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對 iPhone 5 的九點吐槽,哪些中肯?哪些又是吹毛求疵?

  1. iPhone 5 的鋁製外殼除了不耐磨,結構的強度也有問題,我和很多同事的新機用了沒多久,用手擠壓屏幕的時候已經有異響了。iPhone 4 的時候,一屁股坐彎了手機的新聞是不可想像的;
  2. 背部的攝像頭不知道是不是技術上的問題,安裝位置跟上邊框和左邊框的距離不一樣,這從審美的角度是非常糟糕的。
  3. iPhone 5 背部的 logo 是拋光處理,鋁材質的拋光很難做到像不鏽鋼那麼明亮,所以現在的效果啞光不是啞光,鏡面不是鏡面,很廉價。
  4. 為防止劃傷玻璃面,iPhone 4 在正面板的邊緣做了零點幾毫米的凸起處理,iPhone 5 的正面板也是,但鋁質背板沒有類似處理,這導致側面觀察時,金屬邊框兩側不對稱,像殘次品。
  5. iPhone 5 底部的麥克和揚聲器孔實在太丑,之前流出諜照時,單是為了這兩排孔,我就認為這不可能是真的,結果…
  6. 相對 iPhone 4 優美的金屬框小倒角,iPhone 5 白色機型的巨型倒角看起來刺眼又廉價,所以很多人買了視覺上沒那麼難受的黑色機型,結果又普遍掉漆,如果不是蘋果品牌強勢,早就被消費者乾死了。
  7. iPhone 5 的 home 鍵上的銀色漆,比 iPhone 4 上的效果要差很多,很像是魅族 MX 背板 logo 的效果,實際上,我拿全新的 iPhone 4 和 iPhone 5 給從不使用智能手機的家人和朋友看時,他們的普遍反映都是指著 iPhone4 說,「明顯這個看起來更高檔(包括UI),但不知道為什麼屏幕倒是這邊這個大…」
  8. 新的 iPad Mini、iPod Touch 和 iPhone 5 的問題大同小異,至於新的 iPod Nano,那根本就是諾基亞的水平,不用說了。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蘋果內部到底出了什麼事,但可以肯定的是,離了喬布斯的蘋果是不靈的。
  9. 玩新 Touch 時突然想到,在必須使用電腦上的 iTunes 才能導入歌曲的時代,iPod Touch 不隨機附帶充電器的一個牽強借口是:這東西必須連接電腦才能使用,而連接電腦時它就自動充電了。那到了無需使用電腦連接,直接就可以從網上下載歌曲的時代,iPod Touch 依然不附帶充電器的流氓借口又是什麼呢?雞賊吧。

1.iPhone5結構強度:
強度是指金屬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變形和斷裂的能力。強度包括材料強度和結構強度兩方面。
鋼的材料強度本身要比鋁的材料強度高,iPhone4整體強度也得益於使用鋼材質;
結構強度上,iPhone5的中框本身是一體的,同時上下框的共模注塑也更加完整,而iPhone4是先加工邊框,將邊框注塑為一體,中間金屬板為後期焊接。
iPhone5的裝配方式和iPhone3g相同,面板與機體通過卡扣固定,這種固定方式相比粘接的方式公差會增大,向下按壓會產生輕量位移。
而iPhone4的正面板有10個扣位,並且用螺絲固定,背部面板雖然也是卡扣固定,但是採用的是反向扣位,受到向下的壓力時不會產生位移,iPhone4的安裝結構更加牢固。

