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句話概括歷史唯物主義?


「給你講個笑話。」

「哦?」

「報紙上居然說《水滸傳》是農民起義。」

「這又怎麼了?」

「拜託,你讀沒讀過《水滸傳》啊。《水滸傳》一百單八將裡面,有幾個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啊。宋江是公務員,盧俊義是大地主,吳用是教書先生,李逵就是個小流氓……這裡面哪兒有農民?」

我沒有回復,只是停下了手中的筆,冷峻的目光從鏡片向上透去。

「梁山泊一共有多少人?」

「一百零八人。」

他像看白痴一樣的看著我,但很快地,他的表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你是說……」

「你用腳趾頭想都能想明白,單單只有一百多人,這幾個人怎麼能成為令朝廷震駭的地方割據勢力?趙家朝廷所忌憚的,不僅僅只是這一百零八個將領,更重要的是他背後三四萬梁山士兵的戰鬥力。」

他把手裡的報紙放下,開始饒有興趣的聽我講話。

「那麼問題來了,這數萬人的士兵,是怎麼來的?我問你,倘若你是個古代有吃有喝的地主,或者是奢談風月的文人墨客,一個朋友平白無故拉你去打仗當炮灰,你去不去?」

「我想應該不會。」

「只有什麼情況下,你才會連老婆孩子都不要,被逼上梁山?」

「活不下去的時候……嗯……」

他開始陷入沉思。

「只有當參軍的生存可能性,遠大於直面殘酷的現實環境時,人們才會選擇刀頭舔血的日子。而從這個角度出發,無論是在饑荒或者不景氣的年歲里,有錢有閑的既得利益團體,永遠比沒錢沒閑的被奴役者要有更多緩衝的餘地。可能某個貴族會一時興起的去參軍,但絕大多數士兵的還是窮人;在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背景下,就是農民。」

「那照你這麼說,士兵都是農民出身。那中國五千年來的所有戰爭,豈不是都是農民戰爭了!」

他幸災樂禍的笑著。我嘆了口氣。

「你說的沒錯。無論是中國還是在外國,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只是領導權掌握在誰的手中罷了。只要被奴役者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命運處在一個共同體當中,也就是所謂的階級意識覺醒,到頭來無非就是被「忠君愛國」、「自由平等」這眼花繚亂的旗幟煽動下的炮灰罷了。」

我不想扯得太遠,說什麼「世界大戰是各國工人間的戰爭」之類的話,於是我又轉移了話題。

「所以你要明白這裡面的邏輯鏈條。」

「什麼邏輯鏈條?」

「正因為農民的物質條件(生存狀況)出現了問題,農民們選擇孤注一擲,才會出現大量的潛在兵源;而正因為有著這些大量的兵源,《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才可能招收到足額的士兵,以至於形成能和朝廷相匹敵的一股勢力。」

「你的意思是,假如沒有農民的物質條件(生存狀況)出問題,就算是梁山好漢也沒用?」

「沒錯。不僅梁山好漢沒用,就算三國群雄、乃至大羅神仙也沒用。這就是歷史中的奧卡姆剃刀,你會記得起兵初期就宣告失敗的,瞬間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裡的那些人的名字嗎?這也就是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最大的不同:你崇拜的是英雄,我關心的是士兵;而令絕大多數人之所以選擇成為士兵的,是其客觀的物質條件(即其對應的經濟狀況)所決定的。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從來都不是自上而下書寫,而是自下而上產生的。他不像你聽評書,將領振臂一呼就多了1000個士兵。他也不像你玩遊戲,選擇英雄點擊命令花費點兒金錢,就增加1000個士兵。他更多的是因為1000個農民無處可去,於是變成了士兵;而士兵需要一個領導者,所以歷史的畫卷上就多了一個將領或者英雄。」

