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周易很感興趣,要入門的話除了易經,還有哪些書值得一看呢?


1.卜筮正宗
這本書比周易要講的淺顯一些,可以打下堅實的八卦基礎。對於初學者是非常非常非常推薦的。
2.增刪卜易
看完第一本書之後,開始看這本就能學會六爻了,這本書著重講解了每個問題的斷卦思路。
3.納甲筮法
這本書是對增刪的補充與升華,把增刪里錯誤的,不再適用的都標註出來了,然後寫上了劉大鈞老師多年看卦總結的思路,非常值得一看。
4.梅花易數
這本書是好書,從學習梅花應該掌握的基礎到如何斷卦,如何再進行升華都講到了,具體能掌握多少還是得看讀者自己的造化。


基礎篇:
1、爻、卦、易、象、數、理等名詞解析。
2、河圖洛書、後天八卦圖。這些圖要記在心裡,要用的時候可以隨時畫出來。
3、天干地支。天干地支配後天八卦圖。依此類推,四時配後天八卦圖、四方配後天八卦圖、五行配後天八卦圖、……。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舉例:甲為陽木。(如果一句句去背,那是行不通的。而要理解為什麼說:甲為陽木?)
4、卦的意象。萬事萬物皆在八卦之中。一樣的需要舉一反三、融匯貫通。舉例:乾為君,坤為臣。(如果一句句去背,那又完蛋了。而要理解為什麼。)
5、《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可以去讀一讀,讀不懂沒關係的。像小孩子讀三字經一樣,他也不懂三字經的具體含義的。

學完基礎之後,先捫心自問,我是支持義理派還是支持象數派?所謂義理派,就是認為易是哲學,先哲說的話,都有深奧的道理。做人做事的道理,需要從中去探尋。這一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春秋)、王弼(三國)、朱熹(南宋)等。所謂象數派,就認為易是經世致用的,是一個工具。占卜、制器、武術、醫術、風水等都是它下面的一個分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京房(西漢)、邵雍(北宋)、尚秉和(清)等人。義理和象數就好比易之陰陽。

進階篇(義理):
要先掌握如下幾點要訣:陰陽相生、物極必反、辯證統一、當位與不當位、得中。
然後仔細讀《周易》原文、讀《十翼》,特別是《十翼》中的《小象傳》,因為讀不懂原文的話,就可以去讀《小象傳》。還有《文言》、《繫辭》等,爭取能做到全文背誦。比如有人說,乾之上九,你可以脫口而出:亢龍有悔。為何?陽居陰位,屬於不當其位;到了頂層,物極必反。所以亢龍有悔。
基本上,掌握了上述的幾個要訣,加上熟練背誦,義理派就算入門了。

進階篇(象數):
1、要會畫出十二月卦圖。(關鍵字:孟喜)
2、要會從八個基本卦畫出十六卦變、把每個卦納入某個宮。例如乾卦,一變為姤,……,最後變回為乾。掌握遊魂、歸魂、血脈、墓庫等含義。(關鍵字:京房易)
3、學會八個基本卦的納甲。(關鍵字:京房)
4、學會畫先天八卦圖、先天64卦圖。(關鍵字:邵雍)
比如有人說,乾為一一,你馬上聯想到,先天八卦圖中乾為一,所以乾為一一這句話,就是先天64卦圖的範疇。
基本上,拿任何一個易圖過來,知道它是怎麼畫出來的,加上勤學苦練,象數派就算入門了。


高級篇(義理):
熟讀背誦《周易》原文和《十翼》之後,孔子這位先哲的思想就算是讀完了。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那就是讀後續的思想家、哲學家關於《周易》這本書的闡釋了。比如:王弼、朱熹、王夫之。書名則是:《周易大義》、《周易本義》、《周易內義》、《周易外義》等等(如果書名有誤,請見諒,純憑記憶)。俗話說,熟讀經書三百遍,其義當然就自現。哪天您要是有所感悟,自然也可以出書,祝您好運。

