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提這個問題是希望可以讓不太了解佛法的人看到這些故事,能稍微改變下對佛經的看法,覺得原來佛經也不是那麼枯燥乏味,還挺有趣的。

如果能讓這樣的眾生升起一丁點歡喜心,哪怕他只是當做神話故事來看,那你的故事也就沒白白貢獻出來。

就是希望各位以佛經當中為主,畢竟我是希望能讓不了解的人對佛經改變點看法,這是我的本意。

希望各位大德居士們可以勇於貢獻出來你的學識令大家歡喜。

感恩各位。


摘錄一段來自蔣勛《肉身覺醒》里的佛經故事,也是我最喜歡的兩個佛經故事之一。

這個故事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師父們講過,但那時年紀太小,閱歷太淺,只覺得非常血腥疼痛。後來逐漸明白,佛經里的故事,大多是比喻。

割肉喂鷹是一個寓言——鴿子和老鷹都是天神所化——並不是真的呼籲我們,割掉身上的肉放在天平上,而是在考驗我們:說到布施、慈悲、信仰,真的能夠像我們所說的那樣,無私,無畏,無悔嗎?也許可以在功德箱里放下很多錢,希望得到菩薩保佑,卻不能容忍手臂上一隻吸血的蚊子,那不是在奉行佛陀的教育,只是迷信罷了。

屍毗王搖晃著鮮血淋漓的身體,舉身一撲,天平兩端終於平等了——這不是重量的平等,而是生命的平等。

蔣勛:屍毗王割肉喂鷹

神話里所具備的比較哲學性的意義,是希望大家在看這些故事的同時,會發現每一個故事背後,其實有一個民族對於生命不同的看法。如古埃及,人們相信人死了以後,身體要好好保存,所以才要製作木乃伊,木乃伊就是一個肉體,如果這個肉體不存在了,埃及人會覺得靈魂回來死者不能復活,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所以他們把木乃伊保存得非常完整。

可是在印度,比如我去恆河,恆河有一個地方叫Mrigadāva,中文譯名很美,叫做「鹿野苑」。鹿野苑是釋迦牟尼佛第一次說法的地方,就是他講佛教經典的地方。如果去過鹿野苑的朋友大概都記得,在恆河的兩岸到處都在燃燒屍體。我想第一次到印度去的朋友對這個場景會感到驚訝,因為它不像我們今天的火葬,人體燃燒是看不到的。可是在印度恆河的兩岸,露天的場地,架起一些木柴,屍體就在這個木柴上,然後親友唱歌、獻花,最後點燃木柴,軀體被焚燒,燒成灰燼的。因為它不是封閉的,所以在場的人看到這個場景非常的悚動。因為作為人,我們很不忍心一個自己愛過的身體被火焰所燃燒,整個的身體被燃燒的過程里,我們可以想像到親人在旁邊難以忍受的痛苦。

在現場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印度人在處理身體的方法跟埃及人不一樣?埃及人相信死亡是因為靈魂它走掉了,所以肉體要好好保存,靈魂回來才有機會復活。而比佛教更早的印度教,我們就會發現,印度教的神話像《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這兩部最偉大的印度史詩就寫道,人是可以換身體的。對於換身體也許一般人很難理解,我在讀《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這些史詩的時候,我覺得有一點像在讀《西遊記》,其實比《西遊記》還要神怪,裡面所有的神他高興他就變身,他可以換一個身體。原來是一個老人,忽然可以變成一個年輕人;原來是一個女人,忽然可以變成一個男人;原來是一個嬰兒,忽然可以變成一個壯漢。所以我們就會發現《西遊記》裡面講的七十二變,就是身體可以不斷轉換,其實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教講前生來世,意思是說我們有好幾世,每一世都不一樣。如果我相信佛教的話,我不太知道我的前世是什麼樣子,或者前世的再前一世是什麼樣子,或者我的來世是什麼樣子。有一點像舞台,我可以不斷地變裝出現。我在每一段時間裡,我是用變裝的方式出現的。

下面我想講一個影響中國非常重要的佛經的故事,就是屍毗王割肉喂鷹。

屍毗這個名字不是很好記,是從印度梵文譯名。如果有人去過敦煌,敦煌有很多洞窟。以前的人拜佛都是在一個一個洞窟里,他們把許多佛經的故事畫在洞窟的牆壁上,就是敦煌壁畫,大概都是距離今天有一千五百年的繪畫。現在是非常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我記得我到了敦煌洞窟的現場,看到被表現得最多的佛經的故事就是屍毗王的故事,所以我對屍毗王的故事很感興趣。屍毗王的故事是記錄在《金光明經》,有人也稱它為《本生經》,什麼叫做《本生經》?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一世的故事叫做《佛傳故事》,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成佛,因為他前世有好幾次的轉世和捨身。《本生經》中記錄的就是屍毗王前世的一段故事。釋迦牟尼佛這一世成了正果,修鍊成佛,是因為他曾經做過一個國王叫做屍毗王,而他的故事非常的驚人,就是把自己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地割下來喂鷹救鴿。

我想,這個故事如果不是特別去讀《金光明經》,或者是去甘肅的敦煌洞窟看壁畫,可能了解的機會不多。我之所以想講這個故事,是因為我在敦煌的時候,很明顯地感覺到,為什麼牆壁上畫著的一幅幅故事都是重複地表現屍毗王。那麼屍毗王到底有什麼重要?為什麼當時的老百姓這麼喜歡聽他的故事?

