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請人幫忙做事的成功率?


我來答,之前剛用這個教育過我妹。

因為我之前在大型商場上班,我妹偶爾就會找我幫她買點東西什麼的。後來有段時間工作壓力很大,很忙,心情也不好。我妹的一個同學讓她幫忙看看一雙女鞋。她就把這個任務派給我了。接下來,就是我要說的。

她的這個同學只給了她一張圖,沒有品牌,沒有貨號,沒有賣場樓層,所有的信息就一張圖,圖上還只有一隻鞋。各位女士,你們一定要知道,對於一個男人來說,一個類型的女鞋真的看起來幾乎都一樣。

她把圖和信息告訴我之後我登時就怒了,我說這是你朋友的事情,我不管。而且你這個豬隊友是真的傻。是不是我還要替她去賣場一層層的找?每個品牌店進去一雙雙的看一雙雙的問?我不可能也沒有那個精力去給她找。我妹就一直說好話。我說我來教你怎麼樣求人幫忙。

就拿買鞋子的這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真的」想要這雙鞋,想讓人幫你買,你要主動告訴別人。
這個鞋子什麼牌子,
在哪個賣場有,
賣場的位置,(甚至可以提供去賣場的幾條線路)
在幾層的什麼位置,
專櫃價位是多少,
你需要多大碼的,
如果都沒有,是不是旁邊別的賣場也有這個牌子的專櫃,在什麼位置。如何去找。

就憑一張圖片一隻鞋子就想讓別人去給你看,你以為社會人人皆你媽么?

你得提供盡量多的信息,盡量多,沒有上限。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對方幫我這個忙,都需要什麼信息,我能提供的有哪些,我的哪些信息能讓對方更方便的幫我去做這件事情。
最好信息多到對方無法拒絕,因為所有的疑點難點你都替他想過了,他都不需要思考,只要按照你說的順路看一眼或者順手幫一下就好。

或者還有一種辦法,就是你要告訴對方,幫你之後會對他本人有什麼好處,能獲得什麼東西,比如積分?人脈?經驗值?等等,不過這就不屬於純幫忙了,以後有機會在別的問題裡面回答吧。


·上面幾層已經說得很詳細了,我補充一點個人的心得。
求人辦事總是一件消費你積累下的人情的事情。
我的經驗是,不要臨時抱佛腳。
當你和你求助的對象平日里沒有任何交情的時候是很難的。
平日了多栽花,少種刺。
在你進入某個領域的時候,不管一些人你當時會不會有事情求對方,先交朋友!
交朋友的時候不要講什麼利益關係,不要覺得,我現在沒事情求你,就覺得反正我用不上,不用和對方有什麼瓜葛。
人脈都是苦心經營出來的。
我有一個朋友,在我所在的行業,開始的時候他只是一個普通人物,但是當他還在微末的時候,我就和他成為了朋友。當時沒有太多的想法,只覺得在這個行業里,不同的領域,能有一個熟悉的朋友,雖然幫不了我什麼,但是卻在很多事情上給我一些他的建議和不同角度的看法。
所以,我們做了好幾年的朋友,我從來沒有什麼事情需要求他的,也不需要利用他幫我做什麼。
而去年,他已經成為了業內一家大公司的高層,該公司在我所在的行業地位很高。
今年,他知道了我遇到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我都還沒開口求他,他就自己出力幫我給解決了。
這就是我說的意思。
不要等到,當你需要用到別人了,才去找人幫忙。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你和對方永遠就只是利益關係。
平日里多積累人脈,多交朋友吧。
抱著交朋友的心態去做,那麼到時候當你有困難的時候,你開口子,甚至不開口,朋友都會幫你的。


四字箴言:捨得花錢。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作家Robert Cialdini教授提出過 6條影響力的原則這些原則可以讓你提高請人幫忙做事的成功率。我個人的翻譯理解注釋如下:

1. Reciprocation 互惠:
如果你幫過別人的忙,或者你可能為別人提供幫助,那麼你也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幫助。

2. 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顯示你的誠意和堅持不懈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果你展示自己的誠意,並且即使被拒絕仍努力,那麼對方也會被你打動。比如馬雲和唐駿。。。

