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現狀如何?較之以前變差了嗎?為什麼?
實名反對最高票@Wang Thomas 的答案。
第一段就直接捏造數據了,捏造數據居然還可以信誓旦旦說」政府統計局可以查到這個數字「。其後它的答案還多次信誓旦旦的提出一些條例及數據,並指出數據來源,因為我沒有時間不想一一驗證,但是基於他的誠信問題,我沒法相信他所說的內容。(就不吐槽他的奇葩邏輯了)
香港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期間會有中期普查。最近幾次人口普查分別是2011,2006,2001。根據人口普查,中國內地、澳門及台灣出生總共佔比32.1%(2011年),33.5%(2006年),33.7%(2001年)。該答案所說的僅內地出生的就佔48.6%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因為香港的政府統計處每一年都有的人口統計是不會統計出生地的。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按出生地點劃分的人口 (A106)
就這麼個答案也有4K個贊,這和我們的傳媒如出一轍,讀者想看什麼就寫什麼。
=================
咦,好多人點贊,那我就再補充幾點吧。這450億的人工費用是他自己的估算,並非官方文件披露。從會計的角度來說人工費用會計入在建工程中,而高鐵的項目還沒完工,港鐵方面也沒有詳細披露人工費用。這一點可以參考: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建造工程的進展和財務狀況(截至二零一五年六月三十日為止的季度報告)http://www.expressraillink.hk/pdf/en/clg/LegCo_progress%20updates_Chi_tp_rdpcb4-1412-2-c.pdf但是港鐵披露了以下兩點,可以幫助我們粗略的估算人工費用,資料也是來自上述文件:
(IV) 就業機會 39. 截至 2015 年 6 月底,承建商平均每日共僱用約 6,462 名建築工人及技術╱專業人員,從事隧道和西九龍總站建造及機電工程。高鐵項目會繼續積極調配人手,以配合工程需要。
工程展開日期 2010 年 1 月 26 日; 目標開通日期* 2017 年底工程為期8年,假設每年250個工作日,平均每日僱傭6462(港鐵報告),每天工作2000元(Wang Thomas 提供),估算人工費用258.48億(把前面提到的數字相乘得出)。與他說的450億差距也太大了吧,所以你到底哪個數字出錯了?
另外 Wang Thomas 忽略了一個事實,香港人說「建高鐵要900億啊,辣么貴,我才不要出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高鐵造價從2009年申請撥款時估算的650億增加到900億,並且預計完工時間多次延遲。這些錢都是要納稅人出的,吐槽一句還不行?!
=================
再來說說《郊野公園條例》吧,Wang Thomas 作為一個在全球排得上號的房地產諮詢機構里干過幾年的專業人士居然不知道香港地少山多,三面環海,那些郊野公園可真的是郊野公園啊,你確定可以建房子?這麼多贊…受寵若驚…接下來夾點私貨,講講上文提到的香港土地政策/郊野公園問題,有興趣的可以繼續看。為了防止被稱為鍵盤俠,先聲明下鄙人在全球排得上號的房地產諮詢機構里干過幾年,下面的內容是專業的。香港貧富差距大,主要原因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地產霸權,這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但大家不太知道的是,香港39.9%的土地,現在的用途是郊野公園。對,就是啥都沒有的公園荒地
獅子山郊野公園
大譚郊野公園
船灣郊野公園
金山郊野公園(你有想過猴子的感受嗎)
香港並非只是大家印象中的都市,它同樣也有農村,荒郊野外。香港房價貴和北上廣邏輯一樣,因為市內的聚集效應,在市區生活方便,找工作方便。你要自己跑去山上海里濕地住,也是醉了~
這是香港地圖,圖中小紅圈的部分就是郊野公園,沒錯香港是有4成的土地是郊野公園,但是這些荒山野嶺根本不適合居住(其中中間的大帽山高達900米),要開發也要優先開發已經有一定人口居住的新市鎮(主要集中在地圖左上角,右邊的中間,還有最左下角的大嶼山),幹嘛惦記著荒郊野外。可以從圖中看出香港人類活動的地方主要集中維多利亞港兩岸以及地勢較為平坦的新界,這個本身就是城市發展的規律,大家聚在一起就成了城市。在山上建房子的那是五嶽劍派。
我們看看另一個也是很擠的城市就清楚得多了,北京,圖中左邊的一大片郊野公園是不是很誘人呢?但是這種地方真的是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開發的,就算想開發也不容易開發。
即便只玩兒過大富翁的也應該知道,把盤來的地都去蓋公園,那是作死的節奏。
開發郊野公園,不用填海,不用征地,成本低效率高,可以有效舒緩當今香港大部分的社會問題。這一點,港府決策層心知肚明。
做為一個在全球排得上號的房地產諮詢機構里干過幾年的專業人士,Wang Thomas居然認為郊野公園和你家小區那些公園是一回事,是盤來的地,再人工蓋的公園,開發低成本高效率。哎,香港的諮詢公司不專業到這種程度,做為買方以後還怎麼信任你們。
雖然我同意香港存在地產霸權的問題,但是並不能為了證明自己的意見(opinion)是對的,就捏造或者選擇性披露事實(fact)。
謝謝@丹妞 邀請
作為知乎典型港英餘孽
我說 你哪隻眼看到香港有變壞的
別急別急
因為 香港本來就壞
壞透了
作為港人 我參加過(和諧)社團 參與過類似遊行活動 中學時期
作為港人 我在大陸生活數年 大學畢業後
所以這樣的經歷我私認為我能向諸位分析出 [香港是怎麼變壞的]
80年代和90年代是兩地朦朦朧朧時期
是很耐人尋味的幾年
兩地互相看的到聽得到就是摸不到
互相伸著脖子觀望
那些年 看著對岸的大陸
這句話你們肯定不愛聽
就像現在去朝鮮 聽說那裡很危險 可好奇心就是攔不住
那時香港社會傳遍了大陸的妖風
在大陸不要穿漂亮衣服 不要洗臉和洗頭 會被小偷盯上
過關要穿運動鞋
有人來搶劫 跑的快一些每天羅湖都有許多偷渡者 倒霉被發現會當場槍斃 所以羅湖河裡有許多漂浮著的屍體
我是帶著過了羅湖就遍地是屍體小偷搶劫犯強姦犯的心情要去一探究竟
回去我很驕傲的和同學炫耀 像是獨身穿越了亞馬遜
我見到了傳說中大帽公安 我見到了有小偷偷東西被一槍擊斃 我還看到了河裡遍地是屍體 我看到了他們吃不起飯 在樹林里吃樹皮 最後被一個污頭垢面的男人盯上 一定讓我回去做他老婆 我就跑啊跑
同學聽完瞪大眼睛 約好下次結伴去
可他們哪知道 我當時根本沒有膽量過去 故事是我編的
回歸後Daddy聯繫到了大陸一個老輩親戚 計劃好趁著回歸潮 帶著我去內地探親
青春期的我是一百個一萬個不願意 同學一個個移民英國 移民加拿大或者澳洲 最好的朋友也走了 教室空了一半 不得不重新分班級
我的極力反對 這個計劃泡湯了
從那之後到我大學畢業 除了香港新聞報紙中大陸駭人聽聞不可理喻的新聞事件
我沒覺得我和這個大國家有多大的關係
有因就有報 實習外派第一個地方就是上海 半年時間
但那時候的大陸已經翻天覆地 我的排斥並沒有那麼深
但到了上海 雖有準備 還是嚇到了
天吶!!全城的樓怎麼都這麼高!高速公路怎麼這麼直!這麼長啊!街上好多豪車!品牌店排長隊!天吶!原來除了樹皮還有這麼多好吃的(自嘲)每個人都那麼和善和友好。
國外同事嘲笑 大樓豪車香港遍地是 有什麼好驚訝
我除了驚訝更多隱隱作為中國一份子的自豪(注意和之前的心裡對比)
這半年
早晨登上黃山看日出 下午在西湖邊漫步
晚上和同事在外灘看著景色喝酒
麗江的美
湖南的辣
江蘇的柔
武漢的熱(乾麵)情
新聞看到中國在國際上的成績和榮譽 我變得也會隱隱自豪
五星紅旗也變的不那麼難看
奧運上的義勇軍進行曲也能聽哭我自己
早上走出小區門口執勤交警會笑著打招呼 「雷猴啊!靚女!」
聽著笑肚子痛哈哈大笑回著「早,阿sir!」
煎餅果子攤位的阿姨 會因為我是香港人而多給我一個雞蛋 笑著說她夢中情人是劉德華 一旁幫忙打包的大叔笑著拍阿姨肩膀 「個么,阿拉劉德華有我帥哦?!」
太多的美好回憶 真想回到那一年實習的時候
雖然作為港人政治原因我進不了一直想去的西藏 去不了畫一般美的新疆 回家走國際航班通道
但我還是自豪 打心底開心
噩夢來臨時 是自由行興起那陣
漫天的奶粉 港獨 強制購物團
大陸同胞對香港的態度從自由行開放前的好奇嚮往
初到香港 「哎 也不就這一彈丸之地 有什麼好的」心裡變化
兩地媒體都在有意妖化對方
像網戀一般 真正見面熟悉 才發現原來網路上的美女卸了妝也是醜女
那些低層的香港人沒有見過世面, 所以甚麼都覺得是政府的問題.
就好像現在大陸的網民甚麼都賴政府腐敗.
其實很多問題不只是香港大陸有, 全世界都一樣有.
美國90%的財富也是屬於10%的人, 共產國家其實是好一些, 出過國的人都知道.
我每天打D上班都要聽的士師機罵政府無能, 說堵車是政府無能, 我說在曼克頓, 堵車比這裡還要離譜很多, 關政府甚麼事? 你試試看去法國住一兩年看看那個廢物政府, 看看你還有甚麼可以說.
(低層的)香港人是為了反中國而返中國, 香港人和大陸人有一個共通點, 請願看到整個國家窮, 也不想自己比其他同胞窮, 都妒忌其他同胞比自己富有.