高級篇(象數):
熟練畫出各類易圖之後,就可以去翻閱任意一本占卜、中醫、風水等的書籍了。比如《梅花易數》、《增刪卜易》、《皇極經世》、《卜巫正宗》、《周易尚氏學》、《焦氏易林》等等。因為建國之後不允許成妖,所以自1949年之後的書,沒幾本值得看的。如果您能深入研究數十載某一個方面的象數學問,自然也能做到「善易者不卜」,祝您好運。


如果只是學占的話,舉幾個相對經典的書,當然我要說的是以下書大部分和周易只是有關係,但不可能靠他們學周易
六爻:黃金策,增刪,正宗,易隱

梅花:梅花易數

奇門:月胎經,御定奇門

大六壬:指南不解釋了

如果要深入學真正學象數易的話

皇極經世,大衍索隱,京房易卷,大衍曆議,律呂新書,乾鑿度,皇極經世發微,潛虛,潛虛發微,太玄瑩,周禮,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天官書,九章算術,孫子算經等等。
換句話就是曆法,數學,律法不學走不進真正的象數易大門而只是學的占


如果題主只是想學「周易」
那就學儒易儒易(其實象數易也是,只不過當時儒易看不起走象數易路子的)就在此基礎上更側重治經..


學習的東西是比較多的,看你注重哪一方面吧,如果是注重占卜,可以學習《卜筮正宗》和《增刪卜易》
當然在我的公眾號中在教學占卜,現在已經發到40多期了,寫到90多期,8萬多字了,見下圖。


這個看你偏向於什麼,如果偏向於算命,六爻的話,《卜筮正宗》、《增刪卜易》,八字的話,沈孝瞻先生的《子平真詮》,如果是學術的話,就看周易了


想入門需要博覽群經。


道德經

聖經

金剛經

古蘭經

內經

鬼經

量子經

弦經

九陰真經

易筋經

玉女心經

玄女經

素女經

狐狸經

春宮經

毒龍冰火兩重漫遊經

印度神經

風油經

看的我都不認識 經 這個字了。。


學易經的話一開始應該學原著。因為出自易經最好的書就是原著。有人就會說,我看不懂原著,其實看不懂可以慢慢看。你可以找其他資料來佐證。你學習的動力就有了。
如果你看別人注的,很容易落入俗套,因為那是別人的思想在裡面。看完了之後,最多只是學到別人思想的一部分。而不是易經的本意。

讀原著,再參考別人的。慢慢的啃,慢慢的消化。這樣才能真正的靠近原著的精髓。也不要指望一年兩年就學懂,花一生精力慢慢學。

如果你一點基礎沒有,建議閱讀現代人對易經詮釋的作品,像曾仕強的,傅佩榮的,通俗易懂又淺顯,南懷瑾的易經雜亂也不錯,關鍵的目的是能夠看得懂。當做哲學可以看一些現代的文獻和名家作品,學習占卜的話,先學習八卦所代表的事物,卦詞,卦象,爻詞,斷詞,動爻,變卦,互卦等,分清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入門以後,可以閱讀有關解讀64卦的技術作品,主要就是如何解卦觀卦象的書。可以看周易,易道周普,梅花易數,焦氏易林,等。

