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看書品味?

最近看了幾本書,有一些小困惑。《平凡的世界》是出現在很多書單上的一本,可是我覺得它沒有《芙蓉鎮》好看。我不知道大家看書的時候,會不會在腦子裡勾勒出書中所描繪的景象,可《平凡的世界》寫著寫著總是蹦出一句:「讀者可以知道」之類的,常常覺得自己也站在黃土高原上和主人公一起經歷的時候,卻被人一腳踹開:你丫就是個看熱鬧的,憑什麼感同深受?所以怎麼讀都沒有感同身受的感覺。至於《芙蓉鎮》這本書的文筆很樸實,偶爾有些小幽默,當時一口氣看完,感慨了好一會兒,也思考了幾天關於言論自由的問題。看了兩本國外的小說,但對國外的文學作品向來不是讀得很順暢,近期看的《追風箏的人》,可能因為對當時的大環境和風俗背景不了解,也沒有過多的感觸,對於貫穿全文的主線和後面浮現出來的伏筆,也覺得不是很精彩。至於《小王子》,我覺得自己沒有看懂,剛開始的幾個小故事,以為說的是人心裡的缺點,可是到後來,看下去又覺得不像,於是就完全不懂了。倒是七八年前看的《珍妮姑娘》,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萊斯特對珍妮說的那句「我們是應該永遠不分開的」,初讀有些坳口,可再細想想,覺得這個寫法的確是最好的,無論把句中的詞序怎麼調換都不太合適。時間久了,書里的許多細節都不記得了,只是隱約想起她凄苦的身世和兩段感情。我不知道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算不算得一本好書。我想如果是的話,大概僅是因為那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真正想提這個問題,是因為看了《紅樓夢》、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慚愧,我發現自己竟不怎麼喜歡《紅樓夢》,是懷著崇敬的心態去讀,但從頭到尾都是這個心態,沒有共鳴,沒有讀進去,讓人覺得好沒意思。但是唐七公子那兩本《三生三世》,讀了前兩章,就像中了一劑毒,喜歡到放不下來。在讀的過程中,我也時而問問自己:這本書到底好在哪裡,是故事,還是文筆?答案很快就出來了:兩者都有。雖然不喜歡裡面的某些細節和對白。但是對於故事的總體大為喜愛,文筆也很細膩,很喜歡。也因為這兩本書,想要去看看《山海經》。其間,看了一點《史記》,「史家之絕唱」倒是沒什麼感受,但對於「無韻之離騷」大為贊同,寥寥幾個字,就表達一個長句的意思,大讚,看的時候就有一種要拍大腿叫好的衝動。

以上就是近來看書的一些感受,困惑如下:怎麼會對一些名著沒什麼感覺,更喜歡一些名氣不怎麼大的作品。怎麼會對一部言情小說的喜愛超過了偉大的《紅樓夢》。是我的思想太幼稚,品味太低了嗎?能提高嗎?(今年23了,大專水平。)


(這個回答很長,沒有耐心的朋友,直接看粗體字吧)

你好。

首先,支持一下題主。在如今這個很少人讀書、且讀書多為獲得收益的社會裡,像你這樣真心喜歡讀書的人,實在不多。
光憑這一點,題主便已經超過許多同齡人了。
請保持。
然後,我們再來談談「品味」。

你覺得「品味不夠」,也就是說,有些書,是公認的好書,但你看不進去;有些書,不夠好,但你很喜歡。
大概有這幾個原因:

  1. 你看的好書太少。
  2. 你的積累不夠。
  3. 你跟作者的氣質不契合,或者你對這本書沒有興趣。

下面詳細講。

一、什麼樣的書,算是好書?


一本書,它總是關乎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領域的。
如果它在這個領域裡,探討、挖掘到極深處,極盡其可能性,能讓這個領域裡的人產生共鳴,就能算是好書。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在某個領域浸淫極深的人,當你看到一本書,會發自內心地覺得「啊!這本書講得真好!」那它就是好書無疑。

比如,假設,我寫了一部愛情小說。
我的文筆大致不算太差,寫出來,應該也能感動幾個人,可能還會有那麼幾位朋友,覺得它是本好書。
但如果是一個真正經歷過撕心裂肺的愛情,經歷過別離、背叛、誤會,甚至經歷過戰火和幾十年光陰的人來看呢?
他應該不會被感動,只會感到膚淺,虛假,造作。

因為我沒有那種經歷,所以我寫的東西,只能靠一廂情願的想像,而我的想像,也只能建立在我讀過的幾本愛情小說上,以及一些探討人性的書上。太淺了,根本就是無根之木。

這也就是網路小說公認格調不高的原因。一方面,與經典的、優秀的好書相比,文筆是硬傷。另一方面,它們太「膚淺」了。愛情也好,歷史也好,權謀也好,門外漢或許能被唬住,但對於真正有過經歷的人,它們實在太假了。

好的作者,可以彌補這一點,如果他足夠聰明的話,也能在小說中掩飾這種痕迹。但一般的作者,那種膚淺和矯飾,很容易就在文中流露出來。即使你在某個領域浸淫不深,但只要有過接觸,也能看得出作者文筆後面的無力和刻意。

所以,像《三生三世》,它也許很美,很有靈氣,很有意蘊,但它能感動的,也只有像你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或許沒有經歷過愛情,或許經歷過的愛情很淺,又或許,愛情只是你我心中的憧憬和幻想。於是在我們看來,它很美。因為它符合我們的想像。

但一個真正經歷過風風雨雨,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還會像我們一樣被輕易感動么?

