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真的不可以衝破階級固化的枷鎖嗎?
我是一個普通一本的大一學生,出生於湖北的一個小城市。我的家鄉地位非常尷尬,說是農村,但大多數人沒有種地,說不是農村,但好像又差點什麼。今年高考結束,一好友考入大連理工,說來慚愧,我只考入一普通一本。前幾日他跟我說:「我開始接受那些即使是我努力也得不到的東西,論資質你我不比清北的同學差。但我們那個小城市,即使是最好的高中,一年能有一個人考進清華就可以讓大家欣喜若狂。我開始接受現實了。」
我明白階級固化的殘酷,但好友話語中的傷感可見一斑。我覺得我的安慰很無力,因為我自己也沒有做出來些什麼來證明。所以來知乎上問問大家的看法。沒有來尋求安慰的意思,該自己努力的還是要努力。只是單純地想看看知乎上比我們更有閱歷的你們怎麼看。很多事情我們還需要學習。謝謝大家了。
是哪個階層的人更希望你覺得這些努力是沒用的,然後他們不需要被挑戰的?
可以。我父母初中畢業,整個家族裡都沒有大學生。我家雖然沒有在農村,但確實是普通城市的普通家庭。
我父母都不愛學習,我爹當時覺得我能念高中就行了,起碼比自己強啊。
四年級之前就在社區小學,整個社區能上個二本就已經是一件可以光宗耀祖,拿出來天天炫耀的事。因為這個社區都是普通工人,小孩成長的基本步驟就是社區小學,然後天天會有鬥毆事件的中學,然後要麼技校要麼大專的。
我到四年級不知道怎麼想的,自己要轉學,我爹聽我的,意外的考到了區重點小學。那時候小升初要靠上奧數班,通過他們就會有渠道考更好的中學,否則就得順著這個小學上他們的初中,也算區重點,但一年級五六百人,有20個能上一本線的就是很好結果。六年級自己就報了三個不同的奧數班,這些都是我做的決定,我爹也沒強迫我。【哈哈哈突然想起來我爹在我六年級的時候已經不能輔導我的數學了,雖然他總覺自己數學好哈哈哈】我記得我六年級周五放學就要一個人坐四十多分鐘的公交去的奧數班A,然後上到晚上十點會跟同學拼車回家。回家繼續寫各種作業,然後周六早晨天不亮就得先騎20分鐘的自行車到車站,接著再坐公交去奧數班B,B上完後就到中午了,我會隨便街邊吃點東西,再去上奧數班C。接著周六就結束了。現在想起來,我都很佩服自己,無論是獨立性,還是意志力,或是勤奮度,我才11歲,沒有人逼我,最多也就是小學沒上完的爺爺【去世十二年了,我很愛的一個親人】經常要我好好學習,反正我爹娘從來不管我學習。
感謝自己吧,初中去了全省最好【好吧,嚴格說第二】的中學。也虧當初車輪戰奧數班,分班考考進了重點班也給家裡省了一兩萬贊助費。初中很喪病的,一個年級28個班,每個班60人左右。我那時候大概長得正氣,好相處,估計學習也好,就被選來當了班長。於是跟班主任走得近,她對我也很好【她是恩人】,常常鼓勵表揚我。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孩懂個什麼,大人給了鼓勵,大概就會更有鬥志吧,自己又喜歡出風頭。反正那時候次次大考應該能有年級前20的樣子,記不太清了。我們初中有跟海外中學為期半年的且免費的【劃重點,免費】交流項目,也是留住學生的一種手段,保證你中考以後不會去全省第一的學校。通過三年的成績,我是被選中的13人之一,去了美國加州洛杉磯附近的一個小鎮,叫Santa Clarita【如果你最近有看Netflix新劇,Santa Clarita Diet,老媽吃人那個,對就是那個小鎮】,進行為期半年的交流,回國後就直接開始高一第二學期。
哇,我爹娘特別高興,因為我上高中啦,比他們當初強,他們也沒想到我竟然可以混來一個出國交流的機會。我住在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白人家裡,他們有三個女兒,我們每天一起上學。住家帶我做了很多事,讓我見識到了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這麼些年過去了,我們都還保持著聯繫。15歲在米帝的半年,是我人生成長最快的時候,目前很多三觀的建立,都跟那個階段密不可分。那段經歷也是我現在出國讀PhD的動力之一。
