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論武俠與武俠精神在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尷尬境遇?

武俠越來越少的被人提起,玄幻,獵奇,八卦,日漫..越來越多的充斥青少年的生活。現在社會是否已經失去了所謂的俠義精神,許多青少年對文學修養,自身修養的不重視是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修養的缺失。


謝邀。

為什麼隨便啥現象都可以往「傳統文化缺失」上面靠呢……說得就好像武俠小說風靡的九十年代傳統文化氛圍特別好一樣。
武俠文化很有意思,剛剛脫離「低俗」還沒幾年呢,立馬就變成「經典」了。
說起來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稱得上是中國通俗文學雙璧,兩者發展歷程非常相似,幾乎是百分百同步:
發源於唐傳奇,經歷明清章回小說階段,在民國煥發新生。1949之後在大陸被禁,港台異軍突起,六七十年代出現金庸、瓊瑤這樣的宗師。進入網路時代後題材走向多元,模式化商業化。
但不知為什麼武俠讀者總覺得自己比言情讀者逼格高很多……

雖然大部分武俠讀者不願意承認,但有一點是事實:
網路小說中的仙俠、玄幻類小說,以及部分穿越架空小說,是武俠小說的延續。

大家不願意承認這一點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它們水平太次了,而且題材上出現了巨大變動。
但我覺得把仙俠玄幻視為武俠的同類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比如民國年間的《蜀山劍俠傳》,就有飛劍殺人千里之外、渡劫修真元神鬥法之類的東西。但《蜀山劍俠傳》卻是一直被放在武俠小說史中的。
就好像現在的言情小說出現了穿越文、耽美文、總裁高幹文等當年張愛玲、瓊瑤她們從來沒想過的東西,但這不影響它們是言情小說的延續這個事實。
網路小說雖然是互聯網時代的新生事物,但這不代表它們是憑空發展出來的。仙俠玄幻類的網路小說作者,都受到過金庸古龍等武俠作家的深刻影響。

很多人吐槽現在的網路小說水平很低,情節爛俗狗血。
但無論是以前的武俠小說還是現在的仙俠玄幻小說,大部分作品都是水平不高的。以前不知道有多少作家寫過多少武俠小說,後來廣為流傳的也只有金古梁溫黃等寥寥數人而已。隨便找個不知名的武俠作家作品來看看,就知道武俠小說無非也是那樣。
至於情節爛俗什麼的。金庸小說里掉下懸崖沒死的至少有二三十人,其中包括蕭峰、段譽、王語嫣、楊過、小龍女、張無忌等眾多男女主角,難道我會亂說?
包括被下了春藥不交合就得死、女主角扮男裝男主角看不出來、女主角蒙面不小心被揭開、殺我者乃乃乃乃……這些劇情金庸古龍全都寫過,有的還不止一次。
以前的武俠小說也是離不開解密、奪寶、復仇這幾大主題,就好像現在的仙俠玄幻離不開升級打怪一樣。

說起來兩者本身並無高下之分,不同的是現在的網路小說作家普遍文筆不足,可能是因為年齡的問題吧。要知道金庸是三十多歲開始寫武俠小說,四十歲後走向巔峰。
現在的網路寫手普遍很年輕,年長一些的就水平高得多,比如燕壘生(不過他現在離開網路走向實體了)、煙雨江南、貓膩、月關、酒徒等。
即使是升級打怪的一根筋小白文,也是年長一些的寫手完爆年輕寫手。比如《凡人修仙傳》的作者忘語就是個1976年的大叔,跟土豆番茄等85後的寫手完全不是一個水平。
我相信今後網路小說作家之中,能誕生不亞於金庸古龍的作家。那個作家寫的也許完全是另一種題材,有著全新的模式,但和武俠小說仍是一脈相承的。