3. Social Proof 跟風效應
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需要勇氣。但如果讓對方知道自己已經有人幫忙,那麼對方也更加願意幫忙。拉風投也是一樣,拉到第一筆以後,後面幾筆就會更容易。

4. Authority 權威
人們一般都會願意聽權威人士或者領導的話。如果你和對方的上級或者對TA有影響力的人比較熟,不妨讓那個人去和TA說。

5. Liking 喜歡
朋友之間或者有好感的人之間互幫互助比陌生人要並幫助來的容易的多。討人喜歡的人總是更容易獲得幫助。

6. Scarcity 緊俏性
如果一個機會只此一次,以後就沒有了,那麼是不是顯得更珍貴?利用稀有性和緊俏性來說服對方獲得幫助,也是很有意思的方法。

版權所有,謝謝!


看事,看酬,看人。
第一,看你這事多大,越麻煩當然越難讓人去辦。除開讓人去殺人搶劫防火這麼有技術含量的活,其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麻不麻煩是看辦事的人覺得,而不是你覺得。比如像排名第一的那個答案就一張圖片讓人家去買鞋子,可能拜託的人覺得很容易,逛一逛就找到了,但對於跑腿的人真的很麻煩有木有,答主又不是卷福。
所以你提供的信息越多越詳細,恨不得把整個攻略都寫成一篇論文的,就越有可能把難的事說容易,讓辦事的人覺得不就是手一伸腿一跑屁兒大的事么,那你就成功了。
話說我也有個類似的買東西的例子,當時三個國內妹紙托我買某牌子的包包,這個牌子其實包都差不多樣,難就難在他們每季顏色、鈕釘色、鈕釘大小都會變。當時A姑娘只發我一張淘寶圖,B姑娘告訴她已經用skype打了店裡的電話確認有款並且用了xxx的名字預留了(還好不是c啊h啊這些不能隨便預留的),C姑娘發了我好幾張圖說買其中一個就行。
說實話A姑娘那樣的我實在頭疼,因為眾所周知淘寶的圖都很舊款(沒錯可能款式很好看但是真款真的轉的好快的ok?),C姑娘我還可以考慮,但後來我很嘴賤地問了一句「那要都沒有呢」,結果C姑娘說「你看著買就行」也讓我很淡淡的憂傷,因為我森森滴知道即使姑娘你現在嘴上說沒要求,但那個包真的到了您的手上,你那犀利的眼光和獨特的品味必然那個包有著不一樣的各種挑剔和要求。
報酬(回報)也是很重要的。輕的說,就是錢的問題,其實能用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但問題是現在很多人都懶癌入骨連錢都不想出。比如我有個朋友暑假回國,回國前七大姑八大姨聽說國外護膚品便宜,每天微信她去帶,都超重得她都不敢帶衣服回去。第二年她就學乖了,唯一一件帶的是一部嬰兒車,難道幾十磅的嬰兒車比護膚品要好帶嗎?可是那個拜託的人從亞馬遜買貨發貨全部搞定,還說了超重費用自理,我朋友就只是個人工收貨和帶貨機,回去了還連吃了幾頓好的。
好,如果錢說不通,或者這事很難辦,就要用重的:人情。這報酬可能是拜託之前人家欠下的,也有可能是允諾事後的。但我總覺得吧,已經欠下的總比事後許諾的要好用,人就是這麼現實的動物。我有個師兄,人很仗義,而且不知道學哪個名人的,說借錢出去總想著那筆錢是要不回來的,所以借錢給人權當是送的,當然他也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去外借。後來他生意有段時間很不行,只好借錢周轉,他一開始覺得很難開口,但實際他還沒開口,很多人就連本帶利還他了,甚至還幫他拉了幾筆資金。
所以你要看自己是什麼人,有多少的人情資源可以用,你給過對方什麼,你能給對方什麼。
還有,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也很重要,甚至重要到影響前面兩個因素。有的人特別特別熱心,有的人只對某方面熱心或者只對自己圈子內的人熱心,還有的人最怕麻煩。對於第一種人你一定要好好珍惜,第二種人你要想辦法進入他們的圈子裡或者在他們感興趣或特長的方面要求幫忙,最後一種你磨破嘴皮子也別想他們能幫忙。就像有的有錢人喜歡做慈善,捐完一個億又一個億;有的有錢人只喜歡找回有錢人做生意,一起發大財,你要是沒幾筆資金都免談;而有錢有錢人就是周扒皮葛朗台之類。
最後我再說個例子總結下。當時我們宿舍有個妹紙很喜歡拜託我們買飯,一開始還能堅持,但次數多到我們每天像做外賣的就真的讓人心塞了。為此宿舍還不愉快了一段時間。然後?然後,妹紙找了男朋友,大學四年沒餓過一頓。
然後我們默默地做著四年的單身狗。
完。