以後挺無聊的故事,考到了全國還不錯的大學【反正不是清華北大 】,大學畢業就出國讀PhD了。我家裡可能已經震驚了吧……
講故事的套路就是需要總結。對於出自於普通家庭的我,父母不是某公司某機關人員,自然沒有附加的龐大人際網,我又沒有經商的智商與情商,似乎唯一可以改變自己階級的就只有學習與努力。一個階段的努力會讓你在轉折處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然後接著弧線型上升【如果你還在努力的話】。在不同的階段,你會因為周邊的人與事開闊眼界,如果環境也在變好,這個效果會更卓越。眼界很重要的,它會讓你看開看遠,指引你去合適的地方,內心會趨於平和舒適。
蛤蛤【此處暴露我的大學】如果我小學那會兒沒轉學,不知道現在平行世界的我過的怎麼樣。先在自己的階級里做到最高的高度,才有可能觸碰到所謂的天花板。
而大多數人在自己的階級里也只是個庸人而已。談不上固化,即使有突破的那個點,他們也夠不到阿。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你想要的結果。
努力至少有可能在專業上好好努力。
學好英語。
歐洲一些國家的碩士是不收學費的,比如芬蘭。有些還提供獎學金。
學一個自己相對比較感興趣的專業。學到本事最重要。
比你階級高的人不僅起點比你高,而且還和你一樣很努力。
當然都不是絕對的,相信還是有知友能提供一些個案,但僅僅是個案了。
不過至少努力了可以成為當前階級的領頭羊,所以不妨關注下如何努力,而不是努力的結果。
轉載星火記者聯盟
侵刪!
萬惡之源!高房價已經淪為中國階級固化的根基!
今天就談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階層固化!
根據瑞信研究院的財富報告, 超過約515萬人民幣凈資產的人,已經屬於全球最富裕的人,據說這一類人只佔全球的1%。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名字叫《我只過百分之1的生活》,那麼現在我想問,誰有500萬?
毫無疑問,那些在北上廣深任何一個城市有套房子的人,都已經站在了全球財富金字塔的頂端。
這裡,我們來個故事。
一個故事
我的同事老朱給我講過一件真實的事。
十幾年前,老朱在深圳富士康打工,跟他一塊在流水線上工作的有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叫小趙。
那個時候,大家下班後都是窩在宿舍里睡覺,只有小趙下班了還去夜市擺地攤,即便休息也去打零工,他花了大概有兩年多的時間,攢夠了首付的錢,在深圳買了套房。
10年過去了,現在小趙身家起碼有3000萬了。
我悠悠地對老朱說,如果當初你也在深圳買套房就好了,那你就不用和傻逼的我做同事了,老朱嘆息了一聲笑了。
轉了個笑臉,我在心裡想,房子真的能給人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是翻天覆地……
講到這裡,我和老朱不知道該笑,還是該哭……
漸漸階層固化的城市!
北上廣的房價去年的暴漲,最近一線城市討論最多的也是階層固化。
有2種人經常提問關於這方面的問題。
第一種人是剛到北京上海的年輕人。年輕氣盛,認為自己可以逆襲留在這座城市。
第二種是已經在北京上海打拚多年的年輕人,目前基本絕望了,但絕望前還是想能否逆襲一下。
我個人感覺從房價來說,北京和上海基本已經階層固化了,不是特別優秀的年輕人很難在這裡城市逆襲了, 北京二環和上海內環房價都在10萬/㎡以上。上海內環面積120平方公里,比合肥整個二環都大, 距離上海市中心近35公里的嘉定區房價都逼近4萬了。
媒體去年都說合肥漲幅第一,真正了解行情的那就是去年環北京板塊和環上海板塊漲幅都超過100%, 因為環北京和環上海是年輕人留著帝都和魔都的最後機會。
但是這一波上漲之後,我認為對於大部分闖一線的年輕人,我建議就是在你的省會城市買套房,然後拿一線的工資養自己城市的房貸,因為即使你在北京上海拿30萬年薪,也很難在北京上海買房,而且北京和上海是績優品種,長期會上漲,你一年賺的錢還不夠房價漲幅, 所以去年這波環北京和環上海板塊的暴漲杜絕了屌絲逆襲的機會!