屍毗王是佛經里的一段故事,當時的佛教徒信教是要聽故事的。它不止是講道理,還要結合故事,因為故事比較容易說服。比如說佛教常常講「布施」,大家一定會認為是到廟裡去捐點香油錢,或者捐一些錢給窮困的人,拿一些食物給需要食物的人,把穿過的衣服捐給一些沒有衣服穿的人,這就是大家認為的「布施」。佛教講的布施是說,把我自己多餘的部分給他人,在《金光明經》里常常講一個概念,即「肉身布施」,這是我過去不太容易理解的。一直到了敦煌,看了那些壁畫,看到畫面上有一個國王坐在那裡,拿著刀子從自己的身上一片一片地把肉割下來。我忽然嚇了一跳,我相信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畫面,會覺得不忍。我想,看到這個畫面,一般人當時產生的第一個疑問是:這個人為什麼好端端地要拿刀子割自己的肉,而且在牆壁上不斷地重複這個動作,不只是割了一次,是不斷地在割?第二個疑問是:屍毗王是一個國王,我們就更不能理解了,國王不是養尊處優的嗎?既有錢又有權,幹嗎要拿刀子割自己的肉呢?

像一千五百年前,當這張畫畫出來的時候,很多老百姓是不識字的,他們看不懂佛經,必須要通過一個人講故事的方式,他才能夠懂。故事的梗概通過畫面,通過講故事,就呈現出來。在印度有一個古代的國王叫做屍毗王,有好多的太太,然後有很漂亮的宮殿,每天黎明的光照進來的時候,宮殿所有的粉紅色的大理石就會發出像玫瑰一樣的亮光。他每一天吃的東西都是山珍海味,他想要吃海味,別人就會想辦法替他去捕撈最難得的一些魚類或者貝類。他想要吃最好吃的鹿肉,就有人為他去打獵,去獵殺麋鹿。故事到這裡,我們會覺得這個屍毗王是一個住在宮廷裡面沒有任何遺憾的國王,他的生活過得太好了。當屍毗王坐在皇宮裡面,旁邊有很多的樂師,演奏著世上最美麗的音樂。還有很多技巧非常好的盲人替他按摩,用牛奶擦拭他的皮膚。屍毗王在人間過著最幸福的日子,這一天發生了一個很奇特的事件。皇宮裡飛進來一隻鴿子,一隻白色的鴿子,當鴿子飛進來的時候,所有人的視線都被鴿子所吸引,大家看到這個鴿子在房間里環繞,飛了不多久,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鴿子選擇了屍毗王的手,他的左手放在膝蓋上,手掌向上,鴿子忽然就停在他的左手的手掌上。屍毗王也嚇了一跳,因為他覺得通常一隻鴿子是害怕人的,可是這隻鴿子怎麼會忽然停在他手掌的掌心,所以他就覺得有一點訝異。他就看著這個鴿子,因為一個國王平常也沒有什麼機會凝視一個鳥,這個鴿子非常漂亮,白得像牛奶一樣,小小的紅色的眼睛,可是鴿子全身在發抖,好像碰到了最恐怖的事情,害怕得抖個不停。

屍毗王看了看老鷹,看了看鴿子,看了看他面前豪華的宮殿,看了看美麗充滿了女性魅力的妻妾們,再看著他剛剛吃過的最豐盛的食物,忽然覺得這些東西有一天都會遠離他而去,有一天他會像鴿子一樣發抖、害怕,可是死亡必然來臨。所以在剎那之間,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跟他的隨從說:「好,去拿天平來。」隨從不知道國王要做什麼,就拿了一個皇宮裡面很準確的天平,上面有刻度。屍毗王把左手掌上的那一隻鴿子放在天平的一端,接著他就說,拿一把最鋒利的小刀來。那隨從也不知道他要做什麼,就把小刀拿來。他拿在手上看著鴿子,然後又看看老鷹,對老鷹說:「我決定從我自己的身上割一塊肉,跟鴿子一樣的重量,來救這個鴿子。」

就是說,你要吃鴿子,你要吃帶血的肉,所以我就割一塊跟鴿子一樣大小的肉給你吃,來救這個鴿子。我們都知道在敦煌壁畫里,這一段壁畫產生的騷動,當屍毗王講出這一句話之後,周邊所有的人都大驚失色。那些他所愛的、圍繞在他旁邊的美麗的女子就抱著他的腿,抱著他的手,不准他去做這件愚蠢的事情。這大概是在敦煌壁畫里最驚人的戲劇性的場面,畫家畫得非常得漂亮,很多的女子那種恐慌大叫尖叫的感覺,都可以從畫面里感覺出來。可是屍毗王已經決定了。鴿子放上天平以後,另外一端就翹起來,他說,他要從腿上割一塊肉讓它平,平了以後就拿這塊肉救下這個鴿子,老鷹就饒過這個鴿子。

老鷹的反應很特別,老鷹很冷靜地看著屍毗王說:「好,可是你要知道一定要等重,不等重不公平。」屍毗王答應了,就用他的刀在他的右腿大腿骨開始割肉,這也是敦煌壁畫繪本里不斷重複畫的畫面,當然是血淋淋的。旁邊所有的人都尖叫,覺得國王簡直瘋了。鴿子安安靜靜地卧在垂下來的天平的一端,另外空的那一端等待著屍毗王把自己身上一塊帶著血的肉割下來放到天平上。大家都以為這一塊肉放上去,兩邊會一樣地平,可以救下鴿子。我想,佛經的故事常常讓我們非常驚訝,就是它的後續常常是你意料不到的。當這塊肉放上去以後,屍毗王覺得這塊肉絕對比鴿子還要重,帶著血、帶著體溫,應該可以把鴿子救下來,結果天平紋絲不動,完全沒有動。這時老鷹更殘酷地冷笑說,一定要等重。這是在提醒屍毗王,屍毗王覺得不解,為什麼天平沒有動?這個不動的天平是因為我身上的這塊肉沒有辦法跟鴿子等重嗎?他只好忍著痛繼續割第二塊肉,把第二塊肉再放到天平一端,天平還是不動。我在讀《金光明經》的時候,讀到這裡我覺得要正襟危坐了,我想正襟危坐的感覺是忽然知道這個故事其實在講一個讓你很心痛的東西,屍毗王當然最後是把一片一片的肉割下來放上去,割肉喂鷹,因為他發現身上已經割到沒有地方有肉割了。