謝邀……
除了錢之外,把自己的要求也要講清楚,能提供的資源也盡量提供……

要別人為自己做事,做的這件事還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別人怎麼做這件事,而是放在最終這件事怎麼做好上。

PS:有時候,找到一個盡職的人也是運氣……


不要隨便請人幫忙,尤其是自己能做得到的事…

如果一件大事,全世界只有一個人能幫你,相信你赴湯蹈火請客送禮也會讓他幫你,而對於那個人來說,他也會很有成就感和榮譽感,你們滿足了彼此。

可惜的是,生活中總能遇見有人(尤其是國內老一輩的人)高估了很多事的難度,或者不然就是隨便一個小事就讓人去幫忙,再不然就是每次只要有事(比如說駕駛證扣分了)就想著怎樣去找門路消掉而不是跟著程序認罰。你可以說是人情社會,可以說是與時代脫節,更可以說是懶,更可以說是不守規矩。但是這樣的後果就是,被拒絕的幾率很大,因為幫了這個忙不代表很大的成就感,只是麻煩,而且當事人或者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去麻煩一下,為什麼要同意,經常這樣反而容易讓人敬而遠之。

老話說求人不如求自己,如果能做到的不要隨便求人,這樣的成功率應該會高很多吧…


本來覺得這個話題已經被@杜威和其他幾個高分答案講完了,但是看到下面的評論,還是忍不住說幾句。權當是對@杜威等童鞋答案的註解,如果理解不當屬我個人水平有限,與原答主無關。
讓我們來科學一下:
要解決請人幫忙成功率的問題,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對方為什麼要幫我?憑什麼啊?
作為一名銷售出生的市場派人士,我的回答是——低投入,高產出。

如下三點:
1. 高產出的可能。
a)直接給價碼。
b)你平時是個經常幫人且投桃報李的人。
c)他欠你的(還不是因為你幫過別人)。
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人情(人情是我可以給別人多少,不是找別人要多少),可以用一個詞來代替——信用貨幣。
前面有人答過了,多幫人的那些回答。

2. 低投入。
這個@杜威已經說盡了。不狗尾續貂了。

3. 回報的兌現。
在人家幫過你後,第一時間回報。很多時候,我們求的人比我們強,好像沒什麼回報的。及時的感謝總可以做到吧(拿到的第一時間)?請吃個飯可以吧?
當然,回報超過對方付出的就更好了,最好是大大的超過。

有的人估計要跳腳了:神馬?超過對方付出的?我還要他幫個毛?
拜託,微觀經濟學講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相對優勢和交換價值。
看吧,這其實是個經濟學問題。人情,就是信用貨幣。

好吧,還有一種,那不叫求人幫忙,叫乞討或者索要。
伸手黨是也。
這個就不可控了,人家施不施捨,看心情。或者,你是他親戚,沒辦法(就算是親戚,人家也是抱著施捨的心態吧)。
好比@杜威的妹妹的同學,因為是妹妹的同學,無所謂順手一搭。那也是因為是妹妹的同學好么。


貼一段師兄在內部論壇的一個叫《求人》的帖子(師兄說過他的帖子隱掉真名可以隨便轉,吼吼):

求人
1、剛開始工作的人,總覺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
有些人就死在這裡了,拚命鍛煉自己的能力,
覺得能力強了,就可以賺大錢了;

2、有少部分人,會發現自己其實什麼都做不到,
一個人的能力,能有多強呢?
然後就開始想控制,
希望有權力什麼的,
很多人就開始學習所謂的管理能力,以為管理能力,就是控制能力;
有些人就又死在這裡了,拚命鍛煉自己改變別人的能力,
覺得能控制別人了,就可以賺大錢了;

3、有極少數人,會發現人和人其實是平等的,誰控制誰啊?
我們都不大聽老闆的,為什麼會指望自己當老闆的時候下屬會聽自己的呢?
最後會發現,實際上你的能力,就是有多少人肯幫你,
有多少人即使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也肯幫你。這個就是你的能力了。
按中國人的說法,就是面子。
面子有兩種,西方是以人為本的,就是自己很牛;東方是以仁為本,就是你的關係很牛。
所以最了不起的人,是往那裡一站,別人就肯幫他。

4、這個世界的人並不都是TOM或者FRANK師兄,
憑啥幫你啊?

