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奧爾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

最近準備買一本。


在閱讀這部充滿想像力的作品中,我被作者的智慧深深折服,這確實是我最近幾年來所讀過的最好的一部長篇小說。

很難把《我的名字叫紅》歸入哪一種類型,從故事的背景而言可以算是一部歷史小說,從兇殺與破案的內容來看,又可以算作是懸疑或推理小說,從男女主人公間的情感來說,又是一部很感人的愛情小說——超綜合類型的小說,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標。

歷史背景:奧斯曼帝國、威尼斯、波斯

小說的歷史背景是十六世紀末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在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之前,為拜占庭(東羅馬)帝國之京城-----古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所建,故名君士坦丁堡,直至二十世紀初西方人仍然固執地如此稱呼它。

君士坦丁堡是"東西方的金橋",位於亞洲與歐洲之間,連同著黑海與地中海,是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的潮頭浪尖。代表了人類千年之來的偉大文明。拜占廷曾經深刻影響了西方,也深刻影響了東方,是千年帝國之中心,也是地中海世界之基石,它經歷過古羅馬的偉大,查士丁尼大帝的輝煌,也經受過蠻族與阿拉伯人的圍攻,經歷過十字軍強盜的屠殺和劫掠,1453年更是第一次墜入宿敵土耳其人手中,從基督教的偉大首都,變成了伊斯蘭教在歐洲的橋頭堡。

故事發生在這樣一個偉大而神奇複雜的城市,又發生在這樣一個偉大特殊的時代-----十六世紀,人類正由中世紀走向近代文明,西方正在崛起,新航路已經開闢,美洲已經變成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的囊中之物。

而東方還未衰落,中國印度波斯仍然是強大的帝國,土耳其更是近東的霸主,仍然是歐洲人不變的惡夢,土耳其近衛軍仍然在維也納的邊緣,時刻窺伺著歐洲人最軟弱的腹地.直至1683年維也納城下的解圍,方才令土耳其的浪潮後退……

我可以在《我的名字叫紅》中發現16世紀奧斯曼帝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這一角度而言,這是一部社會風俗畫卷——如同主人公的細密畫家身份。作為東西方文化碰撞點的伊斯坦布爾,就不能不同時說到東方與西方的文明,對於這座偉大城市以及這部優秀小說的影響。

關於西方對本書故事的影響,我會在其後關於細密畫的部分中說到。而波斯則是小說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不僅僅是小說主人公黑曾經在波斯各地漫遊過十多年,更由於本書核心的細密畫,是波斯文化的重要部分,深刻影響了當時的土耳其等伊斯蘭文明。

近代以前,土耳其的文學和藝術主要受波斯文明影響,上流社會盡全力模仿波斯人。菲爾多希、薩迪、哈菲茲等等偉大的波斯詩人,成為土耳其人的精神偶像。

繪畫藝術也幾乎全部來自波斯文明,《我的名字叫紅》里無數次提到的赫拉特,位於今天的阿富汗西部,歷史上是波斯文明的一部分,曾是十五世紀中亞最文明的古城。而小說里細密畫的故事,也大多取材于波斯詩歌與神話,不朽史詩《列王紀》魯斯坦的故事更是多次出現。

細密畫是打開土耳其民族秘史的鑰匙


巴爾扎克說「小說是民族的秘史」,而《我的名字叫紅》就是一部土耳其民族在其歷史最興旺時期的秘史,而打開這部秘史的鑰匙就是作者本人所鍾愛的伊斯蘭細密畫藝術。

細密畫原本並非獨立的畫作,而是文稿和書籍中的插圖,嚴格來說是一種專門的插畫藝術。「13世紀至17世紀間在波斯文化影響範圍內發展起來的波斯細密畫,是伊斯蘭細密畫的主要代表。細密畫發展過程中又分別受到西方和中國繪畫的影響,這些因素被波斯文化同化和吸收,形成了不同的階段和流派。

波斯細密畫追求平面空間的視覺享受,運用阿拉伯幾何和植物紋飾,並結合了中國的傳統山水畫技法,極具裝飾性,也營造出一種精神啟示的氛圍。在空間表現上,細密畫不囿於焦點透視,突出平面的超自然構圖,藝術家的想像力充分得以施展。」

