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女朋友這種心態具體是什麼原因???求大神。。。

是跟女朋友快兩年了,她比我小一歲,剛開始交往的時候覺得她很溫柔,又善解人意。後來慢慢的我就發現有點不對勁,善解人意有些善的太誇張了。有些時候呢,發生一些事,不管是誰的錯,她都道歉,很是小心翼翼的。又一次去旅遊,被當地的人騙了錢,我剛準備去理論,她馬上在旁邊說,給他吧,趕緊給他,臉色特別慌張,報警都不讓。事後我就告訴她,可是當時認錯了,說以後不這樣,後來··你們懂的 陸陸續續發生很多類似的事情。每次都認錯,每次都會犯。再後來更多了,家裡冤枉她,別人埋怨她,有些別有用心的職責她,她從沒有解釋過,都是認錯,認錯,認錯,然後躲起來自己哭,,,你知道男人都是熱血的,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總想著替她做些什麼,可是我連怎麼做都不知道了,。。迷茫了···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小事。剛才還記得,一打字就忘了,哎 文筆有限,大家受累了


女朋友是害怕引起不必要的衝突,這樣會讓他很焦慮。她害怕吵架爭執,不過我覺得你女朋友這個狀態還好,你可以好好跟他溝通一下,問問她在害怕什麼,如果實在不行,可以帶她到心理諮詢機構讓專家幫他做處理。下面這文章癥狀比你女朋友嚴重多了,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1973年8月23日,斯德哥爾摩的兩個持械搶匪進入一個銀行,綁架了名人質。他們劫持了人質5天的時間。等人質獲救之後,在媒體採訪中,這些人質居然都對劫匪表達支持,他們甚至覺得劫匪是在保護他們免受警察的傷害。甚至有一個女性和其中一個劫匪訂婚,而另一名女性發起了一個基金來幫助劫匪進行法律訴訟。

這在當時被看來是如此地不可理解,後來就被公眾定義為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而其實在心理學領域中,受害者和施虐者結成情感同盟的情形早已進入研究者的研究範疇。研究者認為,和施虐者結盟,其實是受害者在應對虐待和恐嚇之下發展出的生存策略。

尤其是施虐和受虐的關係長期存在的時候,受害者只能(從心理上)和施虐者站在一起,否則就無法「生存」下來。

而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絕不僅僅在極端情形下發生,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關係、戀愛關係、人際關係中都以各種形式存在,施虐方不止是個人,有時候也會以職位、機構、組織的形式出現。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情形的本質上是控制和虐待的關係,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受害者會為施虐者辯護了。

當然,不是所有處在「控制和虐待」的關係中都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的特徵,但一旦出現,有幾個常見的特點:

對施虐方/控制者心懷感激

對於來解救的人或者家人感到厭煩或者仇恨

認為施虐方是有難處/道理的,他們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

支持施虐者的行為,有的時候甚至會幫助施虐者

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離開

而以上的情形在什麼條件下會出現呢?

?一個人相信會對自己的人身或心理上的有威脅的時候

這樣的威脅有兩種。一種是可見的暴力人身威脅;另一種是間接的恐嚇:比如說你永遠都不能離開我,以前離開我的都沒有啥好下場。

不那麼容易被識別的(常見)威脅:你這麼差,除了我不會有人要你了/ 外面沒有比我這裡更好的地方了/全世界只有我對你最好,別人都會傷害你。

?施虐者時不時給予受害者一些小恩小惠

因為受害者在努力尋找一切希望,這些小恩小惠可以是任何東西。劫持情形下,讓你活著就已經是「大恩大德」;而在一段虐待的關係中,如果施虐者給了一些哪怕是「噓寒問暖」,都會讓人覺得「事情也許就快有轉機了」、「Ta也不全是壞的」、「Ta也許也是一個在經受痛苦的人」。