至於武俠精神,我覺得那種東西從來就沒有過……或者說,一直以來就只有極少數的人才有那種精神。
金庸小說早期寫的就是很傳統古典的俠義故事,比如《飛狐外傳》中胡斐為了鍾阿四一家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追蹤鳳天南千里之外。這是一種很古典的俠義,就好像《水滸傳》中魯智深為了金家父女三拳打死鎮關西,《三俠五義》中白玉堂為了陌生老人割掉債主耳朵那樣。
我在中二的年紀非常崇敬這種精神,記得當時看到沈從文寫過那麼一個故事,總想著哪天我看完報紙新聞也去模仿一下:

十五歲就為友報仇,走七百里路到常德府去殺一木客鏢手,因聽人說這個鏢手在沅州有意調戲一個婦人,曾用手觸過婦人的乳部,這少年就把鏢手的雙手砍下,帶到沅州去送給那朋友。

至於到了後來,金庸就擺脫了那種傳統的故事,開始借武俠來討論更深刻更宏大的主題了。不僅他是這樣,其他武俠名家也是一樣。

那武俠精神是什麼呢?
我想應該是以武犯禁的抗爭和那份痛快勁。
以前知乎上有過這個問題:武俠的迷人之處是什麼?我發現多數人都和我有著相似的想法,他們看武俠,就是因為武俠中有這種感覺。
(這一點也是仙俠玄幻很好地繼承保留下來的。)
所以我們才把武俠稱之為「成人童話」。

附:武俠小說的15種「核心場面」

(1)仇殺:以武相爭,正不勝邪。
(2)流亡:武遜一籌,孤雛餘生。
(3)拜師:異人相救,授以武功。
(4)練武:艱辛困苦,鍛煉武功。
(5)復出:武功初成,遊俠江湖。
(6)艷遇:武藝超卓,俠女傾心。
(7)遇挫:武技未熟,遭嘗敗績。
(8)再次拜師:再磨武技,更上層樓。
(9)情變:情海生波,俠士心傷。
(10)受傷:武逢強敵,俠士鎩羽。
(11)療傷:得逢奇遇,療傷復武。
(12)得寶:因緣巧合,獲窺武典。
(13)掃清幫凶:大展武威,肅清次敵。
(14)大功告成:武決高下,一了恩仇。
(15)歸隱:看破世情,偃武歸田。


當代承載傳統文化的小說類型是修真。修真的框架更大,約束更少,建立小說的世界觀更容易,所以當代作家更喜歡用這個題材去寫。
武俠的話,可以說金庸的體系建立得很完善了,後人要挑戰比較難,而且很容易雷同。想不雷同又會發現寫得更像仙俠了,所以寫的人少。僅此而已。


今天社會的價值觀更多的是講"法",而"俠"在許多範疇與"法"對立。

俠保護弱者,法也會保護弱者
但如果你因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過了
法的底線與標準,那麼"俠"反而回被"法"所懲戒

俠 更多的是感性,比如,你看到婦女被強姦了,路見不平,但不小心把人殺了,快意恩仇,回過頭,法 會用理性的思維去解構"俠"的行為是否符合標準。

事實上,俠與法的關係,就像大學裡必修的公共課學的,道德與法的關係一樣——你可以不見義勇為,你沒有違法,但卻與這個社會環境的道德要求相悖

俠是道德的一種,並且是最自由最感性最浪漫主義色彩的一種道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說得好聽,但做起來卻沒有普世的標準
比如,你是百萬富翁萬惡的資本家,平時剝削勞動人民,被民眾唾棄,但當國難當頭,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使自己的利益受損,但還是為了國家,捐出自己的財產,這種行為算不算俠?舉個例子,比如當年的杜月笙

現代社會是工業化的社會,更多的是講究標準,而法 很好的展現了這一種講究規矩講究標準的形式,可以精確到具體行為與因果關係的邏輯標準
但,俠,由於它的本質,一,註定很難有一個精確細微的標準,二 當你發揮俠義——這種最感性的精神之時,情緒上來的時候你可以控制好,這種大而模糊的底線么,而不觸及法律么?