2.背部攝像頭位置:
iPhone4的背部攝像頭位置與邊框倒角呈同心圓關係(單純的說到上邊框和左邊框位置相等是全面的)這樣可以帶來視覺上規則美的感受;
iPhone5的背部攝像頭並未與邊框呈同心圓位置,原因在於iPhone5背部面板上下位置為了不阻擋信號,採用的是玻璃材質,玻璃材質和鋁質機身之間材質上的對比產生了自然的區分。由於玻璃貼片的面積比較大,視覺上處於主要位置,因此,玻璃貼片的的分割線(即鋁製邊框的端點,是以邊框倒角的節點來分割的)
如果攝像頭保持原來的位置,則會與玻璃貼片相交,為了保證玻璃貼片的完整,及視覺上的需求,iPhone5的攝像頭位置相對於iPhone4向上邊框的位置做了移動。


如圖:黑色線框圖是iPhone4,紅色是iPhone5。iPhone5的攝像頭為了躲避玻璃貼片的下沿向上進行了偏移。右圖綠色線條是三維軟體中兩線間的曲線連續,G0--G4,iPhone的外殼倒角是G2連續,玻璃貼片的分割點是以曲線連續的節點來確定的。



3.背部logo效果:
鋁材拋光是可以達到鏡面效果,反射率90%以上就可以稱為鏡面金屬。
採用鏡面金屬的主要問題是非常容易出現劃痕,這個現象可以參照iPod touch的不鏽鋼外殼或N9背部金屬條。並且,iPhone1代的背面logo就是採用的鏡面金屬,而這種劃痕問題非常嚴重。
相應的,iPhone4的logo因為是在玻璃下面,所以即可以保證高反射率,又可以防止劃痕產生。
而想要保證logo鏡面效果並且還要防止劃痕,也可以採用iPad的實現方式--背部鏤空logo,採用玻璃粘貼方式。
但是新發布的系列產品,包括iPad mini都沒有採用iPad的logo的處理方式,原因或許是因為要同時將iPhone5,iPod touch 5,iPod nano 和iPad mini 全部使用這種方式會增加很大成本?

4.面板邊緣凸起:
iPhone面板邊緣的塑膠凸起並不是為了保護面板。
首先,從邏輯上講,iPhone使用大猩猩玻璃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劃傷,如果使用了一塊硬度足以不被劃傷的玻璃後,還要在結構上做出防劃結構這個事情是相互矛盾的;
其次,從結構上講,iPhone面板邊緣的凸起實際是包圍屏幕的塑膠邊框外沿(iPhone4/4S 1.59mm - iPhone5 0.47mm 數據均不計公差)如果測量面板邊緣和塑膠邊框間的高度,則接近於0,這種高度無法保護玻璃面;
最後,從產品線上講,iPhone3/3GS的屏幕是與邊框齊平的,iPad和iPod touch4的玻璃面是高於塑膠邊框的。以上3點沒有一點可以表明iPhone在設計上有做出防止玻璃面被劃傷的舉動。

關於iPhone面板接縫更詳細的設計分析可以參看:ID公社博文--設計的蹤跡(不知道怎麼發超鏈接)

5.iPhone5底部揚聲孔:
iPhone5底部的改變不僅在於揚聲孔,更重要的是將30針數據口換成了9針。
9針數據口的大小和iPhone4揚聲孔的大小非常接近,如果仍然採用iPhone4的開孔設計,在弱光環境下,憑觸覺操作時同一位置會出現3和大小差不多的孔,誤操作率會增加。
同時,因為iPhone5的壁厚較大(>1.44mm)揚聲孔的大小和壁厚應當有適當的比例關係,過小的孔徑可能會影響聲音的傳播。


6.iPhone5金屬倒角:
iPhone4在握持中與手的接觸部位是上下玻璃面板周圍的塑膠框,金屬框部分的倒角(0.2mm)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視覺效果的存在。
iPhone5在握持中,金屬邊框直接與手部接觸,更大的倒角(0.6mm)可以保證舒適的握持感(可以將iPhone4背部面板拆下感受一下)另外,由於鋁材質偏軟,大倒角可以減小機身邊緣的磨損。