從中國的投資渠道看,買房是改變階層的重要渠道,美國是靠股市,這10年美國股市漲了200%,而中國是靠樓市,樓市漲了200%!
未來二線城市的潛力很大,因為北京和上海的政策是控制人口,國家有意把教育和醫療資源搬遷到別的城市,最近倡導的國家中心城市就是從這個出發的。
很多人都說逃離北上深,很少有人說拋棄北上深,北上深最終只適合最強者,但是年輕人又不甘心回到自己的小城,所以省會城市成了很多逃回家鄉人的折中選擇。
房價的趨勢是受價值規律影響,不會因為某些人受到干擾,有的四線城市希望大家買買買,但是大家就是不買,房價還跌,比如東北很多城市去年房價大幅下跌,僅僅因為房價而放棄大城市,也就是放棄了更寬鬆和更活躍的發展空間,堪稱不是選擇的選擇。
而且,到了中小城市,同樣會面臨買房問題。實際上,很多年輕人並不是在選擇城市,而是在選擇買得起房子的地方。
中國房地產,真是專治各種不服
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經歷了歷史上罕見的長時間的繁榮,房地產尤其是一線城市住宅經歷幾輪飆漲創造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漲幅,而股票市場在2007、2015分別結束了兩輪最終泡沫破裂釀成股災的牛市後,現在依舊是波瀾不興。
羅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榮》一書的「房地產市場的歷史回顧」章節中,他談及由於各國銀行量化寬鬆政策導致的全球性房地產價格上漲時,特別提到「中國內地還出現了非常明顯的結構性房地產泡沫」。並提出了一個嚴峻的事實:今天的住房價格投機更甚於任何歷史時期,業已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範圍內根深蒂固。
▲[美]羅伯特·J·希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015年的時候,雖然中國的股市崩了,但他認為已經出現嚴重泡沫的中國內地房地產市場竟然又開始新一輪高歌猛進,並且在漲幅和結構性差異上都創造了新的紀錄。
如此看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確實是專治各種不服。
這種投機性泡沫的生成機制與人的群體性行為相關,與貨幣寬鬆政策相關,而與投資品內在的價值相關性越來越弱。
令人們費解的是,即使考慮利率下行、政策寬鬆等因素,房地產近年來迅速累計起來的風險是還與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基本宏觀經濟態勢相悖——10年來,內地經濟增速幾乎下滑一半,而一線城市的房價幾乎漲了10倍。
此外,更應對全民投機的「賭博文化」深刻反思。「泡沫不可怕,就怕泡沫有文化」。日本經濟當年經濟從高峰跌落的一個重大原因,正是在這種賭博經濟泛濫年代,許多人喪失了務實態度和創新精神,而樂於在投機生意中牟利。而那些踏踏實實實幹的人們,也確實因為更少地享受資產上漲帶來的好處而為人恥笑。這一旦成為文化深入到人們的行為,整個社會的創造力大受影響,也使價值觀以及商業倫理、敬業精神受到嚴重衝擊。
國際清算銀行對13個工業化工作住房價格的研究報告認為,住房市場的波峰平均比股票市場的波峰延遲2年出現。如果這個規律成立,那麼根據股災的時間點推算,這輪房地產周期的拐點或許正是2017年的年中左右。
2月13日,中國基金業協會下文嚴控私募資管投資房地產市場,封堵不符合政策導向的創新金融工具,房地產融資渠道基本被堵死,在1月份房企融資規模下滑92%的情況下,可謂為雪上加霜。
在23日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房價數據來看,一線至少這個上漲周期的終結成現實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對於可能存在的樓市下跌,除了個別監管機構和專業人士,恐怕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相關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
好在這一輪房地產周期中通過「家庭加槓桿、企業降槓桿」的債務結構性調整,使金融風險更為分散。殊不知,各位買了房子的朋友,不但享受了「非理性繁榮」中資產增值的收益,還為分擔國家金融風險作出了貢獻。
在中國,一套房子就能決定你的階層
去年很多合肥的中產買了不少房,不少人說他們炒房客,但是他們內心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其實買房是為了避免被別人落下一個階層,也是防止階層固化。
同樣一個單位,前年底和去年初買房的人和沒買房的人現在心態完全不一樣。
我一個朋友很懊悔去年沒買房,現在他身邊一些人房產的升值讓他現在心態也有點壞,房價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這麼說,不是為了宣揚仇富心態,而是說明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很多年輕人,如果有家庭財力的支持,儘管也是咬咬牙付出首付,未來十幾二十年要成為房奴,但是動輒百萬元的房子因為不斷增值,無疑與同齡人相比「贏」在了起跑線上。
相反,家境一般,付不起首付,不光離房子越來越遠,與買房同齡人的資產差距也越來越大。
不少剛畢業的年輕人說,要是早出生幾年就好了,那就可以很低的錢買到房,家庭也不要那麼辛苦了。
是的,上一代人可以通過自我奮鬥,抓住住房商品化的機遇,以低廉的價格在人到中年時買到屬於自己的住房。
現實情況是,很多年輕人的自我選擇空間有多大,取決於父輩有沒有在關鍵時期作好選擇。也就是你的首付多少取決你父母的資產,生在一線的北京、二線的合肥、三線的六安的孩子10年前家庭資產不大,但十年後差距那是驚人了,這十年北京房價漲幅超過合肥2倍以上,超過六安6倍以上!
