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知道現在正值20歲需要更努力地學更多生活技能,為什麼都沒有動力學或堅持下去?
大二狗,非常明白現在需要學習很多技能,不論理論知識或人際交往,但都沒有動力持續下去……
一、關於堅持:
每個人都有惰性,這很正常。但我們永遠在與惰性鬥爭著,在一次一次失敗的堅持中磨礪著。
怎樣能更好的堅持一樣事情?
1.不能一來就定下很宏偉的目標,而應選擇比你所認為的「容易做到」更難一點點的事情來堅持。什麼意思呢?
我現在在堅持跑步,跑多久呢?跑到我感覺再也跑不動了的時候再多跑一圈。那麼每當我跑到出現「不行了跑不動了」的念頭的時候,我會想,再多跑一圈,只是一圈而已,很快就可以結束。然後我會重新燃起鬥志,給自己加油,甚至是開始加速。而跑完的時候會有通體舒暢的感覺,覺得自己又進步了那麼一點點,下一次跑步時會更有熱情。
例如:你想開始研讀某一領域的專業書籍。不要一來就看著圖書館的一整架書想著幾個星期要全部讀完。要學會做除法,把任務分配到每一天去:我今天要讀這本書的前兩個章節。再進一步說,也許你的目標只是 「 我今天要讀這本書的前兩個章節 」 ,那麼在完成後你可以再問自己一句 「 為什麼不再多看一個章節呢? 」 對我個人來說,[為什麼不]這個句型相當好用,每當我比預定任務多完成一點點時,會有相當大的自我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就是所謂【動力】與【激情】的來源。
2.一般來說,早晨是一天中最有動力的時間。因此強烈建議題主早起,如果可能的話,盡量在早晨完成你認為較困難的工作,或者在早晨寫下你今天的計劃。當然,遵照上文,寧可將計劃寫的容易實現一點——完成後用【為什麼不】句型來增加計劃即可——也不要刷刷刷寫很多你根本不能完成最後徒增自慚和自我厭惡感的宏偉計劃。
3.請離開你的comfort zone.個人認為,無論你想學習什麼,請背上行囊,走出寢室,走出自己住的房子,到圖書館,到人群中去。離開讓你舒服的地方,在一個很多人注視的地方學習,或者跟一些與你有著共同志向的人交流,或者去拜訪更有經驗更牛逼的人。總之,你要在路上走著,不要窩在一個狹小的、充滿誘惑的、讓你覺得很舒服的空間里。
二、關於拖延
其實拖延與堅持這兩個概念有交叉的地方,但題主說到【更努力地】【更多】,這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叫【重度拖延症患者】,感覺題主需要它。文章說的很清楚,就直接po過來了。
重度拖延症患者
上大學以後,我開始有了拖延的毛病。立下目標無數,但時常卻動力奇缺,常常在網上瀏覽著各色的小說和帖子,或是玩很無聊的弱智在線小遊戲,卻不願碰專業書本或文獻一下,甚至哪怕deadline就在幾天之後,只有在deadline之前一點點時間才會因緊迫感而開始著手學習任務。這樣下來,學業上總體來說算是馬馬虎虎,但卻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遠。總之,就是無法完全地上進,又不願徹底地墮落。
拖延的基礎,實際上是對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說完成任務是走過一塊一人寬、十米長的厚木板,那麼當它放在地面上時,幾乎人人都可以輕鬆地走過。但對結果的高期望則像是將這塊木板架到了兩座高樓間十層樓高的地方,於是我們會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敗或害怕成功(比如我有時偷偷希望實驗不要成功,這樣我就可以不用面對之後更大強度的後續實驗,其實是害怕失敗的一種變體),於是我們甚至不敢向前邁上一步。而deadline則是身後的一團火,當它離我們足夠近時,害怕被燒著的恐懼感戰勝了對掉下去的恐懼感,於是我們一下子沖了過去,在deadline前趕完了任務,儘管質量很難說。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包括我自己)甚至很享受那種deadline過後突然一下放鬆的感覺,而且拖延的結果有時反而挺好(比如我本科時寫實驗報告,如果我拖到最後,我往往可能因為能夠和其他人討論並參考其他人的觀點而比我先完成要寫得更全面更好)。這種時候,我會在心裡表揚自己很有「效率」。同時,長期這樣下來,儘管我不願承認,但我潛意識裡確實覺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時間成績卻平平,會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於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強化的拖延—— 即使結果不好,我也可以說,那是因為我沒盡全力,如果我真正努力,肯定會結果很好的(心理學上的高自尊人格)。
但我們不能永遠靠放火來逼自己走過木板,那樣的話,總會有燒著自己的一天;而且,那種壓抑的焦慮感和對自己不滿意的感覺也並不令人愉快。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將木板的高度降低——不要對自己的結果(比如分數)太高的要求,認真完成就好。由於我們的天資和其它能力的限制,也許即使我們竭盡全力也無法像某些出眾人物一樣做得那麼好,但不管怎麼樣,絕大多數情況下,儘力的結果都會比我們不去努力要來得好得多,不是嗎?