而像《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樣的書就不同,越品越有滋味。一個有過經歷的人,會從中讀出人性,讀出命運的無奈,讀出愛情的悲歡離合,讀出一個時代的沉重感。這也就是一位優秀作家的水準所在。

你的層次不同,從書中能讀出的東西也不同。一本不夠好的書,初看很美,但當你層次提升之後,再讀,便會覺得太假太空。而一本好書,是你無論在哪個層次,都能讀到東西。層次越深,讀出來的越深。

即使你沒經歷過愛情,你讀它,也能讀出愛情。
而如果你有過刻骨銘心的經歷,你再讀,感悟會更深。

你覺得一本書好,有可能,是因為你沒有讀過(足夠多的)更好的書,不知道更好的書是怎樣的。也有可能,是你對這本書涉及的領域,積累不深。你滿足於此時此刻它對你淺近的吸引。但如果幾年後再看,或許就全無感覺了。

所以,好書,就是能讓在某一個領域,有經歷的人,和沒有經歷的人,都能得到共鳴的書

二、要讀懂一本好書,除了要有經歷,還有什麼辦法?


多讀書,以及多思考。

經歷並不是讀懂書的唯一途徑。沒有經歷過愛情的人,自然也有可能讀懂愛情。沒有經歷過老、病、死,也並不妨礙你去探討它們。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足夠的,對於它們的認知和思考。

而這種認知和思考來源於何處?只有兩者:經歷,以及讀書。

你是如何認知一樣東西的?
要麼,是你親身經歷過;
要麼,是你身邊的人有過經歷;
要麼,只能通過讀書,以及思考。

所以,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經歷,要怎樣讀懂一本好書?
答案是:
先讀足夠多的、能為這本書打下基礎的書。

當然,還得去感悟它,思考它,接受它。

就像我上面舉的例子。

我寫了一部愛情小說。但是,我沒有經歷過愛情,怎麼辦呢?
我們假設,愛情跟這幾個方面有關:人性,社會,心理,情感。那麼,只要我在這幾個方面讀過足夠多的、足夠深入的書,並有深入的思考,即使我沒有經歷過愛情,也能寫出一部不錯的愛情小說。

當然,當事人的心境,我永遠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去猜測,去模仿,去接近。

因為,當我讀了這些書並且深入思考之後,它們便已經內化為我的一部分。這跟「經歷」其實是一致的。你去經歷一個東西,也是用你的五感去感知它,用你的思維去認知它,然後,把你和它互動的過程,內化在記憶裡面。

讀書和經歷,可以互相代替。但是,經歷是更簡單直接有效的方法,而讀書和思考,相對來說要難一些,要求也更高一些。

說說《紅樓夢》。

且不談古典文化,一個對生活有深刻感悟的人,應該都能讀出其中那種活靈活現的生活氣息。那些人物的言語、動作、神情,甚至一個扭捏,一個白眼,一個揶揄,彷彿都在眼前似的。裡面寫到的接物待人,心理活動,也是細膩真實到了極點。許多作者沒有明寫到的地方,都能非常輕易地想像得到。

你需要經歷那種大戶人家的生活么?不需要。你只需要對大戶人家的生活有一定的認知,再加上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的留心觀察注意,就行了。

那些你沒有辦法體驗到的接物待人、心理活動,怎麼辦?當然還是要讀書。
而如果你懂歷史,懂古典文化,那你能讀到的,又會完全不同。

如果你不曾思考過靈魂是否存在,人的歸宿是什麼,生命的本質是什麼,那你看柏拉圖,也就是看個故事而已。但如果你真切思考過,那你看《理想國》,必然會有一種「啊!原來如此!」的感覺。

如果你思考過生命和世界的本質,你看《蘇菲的世界》,感受到的戰慄,肯定跟沒有思考過完全不一樣。

但如果你認為,哲學就是人生哲理,那你所認為的「好書」的範疇,大概也只能到心靈雞湯和成功學這個程度了。

所以,想讀懂一本好書,要麼,在這個領域裡有過經歷,要麼,就去讀盡量多的、能為它打下基礎的書,並將這些書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


三、關於興趣


最後說說第三點。

托爾斯泰的書是不是好書?肯定是。但我一本都看不進去。我不喜歡他的文風。
卡夫卡的書是不是好書?也是。但我看幾頁就會覺得噁心。
《追憶似水年華》是不是好書?是吧。但我相信沒幾個人讀得進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像博爾赫斯這種厚重、深邃到了極點,以及像卡爾維諾這種把文字玩得神乎其神的類型,就很得我心。村上君那種淡漠的、荒謬的孤獨感,我也很喜歡。

