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建築是否遠超中國古建築?

源自五嶽散人的一篇微博:

這不光是五嶽散人的一家之言。可能由於西方建築——尤其是一些大教堂過於宏偉,外表雕飾的也極其美麗,並且有許多雕塑精品的裝飾,給許多人的直覺是西方古建築比中國古建築強很多。但我想問的是,專業領域怎麼看?


不如對比經濟和技術基礎呢,用中國一個國家來對戰愛琴文明,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歐洲中世紀,各國文藝復興,法國古典主義,巴洛克洛可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有點累吧,一本西方建築史可是牽扯到橫跨歐亞非各種文明各種國家的五六千年的歷史,囊括古代文明世界的大部分區域,而中國秦漢之交才跑步進入古典時代,一直徘徊在黃河長江流域,建築各方面大致成型不過兩千餘年,依靠精耕細作一點點累積起來,而且經常由於改朝換代經濟崩潰,人民流離失所,成熟晚,體系性不夠,建築技術的最高代表官式建築發展的確緩慢;反看西方,集多種早期文明於一體,技術成熟早,維特魯威早在奧古斯都時代就寫了建築十書,依靠奴隸制,貪得無厭的教會勢力,各種商業累積,海外掠奪,科學技術,經濟和技術基礎明顯強大一些,用於回饋到建築上的也多一些,所以不要把西方當成一個國家和中國比。


另外中國古代也有很多的偉大建築,絕大部分消失在歷史長河,少部分至今屹立,顯示出中國特有的高度發達的規劃技巧,群體協作能力,精巧的技藝和不俗的審美,在世界建築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不要妄自菲薄。


很多情況下,建築的本身的體量,技術等不足並不妨礙一個建築成為偉大的建築,否則建築史就變成了誰比誰建得大建得高誰屋子室內面積大了,而是思想在技術和藝術領域的投影和迴響。一個偉大的建築決定因素首先是它的美,它的和諧程度,它的形式好不好,為不為人稱道,然後是技術,這點上我覺得以中國為代表的純木結構建築的科學性和美學方面在世界上獨佔鰲頭。


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在某些方面中國的古建築甚至要優於西方的。

先貼圖感受一下

獨樂寺觀音閣模型,遼代

應縣木塔模型,遼代

這兩個縮小的建築模型就很讓我震撼了。獨樂寺觀音閣和應縣木塔在古建史上的地位很高,而並沒有多少非建築專業的人了解

____________
再來說正題
西方建築的柱式和比例我們也有。建築從基礎到牆再到屋頂,各部分的交接都很協調,且很有形式美。比如牆和地相接的台基有不同的做法,並以此來分出等級。牆和屋頂相接的斗栱層層出跳,以此承托屋頂出檐,作為橫豎兩個體系的交接,同時也標誌著社會等級。

梁思成先生將斗栱稱為中國的柱式

斗栱層層出跳,承托出檐

構件之間的連接都是榫卯

答案一開始提到的某些方面,其中一點就是層次,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古建築做得就比西方的好。官式建築的層次是建築之間的層次,比如故宮中軸線上的各個門和一進一進的院子。園林和寺廟講求建築和自然的層次,一個建築往往是自然景觀中的點睛之筆。西方建築到後期提倡「如畫式」的建築,即建築在自然中被發現,這一點我們早就做到了,並且比他們要好得多。

舉個例子:
你知道設計悉尼歌劇院的建築師伍重是有多喜歡中國的古建築嗎?他的桌上一直擺著梁思成先生贈送給他的《營造法式》,他繪製的一些草圖表達了對中國古建築的思考(基座+曲面屋頂)。
再一點,伍重未實現的悉尼歌劇院室內設計(後由其他團隊完成)雖模仿了中國古建築的斗栱,但也只是形式上相像而已。

伍重(原本)設計的Major Hall,用金箔、紅色、白色三原色交叉搭配,參考了25年版本《營造法式》上的黃土刷飾斗栱配色。當年這套系統叫做Plywood Box-Beam,左邊11片,右邊11片。由於要相互連接,所以片與片之間形式相似,是一系列形式的轉化。這(個概念)在某種程度上跟斗栱或是鋪作的疊加是非常接近的。

伍重未實現的方案模型及靈感來源
* 注: 此圖為引用

雙抄三下昂斗栱模型

現在的悉尼歌劇院內部
* 注: 此圖為引用

如果諳熟西方的幾何和比例那套東西,我們不難做出在西方審美體系下像樣的建築來。而反之,讓他們設計園林,他們是做不出來的(這個我們現在也做不好)。

寫到最後意識到,為什麼要拿西方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建築和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不自信,同時也是西方話語權的體現。