Po主的提問,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預先設定了「所謂的俠義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是一種絕對正義,它是不應該「缺失」的。雖然沒有明說,但po主提出來的四個取代武俠去「充斥青少年的生活」的東西,有三個是在許多語境中都帶貶義的,一個是名聲不算好的亞文化。


既然po主說到了日本漫畫,我就講一個漫畫里的例子,一個在我看來,具有很類似於「中國傳統俠義精神」的某些元素的日本漫畫角色。作者幾乎不可能對俠文化有了解,我不知道這種相同,是因為中國和日本有類似的文化背景,還是普遍的人性,還是我想多了。

而這個人物的特徵與命運,和傳統俠義英雄——比如楚留香或白玉堂,或者更早的水滸梁山——的不同之處,也許可以揭示出,俠精神在今天的命運,它絕對不是永不褪色的。


《美食的俘虜》里的澤布拉,在這部善惡觀很單純,到了有點小白地步的漫畫里,是一個罕見的有亦正亦邪性格的人物。


這個人非常壞,嗜殺,暴虐,而且是一個重刑犯。他的出獄讓周圍人如見到自然災害般恐懼,而且他的形象猙獰可怖。


申明下,我說了這個人有俠的某些性質,並沒有說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俠,習慣了風流俊逸的大俠形象,澤布拉的尊容很容易讓人失望(特別是知乎上有那麼多看臉的人)……

精神污染得不夠(?)。再來個正臉。

他有自己的原則。例如,他討厭驕傲和說謊的人(英文翻譯作cocky,中文一般作「得意忘形」,我不懂日語,僅供參考),認為欺負弱者是損害自尊的行為。


而且他有巨大的能力——極其強大的武力,和獲得信息的能力——這樣他可以對周圍的人事作出判斷,然後以暴力解決,比如殺死他判定為「驕傲」的人。

他可以堅持自己的規則,而非自己去順從別人,以他的說法,就是「別人都要像適應自然環境一樣去適應我」。


私以為,俠的核心特徵,就是堅持自己的行為原則(或曰正義感),不惜以武力維護之,並且有足夠的武力可以維護之。也就是所謂的「以武犯禁」和「快意恩仇」。


從這一點上,澤布拉是符合俠的定義的。但他跟傳統的俠義形象,美貌瀟洒,受人擁戴,替天行道——同時掌握著「民意」和「正義」的形象,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他是猙獰可怖的暴力生物,而且是被囚禁的罪人,換句話說,是非正義的。

正如kangkang wu的答案所提到的,很容易看出來,俠精神與現代社會(法治社會)的脫節,俠精神不是一種絕對完美的正義。


俠精神的沒落與社會的現代化,可以對比《斷魂槍》里,古武術的沒落與科技的進步。本質上這種沒落是推陳出新,在其過程中,可能會丟失一些好的東西,但整體趨勢是不能扭轉的,倒行逆施會更糟——回到李逵排頭大斧砍去,殺的都是看客的時代?


順便提一個漫畫的細節,在一些地方,澤布拉被視為救命菩薩。但那是因為他的出現導致停戰,對於平民百姓,戰爭是比澤布拉更可怕的——澤布拉本人並不具備道德上的正確性。

某種意義上,澤布拉是一個不合時宜(指現代的社會結構和道德觀)的人。他的強悍和任性,讓他身陷囹圄,成為「不義」的代表,而非替天行道的好漢。重申一遍,這個漫畫的作者幾乎不可能有俠文化的知識,他更可能只是像所有人一樣,懷著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而現代社會幾乎必然的結論是,性格像澤布拉的人會被關進監獄。


在俠文化已經深入骨髓的中國人看來,這有一種諷刺性。就像是具有騎士精神的堂吉訶德淪為笑柄一樣。

順帶一提,澤布拉後來給洗白得厲害,幾乎完全成了「嘴有點硬的傲嬌好人」,他的「罪人」身份消失,閱讀飽和度因此大大降低了。

閱讀的飽和度:讓不同的觀眾從各自的理解角度生成不同的解碼內容,形成不同層次的「閱讀」;還指同一觀眾面對多個編碼符號會同時產生多種解碼方法,提高了閱讀的豐富性。

陳思黎. 大眾文化視域中的中國兒童文學.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111頁.