有一個陷入在性虐待關係中的人,先是覺得憤怒,但是一想到對方在生活中還挺照顧自己的,就覺得很愧疚,「ta其實對我挺好的,我怎麼能把ta想得那麼壞呢。」

尤其是,施虐者也許會向你展示Ta柔軟脆弱的一面:Ta有酗酒的父親、難纏的母親,悲慘的童年,難養活的家……這讓你同情和「理解」Ta,儘管施虐的行為一如既往,你充滿了「理解」和「希望」。

?受害者主動或被動地(心理上或者生理上)和外界隔離

受害者往往覺得自己在關係中如履薄冰。Ta不得不完全按照施虐者的方式去思考和行為,「否則都是你的錯!」

這時候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意見,只會使Ta招致更多的被虐待。所以受害者會主動地隔離自己,與其說Ta在和施虐者結盟,不如說,Ta在試著隔離開那些會使得Ta遭受更多虐待的來源。

?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逃離開這個環境

施虐者往往會使得受害者覺得無比愧疚。「如果你離開,我就死給你看」「你走了孩子怎麼辦,都是你的錯」。在施虐/控制的關係中,被害者往往會體驗到自尊和自信的喪失感和無力感,而使得自己相信自己是沒有能力獨立/離開這個環境。

而一個處理家暴和暴力管理項目的諮詢師說,在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中,產生的影響就像「鐘擺」。即便受害者有機會離開,受害者會覺得恐懼、憤怒、甚至仇恨,而之後,他們會開始覺得愧疚、羞恥、焦慮不安……也許陷入這樣的情形都是我的錯。這非常容易使得他們轉身回到那個被傷害的情境中去。

壞事不會只出現一件,常常伴隨的還有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比如你的伴侶羞辱你,對你家暴。但是因為經濟、孩子或者其他原因你無法離開Ta,你會開始想:「Ta平時對我挺好的」,「可能只是Ta最近壓力比較大」,「下一次我更小心一點就好了」。

這就是「認知失調」的作用。

當人們在同一時候有著兩種互相矛盾的認知(可以是看法/情緒/信仰/行為),這兩種認知打架,從而陷入很緊張的心理衝突的狀態。這是如此之難以承受,之後人們就會放棄或者改變其中一種認知,來消除這種衝突感。

而每一次放棄,並不意味著是「理性」的結果。多半是,在當下情境下選擇的生存策略。

有科學家觀察過一個邪教,教義要求會員要放棄所有的一切來入教。這個邪教相信世界會被洪水淹沒,如果你放棄得越多(你的財產/你的家人/你的生活),你就越有機會被拯救。這聽起來是如此不可思議,而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在選擇相信它。

研究發現,越是讓我們覺得艱難、不舒服、羞辱的儀式,我們就越發對它越忠誠。當你投入得越多,你越要給自己找一些理由來說服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被騙了之後,比如交了昂貴的學費、買了電視購物的殘次品,你調侃Ta的時候,Ta會很認真地反駁你。

因為否則,真相太痛苦了。

但請不要評價「受害者」

站在局外,我們很容易去評判「受害者」看起來「蠢得無可救藥」。而其實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表達:我要努力先活下來。

如果我們回去看看資料,會發現,越是畸形的環境,越是使得人們產生(外人看起來)「奇怪」的應對方式。我想大概如果換做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在陷入同樣情境的時候,做出相同的選擇。

如果你的家人或者朋友陷入這樣令人擔心的關係中,你可以做些什麼呢?

你需要理解:

你如果直接跟施虐者對著干,你就徹底走到了對立面。「你看,就是你在破壞我們的關係!」

而你每次和受害者的聯繫,都會使得受害者被攻擊的可能性高一些。受害者不是在躲避或者拒絕你。他們是在躲避引起被虐待的可能性。

你可以怎麼做:

你如果時不時地去問Ta,你最近有沒有逃脫魔掌?你很快就會被拉黑名單了。不如固定一個時間電話或者會面,只談一些貓貓狗狗。你的唯一目的是,讓受害者知道,當他們決定求助的時候,你在這裡。

常常以家庭的身份,逢年過節問候。讓他們知道,家庭是在的。

給受害者一定時間和空間。讓受害者感受到,無論他們做什麼樣的決定,我們都支持。不要因為他們沒有馬上改變而讓他們覺得我們拋棄了Ta。

不要輕易傷害施虐者。在改變尚未發生的時候,傷害施虐者只會增添受害者的負擔(他們甚至會覺得這些都是自己的錯造成的,如果不跟你訴苦,施虐者就不會受傷了!)