之所以覺得西方的建築好看,我認為可能有如下兩點:
1、文化差異帶來的新鮮感。
2、中國眾多質量低下的仿古建築。

最後,
東方的美美在意象,受儒家和道家的影響。
西方的美美在秩序,受神話和宗教的影響。
兩者的內核不同,其實也沒什麼可比的

但是,
如何對中國古建築進行傳承,
及如何樹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才是現在最應該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來源:
1,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2,悉尼歌劇院內部照片來自:
http://www.archcy.com/focus/mathbuilding/956ef4886b8882cb
3,裘振宇-《伍重的中國》
4,有方講座 | 裘振宇:伍重的中國
https://m.douban.com/note/477706149/
https://m.douban.com/note/477707164/
____________
感謝:
@風一樣的男子
@新水令
@陳滌
指出的錯誤
@趙桐
提供的古建築信息


題主你好,不邀自來,實名反對。因為這個微博真的是太會亂講了。我不希望中國的建築藝術就被一個「知名網路評論人」給這樣評論。
的確中國的古建築很難保存,一是環境因素古代又喜歡用木構,二是戰亂就喜歡搞破壞。
但是實際上還是有很多很好的建築被保留了下來。先上圖片直接展示其風采。

這是南禪寺,現存中國最早單體木結構建築。(AD782)
不能確定同時期有沒有更好的建築(因為都沒存下來了),但是置身於這樣一間小院里能夠看著如此乾淨利落的唐代存物已經不是一種美好而是一種感動了。
我這照片也沒啥構圖,但我一樣覺得可以做明信片。

晉祠聖母殿,宋。
很偶然地拍到了沒有人的聖母殿。
晉祠公園很大,古建築保存地完好,整個園林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真的是一種享受。

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中國現存最高最古木構塔,遼。
哈哈~世界三大名塔之一喲~木頭搭出來的喲~
沒上大學的時候聽老師講說國外的建築能保留很長時間,也聽說隼卯結構多麼能幹不用釘子。但是當時不覺得怎麼。
不過看了實體才明白有多麼偉大,那就是一個巨型的大積木啊!裡面還可以放下巨大的雕塑!

~~~~~~~~~~~~~~~~~~~~~~

上面的內容是實體感受一下。
西方有建築十書,中國有營造法式。
我很討厭這種「評論家」,這種人不是「批評家」,真的只是靠評論一些社會上平時出現的現象說說話賺賺人氣的。
區區幾張照片就把中國古建築藝術給諷刺完了也是能幹。
沒有任何理論基礎和實踐,甚至連看都不願意看一眼的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

中國無論是藝術,文化,建築,還是說雕塑,不能用「比不過誰誰」或者「比得過誰誰」來形容,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之處,不是用「好」或者「壞」形容得了的。
我最欣賞的就是古典園林中的「詩情畫意」和「雖由人作,宛若天開」。這是完全有別於西方園林對自然的改造的宗旨的。
最後,我不是想說博主崇洋媚外,而是沒有勇氣去肯定自己國家的文化。

感謝所有努力學習建築設計和建築理論的人們。
圖片是我自己拍的,請勿盜用。
~~~~~~~~~~~~~~~~~~~~~~
我發現你們很喜歡佛光,而且一股腦覺得我忽視了佛光。