7.iPhone5的home鍵噴漆:
iPhone的Home鍵上的方形圖案不是噴漆,是遮噴後玻璃按鍵的透明部分(觀察iPad Home鍵感受,如工藝描述錯誤請指正),所顯示顏色應是底部基色。iPhone5顯示的銀色噴漆效果應為透過玻璃透明部分看到的鋁材質效果,目的是為了和機身材質呼應。

8.9. (略)


------------------------------------------------------------------------------------------------------------------------------------------------
答知友問:
本篇解答並沒有從正面角度回答好或者不好這樣的觀點,審美(好看)終究是個人的問題。即便如第二點,我覺得按照倒角節點劃分是美的並且遵照了美的形成標準,仍然會有人說不好看。審美和功能的取捨,已然在iPhone5上得到了體現,至於如何看待,那是個人問題,我無法下結論。在此僅試圖分析一下這種取捨產生的原因(如有分析不到位或錯誤之處請指正),結果由大家自行判斷。
本篇想要傳達的另一觀點是,羅永浩先生在分析iPhone5的時候有些看法是錯誤的:如攝像頭位置,面板邊緣凸起等。錯誤的觀點引發的討論其結果是沒有意義的,這裡旨在從本專業角度出發去分析和闡述問題,同樣,結果由大家自行判斷。


我稍微『答非所問』一下,旨在從根源上探討此問題。

其實老羅可能很清楚
iPhone目前最大的優勢是其健康的軟體環境下誕生的眾多優質軟體
這些不是靠改善一個安卓ROM的操作體驗就能實現的

由於硬體的高速進步和Android的持續改良,現階段安卓和iOS的響應速度和界面體驗的差別已經沒有前幾年那麼大。
但是老羅依舊在刻意誇大細節的體驗差距,外觀設計的差距,因為這些都是他想、也是他能夠在軟硬體外觀設計上能夠改善的地方。
他無法從根本上保障開發者的利益、改善支付、甚至開發環境、以及諸多細節
我推測可能是雷軍因小米的暴富讓他浮躁了,他正在從自詡的理想主義者向生意人轉變。

為了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推廣即將面世的ROM甚至手機,就不難理解他最近寫的那些微博,包括這若干條,都可以理解為一種營銷。
營銷的目的是吸引眼球,攻擊老大的效果最好,這種事不僅老羅干過,之前眾多國內廠商諸如漢王、小米等都干過。蘋果成了大家的推廣道具。只是老羅幹得似乎高明些,漢王最次,但本質差不多。

繼續上面的黑體字,玩智能機的核心就是玩軟體,這也是目前安卓仍舊落後於iOS體系的原因。


補充我的一些看法,主要是針對 @張曉 的一些內容。

羅永浩(以下用「老羅」)的這些看法值得稱讚,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能這樣去分辨和比較的人並不多,無論是行業內的還是用戶,包括瑣碎度(也可以說是深度)和批判視角,尤其是後一點,即使陷入吹毛求疵,它激發的開拓熱情對於追趕者和競爭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覺得老羅的這些看法(雖然結論倉猝)並不是那種「粉與黑」的爭論。第二個原因,這是老羅的個人體驗結論,比起老羅靠著閱讀國內蘋果社區網站充滿錯誤的二手信息建立起的一些觀點,珍貴和可靠多了,當然這一點我也是閱讀他的一些微博得出的結論,並沒有詳細考究其語境或背景。

我是 iPhone 4 的「鼓吹者」,如果看過 [ i D 公 社 ] 的文章以及我在知乎上一些相關問題的回答的話,尤其是它啟發的一些設計思想,所以在《設計本體性尋蹤》(設計本體性尋蹤 · [ i D 公 社 ])一文中我說:「Apple 的 Unibody 和 iPhone 4 就是這樣的設計,我可以喊它們『爺爺』。」這並不是指 iPhone 4 本身,因為 iPhone 4 放在現在來看,放在 iPhone 5 旁邊,已經老了,我想老羅表達的一些失望,可能很大一部分是針對這種「突破性」。我也認為 iPhone 5 並沒有像 iPhone 4 那樣具有突破性,但我並不像老羅那樣認為這是一種退步或者什麼,我仍認為是出色的設計。