對此在豆瓣的那個帖子里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方法。那位作者將一篇論文拖了幾個月之久都不願開寫,她的心理師讓她不要管好壞,以她可以寫出的最差的論文為目標寫一篇出來作為試驗。作者照做了,然後驚訝地發現她寫出來的「最差」的文章竟然挺讓自己滿意的,感覺稍做修改就可以交給導師過目了。當然,有時寫出來的初稿和論文要求還是有差距的,比如要求12頁但初稿只有5頁。這種情況下作者就用了心理師教她的另一個方法:每次工作一個小時,目標是讓論文多一頁,同樣以「最差」為目標。這個方法實際就是大大降低了拖延者做事的心理成本和負擔,相當於把「木板」放到了「地面」上。不妨一試。
人的完美傾向,嚴重點就是完美主義,在拖延中也起了很大作用。當我想起幼時的遠大理想並希望為之努力時,我只要想起我的同學中無處不在的「牛人」,便會覺得自己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而且別人現在不僅比我強得多,更因為他自身的優勢而佔有了比我更好的資源,所以我現在即使努力估計也趕不上他了,更別提什麼遠大的理想了,於是就又開始了拖延。
事實上,這就像是一場馬拉松,你在開始因為種種原因落後於別人不少,於是你就開始糾結自己到底有沒有跑下去的必要,卻不努力去跑,於是被拉得更遠。這時,你望著遙遠的終點,感覺很絕望,都不想跑下去了。這時,如果你不去看不去想終點,也不去想別人,只看著自己的腳下跑——「管它呢,我先跑過這個小土丘再說。」就這樣一個小目標一個小目標地跑,最終你一定會跑到終點線,那時你也許會發現,你並不是最慢的,甚至是很不錯的。所以,專註於你努力的過程而非最後的結果,為你認真學習了一個下午或認真做了一個實驗而不是最後考試的那個A或一個漂亮的實驗結果而表揚自己,你會發現完成工作其實不怎麼難。
另外,專註於當下對拖延者來說也是很需要注意的一個地方。這裡說的專註於當下,不是指專註於你現在腦子裡的想法和情緒,而是專註於你現在在做的或選擇要做的事情。其實,很多拖延的人恰恰就是太過關注自己一時的情緒,比如覺得自己不開心了,得放鬆一下,上上網……然後就開始了拖延。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過於關注自己一時的情緒是不懂得推遲滿足感的一種表現,就像小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就非要馬上得到不可一樣,這樣的做法會大大削弱一個人的自制力。而且,心理學實驗表明,滿足自己一時的情緒需求並非最佳策略,從長期角度上來講,它會降低一個人的自我滿足感和幸福感而非增加,想想因為玩樂休閑而拖延了工作後自己的負罪感和焦慮感就知道了。
在這個方面,我個人認為森田療法的理念是很適用的。具體而言,就是不去理會那些打攪你的情緒波動(比如對自己說:「你要鬱悶就鬱悶吧,不管你了。」然後就不理會了),順其自然,專心做你要做的事情。就像一顆小石子投入湖中,會泛起一圈圈漣漪,你若不理,湖面最終會自己平靜下來;倘若你過於注意那顆小石子,試圖把它撈出來,反而會激起更大的波瀾,使湖面不得平靜。豆瓣那個帖子的作者提供了一個方法,我覺得也是很有用的:把你當時因為一時情緒想要做的事情(比如上網、玩遊戲、看電影、看小說等等)記下來,告訴自己等你做完工作就去做那些事情,然後就專心工作,等到工作結束再去做記下的事情。
此外,不要為未來過度操心 也是專註當下的一個方面。這點很容易理解,我就不在此贅言了。
同時,對於已經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或是對自己過去行為的不滿,面對和接受好了,不必逃避。但面對和接受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不再沉浸於自責、痛苦等負面情緒中,客觀地更好地理解當下的狀況,進而為以後做打算。這一點可以和前文提到的「馬拉松」的例子聯繫起來,只有真正面對和接受了你落後於別人的事實,你才不會為「我想得第一可是卻落後別人那麼多」之類的想法而糾結,進而才能以現實為基礎,踏踏實實地努力去跑。
另外,在看書的時候(當然也有其它時候),很多人都常有「剛才看了好幾頁卻不知道講了些什麼」的「不自主飛翔」的神遊體驗。對此,養成發現新事物的習慣,像初生的嬰兒一樣去看世界,是很有好處的。無論在什麼環境中,時刻注意那些熟悉的東西有什麼變化,比如看書,就可以注意想想這書里講的和我以前知道的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聯繫、有什麼很有意思的地方等等,慢慢地,就能做到專註於當下而不至於迷失。
