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哪些現代用語是來自佛語的?

類似於「剎那」 「大千世界」「涅槃」「無常」「無我」「七情六慾」「在劫難逃」「忍辱」這樣的。


苦逼

  痛苦,煩惱。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華手經》卷六:「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樂法故,見諸眾生煩惱苦逼,起大慈悲,教化令住善法因緣,漸得解脫。」南朝梁僧佑《釋迦譜》卷二《釋迦從弟阿那律跋提出家緣記》:「夫苦逼不生,是謂至樂。林下之唱,豈外適哉。」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一八:「然我父王,見我舍家,聞道出家,大生苦逼。」


紅塵,執著,涅槃,六根,大千世界


宇宙。

古人以前只說「天下」,「宇宙」是來自佛學中的概念。詳見王力先生漢語史稿。


因果


常用佛教名詞英語翻譯
究竟菩提心 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覺醒、見到現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 Amrta (藏文dut tsi): 一種加持物,能幫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複元。
阿羅漢 Arhat (藏文Dra Chompa):已凈除煩惱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們是完全了悟的聲聞或獨覺(或稱緣覺)聖者。
觀音菩薩 AvalOkiteSVara (藏文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廣為修持的本尊,因此被尊為西藏之怙佑者。觀音菩薩的心咒是「嗡嘛呢貝美吽」,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陰 (藏文Bardo):字義為「介於兩者之間」。中陰總共有六種,一般指的是介於死亡及再度受生之間的狀態。
菩提心 Bodhi Citta (藏文Chang Chup Sem):義為「開悟或證悟之心」。
菩薩Bodhi SattVa (藏文Chang Chup Sem Pa):義為「展現證悟心者」,亦指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脫離輪迴苦海,而誓願修持以菩提心為基礎的大乘法門及六波羅蜜的修行者。
菩薩戒 Bodhi SattVa Vow (藏文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為了引領一切眾生皆成就佛果而誓願修行並領受的戒。
佛性 Buddha Nature (梵文tathagatagarbha,藏文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稱為「如來藏」:是一切眾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開悟就是佛性的彰顯,因此,佛性往往被稱為佛的本質,或開悟的本質。
釋迦牟尼佛 Buddha Sakyamuni (藏文Shakya Tubpa):往往又稱為瞿曇佛(Gautama Buddha),指賢劫千佛當中最近出世、住於西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間的佛。
法道 Buddhist Path (藏文lam):得到正覺或證悟的過程,亦指修行的三種邏輯次第;根、道、果「」中的道。
圓滿次第 Completion Stage (藏文dzo 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圓滿次第是密續禪修的方法,在這個階段,行者由於體內氣脈及能量的變化而得到大樂、明性及無念的覺受。
依因緣而存在 Conditioned Existence (梵文SamSara,藏文Kor Wa):即輪迴的現象。
勇父 Daka (藏文ba wo):相對於空行母之男性,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士。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空行母 Dakini (藏文khan dro):已經全然開悟而且證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經得到此種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禪修本尊證悟心的非人道化身。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 (藏文Cherim):在金剛乘,禪修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階段,本尊的觀想逐步建立並持續下去。
法、佛法 Dharma (藏文Cho): 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導我們修正言行的方法與修持成佛的法門 (即佛法)。。
法性 Dharmata (藏文Cho Nyi):義為「如是」、「事物之真實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法性是完全開悟者所見到的現象,沒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
現象的真實本性,亦稱為「如如自性」、「事物之真實本性」或「事物之本然自性」。
法身dharmakaya 又稱為「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陀的全然證悟身或圓融智慧身,是超越形相的真知智慧,顯現於報身及化身。
法 輪Dharma Chakra (藏文Cho Chi Khor Lo):佛陀的法教可分為三種層次: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分別在三次轉動法 輪時所傳授。