不喜歡的,不必勉強自己去讀。那不是讀書,是折磨。
讀書沒有為什麼,沒有目的,也沒有意義,讀書就是讀書,單純就是想讀書而已。

提高讀書的「品味」,可以幫助自己挑出更好的書,可以體會到以前讀不出來的味道,固然是很好的。

但是,不必強求。

喜歡就好。


手機作答。

我覺得看書喜惡和品味關係不大,更重要的在情感上的相通。

我看書,只有一次是通宵看完的。
看的時候,剛是晚上八點多,看完的時候已經快凌晨四點了。
自己在卧室里,點著燈,合上書的那一刻才發現,原來時間已經過去那麼久了。


那本書的名字叫《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很扯,是不是?不一定是小說,才會把人拉進書里的。只是那一刻,我的情感和那位剛過世不久的老人的文字契合了。

因為自己是被爺爺帶大的,所以讀老人家的東西,總是很親切。我會想像他就坐在我對面,笑容可掬,和我講他上學的故事。

讀書,重要的不是品味,重要的是風味。人說,戀愛就是遇見另一個自己。讀書,也是一樣。

你讀《紅樓》,讀不進去。錯不在《紅樓》,也不在你。只是因為,你和曹雪芹不是一路人罷了。

我也不讀《紅樓》,四大名著,那三本我都讀得,唯獨讀不動《紅樓》。我也不覺得,讀《紅樓》的人品味便比自己高了多少。

重要的是,你要找到和自己情感契合的人,再讀他的書,你才能找見讀書真正的意義。

我喜歡讀錢穆,錢穆先生是史學家,一生為故國招魂,論文采,太多人都在其之上。可我就是喜歡讀他的書,我覺得他的文字筆觸、思想見地句句都能戳到自己的心坎上。我也許多次在心中厚顏無恥地想,自己當是錢先生的私淑學生吧。

我覺得題主可能,還沒遇見和自己情感契合的作者。爛書雖是都同一般爛,但好書卻都各有各的好。題主讀得都是好書,不用再想進一步的品味了,只是需要讀得多一些,再多一些。

等你真正遇到自己命中注定的作者時,你會意識到的。到那時,你只要沿著這作者去讀便好了,你讀他的一切都會覺得圓滿的。

讀書,若執著於品味,就太苦了。
你只是還沒遇到。


讀書不要老想著品味,要以看著開心為主。。

堅持讀書其實不易,要讀起來快樂,才有在書海里暢遊下去的動力,等讀得多了,品味自然就出來了。。

這跟唱歌跳舞演戲是一個道理,不忘初心,放下目的,反而有好的結果。。

你讀史記已經要拍大腿了,說明早已入門。。所以無需想太多,挑自己愛讀的,讀下去就是了。。

化用老羅一句雞湯,我讀書不在乎品味,我只是愛讀。。


我恰恰覺得題主的閱讀品味相當不錯,看《史記》能看出「一種要拍大腿叫好的衝動」,這就是相當投入了,令人羨慕。
可能會得罪不少人,但是我還是要說:就我很狹隘的觀察,喜歡《平凡的世界》的讀者往往都是涉世不深、思想淳樸者。在我看來,這本書的人物過於臉譜化,語言蒼白,過於依靠悲劇來製造矛盾衝突,缺乏劉震雲(《一地雞毛》)、劉恆(《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那種從平凡生活中寫出笑與淚的深度,與余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更有不小的差距。
至於《小王子》,大概和讀者的感情經歷有關,有某種體驗的人,更容易被書中的某些句子打動
讀者挑書,書也挑人,都是緣法,不必強求與別人一致


其實題主的問題問錯了,不是「提高」看書品味,而是改變
因為品味無高下之分,屬於個人選擇的範疇,所以只能說去改變品味。
但是書確實有層次之分。

因為:
1、情感是有層次之分的,你看網文爽了,因現實中YY而不得的劇情在書里實現了,這種簡單的代入情感就是low,而看那些艱澀枯燥的各類名著,體會那個時代的文化與生活,揣摩那隱含在字裡行間中透徹細膩的情感,用想像力解讀那一個個若有深意的意象,最終獲得一種無上的滿足感,這就是從書中獲得的高級別情感共鳴。
畢竟,越難獲得的東西,越有價值,這個是共識吧?
2、價值是有層次之分的,你看網文,一目十行,遣詞造句從不追究,一本幾百萬字的書中,真正能把你眼光停滯的無非是那幾段關鍵性的字句,看是看名著不一樣,多數字句都值的推敲——不是作者的心血,那也是翻譯的心血這些文字具有反覆推敲和咀嚼的價值,從這些活動中你還能進一步感受作者的創作情感和背景。
網文完了就完了,而那些大部頭,除了原著正文還可以看序、還可以看外文原著,還可以看註解和書評,還可以看到那些經典段落髮展出來的類似作品,具有很強的挖掘價值。

關於品味,多說兩句。
拿我自己來說,我kindle里有《尤利西斯》、《百年孤獨》、《罪與罰》,《卡馬佐夫兄弟》,《暗店街》、《情人》、《月亮與六便士》、《魯迅全集》、《三國志》、《紅樓夢》、《美學十五講》、《發凡修辭學》等等,部分書在看第N遍(N≥2),所以我品味高嗎?