經常可以看到這種說法,就是「設計是關於妥協」,再進一步,妥協來自什麼,如果設計是一個確切的生成過程,靠因果和邏輯支撐,那就沒有妥協,妥協來自於選擇(compromise 翻譯成「妥協」或者「折衷」也能損失不少含義)。選擇鋁還是選擇不鏽鋼,選擇鋁那就得不到不鏽鋼的強度,選擇不鏽鋼就得不到鋁的輕質和易於加工,而這些選擇並不是豌豆一樣一粒一粒,而是全面性的,支撐起這張網的包括內部的邏輯和因果,以及設計師的突破。那麼我們評價就是在認識這種「妥協」的語境中去評價設計師的作為,不能批評鋁不具有不鏽鋼的強度。

1. 鋁是所有問題的起點。鋁製外殼的「不耐磨」似乎都表示理解的,這裡通常是指表面處理部分,不知道有沒有人比較過 HTC One S 和 iPhone 5 兩者的表面耐刮擦性。另外視覺上更不耐磨的是此前的 iPod touch 以及部分 iPod 的不鏽鋼背面,但 Jobs 說他很喜歡, 「I think the stainless steel looks beautiful when it wears, Probably it』s like us. I mean, I』m going to be 50 next year, so I』m like a scratched-up iPod myself.」(The Revolution According to Steve Jobs)是不是很 Wabi-sabi,不少人懷念第一代 iPhone 的原因也是出於背殼能「Aged to Perfection」(Aged to Perfection),我的意思並不是去刻意追求這種脆弱來獲取材質實體感,而是認識到材料實體的本真感。「用手擠壓屏幕的時候已經有異響」並不是強度問題,老羅可能想表達的是結構性能和製造品質,這是生產製造環節的問題,當然也是來自於設計,一部分 @張曉 已經說到,詳細會在下面說到。 「一屁股坐彎」在 iPhone 4 上當然不可想像,因為那是不鏽鋼,這的確和強度有關,不僅僅是材料的強度,還有結構的強度。結構強度在我看到泄漏圖時也有點疑慮,因為背殼件的結構特徵並不多,甚至有點像衝壓成型的,就是說一個壁厚均質的殼體,而且鋁是非常軟的,加上比較薄,而且還有開孔(靜音等,SIM 卡槽)並且位置靠中間,很容易出現應力集中,易受外力作用。被 「一屁股坐彎」還有可能與瘦長的比例尺寸有關,與褲兜的尺寸怎樣配合,我沒去調查,但瘦長顯然是更容易折彎的。但問題在於有沒有必要去增加一份強度來避免「一屁股坐彎」這種情況的出現,連 Unibody 的 MacBook Air 都能被折彎,鋁和這種 Unibody 的結構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損失性比起塑料等結構更大,比如塑料有彈性而且還可以破損來釋放能量,而 Unibody 的鋁殼必然是以形變告終,但問題是這種幾率有多高,有沒有必要通過一些「dirty hack」來增加一份「普通人不會想到」的用戶體驗?

2. 其他人都說了一些原因,也作了修改的。從我個人來說,最希望看到 Apple 作出這樣的舉動(當然不是憑空的),比如 iPod touch 加上了一個栓繩,對稱?那是古典主義時代的,而我覺得 Apple 相對我期望來說還不夠嬉皮。