你們想看我就發。我只是覺得佛光沒有給我那麼大的觸動。到南禪的時候真的是有點熱淚盈眶的。
還有說我不給乾貨的,我的個人簡介已經說了現在知識不多沒法給你們那麼多道理啊知識,所以只能經驗主義。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也覺得自己寫得不好,我寫作業要這個結果我很想給我自己耳光。
我希望用更通俗地,也就是圖片,更直觀讓大家感受中國古建的魅力。可能沒法那麼直接的「觸動」,但是或多或少也有些感覺。
以上。
~~~~~~~~~~~~~~~~~~~~~~~~~~~~~~~~~~~~~~~~~~~~~~~~~~~~~~~~~~~~~~~~~~~~~~~~~~
謝謝大家給我點贊,知乎第一次收到那麼多贊。
這個問題我給不了那麼多乾貨實在抱歉。我還處在歷史小白階段。
下面插播一條廣告,有對建築學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怎麼理解通過建築設計來改變社會形態? - Haoyu 的回答
再次感謝。


跑個題
某人:「請教一下中國園林和西方景觀有沒有什麼高下或者說兩邊有沒有取長補短?」
董豫贛:「呃,我覺得當老師一定是需要高下判斷的,要不然的話做所有研究都是偽研究,你都不知道該學什麼,顯然中國高明嗎,因為他們是模仿……曾經有一個很不要臉的景觀家說中國的不適合當代哈,你們去看看當代國家奧林匹配森林公園,是在模仿紐約中央公園,而紐約中央公園就是英國風景師造園,就是模仿自然地形對吧。這一點我覺得,如果你有個視角說是更適合人的生活的話,那中國完全就是按照生活來的,生活起居全在裡頭。可是西方有個構成傳統……其實你講這個呢,有個背景,就是英國但是強大起來了之後,它和法國較勁,一定想破掉你,可是又沒有能力╮(╯﹏╰)╭於是借鑒了中日的這個東西。可是他們是構成,不進去以後呢,它就模仿中國自然,它叫自然造型,自然型園林,它一旦從造型上來談的話,它跟這個身體根本不密切。而它裡頭呢也不大真的會有人在裡頭去住。顯然從柯布西耶提的任務,就是現代藝術,現代建築是為了普通人的身體的話,那麼中國顯然更厲害對吧,因為這是從陶淵明傳下來的傳統。但西方,我覺得比柯布小兩歲的海德格爾根本搞定不了這個事情。我先提前講一下那個結論哈,就是棲居???(聽不清)。住宅是居住的機器跟語言是存在的家,是完全一樣的技術決定論的版本。語言怎麼可能是詩存在的家對吧,語言是工具嘛,那機器,住宅為什麼是機器,就是他們永遠不懂普通人的詩情畫意,所以它最後只能談造型,造型永遠是一門技術。我今天講的核心,三門技術把樹做成那個樣子,是技術哈,但為什麼做成那個樣子,是一門藝術……文藝復興以來,西方一直在談用造型來破那個造型。我覺得建築和景觀的西方狀況是一樣的,顯然中國的東西更勝不止一籌啊。


首先,在歐洲隨便一拍就是明信片的原因:天空是藍色的,飽和度高,陽光鮮亮,所以怎麼拍都好看。反觀國內,灰濛濛的天,再怎麼構圖濾鏡,都是沒有質感的。

這是我陰天在帕維亞修道院(柯布西耶修道院借鑒的那個)拍的,你可以想像一下藍天的時候是怎麼一種震撼。

好,我們再往下分析一下西方古建築是否遠超中國古建築。

各位猜一下這是哪裡的一扇門。

是中國?越南?韓國?日本?

都不是,這紅漆帶鋪首的大門來自歐洲地中海的島國,馬爾他。跟中國的有大差嗎?

當時在馬爾他的時候我都驚呆了,為何如此相似,再看一張!

連鑰匙孔外圈的菱形鐵飾都如此相似。

這並不是個別現象,馬爾他對鋪首和大門其他裝飾的邏輯跟中國是完全一致的。

專門賣新鋪首的攤頭。

在馬爾他,甚至連大門外的石獅子都與我們的抱球母獅有幾分相似。

稍微小結一下:其實無論中外,古代的建築是最符合「形式追隨功能」這個需求的,沒有花里胡哨但並無實質的現代理論。所以,當人類有共同的需求,反映到建築上必然是有相似的地方:

中國古建築的廟堂之高

和哥特式教堂的 高尖直

是同樣的產生邏輯,都是宗教對於社會地位的需求和彰顯。同時,在高聳的內部空間中讓人產生渺小感以及臣服的渴望。兩者的邏輯是一樣的,只不過實現的手段不同。

一個採用抬梁式來提高高度。

另一個採用尖券,飛拱,扶壁。

兩者都達到預先想要的目標。除了宗教建築的建築高度以外,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例證。所以當我們跳出「好看不好看」「細緻不細緻」的小視野的時候,你會發現中國的古建築和西方古建築都挺不錯地完成了當時人民對建築的需求。

不能去評價一個建築設計的價值觀和目標但是我們可以去評價一個建築對目標的實現手段。基於此,我認為中西方古建築並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都基本實現了建築目標。


作為精神伊朗人如此跪舔西方,背叛了伊朗。


其實這人說的也不算錯,你看他說的是「西方文明」,而且圖片中都出現了埃菲爾鐵塔,如果算上近、現代的話,那中國建築確實是被超過了。

但如果是答主問的西方古建築與中國古建築的話,那我認為各有所長:西方古建築傑出者以石制建築為主,有厚實、挺拔、莊重、華麗之美,尤其在對光線的運用上可謂巧奪天工;中國古建築傑出者以木製為主,且就工藝、規模而言全球無出其右者,有靈動、優雅、淡泊之美,如宮殿則恢宏大氣,而且東方古建築與山水等自然景觀的協調程度是其他文明所不及的。