就傳統而言,歷代注釋是必學之書,但這些書的源頭全部是從《十翼》而來,而本人卻認為凡以《十翼》為準繩所闡發的觀點,均偏離了易經真實本源,所獲理解千差萬別,且無法窺見眾口均認的天地真理或者說規律,歷代名家大師如此,當世名家大師亦如此。記得有一句話叫做「真理越辯越明」,可是對於《十翼》以來的易經,越辯派系越多,且越發晦暗難明,二千多年來,說好的真理呢?竟從未顯現,若真理已明,還辯什麼呢?由此現象即不難判斷,用《十翼》的路子研易,是走向了完全錯誤的方向。真理是基於不可改變的事實得出的邏輯必然結果,例如太陽是發熱的,南極的冰塊是寒冷的,基於這樣的事實,我們必然能判斷在某一相同地方,有陽光的位置的溫度是要比無陽光位置的溫度要高的,而只要知道了何處結冰,即知此處寒冷。真理就是以這種無可改變的定論顯現給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說的是方法和現實結果是否有著必然的聯繫,有,即是真理,無,即是謬誤。易經作為天地一切真理的記錄體,人們對其理解理當符合現實的事物規律,《十翼》顯然沒有這樣的功用,「持中」、「守正」、「得位」,對於現實的人和事物是一種什麼樣的必然狀態?「卦德」對應於何種情況的現實必然狀態?「仁義」只能對人的行為作道德評論,卻不能用於事物的具體表現的描述,比如「這鉗子是很仁義的」,「泰山的迎客松非常守信」,這是十分可笑的說法,對於人的倫理行為的評論語貫穿全部而沒有任何規律描述的《十翼》,怎麼就成了學易的必需了?河圖、洛書反映了天地的原始氣場及其轉換形式,是易經的另一種表現,但對於其發現的傳說,純熟童話一類的東西,卻被歷代名家大師們常常提起,史實告訴我們,即使河圖洛書出現的傳說已經很久了,但其圖說的現世卻源自宋代陳摶之手,不過,也並不因此影響河圖、洛書的重要性,對於易經數理的研究,河圖、洛書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入手依據。若研易理追蹤事物規律,尋求行動指引,則任何一本包含了易經原古經,即包含了全部卦像、卦辭、爻辭的傳世易著,均能作為學易經入門的書,熟讀原古經,不必看任何解釋,不求理解,只求牢記。一讀注釋,必入歧途,若你有足夠智力,可能世上易學又要多出一個派系了。讀者確有志向學易經,請記住上述奉勸,並留意本人在頭條里的各種評論和答問,只要你熟記古經,本人在評論和答問中的某些東西定能使你領悟到不同於二千多年來眾聖賢對易經的論述。另外,欲噴本人的讀者儘管噴好了,無非是些堅守《十翼》的研易學易者,甚至可能是根本沒有讀過易經的人,我說過,持《十翼》之理論者,不足以與之論易。

往古來今,研易大家中,老子、孔子可謂入室,邵雍、焦贛、葛洪可謂登堂,京房、郭璞、尚秉和等入門而已。儒道醫同源,儒家尊易為首,道家尚易,醫家無易不通,「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豈虛言哉?唐人孫思邈,清人尚秉和均通易,易學博大精深,百姓日用而不知,我輩僅見「海市」,若觀「樓宇」,無非兩途:一為外求;二為內索。外求必依科學,內索必依智慧,其有他途?今人聰明有餘而智慧遠離,外求有憑而內索難得。明心覺道之學,幾人習得?智識不足,外求迷亂,必成神棍,誤己害人之徒多如牛毛,誹污聖經,於傳承無益。
所以,解讀易經需要較多的知識儲備:首先學好高數,其次讀懂相對論,多了解量子論和超弦理論。這樣,你的意識維度才可能達到4維,再去提升至5維、6維就容易的多,此路徑需大學及以上層次才可。若無任何基礎,直接解讀易經,必成神棍,害己毀經,智者不取。

從科學路徑入手是最容易的,不會走火入魔,缺點是已有科學知識和觀念易固化,不能放空歸零,反成解讀障礙。可用佛經如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破解所知障。

目前最好的易注有三部,一為道德經,二為論語,三為黃帝內經。它們分別從道德、社會、生命三大角度剖析,各有側重點。易經是靠悟的,是最無用之書,注意:無用才有大用!

無心讀易最上,目的性越強越無門而入,讀個三年五載,並且只讀不解,必有獲益。解易需從上述三大注入手,以經解經,或許會有較大斬獲,但即使學了二三十年,也


剛發的公眾號文章,供參考。

嘮嗑(三十四)打卦

原創 2017-01-31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友:我是陽明心學的愛好的,非常佩服您的學識,您是專門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嗎?