5、世博會的美國館是個叫蔣一成的中國人忽悠出來的。
1952年的時候,他剛去美國不久,在德州,
然後一個油田大老闆,估計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也不大認得的,
就找他合資,讓他出一萬美圓,一起打口井,
一萬美圓當時很多了,他的血汗錢。
他很擔心,萬一打不出油,錢就泡湯了,他虧不起。
後來很幸運,打出油了,富礦,從此就發大財了。
後來大老闆跟他說,早就勘探到這是個富礦了。
就是想幫助他,要讓他來一起發財的。
那為什麼找他呢?
按他自己的說法
「不計自己個人得失,做了很多很傻的事情」,被大老闆看在眼裡了。

6、所以我說的求人,不需要低三下四,
只需要「不計自己個人得失,去做一些很傻很天真的事情」。
比如來XX網灌灌水。


這麼好的問題!簡直是量身為社會心理學定做的嘛~
提高請人幫忙做事的成功率,就涉及到了所謂的依從引導技術(Techniques of Compliance)。依從(Compliance),指的是因為受到他人期望的壓力所迫而接受他人(非權威)的請求,使自己行為符合他人期望的現象。也就是說,向你提出請求的人於你並沒有權力關係,你滿足他的請求純粹是為了維護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形象,和對自己的期望(如認為你是一個善良、愛幫助人的人)。依從引導技術就是引導他人依從自己的技巧,「做好人」是我們每個人最穩定的追求之一,為保持自己的利他主義形象,我們往往難以拒絕給他人一點小小的幫忙。
依從引導技術主要有兩種,即「基於認知一致的技術」(Consistency-Based Technique)和「基於互惠的技術」(Reciprocity-based tactics),每種技術下又有若干種「分技術」:
一、「基於認知一致的技術」(Consistency-Based Technique)
(1)登門檻技術
(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在提出一個正式的要求之前,先提出另一個相對小的、容易被接受的要求。當這個小的要求被滿足後,正式要求的滿足率也會上升。
舉例:
一些心理學家偽裝成「安全駕駛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去挨家挨戶敲門,並希望家庭主婦們在一份「安全駕駛」請願書上簽名以表示對這一運動的支持,他們聲稱這份請願書將會被送到州參議員的手中,請求他們為安全駕駛立法而努力,幾乎所有被請求的婦女都同意了簽名。幾個星期以後,心理學家再次故伎重演,希望家庭主婦們院子前面豎一塊很不美觀的「謹慎駕駛」的大牌子。結果,那些先前在請願書上籤過名(答應過一個小要求)的主婦,有55%以上同意豎這塊難看的牌子(一個大要求),而那些以前沒簽過名的主婦(新找的一批人,對照組)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
還有心理學家發現,如果直接一步提出要求,多倫多城郊居民願意為癌症學會捐款的比例為46%。而如果分兩步,前一天先請人們佩戴一個宣傳紀念章,幾乎每個參與者都會同意。第二天再請他們捐款,願意捐款的人數百分比幾乎會增加一倍。
(2)低球技術(The Low-ball Technique):開始在信息不明確的情況下向某人提出一些要求,之後將整個的情況都告訴對方,或者讓對方進一步接受一些不是很好的要求。
舉例:
心理學家Cialdini等人曾邀請選修他的「心理學導論」課程的一組大學生早晨七點參加一個實驗,結果只有24%的學生答應並參加了實驗。對另外一組學生,Cialdini等人先打電話邀請學生參加一個實驗,當學生答應之後再告訴他們實驗是安排在早晨七點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有53%的被試答應並參加了實驗。
(PS:低球技術與登門檻技術很類似,它們所提的要求都是「先小後大」。區別在於,登門檻技術前後的兩個要求分別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儘管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繫。而低球技術的前後兩個要求卻是指向同一件事情。大家體會一下這種區別哈~)