3. 包括 @張曉 也提到了 Apple 產品在 Logo 處理上的變化,通過表面處理替代了鑲嵌件等,而鋁的表面處理,就像 iPhone 5 體現的那樣,和其他「印刷」性質的 Logo 處理不一樣的是,就像我在「iPhone 5 在工業設計方面有何創新和不足?」(iPhone 5 在工業設計方面有何創新和不足?)中說到的那樣,鏡面和無光澤都想是這種材質的本質一樣,一種材質的兩種表現,屬於本體的。而不是絲印上去的,或者躲在雙色注塑背後,雙色注塑都是第一代 iPod 的工藝了。至於表面處理得是否美,「不廉價」,我也希望有光好的表現,因為他們是 Apple 也只能靠他們來突破了,我並不太了解表面處理,我不知道鋁能達到怎樣更好的表面肌理。

4. 這是另外一個我想補充 @張曉 答案的地方。也正是這個結構導致了製造裝配公差上的難控制,出現了「用手擠壓屏幕的時候已經有異響」的問題。iPhone 4 三明治結構不是為了「防止劃傷玻璃面」,如果與這訴求相關,也應該是防止撞擊,但是,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它既是「多因一果」也是「一果多效」,或許在設計時會有一個出發點,但最終它是很多看上必然的因素促成的,而且結果又是意料中的必然又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reward一樣),這個特點也是設計的魅力所在原因之一,關於 iPhone 4 的結構在這不詳述,如有興趣可以去翻看 [ i D 公 社 ] 上的文章。iPhone 5 形態和結構的設計起點,或許可以定到鋁材質和 Unibody,那麼到達目前的上下殼結構,看上去是自然或者說必然的,Unibody 不是說拿 CNC 去從一個整料中加工成一個部件就可以了,它必須發揮和表達 Unibody 的實質,也就是說用 Unibody 是製作一個類似 iPhone 4 結構形態的設計也是可以的(無非是中間件用 Unibody 來替代),但是接著背部為什麼要用玻璃就很難說了,而且很多結構的來歷都變得沒有邏輯了,反而成了削足適履了。就是說,目前的上下殼結構是符合 Unibody 的設計實質的。那麼為什麼前面板高出 0.47 mm 左右, @張曉 的答案已經提到這個詞了,但是沒有朝那方面去解釋。那就是「公差」控制的設計手段,簡單說上殼與下殼的裝配是不可能控制在一個水平面上的,因為這是工業生產,那麼高度差的控制就成了製造中的公差控制。這個公差的控制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說加工的精度,比如先進的工藝,在 iPhone 5 背部鑲嵌玻璃中使用的高精度照相進行裝配匹配就是一個例子,大眾消費品在這一點上,Apple 實在讓人有點望塵莫及。另外一個,就是視覺上的,通過設計來規避那種高度差的是識別,比如 iPhone 3G 前面板玻璃和不鏽鋼金屬圈的跑道平面看上去是一個平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金屬圈和玻璃之間的縫隙,這條縫隙非常大,在目前來說,很多人都不能承受了。那麼類似 iPod touch 或者 iPad 是怎樣處理的呢,它們使用的膠水,這是在裝配過程中控制公差較容易的方法,而 iPhone 5 包括新款 iPod touch 都沒採用膠水,而是使用了簡單的卡扣結構,那麼讓前面板表面高出 0.47 mm就是一種控制加工和裝配公差的手段。另外前面板也不是一塊簡單的玻璃,而是由玻璃、塑料框架和金屬支架組成的組件,塑料框架會有邊緣,會有拔模角會有圓弧面過度,那麼再去使用 iPhone 3G 的結構就更不合適。

我也不喜歡 iPhone 5 上此處的形態,但是我很喜歡 iPod touch 上的這個形態,這和整體的形態有關,iPhone 5 的平整形態讓其更明顯和生疏。

可以比較一下這些邊緣:

5. 我也不喜歡。但也較難想出好的替代方案,由於壁厚,不太可能使用細的空(易堵塞以及聲音傳播效能不夠),而且把耳機插孔放到下面,加上變小了的數據介面,做不到類似 iPhone 4 那樣的對稱網結構。不過,我認為應該會有好的方法。