還有《安珀志》、《惡童日記》、《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曖昧的日本人》、《明朝那些事兒》、《風口上的豬》、《天行健》等等,所以我品味一般嘛?

然而我還有《慶余年》、《仙逆》、《仙路煙塵》、《黃花黃》、《歷史的塵埃》、《斗破蒼穹》、《超級教師》等等,我還看過唐三土豆血紅西紅柿,所以我品味低嗎?


那我這樣一個人,題主你該怎樣形容我的讀書品味呢?

回到題主的問題,提高看書的品味在於主動探索自身的可能性,看書是一件私人的事,你不去主動看,沒人能掰著你的眼睛。
有「覺得需要改變看書品味」這樣的意識,是值得肯定的。
一個人有仰望星空的想法,你們不能對著人腦袋咣當來一下——看你麻痹,看你的泥巴地去!

看不下去《紅樓夢》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我長久以來也看不下去,直到高考前半個月,中了邪一樣把《紅樓夢》翻了6遍,捧著就不撒手那種,我只能用中了邪來解釋,至今不知道原因。
然後我就轉投為王小波門下走狗了,現在讓我看紅樓夢,我還真看不動。但是我惦記著,總會再看的。

首先你要做的,是改掉你看書的壞習慣。
快餐文學會給人培養出很多壞習慣,比如一目十行、重劇情輕鋪墊、重對話輕描寫、重爽快輕邏輯。


比如同樣寫男女主見面了。
媽的怎麼還不一見鍾情上床睡覺?
卧槽女主都愛上男主了還不表白?
第三者還不脫衣服硬上?
女主還不找第三者去撕逼?
這些是看網文的潛意識思維。
就像是開著跑車高速賓士,爽了,可路上的風景,什麼都沒看到。

而大部分好書,都是讓你叼著柳枝戴著草帽騎著驢,優哉游哉的往前晃,晃到終點之前,還有各種撲朔迷離的小路讓你迷茫一下。

至於怎樣做,由淺入深。
比如你喜歡推理,可以先看國內的雷米《心理罪》系列,再看東野圭吾,再看《福爾摩斯》,再看《罪與罰》(心理描寫精彩絕倫,我個人將此部分歸為推理類),期間穿插各類動漫或者電影。
比如你喜歡愛情,可以先看你的《三生三世》,再看看郭敬明旗下的幾個優質年輕作家(別笑,不開玩笑),再看下現代作家如嚴歌苓如張愛玲,再看國外的暢銷愛情故事如《gone girl》,再就看看什麼《霍亂時期的愛情》。
又比如你喜歡歷史,先把《明朝那些事兒》這一類的國內暢銷書搬出來看看,興趣和知識儲備進一步深入後,再看嚴肅著作。
或者你目標是看世間百態和人生長河,那就看看錢鍾書、王小波、史鐵生,再直接跳到《百年孤獨》也不是不可以,我個人對百年孤獨極為推崇,看進去的人,都說好,好的挑不出毛病。
如果你喜歡奇幻科幻,那國內大把的作家讓你挑,而且在這一類中,我不認為國內弱於國外很多,畢竟三體都獲獎了嘛。
心理上追求更高層次的書,
還是要落實到行動,先攤開第一本書,再說吧。


《芙蓉鎮》我也看啦,《三生三世》我 也是。好作品我覺得吧,不在乎形式,作品的好應該是讓讀者有所收穫,例如度過一個充實的下午,掃除內心的不安浮躁,或者是在書中得到啟示,讓我們更好的在現實中做選擇。
我自詡還是一個愛看書的妹子,懸疑,推理,小說,散文,題材不限啦。記得中考完把《鬼吹燈》一系列全買下來。高中覺得七堇年的《瀾本嫁衣》寫的特棒。平心而論,與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作品相比品味是不高。但是我開心,我不後悔花了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天在其中。 去年暑假還把桐華的言情看完了。 orz

orz。
所以嘛。品味這詞。 誰能站出來說:我看的都是有品味的書?

關鍵點在於 :1.品味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報一堆複雜難懂的書面也足以裝逼了。
2.靠讀的是高品位書來自我定位
愛看書的人已經比他們都厲害了好么。 挑愛看的吧,就這樣 不同階段喜歡的內容當然也是不同的。
慢慢來。


看書沒什麼品味,有些類型的書,不管多爛,不管你看過多少遍,不管你現在是多高的層次看過多少的好書,你還是會喜歡看的。

對,我說的就是黃書。


哈哈哈,依我看,不用擔心。
不喜歡《平凡的世界》和《追風箏的人》,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思考。讀書一定要帶著思考,不然永遠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只要思考,水平提高是必然的。


我以前一個答案說將來希望孩子多讀書,包括黃書。好幾個人認為我嘩眾取寵。呵呵……

我人生中真正讀的第一本書就是黃書。從黃書開始,到現在我冒充個知識分子絕對沒問題。

《地獄桃花》作者:蛇頸求
這就是我看的那本書。在這之前,除了幼兒時看的小人書,我就只看過花季雨季了。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記憶這麼清楚,是覺得太好看了。一本黃書,竟然有引人入勝的情節,還是懸疑片。當時以為黃書都這樣,直到又看了幾本才發現,大部分的除了全篇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就沒什麼了。這讓我明白了,一個好的小說最起碼應該是什麼樣的。後來看到回到明朝當王爺,這小子寫香艷場面太棒了。這又讓我了解到,好的文筆是什麼樣的,絕對不是靠碩大,白皙,等等幾個詞語就能撐起來的。