艾瑪這個詞太好了必須用粗體。


美食俘虜的黃金時期,也就是一百三四十話的地方,現在三百多話了,還不死不活地拖著……


失去?以前也不怎麼有啊!
你以為人人都是于謙兒啊!


我總覺得所謂的「武俠與武俠精神」本來也就不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吧?
只是作為一個傳統的小說門類,在上世紀某個時期,因為一些出色的作者集體爆發,而形成了一股文化風尚。
現在這個風頭過去了,就過去了……可能是因為觀眾審美疲勞,也可能是曾經的高峰難以逾越。

沒準再過五十年,也有人會問,為什麼「如何評論奇幻與奇幻精神在當今社會所面臨的尷尬境遇?」(雖然在我看來,除了技能點高魔,奇幻跟武俠簡直就是一個東西)


「武俠精神」是指先秦時期的「俠」?或者是唐朝傳奇中的那種氣質?所以能不能定義這個「精神」都很成問題,反正在我看來其難度大於王進喜精神、孔繁森精神和李素麗精神。至於所謂尷尬境遇就別提了。

如果題主指的是那種跟「玄幻,獵奇,八卦,日漫」並駕齊驅的東西,那麼,呵呵,這只不過是流行文化的正常更迭而已,一如我們以前粉周杰倫,而現在孩子們粉EXO。他們本質上沒區別,題主還是不要莫名其妙發「世風日下」之類的感慨了,武俠也好日漫也罷,現在我們總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驗到「多元文化」了,這不是挺好的嗎。


國家對暴力進行了實質意義上的壟斷,消滅了俠產生的土壤
所以,集權越嚴重的國家,俠越不容易產生;反而一些民主程度比較高的國家,還能產生「俠文化」,蝙蝠俠、蜘蛛俠、鋼鐵俠……(雖然也就是YY而已)


中二病(英雄史詩)和瑪麗/傑克蘇(愛情YY)並稱人類敘事結構雙姝。 西方有荷馬史詩、騎士文學、漫威DC好萊塢; 東方也有演義傳奇、武俠小說、尋仙修真抗日劇......只是同一個故事結構,變換了不同的馬甲和橋段罷了。整天喝威士忌,也會想嘗嘗二鍋頭,可它們都叫做酒,至於味道好不好,那隻能看釀酒師傅了。所以,「武俠精神」或英雄史詩的敘事偏好,大概還能流傳很久。不過,人類需要英雄,但人類也越來越明白他們可能並不真的需要英雄。