我:不是,只是一個閑人。


友:噢,我想請問一下,周易要怎麼看才能看懂?


我:你為什麼要讀周易呢?別的經典都讀了嗎?


友:感覺別的經典都是從周易思想而來,不讀周易我覺得就沒有辦法了解傳統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我:話是不錯,中國文化的源頭的確是來自《易經》,它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但直接讀周易是困難的。要理解《易經》需要具備很高的學問素養。學易重在打卦,打卦重在解卦,而解卦需要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所以,如果你感覺讀易困難,那麼我建議你還是先讀儒釋道的經典,如《論語》、《道德經》、《莊子》、《傳習錄》、《六祖壇經》等等。

友:看過《論語》、《傳習錄》、《道德經》。《易經》我大概看了一下,感覺不太懂裡面的內涵。您幫人打卦嗎?


我:不。一則,我才疏學淺;二則,打卦容易助長私慾;三則,於己不利,所謂「察見淵魚者不祥」。

友:噢。關於易經,您有什麼資料可以推薦嗎?


我:沒有。我是多年前看的,《易經》等經典著作都是用文言文寫就的。文言文的特點是簡潔、精鍊、內涵深刻而豐富,但正是由於這些特點帶來了闡釋上的困難。領會深淺是一個人的智慧,不是大腦的聰明。文字不懂可以查詞典。你可以去書店買一本帶白話解釋的。要透過文字用心領悟文字背後的東西。


友:嗯,我主要是想知道關於打卦的一些基礎知識。關於《周易》,有人說卜筮打卦是根本,有人說關鍵是規律和道理。哪個正確呢?


我:打卦是易經的主要功能。「學」的繁體字上面有爻,道字上面是爻的變體,中間為目,下面為足,說明道是把卦掛起來,用眼睛看像,接下來遵道而行。陽明先生說:「《易》是向天請教,當人對事情疑惑不解或難以決斷時,就用《易》來打卦向天詢問。因為人心難免存有私念,只有天是徹底無私和沒有虛偽的。」。你既然讀過《傳習錄》,那麼你就應該知道這句話。


易學自漢以來形成了兩大流派:一是義理,二是象數。義理是用易學解釋天地萬物之理,屬於理論層面;象數則是用易卦來卜問人事的吉凶禍福,屬於實踐性層面。義理的發展促成了宋明理學的形成,象數的演進完善了易占的解讀系統。自從漢代京房易和宋代邵雍易被普遍被接受後,形成了六爻納甲、梅花易數和卦象爻辭等易占解讀系統。


友:就易學而言,王陽明和朱熹等理學家的區別在哪裡呢?


我:陽明先生雖然重視學易和打卦,但相對於朱熹來說,他不講究從言得意及由象見道之類的名言辨析的方法,而是「洗心而退藏於密,齋戒以神明其德。」的心悟,陽明先生認為焚香默坐可以達通靈境地,這是一種神秘的修證方法,沒有體會的人是無法知曉的。

友:知道了。《易經》的卜筮打卦就是預知未來,我很想知道我的未來。

我:想預知未來的心就是想趨利避害的私心了。有人問王陽明對預知未來的先知先覺問題怎麼看?陽明先生說:「禍福降臨,即便聖人也在所難免。聖人只知曉契機,善於應付各種變化。良知無早晚之分。只要能知曉現在的契機就能一了百了。想預知未來的心就是私心,即是趨利避害的心。邵雍一定要預先知道一切,就是因為他那趨利避害的私心沒有徹底剷除。」。


陽明先生的意思是,禍福降臨都是命上的事情,聖人也沒辦法避免,聖人即使預先發現契機也改變不了,這就是命運註定,沒有人可以改變命運。聖人只是以不變應萬變,以良知應事應物而已。你想預先知道未來的企圖是趨吉避凶,這既是私心,也是一種妄念,所以聖人不為也。

友:嗯嗯。請教,易經打卦的難點在哪裡呢?