6. 另外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記得去年年度國內一家廠商發布新手機的時候,說到了 0.03 mm 的邊緣,而且去和頭髮作比較,不知道其他設計師對這有什麼感覺,我就覺得就像發布會上其他都不會就在那說我的陽極氧化表面厚度有幾個 μm 一樣,我的意思是設計特徵可以很小很小,但沒必要如此強調啊。說會本問題,老羅認為 0.64 mm 的倒角太大,相比 iPhone 4 的 0.2 mm 那實在太大了,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壁厚為 1.00 mm 左右的鋁合金邊緣給多少的倒角合適,再大當然不行了,因為還要留一個上表面給前後。可以比較下不同數值的體驗:

這個斜角並不是一個加工特徵,而是一個設計特徵。但我們先從功能的角度去考慮,如果採用小數值的倒角,那麼它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去防止磕碰,因為鋁是非常軟的材質,類似的可能拿 MacBook 來比較,但是這兩種產品使用情境明顯相差太大,但不需要通過數據,小的倒角邊非常容易受損受到撞擊磕碰,那麼這個數值是多少可以迴避這種磕碰呢,我不清楚,而 iPhone 5 0.64 mm 的倒角對應的斜面寬度是 0.9 mm。同樣還有表面處理的問題。

但這裡還是集中到視覺體驗的角度,iPhone 5 的形態從大的角度來看,非常簡單,但是和 Apple 的其他設計一樣,簡單並不代表著平白無味,看其他廠家的設計,除了 N9 有所突破外,其他基本還是停留在 iPhone 3G 的時代,很多形態看上去複雜,但是平白無味。如果沒有這個倒角邊,不從一些功能需求(人機)去說,它就非常平白,或者說不夠世俗化(和四邊形一樣抽象),關鍵是多大,0.03 mm 的高反射斜面在日常使用環境中有沒有存在感?設計需要 Make a statement,一個設計的特徵也需要 Make a statement,可有可無的不如去掉。我覺得這個數值的斜面是非常合適的。

其他略。

或許有人認為,不應該用合理性和有理性來證明它的必要性,比如說我不反對你說的,但我就覺得難看,這很正常,你說設計很爛也可以,只是個人評價,但是如果你要說設計退步了,那麼我們需要一步一步望回推了。

那麼從這個倒角邊往回推,一步步會達到 iPhone 5 為什麼選擇鋁這個較為原始的起點,裡面有很多選擇的問題。也會看到 Apple 或者 iPhone 5 並不是那種「天生我材」那般優秀,裡面有很多妥協,很久糾葛,比如屏幕尺寸(老羅好像以前也鍾情 3.5),與軟體界面的結合,包括各種遺產,比如 Home 按鍵決定正面上面各 20 mm 的空白面積對整體形態的影響,等等,這都不是三兩下就能搞定的,當然設計的樂趣和價值也在這種糾葛中走出的柳暗花明。


不懂設計哈
不過求問,保持數據介面和耳機介面同在低側,怎樣排布才能顯得「美觀」呢?不管高明還是低劣,不附帶自己解決方案的挑刺都不必在意。
對稱是美學的一種表達,但一切對稱都是美?一切美也都只能通過對稱展現?
羅胖子只是藉助公眾賜予的話語權來增加個人言論的分量而已。就像之前的升艙事件,利用公眾賜予的言論重量施加於個人而不是更龐大的團體。