不錯,買不起房子、不願意買房子,可以租房。
但是,必須看清楚的問題是,個人住房所滿足的並不是簡單的居住需求,而承載了太多居住以外的屬性。
房子與婚戀,工作,小孩教育,與個人階層的進退直接掛鉤,這才讓年輕人面臨高房價別無選擇。
剛剛畢業,住小一點,住差一點,不是多大的問題。問題在於,如果房價長期上漲,不能在合適時機買房,可能會一輩子住小、住差,這就大大削弱了年輕人的選擇權,這不就是階層固化嗎?
我們都了解二八定律和帕累托積累:那就是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的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同樣,帕累托積累告訴我們: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即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社會的各個階層正在悄悄形成,從房地產開始,將來社會階梯一旦形成,攀登起來將是十分辛苦的,壁壘會越來越難以逾越,所以說所謂的流動,在未來10年內會逐漸趨於封閉,直到最後形成世襲。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打地洞,這種局面真的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現實中,受到良好教育的富家子女在辛苦打工積累社會經驗,獲取相關知識,以便日後管理龐大的家族資產。
而有些窮家子女卻因為先天資源的分配不均,即便他們很努力,他們世世代代也不得翻身,因那時梯子已經形成,投機的機會越來越少,對於許多能力平平的人來講,制度設計得再平等也沒用,因為很多事情從出生時就註定了。
人生有五種直接徹底改變命運的機會:
1、出生有個好爸爸;比如王思聰
2、嫁入豪門,比如很多女星;
3、天降橫財,比如彩票中獎;
4,買房,很多人已經這麼做了。
5、關鍵幾步總有貴人相助,可以,但是運氣好才行;
6、子女爭氣,大多數人都這樣,可是,要堅持很久很久。
所以就和美國和一線城市一樣,我們最終也會階層固化的,但是可以延緩固化時間,所以我們看出來政府去年10月份有了強嚴厲調控,限購,讓很多關係戶才能買到的住宅目前普通人也能買到了,限價讓很多開發商必須虧本賣房,讓年輕人可以留下來, 所以在房價調控期間,如果你是年輕人又想留著自己喜歡的城市,那你就要找機會上車,在目前調控情況下,剛需是值得購買的!
因為卑賤,所以生活艱辛!
說出真相,底層會更絕望,年輕人目前真的好痛苦,回老家心不甘,一線城市房價又太高,一線比二線貴一倍,二線比三線又貴一倍。
不管在哪,祝福你終有一天都能得到一套你自己的房子,在階層固化之前,讓自己和下一代,挽回一點活著的尊嚴!