我們看到的敦煌壁畫繪本,畫到最後的時候,畫面出現的是屍毗王遍體鱗傷,他身邊的侍從和妻子們都被嚇跑了,不敢看這樣一個痛苦的場面。可是他忽然從身上巨大的痛,痛到沒有肉可以割的絕望當中,忽然撲身而起,因為他知道他必須用全部的生命去換鴿子的生命。一塊肉救不下鴿子的生命,你必須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救一個鴿子的生命,所以全身飛撲起來,撲到天平上去,替換這個鴿子。依據《金光明經》最後的結局,壁畫中一切都不見了,因為宮殿、珠寶、鴿子、老鷹、妻子,包括自己的肉體,對於《金光明經》來講,只是某一世當中的一個故事,必須要解脫,當他解脫掉以後,他才去轉世成下一個世代。以後我們會講到薩埵那太子,又是他的另外一世,他在一世一世地輪轉,最後他變成了釋迦牟尼佛。當他變成佛的時候,他什麼都沒有了,我們叫做涅槃。

這是跟埃及完全不同的神話故事,說明對肉體的不同的態度,可是我們大概可以想像,數千年來有多少人聽著這個故事,在裡面所得到不同的感受、感動。人類在最古老的文明裡,已經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傳說故事,可能都包含在我們今天所說的故事的範圍之內。在人類最早說故事的歲月當中,可能那個時期人類的文明連文字都還沒有,就是口耳相傳。我們今天有廣播,是經由聽覺去跟很多朋友發生關聯,當我們聽廣播時,跟我們自己閱讀一本書,或者閱讀一本雜誌,不同到底在哪裡?所以常常在廣播這樣的一個工作範圍當中,會去思考到聽覺存在的特性。

比如說,當我用耳朵、用我的聽覺去聆聽一個故事的時候,跟我自己拿一本書去閱讀,其實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常常覺得人的聲音當中有他自己存在的一種特殊的品質,所以有些讓你覺得是比較悅耳的聲音,或者覺得比較親近、比較溫暖的聲音。有些聲音也許覺得好像是比較冰冷的或者比較遙遠的。我們在小的時候,譬如母親在跟我們說故事,我們常常覺得母親她的聲音,變成了我們聽覺里很美的一個回憶。這是我特彆強調聽覺的原因,因為我覺得聽覺其實不止是一個客觀的聲音,一般人會說,國語的發音很准,所以叫做好聽的聲音。我想還不止如此吧,我相信很多人的母親小時候講故事,有時候是用地方母語——方言在講的。每一個地方的方言透過母親的聲調講述的一個個故事,一定有它不可取代的某種溫暖和感動的力量。

所以我要強調聽覺,尤其是說故事的聽覺,可能是一個很特殊的心靈記憶,它會打動我們。當我們聽到屍毗王割肉喂鷹的故事時,一個國王因為鴿子將要被老鷹吃掉,所以他心存不忍,對死亡的不忍,覺得這麼美的鴿子,這麼馴良的鴿子,竟然要被老鷹活活地吃掉。所以他決定用他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來替換鴿子的生命。我想這個故事曾經用印度的語言在印度流傳了非常長的時間,有一天它被翻譯成華人聽得懂的語言,傳到了敦煌。經由佛教的傳播說給很多人聽,很多老百姓最初不見得是佛教徒,可是聽了這個故事,也彷彿感覺到對於死亡的一種很特殊的不忍,不止是鴿子的死亡,更多的可能是每一個人的生命最終都必須面對死亡的現象。

因此這個故事就變成了大家很愛聽的一個故事,裡面又有很多的傳奇性,很多的情節在發展,當我們看到、聽到屍毗王拿刀子從他的腿上割肉的時候,忽然覺得有一種驚訝,也可能會有一種心痛。這些故事後來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很多畫家就依據他們聽到的故事,把這些畫在敦煌的壁畫上,屍毗王割肉喂鷹的故事變成是敦煌壁畫里非常重要的主題。

原文見《菩薩本生鬘論》:


說是偈已。毘首天子。化為一鴿。帝釋作鷹。急逐於後。將為搏取。鴿甚惶怖。飛王腋下求藏避處。鷹立王前乃作人語。今此鴿者是我之食。我甚飢急。願王見還。王曰。吾本誓願當度一切。鴿來依投終不與汝。鷹言。大王。今者愛念一切。若斷我食。命亦不濟。王曰。若與余肉汝能食不。鷹言。唯新血肉我乃食之。王自念言。害一救一於理不然。唯以我身可能代彼。其餘有命皆自保存。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肉與鷹貿此鴿命。鷹言。王為施主。今以身肉。代於鴿者可稱令足。王敕取稱兩頭施盤。掛鉤中央。使其均等。鴿之與肉。各置一處。股肉割盡鴿身尚低。以至臂脅身肉都無。比其鴿形輕猶未等。王自舉身。欲上稱盤。力不相接失足墮地。悶絕無覺。良久乃穌。以勇猛力自責其心。曠大劫來我為身累。循環六趣備縈萬苦。未嘗為福利及有情。今正是時何懈怠耶。爾時大王。作是念已。自強起立置身盤上。心生喜足。得未曾有。是時大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色界諸天住空稱讚。見此菩薩難行苦行。各各悲感淚下如雨。復雨天華而伸供養。時天帝等復還本形。住立王前作如是說。王修苦行功德難量。為希輪王釋梵之位。於三界中欲何所作。王即答曰。我所願者不須世間尊榮之報。以此善根誓求佛道。天帝復言。王今此身痛徹骨髓。寧有悔不。王曰。弗也。我觀汝身甚大艱苦。自雲無悔。以何表明王乃誓曰。我從舉心迄至於此。無有少悔如毛髮許。若我所求決定成佛真實不虛得如願者。令吾肢體即當平復。作此誓已頃得如故。諸天世人贊言希有。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佛告大眾。往昔之時屍毗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時彼眾會聞是語已。異口同音咸伸勸請。昔者世尊救度眾行不惜軀命為求大法。法海已滿。法幢已建。法鼓已擊。法炬已然。機熟緣和正得其所。云何舍離一切眾生欲入涅盤而不說法。時梵天王稱讚如來。為求法故嘗舍千頭。佛受請已實時往趣波羅奈國鹿野苑中三轉法輪同觀四諦。