兩者風格差異可謂巨大,也都有令人沉浸其中的魅力,實在不好說誰在誰之上。


首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建築因為主要取材難易和哲學思想影響的原因主要以木構建築居多,而木建築很難以保存,因此在可對比的樣本數量上,中國古代建築要少很多,造成了題主的感覺。

先佔坑,今晚回去詳答,準備開個大坑。


西方建築成就高於中國,是以西方的標準評判中國古建築的結果
理解古代建築,就要先理解文化背景。建築的形式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西方人對建築的理解其實源於希臘晴朗的天氣,以及溫暖的氣候。在希臘,充足的光線使物體表現出強烈的明暗關係,從而具有十足的立體感。所以古希臘誕生了雕塑這種藝術形式。最開始古希臘神廟的柱廊都是雕刻的人形柱子,很顯然古希臘人將建築視為雕塑一般的存在,所以特別重視外觀的視覺效果。也就是說,在西方人的觀念里,建築是一種藝術形式。
再回過頭來看中國古建築。中國人的固有觀念中,建築並不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一種器物,所以中國人在建造的時候並不會考慮其藝術性。
中國的古代建築如果從單體的角度來講,其實是大同小異的,都是由大屋頂、以柱廊為主的屋身和基座構成的。但在群體的處理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古代中國的建築從來都是以建築群的形式出現,這和西方以單體為主要建造單位是不一樣的。古代中國建築始終都和封建禮制緊緊的結合在一起。
所以,用現代建築的評判標準或者西方古典建築的評判標準去評價中國古代建築,是十分不公平的。
那麼,從現代的標準來評價中國古代建築相比於西方的優點,主要有這麼幾點:一個是木構建築相比於石構建築的優勢:防震、施工速度快、便於遷移。再一個就是與周邊環境的結合比較好,融於環境之中。(這是由於古代中國是農耕文明,講求與自然和諧相處,而西方文明是狩獵文明,講求征服自然)還有就是,支撐結構與圍護要素之間的分離,這樣便於靈活分割內部空間,以及獲得較為通透的、輕巧的建築形象。
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我們的古建築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要讓更多的人去認識、了解,


我知道會有很多人來噴,我就匿了。

從我調查的結果看看,從形式上我們並不能有什麼指責,這是文化問題。從技術上來說,中國古建築晚熟,技術進步緩慢。

從調查的樓閣來看,古建築的樓閣普遍存在結構整體性不足、材料損耗極大且難以承擔複雜功能。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普通民房很少有超過兩層的。

(最後一次大修前的現狀圖)
這座樓僅碑石可查的大修有四次,49年以後因結構問題的大修又有三次,最後一次大約在2006年,比較徹底的一次,大修主要解決結構強度問題,這一次的修繕設計指出,淺基礎造成的沉降問題和歪閃問題、斗拱內外跳受力不均導致走閃、金柱老檐柱向外傾斜承重梁與金柱拔榫。其中最後一項屬於結構設計本身的問題豎向結構問題不大,但水平方向上拉結遠遠不能滿足結構需要,被勘查方認為是歷次大修的主要原因。

(復原圖,以上兩張來自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

其實修過以後斗拱後尾還是拔榫狀態,收不回去的了。
_______________分割線________________
下面再來一個

(立面圖,出自:山西明代建築)萬榮飛雲樓的問題我就直接引用修繕論文的原文了。

(喬冠峰,李鐵英,飛雲樓現狀評估及加固設計方案研究)另外不得不說,木結構的跨度限制比磚石結構大得多,蘇聯教材中,不算特種結構,木結構最大跨度15米,佛光寺金代文殊殿最大跨度(中線距)14·128米,這已經是極限了,再大在中國古典社會條件下已經不現實了,工匠缺乏數學和結構的基本訓練,經驗積累也無法做到系統化,所以有很多時候技術是時進時退,發展是極其緩慢的,我們大型建築的技術成熟已經到南北朝晚期了,頂峰卻要到金元時期了。而明代以後很尷尬,結構在技術上是退步了的。
落後便是落後,何必找那麼多理由虛與委蛇呢。緣何?抱殘守缺便是中國古典社會停滯落後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抱著這樣的心態有什麼未來?


遠超談不上,關鍵是西方文明發展不間,建築一以貫之,不斷在使用和修繕,所以保留到今天的很多,而且功能沒有問題。古羅馬很多建築一直用到近代,古羅馬大道是今天歐洲路網的基礎。

科隆大教堂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前後修了幾百年,這種不斷修建修繕改進的建築自然比每250年自爆一次的中國留下的建築要多,外觀顯得新而且保存的好。