尋求專業的幫助。永遠鼓勵Ta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記住,改變是個過程。

我們要做的是,給予這個過程開始以空間和時間,並提供穩定的支持。而當這個過程開始,和這個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一樣,會充滿反覆曲折。請抱持、並耐心等待。


自卑在作祟,你要讓她有安全感。
那種出什麼事都不用怕,有我呢!這種霸氣。
這種性格是從小受環境影響的,慢慢改吧。


曾經有類似的經歷吧,我也是老好人一個,以前不論別人拜託我做什麼,都不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滿口答應,最後自己受累、事情也沒做好。而且從來不敢主動爭取自己的權益、都覺得無所謂、算了吧,更有甚者願意退讓來避免衝突。
每次發生什麼事,都覺得特別自責,肯定是我錯、肯定是我不好,所以事情才會發生。
這些自責、自卑、不合理避免衝突,都源自童年時候父母關愛的缺失。
家裡小孩多,而我是長女,但凡弟弟妹妹摔傷、跌倒,只要一哭都肯定是我的錯,父母不問因由的責備讓我潛移默化地覺得就是我自己不對、是我做得不好,因此自卑。同時,為了避免被父母討厭(辯護、拒絕承擔過多的錯失)、避免成為「壞孩子」,我會向父母證明,我什麼都不要、不增加你們的負擔、不會讓衝突發生。
我想說我愛你們,請不要生氣、請不要拋棄我。

後來由於自身的成長,以及父母總體上是真心關愛我的,所以這些都能一一分辨清楚,從而成長為能夠辨識這些是非的人。

感同身受,也許在題主女友的成長過程中,也有類似我「父母」這種過分苛責她、讓她承擔過多的責任、不允許她表達自我、不允許她出現不聽話的情況,從而讓女友養成了避免衝突、避免矛盾、主動捨棄自己合理利益的心態。

其實除非自己意識到、也有意願去成長、去破除,否則人的性格一直都不會變。
題主有心幫女友,可以先了解一下女友童年成長曆程,不要苛責,就是聽、去了解。與此同時,需要題主付出極大的耐心,在類似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要去苛責她,因為你一旦苛責,你也成為曾經苛責她的「父母」,她會認錯,但由於她這個自我保護機制(避免衝突、避免矛盾)依然能夠自洽、能夠運作,能夠讓她獲取安全感,因為她還是會這樣,你還是覺得她改不了。
另外,建議題主在適合的情況下,陪同女友去看心理諮詢,有些事還是需要專業人士介入。

最後,由於每個人成長都必須背負自己的傷痕,如果題主在陪伴過程中發現事情已經超出自己的極限,題主是可以離開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埋單。


性格比較懦弱 作為男朋友 難道不應該教她如何正當防衛和與人接觸嗎 慢慢幫著來吧


這種女朋友我肯定不要,時間長了你會崩潰,因為她永遠不會爭取自己的利益,只會委曲求全。將來你們有孩子,孩子的個性也會很壓抑。


自卑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學了心理學反而非常害怕抑鬱症?
在籃球隊打比賽一上場就心裡緊張,如何提高心理素質?
發現自己的情緒像一個輪迴,一段時間自卑敏感,一段時間自信淡然,該如何走出這種輪迴?
有沒有屢救屢敗的搶救醫生,他們是怎麼熬過來的?
24歲了,胖了十幾年,一直沒人追,自己也很高傲,不搭理我也懶得看你,性格樂天知命,有時又很陰暗。?

TAG:女朋友 | 心理健康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