有個禪宗大師叫船子誠,又名船子和尚,船子是外號,就像我們說濟顛和尚,濟顛是外號,法名叫道濟,因為瘋瘋顛顛,大家叫他濟顛和尚。

那個船子和尚開悟後,與其他兩個師兄弟下山去,有人到湖南去教化,有人到江西去教化,最後就問船子誠準備到那裡去?
  船子說:師兄啊!我看你們這一生有好福報,將來可以做一方的大師,我這個苦命的人,此生做個平凡的人,多做一點好事再說吧!不過拜託你們兩位,將來有第一等的人材,給我送一個來,接接我的這一支。師父把學問傳給我,我不交代下去,上對不起歷代先聖先賢,也對不起師父啊!只要有人接我的法,我就心滿意足了。
  所以他就跑到江蘇華亭,一個小地方,做個渡船人,一隻小船整天渡人過河來去,給他錢,他收兩個,不給錢也沒有關係。
  後來有個大法師夾山和尚,佛法好,學問好,講經說法,聽眾極多,名氣大得很。船子誠的師兄道吾和尚聽到了,心想那個師弟船子,還天天在搖渡:道吾也是禪宗的大師,穿了件破破爛爛的和尚衣服,言不壓眾,貌不驚人,就去聽夾山講經。到夾山道場找個後面的角落坐下。

有人起來問:「如何是法身?」夾山和尚回答:「法身無相。」
又問「如何是法眼?」他說:「法眼無瑕。」答的多好。法身無相嘛!根據金剛經,三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沒有一點瑕疵的啊!心如明鏡台,無所不照,無所不知。照佛學的理論,這個回答的確沒有問題。
  可是坐在那個角落的道吾,嘻!就給他那麼一笑!這個笑是冷笑。夾山受不了啦,趕快下堂,經也不講了,下來把和尚的大禮服袈裟一披,就去找這個破破爛爛的道吾和尚頂禮。

他說老前輩啊!我剛才答話,那裡錯了?道吾說:錯倒沒有錯,可惜沒得師承。換句話說,你理論是對,你功夫上沒有到,你不要瞎說。夾山就問當今天下,那一位是明師啊?道吾說,明師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氣那麼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丟掉,名利不要,我再指給你一條明路。像道吾這種和尚,給師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夾山果然丟棄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個小包袱就去了,夾山在聲名顯赫時居然能為道而捨棄一切,證明他後來的大徹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說:我說的這個人啊!「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上無片瓦,下無立錐,就是住在船上嘛!

他說你到華亭三十里外,那個河邊去找一個和尚。後來夾山就找到這個船子誠。

船子誠一看這個夾山啊!將來一定是個大師,知道是師兄搞來的,夾山上船以後,也沒有說出道吾,也沒有自我介紹,他們兩個人彼此考察。
  船子和尚就問夾山:「大德高棲何寺?」當時他們兩個人的學問都很好,說話滿口的字句文雅,夾山說:「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開悟了的話。就是我們普通講:你貴寺在那裡?夾山答話:「寺即不住,住即不似。」這似乎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還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禪宗叫機鋒,一句話,不等你考慮一下講出來,等你考慮了一下再答,就已經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這兩個人學問都好,佛學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最後沒有辦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個船槳,一下子就把夾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不會游泳,咕嚕嚕……狼狽不堪,剛冒上來,船子誠就說:你說你說!夾山正準備張嘴,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來往一共按下三次。人掉到河裡去了,咕嚕嚕水吞下去,剛剛冒上來一點,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說,一定又講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趕快又把他按下去,不等他講。
  最後,把他滿肚子學問道理給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來,夾山說我懂了,再不要把我按下去了。這一下開悟了,船子說:我告訴你,佛法就是這樣,你可以走了。
  當然夾山在船上幫師父划船划了多久,就不知道,後來師父叫他走,他告辭師父走了,一邊走,一邊回頭看這個師父。我們一定覺得他未免有情,戀戀不捨,但是這個師父一看到,說:「和尚,你以為我還沒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沈下去了,這樣堅定夾山的信心。不過他吩咐過夾山,從此不許住在鬧市裡當法師,要好好到深山裡頭,沒得吃的都可以,香爐古廟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來。
  後來不知過多少年,夾山再出來做大師,有前輩又出來請問他,如何是法身?答以法身無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無瑕。還是這兩句話。同樣是這兩句話,悟後是證到了這個境界,開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話。

理念上雖對,但是,你嘴吧上會說,叫作口頭禪,身心沒有證進去。所以,有關這個相的問題就是這樣,你著了相,總以為外面有個佛像,看到有個佛來,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夢也好,你看到佛在顯身,你就著相了,就不是佛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這個道理。


《故道白雲》里大把大把的啊。喜馬拉雅,聽上癮聽過癮!在線收聽小說 音樂 郭德綱 糗事百科 財經郎眼

我拋個磚吧,比如,一群公子哥見到佛陀很歡喜,提問之後,決定把所有錢財給了剃頭匠,自己跟佛陀去學習。剃頭匠憑空發達了,當然很開心。結果,佛陀一行轉身又遇到剃頭匠,為他怎麼回來了。人答道,

那麼多錢財他們都不要了,必定是有更好的。我也想學學呢。


更新一段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圓滿之相的故事:

本段節選自《教觀綱宗科釋》


六度各有滿時。


教義雲、一切能施、無所遮礙。乃至以身施時、心無所惜。如屍毗王以身施鴿。解剔皮肉、雖受痛苦、舉身上秤、以贖鴿命、心不悔恨。立誓自證雲、我心無悔者、身可平復。既立誓已、天地震動、身還如故。如是等、乃菩薩本生捨身命施。心不退悔、是檀波羅密滿相。