但如果是外國人騎在他們頭上, 他們反而覺得okay, 因為外國人跟他們不一樣所以沒有辦法, 反而看到其他中國人富, 會另他們覺得很失敗 .
我所說的這些低層的香港人也包括大學生, 香港大學很容易近, 只要會背書就可以. 他們很多家裡都是很窮, 住在新界地區, 所以也比較厭世,香港中產階級培養的小孩都會很正面, 也會有成就, 不過人口越來越少. 窮人生小孩生得比較多, 生了又沒有好的教育給他, 惡性循環.香港現在是U型社會, 中產變成少數, 窮人越來越窮, 富人越來越富. 貧富懸殊是一個現象, 不是問題. 現代社會的財富是靠資產和技術,這些都是少部份人擁有的東西. 勞動力越來越不值錢, 如果你想資產重分配, 那就是文革重演了, 會令社會倒退20年.
我非常煩你們把政治當話題
我愛國 並不代表你可以強行讓我宣誓愛國
我的生活和政治無關
我說我是香港人 並不代表我不承認我是中國人
我說大陸哪裡不好 並不代表我歧視大陸同胞
在香港大規模愛國遊行活動 內地新聞一丁點不報
三個撲街仔舉個牌子上街要港獨 當天就上內地新聞頭條
我沒時間和你閑談兩地關係
可悲 大陸則相反
好笑的現象 在香港聽到的全是「大陸人恨香港人」
在大陸聽到的都是「香港人歧視大陸人」
不要聽風就是雨
[此圖片內容收集於以下論壇]
- http://www.discuss.com.hk/
- http://www.hkgolden.com/
- http://www.uwants.com/
香港本身就壞
大陸本就不壞
港人站在長城
大陸人站在維港
雖然親如兄弟 但我們真的互不熟悉
我們剛熟悉
「hi!雷猴啊!」
記我最後一次去香港。
去麥當勞,服務員是五六十歲的阿姨,吃力的試圖用普通話跟我的朋友溝通,但是非常耐心而且熱情,從她手裡接過餐盤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露出八顆牙齒的微笑。
去許留山吃甜品,服務員是二十齣頭的小姑娘,明明店裡面只有兩桌客人,叫服務員叫了三次才過來,一臉嫌棄的把菜單扔桌子上,普通話說的不錯,點菜用普通話卻一副不理你的樣子,最後還是用粵語點完了,去洗手間的時候,聽見兩個姑娘在用粵語叨咕"大陸人好煩吖",這家店從此不想再來第二次。
晚上的旺角街頭,一邊是老伯伯在努力的賣藝,一邊是年輕人拿著話筒吼叫著"中國跟香港不是一個民族!",匆匆走過,魑魅魍魎,世間百態。
我很喜歡香港,喜歡那些已經不年輕了但是還在努力工作的香港阿姨,喜歡那些已經老了但是還在一線巡邏的警察叔叔,喜歡古舊但是乾淨的道路,喜歡幾十年如一日的街邊小吃。
我很害怕香港,害怕跟朋友用普通話聊天的時候旁邊小女孩厭惡的眼神,害怕用粵語愉快的挑選好東西之後拿出來大陸的信用卡結賬時店員一瞬間陰沉的臉。
那次以後再也沒有去香港了。偶爾還是會懷念幾年前那個陽光燦爛的上午,在海洋公園前面那個八爪魚一樣的路口迷路了,給我們指路的阿伯說"唔要買門口滴黃牛票呀,那個系騙你們大陸銀的啊"。
香港有四個主要階層:
1. 以李嘉誠們為代表的港人。
2. 金領打工外派,以及少量本地成功professional。粗略的說,年收入在幾十萬到數百萬美元之間,也包括職業道路確切可見,幾年內將進入這個水平的小朋友。
3. 本地中產。年收入幾十萬港幣。
4. 底層。
香港的特點是,四個階層之間幾乎不交往,個體也幾乎不可能在階層間流動。
這些年,第一層更爽了,第二層無變化,第三第四層越來越慘。
不是他變壞了,是我們開始報道她的壞了.香港的變化簡單說是,香港的政經結構無法解決在外部變化下其自身的內在社會矛盾。
幾個重要因素:
外生的:美元跟人民幣的週期。
: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
內生的:歷史因素與政治結構。首先,港元與美元掛勾,且是一個小經濟體,貨幣上完全跟美國走,然而在經濟上跟內地愈來愈緊密。這十年人民幣一直相對美元,港元升值,而香港大量生活品都是內地進口的,做成通脹,物價急速上升(也大大增加來港消費),但同時香港人的工資卻沒有明顯上升,這造成今時今日香港人最主要的矛盾(而同一時間內內地收入急速上升。)
香港人收入不上升因素有很多,如,大學生人數急增,而白領的職位卻沒有應增加,很外工作反而外判到內地(而本地大學生都視自己為中產),而當年董健華準備改革香港產業時,不但來了個沙士,又是香港人自以為是公民意識啟蒙時,董雖是大商人,但他當時的政策都是向左,即一般工人階級傾斜,向福利社會發展,(有時我覺得香港的奴隸之城的外號可以不單指外傭)但沙士嚴重打擊香港經濟,為了發展經濟其繼任者的策略就向資本傾斜,大力再搞地產。
大家想想,香港一個彈元之地,卻孕育了那麼多世界級的從事本地地產的超級富豪,而行政主導的香港,行政議會的成員卻又沒有任何一般社會人士,資本與勞工力量相差懸殊,如最近的最低工時談判中,勞方代表就說,如果政府不介人,不幫我們,我們拿什麼跟資方談?
如果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上面這些矛盾可以一時忽略,但這十年間,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令香港很多重要產業痿縮更至消失,但同時香港除金融外,卻在跟內地的發展合作中拿不出什麼,無法在中國的高速發展中得益,令經濟發展停頓,這時矛盾就爆發了,而對內地的心理變化,也令矛盾的發洩向內地而來。
對香港一般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變差了,他們熟悉的生活,工作,文化都漸漸消失了。而對他們而言,這是誰的錯?是香港政府的錯,但在政治雖有立法會選,但立法會相對行政處於弱勢,可作為的不多,所以他們就反地產霸權,就拉布,就上街,這反而卻增生了本地意識,自我強化。而香港政府的引生是中央,是內地,成為發洩的對像。
自從香港在網路上被拎出來,上海的日子明顯好過多了。討論香港問題,最忌諱的就是把香港的問題簡單化,民粹化,以最高票答案為例,說的看似頭頭是道,其實是漏洞百出。
1.答主提出,「香港的這群人大多是1960年到1980年從內地農村地區通過各種手段到達香港的。各類書籍均有記載。加上他們的子女,這群人大概超過了500萬,佔到香港整體人口的75%左右。如果不來香港的話,他們很大一部分就是農民。在內地的時候沒上過什麼學,沒讀過什麼書。來了香港,還是沒上過什麼學,沒讀過什麼書。沒有別的意思,主要是想說明香港人口素質的基本盤根本沒有流傳的那麼好。這點和台灣截然不同。」
人口素質的評價,通常可以由幾個指標綜合評價,包括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
,就業率
,文化普及率
, 表示平均壽命指數
,出生率
,嬰兒死亡率。而提主以「自己或父母的出身」作為評價人口素質的唯一決定性因素,我認為極其可笑,而且還涉及到嚴重的歧視,如果父母來源於內地農村,就代表子女的質素一定差么?和台灣可比性在哪裡,怎麼比,也請詳述。2.「建高鐵要900億啊,辣么貴,我才不要出錢!」
真的只是貴么?五年前立法會通過高鐵撥款前,政府官員面對「沒有一地兩檢,高鐵變低鐵」的質疑,信誓旦旦表示技術問題可以解決。五年後的今天,政府答案原地踏步,沒有一地兩檢,高鐵建成以後前往廣州深圳的速度,未必比現在快。
另外,高鐵原計劃費用600億港幣,現在造價升至853億港幣,並且還要延期通車,如果超支部分平均到每個人頭上,將近3000港幣。
一條造價800億的鐵路(平均每個港人10000港幣),修建一條未必比現在快的鐵路,然後還有至今尚未解決的過境問題,為什麼不能提出反對意見?3.「香港39.9%的土地,現在的用途是郊野公園。對,就是啥都沒有的公園荒地。」
也許,在作者眼中,公園,綠地,郊野公園都是沒有用的荒地。但是,香港本來已經高度發展人口集中,缺乏郊外自然區域,只有郊野公園用地可作休憩用途。在於假日,港人可到郊野公園遊玩,除可認識自然生態,還可遠離城市的急促生活節奏,紓緩精神壓力。如果隨意的把郊野公園改劃,很有可能得不償失。關於郊野公園的問題,社會討論是充分的:連香港中學生的討論作文中,都鼓勵他們從兩方面去思考問題,比作者的理解深刻不少。
現在的香港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包括施政不利,社會爭拗,樓價高企等等等等,有時候,也確實感覺到香港行政效率,尤其是大型工程(例如港珠澳大橋,地鐵等項目),未必有內地那麼高效的行政能力。但是,有時候,某些大型工程社會先進行充分討論再進行,也未必是壞事。我覺得這一方面,各有利弊。