後來他們說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是大黃書。我看了第一頁,就被那種少見敘述方式吸引了。我恍然大悟,原來小說還能這樣寫,原來話還能這樣說。後來我看了王小波所有的書。
當然,以上這些我只是把過程簡化了,其中交叉發展比較複雜。
以前,除了黃書都看不下去。現在,拿本康德我也能看一下午。而且我看書的主線,一直就是靠黃書支撐起來的。所以我說,會不會思考跟看書沒關係,關鍵是人。既然是人,黃書有什麼不能看的?

當然,我就不說一部聖鬥士的漫畫,讓我想了多少東西,然後順藤摸瓜又讓我看了多少書。

鄭淵潔以前說,好書是能點燃人的思維火花的書。我覺得是對的。所以,對不同的人來說,對每個人不同的階段來說,好書都是不同的。

但多思考,品味肯定是越來越高。至於那些說沒有品位高低的,我就呵呵了。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每個人自然也就有不同的口味,而口味是沒有高低貴賤的,所謂推薦,必讀,不過是他人認為好,或者他人聽他人說好罷了,當然,有些書或許是因為沒有相關經歷,當經歷了再讀,卻就懂了,而有些,或許真就是不適合 。
私以為,品味這東西,本是沒有的,但說的人多了,自然就被形成了 。但你要問一個人品味到底是什麼,他卻大概是說不上來的 。


我覺得你讀的書就是你自己,總要是贊同書中的什麼,或者書里描寫的什麼是你所嚮往的,你才會喜歡這本書。品味這東西,又沒有硬性標準,你覺得我粗俗,我還覺得你裝X呢(看懂沒看懂都不知道)。我高中時候被人坑,借來本神曲。硬著頭皮看完,除了覺得嗯想像力挺豐富就是覺得真是好長啊但丁真能寫,一句都記不住。


手癢來回答。
我以前也有這個困惑,想找有深度的書來讀,卻又找不到合適的。這個應該和供求關係有關。過去物質匱乏,好書就那麼幾本,你想看好書,那就照著大家總結出來的書單啃。好比「小馬過河」,那是就只有那麼幾條河,老牛說淺,松鼠說深,可到頭來還是得趟過去。趟完了回來,累個半死,告訴大家,我看過好書了,並且啥也沒學到,或者學到了什麼好東東。在我看來,那時候讀好書,體驗的成分遠遠大於享受,好書告訴你什麼樣的文字是上檔次的,告訴你你寫文章應該怎麼寫才不會被老前輩噴。
現在呢,我都不看名著了。只是遇到「一天能碰到30多次的同事是不是應該每次都打招呼?」之類的問題才去翻翻《弟子規》,或者忽然覺得曹操比劉備帥,才去翻翻三國演義。
而更多的時候,是在百度上貼吧上搜推書貼,然後認識了辰東,徐公子,寧航一,等等等等……事實上讀起來快感比名著大了不止十倍!起初還有顧慮,要是被帶壞了審美怎麼辦?可是顧慮了半年也不見有人跳出來痛心疾首地對我說教,反而網上全是熱烈的討論。沒人在乎品味了,那還有什麼好怕的?當年能夠噴你的老前輩都不見了,文壇的風氣已經漸漸轉變了,或許真正的格調仍然存在,但是不需要我們一上來就去趟那麼深的水了,等你趟多了,體型夠大了,自然會去追求更深的水,最終會上升到傳說中的那種品味,這才是健康的水到渠成。
現在百舸爭流千帆進,萬類霜天競自由,趟你最愛趟的水就好,有意識地壯大自己的體型,慢慢向書單靠攏,總有一天會體會到其中精義。
結束。