我:王陽明說:「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透時便是聖人。」。易的特點就是變易、屢遷、無常,難以捉摸,一般人是難以領悟的。解卦不僅需要大腦的分析推理,但更重要的是用心領悟,這樣才能解得透徹準確。我談過孔子和學生們打卦和解卦,你從中可以看出來,孔子就是「見得透」的聖人。你現在有了趨利避害的私心就很難「見得透」了。

友:受教了。《傳習錄》里好像沒有提到王陽明打卦的具體事例,是嗎?


我:王陽明早年精研佛老,在會稽山的陽明洞修鍊道術,王龍溪認為老師已經「對道教的見性抱一之旨,不但能通其義,蓋已得其髓。······乃真境象也。」,可見其境界已達非凡。在會稽山上,他能夠預知有人來訪,而且知道為什麼來,於是早早迎出。


《年譜》記載:「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輿等四人來訪,方出五雲門,先生即行仆迎之,且歷語其來跡。仆遇諸途,與語良合。眾驚異,以為得道。」。這種預知能力無非通過兩種途徑,一是「神通」,二是打卦。這裡的王陽明顯然是通過神通而知。王陽明認為神通太耗精神,故不是正道。他說:「此簸弄精神,非道也。」。所以,雖然打卦和神通皆可知未來,王陽明更注重前者。


陽明先生一直有「遺世入山之意」,想做道士。31歲上九華山,拜訪道士蔡蓬頭。蔡為其算命,只說了個:「尚未。」二字,王陽明不解,反覆追問,蔡道士說:「汝後堂後亭禮雖隆,終不忘官相。」,道士的意思是,你王陽明雖然天資不錯,有成佛成仙的可能,但你終究還是當官的命。他只好又回到朝廷為官。他曾經認為:若從佛,老二氏中「有所得,謂儒者為不足學。」,龍場頓悟後,他發現「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只有毫釐之間。」,這樣就把學問打通了。既然天命如此安排,王陽明從此甘心留在紅塵致良知以應事。

凡是打卦的人應該都是信命的,否則就不會去打卦,如果存在改命的想法就無法準確解卦了。王陽明是篤信打卦的,他「恭敬奉承天命」就說明他是信命認命的。


他在被貶為貴州龍場驛丞時,起初並沒有準備去赴任,而是想隱居山林。我們在他的赴謫詩《移居勝果寺》中可以發現這一點。詩曰:「江上俱知山色好,峰迴始見寺門開。半空虛閣有雲住,六月深松無暑來。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遠塵埃。······便欲攜書從此老,不教猿鶴更移文。」這裡,他談到了遠離朝廷的紛爭後,住在勝果寺中「洗心兼得遠塵埃」的悠閑輕鬆心情。想到蠻荒之地的龍場,他表達了「便欲攜書從此老,不教猿鶴更移文」的隱居渴望。

他既然想隱居山林,為什麼後來又改變了主意呢?據王陽明年譜記載,王陽明躲過了劉瑾的追殺,在經過一個寺廟時,竟然遇到了二十年前在鐵樹宮相談甚歡的那個道士,這個道士似乎專門為啟發他悟道而來。王陽明說他準備遠遁躲起來,道士說:不可,你不服反抗沒用,你父親還在朝中,劉瑾會把他抓起來。你就是隱於深山了,劉瑾會給你安一個叛國投敵的罪名。」。


陽明還是不情願,於是,道士為他佔了一卦,得「明夷」,卦意是目前雖然有損傷,但還是會慢慢好起來的。王陽明本身精通《易經》,所以他對這個結論是堅信不疑的,於是,他毅然放棄隱居逃避,決定直接面對,「遂決策返」。

友:這個「明夷」卦如何解?