(3)誘導轉向技術(Bait-and-switch Technique)
這是一條適用範圍較小的依從引導技術,主要適用在銷售領域,因此就不做深入介紹了。我們平常所說的「掛羊頭賣狗肉」就是這一技術。商家先用廣告向顧客宣傳某低價折扣商品A,當顧客「上鉤」(Bait)來到商店以後,會發現A商品已經「賣完了」,於是店員會引導顧客購買利潤更高、更貴的同類B商品;或者A商品仍有,但店員會以種種理由推薦顧客購買B商品。這就是到店後「轉換」(Switch)購買對象。
二、「基於互惠的技術」(Reciprocity-based tactics)
(4)留面子技術
(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指當人們拒絕了別人的一個大要求後,通常會依從於一個小要求,來保持自己的社會一致性。具體來說就是:先提出一個過大的要求,要求顯得有些離譜或突兀,以至於人們想把門摔在你的臉上。當這個大的要求被拒絕之後,再提出一個小的要求,使人們對小要求的接受度增加。
舉例:
A:「哇!隔壁老王這個月帶他女友去巴黎玩了誒~買了好多包包呢!要不我們過年的時候也去?」
B:「呃...這...」
A:「算啦,我開玩笑的啦,她那款包包淘寶上就有了,你看才500塊,多便宜啊,幫我買一個吧?」
B:「好呀,你看嘛,還是淘寶實惠!」
(5)附贈技術(The That』s-not-all Technique):字面意思是「並不只是這些」技術。是指先提出一個要求,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以附贈其他好處的方式促使人依從的技術。也就是說在別人拒絕你之前給出一些好處來促使他人同意。
舉例:
A:「明天能不能陪我去一下博物館呀?」
B:「不要嘛,博物館很無聊的,何況我論文還沒寫完...」
A:「我幫你把文獻綜述和結論部分寫掉,明天你陪我去如何?」
B:「好呀好呀,成交~」
三、其他技術
(6)過度理由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指的是用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們行為原有的內在理由而成為行為支持力量,從而使行為由內部控制轉向外部控制。意思是說,原來某人做出某行為是出於某種內在理由,當我們用某種外在理由取代他的這個內在理由後,我們只需要改變外部條件就可以控制他的行為了,因為他的行為已經由內部控制轉向了外部控制。
舉例:
在一位老人的住所附近,每天午後都有一群小孩聚在一起吵吵鬧鬧,玩得很開心內在理由),使得他無法休息。有一天,孩子們吵得很兇,他實在受不了了,正要發火,忽然靈機一動,把孩子們叫到房裡,非常誠懇地對他們說:「我特別喜歡你們玩耍時的歡鬧聲,但是最近我的耳朵越來越聾了,幾乎聽不到你們遊戲時的聲音了,這真是太遺憾了!我想請你們每天中午都到我家門前遊戲,並且盡量大聲地叫喊,聲音越大越好,然後你們到我屋裡來領賞,每人5毛錢外在理由)。」第二天,孩子們如約而至,並扯開喉嚨,拚命叫喊,老人果然給了他們每人5毛錢,還邀請他們明天再來。第三天,孩子們又照原來樣玩了一陣子,而後便進屋領賞,這次老人只給他們每人4毛錢,說這是因為手頭太緊。第四天,每人只得3毛錢,而且老人告訴孩子們,第五天的賞錢還會更少,每人只得2毛錢外部控制)。孩子們聽後怨聲四起,都說以後再也不來了,因為如此大聲地吵鬧,只值2毛錢,太不划算了。從此,那位老人便可以安穩地睡他的午覺了(控制行為)
(7)最低要求啟動策略:這也是一條適用範圍較小的依從引導技術,主要適用於吸引他人捐贈,是一種有效的啟動別人善意捐助行動的策略。是指用最低要求的方式來請求別人做出捐助行為。
舉例:
「捐出一毛錢,為西部的孩子購買一份陽光早餐」。「一毛錢」的數目小到每個人幾乎都可以負擔,拒絕就會顯得自己缺乏最起碼的利他主義奉獻精神,沒有人願意承受如此巨大的自我否定而拒絕做一個小小的奉獻,於是我們說捐助行動被「啟動」。而一旦人們被「啟動」,實際進行捐助時,又會拿出有利於維護自身形象的、社會可以接受的數目和款項(如1元、10元,很少有人真的只捐一毛錢...)。
嗯,大概就是這樣了~