而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細密畫家,故事也圍繞著細密畫家之間的殺人案展開。男主人公黑的姨父是著名畫家,因為受到了法蘭克畫(歐洲油畫)的影響,認為傳統細密畫應該向西方學習,特別是學習西方的肖像畫,運用平面透視和陰影等技巧,使得畫中的人物和真人惟妙惟肖。

他的觀念吸引了蘇丹陛下,便下令製作一本帶有西方技巧的書,其中還隱含著蘇丹本人的肖像(這在穆斯林君王中幾乎是前所未有的)。而堅持傳統的細密畫則認為人物肖像畫是一種異端,絕不可以仿效歐洲人,故而開始了謀殺與反謀殺的調查。

其實,畫家們的分歧,與其說是藝術見解上的分歧,不如說是不同的人生哲學

傳統的細密畫認為畫家不該展示個人風格,而是應該模仿與重複前輩大師的作品。畫中的人物應該是千篇一律,長得都是一個樣,只能通過衣著和文字來區別不同的人,頂級的細密畫家追求畫到雙目失明仍然可以憑藉記憶畫出來。

但歐洲油畫則發展出了幾乎以假亂真的肖像畫,人物就像照片一樣逼真寫實。當然,細密畫也談不上中國式的寫意,但千篇一律的人物並非不能畫得像真的一樣,而是其傳統具有同一性的審美力量。

書中也多次提到伊斯蘭細密畫與中國畫的關係,因為赫拉特大師受到了蒙古入侵時期中國畫的影響,而後代的細密畫家們又嚴格地遵循赫拉特大師們的手筆,處處凸顯中國畫的風格以及中國女性的形象。女主人公希望能夠留下一幅她自己的肖像以記錄她年輕時代的美麗,然而她沒有得到這樣的機會,即便假設有這樣的機會,但細密畫家們筆下的美女永遠是中國式的臉龐和丹鳳眼,而無法真正表達這位大眼睛的土耳其女子的美麗。

本人少年學過畫,其實中國畫與細密畫一樣,不寫實並不意味著畫家不能夠寫實,中國許多古畫的寫實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只是後來中國文人不屑於寫實,而追求更高的寫意去了。

同樣,細密畫是在平面空間內的創作,而西洋油畫則是在立體空間里,這是空間的不同。

而在平面空間上展現世界萬物,其實相較立體空間有更大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正如當今許多現代藝術都回歸到了平面空間,亦不追求寫實。平面透視焦點等西方繪畫技法,掌握起來其實相當容易,我觀察中國古典繪畫對亭台樓閣的表現,其實也是有相當的平面透視的水準的。

哲學上可以理解為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分歧,傳統細密畫堅持世界整體的普遍性,而歐洲肖像畫更突出世界個體的特殊性。

倒是最後兇手說出的一句悖倫式的話點出了真理——「因為你們將畢盡餘生效仿法蘭克人(指歐洲畫家),只希望藉此取得個人風格.但正是因為你們仿效法蘭克人,所以永遠不會有個人風格。」

其實,作者本人並沒有貶低傳統細密畫的意思,他自己說過:「對傳統的伊斯蘭畫師而言,西方肖像畫的繪畫方式是個極大的挑戰,這與他們傳統的繪畫方式完全不同。基於此,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觀看、繪畫方式,甚至代表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通過個人的研究觀看,另一個通過神之眼觀看世界。後者更像是用精神之眼在讀解世界」

「在我的小說里,這種衝突甚至帶來了兇殺。但是讀者應該發現,我並不相信存在這樣的衝突。在我看來,所有優秀的藝術品都來自不同文化的混合。

「激發我寫作這本書激情的主要是伊斯蘭細密畫。我把我看過的細密畫里不可勝數的細節都放在了小說里。在愛和戰爭背後潛藏的古典伊斯蘭故事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不過今天西方化的大趨勢下,很少有人記得他們了。我的小說是想對這些被遺忘的故事和無數美輪美奐的圖畫致敬。」

作者以很大的篇幅,討論了不同畫家之間的觀念碰撞。第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人們都叫我"蝴蝶"鸛鳥橄欖"這幾段猶為重要,者通過小說人物敘述的故事,探討了關於人類文學藝術的許多重要命題----我們如何繼承藝術,又如何創造藝術,藝術的本質又何在?靈魂與藝術的關係等等,這段文字值得我們反覆閱讀。