中國歷史為什麼很少有與歐洲石制教堂宮殿等建築,在宏偉高大方面相媲美的建築? - bai lee 的回答

早900年建成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和太和殿

聖彼得大教堂和太和殿

太和殿內部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

聖彼得大教堂內部

幾張歐洲中世紀的大跨度木屋頂

太和殿


我自己當然覺得中國的建築比較厲害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割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古建築和西方古建築,首先,我們這裡中國建築指中國地域內不同民族地域的所有建築;西方建築指的是歐洲以希臘文明為源頭至法國古典建築為止的所有建築。

似乎某一些時候我們對中國建築的自豪感並不強。因為歷史遺留的古建築並不多,有的不是斷壁殘垣,便是後來大經重建的。正所謂是「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而西方建築呢?高大結實,屹立幾百年越發散發著光輝。雕刻精美材料奢華,使人炫目。高下於是立見。

可是好壞如果就這樣判斷,當然是沒錯,可未免也太片面了。

難以歷久彌新,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建築多是木結構的

還有一點是,我們常覺得中國的古建築好像有一些千篇一律。無論是紫禁皇城還是道觀寺廟總覺得很是相似。不似西方建築各具婀娜。


下面我就我的一些想法回答以上的兩個問題。

一、關於木結構建築

原材料的獲取是很重要的原因

為什麼中國沒有繼續發展向磚石建築呢?其中很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原料的獲取難易,西方的一些地方,如古埃及和希臘均是很容易獲取石材;對於中國來說木材更容易獲得。同理,兩河流域古建築也是輝煌燦爛,但並未見到很多的磚石建築,而是夯土居多。

其實,世界上很多文明的建築都經歷過木結構的過程,西方建築也不例外。考古學家們發現,希臘神廟上原本用色彩繪製著豐富的團,並非是我們長期以來認為的潔白無瑕展示著純粹的比例美。描上彩繪,它原本的樣子甚至和我們的古建築,竟有幾分相像。

後來一些文明的建築,開始轉變為磚石建築,在他們的身上都保留有進化的痕迹:古埃及的建築外立面上上模仿著當時草紙、蘆葦、棕櫚木的土坯房的圖案。希臘神廟的外形可以看出,他的結構正是木結構向磚石結構轉化的過程:石頭在外形上去模仿了原本木頭的結構應有的造型。

提到西方古建築,不得不從古埃及開始說起。尼羅河兩岸缺少木材而盛產石材,以前的建築大多都是使用棕櫚木、蘆葦、草紙、黏土和土坯建造的房屋。他們雖然很早就開始使用磚石,但卻沒有發展出拱券,就極有可能是因為木頭缺乏到不能夠用來製作模架。

文化上的原因

埃及奴隸制的頂峰時,一些學者認為:「為了建造胡夫金字塔,從當時兩三百萬居民中強征了10萬人的徭役,輪番工作了三十年之久。「「古埃及金字塔群的三座金字塔,皇帝統治下的106年,是人民最水深火熱的時期」

埃及因為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不僅物產豐富而且除了內鬥久無外敵,燦爛的文明引得周圍艷羨。其中就包括了後來希臘文明的源頭,愛琴文明。那些來埃及打工的異鄉人,回國之後留給他們最震撼的就是古埃及高大的建築物和雕塑。

因此當希臘人打贏了波斯人之後,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希臘居民都很想要用一種方式來表現這種自豪,他們需要一種途徑表現自己的強大。於是他們開始大量修建神跡:神廟和神像。而古羅馬,人們需要更加高大的建築體現著軍事帝國的光輝。

可以發現,在法國皇權頂峰前,典型的建築多於宗教有聯繫。宗教建築的高大也是一種產生影響力的工具,而且它確實有效。

中國的皇權至上雖然放之四海也沒更加極致的了。但中國的君主從堯舜禹開始便有了崇簡的傳統。翻開歷史典籍,皇帝驕奢的真不多,大興土木成為一個十分敏感的詞。畢竟商紂、秦皇、隋煬帝都被人繁複拎出來警鐘敲爛了。歷史上那些所謂「水深火熱」的建築長城、大運河,後來也是功在千秋,從未單純的要突出權利和沉溺享受。

伊東忠太提出過非神權說。中國更尚祖,本土神仙多是老百姓供奉出來的原本是人。人們不需要膜拜高大的建築物,高大的神。比起皇上是真龍天子,天威不可侵犯。真正鞏固統治的並不靠神話,而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是反對鬼神之說的。於是,中國對於神和永恆的追求便不以高大的石建築為媒介了

。中國很早就認識到了無形的東西比有形的東西更重要:東西沒有不朽的,精神卻可以。德行是高尚的,而取巧投機是為不齒,折雖然偏頗,但這種文化也是使工匠的地位並不那麼高的原因之一,從側面我們也能看出,其實中國古人其實對建築的華美高大並沒有狂熱的追求。