到是覺得沒什麼,武俠剛有的時候也是當時的動漫,靡靡之音罷了。金老寫盡了世情人心,融匯了文化價值。古龍寫盡了荒誕不羈,撲朔迷離。於是這裡留給後人的空間就小之又小了。若百年內再出一位奇才,說不定武俠又是別有洞天。
題材這東西,本就是輪換的。沒什麼高下之分,托爾金的魔戒其實就是西方的玄幻,羅琳的哈利說不定就是西方的仙俠呢?題主覺得這些low是因為現在隨便在晉江起點有個賬號就能胡編亂造一些文字,看到的糟粕多是因為,現在發文的成本太低了。倘若這些文章也像金老那個年代一般,通過那時雜誌編輯,報社編輯德水平審視後還能發。說不定也成了像武俠一樣的寶貝了呢。所以不要因為看到的垃圾多就覺得這些題材沒前途。沒有沒有意義的題材,只是看作家怎麼挖掘啦。
還有,一種體裁被新體裁取代太正常了。從小我們就知道漢朝的賦,唐朝的詩,兩宋的詞,元朝的曲,明清的小說。唐人把詩幾乎寫盡了,於是詩在宋代就很尷尬,於是宋人唱詞。兩宋的詞人寫遍了風花雪月,大好河山,又寫盡了鐵馬金戈,於是詞在元代好尷尬。元人家國淪喪,落魄市井,於是高歌一曲,希望販夫走卒也能體悟所嘆所詠。明清以降,這韻語,好尷尬,前人不能超越了,於是刺貪刺虐,借古諷今。小說興起了。所以,沒有一種體裁被寫盡了不會在下個時代中尷尬,既希望能看到新的作品,又發現太遺憾了,超越前人真的需要一個驚世奇才。所以不要懷念了,只有時間檢驗過得才是經典。喜歡經典的,就去讀被檢驗過的,即便是這一部分窮其一生也讀不完。有興趣的,去檢驗吧,把讀後感和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變成口碑,變成檢驗的結果好了。


所謂俠義精神只存在於小說當中,而且長久以來一直作為一種人們幻想的東西存在。更多的時候我們幻想著有人能突然出現,懲惡揚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所以作為一種從來沒在現實社會中出現過的東西,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缺失了。
個人而言,中二的時候也做過種種「俠義之舉」,比如女同桌沒帶書,老師問的時候主動出去罰站;
體弱的同學遭到欺負,主動上去幫他打架...等等。這類舉動往往是當時逞強好勝的心理作祟,算不得數。
走入社會後,偶爾為之的俠義之舉更是不少有私心存於其中,純粹為了公義的幾乎沒有。我也從沒遇到過真的有為陌生人打抱不平,見義勇為的情形,更多的時候都是默默的走開了。
----最後扯一句,現在的俠義精神已經不能從天朝找了,想找的話都在DC,在Marvel里,仗義而為的都是老爺、大超他們了,真是行俠不分國籍,天下英雄是一家啊。英雄們行俠之餘也有自己的反思,而且更多的是對人性的反思。
最後的最後說一句,金庸的小說個人看來只是披著武俠外衣的「政治」小說,從骨子裡查先生都是一個熱心「正直」的人。
當然日後我也會給自己的孩子推薦武俠小說,為的不是讓他行俠仗義,更多的是為了讓他能有一顆正直的心;我覺得武俠教會我的不是我要武功蓋世,替天行道;不是俠之大者,為國接盤。更多的是教會了我保持自己內心的位置,知道自己的底線,在自己能夠正直的前提下,做到問心無愧也就夠了。


世俗文學多怪事,自古民間俠未必多,但是義很重要(仁義禮教),武俠好比堂吉訶德之於騎士文學,本質是意淫體的產物-實在是不能代表(傳統二字),否則金瓶梅就應該成為教科書了,其實呢?談傳統先看看四書五經的註解再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


俠義精神不是自古以來的主流,只是最近武俠小說才炒起來的。
遇到尷尬也是在所難免的,因為大陸江湖和清末民初的江湖很不一樣了。我們普通人離江湖太遠了,打打殺殺、幫派爭鬥已經遠去了。