然而,小說最後的結局對於細密畫來說卻是悲慘的,沒有人再談起歐洲畫了,就連赫拉特大師們的細密畫傳統也被遺忘,繪畫藝術在奧斯曼帝國一落千丈,人們不敢再描繪人物,而女主人公畢生的心愿-----擁有一幅自己年輕時美麗的肖像也永遠未曾實現過。

美麗的女性謝庫瑞

當然,最讓人心動的還是女主人公謝庫瑞,她是一個多麼美麗聰明又勇敢的女子,完全不同於普通人想像中的穆斯林女性。

她是個年輕的寡婦,還帶著兩個兒子,從未結過婚的男主角竟然矢志要娶這樣一位女子,這在同時代的中國簡直不可想像的,也可以看出伊斯蘭婚姻在這一點上與中國的不同(先知穆聖的妻子就是一位寡婦,她曾在伊斯蘭開創之初起到了重大作用,所以穆斯林並不反對寡婦改嫁,不像中國明清要求婦人必須守節)而男女主人公之間既熱烈又含蓄的情感,每讀幾頁就會讓我會心地微笑一次。
黑之所以卷進事件,願意接受女主角父親的嘮叨和近乎異端的繪畫觀念,其實全在於對女主角的愛,而不在於畫本身----正如整部小說是在借畫象徵世界而已。

在謝庫瑞的父親突然遇害的緊要關頭,她臨危不亂,沉著冷靜地處理了事件,讓自己擺脫了已死亡婚姻的牢籠,得以與男主人公結婚。第231頁里她對即將與她結婚的黑開出的條件,讓人不由得為之而嘆服。

從老畫家被殺,女兒在閃電離婚,又在一天之內改嫁給了男主人公,還要假裝父親還活著同意這門婚事,這樣強烈的戲劇衝突宛如一部故事精彩的商業電影,好看,確實是一部好看的小說。

語言及其他

《我的名字叫紅》採用了多聲部的敘述方式,不同的人物(包括動物,甚至樹、金幣和顏色等等)都各自以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經歷和心情。

在不同敘述聲部轉換時採用的技巧,讓我聯想到了偉大的《一千零一夜》,不同的人講故事,又湊成一個龐大的體系,故事永遠都不會終結,因為人類的想像力永不枯竭。有人認為這種方式可能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但我覺得《我的名字叫紅》的敘述並沒有給我障礙,一般讀者仍然可以流暢易懂地全部看完。

而且,有經驗的讀者對多人敘述也不會陌生,比如芥川龍之介的《莽叢中》(電影《羅生門》)就是這樣一種方式。

作者的語言特別優美,充滿想像力,特別是將非人的事物擬人化時,這種想像力難以抑制地從字裡行間迸發出來。如果說狗、樹、甚至死亡都可以說話的話,那麼顏色恐怕是最難說話的一樣的東西了——「我的名字叫紅」,紅色該如何表述自己呢?

通過作者天才的筆觸,我們看到了語言文字的紅色,看到了了黑色的油墨印在白色的紙張上的紅色,看到了無數個人類靈魂的紅色。

天才的作者是懂得幽默的,而這種充滿智慧的幽默,又遍布著全書每個角落,比如在狗的自述里有一段話頗為精妙:

如果一條狗舔過了一個鍋,那麼這個鍋一定要被丟掉或重新鍍錫,這種謠言顯然是鍍錫匠傳播的,或者很可能,是貓散布的......

中間部分兇殺的那場也極其精彩,受害者在臨死前如哲學家般滔滔不絕地對繪畫藝術的哀悼長達一頁有餘,列舉無數偉大的繪畫內容終將灰飛煙滅,在絕對的絕望之後,兇手舉起了兇器,而受害者在臨死前感到:「

我以為是血,其實是紅色的墨水;我以為他手上的是墨水,但那才是我流個不停的鮮血。」此種感受的描寫極佳。

本書的翻譯總得來說是很流暢的,基本沒有閱讀障礙和嚴重的翻譯腔。唯一微小的暇疵是,有些涉及伊斯蘭教與波斯詩歌的名詞,未能使用傳統慣用的譯名,如"哈乃斐學派"等等,可能是翻譯者不熟悉相關宗教和藝術的學術知識。把波斯統治者譯成沙皇也稍欠妥。

優秀的小說能夠給人以靈感。在閱讀《我的名字叫紅》過程中,無數靈感在我腦子裡飛揚。幾乎每一句作者的精妙之語,都能給我打開一扇隱秘的靈感之門——非常感謝奧爾罕·帕慕克!