另一方面,也是從個人感受來說,整個社會氣氛是明顯的不好了,08年汶川地震,幾乎所有的餐廳,小食店,學校電視都在一直轉播實況,吃飯的時候很多人邊看邊流淚,然後街頭無數募捐點,也親眼看到幾乎所有人都慷慨解囊,沒有一絲猶豫,那一段時間,我是真的被香港人流露出來的那種發自內心的,同胞有難,義不容辭的情感所感動(我記得那年民間募捐籌得超過100億港幣),對內地旅客或者內地人,也是極其歡迎和熱情的。
跟著氣氛就慢慢開始轉變了,從捐款被爆出被濫用作為起點,香港本身也面臨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施政不利,政府政策接連失誤,民怨四起,爆發某運動,然後激進團體把很多香港問題歸咎於內地人和內地旅客對資源的搶奪,更是有團體藉反水貨客,赤裸裸對旅客進行歧視和不禮貌行為。然後個人或者極端團體的行為被兩地媒體放大等等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大家去深度討論。而且越是深度的討論和研究,越有利於兩地政治發展和增加兩地人們互相了解。只有互相了解,才能互相尊重。
這也是為什麼我實名反對第一名的原因,因為正是現在這種臆想性的回答很多,而且回答中明顯的有」香港人就是矯情「這種情緒,這種回答可以逞一時之快,卻沒有幫助。我希望大家能基於事實去討論問題,在回答的時候也不要混雜嚴重的地域歧視情緒,這樣才是知乎應有的氛圍。因為前段時間在香港養病,而且呆的時間也比較長,來談點自己對香港問題的看法。純屬瞎扯,當是閑聊。
(一)香港為何會日益衰退
我在香港養病半年,我個人感覺導致香港日益衰退兩個原因,第一是地緣優勢的喪失,大陸日益崛起,替代了香港之前扮演的橋頭堡作用。大陸現在直接對話國際,香港的中介優勢喪失,這個不用多說。第二個就是高房價,這個是非常致命的問題,理論上一個地區應該可以具備獨立發展的能力,不必依賴其它地區存在,但是香港的高房價使得香港幾乎所有的人都在為少數房產所有者打工,無論低收入者還是高收入者的收入的絕大部分支出都在房價上,無法形成有效的財富積累,陷入惡循環的境地就是一輩子擺脫不了打工的命,例如餐飲,服裝,好不容易收入高了,結果租金又提高了,使得他們一輩子在辛苦都是微博利潤獲得者,沒有任何希望,僅夠勉強維持生活,這種情況使得,香港基本是一個打工主導的社會,整個社會年輕人沒有逆襲可能,資本都追求短期交易,不追求長期投資,越來越惡性。同時,香港本土少量的卻佔有將近90左右的房屋所有者為了維持這種穩固利潤,把持了話語權,採取了很多限制性政策,竭力維持高房價,進一步擠壓了底層空間。房價高企香港這個地方,反過來又是別無選擇的路徑,因為體量太小,騰挪空間有限,深度廣度都不夠,不可能在彈丸之地營造出一個完善的產業鏈條,這個也是無奈之舉。
(二)香港問題是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的集合,但根本還是經濟問題
順帶提下佔中等問題,這個其實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的集合,政治問題,往往會借著經濟問題來擴大和發酵,例如敘利亞,看上去是西方干涉,實質其實是國內天災使得大量農業人口擠入城市,急劇推高失業率,在此基礎上引爆了很多社會矛盾,從政治體制角度來看,台灣,香港扯的民主,其實本質上而言,台灣是民粹主義,全民政治化,結果是沒人做正事,而香港,就更扯淡,壓根就沒有民主發生過,香港是建立在殖民體系上的地區,殖民時期的統治體系,也就是頂層服務體系,哪裡何曾是民主體系,民眾何曾有過民主?拿著民主說事,本質其實也是理由和借口罷了,並非真正的訴求,歸根到底還是經濟上出了問題。確切說,政治體制跟經濟發展之間是沒有必然聯繫的,我這裡,沒說民主不好,也沒說獨裁好,就事論事的說,全球民主體系下出現過很多牛逼的國家,當然也出現過很多很破敗的國家,很大程度上這還是兩件事,獨裁不是好體制,但是許多阿拉伯地區,也一樣能享受很好的石油紅利,過著還不錯的生活,新加坡也從來不是民主國家,一樣可以靠著馬六甲過著不錯的日子,嚴苛峻法下的新加坡,也沒人拿他體制說事,本質而言,這是兩件事,民主不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良方,不要以為民主了,就什麼都有了,你是垃圾,最終其實還是垃圾,只不過是民主的垃圾還是獨裁的垃圾,僅此而已。
香港的問題一定是建立在經濟問題之上出現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是根本,絕大多數老百姓其實都拿政治問題來說事,前提是日子過不好了,所以核心其實是香港民眾的生活水平出現很大程度下滑,香港回歸以來隨著大陸不斷崛起,前面說了很多大陸為什麼會起來,核心就是製造業發達,外匯大量流入,貨幣寬鬆進一步促進位造業,超越美國加日本之和,這樣的國家,已經很強大了,哪怕再有什麼危機和問題,總歸基本底子放在這裡,已經強大得不需要考慮香港和台灣重要性的地步了,壓根不是同一個層面的事情了,香港自己卻因為房價問題,使得整個地區無法創新,無法突破,屌絲逆襲成本極高,香港不得不簡單依賴地產和金融這兩個行業,這兩個行業很好,但是再好,也就只是兩個行業而已,香港地區的經濟沒有廣度,更沒有深度,導致的結果就是系統風險極大,稍微來點風吹雨打,就扛不住,不是一個經濟體的概念,香港後來推自由行,希望零售業能成為第三個產業,但是說實話,中國人,其實也不是中國人,只要是人骨子裡是喜新厭舊的,原先來趟香港感覺很牛逼,高大上,每天朋友圈裡曬自拍,拍個兩三次也就這樣了,變得很二逼了,開始也就不來香港了,跑到更可以去裝逼的地方去了,零售業能增長,但是很有限,因為變得太快。
回到香港自己的問題來,香港其實是個基尼係數非常高的地區,這個地方,基本無中產階級,就兩種人,一種有錢人,佔據不到1%,但是擁有99%的財富,還有一種人就是屌絲,佔據99%,卻只擁有1%的財富,雖然有點極端,其實本質就是如此的,分化太厲害了,這種地區本身能講民主也是很扯淡的事情,在香港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口其實並不多,我可以斷定這個地區1%和99%的人是無法對話的,民意一旦不統一就是對立加謾罵,高層講教養,底層講生活,能對話是見鬼了。雞同鴨講,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的人,這是一個義無反顧在墮落的地區。
(三)當前大陸對港政策存在的偏差
扯淡的有點多,繼續講下去,個人感覺從某個角度看,大陸對香港政策現在來看出現很大的偏差,曾經可能是對的,但是現在就是錯了,說到底是不能與時俱進。前面說了,香港有過一個輝煌期,就是誰都能賺錢的年底,有錢人賺大錢,沒錢人賺小錢的年代,都能賺錢,就會和諧,但是到了一定階段之後,趨向飽和之後的結果,就是沒有增量,只有存量,這種情況下,我多賺一分錢,你就會虧一分錢,政治結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過去,大家其樂融融,老百姓並不介意誰掌握權利,所以過去的殖民體系下,英國總督制,基本上採取類似國內鄉紳模式,本地人自己管本地人,不要太出格就行了,所以當地有錢人掌握了一定的政治權利,負責維繫地方,大陸接管香港之後,一直維持的是這種語境下的模式,籠絡一批富豪名流基本能穩住香港,但是隨著這幾年沒有增量只有存量的情況下,富豪跟百姓之間處於明顯的經濟對立的情況就非常的明顯了:房價不斷上升,底層生活越來越困難,與此同時,大陸人開始不斷來香港得瑟,在他們看來落差一下非常的大,同時,互聯網催生出了更多民意渠道的時候,原先的富豪政治顯得越來越脆弱,這個時候大陸還以為穩住富豪就能穩住香港,基本變的不現實了。
民眾是不會思考為什麼的,他們只會感受到怎麼了。所以,雖然我們說香港人不該把矛頭對向大陸民眾,但是他們是意識不到深層次的原因的,他們直觀的感受就是看到曾經窮得還需要他們救助的隔壁鄉下人變的闊綽起來,可以來香港炫富了,還能來香港包養二奶了,這種落差是最直接和無法接受的。激蕩起的反應也最激烈。錢和女人應該是世界上最容易引發男人爭鬥的東西了。有一次一個香港人跟我就這麼抱怨,說你們有錢也別那麼高調好不好,很沒素質的。我則很鄙視的說,拜託,三十年前你們香港在大陸比我們只會更高調,包養的二奶只會更多,一個個計程車司機都在大陸充當有錢人的時候,你怎麼不去勸勸他們別那麼高調,別那麼沒素質呢?本質不是你素質高了,只是因為你沒錢了,僅此而已。
(四)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要去香港?