雖然品味仍然不算高,但仗著讀書多怒答。

1、名著為什麼不好看
首先,名著固然是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珍珠,但時常我們會覺得…某些現代小說…更好看。這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有些時候某個人就是對某種風格不來戲。
1.1 有些名著是因為反映了時代精神(《平凡的世界》)或者衝破了時代枷鎖(《簡愛》)而成為名著的。當這個精神已經落伍,這個枷鎖已經打破,看這種名著就沒有那麼感同身受,振聾發聵了。
1.2 小說文學藝術一直在發展。比如:為什麼感覺《三國演義》的陰謀陽謀比《冰與火之歌》更厲害,但是後者卻更殘酷?。古希臘的悲劇和沙翁的悲劇在文學發展史上重要性相類,但閱讀快感上後者遠大於前者。這是小說家不懈提高文學技巧所致。
特指國內小說:由於中國國情,作家的眼界、胸懷和技巧在某個運動後跌至谷底,到如今才慢慢提升上來。這個谷底之後矮子裡面拔高個兒的「名著」,質量真心一般。
1.3 由於翻譯和生活環境、教育的原因,母語文學的理解深度和震撼力高於外國文學。這就是為什麼題主覺得《追風箏的人》、《紅》之類的小說難讀難懂。
母語文學就好讀了嘛?不,《三國》、《西遊》都半文半白,《未央歌》只有繁體版(還好不是繁體豎版)。要讀懂這些書,必須有相應的文學素養。不然讀什麼「精簡版」、「少年版」,怎能領會到其精妙之處?
1.4 所謂名著也就是過去的流行小說而已,現在大家看到的流行小說佼佼者,就是未來的名著。而現在的流行小說對讀者心理把握之精準,高於之前所有年代。網文泛濫的年代小說家競爭壓力前所未有的大,逼得大家都研究需求,抓准痛點寫文,看得爽是理所當然。高競爭也保證了頂端文學的高品質,繁榮則促進了多樣化。當現代的讀者真心幸福,總是能找到符合自己心理幻想的那本書。反觀古代,當年寫小說的人少啊,《紅樓》一出天下競相傳頌啊,放現在這不就是用意深遠詩文精美的宅·斗·文+言·情·文么?你當曹雪芹真的是用《紅樓》表達什麼反抗封建社會爭取婚姻自由的想法?他在哀嘆自己的命運而已。宅斗+言情?瓊瑤站在一架子書面前笑而不語,滿天飛的起點晉江寫手笑而不語。

2、怎樣提高自己的看書品味
首先要說,茅盾文學獎的那些東西,就快要被時光淘洗掉了,真心,不看也罷。
2.1 針對1.1,了解小說描寫的時代背景,並且先找一些更加現代的書(也就是更符合現代人口味的書)來補充知識。讀《三俠五義》之前先看看電視劇鋪墊很帶感。看《紅樓》也是可以先補電視劇,補各類紅樓探秘讀物,甚至《紅樓食譜》之類,通讀完相信興趣會拔高很多,對小說的理解也會高很多。補充:有些小說,真是沙裡淘金,感染力超越了時代,比如說《紅岩》,讀完熱淚盈眶。
2.2 針對1.2,如果有時間,嘗試自己動筆寫一篇小說。退而求其次就是寫讀後感。道理等同於要深入聽古典音樂最好自己去學門樂器,退而求其次要去總結吧。嘗試寫作之後你對小說的結構、技巧,情節的描述、編排,人物的渲染等等的感悟力都會有質的提升。在自己逐字逐句改文之後來看《紅樓》,會發現它寫的真的十分精細。《三國》固然沒有POV,人物個性描寫何其立體也!再看大浪淘沙中的某些沙粒小說,「XX邪魅冷艷地一笑,女主倒抽一口冷氣:實在太美了!」,要吐了喂。
2.3 針對1.3,系統地了解該文化的文化史。也不用全看,但是大致要知道。比如說看川端康成(如果看不下去),肚子里得先有點日本美學的底子。《枕草子》啊《德川家康》啊各類和歌詩歌集啊,不說全看,好歹看個幾本。看不下去就看看此類動漫啊,看看村上春樹(更加符合現代人口味的現代小說,但仍有日本的韻味)啊。如果這都看不下去就放棄吧,氣場不和何必勉強自己?轉戰場就是了,法語俄語德語義大利語北美南美吧啦吧啦,戰場好多的說。
《圍城》,聯繫那一代人的其他作品一起看,各種好玩。
那怎樣知道這個文化系統呢?1,文學史-wiki百科;2,多讀,泛讀,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書讀百本其義自現。
2.4 針對1.4,找現代流行小說的佼佼者看,別看渣渣。唐三公子的《三生三世》火到都要拍電影了喂,就類似於古代《三國》太火以至於以一個跨體裁齣戲劇了喂,這還不算佼佼者?它不好看誰好看?(針對該小說(言情+仙俠)受眾而言)。現在,小說呈爆炸式增加的同時,真的湧現出很多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作品。不需要糾結,它就是好看,就是符合咱們現代人的口味。

===========================裝嗶特輯===========================
1.背詩。唐詩宋詞,顧城海子,和歌俳句,泰戈爾,荷馬,balalala...特別的高大上。古籍也很高大上,劇本也很高大上,就是太長了性價比不夠高啊。
2.背警句。《挪威的森林》看電影再把警句刷一刷就當自己看過了(看電影的時間書都看完了……)。《聖經》電視劇刷一刷警句,再把警句背兩句,就當自己看過了。
3.跟流行走。《冰火》很火吧,看一看咯。雖然我覺得看劇不看小說的人……那個劇本身吸引力實在……但是能說出幾個名字BB幾句,也很高大上啊。
4.買一架子書。做裝飾用。實際上很多人一架子書都是裝飾用,看一遍就了不得了,一架子書都反覆看過幾遍的人有多少?只看一遍何必買它?小說尤其是這樣,買得起的人沒時間看,有時間看的人去圖書館借。話說回來,一架子書對裝嗶還是有用的。
5.聯繫生活讀書。《小王子》這種隱喻式的童話,需要你自己在生活中自行尋找它在講什麼。《紅樓》的角色早就脫離小說了,多少人就釵黛發出了自己的理解,黛玉是個蛇精病,寶釵是個白骨精這種接地氣的談論。
6.拿哲學書當枕頭。讀不下去;讀下去的都不敢說自己讀懂,難得談起還生怕說錯點什麼降檔次。既然大家不說就一起保持沉默唄,光當枕頭也嗶格爆表。