事實上中國在秦漢時期,磚石建築已經很發達了。但主要用於墓葬之中,其建築水平,運用統拱十字拱的水平並不比西方落後。而後佛教進入中國後,磚石建築也運用佛塔造像之上。總之正經建築物上,少有用石材的。這也與中國陰陽五行中「木為陽石為陰」有關。


未完持續....

去看銀河護衛隊去了~~~~


遠超有點籠統。

分兩個方面

1.影響2.藝術成就

1.單講對於今日建築之影響來說。

西方建築基本上一脈相承到現在,建築設計所謂做空間,由此而來。這裡說一點,無論是中世紀時候的Gothe哥特,還是後來重新找回古典關係的Renaissance文藝復興,都可以算作從雅典衛城開始,甚至從克里特邁錫尼文明開始的一系列的發展,並一步一步成為了今日的建築學。如果大家回想一下,西方建築史這門課,絕對是你大學5年建築學教育中除了設計課外學分最高,最為重要的課程。
而中國代表的東方建築,和我們現在所謂的建築設計,幾乎沒有傳承關係。此處想補充一點,作為東亞較早買入文明的國家,日本一直在試圖去用圖底反轉的形式來解釋東方建築和西方建築的關注重點不同,在歐洲某些院校頗有市場(有幸聽過Kerez教授的講座)。同時再補充一點,四大建築師之一的賴特非常喜歡日本的橫向線條,所以在他的某些建築中可以看到,不過這是個例。

所以,有一個很古老的,也是所有中國建築師一直在批判的,但不乏市場的說法
中國沒有建築學


當然,你們不要就此就把我批鬥一番
我只是講出事實,我也不贊同這句話,而且也絕對不會否認東亞建築體系卓越的藝術成就。


2.所以,這也就是我要說的藝術成就。

我僅僅需要舉出一點,就可以看出中國古典建築的卓越成就。我非常不喜歡官樣建築,所以此處絕口不提故宮。我說的就是江南園林
所有的中國在讀建築的學生,都必須知道並且了解的就是江南園林,這算是中國非官樣建築的典範。也是中國建築師最近總喜歡提的「山水建築」的來源。

手邊沒有當初的圖了,隨便百度了一下。

這種當初看到建築系三老描出的平面圖時候的感慨。

古人對於庭院建築的理解如此之精妙,我們現在都不能及其十一。而現在我們在做園林的時候,根本做不到其的風韻,而且會顯得非常嬌柔作態,令人生惡,想來也是慚愧,我們至今仍然還無法達到從前的高度。


拿一個國家和西方比,確實有失偏頗。

有人提到長城和故宮。

我補充下,除了木結構,還有石橋、布達拉宮、福建土樓等等。

如果你不反對把雕塑算進來,還有很多雕塑石刻,比如莫高窟、樂山大佛等。


西方單體建築的體量遠超中國。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築是唐代大明宮的麟德殿。

上面是一張效果圖。樹p得太假了。

另一個角度的效果圖。這張泫的不錯。

手繪鳥瞰圖

正立面圖的一部分。

正立面圖。

以上就麟德殿,最大的單體建築了,但就這,跟西方那些大教堂比起來也是分分鐘被秒殺。所以客觀的說,西方的單體建築確實比中國的宏偉。不多說,上圖。

卡拉卡拉浴場。羅馬帝國時候蓋的,大約是中國的東漢時期吧。這是遺址。

卡拉卡拉浴場的內部。這拱券是不是很震撼。

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

但不能僅僅因為宏偉,就說西方建築遠超東方。因為衡量建築,不僅僅有體量這一個指標。比如,帕特農神廟與金字塔,顯然後者宏偉,但是你能說金字塔遠超帕特農神廟么?

薩伏伊別墅跟你宿舍樓相比,你宿舍樓顯然更宏偉,但你有把握說你宿舍遠超薩伏依別墅么?你這麼說的話小心建築系的莘莘學子用筆戳死你。

曾經在《讀者》上面看到過,有人問馬未都是不是越古老的藏品越值錢,馬未都說不是,是越精美越值錢。這句話放在建築里,應該是這樣,不是越大的建築越牛逼,而是越精美的建築越牛逼。

但是在建築中,大,往往就是一種精美,能做大,本身就是一種牛逼,就是一種精美。所以人們把「大」與「美」劃等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等號畫得久了,我們都忘了當初為什麼畫這個等號了。

這是巴黎世博會的機械館,與埃菲爾鐵塔同歲。。。。新材料(鋼鐵)與新技術(三鉸拱)的應用,才有了上面這恐怖的跨度。它宏偉,也美。

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大」是一種美,可是「美」不僅僅只有「大」。美麗的古建築我就不貼圖了。太多了。

文無第一,說一種建築超越另一種,這本身就是偽命題。只能說是在一個方面超越。而衡量建築,有很多很多的方面,體量是一個,材料,構造,結構,空間,造價,能耗,這些都是。西方的古建築在體量上佔優勢,我承認,但其它就不一定了。比如結構:

來跟我念「雙抄雙下昂七鋪作計心造」。這結構,這做法,沒的說。

太和殿優美的七架梁。還有n多種結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中國建築史》。

西方呢?

這是大名鼎鼎的帆拱。有了它,圓形的拱頂可以落在方形的房子上。要不然,那就只有圓柱形的房子才能做拱頂。聖索菲亞大教堂就用了帆拱。