不惜身命護持淨戒者、如須摩陀王是。王精進持戒、常依實語。與劫磨沙陀大王共期、乞許還國七日、供養沙門竟、即來就終。是王期滿、為持實語戒故、赴期就死。是則為持一戒、不惜身命。如是等處處因緣經說本生、菩薩因地、持戒捨身。心無悔恨、即是屍波羅蜜滿相。

若人來罵、撾捶割剝、支解奪命、心不起瞋。如羼提比丘、常脩慈忍。在林樹下、入禪三昧。時迦梨屍王為女色故、生重弊姤。截其手足耳鼻、心忍不動。時王問言、今截汝身、定能忍不。比丘答言、實不瞋恨。王言、誰信汝耶。比丘答言、我若實忍、心不瞋恨、當令我身、尋即平復。說是語時、身即如故。如是等不惜身命、脩行忍辱、是羼波羅蜜滿相。


若有大心、如大施太子。為一切眾生、入海采寶。從龍得如意珠。欲將還閻浮、雨衣服寶物、布施眾生。海神惜珠、因其睡臥、即盜取其珠、將還海宮。太子覺知、為此珠故、誓以此身抒大海水、令海乾盡。從神索珠、心定不懈。感天帝心、為物精勤。不惜身命。即將諸天、助抒海水。水遂減半。海神怖故、慚愧還珠。亦如釋迦菩薩、值弗沙佛。七日七夜翹一足。目不暫眴。如是等不惜身命、為物精進、即名毘梨耶波羅蜜滿相。


如尚闍梨仙人。坐禪時、無出入息。鳥於螺髻中生子。不動不搖。乃至鳥子飛去。是名禪波羅蜜滿相。


菩薩大心分別、如劬嬪婆羅門大臣、分閻浮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盡作七分。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是菩薩般若波羅蜜滿相。


—————————————————分割線———————————————————————

我以前翻過一段,因為覺得實在是太萌了XD

長老莎伽陀降服惡龍的故事

佛經記載,佛陀在支提國賢主城的時候,城中有一條叫庵婆羅提陀的惡龍,為害一方。佛經上這樣描述:「無人得到其處,象馬牛羊驢騾驝駝無能近者,乃至諸鳥不得過上,秋谷熟時破滅諸谷」。

一天,長老莎伽陀遊歷到了這裡,拿著缽到村子裡乞食,聽說了惡龍的事情後,一路乞食,來到庵婆羅提陀巢穴旁邊的樹下,鋪好坐具開始打坐。

惡龍嗅到人味,立刻憤怒地從身體里冒出濃煙,長老莎伽陀這時已經進入禪定,也以神通力冒煙;庵婆羅提陀暴怒,從身上冒出火來,長老莎伽陀於是也從身上出火;龍馬上又降下冰雹,長老於是把冰雹變成雙層餅、餡餅、波波蘿餅;惡龍再發出霹靂,長老把霹靂變成各種歡喜丸餅;惡龍不服,降下弓箭、刀、矛各種兵器,長老把它們變成了青蓮花、紅蓮花、地喜花;惡龍把毒蛇蜈蚣土虺蚰蜒像下雨一樣地灑下,長老把它們變成青蓮花飾、金色花飾、素馨花飾、龍舐花飾各種飾品……庵婆羅提陀使盡渾身解數,都無法傷害長老,頓時萎靡下來,失去了神通光明。

長老莎伽陀知道惡龍勢力已盡,於是變成小人,從龍的耳朵進,倏忽又從眼睛出來,馬上又鑽進鼻子從嘴巴出來……這樣反覆穿行而不傷他一毫,惡龍嚇得寒毛直豎,立馬合掌對長老說:「我皈依你!」莎伽陀回答說:「不要皈依我,應該皈依我的老師、皈依佛陀」。庵婆羅提陀於是發心皈依三寶,一生作佛弟子優婆塞(男居士)。

原典《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本節故事其實還沒有寫完,這只是一整個故事的鋪墊部分而已。

簡敘如下:
降服惡龍後,長老「聲名流布」(佛經語言真美)。又一天,長老莎伽陀接受一個人家的供養,把酒看成是水,喝醉了。他躺在大馬路上,不省人事,背囊、水袋、法器……散落一地。這時候,佛陀和其他弟子剛好走過,見到此景(有大神通力的人因酒不省人事),他感覺制戒的時機到了,於是召集弟子們,制定了「不飲酒」的戒律。

這就是佛教徒不能喝酒的原因,可以看出,佛教的戒律決不是空穴來風、故弄玄虛,而是實實在在地有依據的。

------------摘引一段,想到上文出現了法術,恐怕常人不解,誤認為是神話------------

法術的本質

  可能上面的故事中寫到諸如幻化成林,草木成兵,遁法,雷法等都會讓人感覺太玄幻。而事實上,如果你了解法術的來源,則會明白,一切法皆於心生。在這裡寫一下法術的本質以正清源。所謂法術,大多數出於上古時期的巫術。上古時期巫師以祭拜自然神靈,而祈求神靈給予法術。

  現在的道術也是,我當初做道士的時候,我還被別人封了幾品仙官,說的只要有了這個所謂的神職你就能發法術了。後來我發現這完全是增加你的信力。法術的本質在於元神,就是自性了,簡單的說,施放法術本質在於心。心的力量。一切法全由心生,這是法術的本源,而信力是一座大橋,存思步罡符咒等都起著引導的作用。

  一般有的道士,做法的時候都要服藥,然後踏步罡,磕齒念咒,當然這裡有個關鍵是存思,也可以理解為觀想。三國六朝的時候,上清派最有名,也可以說是茅山派,一枝獨秀,他們的法術也就是存思。掐訣,磕齒念咒的同時存思。

  舉個例子,求雨這個法術。設壇,存思自己口中的舌頭是赤龍,而津液是雨,赤龍翻滾,而大雨傾盤。這是主要的,同時要配合踏罡掐訣結印。

  或者大家熟知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有說六字七音對應七輪,這些暫且不討論,這六字本意指:不生不滅的自心元神,紅蓮花上的寶珠大放光明。所以念六字大明咒時觀想紅蓮花上有一顆寶珠大放光明,這樣咒才有力,而在過程中要建立自己的信心、咒場。不要小看了這個訣竅,它能破一切降頭邪術,當然,這需要你經過一定的訓練。