本意只是來說一聲不必要以名著為尊結果廢話癖爆發寫了這麼長……


張公子大概說過這麼一個意思:

沒有什麼一定要看的書,看不下去,就別看了;

嗯哼,所以品味一說,無從談起,還是要自己看得開心;
當然,開心之餘,捫心自問,所讀之書,是否有所收穫;

無論如何,「開始讀」總是比糾結於虛無的「讀書品味」要來得重要;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如果那本書確實有意義的話。


推薦題主去看林語堂的兩篇短文:《讀書的藝術》和《論讀書》,都是選自《大荒集》。

之前我也有和題主類似的困惑,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困惑,我就會很關注看那些大家們對關於如何讀書的言論,其中上面的兩篇文章對我的啟發最大,也完全可以讓題主的困惑得到一定的解決。


其中幾個觀點對我啟發最大:

第一個: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這才叫真正的讀書,這才是讀書之本意。是啊,讀書就應該是件快樂的事,如果當時的心境是不想讀書,果斷棄書做其他事情啊。我就是那種想讀書的時候不睡覺不吃飯也要讀下去,並且遇到特別喜歡的書,真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愛,並且會不由自主的親一下那本書,好像找到喜歡的男孩子一樣.(害羞捂臉狀)。

第二個:讀書必須得力與一家。
即找到與自己氣質相近的的作家,作為老師,因為只有讀到讓你如觸電一般的作品,你的思想才能發生猛烈的影響,從而產生新的思想。並且讀到跟自己氣質相符的作家的作品,才能做到流連忘返,才能會深入,一旦深入,不就有大進步了。

記得自己讀到彼特拉克的《秘密》時,雖然是篇哲學作品,但是讀到書中好幾處都泣不成聲,就是因為書中的思想跟自己的思想碰撞出了強烈的火花。並且會有多讀幾遍的衝動。
經過這樣經歷的多次強化,不愛上讀書都難啊。

世上有那麼多作家,那麼多作品,總會找到與自己心靈相通的作品的,就像每個人都會有另一個人在等著你一樣,只是讀書的時候你要學會感受自己的感受,並且放大自己的感受,讓自己記住這種感受,以後再讀到類似的作品,這種感受啟動的就會更快,進入作品的就會更快更深了嘍。

有沒有品味,有沒有用這種概念違背了真正讀書的意義,因為讀書本身就是一件單純的事,一件私人的無關其他的事。

ps:《紅樓夢》是我的最愛啊!超級男朋友啊!


下里巴綜合症?


唔,如果題主想像中的品味就是讀那些大家都說很NB的書後自己也能覺得受益頗多的話,那途徑只有一條就是多讀書。
-------------------------------
之所以看一些書覺得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好,一般都是自己生長環境所致,無法體會書中描述的那種場景。幸而樓主說的讀不懂的幾本書我都讀過,並且幾乎是我所推崇的幾本書(當然讀了這些書的我還是只窩在魔都一個不到不到五平米的小單間),而樓主喜歡的幾本我卻都沒讀過,這裡從讀過的幾本書說一說,希望能對樓主讀那幾本書有所啟發。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我是讀的電子書,後來專門買了本送給我媽媽,還專門寫了一行字,「只能把辛勤的勞動當作是生命的必須,即使沒有收成的希望,也能心平氣靜地默默耕種。」我想表達的,是希望父母能夠明白我為什麼遠離家鄉不去享受所謂家裡的安定,而且我正經歷的生活與書中兩個人物的經歷都有所吻合,更因為生長在黃土高原,即使不知道裡面所說的地名,但窯洞、田地、破敗的校舍之類的影像還是有的,讀的時候眼前自然會浮現出環境、人來。但我也不認為生活環境真就能決定這些想像,我沒去過水鄉但讀《社戲》的時候還是能想像出那些河道。所以我認為題主可能還是腦洞不夠大。有個漫畫說的就是一個人看電視,腦子裡什麼都沒有,圖像都在電視上,但一個人看書的時候,圖像都應該呈現在腦海里,這才是真正在讀一本書。

《追風箏的人》是上個月剛看完,幾乎是在一個周末讀完的。(我也沒去過阿富汗,我讀的時候滿腦子都是黃色籠罩的城市,都是自行腦補的)我說不出書哪裡好,現在我只知道好書讀得人覺得裡面的一切人物都真實生動,一切事情的前因後果讀者都能體會,不管是自私、卑劣、虛偽,讀者都能感受得出。我一直不能原諒主角的懦弱,但我知道確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那麼大的勇氣;我非常敬佩哈桑的人格,一直對主角忠心不二,並沒有認為那就是卑劣的奴性;我也能體會主角父親前後的變化落差。裡面的一切都讓人覺得那麼精彩。而讀一些網路小說那前後完全不沾邊的跳躍讓人越讀越噁心,讀完了就像放了個屁一樣。(當然也有好的,如誅仙我就讀了不下三遍)