至於很多人問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願意去香港,這就分為兩個層面來看,姑且把購物這類的分開,這類群體沒有比較意義,著重考慮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還移民香港。確切說,現在香港的趨勢是中低層人員都在回歸大陸,尤其本身都是大陸人的更是明顯,為什麼?因為大陸機會多,在香港出人頭地很難,而且生活狀態也很差,為什麼?前面說了,房價太高,別看很多人年收入百萬,但是在香港也不太買得起房子,在香港所謂千尺豪宅,也就是一百平方而已,絕大多數人住房也就是五六十平,生活質量其實很低。
而且香港面積很小,呆久了不好玩,哪裡有大陸熱鬧好玩,而且事實上我們必須承認一點,越是穩健社會,規則越是嚴格,而越嚴格的規則,必然騰挪的空間就很小,顯得單調而乏味,每個人其實剛工作了就可以知道自己死的時候的樣子,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個是很不好的事情,耐不住的年輕人也都回大陸加入到熱熱鬧鬧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去了,即使失敗了,也是一場人生,多high。
(五)中國何以能治療抑鬱症
之前我在美演講的時候,很多人跟我說中國能治療抑鬱症,我開始不信,住了一段時間,覺得還真必須信,太無聊了,後來看到一篇文章說在美抑鬱症大多因為實在無聊乏味且約束很多,過於壓抑,而來到大陸發現大陸才是真自由樂土,也沒啥約束,只要不殺人放火,愛罵娘罵娘,沒人管你,這裡沒有種族禁忌,沒有性別禁忌,沒有宗教禁忌,喝酒隨便喝,調戲下良家婦女,不出格,最多被打一頓,沒人動不動告你性騷擾,美國人平均每年十幾張傳票,什麼時候不知道就犯法了,大陸一輩子也不見得有一張,而且大陸喜歡扎堆,人一多想得抑鬱症也不容易,不像美國,一杯啤酒喝一天,好山好水好無聊,大陸是真臟真亂真快活,前者容易抑鬱,後者不容易也是真的。
所以,目前趨勢香港中產以下迴流很明顯,但是都是相對的,適合年輕人的地方一定不適合老年人,老年人好靜,不愛動,怕人多,更關鍵大陸有錢人普遍缺乏安全感。而香港是一個有錢人很少,但是有錢人扎堆把持話語權的地方,這個地方所有的政策就是保護自己的錢不被損失掉,所以建立起了非常穩固的政策制度,產權制度來保障各種有錢人的權益不受損失,所以,這樣的地方一定不適合屌絲逆襲,但是很適合有錢人養老,無形中給了大陸有錢人很好的選擇,最終形成的結果就是有點錢的人都期望來到香港,說白了,年輕人求生求變,老年人求穩求好,僅此而已。
加新微信fcjnchen 交流探討。
怎麼說呢,我女朋友是香港人,我是東北人。
我覺得香港底層年輕人(90後居多,雖然我也是90後)的確戾氣特別重,但是我覺得還是因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和政治輿論引導他們走的錯了。大家可能都看到香港人賺的多但是並沒有走進香港的生活,加上國內媒體跟風報道,扭曲事實,只報道片面新聞也讓很多大陸人產生誤解。不過很多大陸人素質真的不高也是重點,隨地吐痰,大聲喧嘩,在扶梯口突然停下不走看地圖(媽的這麼做很危險好嗎!)以前香港什麼樣我不知道,但是我現在還是挺喜歡香港的,因為有我愛的人和我愛的城市氛圍。
Ps:每個城市或多或少都有排外的現象,尤其香港,廣州,上海這種有歷史的大城市。前幾天我去找我女朋友,我去便利店和服務生想要借下電話,那個女生就很驚訝+變態的看著我,不借,借不了。但是和我女朋友的朋友們相處也是挺開心的呀,並沒有那麼排外,只要你素質沒那麼差,也懂得尊重別人,效果會好很多吧。但畢竟每個城市都有素質差的人。沒有做研究。只是被歧視搞得七葷八素。
我出國之前去過幾次香港,那時還是書獃子,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後來出國之後感覺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再從香港坐飛機,就明顯感覺到被歧視了。我為了體驗一把還故意不說粵語。其實我的語言天賦挺強的,所以基本上我要是想裝成香港腔大家聽不出來,但是我還是說我標準的普通話,結果親身經歷被歧視。
問個路,車站工作人員直接回答我「在中間」,用一種看傻吊的眼神看著我。我當時很想跟他扯一通相對論的,什麼叫中間,在哪個的中間?!
反之,我後來一次不注意就用了粵語問,結果得到了親切的回答 = =。這真是讓人覺得噁心得很。包括,就連國泰的工作人員也大部分都是對大陸人態度不佳。
總之我個人來說中國我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香港。
機場,本來我以為是普遍服務比較好的地方。要是哪個空乘態度不佳我會覺得很驚訝。然而在接收國泰服務的時候,要是哪個空乘態度比較好,我反而會驚訝到記住他。總之態度居高臨下,甚至有交頭接耳議論顧客的情況。而且我也決定再也不坐香港的航班了。哈哈哈哈,我來用很俗很無語的事情解答問題。
我每年都要飛香港機場好幾次。都會順便去海港城購物。 有一次在海港城排隊吃午餐,排了一個小時,坐下去等餐又一個小時,整個人都等傻了,吃完飯忘記付款就走出去。
結果被個很胖的女服務員給擒住了!大聲說:你!做!咩?!還!沒!給!錢!
哎喲!我擦!我連忙賠禮道歉(普通話)拿出一千塊付款,還準備為了表示我歉意,給他們一些小費,證明我不是窮到掉渣,來吃白食的。
付款時候,胖服務員用白話說:這個傻逼,裝瘋賣傻,要吃霸王餐,呵呵,大陸人都是傻的,以為吃完飯就走,這樣就可以混過去!
我tmd就懵了,真的懵了,她難道說我啊?
這尼瑪的白話就算我不會說,也會聽哈!你還以為是密語啊?再說我的打扮也不至於讓你覺得我是個吃白食的,就因為我講普通話?
我也懶得計較了…畢竟是打工仔。
接下來去買了兩個iPad,包裝好,付款好以後。收銀的四眼仔對我呵呵兩聲說到:你啊,小心過關被抓啊,買兩個可是犯法的。
我說你既然知道,為啥不提前告訴我?
他說你們大陸人不是有錢么?被罰個一兩千算什麼?再說我有義務和你說?香港雷鋒? 呵呵
我就爆發了,問了他工牌就投訴他!不是因為什麼!因為他那嘴臉就是讓我極度不舒服。
在國外的這幾年,認識很多香港人。從混14k到幫富豪開車到金融行業的精英到80年代就發財的大佬。
都tmd說起香港一些沒家庭背景的年輕人就是罵!
傻hi!臭hi!翅爛線!
整天想著:我們這些香港年輕人,受過高等教育,居然比不過大陸那些暴發戶的兒子!
連那些被黨洗腦,網路被封閉的大學生都比我們過得好!再不濟老家還有房子!我們香港房子被大陸人買了那麼多了!還買後不住!無恥!
lv!gucci!=== 一來就掃貨!我們都買不起!他們怎麼買的!肯定還是貪污腐敗!
連奶粉便藥都來買!什麼物價都被抬高了!這群蝗蟲!
憑什麼!?!!滾!出去香港!!!
香港朋友嘲笑的說:就算大陸那邊不來人,廢物年輕人還是廢物,吃不了苦,挨不了餓。學了外國這套那套做人方式,精髓學不到,學了一堆渣。 成年後,開始工作就說要獨立,沒義務養父母,後來還不是伸手和父母拿錢? 想當年我在學徒時候,挨打挨罵,任勞任怨,才有今日的成績!放在他們身上!他們肯!?
我在中國網路看過無數憤青,嘴炮。 到了現實,大部分還是選擇閉口不做傻逼,認命的奮鬥著。
香港大部分底層年輕人倒是挺有意思的。堅持不懈的網路憤青,現實sb。
佔中?佔到遊行被香港本地人拿棍子 狂打。 這就是德行!
不是他們變壞了,只是他們壓根不覺得自己變壞,所以壞的變本加厲。中港之間關係近幾年來持續惡化,導致現狀的因素錯綜複雜,筆者將嘗試梳理一下。記得幾年前針對中港矛盾網上有一個說法,「兩邊的富人竄通一氣悶聲賺錢,兩邊的窮人互相叫罵」。這個說法或許有點偏激,但不失為一個概括性的描述。這個說法最精妙的地方在於它指出了中港矛盾的本質,經濟分配不均。而在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盛行的華人世界,不均正是很多衝突的起源。在互聯網和知識普及的年代,如果僅從一個角度去看待事情判斷事情,人云亦云,未免太傻太天真,任何事物都應該綜合性的去思考判斷。
收入增長和收入差距
近年來,香港經濟的寡頭化愈趨嚴重,年輕人的薪酬水平(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在扣除通脹因素後,相比起97年時(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前)泡沫頂點其實是下降不少的。而不論香港經濟也好,中國經濟也罷,在這十幾年裡至少經歷了兩輪大規模的通脹,分別為2005-2007年及2008年四萬億後的階段。在這兩輪通脹中,社會底層(無產者,低資產者及年輕人)其實是變相的被政府引發的通貨膨脹狠狠地剪了兩次羊毛。社會財富不斷向富人階層集中,社會階層上下流動趨於停滯。
香港作為一個經濟已經騰飛了幾十年的經濟體,在其表面的光鮮下,在燈紅酒綠,歌舞昇平中,其實生活著100萬長期存活在貧困線下的市民(詳見港台專輯 100萬人的故事)。遊客匆忙從這座現代化的城市中經過,很少有人有機會見識到深水埗的籠屋(對,就是字面上寫的,居住在籠子里的窮人)和九龍區的劏房(是的,也是字面上理解,切割開的小房間)。他們支付著極高昂的租金(按居住空間算),過著沒有尊嚴的生活。
在回歸前後因為各種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香港經濟長期被少數的寡頭家族控制。他們有著華人富豪普遍存在的通病,對財富聚而不散。地產公司,政府和銀行聯手控制下,人為地減少香港土地供應,這座城市的大部分人就像他們養的家禽一樣,每天生蛋,晚上回到小小的籠子里休息,大部分市民的人生目標和最大願望就是能買到他居住的籠子。同時,香港政府體制提供的社會福利保障並不理想。而在科技研發投入極少(呵呵,看看高琨,未成名前哪裡享受過香港政府什麼福利,成名之後港府立馬屁顛屁顛的把他供起來當香港科學園吉祥物),土地價格高昂壓縮創業和理想空間的背景下,居住在這座城市裡的人民越來越不快樂,充滿不滿和失望。
另外一邊,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在過去的兩輪超級通脹中同樣經歷了類似的歷程。但不同的是,中國作為一個超級經濟體,行業眾多,東邊不亮西邊亮。少部分國民還是有機會享受到科技改革帶來的紅利,例如互聯網行業。同時,龐大的人口基數下,就算有1%的人富起來了,一樣是個巨大的數字。富起來的部分人選擇來到香港,有定居的也有旅行購物的。香港過去10年間通過投資移民計劃吸引了國內幾萬個申請,這些人都是有錢人(2010年前門檻650萬,2010年後門檻1000萬)。人民幣對港元的升值和免稅港的因素也同樣吸引了不少國內遊客前往香港。
一邊是港人的收入持續不動或下降,一邊是國內的有錢人持續湧入香港,作為香港人心裡的落差不難理解。而在國內遊客中少部分的不文明行為在缺德媒體的放大鏡下,彷佛變成了粘貼在中國遊客群體額頭上的標籤!
