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流士三世在軍力數倍於亞歷山大的情況下卻最終落得如此慘敗?是共軍有高達還是國軍不給力呢?
12-25
波斯帝國與亞歷山大
1.亞力山大大帝組建的夥友騎兵,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衝擊騎兵。騎手配備長槍和長劍,衝擊時長槍刺中敵人即丟棄,再用長劍廝殺;另一方面,馬其頓標誌性的超長槍方陣,在面對組織度低的敵人時,正面幾乎是無法在近戰中被突破的:士兵們列作數行,裝備長達六米的長槍向前架起。在你拿著一米來長的兵器突破第一排的槍陣後,你還需要突破第二排,第三排……至少四排的槍頭,才能與第一排的士兵展開短兵器的肉搏……真是讓人絕望。結合這二者,大帝創造的錘砧戰術,以長矛方陣正面接敵,纏住敵人夥友騎兵從側翼出發,迂迴越過戰場,奔襲另一側的敵人背後,就像一把鎚子把肉往長矛做的砧板上砸。正是擊敗大流士三世所採用的戰術。
2.波斯軍隊數量雖然龐大,但大多數只是被強制徵集入伍的農民與奴隸,訓練匱乏,裝備相對低檔。亂軍之際,讓這樣一群被強制趕上戰場的人自覺的死戰到底,簡直是無稽之談;而相對的,馬其頓的士兵都是志願兵,裝備都是自己準備,自己為自己的性命負責,因此裝備更精良,士氣也更高;而作為核心力量的夥友騎兵,很大一部分都是和大帝從小到大一起長大的一批人。當大帝帶著這隊夥計衝鋒時,銳氣可想而知。
3.軍隊數量到了以萬為單位的程度,對於大多數資質平庸的將領,數量往往反而變成了負擔。在那個需要人力傳令的時代,過大的規模意味著消息的滯塞與溝通的障礙,主導者往往難以掌控現場全貌,外圍士兵們也無法得知一線的戰況,風吹草動,一傳十十傳百地發生潰敗,也並不罕見。曹操赤壁,符堅淝水,乃至阿金庫爾戰役,都是大軍潰敗的典型例子。韓信說劉邦只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則是「多多益善」,說的也就是這意思。
所以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還原出這樣的畫面:兩軍接戰,波斯士兵在長矛方陣前前赴後繼的倒下,很多士兵已經開始感到焦慮;而奔襲的夥友騎兵憑藉優秀的作戰素質和裝備,很快擊敗了前來攔截的波斯騎兵,撞入左翼的敵軍背後。波斯士兵們無法阻擋這樣的衝擊,有人本能地朝遠離騎兵的方向退去。人群開始騷動,一些對陣長矛的波斯士兵們因為人群的推搡喪命於砧板之上,有反過來使得混亂繼續發酵,當波斯士兵們的心理防線最終坍塌,各自逃生,潰敗無可避免。
一個是五星一個是三星,你說呢
大流士三世從來沒有和共軍交手
波斯軍隊素質太差,除了希臘僱傭軍能跟亞歷山大部隊做抗衡,波斯本族軍隊可以堅持一會,其他組成部分都是烏合之眾。王伴騎兵可以頂著近衛跟不死軍,衝到大流士座前。可見素質差距多大
推薦閱讀:
TAG:軍事 | 戰爭 |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theGreat | 波斯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