這就是作者與讀者的對話,一個偉大的作者既存在於他生活的現實時空,同時也存在於他作品的文字之中。我能夠在文字里發現他的思想,發現他的視角,聆聽許多教誨。從這個角度而言,作者可以在文字中永生。

女主角有一個兒子叫奧爾罕,正好要與作者同名,不但如此,女主角和她的兒子的名字,也與作者的母親和哥哥的名字相同。其實這對母子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說最後才點出原來是她的小兒子講述了整個故事----了不起的奧爾罕!


這本書是我去年一整年讀過最喜歡的一本書。

小說的宣傳上標榜的是:謀殺、三角戀、動人心魄。但作為一個帶有懸疑色彩的推理故事,奧爾罕帕慕克的語言卻是很冷靜的。不習慣這種文字距離感的讀者讀起來會覺得讀不下去味同嚼蠟。有人就笑稱這本書「我的名字叫困」。但如果對東西方文化碰撞,伊斯蘭繪畫,或者文學結構感興趣的話,會覺得超級酣暢淋漓。

這本小說可以從很多方面解讀,情慾和人性,謀殺和死亡,宗教和傳統,但剝開所有這些,小說的內核只有一個「細密畫的困境」。我很少看到小說家以一種繪畫文化作為他的創作激情和作品內核。這也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一點。

「細密畫的困境」指的是奧斯曼細密畫和法蘭克肖像畫以及中國水墨畫的碰撞。

細密畫起源於《古蘭經》的邊飾圖案,是一種用來裝飾書籍的小型繪畫。傳統伊斯蘭宗教對於圖像更為嚴厲,制像是犯法的。可藝術本身並不會因此壓制,伊斯蘭畫師們在手抄本上創作出的最美輪美奐的書法和花邊。而後來隨著宗教的分化,波斯、貼木兒帝國、印度的莫卧兒、還有奧斯曼土耳其,允許畫出了宗教以外的人物和故事。細密畫是沒有使用縮短法的繪畫,它描述的不是所見的世界,而是精神的世界。

細密畫的畫匠們從小在畫坊當學徒,靠幾十年如一日的臨摹、重複前輩的經典作品來維繫傳統,同時達到大師地位。

而法蘭克繪畫,就是當時的歐洲繪畫,已經進入了文藝復興的晚期。距離馬薩喬的三位一體已經過了一百五十年,經過喬托的改進,三傑的提升,透視法已經高度成熟。西方人為此非常驕傲,透視法不僅僅是真實世界的描述,也被看做希臘人文主義的復興,人性的解放,所謂「形體就是意義,物質就是精神」。肖像畫在權貴之間極為普及,或是炫耀財富和封地,或是記錄形體和容貌,肖像畫給了人們一種彷彿可以永生的信念。

而中國當時已是明朝,書中的畫師看到或理解的中國畫來源於布哈拉,也就是現在斯坦那一帶,按書中的描寫,應該是宋元山水畫。畫師們從中感受到了中國畫特有的,水墨的意境,細節忠實和詩意追求。「捲曲的雲朵繚繞著層巒疊嶂,延綿不絕。我想這幅畫,是畫家看著這個世界,卻把他描繪成另一個世界。」

早春圖

萬壑松山圖

書中黑去請教奧斯曼大師,怎樣才是優秀的細密畫畫匠,奧斯曼大師說你要問他們三個問題。而這三個問題正是細密畫的精髓。

1.風格與簽名
蝴蝶的第一次出場伴隨著三個關於細密畫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證明『風格』是瑕疵,第二個故事表示一幅完美的圖畫不需要簽名;而第三個故事則結合了第一個與第二個故事的主旨,說明『簽名』與『風格』只不過是畫家對於瑕疵作品愚蠢而無恥的沾沾自喜,除此別無選擇。」