  總之一句話,一切法全由心生,存思步罡符咒都是借假修真。旁門外求,正道心生。不明白的人都是外求,當明白後,才是心生。

作者@世有仙 @苦竹
原文鏈接:講一個天生天眼修道人的故事,以及佛道的正本清源


搬運「放下屠刀,決定成佛」的故事;
舍衛國有一人,名叫無惱,身材魁悟,力超壯士,勇猛好鬥,從師一婆羅門,有一天,師父唆使他清晨執利刀出門,到中午時,若能殺夠一百人,把百隻指頭穿成指鬘(環狀裝飾物),飾之就能升天成神。無惱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殺,如獅捕兔,劍到指脫,國內之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釋迦牟尼知道後,急忙趕去解難。這時已近中午無惱撿點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尋人不得,恐錯過時間,心中焦躁,恰逢無惱母親已做好午飯,怪子不歸,出門來尋。無惱心智模糊,欲殺其母,以湊指數。釋迦牟尼趕到,遮到前面。無惱舍母追佛祖,誰知力竭追趕不上。佛祖教化他道:「汝從邪師,傷生害命,造無邊罪,豈能妄想成道?」無惱驀然醒悟,擲刀道旁,五體投地,愧悔不已。後亦隨佛出家,永離邪網。


我來答一個.
我講的故事,不是佛經上的,是老師傅講的,不敢說故事就是真的,但自己是願意去相信,寧願它是真的。看到的,姑且聽之。
是說修行一定要誠心誠意,哪怕你是在家人,既然有了慧根,就要認認真真的去修行。不然即使身體穿上了和尚的衣服,骨子裡卻還是俗人,又有什麼用呢?卻說在很早的時候,那會並沒有到處都修有廟,許多在家人就或者住在山中,或者住在石洞,或者住進山崖里,自己在那裡打坐。有一天,有一個和尚被老虎給吃了,山裡的老修行就不答應了,找到這個管山的菩薩,跟那菩薩說,我們這有和尚被老虎吃了,你怎麼不管點事吶?這菩薩一聽也急了,把這滿山的幾十著老虎都弄來問,你們當中,哪一個老虎把人家和尚師傅給吃了?有一隻黑老虎就站了起來,說:那個和尚是我吃的。菩薩生氣了,你怎麼能把和尚給吃了呢?老虎委屈地道,啟稟老爺,那個人,他渾身上下,一點和尚的氣味都沒有,連一句阿彌陀佛都沒念過,假如他念過一句阿彌陀佛,我都不會吃他的。
所以,你念佛,怕沒有護法,但你不知道,你不是誠心念佛的,沒有法,他護你做什麼呢?你有一身的貪、嗔、痴,沒有佛法,這護法,是不會護你的。龍天也護法,韋馱、伽藍都護法,不光是只有佛法,但你也得有法可護才行啊,你不老實修行,沒有法,他護你做什麼?


我們來先說說吃的。
香積廚
大點的佛寺廚房一般叫做香積廚,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呢?
源自《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居士病了,佛陀派弟子們去探病,維摩詰居士藉機宣講大乘佛法。臨近中午,舍利弗動了個如何吃飯的念頭。維摩詰居士罵他,你是求解脫的,怎麼能念念不忘吃飯?既然你想吃飯,就給你吃從沒吃過的飯。居士憑藉神通,到遙遠的香積佛國,向香積佛求來一缽香米飯,馥郁、清冽的飯香,瀰漫了整個城市,飯看起來雖少,卻使在場的大眾都得以如願滿足,不少人因香而悟道。自此,寺院就把廚房取名為香積廚,希望弟子們能夠因飯香而悟道。為什麼香味能悟道呢,其實悟道基本上是通過「眼耳鼻色身意」來悟道的。
原文: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凈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接著講講有關愛情的。
阿難和摩登伽女的故事。
阿難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長的一表人才。一次出去化緣,一個女的看上了她,那女的地位很低,但是迷上了阿難,但是阿難是出家人啊,於是摩登伽女的母親用咒術讓阿難離不開她,在阿難即將破戒的時候,佛陀令文殊菩薩用楞嚴咒令阿難解除咒術干擾。然後回去之後,佛陀說阿難和摩登伽女前世有緣,而摩登伽女也因此證果。

楞嚴經原文: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奨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可以拍成好萊塢大片的故事。穢跡金剛法門的緣起。


大致的故事是這樣的,佛陀涅槃的時候,無量大眾來供養哀悼,甚至帝釋天也來,但是螺髻梵王就是不來,而且和眾多天女共相欲樂,於是大家派遣了百千眾的咒仙前往收服,結果百千眾的咒仙去到螺髻梵王宮殿處,見到宮殿外圍都以種種不凈污穢物作為「天塹」,眾咒仙們見此污穢物,各個犯咒而死,於是又改驅策無量的「金剛聖眾」持咒而往,結果七天之中,也沒有一位「金剛聖眾」能將螺髻梵王給降伏押回,大眾見此情形,更加感到悲哀,而同聲說偈言:苦哉大聖尊,涅盤何太速?諸天猶決定,無人追喚得。痛哉天中天,涅盤如火滅。此時佛陀憐憫大眾,即以大遍知的神力,從佛的左心化現出一尊「不壞金剛」(除穢金剛)立刻在眾中從座而起說:「我有大神咒,能取彼螺髻梵王」。除穢金剛即在大眾中顯現大神通,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天宮、龍宮及諸鬼神宮殿全都被除穢金剛神力給摧伏崩落。然後騰身前往螺髻梵王宮殿住處,才用手指一指,所有「丑穢不凈」立刻變為清凈大地!稍用指一指,螺髻梵王當下「妄情盡消,穢垢皆凈」,隨即發菩提心與除穢金剛同歸佛涅盤之所。