我:解卦是很麻煩的,大概說一下吧。

從卦象看,明夷卦的卦象是坤上離下。坤為土;離為日,意思是太陽的光明隱沒到土裡去了,卜得此卦,一個人的才華會被埋沒,也就是說要經歷磨難。但物極必反,風雨之後必見彩虹。正所謂「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天命如此,這是承擔大任者必經的磨難。所以,明夷卦應該是個吉卦。


朱熹在他的《周易本義》談到明夷卦:「夷」,傷也。為卦下離上坤,日入地中,明而見傷之象,故為明夷。又其上六為暗之主,六五近之,故占者利於艱難以守正,而自晦其明也。


朱熹認為,「夷」就是受傷的意思。佔得明夷卦的人「六四 入於左腹,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意思是要離開家門到艱難困苦的地方去磨練自己的心志,這並不是壞事。唐代易學家孔穎達在他的《周易正義》中也持此觀點。他認為「暗主在上,明臣在下」,明臣只能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磨鍊自己的心性,方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不可逃避,只能順受。


上面是從卦象、爻辭的角度來解讀的,雖然這個解卦方法沒有六爻納甲和梅花易數那樣具體和明確,但它對整體的把握上有決定性的寓意。如果從梅花易數看,王陽明卜得的明夷卦無動爻,故無變卦,只有主卦和互卦。其體用關係是下卦離火生上卦坤土,也是吉卦。

我們不妨再從京房的六爻納甲系統來談談。地火明夷卦為坤上離下,從其六爻納甲排列來看,因王陽明占卦時是在夏天,如果是在六月占卦,則是月建未土,則是暗指在為官期間會因小人陷害出現變化,但此後職務會得到提升。這與陽明先生當時的處境非常一致。這個卦明確地告訴陽明先生,雖然龍場兇險,但卻無生命危險,而且可以磨鍊心性,所以從各個角度來看,明夷都是一個吉卦。

其實,王陽明先生在坐牢的時候就自己玩卦了。「暝坐玩羲《易》,洗心見微奧。」。如他說「遁四獲我心,蟲上庸自保。」遁,這個卦象是艮下乾上。象徵退避。卦中二陰自下而生,陰漸長而陽漸消,小人漸盛,若山之侵天;而君子退避,若天之遠山,故名遁。

《經典釋文》解此卦曰:「隱退也,匿跡避時,奉身退隱之謂也。」。他在獄中「淚下長如霰」時,明白了一切都是心的力量。人生在世,除了依靠這顆心,還能依靠什麼?活著就是活的一顆心,功名富貴再多,如果離開了心靈的平靜快樂還有什麼用?由此他體悟到顏回簞食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並非虛言,而是一種知天命、信天命、認天命、順天命的境界。這也說明此時的王陽明已經找到了周敦頤說的「尋孔顏樂處」的門徑。而在「龍場」,他「日夜端居默坐,以求靜一。」,恍然大悟之間,了悟「心」這個本體,從而獲得「本體之樂」。面對生死懸於一線,心如如不動。

友:太複雜了,看來我把打卦看的太簡單了。卦的確很神奇,還有個事情我不解,孔子既然已經知天命了,為什麼還要讀易呢?


我:《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說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孔子不僅讀易而且喜歡打卦,與自己的「知天命」相互印證,為什麼要驗證呢?王陽明有言:「《易》是問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問天。謂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偽耳。」,人心難免有私慾,但天是不會說謊的。關於孔子和子貢打卦解卦,請參考我的《知命認命算命》一文。


總之,王陽明對《易》和打卦是篤信不疑的,他對《易經》的觀點就是:「夫"易",三才之道備焉。古之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觀象玩辭,三才之體立矣。觀變玩占,三才之用行矣。體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動而化。神,故知周萬物而無方;化,故範圍天地而無跡。無方,則象辭基焉。無跡,則占變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於密,齋戒以神明其德。」。


友:好神秘啊。我對學易有點失去信心了。我本來想研究易經的目的就是想知道自己未來的命運安排,按您的說法,這是私慾。


我:不是我說的,是王陽明先生說的。我問你,你相信命運嗎?相信命運能改變嗎?


友:大的方面應該是改不了的,小的方面應該可以改吧?


我:那你不要讀了。不僅不要讀《易經》,其他的經典也不要讀了。

友:為什麼呢?