「那你說說我們這兒的將領什麼時候出現吧。」

他嘲諷地撇了撇嘴。

「我哪兒知道。我們都是生活在歷史長河中,河底最普通的砂礫罷了。眼光只能顧得上自己周圍的一畝三分地,連既定的歷史都看的不是很清晰明白,又怎麼能奢談未來發生的事情呢。」

我又嘆了口氣,繼續埋頭書寫。一摞潔白的A4紙印刷的維穩材料,正安靜的躺在我的右手旁。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

馬克思的這句話是神來之筆,既做到了將人放在歷史發展的首要位置,強調人的主體方面(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又做到了對客觀規律的強調,拒斥了抽象發展了人能動方面的唯心主義,以實踐為基點做到了主體與客體的統一,自由與必然的統一,主體尺度與客體尺度的統一,整個人類歷史無外乎就是人類不斷在客觀的、既定的條件下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真諦。

要做到概括,我以為這句話足矣。


引用一篇毛主席的詩詞,沒有公開發表過的:

賀新郎·讀史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屩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大意:從猿猴叢林,到人猿進化,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經歷了大大小小几千場流血戰爭,誕生了三皇五帝無數風流人物,歷史也把他們作為「真英雄」看待。但作者認為,只有陳勝吳廣才是真正的「享譽」劃時代人物,歷史是他們創造和改寫的,歷史唯物主義,農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壓迫者反抗剝削階級,並推動歷史進程迅速往前發展。

史書中把農民起義運動領袖,稱之為賊,匪,盜,寇,但毛澤東給予他們極高的歷史地位。一切歷史重大事情,都是不同社會階層互相博弈(鬥爭)的結果,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但我們要同情和支持被博剝削階層。

chenghziwei


沒有XXX就沒有XXX


馬克思主義千言萬語,歸結為一句話:造反有理。

——毛澤東

在歷史之劇中,我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物資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


獲得吃穿住用的生活資料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用人類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生產和爭奪吃穿住用的生活資料而分析歷史的方法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例如,農民為什麼起義?為了爭奪生活資料。而不是教育不力,法律不健全的原因,也不是不民主的原因,也不是受教唆的原因。統治階級為什麼鎮壓?也為了爭奪生活資料。

再例如,資產階級為什麼革命?爭奪生活資料。人類為什麼要發展科技?為了多生產生活資料。


一句話總結:造反、保皇同時有理。

關鍵問題是,哲學思想套用在現實中遇到了量化的難題,這就給「補課論」、「取消派」留下了發揮的空間。當下的生產關係到底是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必須被推翻,還是尚未發揮出全部潛力所以完蛋不了?你用什麼客觀的指標來衡量?只從定性來談,正著說反著說都毫無問題。

我們以知乎左王 @馬前卒 為例,最近幾年,這兩種邏輯他都用過,而且單獨看,都很有道理。他甚至自己總結了一下:

-馬前卒-

2013-7-4 20:08 來自 微博 weibo.com

兩年前寫《百年老狼》說資本主義會被需求不足的危機勒死。今年寫《錢怎麼沒的》說產業升級能避開危機和泡沫。其實兩篇文章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資本主義能促使產業升級,就是還能促進生產力發展,自然能通過制度調整避免總危機。這是最最經典的馬克思主義原理。

當一輪經濟危機發生時,A君說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停滯,導致了今天的泡沫化,趕緊革命吧;B君說再忍忍就能爆發下一輪產業升級度過危機啦。你信誰的?