傳統的細密畫畫師,重複著之前流傳下來的畫法,不應當有個人的繪畫風格,不應該想要與眾不同。真正高超的畫師,不應留下任何身份的痕迹。任何的可識別的簽名都是破綻。「擁有個人風格的人是撒旦」


2.繪畫與時間
鸛鳥的三個故事寓意著

其一,有關宣禮塔樓的第一則故事顯示出,無論一位細密畫家多麼有才華,畫出『完美』圖畫的卻是時間。『其二』,關於後宮和圖書館的第二則故事,說明超越時間的惟一途徑就是技巧和繪畫。至於其三,關於一百一十九歲細密畫家的第三則故事,結合了『其一』與『其二』,離開了完美的生活和完美的繪畫,時間就會結束,就會死亡。

細密畫的傳統是追尋永恆。畫師們通過模仿前輩大師的記憶,以同樣的手段來描述世界,彷彿世間不存在,來達到時間的靜止。

3.失明與記憶
橄欖的故事講述著

「當失明細密畫家的記憶到達安拉身邊時,那裡是絕對的寂靜、幸福的黑暗,以及一張白紙的永恆無限。」
「失明是幸福的境界,那裡不受魔鬼與罪惡的侵擾。」

書的扉頁上寫著「盲人與盲人不相等」,這句話是古蘭經中的話,失明被看做是永恆的境界,拋棄對人眼中的視覺世界,而選擇真主眼中的宗教世界。


細密畫在我們現在以西方藝術發展出的藝術史中筆墨很少,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它的了解更是寥寥。

(先寫到這,後面還會寫詳細寫細密畫受到衝擊後書中人物不同的反應,會用我們國家20世紀的中國畫類比,帕慕克對於細密畫和歐洲繪畫的看法,還有我自己的傾向。)這幾天在愛爾蘭旅遊,這個回答好大一部分都是在公交上手機打的,排版不好,見諒。


這本書你可以讀薄,也可以讀厚。關鍵看你怎麼讀。
帕慕克的書歷史性和文化性很強。首先你得讀過《古蘭經》和《一千零一夜》,這是最基礎的伊斯蘭文化讀本了。卷首三句話,包括「盲人和非盲人不對等」都是出自古蘭經。
其次,你得接受後現代的表現方式,其實帕慕克的手法不是很極端了,相對通俗化了,看看他書的銷量就是知道了。
故事真的很迷人,故事中的故事也是很精彩的。這樣一下子你就會越讀越厚。
這本書不建議讀薄。因為其中的文化積澱太深厚了,參見《別樣的色彩》《伊斯坦布爾》兩本帕慕克自傳性質的書。他對伊斯坦布爾的理解不僅僅是自身理解,也有歷史人物對伊斯坦布爾的理解,比如奈保爾,還有整個奧斯曼民族現代化磨難中的追憶往昔輝煌雄風的理解。可謂五味雜陳。
有能力的可以買附圖的《我的名字叫紅》,那麼你就需要了解細密畫,不僅如此,你還得了解西洋美術,以及我們大中華水墨畫,這些在書中不止一次提到和對比。(在帕慕克書中關於中國畫的描寫都帶有崇拜和瞻仰的敬意。古人很牛啊。)所以你只會越讀越厚。
這也是了解我們自身的一本書。中國如同土耳其一樣處於現代化進程中,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你看看我們的文化都TM成了什麼樣。年輕人誰還過三大節日,只會在端午節被韓國人搶佔後滿腹牢騷。聖誕節情人節大行其道。傳統與現代,或者說東方和西方處於相當關鍵的對比中,對於我們來說,如果處理不好,很可能像目前土耳其一樣,不僅沒學到西方精華,反而在喪失本民族燦爛文化過程中一發不可收拾。這是十分悲劇性質的。也就是說我們非常需要保護自己的民族性。
本書關於這些問題的思考非常深刻。其實帕慕克所以的書都極為明顯的關注文化衝突問題。強烈推薦《伊斯坦布爾》,散文文風。本來這一本書就可以獲05年諾獎了,但因為國內被判刑了,諾獎評委會推遲一年給他頒獎了,獎了《我的名字叫紅》。