我從另一方面來說點兒。
我們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呵呵,別說社會主義社會之類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商品社會,你要知道這點,很多事情你就能想明白。
商品社會重要的是什麼?商品和經濟呀。以前武俠盛行的時候,難道就沒有玄幻之類的嘛?這個必須有啊。那為啥武俠盛行呢?看看它盛行的年代和受眾群體就好了。
改革開放前後那些年,鄧大人說,我想見見金庸(有消息說是鄧也喜歡看武俠,但我覺得以鄧的智慧,看上的也許是金庸寫的時評。他深知宣傳對於那時的香港有多重要。具體參考金庸傳記)。於是金庸以香港立法委員會委員的身份來到大陸,送給鄧小平一套他的武俠作品,於是武俠小說這個文學形式才慢慢在大陸範圍內解禁,要知道這以前可是精神毒瘤呀。
後來幾年,隨著電視機以及電影在大陸的普及(沒錯,七八十年代,這東西是奢侈品),港台那邊有趕上電視業電影業的高產出時代,武俠片既能滿足觀眾對於視覺的需求,又有市場(無論電視還是電影,它的主要觀眾大多數都看過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電視劇蓬勃發展。它的主要過程是——小說(原著)—電視劇電影,而之前的讀者又成為觀眾,同級壓力之下,沒看過小說的去看小說,沒看過電視劇電影的去看電視劇電影,一波接一波,經典接著經典,武俠市場欣欣向榮。
之後港台文化在大陸流行開來。以瓊瑤為代表的言情小說以及電視作品又在大陸火的一塌糊塗,此類暫且不表。
回過頭說說其它作品當時的情況。
玄幻或者說鬼怪類作品,在中國的古典文學成就甚至大於武俠。如果把《史記刺客列傳》以及《唐傳奇》那些故事算成武俠作品,那麼它們在影響力上可能無法與《搜神記》和《聊齋志異》比肩。因為前者屬於通俗文學,給老百姓看熱鬧的,後者除了看熱鬧,某些專家還能看看門道。
到了近代,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將玄幻和武俠合二為一,頗受讀者歡迎,後期作家看到市場,將武俠這個題材發揚光大(王度廬),玄幻志怪類小說缺逐漸成為民間的故事,難有總結匯總的作家,也許會在當時的街頭巷尾發現新的故事(所以說蒲松林的《聊齋》很難得,匯總故事這個活計不好做)。
當然武俠在這個時期的興盛有歷史原因。外憂內患,人民普遍需要俠客和英雄,而不希望牛鬼蛇神的出現,前者行俠仗義懲奸除惡,後者往往伴隨著不好的東西。
所以近代武俠和現代武俠的興盛,都暗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受眾群體。
再來說說如今的那些玄幻、八卦、獵奇、日漫等。
這些能夠代替武俠成為主流(不得不承認)也和現代一個大環境分不開,網路時代以及日漸富裕的一代人。

玄幻小說在現代的大陸,第一篇引起巨大反響的應該是蕭鼎的《誅仙》(關於此神作我不敢妄加評論),它也是將武俠和玄幻結合了起來,但是玄幻色彩要大於俠義精神(從主角的遭遇可以看出來),經歷幾十年武俠消費的讀者難免對傳統武俠產生疲倦,《誅仙》完美的迎合了市場需要。之後玄幻修真類小說大行其道,品質參差不齊,但是還是有固定的讀者群。
網路時代對於文學影響也是巨大的。那些傳統作家也許還不明白「網站簽約」「一日一更」「付費閱讀」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一些年輕人也許已經完成了一部大作的一半部分。
互聯網不只是聯繫了世界,也讓作家和讀者這個曾經只能在文學作品中交流的兩個對立面變成了幾乎面對面的交流,作家的作品可以快速的迎合讀者需求,甚至根據讀者的反應修改已經寫好的劇情,這在之前那個幾乎是閉門造車寫作的年代是無法想像的。
互聯網搞活人的想像力,作者和讀者幾乎都在腎上腺素激發的情況下去工作去消費。
之後,以前那些不能拿到書號出版的書開始在互聯網大行其道,代表作《龍騰海嘯》《極品公子》《極品家丁》(那個什麼白潔的我就不提了,哈哈哈)等。一方面作者幾乎全部以想像來協作(這幾乎違背了文學來源於生活),而讀者又看的精神振奮,絲毫不在乎劇情的真實性邏輯性,當然它也有自己的受眾。
盜墓類(就是你說的獵奇)經典如《天眼》《鬼吹燈》《盜墓筆記》,以一個之前幾乎沒人觸碰的題材去寫作,劇情跌宕起伏,層層深扣。又改編漫畫,動畫,電視劇電影,可以說此類題材生命力最強,受眾群體最大。
而日漫已經在中國流行了幾十年,它的受眾群體就更固定了,暫且不表。
題主,之前父輩們看武俠,可以說是沒得選,現在題材太多,讀者分流太大,而武俠這個題材這麼多年能像金古那樣能有電影電視劇等衍生產品的作品太少了。
被修真、盜墓、黑社會等渲染長大的一批批年輕人,你確定會坐下來聽你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武俠精神這個詞語沒出來多久,有誰能夠徹底的解讀它呢?
我們回不到那個武俠時代了。不管你信不信,這是客觀存在的。
至於傳統文化方面,看你如何去解讀傳統文化這四個字。
我想,沒幾個人能講明白傳統文化究竟包含什麼。
竊以為,俠義精神不該算在傳統文化裡面,也許出於商業需要,很多媒體把它包含在傳統文化裡面來吸引讀者(看武俠考據發現竟然和《史記》有關,瞬間看小說高大上了有木有),而更有些媒體把所謂的「傳統文化缺失」放大了。這些媒體根本搞不明白什麼是傳統文化就大放闕詞,吸引眼球。
要真想看看最傳統的,最中國味道的東西,我建議把《老子》《孫子兵法》等看看,也許會明白一些事情。
手機手打,想起來什麼就寫什麼,得罪人了就當我胡說好了,您不要介意。
以上。