政府的無能,不作為和扯皮
由於香港政府的弱勢無能和寡頭經濟對政策的有力影響,03年開始實施的「自由行」並沒有給普通香港市民帶來太多的收益。蛋糕的絕大部分其實是被有產者(物業擁有者),大財團和富人階層壟斷。升斗小民並沒有在自由行政策中獲得太多利益,而同時又承擔了國內消費者和移民湧入帶來的額外社會和經濟運營成本和生活不便。大到房地產價格被國內投資者炒高,孕婦產子佔用醫院床位,小到奶粉供應和公共交通負擔上升,各種事情都讓沒有得到太大收益的普通市民懷疑大量湧入的國內同胞到底是是好事還是壞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香港政府理應運用各種手段改善基礎建設設施,在方便國內遊客的同時降低對香港市民的生活上的負面影響。通過行政手段使蛋糕的分配更加公平並同時影響民意,疏導不滿,教育市民。而香港政府完全沒有在這方面做出有益的反應,而是用僵化的官僚思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醫院產床不夠用不去考慮設立專門的產子機構增加供應,奶粉不足不去考慮入口更多奶粉或價格差異化,而是暴力的一刀切。這樣既助長了本土的民粹,又寒了內地人的心。簡單的說一句,你忘了香港本來就是貿易港出身的嗎?有生意送上門你不去做竟然還趕客人走?什麼邏輯?
而部分道德沒有底線的政客則為了吸引眼球,為了選票,為了保住自己屁股下面的位置,不斷地煽動民眾,刻意製造中港民眾中間的矛盾而不是去設法引導和解決問題。例如議員毛孟靜公然在尖沙嘴碼頭遊客聚集區帶著一幫腦殘拉著行李箱走來走去,美其名曰讓市民體驗遊客湧入帶來的不便。於是乎,香港的政治逐漸走入一個死循環,各種問題繼續不斷冒頭。
良好傳統和向上精神的遺失
曾經,這座城市英雄不問出身,接收國內各地的移民。這些移民在這裡艱苦奮鬥,在艱苦耕耘中,在同舟共濟中,在時勢順應下建立了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然而,由於發展的不均衡,由於傳統和精神的遺失,這座曾今開放友好的城市變得咄咄逼人,變得極度排外,變得不思進取。
曾經經濟上的優越感由於城市的整體競爭力下降而蕩然無存,香港人中間積極進取的那部分不是北上發展,就是積極的學習國語,和國內人做生意。而沒門路的,教育水平低的,不思上進的那部分則在本土沉淪。他們或許不知道世界政治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什麼改變,或許知道但不願意或沒能力去迎合這種改變。所以他們看著身邊日益改變的環境,看著沒有希望的自己,想來想去,只能拿出排外這一招來疏導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獅子山下同舟共濟的精神已經失去,艱辛努力創造夢想的土壤正在步步瓦解。如果有的人還不願意醒過來認真的審視自身和外界,前路將更加渺茫。
充滿惡意的媒體和「不明人士」
香港因為言論自由,媒體發展遠比國內先進得多。也正因為如此,在輿論戰上,親中一派一向是干不過逐漸轉向本土民粹的本土派。每次中港之間出現衝突,都有那麼幾個熟悉的媒體和所謂名嘴跳出來煽動民意,借著誇大,偏激和明顯帶著有色眼鏡和傾向立場的角度激化民眾矛盾。沒有新聞就是好新聞,對於道德缺失的媒體來說是最可怕的,他們必須想方設法製造新聞,製造衝突,吸引眼球。
因此,有了去年「佔領中環」事件過程中的種種失實報導和明顯的輿論導向。最終,被煽乎起來的市民才發現真正遭受到損失的是他們自己。看看香港今年的國內遊客流量,看看剛剛過去的黃金周,排外主義種下的惡果將由全體港人承擔。而某些學生領袖則頂著「人民英雄」的光環招搖過市。
後語
種種事情徹底的將中國和香港兩邊對立起來,很多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群眾人云亦云,落井下石。而部分別有用心的「不明人士」則火上加油,生怕中港關係不徹底破裂。渾水才能摸魚,在人民幣出海的第一站-----香港不斷製造麻煩正是某些人的手段。
香港在97之前確實風光無限,樓價還能接受,收入是中國人的十倍以上,以至於有些香港最底層的人都能過深圳來包二奶。可九七之後,樓價瘋漲,工資止步不前,物價騰飛??如今的香港,除了還擁有一點可憐的自由外,生活水平真的很差!香港有百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因為在香港月入一萬生活也很艱辛,一輩子圖個三面下床而已。目前香港的服務業的現狀很顯然是大量的低素質勞動力湧入服務行業造成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
一是地區保護政策,本地商家必須優先聘用本地居民。服務員這種崗位毫無技術含量,所以必然全部被本地居民所佔據。而作為香港本土居民,有能力高素質的則早已進入高端崗位,尤其是大陸的經濟飛速發展和大陸市場的完全開放,早就去大陸發展了,最終留在本土的自然都是低素質的。
當然,這種地區保護政策並非香港特有。
二是旅遊業,低端服務業不受重視。最好的例子就是隔壁的澳門,在香港受到的所有歧視,在澳門你都基本感覺不到。這是因為澳門的主要支柱產業是觀光旅遊和賭博,政府重視旅遊業,從業人員素質高,政府監管到位,自然就會好很多了。地方保護主義導致低端服務業長期被低素質人員佔據且基本沒有競爭,而政府的不重視和監管失位則是造成亂象橫生的推手。
香港的階層正在經歷劇烈的撕裂,就我淺薄的認識,香港近代一直都是處於階層撕裂的狀態,否則如何解釋一個城市的房產賣到天價卻還有將近一半的土地沒有開發呢?我平均幾個月去一次香港,我的粵語是聽力不錯,我對比著談一下吧。可能也跟我的穿著有關係。有時候比較正式,有時候比較隨意,所以他們就見人下菜碟了。
個人認為,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港獨。越年輕的香港人越有這種意識。
我問自己,為什麼那麼喜歡香港?
1.因為他的文化和內地大有不同:語言全部是繁體,粵語叫cantonese,是一門和mandarin一樣的獨立語言。 因此我到了香港,看到滿街的繁體字,感覺自己在一個和內地完全不同生活的地方。
2.因為經濟和歷史原因,所以香港可以優先內地接收到更新的思想和內容。比如我是做設計的,很多展覽活動,都是在香港舉辦。
3.放心食品,便捷的交通。
3.香港的passport較內地來說方便許多,說走就走。
5.相對公平和自由的大環境。所以,換做任何人,都會有優越感吧。 下面我來講講在香港遇到的一些事:
1.去Gucci給老爸買腰帶,因有些品牌間的尺寸是不同的,所以摸不準具體腰圍。爸手機剛好沒人接聽,所以我只好告訴店員一會再來買。
店員即刻抽了下嘴角,超小聲的和旁邊的女店員說:不知她在想咩,睇來睇去不買嘢。「
另一個回:」大陸仔就是咁樣啊嘛。「 當時我裝作聽不懂,其實心裡氣到炸,也沒勇氣和他吵,怕被人誤會素質低。2.昨天去K11的Y3買鞋子,從我進店開始,結果黑色的沒有貨, 圖片右面的黑衣傻逼一直衝著我翻白眼,說話語氣特別差勁。我問他附近還哪裡有Y3,他來了一句:呵,要看自己出去看,少問我! 哎呦我日他媽的~真想兩個大嘴巴子抽死他,艹
3.有次到的時間較晚,沒提前訂酒店。去中環找酒店,剛好一間酒店裝修,所以reception設在外面,又不明顯。前台處有兩個人,一個人在接待一串長長的隊伍,一個人大概在錄入電腦。因為我只想確認一下這個reception是不是這間酒店的,就想問一下那個閑著的人。結果旁邊的前台男特別凶的吼我,要我去排隊。 我當時好想滿嘴跑髒話(本人有很多香港朋友,都很友善) 但因為排隊的好多人,我內地口音又明顯,不想因此被不明情況的人誤以為素質低,所以也就忍了。
4.去大澳玩,要在東涌轉巴士,問旁邊一個等巴士的人路,傻逼男裝聽不見,後來還用廣東話也不耐煩的用粵語說:b佬別問我之類的話,然後就轉過去背對著我。 我想把他吼成聾子。。。
每次去茶餐廳呀,平民的地方吃飯,店員都招呼的蠻正常的,因為香港餐廳都很忙,我已經感受他們在工作強度基礎上做出最高質量的服務水準的。
---------------------------------------------------------經濟分割線-------------------------------------------------------
但凡在香港我簡裝出行去海港城shopping,絕對是被各種無視。但凡我把名包名包全都掛在身上去shopping,一進店絕對分分鐘被人接待。。。我並沒有一點誇張。
上個月同樣是去海港城的Gucci買腰帶,刷的是張知名度較高的黑卡,我很賤的把卡拿在手裡進店,你能感受到「專業」的售貨員在眼睛瞟到卡的一瞬間就沖我走過來那種快感~我香港朋友還蠻多的,各行各業都有,能成為我朋友的人還真的很nice。不過有一小部分,還真能感覺到他們的優越感極強。整天看不起內地人,讓我覺在他眼裡南北方天生互相歧視。
有一次和一個比較熟的香港朋友開玩笑:「再笑話我我打你啊。「
他很自然的笑著接了一句:「你們東北人不就那樣子嘛。」
一瞬間觸碰了我的玻璃心啊~~~~~~~當然啦,能成為我朋友的香港人,還是很nice的。
我一個朋友的朋友,我叫他張叔叔,在香港賣保險。每次我去,他都提出要女兒或者兒子陪我轉,走的時候還會送我伴手禮。 有時候我和朋友一起去香港,他還邀請我們去他的海景辦公室飲茶。後來我介紹朋友單獨去香港打HPV疫苗,他還會請我的朋友吃早茶。有時候他過深圳,還會問我們是否需要帶什麼東西。在香港這種節奏快,每個人都賣力工作珍惜時間的地方,張叔叔真的很讓我感動,很nice的一個叔叔。
去香港要買表,朋友會主動介紹他認識的錶行給我,折扣蠻大的。
------------------------------------------------------談談澳門-------------------------------------------------------------
說說澳門吧:
1.去逛街,試衣服的時候,店員都面帶微笑不厭其煩的給你拿不同的衣服換,最後我確定下來了買s號,她拿出新的衣服之後還要讓我再試一下,看碼數對不對,真的很溫暖。總之我在澳門的這幾次感受到的都是很溫馨的感覺,不想香港那麼功利。2.CNY期間支付寶在澳門餅店搞活動,店內蠻多人的,店員依然很耐心的教我如何拆單更划算,我真心感動到爆。
3.一家三口去澳門,爸爸的朋友幫我們開了間套房。但是只有一張大床。老爸提出再開一間,結果打電話給前台,人家很nice的說:單開一間還要花好多錢,莫不如我們免費在客廳里加一張單人床給您。 很暖心吧,,
我一向反對一概而論的兩岸矛盾,但經過這些體會,我真的想說:香港變了。以後也不打算慣著他們的臭毛病了
別的不敢說,從同齡人的心態來看...