這在事前是難以判斷的,只能危機結束後,或者革命爆發後,我們才可以事後諸葛亮般地去總結。要在事前做預言家就有被打臉的風險,就像「第四國際(包括後來的聯合書記處)在1947年、1957年和1969年的文件中都曾宣稱資本主義的繁榮即將結束,經濟危機很快會來臨。此類言論與其說是嚴肅的分析,不如說是猜測。」——曾淼《世界托派運動》

左圈頗有一些跳大神式的政治經濟社會分析,但之所以變成「跳大神」,未必是他們在故意糊弄群眾或者投機,而是他們在真心信仰「歷史唯物主義」的同時,卻又缺少社會科學專業訓練,以至於說話有定性無定量,有宏觀無微觀,有黨八股套路沒具體研究。

有人說 @馬前卒 是工業黨,他講的唯物主義是機械唯物主義,不是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那好,馬克思、恩格斯總行了吧?讓我們看看馬克思、恩格斯的「取消派」言論。

馬克思論「等革命」(兩個「絕不會」):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

——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1859年)

恩格斯論德國需要「補資本主義的課」:

「在我國,需要儘可能高度發展的,恰恰是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恩格斯致威·白拉克》(1878年4月30日)

十月革命爆發在帝國主義中比較落後的俄國,按照列寧的說法這叫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按照考茨基的說法則是「一個懷孕的婦女為了縮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極其愚蠢地劇烈運動,以致早產」(1918年《無產階級專政》)。

誰的理論更「革命」?列寧

誰的理論更符合馬恩原著?考茨基

最後,提醒大家三點:

1、歷史規律很「美」,但是沒有紮實的信息搜集和微觀分析就套結論,容易變成跳大神。

2、列寧的偉大在於正確地修正了馬克思恩格斯(當然你可以叫做「發展」)。

3、政治活動雖然源自於經濟,但其一旦形成就有相對獨立性,政治家既要抓歷史規律的必然性,也要抓歷史的偶然性。


這麼多答案,居然沒人引用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概括。於是我補一個吧。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自己的版本:活著才能打嘴炮。

http://weixin.qq.com/r/i0UsNDXEd2gIrXFX9xCZ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種「一句話概括」的問題一般沒法答,因為任何嚴謹的理論都不是僅僅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不過我思前想後,感覺《德意志意識形態》里的這句話最能概括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品格和問題趣味(注意我不是在概括歷史唯物主義): 

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
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1845-1846年)


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科學領域內的應用


補充一個恩格斯版本的
「它(唯物史觀)證明了:過去的全部歷史都是在階級對抗和階級鬥爭中發展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是一直存在的;人類的大多數總是註定要從事艱苦的勞動和過悲慘的生活」
《卡爾·馬克思》載 馬恩全集19卷,63版


馬克思主義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一句話,造反有理。

----毛澤東

那麼接下來問題來了,誰造誰的反有理,為什麼造反有理,應該怎麼造反?

科學社會主義回答的是無產階級造資產階級的反有理,還回答了造反成功以後應該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新社會。

政治經濟學回答了為什麼造反有理,因為勞動者創造了整個世界卻備受剝削。

歷史唯物主義回答了造反勝利的必然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人類文明最基本的活動是生產活動,然後才是政治活動,宗教活動,文藝活動。所以,一切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擺脫了當時的生產活動就是耍流氓!


個人可以加快或者延緩歷史的進程,但歷史前進的方向是無法被左右的。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幾個字。本身就是一句話概括了……

再概括就是歷唯主了


哲學的總結,尤其是經濟哲學的總結,是主體間關係的產物,而不是相反。


——「就像改變交通工具內容,也改變交通路線形式那樣。而且像,人坐著(生產關係)搭積木(生產活動),當撘到一定高度時(生產力),他必須站起來才能繼續撘下去(革命與改變關係)。」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衝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現存衝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這裡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 」


我一腳踢開一個石子不僅是因為我想踢,也是因為這個石子在這裡所以我想踢。


個人感覺,就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至於毛澤東說的,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一句話,造反有理。

那也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為了特定的事情來說的論斷。

列寧還說,馬克思主義的活靈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推薦閱讀:

在全世界不足2000萬人口的猶太人中,貢獻大的人為什麼會「雪崩般的」出現?
為什麼大家不願意學馬克思主義?
如何評價《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這本書?
亞里士多德跟卡爾馬克思有何共通點?

TAG:哲學 | 卡爾·馬克思KarlMarx | 馬克思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