穢跡金剛是密法,據說媽祖就是修穢跡金剛法門成就的。


可以看看《百喻經》。
《笑傲江湖》治傷一章中,儀琳就為令狐沖講了兩個《百喻經》中的故事:
儀琳為難之極,定逸師太門下,人人板起了臉誦經念佛、坐功練劍,白雲庵中只怕一個月里也難得聽到一兩句笑聲,要她說個笑話,那真是要命了,心想:「那位陸大有師兄不在這裡,令狐大哥要聽笑話,只有我說給他聽了,可是……可是……我一個笑話也不知道。」突然之間,靈機一動,想起一件事來,說道:「令狐大哥,笑話我是不會說,不過我在藏經閣中看到過一本經書,倒是很有趣的,叫做《百喻經》,你看過沒有?」令狐沖搖頭道:「沒有,我甚麼書都不讀,更加不讀佛經。」儀琳臉上微微一紅,說道:「我真傻,問這等蠢話。你又不是佛門弟子,自然不會讀經書。」頓了一頓,繼續說道:「那部《百喻經》,是天竺國一位高僧伽斯那作的,裡面有許多有趣的故事。」令狐沖忙道:「好啊,我最愛聽有趣的故事,你說幾個給我聽。」儀琳微微一笑,那《百喻經》中的無數故事,一個個在她腦海中流過,便道:「好,我說那個『以犁打破頭喻』。從前,有一個禿子,頭上一根頭髮也沒有,他是天生的禿頭。這禿子和一個種田人不知為甚麼爭吵起來。那種田人手中正拿著一張耕田的犁,便舉起犁來,打那禿子,打得他頭頂破損流血。可是那禿子只默然忍受,並不避開,反而發笑。旁人見了奇怪,問他為甚麼不避,反而發笑。那禿子笑道:「這種田人是個傻子,見我頭上無毛,以為是塊石頭,於是用犁來撞石頭。我倘若逃避,豈不是教他變得聰明了?』」她說到這裡,令狐沖大笑起來,贊道:「好故事!這禿子當真聰明得緊,就算要給人打死,那也是無論如何不能避開的。」
儀琳見他笑得歡暢,心下甚喜,說道:「我再說個『醫與王女葯,令率長大喻』。從前,有一個國王,生了個公主。這國王很是性急,見嬰兒幼小,盼她快些長大,便叫了御醫來,要他配一服靈藥給公主吃,令她立即長大。御醫奏道:『靈藥是有的,不過搜配各種藥材,再加煉製,很費功夫,現下我把公主請到家中,同時加緊製藥,請陛下不可催逼。』國王道:『很好,我不催你就是。』御醫便抱了公主回家,每天向國王稟報,靈藥正在採集制煉。過了十二年,御醫稟道:『靈藥制煉已就,今日已給公主服下。』於是帶領公主來到國王面前。國王見當年的小小嬰兒已長成為亭亭玉立的少女,心中大喜,稱讚御醫醫道精良,一服靈藥,果然能令我女快高長大,命左右賞賜金銀珠寶,不計其數。」


《華嚴經》中有一段:

善男子!譬如摩訶那伽大力勇士,若奮威怒,於其額上必生瘡皰;瘡若未合,閻浮提中一切人民無能制伏。

故事是這樣的:

-十年以後-


拘利揚人之子牛行者普那與裸身的狗行者塞尼耶,往詣佛陀。牛行者普那對佛陀行禮後,坐於一邊; 裸身的狗行者塞尼耶與佛陀互致問候,交換禮貌友好的言辭後,如狗一般捲曲身體,也坐於一邊。

牛行者普那坐下後,問薄伽梵(佛陀):『尊者,這位裸身狗行者塞尼耶行難行之事: 食物棄置於地他才受用。長久以來他行持、修持狗行。他的趣向為何? 他的未來命運為何?

『夠了,普那,到此為止,勿再問我。』

第二次……第三次,牛行者問薄伽梵(佛陀):『尊者,這位裸身狗行者塞尼耶行難行之事: 食物棄置於地他才受用。長久以來他行持、修持狗行。他的趣向為何? 他的未來命運為何?』

『好吧,普那,既然我以「夠了,普那,到此為止,勿再問我,」仍不能勸止你,那麼我為你解答。』

『普那,在此有一人完全無保留地修持狗的習慣、他完全無保留地修持狗的心性、他完全無保留地修持狗的行為。修成後,身壞命終時,他投生於狗群中。不過,他若有此見:「憑此戒德、苦行、梵行,我將成為某大神、或者成為某小神,"那是妄見。我說,持妄見者有兩個趣向: 地獄界與畜生胎內。因此,普那,假若他的狗行具足,這將引導他投生狗群; 否則,他將墮地獄。』


我曾經看過兩個印度電影尤為深刻 前者名字不知道但是知道內容 後者的名字叫偶滴神啊 名字有些怪異但拍的確實不錯 我一度認為這個導演有可能被打死 還是說說 不知道名字那個電影吧

開頭是一個嬰兒出生 在出生之時就被當地一個聖人預測他會是個殺人魔王 為父親不喜 略大就讓他去牧羊 每日與羊群為伴 經常打坐靜觀大山 少年時偶遇一低種姓少女 (因為少女嫁給了那個會預測的聖人但又被聖人所嫌棄所以疑似低種姓)互有好感 成年的時候 就已經有佛祖傳法的消息流通了

一日 少年在靜坐之時 大山之上升起一團金光 金光告訴他 他為什麼被父親 討厭 以及把那個聖人給他預測事告訴了他 還跟他說順從命運安排 你就會解脫 等等

少年靜思一夜決定 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先殺聖人 又屠村民 緊接著又幹掉了奉命圍剿他的國王軍隊