面對老前輩的好言相勸,他們就是這麼回應的。哎,怕是藥丸。
農民之子反對Wang Thomas這種以偏蓋全丶倒果為因的答題手法。缺乏合理的論證,整份答案像忽悠多於答題。香港不同於中國大陸,政府沒有任何施政失誤的空間。香港目前群眾撕裂問題極為嚴重,錯誤的政策將引爆比佔中更嚴重的後果。與不作為相比,選擇作為的風險更大。目前香港更適合保守的政策,多於大膽的政策。
香港的這群人大多是1960年到1980年從內地農村地區通過各種手段到達香港的。
逃難來香港的人是否來自農村並不重要,重點是他們來香港的動機:逃難。逃什麽難?中國大陸60年代起發生什麽事大家心知肚明,若不是為勢所逼,這些人是不會離鄉別井歷經千辛萬苦來香港的。他們來香港是為了香港的福利?不。當是香港根本連最基本的福利保障都沒有。當時香港有的,只是一個相對大陸穩定的社會環境。但這些都不是我想說的重點。
Thomas說:如果不來香港的話,他們很大一部分就是農民。在內地的時候沒上過什麼學,沒讀過什麼書。來了香港,還是沒上過什麼學,沒讀過什麼書。
然後:
所以真的要說港人治港是小農治港呢,我也不是特別反對。大家想想最近香港出現的反遊客、限奶令、粗暴的服務員等種種現象,是不是有點小農經濟下的保護主義的趕腳?
這裡,Thomas嘗試以今日在香港出現的所謂"反遊客丶限奶令丶粗暴的服務員等種種現象"歸咎於"小農治港"。縱觀第一部份他的行文,當中隱藏的邏輯是第一代香港人都是農民(或農民之後),並沒有什麽機會讀書,自然不懂什麽治世之道,結果出現今時今日"小農經濟下的保護主義"。
如果"限購令"屬於"小農經濟下的保護主義",則美國丶澳洲丶德國丶荷蘭等國家,是否又算得上"小農經濟"呢?
- 美國:2012年6月,美國的Target、Walmart等大賣場發布了奶粉限購5至12盒的限購令。
- 紐西蘭:2012年9月,紐西蘭當地的部分超市貼出中文標註的「奶粉一人一次限購兩罐」的限購令,不過歷經兩個多月的整頓後,紐西蘭政府又解除「限購令」。
- 澳大利亞:2012年10月,澳大利亞的多家大型連鎖超市、藥房貼出中文限購標誌,每人限購3罐。
- 德國:2013年1月,德國的大型超市「DM」對當地的嬰兒奶粉特福芬和喜寶等實行了限購,每人限購4盒。
- 荷蘭:2013年1月,荷蘭商業企業進行了自發的限購,在當地各大超市、百貨店、藥店購買奶粉,每人限購從1罐到3罐不等。
英國:
澳洲:
香港的限奶令涉及的是一系列更複雜的資本操作。我嘗試分幾點來解釋。
第一,香港本身並不是一個奶粉出口地,香港的奶粉均由外國進口。然而,外國進口商是否單單出口來粉來香港?不,出口香港的奶粉亦同樣出口中國大陸,而且出口至中國大陸的奶粉,出口商均需要支付一定稅項。為確保進口地的銷量,出口商會根據所在地的實際需求分配數量,香港獲分配的數量,是根據香港每年的出生人口推算出來的結果。因此,當大陸遊客大量購物香港市面上的奶粉,在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價格自然上升。當時香港的情況更為嚴重,除了價格上漲外,還出現缺貨的情況。在這個情形下,限購令絕對合情合理。遊客自用的話,兩罐絕對已經足夠。
每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這種情況下,頒布限購令絕對合情合理。大陸明明有奶粉買,為什麽偏偏要來香港「搶」?
第二,奶粉出口商出口香港時,奶粉是以一系列計算的,亦即由初生嬰兒配方,到3歲兒童配方。比例雖然並非絕對的1:1:1:1(一系列四款),但若香港代理商希望進口更多初生嬰兒配方時,代理商還需出進口需求量較少的兒童配方。由於大陸遊客集中購買的,是初生嬰兒配方,結果兒童配合奶粉出現囤積。結果,代量商無法調和大陸遊客為香港初生嬰兒奶粉帶來的額外需求。
說限購令是保護主義?當然是保護主義!香港政府不優先保護香港人,要香港政府來干什麽?至於Thomas提到的高鐵事件,則更奇怪。高鐵成本高昂問題並非單純輸入外勞可以解決。相比之下,高鐵事件更像是港府決策失誤的結果!
他說:建高鐵要900億啊,辣么貴,我才不要出錢!
但是900億裡面有450億是人工費用呢。我們本地工人短缺,一天工資要2000塊呢。要不我們引入外來勞工,到內地找點建築工人吧,一天不到500塊,你看這不是一下子省了幾百億嘛。
那怎麼可以!我們怎麼能讓內地人把我們本地的工作機會給佔了!是不是像和農村老大爺有理說不清的趕腳?
對於大部份沒有經濟學知識的朋友來說,看起來好像很合理,但事實如此嗎?我又分幾點來說。
第一,目前香港的就業狀況屬於「充分就業」,失業率偏低。
第二,香港私人發展商各項建築工程一直穩定開始。基建項目,屬於政府支出,在經濟衰退時政府增加基建項目是振興經濟的絕佳財政政策,是凱恩斯經濟學最基本的知識。然而,在經濟環境良好的情況發展大型基建項目,則會造成惡性競爭,推高雙方的開發成本。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當時香港根本不應興建高鐵。香港之所以興建高鐵,更大程度上因為政治考慮。始終,香港政府還是有政治任務的。
現時,單以政府的基建項目計算,已有所謂「十大建設工程」。香港工人有限,一次過推出十個大規模的基建項目,明顯是「自己玩自己」:2.1 (一)南港島綫(東段)
2.2 (二)沙田至中環綫
2.3 (三)屯門西繞道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
2.4 (四)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
2.5 (五)港珠澳大橋
2.6 (六)港深機場合作
2.7 (七)港深共同開發河套
2.8 (八)西九文化區
2.9 (九)啟德發展計劃
2.10 (十)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高鐵香港站另一個為人詬病的地方,是其總站選址。同樣作為大城市,香港站選址市中心,價格自然不菲,縱觀國內的高鐵站選址,均有各自之考慮:
「全國大城市高鐵站選址研究」:香港至北京的8個車站中,除了北京西總站由市中心舊站改建而成,只有石家莊南站位於市中心,其餘6個車站均設於市郊;香港往上海途經8個主要車站,當中深 圳北站於市中心興建,另有2個城市於市中心改建舊站,其餘5個城市的高鐵總站均設於市郊,終點站上海虹橋站更位於上海市以西16公里,比虹橋機場更偏遠。而且,香港高鐵站所在位置極為複雜,成本自然高昂:
高鐵香港段的工程龐大而複雜,是全球首個全地底高速鐵路項目。竣工後,該項目的總站會設於西九龍(「總站」),方便乘客在城市的中心抵港和離港。總站佔地110 000平方米,面積約相等於15個足球場。總站的地面層被車站中庭的鋼架結構覆蓋;地面層以下尚有四層,最底一層設有10
個月台(另外已預留位置增設5個)。總站的總樓面面積為380 000平方米,供列車在其內行駛的平行隧道長約26公里,從地底伸延至深圳。[1](更多資訊請自行查找)
在這個情況下,就算輸入外勞,情況依然不會有太大改善。建築工人在香港屬於高技術工種,在建築工地工作需要不同的證書或學歷證明。外勞是否合符香港目前對建築工人的技術要求,不得而知,若只從成本考慮,香港為何不輸入比內地工人更便宜的東南亞國家工人?
是否輸入工人,優先考慮的必須是本地人的就業環境。不論是香港,還是美歐地區,輸入外勞除了是經濟考慮,更是政治考慮。始終,政府應優先保障本地人。
至於是否興建高鐵,正確的思考方式,為「成本效益分析」。當效益&>成本,興建;成本&>效益,擱置。現在香港的高鐵,是效益&>成本,還是成本&>效益,大家心知肚明,不說也罷。
最後,Thomas認為:香港沒有足夠的人才來繼承英國留下的繁榮。他說:
在1992年的時候,英國在港府里還有3000名高級公務員。雖然有回歸時的交接計劃,但1997年英國從香港離開的時候,還是一下子撤走了1000多名政府高管,多為部門裡的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等等。此信息為中國社科院出版的香港藍皮書所記載。
這事兒擺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不說滅頂之災,那也是非同小可。不妨想像一下,像北京、上海這種級別的城市,如果一夜之間1000多名政府高級人員突然消失,這將是一次多麼具有摧毀性的打擊?