反覆看了很多遍
視角的不斷跳躍 不同的第一人稱描述 構成了一個恢弘的故事畫卷
東方與西方 細密畫家的藝術 不同藝術乃至不同人生觀的衝擊 都能給以很大的震撼
引起的兇殺案 美麗的女主角 各個元素都表現地很好
整部書很有畫面感 也能夠更加了解伊斯蘭文化吧
讀完真的很震撼啊 一本願意反覆讀的書


我們平時比較少有機會接觸伊斯蘭文化,作者是一個地道的伊斯蘭人,《我的名字叫紅》這本書以及作者的其他文學作品無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斷面,使我們從書中讀到一個獨特的文化,以及這個文化下的人們怎麼做怎麼想的。了解一種文明也是一個有趣的過程~


看到四分之一放棄了,因為文化背景的原因有點晦澀,不敢亂評價。。建議大家讀帕慕克的另一本《伊斯坦布爾》,是他的自傳性作品,我讀過幾章,很棒,讀完之後再讀紅可能會順暢一些。


一本書頂很多本。他是學者型作家,字裡行間總有些春秋筆法的樣子,文風又難得的不裝。

有些厚重感真的不是大地河流祖國母親什麼的能矯情出來的。同樣講歷史的諾獎書,你再看看莫言。書卷氣和泥土氣區分不要太明顯。

客觀講,書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我更喜歡扎紮實實的厚重。坐穿冷板凳磨細節,挺沉,挺耐看。

而且。他得諾獎之後還敢出書。還他么一本比一本好。到底是學者型,底氣就是足。


搬過陸建德老師的文章來 意識形態的顏色——評《我的名字叫紅》(下)--《書城》2007年06期
看過書後再看文章,理解了很多


外國文學,諾獎標籤,晦澀而具有異域色彩。
其實這本書應該這麼評價買還是不買:如果你國外小說看的多,那這本很精彩,如果你打算用這本當做外國小說的入門,那麼它會積灰。
個人見解。


今年讀的最好的一部作品!絕對的大師級人物!這本書就彷彿一本土耳其人內心的哲學書。其中不斷變化的敘述,也就是代表各個階層和人內心的聲音,他們彷彿在直接對你說出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哲學,因而其中會涉及,關於金錢,藝術,人生,愛情等等題材豐富而複雜。
然而不斷變化的敘述角度,和人物的不停切換的這種方式,在成就上述內容後,又反過來否定上述內容。他用這種結構來告訴我們人類內心精神的多樣與不同,卻又用各章人物的猜測來傳達一種「每個人都無法正確的揣測另一個人的思想,即大家都在否定,我以為的他,其實也就是,我的一切行動,劇烈的厭惡,心情的波動,甚至殺人的動機,其實都只是出自,我的臆想,一個虛無飄渺的臆想,也就是說,我們,都在不停的否定著自己。厭惡著自己,自己因為自己而痛苦,煩惱。但卻殺了別人。
然而這還不是結束,在我們以為逐漸看懂了帕慕克所要表達的內容後,在最後一章,他卻又講整個故事套在另一個虛擬人物下,也就是,這本書,其實也是故事中的人寫的書。因而,我們得到的理論又再一次受到動搖,我們甚至實際上能不能夠得知,殺手到底是誰?不能,再通過別人的視角看世界後,或者通過歷史的敘述看世界,我們便已經失去了真相。因而一切都是虛無。又或者,一切都是存在,虛無只是這位故事中作者的意願。


為我打開了一扇了解伊斯蘭文化的大門


高一時候聽了對床姑娘的推薦,買了《我的名字叫紅》,硬著頭皮看下去,基本上看完三十頁複習一遍,很艱難地看完了,記住了梗概,那三個關於風格和簽名的故事,以及一些句子,譬如「時間久了,嫉妒會和顏料一樣成為細密畫家生命里的一部分」「只要愛人的臉仍在心中,世界就還是你的家」,還有對伊斯坦布爾街道濃濃呼愁感的描寫,宗教的部分基本跳過去,太晦澀了。

大二的時候又看了一遍,同時看了《黑書》,對帕慕克式的多角度描寫膜拜地五體投地,作者似乎選了一個很小的點展開寫整個伊斯蘭世界,文化衝突,世俗與宗教,生活與藝術,講故事收放自如。《黑書》的主題也有些相似,自我與他人,伊斯蘭文化面對西方文化的碰撞等等,但我依然理解得很有限。