雖然大家都知道我是羅爺腦殘粉兒,但是我對他說得每一句話都是客觀評價的,加上是電子器材愛好黨也上手過黑白兩色iPhone4/4s和黑白兩色iPhone5……我覺得這個問題我還是挺有發言權。
1,鋁製結構不耐磨是對的,尤其是白色,很容易留下金屬磨損的黑色劃痕——不是掉漆,是金屬磨損。擠壓屏幕有異響沒有發現。因為5更細長,所以裝在兜里覺得容易彎是正常的,但是說實話真的坐彎沒幾個。
2,情況是這樣的,但是如果維持5的背板不變,挪動攝像頭的位置,看上去會更糟糕。除非縮短金屬部分的長度。
3,是的,完全同意,因為是鋁製。為了重量,犧牲了手感。背部logo的邊緣是毛糙的……這不應該是蘋果的風格。
4,是的,側面看不好看。但是這個角度來看並非對稱就是好的。
5,不能同意的更多,5上最令人髮指的外觀設計,兩排如瀧澤鼻孔一般的揚聲器。
6,倒角確實不好看,黑的比白的好看,但是黑的掉漆。
7,只有老羅這種偏執狂能扣到home鍵的銀色漆這種細節,是的,這個銀色不好看,太多的廉價白色mp3用這種銀色來修飾了。但是如果5和4s放到一起看的話,很容易分辨出哪一個是更新一代的電子產品。
8,新的Nano真的……讓人……無力吐槽……
9,蘋果對於配件一直不大方,這是事實。


背部Logo拋光處理:這顯然是很外行的說法,iPhone5採用是Exposure的工藝,過程極其複雜。鋁件怎麼可能拋出那麼稜角分明的Logo呢


其實大家都只不過希望iPhone5是下圖左邊這個樣子


除了1、9,全是個人的審美觀。

我覺得白色永恆,他覺得白色蒼白;我覺得黑色穩重,他覺得黑色刻板。審美觀本來眾口不一,非要拿出來說這個廉價,那個不上檔次,又殘次品。

我只能期待他的ui高端洋氣上檔次了,不知道他準備適配哪部,高端洋氣上檔次的手機來演示ui。


1:關於外殼材質問題,iPhone 一代後背用的就是鋁材質,iPhone 3G、3GS塑料,都不算耐磨,到了iPhone 4、4S,由於採用合金邊框和玻璃後蓋,機器變得耐磨了一些,但是雙面玻璃又導致不夠耐摔,iPhone 5重新採用unibody的鋁結構,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呢?

2:關於這個,我用畫圖拼了一個按照羅老師說的方案做的圖,這樣就好看了么?

3、我同意黑色iPhone 5背面apple logo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4、我反而覺得,鋁質背板的設計讓iPhone 5更有現代感
5、同意,丑爆了,不能忍受
6、同意,白色的倒角看起來很廉價。
7、iPhone 5剛上市的時候我也注意到了HOME鍵的變化,不過我倒是覺得更精緻、更現代,更換銀色漆可能是為了和iPhone 5鋁的顏色做匹配。
8、Nano我就不吐槽了,我覺得唯一合理存在這個世界上的iPod只有Classic和Shuffle。
9、touch是iPod系列,如果touch配充電器,按照蘋果的個性,其他的iPod都要配。


我不知道是不是吹毛求疵..
不過按照羅永浩一貫以聖人標準要求別人,婊子標準要求自己的調性,我可以給T1總結出大概300多條毛病吧


只能說下親身體驗:
1. 外殼的結構我覺得沒有問題啊。
2. 攝像頭的位置我覺得沒必要對稱,審美是個人的,噴IP的審美有點往槍口上撞了,他能做個比IPHONE還漂亮的東西?
3. 我特別喜歡背部拋光的LOGO,我覺得可典雅了,沒事就摸摸。
4. 這個我沒注意過,沒觀察那麼仔細。
5. 我把手邊幾個機子拿出來比了下發現,IP不好看但是其他的真心更丑。
6. 沒見過白色的,倒角我覺得不難看啊。
7. 沒注意