第一,香港回歸中國並非一下子的事。由1984年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至1997年合共13年間,中國政府與香港一直就回歸後香港的管治進行討論及安排,Thomas說:如果一夜之間1000多名政府高級人員突然消失,這將是一次多麼具有摧毀性的打擊,是一個錯誤的比喻。
第二,人才的字義不清楚。
回歸後香港經歷的風浪少嗎?97年金融風暴,如果缺乏人才,香港能否捱得過?說起金融風暴,我相信肯定會有人跳出來說中央如何如何協助香港。對於這方面,知乎上已有很多討論,不妨先看一看。例如中國政府在「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戰場』」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 林建建的回答
重點部份:重點部份:
郊野公園政策也好,開放外來勞工也好,見不到一個人物敢出來宣稱:以前的制度已經過時了!我們來試試看另一條路吧!
如果Thomas想看到有人敢出來宣稱:以前的制度已經過時了,我們來試試看另一條路吧!
我會說,已經有人作出了這樣的宣稱了。包括香港城邦論,包括香港建國論。港獨,不就是另一條路嗎?但可行?不可行。最後,他說:
香港貧富差距大,主要原因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地產霸權,這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香港39.9%的土地,現在的用途是郊野公園。對,就是啥都沒有的公園荒地。
這個比例是1976年的時候,港英政府通過《郊野公園條例》而劃定的,根據法律,不可作其他用途。大家現在到新界去逛逛的話,其實可以看到
大塊大塊的空地,這就是郊野公園了。下圖圖中綠色的位置是郊野公園嗎?
不,不是。這是九龍區一塊凋空超過13年的住宅用地。它之前是這樣的:
香港人並非反對適量開發郊野公園。但明明目前有更好的選擇,為什麽不先發展市區地皮?例如香港的十三街重建計劃自2009年開始說,可惜至今依然沒有進度。香港美麗的郊野公園:
如何在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上取捨,需要更多的討論,而非專權獨斷的決定。或者,中國大陸那種瘋狂開發的手段不適用於香港,但又有誰能保證,中國模式適用香港?(N.Y)
目前香港人口720萬,在內地出生的大概在300萬左右(約40%不到)。政府統計局上可以查到這個數字。
香港的這群人大多是1960年到1980年從內地農村地區通過各種手段到達香港的。各類書籍均有記載。
香港出生率1960-1980年時在2左右,即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子女。所以加上他們的子女,這群人大概超過了500萬,佔到香港整體人口的75%左右。
如果不來香港的話,他們很大一部分就是農民。在內地的時候沒上過什麼學,沒讀過什麼書。來了香港,還是沒上過什麼學,沒讀過什麼書。
上面講的,都是鐵打的事實。
講這些,主要是想說明香港人口素質的基本盤根本沒有流傳的那麼好。這點和台灣截然不同。
所以真的要說港人治港是小農治港呢,我也不是特別反對。大家回想最近香港出現的反遊客、限奶令、粗暴服務員等種種現象,是不是有點小農經濟下的保護主義的趕腳?
再比如了:
建高鐵要900億啊,辣么貴,我才不要出錢!
但是900億裡面有450億是人工費用呢。我們本地工人短缺,一天工資要2000塊呢。要不我們引入外來勞工,到內地找點建築工人吧,一天不到500塊,你看這不是一下子省了幾百億嘛。
那怎麼可以!我們怎麼能讓內地人把我們本地的工作機會給佔了!是不是像和老大爺說不清道理一樣?
題目裡面問香港是怎麼變差的,地緣政治當然是排第一的主因,知乎上已經討論的很多了。今天我來提供另一個角度:香港沒有足夠的人才來繼承英國留下的繁榮。
在1992年的時候,英國在港府里還派有3000名高級公務員。雖然實施了回歸前的交接計劃,但1997年英國從香港離開的時候,還是一下子撤走了1000多名政府高管,多為部門裡的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等等。此信息為中國社科院出版的香港藍皮書所記載。
表面上講這個叫做港人治港,但實質上卻是對香港政府運轉的一個重大打擊。這事兒擺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不說滅頂之災,那也是非同小可。說的誇張一點,規模再大的定點清除行動,也做不到這個水平。不妨想像一下,如果現在新加坡的1000多名政府高級人員一夜之間突然消失,這個城市將何去何從?
借用評論里一個很妙的比喻:香港就好像一個公司,呼拉一聲董事會和高管全跑了,留下一群從來不做決策的部門經理。誠然這公司還能運轉一陣,但指望它繼續在市場的衝擊中屹立不倒,已經不現實了。
而香港人可不那麼認為,他們覺得自己期盼的第二春就要來了。我們既然可以和英國人談笑風生,那何必要再向中央學習一個呢?大家翹首以盼的港人治港就這樣開始了。
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香港回歸後的18年,被證明是吃老本的18年。香港號稱的精英階級,說到底只是在因循守舊,維繫英國留下來那一套東西而已。出了狀況,英國人留下的制度上寫了什麼,我們照著辦就是了,總不會錯的。
郊野公園政策也好,開放外來勞工也好,見不到一個人物敢出來宣稱:以前的制度已經過時了!我們來試試看另一條路吧!
畢竟嘛,18年前我還在英國人手底下打工,我怎麼可能比自己的老闆還聰明?
講到這裡我又要提一個小故事了:
有一次,我和一個在沃頓讀MBA的朋友抱怨香港同學怎麼怎麼弱雞,朋友和我講:也許吧,不過不是說香港的精英階級都送去國外了嘛。
我問:喂,你不是在名校讀MBA嘛,你也算是社會上的尖子吧,那你見過所謂的香港精英么?
朋友講:也是哦,我們那邊的香港同學也很奇怪的樣子。那香港的精英到底去哪兒了呢?
聯想到知乎上見到繁體字的答案,大多數總有點作者腦筋不太好使的意思。
所以我終於發現,香港精英大概早就搬去火星了吧。
-----------------------------
這麼多贊…受寵若驚…接下來夾點私貨,講講上文提到的香港土地政策/郊野公園問題,有興趣的可以繼續看。為了防止被稱為鍵盤俠,先聲明下鄙人在全球排得上號的房地產諮詢機構里干過幾年,下面的內容是專業的。香港貧富差距大,主要原因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地產霸權,這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但大家不太知道的是,香港39.9%的土地,現在的用途是郊野公園。對,就是啥都沒有的公園荒地(其中有平地、有山地)。
這個比例是1976年的時候,港英政府通過《郊野公園條例》而劃定的,根據法律,不可作其他用途。大家現在到新界去逛逛的話,其實可以看到大塊大塊、一望無際的空地,這就是郊野公園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來了。1976年香港人口為400萬,2014年香港人口為720萬,人口多了近一倍耶!沒地方造房子了,我們如果把郊野公園開發一部分,不就能解決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嗎?
但是很奇怪,香港人就是覺得郊野公園死都不能開發,因為兩點:1)修改港英法律是赤化的表現,2)要環保,要保護生態。於是產生了一個很弔詭的現象:一方面大家都在抱怨住房逼窄,寸土寸金,另一方面寧可把大塊大塊的空地閑著,讓花花草草曬太陽。
我不明白的是,在牽涉到居民房屋福祉的問題上,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本末倒置的反對意見。如果維持郊野公園的代價是大幅降低居民的生活水準,這個意義又在什麼地方?
即便只玩兒過大富翁的也應該知道,把盤來的地都去蓋公園,那是作死的節奏。
開發郊野公園,不用填海,不用征地,成本低效率高,可以有效舒緩當今香港大部分的社會問題。這一點,港府決策層心知肚明。
但沒用,沒人敢站出來挑戰港英政府制定的法律制度,沒人敢當著環保團體的面大聲說一句:要住房,不要郊野公園。當然偶爾也有某個局長出來試探一下,被嗆了聲,就縮回去了。
畢竟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嘛。議而不決是最簡單的,也是最沒有水平的。
說到底,人口400萬時的土地政策,和人口700萬時的土地政策,能一樣嗎?
這樣看來,主要還是當年港英政府在寫規矩時忘了加上這麼一條:「當未來香港人口數量超過700萬時,應該適當考慮降低郊野公園的佔地比例。」 要是有這麼一句話,現在港府大大小小的官員估計都要感動得哭出來了。(港英政府:怪我咯?)
所以說香港缺啥呢,缺的是那種可以力排眾議,在南海邊畫一個圈的人物。上文所講的沒有人才,就是這個意思了。關注這個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身為一個在香港讀書和工作的人,希望能夠提供一個較為客觀的答案。
香港,從本地人的角度來說,香港的現狀變得更差;從大陸人的角度來說,也是變得更差了。雖說從兩方面來看結果是一樣的,但是變差的內容不相同。簡單的來說,政治方面,本地人覺得香港被騎劫了,香港政府考慮問題不在純粹的以本地人利益為重,政治勢力分派內耗嚴重,廉政公平透明岌岌可危,對香港人來說便是倒退;經濟建設方面,香港近幾屆政府近乎無所作為,甚至頻頻爆出貪污醜聞,世界第一廉潔城市的地位受到挑戰,自由行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房價物價水漲船高,掙錢的卻是財團和企業,人工不見漲。
從內地人的角度來說,無論獲取的信息是否存在客觀性,我認為,內地人對中港矛盾的關注早已超越了香港發展現狀的關注,香港發展的不好是內地人更願意接受的事實,雖然香港確實發展的不好,但這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希望香港發展的好嗎?不知道大家在判斷香港發展的好不好時是否有考慮過這個問題。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中港矛盾,大致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1. 政治:
作為一個在這裡學習和工作的人,少不了與本地人溝通過關於香港的政治問題,在這裡我不想為任何人洗地。中港矛盾的第一個引爆點應該是8-9年,由此開始不管是非對錯,接受外來信息的香港人對gcd普遍不存在好感,認為大陸人民不知真相,如果真的是投票回歸的話,香港回歸不會是97年。其後是國教和普選,不管gcd做的對不對,如果你是香港人,你願意學思想品德嗎?你希望普通話成為通用語言(這一點身邊沒有香港人的同學可以問一下廣東人,普遍對推普是反感的,這是不想失去粵語)關於普選,可以理解為香港人不願意接受人大代表制度,只是香港人有反對該制度的權利,而大陸人沒有(作為大陸人你接受人大代表制度嗎?雖然確實不是一個東西,但是在大多數香港人看來是一個東西,意味著沒有了反對的聲音),不管大陸是不是為香港好,香港人反對簡單直接,因為穩定的好處太長遠,香港人看不見,我只知道沒有反對的聲音政府可以為所欲為。雖說我覺得政治紛爭極大的影響香港的發展,但我不敢說香港人的判定是錯誤的,何況他們自己的決定,自己負責。(認為香港是中國一個簡單的城市甚至直轄市的請詳細了解基本法,而不是經常看新聞)。從內地人的角度來說,你是否覺得從新聞能感覺到香港已經進入新聞聯播三部曲的最後一步(世界人民水深火熱),沒錯,就是這樣。香港真的水深火熱嗎?