戰勝拖延,追根究底,還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並不容易,但不是不可能。改變思維方式,尤其是改變潛意識,最重要的是要改變自我對話的方式。下面是一些自我對話的tips(括弧里是要丟棄的自我對話方式):
1.我選擇/我想要……
(vs.我必須/我一定得……)
2.這個任務我可以每次做一小步
(vs.這個任務太大了)
3.我今天要開始做……
(vs.我今天必須完成……)
4.我也可以是平凡人
(vs.我必須完美/出類拔萃)
5.我一定要休息娛樂/休息娛樂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vs.我沒空休息娛樂/休息娛樂就是偷懶)
我覺得就我們學校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很low,我來解釋解釋。
1學校一堆沒有用的課程,消耗了人們的「學霸氣息」。
我是學會計的,我們大二上學期才開中財,現在大一下才開了基礎會計,而且唯一需要好好上的課就是數學了吧。但是大多數人短視,認為會計不需要學數學,我真是呵呵了……
2新鮮事物太多了。
這點怎麼說呢,我能感覺到我的同學每逢小長假都去旅遊,我每次都是回家,我真的喜歡回家,是真的!!就是天天在家待著發獃,我都覺得舒服!!
上了大學,尤其換了個城市的,周圍有太多地方沒有去過,沒有玩過,好奇心比較重吧,雖然我好奇心也重。但我對這方面不重……
3宿舍氛圍太差。
這點我想多說說。因為我們學校太差了,也許是我眼裡的差,但這並不影響這個觀點,我想著重說說。
我們宿舍很吵,天天都很吵,而且有人太不講衛生了……我真的有點忍不了了……尼瑪7天不洗澡,還他媽是夏天剛過那會,我想罵街啊……而且這個人的為人素質相當差,自己說自己唱歌太難聽,還他媽天天唱,相當狗比。但這不是更狗比的,我來說一下更狗的吧。拿著舍友手機去打電話罵大三的學長,然後學長回來打電話吵吵了幾句,他給掛了,學長脾氣好,就沒說什麼。然後就接著故技重施了,(我覺得知乎一個答案說的好,遇見滾蛋要不感化他,要不縱容他,遲早碰到硬茬)然後拿的我手機給另一個學姐發簡訊,順便拿了我手機給他爸打了個電話,我手機當時還是蘋果4(ios7系統)還沒換,(想著腎6的,但是評測太差了啊,還那麼難看,還是買個5s吧╮(╯_╰)╭)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個問題就是,刪除手機通信記錄的時候,往左滑是刪不掉的,一出現刪除,就變成了,具體的信息,只能通過編輯來刪除,於是乎這狗比就把他老爹的通話記錄留在了我手機上,時間一對,這貨就認栽了。學長還跟我說,他們談話的時候,他還說「我是復讀生,我同學都是大二的,你們別惹我。」大三學長表示呵呵……回來之後好了幾天,就又開始浪了,感覺就跟我陷害的一樣,畢竟人家復讀生(呵呵)。(估計背後也說了我不少壞話,看了知乎一個回答,我才知道遇見這種事,該怎麼辦,鏈接回來找找吧,等我更新)
當然我也已經換了寢室了,至少舍友不打呼嚕,平時安靜,這就可以了,我大學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都是私事。
但也有好的,我同學在中科大,他說他們寢室10點前基本不會有人,都在上自習,但是他依然告訴我有些人素質太差。沒有黑科大的意思,其實我也想去科大的,說多了都是淚……
我只能說多去自習室,自己哪裡差補哪裡就是了。
4學長學姐各種忽悠……
我是說真的……
我有個想法就是一個不夠優秀的學長是無法給你講述他的軌跡、行動,讓你變得比他更優秀的。(我知道會有人想反駁我。我知道一個優秀的教練未必是一個好的運動員。但是大學階段我認為學長與學弟之間,應該是我說的這樣的。)我就親眼看著我的同學被忽悠,磨滅了他們努力的信念,告訴他們你沒必要讀研,大學多去實踐就好了。(這裡我想說下,我是說我們學校大概處於中層吧,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我認為最好的出路不應該是多實習,因為申請了,都夠嗆申請的下來。)
5關於老師。
有個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在牛逼的學校里,老師覺得學生很牛逼,學生覺得老師很牛逼。
在傻逼的學校里,老師覺得學生很傻逼,學生覺得老師很傻逼。