我也同意上面答主黃鑒科的說法 。教育可以讓階級不那麼固化,尤其對於中低收入階層,現階段在中國,他們可以通過教育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的生活。
「階級固化、中產階級的焦慮與尷尬」一直是這兩年的熱點話題。
去年獲雨果獎的《北京摺疊》,生動地刻畫了少數人佔有著最優資源,三個階級間嚴格的劃分;前段時間《人民的名義》,祁同偉最後的自殺,也讓無數人唏噓寒門再難出貴子。
我們抱怨著上行遇阻、上升通道即將關閉、階層板結、貧富差距日益增大。
有錢的更加有錢,沒錢的仍舊沒錢。
這裡提到的每一條,無不刺激著人們的痛點,同時也是人們的焦慮所在。
階級固化正在形成嗎?對於這個問題我持保留態度。
時勢造英雄。
正因為我們處在社會變革中,所以機會與選擇也更多地冒了出來。趕上了是我們的運氣,沒趕上也無需抱怨。
80年代初,沿海一帶率先發展,使一小批人完成了資本積累。
90年代初,下海經商的浪潮造就了另一批通過摸爬滾打而富裕起來的人。
21世紀初,乘著互聯網的東風,各大網路巨頭有了崛起之勢。
2010年後,我們又會靠什麼來托起社會的快速發展呢?互聯網+?還是新能源?
回看改革開放的前30年,是社會階層流動得最快,上升起來最容易的時期。
而現在湧出的「中產階級焦慮」,是否也提醒著大家,越往後,這些階級流動也變得越艱難?越使人焦慮?
當代法國思想家布迪厄曾經總結說,資本有三種表現形式: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關係)資本。
不同階層的家庭擁有不同量的資本總和。
自然,高產階層擁有的資本是最多的。他們從不愁錢(經濟資本),閱歷與視野廣闊(文化資本),並且擁有大量社會精英朋友(社會資本),這樣的家庭可以很輕鬆地把孩子送入優質的私立貴族學校,讓孩子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從而有效地傳承他們的階級地位。
而低收入家庭則沒有太多選擇,大部分只能把孩子送進普通的公立學校。
在西方國家,這兩種學校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教育目標也完全不同。
精英貴族學校專註於把學生培養成直接掌握成功工具的人,使他們擁有更多的創造力、決策力及領導力;
而普通學校則致力於,為所有的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地走向學術成功的機會。 (Helmuth Cremer, Philippe De Donder, Pierre Pestieau, 2010)
甚至在布迪厄看來,西方看似民主公正的教育,實際上是通過構建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文化資本而實現的文化再生產,而文化資本的再生產同時又維護了統治關係。
以美國藤校為例,20世紀初,這些學校一度把希臘文和拉丁語作為入學條件之一,這讓底層人民的孩子無論如何也無法企及。直到今天,學生的人際交往技巧、教養、品味也由各種社會實踐、實習經驗反應出來,成為進入很多名校必備的敲門磚。
入學條件來自於統治階級的制定,他們創造了幾乎只有自己人才能完成的規則。
這令人悲哀。
於是,教育也不幸淪為西方統治階級維護其自身利益的重要利器之一。
大部分人所受的教育,只是讓他們成為社會裡的生產工具,純粹的勞動力,成為國家機器里的一顆小小螺絲釘。
而真正核心有創造力的工作,只能由少量極有天賦的人,或者更普遍的,由那些通過優質教育資源讓視野變寬廣的人來承擔。
我們當然認為工作沒有貴賤之分,每一個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敬。只是,在社會福利還沒有被普及時,那些收入更少、生活更沒有保障的人難免不讓人憐惜。
慶幸的是,中國還沒有發展到階層如此固化的程度。
我們飽受爭議的高考選拔制度,其實在一直堅定地奉行著公平原則:為所有學生提供相同的機會,讓階級躍遷成為可能。
畢竟我們考試的項目無外乎語數外、文綜、理綜,不會牽扯到學生的擊劍、馬術能力,不會管他們是否在音樂和體育有一技之長,或者是否有名人的推薦信。
與之相對應的,通過「更靈活」的方式招收學生的美國學校,直到2016年,不同人種的學生,他們的成績,竟然還有這如此鮮明的劃分。
下圖是,2016年,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對2億份學生的考試成績,並對比學生的人種及家庭經濟條件,做出的數據統計圖。
我們可以看到,成績好的學生中,白人永遠佔大多數,而大部分的黑人學生總是墊底。
這是否意味著,世界範圍內,大的方向仍是階級固化?