這個時候少年有名字了 因為他總是把被害者的拇指割下製成項鏈帶著 被稱為帶拇指的惡魔

在這一段里 那個嫁過聖人的少女 已經跟他在一起了 想要毒殺他 可是被他用多年的打坐得來的定力(這一段其實表現略微開掛所以只能用定力二字解釋)給逼出來了

他已經把周圍的人殺的差不多了 之後他回到了大山前 發現那個金光只是個嫉妒心重的外道 因為嫉妒那個聖人又知道預言 所以想借少年的手殺了對方 他也被少年殺了 少年準備進軍全國去殺佛祖 殺紅了眼 這時佛祖知道了這個事情 趕來 這個時候一直用四個鏡頭不停的切換 少年 佛祖的背影 少年的母親 少女

少年一直不斷追逐佛祖 佛祖背影的鏡頭和母親跑動的鏡頭不斷的切換 一刀下去 少年發現他砍得不是佛祖而是他的母親

最後 他出家了 他化緣的時候 被人 打罵侮辱 不發一言 電影以少年僧者的背影 少女和母親的背影 佛祖的背影 結束

類似的故事我曾在網路中看過 疑似佛教故事 但本人印象深刻 所以就寫出來了


微妙比丘尼 「去搜吧 跟松子有的一拼」


跟《法華經》有關的倆故事
1,稍靈異點的:話說某朝某年某寺某僧在某夜黑風高的晚上,聽見有人在讀《法華經》,多麼流利的一口官話啊,聽得人都心醉了,於是他一邊由著那顆秉燭夜談的心撲通撲通亂跳,一邊四下尋找,聲音居然是從地底下發出來的,原地打轉轉猶豫了半夜,天終於亮了,此僧的勇氣能量滿滿的,挖啊挖,挖……挖出一槁然頭骨,卻有一潤潤的唇,鮮活的舌,哎喲,善哉。
一一(來源:《宣世志》,有加工。)
(此僧能夜間勘測並做好探方等一切前期準備,一個白天,也許半個白天,就能獨自完成所有發掘,之後發掘報告結論是舌功德高,好體力,高學識,優秀的領隊!可惜皈依三寶~)
一一一一一一一丨
2,還是某朝某年某地某人,挖出一鮮活的舌頭……
呀,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趕緊報官!
哇,這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趕緊上報!
唔,這個事……報上去吧!
咦,這舌不壞,是為嘛啊親?
額,「此持《法華經》者亡相不壞也」。
一一(來源:《太平廣記》,有加工。)


龍樹菩薩的故事。龍樹菩薩年輕時,練隱形術。跑到國王宮殿里,隱形玩宮中的美人兒。還有懷孕的。你可以搜來看看。一則美麗動聽的佛教傳說。


我記得有個蠻好玩的但是找不到原文了,大意如下。
有個婆羅門種樹很厲害然後經常以此為榮與人吹噓,後來找到佛陀與他辯論如何種樹種的好。佛陀很謙虛的給了他幾個建議和特殊的合成肥料方法,這婆羅門心服口服滿載歡喜的回去了。
佛陀就對身邊弟子說:這人真是有病,找我大事不問,生死不問,解脫不問,就問個如何種樹,真的是虧本虧到家了。


多謝 @讀經廩生提醒,搞錯了阿難陀與難陀。阿難陀為佛之堂弟,十大弟子之一,多聞第一;難陀為佛之異母弟,《增一阿含》有佛祖接引之故事。
~~~~~~~~~~~~~~~~~~~~~~~~~~~~~~~~~~~~~~~~~~~
原答案:
講個宣揚大乘的故事。
為什麼說阿羅漢是不究竟的呢,《大智度論》論中有云: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出,餘氣猶在;又如草木薪火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也就是說,阿羅漢雖然不受貪嗔痴三毒的煩惱,但是第一習氣未斷,就像在容器中點燃的香,香拿走了,氣味卻還在;第二仍受果報,前世造因,今生受報,譬如柴火燒成煙,仍留灰燼,這是因為火力不足。
故事就講阿羅漢習氣:《大智度論》中記載:畢陵伽婆蹉阿羅漢前五百世皆生在婆羅門家,沾染貴族習氣。此生他患有眼疾,每次過恆河時,都會對女河神說:「小婢女,讓河停住別流」,河水兩斷後過河乞食。日久河神向佛祖告狀,說畢陵伽婆蹉侮辱她,佛祖找來畢陵伽婆蹉要其向河神道歉。畢陵伽婆蹉當即合手向河神鞠躬:「小婢女,我錯了!」四周眾人大笑。佛祖藉此機緣當即宣講了阿羅漢習氣的因緣。
此外,大眾較為熟悉的阿難捨利弗也有習氣難斷。舍利弗宿世為蛇,證大阿羅漢瞋習難斷,因應「六群比丘尼」之請赴齋,被佛批評,當即吐出食物,發誓再也不接受邀請;阿難宿世喜愛女人,證羅漢後有貪習,每次講經時,眼睛先看女眾。

《大智度論》卷二雲(大正25·71a)︰『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恆水,到恆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恆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罵我言︰小婢!住莫流。佛告必陵伽婆蹉,懺謝恆神。必陵伽婆蹉即時合手,語恆神言︰小婢莫嗔!今懺謝汝。是時大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恆神︰(中略)此人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
家,常自憍貴輕賤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已,心無憍也。如是諸阿羅漢,雖斷結使,猶有殘氣。
卷二十七:如難陀淫慾習故,雖得阿羅漢道,於男女大眾中坐,眼先視女眾,而與言語說法。
如舍利弗瞋習故,聞佛言舍利弗食不凈食,即便吐食,終不復受請。


薩博燃臂引燈。


這種故事在《雜譬喻經》里有很多啊。買本《雜譬喻經譯註》就能看到原文和翻譯註釋版。


推薦閱讀:

「得為曾有 心凈踴躍」是什麼意思?
你最喜歡的佛經是哪一部?哪一本?哪一卷?甚至哪一句?
吃素,抄經與現代放生真的像佛經裡面說的那樣功德無量嗎?
用刻有佛祖的手機殼 會不會對佛祖不敬?
不读佛经如何学佛?

TAG:佛教 | 佛學 | 佛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