這是一種很正常的趨勢。

武俠的外殼大家都熟稔,

葵花寶典一類的武林秘籍,

屠龍寶刀之流的神兵利器,

少林武當峨眉崑崙華山崆峒六大門派,

日月神教神龍教明教白蓮教各種教別。

酒菜有毒,墜崖不死,

盤腸大戰,竹林死斗。

情節,場景全是套路。

有求新的,

無非是更厲害的武功,更古怪的兵器,

更獵奇的情節,更豐富的場景。

為國為民的多了,糾結於兒女情長的也多了。

加入其它元素,

披著武俠外殼的政治戲,

神仙鬼怪齊聚一堂的魔幻劇。

武俠究竟是什麼!

它是一種暴力,個人反抗強權的暴力。

他凌駕於官府,律法之上,因為它們是腐敗的,維護既得利益者的。

他們劫富濟貧,他們替天行事。

他們有的成了郭靖,有的成了梁山賊寇。

俠義精神是道德約束,傳統社會尤為注重。

當你不再熱血澎湃的時候,

它是個虛詞。

為什麼他們可以經受住考驗,

而你不能。

為什麼他們不願苟延殘喘,

而你能。

脫去外殼,

武俠只是一個夢。

夢醒了,

一切都煙消雲散。

我們很難接受一個練劍二十年的人被人一槍打死,

但這就是事實。


看《道士下山》了么
周西宇怎麼死的?槍打死的。
武俠就是這麼幻滅的~
(有時間展開)


中華民國繼承了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正溯,文化教育上承晚清卜卜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蜀山劍俠傳》、《卧虎藏龍》讓不少小學生看了紛紛上峨眉山學武,然後被國民政府打成禁書。

《虯髯客傳》——最早的武俠小說唐末已經出現。由梁羽生先生和查良鏞先生髮揚光大,其作品都是在資訊匱乏的年代左派報紙日刊的副刊上刊載。

隨著資訊對人們的衝擊,報館明白這是有動畫就不願看圖片,有圖片就不願看文字的年代。報紙上的小說板塊對人們來說太慢了,每天那幾千字已經滿足不了人們。

當然除了文化根基缺失、報館的經營方式的進步還有很多其它原因,例如缺乏那一個級別的寫手,日漫的取替,還有俠這個字當今越來越難代入生活。

俠這個字,用西方語言來說就是個人主義,英雄主義,在蝙蝠俠蜘蛛俠綠箭俠面前,我們武俠的必備元素——輕功,是顯得多麼不合邏輯和蒼白無力。

武俠小說我個人很喜歡,讓我們把一個時代的標誌在心中永久封存吧。


郭靖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其實那不叫武俠精神,那叫民族大義。
有人把現在的仙俠小說和武俠小說扯在一起,我覺得也不過是看了作者簡介里所謂的「看金古梁長大」而已,亦或是看了一些亂七八糟的電視劇電影爾爾。
小生不才,虛度二十餘載,閑暇閱讀過一些武俠小說,僅此而已。