提高自己的利用價值,增加後續溝通的可能性


大家都是精明人,所以幫不幫你,幫你幫到哪個程度的背後是什麼,是希望結交你結交到什麼程度,是想讓你欠他一個多大的情。


人永遠永遠都是會為自己著想的,不是說自私,而是趨利避害本來就是人性固有的東西。


你自身有多大的價值,幫了你會給他帶來多少潛在的未來的利益,這個時候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你向他請求幫助時,你做的事業如何,你的工作權力人脈是否有在將來回報他的可能,包括你是不是個願意感恩的人,是不是個能夠和他溝通的人,不幫你的話你有什麼樣的反應和行為對他又有什麼消極的影響,等等這些都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你會發現,你的能力,權力,財力,甚至是你的性格,情商這些全部被他打包放在一個叫做價值的托盤上,而你請他幫的忙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經濟財力人力則成為他心中另外一個叫做代價的托盤,兩者孰輕孰重,他心中的天平自有分曉。

所以我一直反對消耗很多時間精力刻意去結交各種朋友來構建自己的人脈網路的行為。如果你一無所長,在人家的心中,你就被比下去了啊!!大家都那麼忙就算有多餘的精力也去幫別人了啊!也不會幫你啊!!


努力做一個能去結交好多朋友的人。
努力做一個能讓好多人來結交你的人。
後者逼格明顯甩前者好幾條街啊!
=_=


當然幫忙也不全都是交易,由於親情愛情友情甚至同情都會有人不求回報得幫助他人。


回答可能顯得冰冷一點了,只是想說一些事情要自己想清楚,你得有一雙黑色的眼睛,你才能在這個有黑色的世界上找到光明。


看自己曾經為對方做過什麼。

看交情。

及時送禮加打錢。好朋友的話可以事情辦完再表示,總之當別人知道你是一個不會讓TA吃虧的人就好了。

多替別人著想,能自己做就自己做。請別人幫忙,要把自己可以做的部分做好。


幫別人的時候不要一口答應,不然他會覺得你很賤


@杜威把我很多想講的都講了,那我講講其他角度的吧!
我覺得提高請人幫忙的成功率的最大原則就是不要給人家帶來太多麻煩。你一定要盡你最大努力將別人的幫忙變得順手而為,別人幫你的成功率才會高。要是需要幫忙的事很麻煩,估計別人躲你都來不及。說白了幫忙就是不對等的交易,幫了你你不過欠個人情,幫忙的人卻是實實在在的付出,你不努力降低幫忙人的付出成本卻只別人幫你就是耍無賴。


提高顏值


問題是 「如何提高請人幫忙做事的成功率?」
先說我們什麼情況下會更願意幫助別人。

1 提要求的是我們認識的人而非陌生人
2 這個要求與我們先前的行為相一致
3 能夠互惠互利,比如給我們一個小禮物或者幫回我們一個小忙
所以你和被提要求的人更熟悉/你請他幫的忙和他之前的行為相符/你能夠回饋他的話,他就會更願意幫助你。

下面是三個請人幫忙時的效應,及對應的提高成功率的技巧

1 「登門檻」效應 即一個人如果開始答應了別人一個較小的要求,隨後便可能依從於別人一個較大的要求。比如說,有關部門問你能不能在你家門口放一個又大又難看的安全標牌,你可能拒絕;但如果你同意現在窗台上豎一個小的標示牌,你就可能在之後某一天允許他們在你家門口放那個大標示牌。所以說,如果你想請別人幫你一個大忙,你可以先在此之前請他幫你一個簡單的小忙。
2 「留面子」效應 即別人讓你吃了「閉門羹」後更可能會依從你的一個較小的要求。為什麼呢?因為別人在拒絕了你的較大要求的同時感到自己不近人情,會更願意對你作出一些小的讓步,讓自己心理平衡。所以說,你可以先提出一個大要求,被拒絕後再提真正的要求,別人拒絕了你的大要求之後,會更願意答應你的這個較小的要求。
3 「虛報低價」技術 在買車時你可能會碰到推銷員向你報一個吸引人的價位,而一旦你同意購買,他們就會在成交以前以各種各樣的手段提高價格,這就是「虛報低價」技術。因為你已經依從了一個較大的要求,如果否定隨後這個較小的附加要求,就顯得和前面不一致了。所以說,你可以先請別人答應你的要求的主體部分,等別人答應後,再告訴他要求的附加部分。有點難懂,舉個例子,你想要明天請人在早上6點載你去學校,直接說他可能會拒絕,你可以先請他早上開車載你到學校,在他答應之後,你再告訴他你在6點前就要到學校。