如今研二,我還是對政治一知半解,不知道混亂的中東怎麼辦,伊斯蘭世界何去何從。希望中東經濟穩定,教育有保證,大概腦殘ISIS就不至於這麼猖獗了。。伊斯蘭文化里有很多迷人美好的東西,古蘭經里也有很可怕的教條,對同一種宗教教義的解釋有很多種,譬如美國底層華人基督教會講的和教皇說出的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完全和教育水平成正比啊。。最近兩天土耳其又政變了,,希望帕慕克大大(是不是在哥大教書啊)一切都好


原來是因為朋友一句【視角太雜亂簡直看不下去】產生了對這本書的興趣,買來看。
昨天剛剛看完。
私以為,是一部文學性宗教性都很強的書。可能有些涉及文化差異的問題不是理解的很透徹,有些句子和名詞也需要查找一些資料輔助理解,但是總體來說這些對閱讀的影響還是有限的。
千萬千萬,不要把它當做一本懸疑小說或是愛情小說來讀,不要單純為了裝逼大意翻完這本諾貝爾獎作品,也不要在還沒翻開之前就做著艱澀難懂啃都不好啃的準備,畢竟,認認真真的讀下來,會是一次很好的體驗。

雖然,到了後來,看到大段大段關於宗教的文字會有些頭大,但或許恰是這些想讓人跳過的才是它的精髓。至少於我,對於宗教的看法會全面深入很多,也會由衷的被信仰這個東西震撼到。

再有就是這本書聞名的十幾個敘述視角了,神奇的,並不會讓我聽別人抱怨的混亂的感覺。讀到後半本,幾乎已經可以在讀這一章的時候,推測到作者下一章的敘述視角,作者之用心與讀者之別有用心這種跨時空的交流非常微妙,也完全可以展現出一個大家的敘述風度與力度拿捏的適當。

總的來說,一次很好的學習體驗,一本很好的書。


大學時期從一本旅遊雜誌上看土耳其的風土人情,偶爾了解到奧爾罕帕慕克。後來接二連三地讀了他的小說,近乎痴迷,其中《我的名字叫紅》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其故事性強,很吸引人,也有些宗教性太強晦澀難懂引經據典的部分,有底蘊。特別是其運用第一人稱敘事,很獨到。後來看了夏目漱石的《我是貓》,以貓為第一人稱來敘事,從一隻貓的視角來諷刺這個社會,很好看,這種第一人稱敘事的文體太有魅力了。


看完這本書很久以後,在一座伊斯蘭博物館看到了細密畫,然後想到了這本書,一瞬間很震撼。

我不能說我讀懂了這本書,但確實在那一瞬間我覺得我看懂了那些畫。


如果你想像力豐富,我建議你看這一本書。這本書想像力詭奇,是一部畫卷一般的書。畫面感非常強,故事性很奇特。


精密如細密畫 正因為如此全書很詰屈聱牙 很晦澀 附註:了解伊斯蘭文化會幫助理解


小學六年紀翻了一下《我的名字叫紅》只知道標題有趣,而後到高三將它再次看完發現一知半解,很多名詞看完都要去網路搜索一下。現在在看《伊斯坦布爾》更能夠接受一些,帕慕克的故事寫得很好,欣賞中。


畫面感很強,感覺像是在看電影,尤其在以第一人稱描述時,使人有很強的代入感。故事本身也精彩,雖然有關文化的話題感覺有些冗長晦澀,但是文化的衝突還是很容易看出來的。而且他特有的憂鬱也能從他對人物和場景上的描述里感受到。整體很不錯,而且越看越好看。


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入手的書。


推薦閱讀:

為何《九故事》在國內只有一個翻譯版本?
如何理解王爾德的「生活模仿藝術」?
王爾德《快樂王子》中寫到燕子和蘆葦的愛情的用意是什麼?
關於19-20世紀世界文學,有什麼值得一看的紀錄片或介紹的視頻?
如何評價法國作家,「新小說」流派的創始人,阿蘭·羅布-格里耶?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諾貝爾文學獎 | 奧爾罕·帕慕克OrhanPamuk | 我的名字叫紅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