷的公民。
我建議在太平洋上建個大人工島。方便號令全世界。
推薦閱讀:
※中國有哪些地方適合徒步露營?
※有沒有可能讓黃河水變清澈?
※三國時荊州的州治在哪裡?
※大禹因遲到斬防風氏,是否合理?
※說「至近至遠東西」的詩人知道地球是圓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