就是這樣。

資料來源---Dennis Coon,John O. Mitterer 《心理學導論---思想與行為的認識之路》


先想辦法幫他做點兒事。


不完全認同得票最高的答案。
在構建人與人互幫互助的關係當面,一個社會心理學的概念被應用得最為廣泛——互惠原理。
所謂互惠原理,就是指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概括起來就是一種行為應該用一種類似的行為來回報。(摘自百度百科)
這種原理有多麼強大呢?引用《影響力》一書里對互惠原理進行測試的案例:實驗人員和受試者在共同參與一項活動。在活動開始前的等待時間裡,實驗人員假裝離開等待室進行數分鐘的休息,他們在回到等待室時給他自己和其中一部分受試者買了可樂並贈送,而對另一部分受試者則不給予任何東西。活動結束後實驗人員邀請受試者幫他一個小忙:實驗人員表示自己正在賣一種抽獎彩票,要是他賣掉的最多,就能得到獎金,並因此請受試者購買一張或者更多彩票。結果接受過實驗人員可樂的受試者購買量平均比沒有接受的多一倍(而且購買彩票的價值遠超可樂)
除了這個案例之外,包括安利公司的使用套裝,也是為了讓顧客因為「我已經用過他們的產品」這種想法而產生一種人情上的虧欠感,併購買他們的產品。很多募捐者在要求募捐之前都會先給目標贈送一些花、小畫冊之類的小禮物也是利用了這個原理,而且結果證明非常有效,很多本來不願意募捐的人在接受了募捐人員的強制贈予後都勉強捐了錢(我自己也中過找,募捐人員直接把明信片和小畫冊塞到我書包里,並拒絕收回,我最後出於一種虧欠感最終還是捐了錢)。這些案例大概能說明互惠原理的威力吧。
那麼如何利用呢?用很通俗的話說就是「讓他欠你一筆忘不掉的人情債」,當他需要幫助時,尤其是只有你能夠幫他的時候(當能夠幫助他的人較多而且大家的幫助意願較高時會有一種責任分散的情況,受幫助者不會特別對你有很大虧欠感),只要能幫助到他,大部分受幫助者都會樂意提供相應的回饋,這樣能使你請求他辦事的幾率達到最高。
在了解互惠原理的基礎上,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
最典型的就是退讓法提出要求。
什麼是退讓法呢?我舉個例子。我們在學校做項目時,往往申報經費時都會提高預算的40%到60%再進行申請。因為不管如何財務處都會覺得你申報的資金過多然後給你咔擦一刀切一半,所以我們汪往都會提高申報經費以讓他覺得「砍掉一半的經費看起來還算合理」,而事實上他砍完以後的經費正是我們預期的經費。
這個例子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給被請求幫助者要求一個更高的目標,這樣的話,如果他接受了這個更高的目標你也不會吃虧,而如果他拒絕的話,你再提出你的預期目標,在他之前拒絕你的高目標時產生的虧欠感的基礎上,加上你的預期目標看起來「更加合理可接受」,你的要求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這兩個方法是目前最主流通行的辦法。要出門了,如果有人看回來接著寫。


舉個例子,我在美國工作,有次回國一趟,一個小夥伴想讓我幫她從美國帶個iPhone 6Plus,我之所以能做的很痛快和認真,是因為找她玩的幾天她都陪我睡了。



推薦閱讀:

純素食者如何保持正常人際交往?
這個世界有不作的女生嗎?
食堂大媽為什麼不願意多給一點點肉呢?
有沒有什麼事是你們成年之後後悔沒有在成年之前做的事情?
發現身邊朋友是小三是是什麼樣的體驗?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