羅馬的萬神殿。沒有帆拱,所以只能是圓形的房子。

哥特教堂的骨架券與飛扶壁。很優美。但是不要認為飛扶壁很牛逼,那玩意兒是撐牆的,就相當於殘疾人的雙拐,不得已而為之的東西。

結構方面打個平手吧。
工期呢?蒯祥修故宮也就是十幾年,但是科隆大教堂修了六百多年。

其它方面各有千秋。不再一一舉例了。

其實可以打個比方,建築就像車,你不可能要求這輛車要有特斯拉超跑的百公里加速,又要像拖拉機,坦克那樣全地形,又要像火車那麼宏偉壯觀。。。

所以西方建築是否遠遠超越東方?並沒有。


你們把木質結構建築跟大理石建築拿來比較存活量就是耍流氓!!!


首先,西方古建築多為磚石建築,可經千百年而屹立不倒。中國古建築多為木構建築,易受自然和人為的損壞。這導致了中國很多古建築只能在古籍中查閱,不能一覽真容(如阿房宮、唐長安)。所以目前為止,世界上現存的特別古的人造建築物,大多不在國內。

其次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由於拱券及混凝土技術發展的早且成熟,西方的古建築大多突出單體建築的宏偉,如金字塔、大角斗場、萬神廟等。中國的古建築主要以建築群體的處理見長,如隋唐長安、明清北京紫禁城、江南私園。所以西方的古建築在正常人視的高度上,顯得特別高大。而中國古建築一定要鳥瞰的角度,才能盡顯氣勢恢宏。

還有,在建築裝飾上,中國和西方的古建築都有裝飾愈加繁複的趨勢,為什麼就覺得西方的好看呢?我覺得還是我們生活在中國,古建築上彩畫的元素已經亂了眼了,看太多了,甚至會覺得有點土。西方的裝飾元素我們見得少,物當然以稀為貴啊,就覺得人家高大上了。不過說實話,浮誇的巴洛克、矯揉造作的洛可可甚至抽搐痙攣的超級巴洛克風格,真的好看么?反正我是看不下去啊。。。

所以啊,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漢堡和餃子哪個好吃要看個人。我們在欣賞西方柱頭雕刻之華麗的時候,老外也驚嘆於中國的斗栱竟然不用膠水和釘子!


明確一下定義先。
什麼叫「古建築」?4000年以前的算古建築?還是2000年以前的算古建築?還是500年前的?


2016.10.05 我真的不能接受許多答案中技術至上的思想。
「建築之始,產生於實際需要,受制於自然物理,非著意創製形制,更無所謂派別。其結構之系統及形式之派別,乃其材料環境所成。」
建築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主導。建築從它產生之始就緊密地聯繫了人類的功能需求,緊密地受到地理氣候環境以及材料等等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緊密地受到人類哲學審美等精神層次文化層次的影響。
功能、結構、形式這三者完全是結合在一起的。功能需求促進了結構發展、結構發展擴展了功能需求;功能、結構決定建築形式,而建築形式限制著功能和結構。
更多的,材料限制著建築結構發展,科技水平提高又促進建築材料的擴展;文化思想決定建築功能需求,而外來的功能又通過生活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思想。
建築內部有這麼多的矛盾,這麼複雜的內涵,憑什麼唯技術最高!憑什麼唯跨度最高!憑什麼唯規模最高!

這個問題太複雜了,你可以通過這種比較討論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誕生這種文化差異的原因,討論木材與石材作為建築材料的優勢和限制,討論評價一棟建築是否優秀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評價一棟建築好壞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這個標準一定不是孤立地討論技術,也一定不是孤立地討論美學、群組規模,或是文化思想。
你可以比較同時代、同種材料的兩棟建築,誰的結構更合理、技術水平更高;你可以比較同樣功能的兩組建築群,誰的功能更完善、誰的空間更豐富。
變數越少,比較的結果越有意義。

並且我認為,一棟建築,在其客觀的歷史背景和相應的生產力水平下,在功能、技術、美學這三者之中至少一點超越前代有所進步,且沒有任意一點是倒退的,那它就是偉大的。
(個人的淺薄觀點,歡迎批評)

再次強調,不能片面的(不考慮材料限制、歷史背景、生產力水平)只看結構與技術,也不能片面的只強調藝術、美學。
試圖通過論證「中國優於西方」來反駁「西方優於中國」,本質上前者與後者並無不同,且這樣的論證毫無意義。

==========
2016.09.23 修改:增加幾句話,並前置雕塑段落。有時間再完善吧。

大概翻了翻現有答案,大多集中在建築領域,而較少提及雕塑,足見公眾對中國雕塑的忽視程度。

個人想表達的中心:
1 公眾對建築的評判多集中於顯而易見的技術與藝術。現代建築的認識體系建構在西方,話語權在西方,評判現代建築的一套方法也誕生於西方。今人評價古人建築難免帶入現代的觀點,故而木結構壽命短、跨度小、單體規模不夠雄偉等等問題被放大並飽受詬病。但建築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評價好壞應該以辯證和歷史的眼光進行。