我:《易經》是一本卜筮算命的書,它是揭示天命的,學《易經》可以了解天命,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你連「命」都不信,君子也不想做,心裡還想著改變命運,怎麼學易?

任何改命的念頭都是私慾,無非是名利之心在作怪,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讓你除掉就是這些念頭,要「恭敬奉承天命」。命如果可以改變還怎麼能叫命呢?《易經》又如何算命呢?


易經在儒道兩家的極力推崇之下,打卦算命是歷朝歷代知識分子的必備學問。不信命的就等於否定了《易經》和儒釋道聖人的學問。那麼你讀經典幹什麼呢?


友:老師教訓的是······


只想快速學個算卦方法的可以不看。
「有求為聖人之志,然後可與共學。」讀完易經摸不著頭腦,是沒讀好。
不妨先做些準備工作。
有一定文言文基礎的:
先讀《大學》,次讀《論語》,再讀《孟子》,《中庸》可以先放放。
沒有文言文基礎的,可以把這「入門十篇」先讀熟了再進行上一步:
王陽明的《示憲兒》
《論語》之問仁章句
《史記》之舜年二十以孝聞一段
《詩經·文王》
《文言·乾》
王陽明的《教條示龍場諸生》
《荀子》勸學篇
《孟子》浩然章句
《莊子》心齋篇
《禮記·大學》


熟悉了四書後可以再對諸子百家有個涉獵,並開始讀《易經》了。
1.乾坤
《易經》的學習要從乾坤二卦開始。
卦爻辭要能背。
彖、象的傳辭要能背。
兩篇《文言》要熟到能倒被。
2.通卦
對卦爻辭要通讀。
要讀熟。
3.繫辭、說卦
還是讀熟。
4.彖象
有繫辭和說卦的底子基本上能看明白彖象了。
5其他
雜卦傳和序卦傳看看吧。

務必堅持。
務必讀原文。
務必與實踐實證。
務必反求諸己。
這四點少一點都不行。
不堅持什麼也做不了,這點不消說了。
不讀原文容易被帶偏,似是而非的東西太多了。
實踐不是說打卦算命,是工作生活學習的每一件事都要仔細地與書中的話相體貼,一點點印證所領悟的道理。
至於反求諸己,我也不想多說。想想為什麼學周易。


易經這個命題好寬泛,它既是中國傳統儒家的經典,中國哲學的重要典籍。又是命理學,占卜學的理論源頭。不過看題主問題的歸類,應該是指術數領域的易經。這個的話,推薦看八字經典《淵海子平》《三命通會》《窮通寶鑒》《神峰通考》,和六爻經典《增刪卜易》《卜筮正宗》。命理學還有紫微斗數、七政四餘等,占卜學還有大六壬、奇門遁甲、金口訣……但通常來說,八字和六爻分別能代表「命」、「卜」兩個領域,也是這兩個領域群眾基礎最廣,認知度最高,學習資料最豐富的。另外,不建議學梅花易數,過於靈活,貌似容易,其實難以掌握。


我是查《說文解字注》,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翻譯《易經》的,最近打算把整部易經翻譯出來,你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人生路上的思考

現在只翻譯出乾和坤兩個卦,(*^__^*) 嘻嘻……

屯卦已出,2017.05.22

蒙卦已出,2017.06.10

需卦已出,2017.06.14

-------------------------------------------------------------------------------------

時間備註:2017.05.12


測字術


一、龜卜:《玉靈照膽經》

二、大衍筮法:《周易本義》

三、式法類:太乙(又稱「太一」),六壬(包括其衍生的「金口訣」),奇門

四、神數類:紫微斗數,邵子神數,鐵板神數,南極神數,北極神數。

五、梅花術:《新編邵康節梅花觀梅拆字數全集》


奇門遁甲


對這個感興趣可以去學學梅花易數,相對來說簡單易學只不過難精~
初學的話去某寶隨便買本梅花易數的書(為什麼不讓你去看傳統的那類書呢,因為那個需要有深厚的基礎不然你看不懂的,至於周易就更不要想了,先學個10年再去看周易吧~)
剛開始接觸的話,需要培養對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天干地支 先天八卦 後天八卦等等這類"基礎"知識的認知。適當的改變原本的想法,畢竟現代所接受的教育理念跟這個差的很多~ 基礎深厚了再去看看大神的案例仔細分析,與其他易友交流心得 ~
加油![手動滑稽]