先亮明身份,我是很推崇古代中國文化的,而俠義精神我也很贊同。
那麼來回答問題。
武俠和俠義精神是兩件事。
我以為的武俠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武俠小說、武學人士、喜好武學者、江湖、武俠電視劇等等,都可以算作武俠的一個具象。
而武俠的核心是人,但又不是一般人,是具有俠義精神的人、或者武俠界內或者說江湖中人。
武俠這個概念需要具象的東西來支撐,發展,弘揚。
古代中國,有俠義精神的人做了一些俠義之事,影響一些人見賢思齊,培養起了俠義精神,有的人把他們的事迹記錄下來,成了小說得以流傳。
而現代人有俠義之心,多萌芽於武俠小說,武俠電視劇。每一個男生心中都有一個大俠夢。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多麼瀟洒!
策馬西風烈,腰掛英雄劍。快時酒千碗,痛時舞寶劍。多麼痛快!

當代四大武俠小說巨匠,金梁古溫佳作不斷,開啟了一個大武俠時代。武俠文化大行其道,此間少年耳濡目染,可以說是浸泡在武俠里長大的。
武俠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再加上以徐克等為代表的導演把武俠帶到電影上,更是把武俠推到巔峰。

但是到了今天,武俠小說作者青黃不接,佳作難出,武俠電視劇走上了翻盤的不歸路,武俠電影也是遭遇瓶頸。而同時,其他動漫、仙俠、網遊等作品依靠一些佳作招攬了大批受眾和從業人員。佳作不斷。
那麼自然,也就落了下風。
但是俠義精神和傳統文化、文學修養沒有必然關係。

說到這裡,我以後會考慮寫小說,到時看看能不能出點力。


首先明確一點,儒以文亂法,俠以武亂禁。說武俠文化和武俠精神,首先要說到武俠,武俠是什麼,我認為綉春刀里的丁修就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俠客,你要說他是好人嗎,不見得。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應該也算得上俠,是好人嗎,不見得。舊時代武俠文化和武俠精神的流行以及倍受推崇,不外乎人民受壓迫多和讀書少,有個率性而為的團體或者個人做了那麼一兩件推倒身上大山的事,鑒於古代大眾消息閉塞,流傳過程中,好事被無限放大,壞事被無限忽略,於是俠變身大義的代表。
到了當代了,先不說大山沒有了,推翻壓迫也有了暴力之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大家有足夠的信息資源和素質去鑒別所謂的俠乾的事到底怎麼樣。並且,隨著法律制度和法制觀念的深入人心,俠這種社會不穩定因素逐漸被人們所詬病,為政府所不容,那麼俠客和武俠精神,就逐漸被時代所淘汰了。注意,是淘汰,因為這種精神確實對文明社會的發展沒有好處,所以,不要盲目崇拜武俠精神,也不要盲目復古,它不是精華,更像糟粕。


推薦閱讀:

不喜歡金庸武俠小說的人不喜歡的原因是什麼?
謝曉峰為什麼要隱姓埋名化身為沒用的阿吉?
女生為什麼會喜歡武俠小說?
為什麼再也沒有金庸古龍一樣的武俠小說作者和作品出現?
除了金庸古龍這樣成名大家的作品,有沒有哪些武俠小說,是值得一讀,甚至反覆讀的呢?

TAG:文學 | 武俠 | 武俠小說 | 金庸 | 古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