1、鋁製外殼耐磨上確實比4弱一些,但這是消費電子產品不是軍用品,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範圍。自己的5用了一個多月,擠壓時候沒有任何異響。(這點不同意)
2、對稱美還是不對稱美本來就沒有定論,你要看看iPad的攝像頭,距離上邊框和左邊框的差距更大,這也是Jobs在時候的作品。(這點完全不同意)
3、換一個說法:現在背部的logo的拋光處理,比起前幾代突兀的閃亮感柔和了很多,更顯雅緻,這種內斂的風格確實是不一樣的檔次。(你看,漢語博大精神,媒體也是這麼用不同立場和感情色彩的詞語來影響讀者的,這點不同意
4、老羅的立足點似乎就是:只要設計與iPhone4不符的都是殘次品,在iPhone4的光環下不能自己。這讓一家以創新著稱的公司情何以堪。(不同意)
5、同意。
6、參照第4點。另,這不是第一次這樣設計倒角:你所不了解的iPhone 5 切邊倒角設計源自iPad1-搜狐數碼 (不同意)
7、仔細對比了4和5的home鍵,確實不一樣,但真心覺得沒人會覺得4比5的好看,待其他人的意見。(不同意)
8、我覺得倒還好,iPod nano 一直都在不斷嘗試新的設計,以前不還有胖子版么。這麼大的公司確實得在銷量不是那麼大的產品上進行大膽嘗試,iPhone?正常思維都不會冒這個風險。(不同意)
9、沒記錯的話,從第三代iPod(2003年)開始,就不再自帶充電器了,全系列。放到這裡來說倒是很牽強。(不同意)


第一條是對的,其它很多都在吹毛求疵,比如home鍵的銀色漆,我一點也不覺得廉價,還是一如既往的優雅,至於白色銀邊顯廉價,這個我覺得還是沒適應導致的,等你真正用起iphone5之後,你就會感嘆工藝的精湛,依然是藝術品


我不贊同老羅的看法,首先蘋果公司要賺錢養著員工和合作廠家,自己的系統肯定是免費,主要支出就是系統內部的CPU以及各類硬體(蘋果自主的A7等各類硬體),還有陀螺儀,GPS,水平對置,感測器等眾多電子儀器,所以成本很高,只能在外殼減少支出(這點和日本人很像),這就是注重內在,而不再外在


他「中肯」是因為他在做手機。
他「吹毛求疵」也是因為他在做手機。
他確實在做手機。
春天來了,感覺會發生些什麼~


1.鋁製部分的不耐摔絕對不是克接受範圍內的!我的摔了一次就四五個疤了,這特么是比銀子還矜貴啊!
2.背部鋁製部分和玻璃面高度不同,貼膜的時候死也會留下接縫處的氣泡。
3.sim卡口太難打開,鋁製的輕輕一弄又幾個疤。

再說幾個ios眾所周知的我十分無法接受的缺點:
1.主桌面全是APP,花痴沒法一打開桌面就用來花痴。
2.沒有原生的九宮格!!!越獄後安裝的百度目測也


感覺都還不錯.


我覺得老羅可做的東西實在太多,當前在用戶體驗上,手機業已經被iphone拔苗助長了。做手機的看其他產品和服務的用戶體驗,簡直沒法看。


O


iphone一定是越來越好的,我覺得這個點應該沒異議。
個人感覺iphone5的問題一是沒有像蘋果所描述的那種「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躍,可能還沒有3gs到4的那種突破的一半;二是老羅更多的是以平行的眼光來看待這兩代產品,如果幾年前iphone4和iphone5同時拿出來有可能他說的沒錯,但放到當下的場景中探討,我覺得iphone5還是完勝的。


推薦閱讀:

第一代 iPhone 到 iPhone 6 一路走來,工藝有什麼進步?分別處於同時期的什麼水平?
為什麼蘋果iPhone X寧願選擇用2塊電池也不選擇主板+電池+小板的三段式設計?
iPhone 6 實際使用體驗如何?
2014 年夏季有哪些約 2500 元的手機推薦給學生?
如何看待佰利起訴蘋果公司 iPhone 6 外觀侵犯專利?

TAG:iPhone | 手機 | 吹毛求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