周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學易,要從本心出發,帶著對生活的憧憬,對真善美的追求,去生活。在生活中慢慢品味周易,鄙人認為這才是學易入門的關鍵。別一上來就去執著某一派的學說,先耐下性子讀讀易經跟易傳吧,可以的話,背下來。當然很多人會反駁,我也不想過多辯解。一件事的好與壞都應該是做這件事的人來評論,而不應該是那些沒做或者做不到的人。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讀之,不單單是為了讓自己與眾不同,更是為了得到經典的陶冶。周易,無異於是修身養性的不錯法門,背誦經典,自可以潛移默化,精化自己。
總之,學易,只能靠你自己,別人的話,請辯證對待,包括以上鄙人的言論。


《梅花易數》這本書簡單容易易上手,入門簡單,但是精通卻並不那麼容易。

《增刪卜易》野鶴老人的,這本是學習六爻對的主要核心。

這兩本書好好去參悟對你綜合斷卦非常有用。


直接看古代書籍你是難入門的。建議你多看看當代易俠張延生先生的易學系列如《易學入門》《易學應用》《心易》《氣易》《易理數理》《易與和諧》,還有可以看黃鑒先生的易魂系列如《八卦象數預測學》之類的,也可以到易魂網站看他的文章。


入門書籍,各有短長,每人也各有喜好不同。

個人認為,喜歡老舊紮實的入門,當以《卜筮正宗》為好。卜筮正宗這本書,構架嚴謹,適合入門之學。但缺點顯而易見,就是死板。定世應、取用神都太死板,但是作為入門卻是恰好。當然,這是原則,很多現代書籍都是卜筮正宗的變種,完全可以拿來一用。我就用《中國數術概觀卜筮卷》這本書替代。

如果喜歡現代紮實的入門,並從一點突破,當以《周易與現代經濟預測》一書入門為最佳。我推薦這個方法。至於其他書籍,因個人喜好不同,感悟不同,可以自由選擇。

喜歡象數的可以參考一下梅花易數或者黃鑒等人的象數卦例書籍,以增廣自己的斷卦思路;

喜歡爻象的最好看看趙奎傑的《六爻信息類象》等等,不一而足。反正你只是要斷卦,那就最好看看現代人的斷卦例題集;

你要深入研究,尚秉和的象不可不看、增刪卜易的干支作用不可不讀;

如果你喜歡「易隱」的風格,那麼你就認真學習「易隱」吧。

如果能夠看六爻之外的其他書籍而加以運用,對於你來說,可能意味著小六爻已經入門了。

學習的方法六爻學習,有門派的按照門派的方法進行學習;沒有門派的按照《卜筮正宗》的方法入門學習。學習六爻入門本身很簡單,但是提高很難。

因為,六爻本身有不同的門派,其具體應用方法並不相同,有些方面甚至給初學者以無所適從的矛盾感覺。所以,你思維本身或者環境本身適合幹什麼,你就應該選取當前的六爻方式進行入門學習。

《卜筮正宗》、《易隱》兩書本身是類似師父教徒弟的入門產物。兩書本身並不存在神吹的高層次問題,高層次只是基本東西的變通。

【整理來自於中國風水研究會】


推薦閱讀:

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人,性別相同,唯出生地不同,行運相同,為什麼就成就了兩個不同的人生曲線?
六爻算卦對一件事情的走向會不會有影響?
六爻討論求解?

TAG:八卦新聞 | 算命 | 周易書籍 | 梅花易數書籍 | 六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