或許,也並沒有這麼悲觀。
回顧歷史,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引領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大跨步發展。
19世紀開始,由於醫療衛生水平的進步,人類進入了長壽時代;
20世紀末,完成了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終結了本國內的貧困;
而今天的互聯網與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初步顯示出對推動教育公平化發展的幫助。即使大多數人還無法直接感知到這個變化,但包括我們團隊在內的一些世界頂級教育技術團隊,正逐步地推動著它的發生。
一座座MOOC學校的興起,各類在線學習系統的研發,網路一對一教學的實現,讓人不得不相信,科技改變世界,教育改變世界。
而對於世界上很多教育資源落後的地區,互聯網能夠在第一時間將優質教育內容傳送過去,讓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完成文化資本的積累。
即使僅憑文化資本的積累無法打破整個階級壁壘,但好的文化資本也意味著能獲取到更好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從而的確讓階層間的分割變得越來越模糊。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傑弗里·薩克斯,在就任了千年發展目標的特別顧問,走訪了100多個貧窮國家後,2005年寫下了《貧窮的終結》。裡面談到如何讓一個社會不存在貧窮階層的方法:
它(政府)必須能識別出最優先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並對其融資;必須為所有的人口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而不只是為少數人提供。
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的確是讓階級區分沒那麼明顯的途徑。
而互聯網+人工智慧所能夠實現的教育公平化,則是對整個人類進步的偉大貢獻。
消滅階級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但儘可能公平的教育會加快這一過程。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里講到:
槍炮的發明使奴隸和貴族得以在戰場上平等對峙,印刷術為各階層的人打開了同樣的信息之門,郵差把知識一視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宮殿前。
當我們能一視同仁地將資源送到各個群體手中時,階級的劃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會自動消失。
而當我們能一視同仁地把優質教育送到茅屋和宮殿前時,離階級的鬆動也不會太遙遠。
這或許是條漫長而且黑暗的道路,但越是黑暗之際,即使是微弱的光也能成為耀眼的存在。
又來了這種問題,不想再看到了,反正知乎就是一種風氣,家境決定大多數,人的階級剛出生就決定了,不會有太多改變什麼的。實際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幾次大機遇,看你有沒有這個眼力和準備抓住罷了,先天不足,後天來補的人多了去了。總有些人自視甚高,一方面條件不足,一方面還安慰自己是家庭的錯。父母生你養你,欠你一個好前程了?有本事,自己掙回來。
有些人是純粹沒有判斷力,而有些人是刻意誤導,好讓與其競爭的人越來越少。好好看看知乎的用戶群,別過度神話了。
人的命運不光要靠自我奮鬥 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其實可以,需要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並且有有一方面的天賦,還有一些運氣。
大多數人因為有人性共同的弱點和惰性,也沒有天賦和運氣,所以無法完成。「論資質你我不比清北的同學差」
不知道這種迷之自信是哪來的
努力的確無法衝破階級枷鎖,甚至只能離上一階級越走越遠。每一階級的人都在想著怎麼讓下一階級的人不斷努力為他們所用,比如政府想著怎麼控制市場,資本家想著怎麼控制工人,牧民想著怎麼控制牛羊。想要突破枷鎖唯一的方式就是以上一階級的思考方式生活,當然前提是獲得上一階級的認可。
你要是這樣想就肯定不能。
你要不這樣想基本不能。「亂世」出英雄吧。太平盛世就別想了
當然可以,我們說量變會產生質變,那麼,理論上,一定量的努力當然可以改變階級固化的矛盾。但是,大部分人其實質疑的不是努力可以減小階級差距,而是這個「一定的量的努力」到底是指付出多少努力。
是的,不可以
父輩們趕上了改革開放,那是行業尚是一片空白乾什麼都賺錢的稀缺經濟時代。如今發展紅利幾乎殆盡,除了新興產業,到處都是一片紅海。歷來都是時勢造英雄,所謂英雄造時勢,也是因為所作所為迎合了時代發展的潮流。超乎常人的成功賭的是國運,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趕上。如今多數人奮鬥一生,也難以突破原生家庭所在的階層。能夠實現階層跨越的人,要麼抓住了機遇,要麼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
皈依佛門?
你努力過嗎
推薦閱讀:
※即將十八歲的女生應該懂得什麼?有什麼忠告?
※怎麼看「越有本事的人脾氣越好」這句話?
※謙虛是重要的品質嗎?
※胡歌2016年11月11日晚那篇長微博你看完是什麼感受?
※你們如何看待情侶們甜蜜時的海誓山盟,和分手時的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