《小王子》是我想給每一個女生推薦的書。只是小狐狸、玫瑰花對友情、愛情的影射就讓人心碎。樓主沒有談過戀愛嗎?當你投入一場戀愛從失去理性到回歸理性,你就能體會玫瑰花的心思;當你經歷一場單相思,就能體會小狐狸的心思;當你從不懂愛人到學會愛人,你就能體會小王子的心思;當你只是一個旁觀者,你可能只能像「我」一樣覺得這是個奇怪的小孩。而且這本書寫的也可以不是愛情,但絕對是一種讓人難以捉摸的非常珍貴的情感。

《紅樓夢》我半年時間看了1/5,然後一個月看了剩下4/5.看到後面續的四十回幾乎讀不下去,但讀完後又覺得續的太好!(我也沒在那個朝代生活過,身邊沒有那麼多妹妹,托宮廷劇的福自行腦補)這本書說不出它的好來,裡面的每一個人物都有很大的討論價值,裡面的每一件事都反映出很多內容,一個人你翻來覆去想,怎麼想都對,再以細思卻又能想出其他的想法來,確實還沒有碰到過比它還讓人讀得投入的書了。

《山海經》沒看過。可能是腦洞不夠大,對說明性文學不感興趣吧。。。是說明性文學吧?

《史記》看過一些,一篇的長度剛好夠一次大便的時間。。。與《東周列國志》相比,前者更短小精闢,後者展現的確實一整個時代,都是非常不錯的能對人精神境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書。

想提高看書品味的話,那就繼續多看吧。越看不懂越要看。我覺得讀書是有境界之分的,境界越高越能讀懂更多的書。好書各有各的好,一本書可以通俗易懂大家都說好,也可以難啃到只能一小部分人讀懂卻大家都知道書好。音樂不也是這樣?舞蹈不也是這樣?藝術不都這樣?

與君共勉。


我覺得讀書不能太媚俗,看書看美劇都是讓自己高興的事,一味的追求品味就沒意思了。


年輕時候讀書傾向於讀小眾的,難讀的,自己認同的書,慢慢就越走越窄,思維越來越狹隘,看問題越來越自負。

懂了些淺顯的道理後,書籍的選擇並不是再去關注「品位」「格調」,而是選擇自己並不是完全認同的書,選擇文化差異大的書。

久而久之讀多了,就有固定的作家群印象,開始讀其全集。然而正是因此才會重新發現作者的人生經歷,讀書選擇,格調變化。

曾經覺得逼格高的作家年輕時也寫過low逼的作品;曾經覺得少年才華橫溢的人,晚年也會因此狂傲自負;不由得感慨人生境遇。

偶爾與比較文學系的朋友聊天,她跟我說,讀自己喜歡的就好,品評交給他們。


首先,你看書是你增長智慧的手段,沒必要顧及什麼品味。品味好像是給別人看的,你看書就是為了充實自己,管什麼品味?
芙蓉鎮,比平凡的世界好得多。他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是平凡的世界無法達到的高度。
老師和媒體推薦得多,是因為安全,領導讓推薦的。

優秀的小說永遠是現實主義的,尤其是在中國。
二十年了,中國文學的最高成就是官場小說,王躍文,閻真。
還有真實的,慕容雪村
但傳統媒體,絕不會告訴你的。他們也就是罵一下矛盾文學獎。

我看你看的都是小說,就從小說說起吧。那些都不是最高的,文學的巔峰是這幾個人,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綏斯妥耶夫斯基。
這些人比現在作家推的那些魔幻現實主義,後現代的,強太多了。這些人的小說才是歷史的,恢宏的,人性的。二十世紀的小說和十九世紀比起來,就是小學生。

當代作家假模假式地推薦這些,是因為這些人和他們一樣,不用批判現實。又顯得品位。其實,人家是後現代了,要關注現代化的弊病。我們還沒現代化呢,但不敢批判現實。所以,兩者詭異的結合。
你看,莫言,賈平娃,蘇童這些人,不都是對現實一點觸及都沒有的人嗎?對中國人的思想,沒有任何指導或推進的作用。這樣的人,當然最受領導喜歡了。

還有什麼村上春樹,哪是什麼境界啊?服了。

紅樓我也看不下去,但水平確實高,世情小說,我只是不太感興趣。但無論是語言,情節,人物,思想,意境,那都是超高的。

如果你能看得進去史記,那就是厲害了,中國所有的小說,史書,都不如那個,品位最高了。看懂了他,你就有能力批判別人寫的如何了。
唐七公子,不知何許人也,方才搜了一下,看了一眼,至少從文筆上看,沒什麼了不起,和紅樓就別比了。

隨感,也就這麼一說,歡迎交流。
————————————————————————————————————————————
世界盃之後我的自媒體正式開始,講文史哲的內容,從金瓶梅開始,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oXW5oTnEbWQSrX3C9yC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你讀哪個作家的作品的時候產生過想跟這個作家做朋友的衝動?
讀戴爾·卡耐基的書意義是什麼?
金庸書中哪一場計謀最為精妙?誰又是設局的強中手?
你知道哪些清通、有意思的婉約詞?
《鞋狗》(Shoe Dog)這本書好在哪裡?

TAG:閱讀 | 價值觀 | 文學 | 文學鑒賞 | 讀書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