香港確實發展的不好,深圳和上海在崛起,香港的發展速度與前者簡直是龜速,但是但是但是,一旦新聞聯播新浪網易只講壞不講好,你就要重新審視了。
我回大陸每次同學都會問我,為啥香港老是折騰?香港是不是經濟很不好?香港人是不是特歧視大陸人?更有甚者,看大陸把你的水電斷了看你香港還折騰不?每次我都會微笑著回答,還好還好。香港發展的真實情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香港發展的不好這種論調更能讓內地人接受,也更加「合理」。媒體也熱衷於渲染中港矛盾,香港倒退博點擊率。遊客在香港因購物發生衝突的死亡事件簡直正中媒體和政府下懷,當天新浪網易整一個頭版報道,底下評論瞬間數萬清一色。
打個比方,班長小王與小明不合,因為小明不拍馬屁且經常公開反對小王,於是小王利用自己的權利拉攏班級成員,在同學們中間說小明的壞話,「小明家裡很有錢,他一直看不起你們噢,小明是黑社會,跟他玩很危險噢」,於是愛拍馬屁的同學和不知真相的同學很快抱團不和小明玩。又不知道班長什麼時候學會的,反正是學會了,經常發表長篇微博,曆數小明參與的打架事件。
中港矛盾會上升的如此之快,當然是班長擔心這個不聽話的香港和大陸人民走的太近,抱起團來不好解決~大陸人民少去香港,香港經濟受影響,香港人才懂得感恩,知道誰是大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2. 經濟:
雖說在我看來,中港並沒有在經濟領域有太大的紛爭,但我不得不提一提。還記得台灣的茶葉蛋事件嗎?台灣人和香港人對大陸進行了解所通過的渠道從來都與大陸不同,他們用的是youtube,facebook,負面新聞看多了,新聞聯播看少了,客觀了解大陸的現狀當然是難之又難。加上香港人本身就不是特別熱衷到大陸旅行(記得有個香港朋友過來大陸旅行都是自帶食物飲用水,他說擔心衛生問題,其實我確實不知道怎麼反駁),所以香港人對大陸的發展了解的少之又少,甚至是曲解。這是我不喜歡的香港人的一個特點,他們不了解卻以為自己了解或者覺得了解不了解無所謂(如果是紐約人不了解可能沒啥關係,香港人對不大陸了解甚至是曲解多少是有點難以接受的)。做為發達的老牌資本主義城市,天然的優越感使他們覺得自己並沒有錯(這種優越感類似於北京人對全國人的優越感,我不認同但是理解)。
香港本身經濟發展慢,而不是倒退,所謂的危機感對於香港人來說並沒有。如果說香港人嫉妒大陸人有錢,我覺得談不上,準確的說應該是香港的窮人嫉妒(你會嫉妒一個拿著一堆現金跑到LV店說這個這個不要其他全包的人嗎?你會嫉妒腆著大肚子摟著女郎數鈔票煤老闆嗎?)感覺這種論調頗具政治色彩,因為我讀到的內容還是離不開香港窮了,大陸人富了,雖說結果沒錯,但我覺得我的同事們收入都可以,不至於嫉妒,開個玩笑,哈哈~
3. 文化: 文化差異一直是我認為的中港矛盾最引人注目的主題。大多數去香港旅遊生活的大陸人都會覺得香港人一聽到普通話的就特別反感。說實話,我剛來的時候也不會說粵語(現在會了,但是講得不好)。對此,我有意識地計算了每次我講普通話時,香港人直接表現出反感的次數,整整一年下來不超過5次。反之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問路時,很多上了年紀不會講普通話卻努力耐心給你解釋的老爺爺老奶奶,他們甚至願意用英語給你解釋的。記得有一次我在街上像一個老爺爺問路,他自己不認識,還掏出眼鏡用手機查給我看。
我舉這個例子,其實是想提大家都比較忌諱的一個話題,素質。不管大家願不願意承認,大陸人普遍的整體素質不高(不喜勿噴),但是偏偏香港人卻是一個對素質極其極其極其敏感的地方,而不僅僅是大陸人。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香港回歸之前被英國統治,香港人雖然普遍不認同這種殖民侵略,但是對英國人的那套紳士風度,卻是極度認同的,潛移默化,樹大深根。但凡有一點低素質的表現立刻會被劃分等級。撞到了就要互相說sorry,不大聲喧嘩,說話禮貌,排隊排隊排隊。
素質,對大陸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說你經濟上去了,但不代表你的教育,素質上去了,該學習的地方還是要謙遜一點,不要一味否定。我一直認為大陸的經濟與教育是脫節的,土豪到處有,有錢卻素質低的比比皆是。其實不僅僅是香港人這麼看大陸,全世界包括美國,歐洲,日韓,都是這麼看,你有錢有什麼了不起,素質低。同事跟我說,因為有這樣的歧視,大陸才會痛定思痛。聽到這些,我心裡很難受,但是。教育和國民總體素質的發展勢在必行,如果你做的好,我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不要老是追著人家屁股說「你看我進步有多快,你為什麼不看不見」,多做點實事為中國人爭點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香港人歧視大陸人和香港人嫉妒大陸人有錢被綁定在一起。但凡有關香港的新聞出現,批判香港的基調一定是這兩沒錯。我也知道很多香港人不是歧視,而是怒其不爭。每年成千上萬的旅客出境,我們看到的除了經濟強盛,還有部分中國遊客的素質變著花樣給你驚喜,真的是全世界都嫉妒中國人有錢跑來黑中國人嗎?這是地域歧視嗎?不是。全世界都討厭低素質,這是規則,不罵就不會醒不會進步。
但是,話說回來任何地域歧視都是沒有可以支撐的理由的,地域歧視都是low b,即使再能理解。拍小孩子尿尿那幫人,反水貨紅衛兵港獨和某薇是垃圾。
香港人自小接受西式教育,文化差異導致,香港人與內地人交流困難,不管政治上認不認可自己是中國人,內地人對於年輕的香港人來說,就是來自另一個地方的人,吃不一樣的東西,看不一樣的新聞,接受不同的教育,那不是矯情,是差異,和那些出了國回來裝逼的人不同。內地人自小就接受各種香港熱情回歸,香港自古是中國的領土的教育,當然憤憤不平,你為什麼不和我說普通話,你排外,你歧視,你裝逼,估計很多去購物的旅客都是這麼想的。可是一旦你意識到這種差異,意識到香港的特殊環境,你和他們更多的接觸而不是去旅遊聽來的三言兩語,你可能會理解。別動輒斷人水電,覺得自己很重要,人家要照顧你。這難道不是另一種低素質的表現嗎?總理還說過求同存異,鄧爺爺還說過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思想品德課當真是失敗,還好我當年上課睡了不少覺。
另一個問題與素質類似,那就是信用。這也是我老闆每次和我探討大陸問題時必定會提到的(現在接觸的大多數是大陸客戶)。毒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紅十字會事件,其實我們知道,都基本上把大陸政府企業的信用一次又一次拖入深淵,我們都知道深層次的問題是制度。但毀譽只是一瞬間的事,重塑信譽是有多難。日本二戰後為了重塑信譽花了多少年。
為什麼素質和信用會成為中港矛盾的焦點?政治勢力騎劫和利用(比如蘋果日報從來都是報衰不報喜,比如某網從來都是報喜不報衰,水軍),加之媒體利用來博眼球。我個人認為,多理性的通過自己的調差去認清事物的本質,不要人云亦云,你就不會被蒙蔽(完全不被洗腦太難了,答主自己表示每當看到此類的洗腦新聞都不自主的被調動起來情緒)
最後是一個比較偏頗的問題,是香港人應不應該感恩?這個我覺得接受不同政治教育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我知道怎麼說都是不討好一邊,但我還是想表達我的觀點,我認為是各取所需,而不是依賴關係,至少現在沒達到依賴關係。說什麼資源供應的就別天真了,人家付了錢的,你不提供我上別的國家買去,事實上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這麼乾的,雖然貴點,但是說不定質量更好,扯遠了……
聊完中港矛盾,回到最初的問題,香港發展的好不好?事實上是不好,至少沒有以前好,個人覺得任何地區的發展都是有一個飽和度的,除非發生劇烈的轉型,比如深圳的改革開放,香港是以服務業和金融業聞名的國際性大都市,不管大陸人認不認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首先要國際認可,深圳和上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是GDP高就牛逼,不是GDP高就牛逼,不是GDP高就牛逼(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先把素質搞上去!!!)
當然我這麼說估計答主和大多數人都不會滿意。那我還是想再一次問你,你摸摸自己的心,你希望她好嗎?
你如果你不希望她好,那你有一百萬字來反駁,當然我不能說你都錯,我只會說,」大哥,您說的也有道理!「;
多說無益,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你如果希望她好,那就多通過自己的調查去認真地去了解她,我黨說得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推薦閱讀:
※生活在殖民時代的香港是什麼體驗?
※徳利賽車隊(Theodore Racing)是一支怎樣的車隊?
※如何看待香港44人旅遊團大巴在大陸出車禍一人截肢的新聞?
※去香港一定不能錯過哪些美食?
※哪些餐廳可以代表香港粵菜的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