2 歷史上,中國文人對於雕塑是不重視的,於是中國雕塑成就雖高,卻不像書畫那樣得到研究和保護,故而今日中國雕塑的研究其實處在起步階段(儘管中國雕塑的歷史很長)。於是公眾不了解本國雕塑,對雕塑的認識同樣建構於西方,導致評價失衡。

這種以西方為中心的價值體系源自從近代開始西方的生產力遠高於其他文明。中國在近代持續的落後使得國人在文化上有著強烈的自卑情緒。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本國文化,於是出現了很多中西比較的討論。從根本來說這是好事,但需要注意的是,試圖通過論證「中國優於西方」來反駁「西方優於中國」,本質上前者與後者並無不同,且這樣的論證毫無意義。客觀的比較中西建築優點與不足,嘗試通過客觀的中西方歷史背景和發展規律來認識這一點,並批判繼承的用於當代,才是我認為的比較積極的觀點。

原答案如下:

至於雕塑,它包含了雕與塑兩方面。雕包括石材、木材、磚材等等的雕刻,而塑包含泥土、金屬等材料的塑造。中國的雕塑成就很豐富,主要包括宗教雕塑與墓葬雕塑兩方面,宗教雕塑又包括儒釋道三教,那些佛像都是雕塑作品;墓葬雕塑包括地面的石像生和地下的佣、畫像磚石等等,兵馬俑、唐三彩都是墓葬雕塑的一部分。另外還有工藝雕塑,比如玉雕、象牙雕、瓷製工藝品;建築雕塑,所謂雕樑畫棟,以及磚雕,等等。很多時候我們不認為以上這些作品是雕塑的一部分,而狹隘的將雕塑認為是米開朗琪羅的大衛,或者羅丹的思想者這類作品。但實際上雕塑的概念要豐富的多,而中國對於雕塑的理論研究很少,很多優秀的成果沒有得到其應得的讚美。所以我想,武斷的說中國雕塑不如西方的,可能需要多了解一些雕塑的知識。(此段落原為最後一段)

私以為評價一棟建築的好與壞應當基於其誕生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脫離開這些因素,單獨的拿出兩棟建築來比較,是沒有可比性的。打個可能不恰當的比方:把北京烤鴨和南京鹽水鴨拿來比一比還有的可說;但把北京烤鴨和西方的牛排拿來比一比,這就令人無從下手了。

應該注意到,中國的傳統建築因為使用木材作為主要結構材料,故而在跨度、高度、持久性這些方面遜色於西方石造建築,而恰巧這些方面是在現代被普遍用來評判一棟建築好壞的標準之一,故而人們會產生中國傳統建築低矮、規模小、易損壞等等負面的印象。這些缺點是木材本身導致的。那麼今人難道要去埋怨祖先為什麼選擇了木材作為主要材料而不是石材么?難道使用木材的建築天生就比使用石材的更差么?

同樣的,由於選用了木材,中國建築的施工效率遠超過西方石建築,且模數化水平極高。比如營建故宮只花了十四年(包含十一年的備料);太和殿前的體仁閣與弘義閣,一個明代一個清代,相差數百年,外觀卻基本一模一樣。另外,由於單棟建築規模小,中國建築群的組合水平很高,這也是西方建築所沒有達到的水平。但也不能因為這些原因就簡單粗暴的說中國古建築優於西方古建築。

評判一棟建築的好與壞,我們最常提及的大概是維特魯威那「美觀、堅固、實用」三個原則。即使用這個西方的結論評判中國建築,得到的答案也是樂觀的:美觀,中國古建築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審美規則,模數化也使得建築比例勻稱得當,群體組合空間豐富;堅固,純木造的應縣木塔已經站立將近一千年了,最古的木構南禪寺大殿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實用,中國各地民居都針對當地氣候環境進行了本土化的適應,並且古代建築種類繁多,覆蓋各種古人的功能需求。
所以中國古建築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是很偉大的啊!經常有人抱怨中國沒有誕生如天主教堂那樣高大的建築,但在中國也從來沒有對建築高度有過像西方那樣極致的要求啊。沒有那樣的需求,自然也沒有那樣的建築,這很正常。

所以發出中國建築遠遜於西方這樣感嘆的人,要麼是沒有搞清楚該如何評判一棟建築的好與壞;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近代西方持續的領先,中國持續的落後,使得建築技術拉開很大差距,並且主流話語權在西方,外加沒有文化自信等等原因共同導致的。


推薦閱讀:

敦煌都有些什麼在文化上極有價值的東西,有多麼有價值?
如何評價中國最後的疑古派、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吳銳的新書《中國上古的帝系構造》?
考古人員在秦簡中發現了秦始皇在全國尋找仙藥的政令,秦始皇當年尋求的仙藥,究竟是什麼?
人類到底有沒有過母系社會?
早期佛教是不主張立像的,那現在的佛教塑像都是怎麼來的?

TAG:建築 | 考古 | 古建築 | 中國古建築 | 歷史比較研究比較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