以上是我眼裡的外部原因,需要眼光、自律能力、分析能力,來克服。
下面來說說內部原因。
1我覺得大學沒有清晰的目標和計劃。
大學太容易懶惰了,他不跟高三一樣,學東西,知道以後在高考上會用到。在大學學東西基本是自己的事情,我現在覺得還有好多書沒讀完。人們希望很多時候可以短期內獲利,於是乎很多人想著以後考研不就行了嗎,不就一年嗎,等等的,我並不是說考研不好,只是考研不在我的規劃裡面,這部分我也不能說的很清楚。
2沒有執行力。
我親眼看著我同學報班後,不去聽課,說我要考XX,然後連書都不看,我也跟他們考了相同的考試,大概10天刷了一堆題,(主要是寒假的時候,筆記本忘了帶電源線了……沒時間刷題,上機題)就考去了,大概能考到70到85左右吧,這個過了就好了,不是學校的考試。
3沒有意志力。
這個怎麼說呢,我覺得很多人很缺乏這個能力,用處也十分廣泛。就我是怎麼培養出意志力的,我來做個簡短的訴說。
我父親在我初三時,生過一場大病,花了家裡大量積蓄,我從此走上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道路。然後在上高中時,我被告知不能上一本,(政策原因)我當時還是很學渣的,但是覺得自己還是能考上一本的,於是想著通過不參加高考的形式來上大學,就是保送唄,於是開始想著學習競賽,學的物理,我還是很喜歡物理的,我們學校不算太差吧,但是競賽領域屬於被壟斷的學科,我們學校沒人學,於是,在我學習的期間里,我被排擠了,但是我得學啊,於是就兩年多一直孤獨的學著,其實也不孤獨,因為我損失了一群不咋地的在我周圍的同學,但是得到了一堆一起學競賽的同學,然後,他們就成為了清北復交中科等等的優秀高校的學生,我最後也是有名次的,但是因為還是得參加高考,而且屬於第一屆大範圍保送取消,我就淪為了一個渣校的學生。(變成了參加高考的變相保送,簽一本線跟保送有差別嗎。。。。)
順便貼下鏈接大學裡的學霸們是不是普遍不太合群?他們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狀態都是什麼? - 人際交往
如何看待大學裡獨自埋頭苦讀的同學? - 學習
對了我想說下啊,我是個有強大執行力和意志力的INTPer~~(你們就當我顯擺吧,但我是說真的~~)
等我。
樓主說的理論知識或者人際交往什麼的,應該是屬於「生存技能」。這樣就好理解多了,你都還沒需要獨立生存,哪來動力學習堅持學習生存技能。
不過最近倒是在和同事討論一個問題,最近輿論導向大規模引導青年創業,終歸是現在的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失業率高企,再加上傳東莞大量企業倒閉等等,反正現在就是中小城市,一大波人在面臨就業難問題,不是開玩笑的。
再舉個例子,從前兩年開始,新浪樂居(以前就職的公司)招聘應屆畢業生,就一般都採取全國統招,廣東區域,基本要經過最少3~4重面試,層層篩選,出些我自己都覺得菲爾所思的考題,連一些很普通的三線城市站點,都有上百人搶一個職位。#呵呵不能再多#
大二了,出去多走走,有機會去實習,體會了社會的殘酷,你就有動力了。
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信念呢?
因為你生活沒有壓力,你可以諮詢一下學校學長學姐找工作,或是考研出國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無論是學術,還是工業界,競爭都是極大的,有了憂患意識,心理認同,才會努力學習,否則把自己當聖人一樣的做法,基本對於普通人無法長期堅持。普通人的進步,就是得靠壓力驅動。
另一個原因也許是,你缺乏好奇心,被過去的教育體制磨滅了。
你現在的「知道」只是別人說的你覺得有道理,別人說服了你,而不是你真正的知道需要這樣去做,你沒有動力不想做就說明這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人要真正的冷靜下來才會知道自己要的東西是什麼,你現在還年輕,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嘗試各種選擇,放棄各種選擇,看一看人生雞湯文,最後你心裡會留下一些東西,這裡也許有你選擇的面對未來的方式。加油
推薦閱讀:
※你是想在大城市裡掙扎著奮鬥,還是想在小地方安逸著平庸?
※為什麼很多人讀完大學後悔沒有好好學習呢?
※女生獨自在大城市打拚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