法界 dharmadhatu(藏文Cho yings):一切現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無始亦無終。
證道歌 Doha(藏文gur):金剛乘行者隨順覺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八有暇、八種自由 Eight Freedoms (梵文Astaksana,藏文Tel Wa Gye):未生於地獄道、未生於餓鬼道、末生於畜生道、末生於長壽之道、末生於不利修持佛法之地、末生於無正法或持邪見之地、末生於無佛出世的世界、末生為心智不全之人等無暇或難以修持佛法的狀況。又稱為「離八難」。
八知識障 Eight Intellectual Complcations:沒有八種知識造作就是沒有始見、終見、斷見、常見、去見、來見、離見及無離見。
空性 Emptiness (梵文sunyata 藏文tongpanyi):佛陀在二轉法 輪時開示道:外在現象及內在現象或「我」的觀念,皆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
五無間、五逆 Five Actions of immediate result:五種導致即身墮入無間地獄的極其嚴重之惡行: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亦稱為五無間罪業或五逆罪。
五毒 Five Poisons (梵文klesas,藏文nyon mong):即煩惱障或心識障: 相對於知識障。煩惱障主要可分為三種或五種。所謂約三毒是指: 貪、瞋、癡:五毒則指三毒加上慢及疑(嫉)。
四不共加行 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四不共加行包括十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皈依大禮拜、清凈業障金剛薩心咒、獻曼達及上師相應法之祈請文
四種極端或四偏 Four Extremes (梵文CatuSkoti,藏文mu bzhi):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性 , 即常見 ; 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性 , 即斷見 ; 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 即常見 ; 相信事物超乎存在及不存在
四加行 Four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藏文Ngon dro):在金剛乘中,行者通常由四加行契入法道。一般所謂的「四加行」
包括「四共加行」(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及「四不共加行」(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四無量心 Four Immeasurables (藏文 tsam med pa): 無量有四,慈、悲、喜、舍;
慈,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
悲,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
喜,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
舍, 願一切眾生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舍。
四共加行 Four 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藏文tn mong gi ngon dro Shi): 將心轉向佛法的四種禪修或思惟,包括觀修或反覆深思 「觀人生難得」、「觀死無常」、「觀業報因果」、「觀輪迴過失」,以培養堅定的修道心。如三年關前的三個月作此觀想,或者修大手印前四年空觀禪修的第一年作此觀修。四共加行是大手印的基礎法門。亦稱為「轉心四思惟」或「轉心四法」、「四正觀」。
四聖諦 Four Noble Truths(藏文pakpay den pa Shi ): 佛陀以在印度鹿野苑(撒拉那,Saranath)開示四聖諦而開始轉**。苦諦、集諦、滅諦及道諦是佛教小乘的基礎思惟。
轉心四思惟 Four Thoughts That Turn The Mind (藏文lo dok nam shi):即四加行的基礎思惟。
岡波巴大師 Gampopa (l079-1153 A.D):藏傳佛教噶舉派的主要傳承持有者。著有《解脫莊嚴寶論 (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
上師瑜伽 Guru Yoga:四不共加行的第四加行,對上師的虔敬心。
小乘 Hinayana (藏文tek pa chung wa):字義為「較小之車乘」,指佛陀初轉**時所傳授的法教,強?#123;仔細檢視自心及其迷惑。又稱為上座門徒,即上座部,之道 (Theravadin path)。
餓鬼 Hungry Ghosts (梵文preta,藏文yidak):永遠在饑、渴之中的眾生,生於輪迴六道中的餓鬼道。
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 (藏文ten drel): 相互依存的理論指出,一切現象皆是空性的,也就是說,一切事物的顯現都是相互依存,互有關聯,並系決於彼此,而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事物的顯現主要有十二種緣起,稱為十二因緣。
阿修羅 Jealous Gods (梵文asura,藏文lha ma yin):嫉妒心極強之眾生,因有染污的善業而生於上三道中的阿修羅道。或稱為半神。
圓滿智慧 Jnana(藏文ye she):乃原始的明覺,也是開悟(自心本性不再受到障蔽)時所顯現的智慧。梵文之發音為「佳那」。
噶舉派(藏文kagyu):西藏佛教的四大派之一,由馬爾巴大譯師所創始,以大寶法王 (噶瑪巴)為至高的導師。藏傳佛教其他三大派為:寧瑪 – 紅教、薩迦 – 花教及格魯– 黃教。
劫 Kalpa (藏文yuga):數百萬年之長的時間單元,是「劫撥」的簡稱。
業、業報因果 Karma (藏文lay):字義為「行為」,亦指宇宙之因果定律:善行(善因)必導致善果,惡行(惡因)必導致惡果:善果必出自善因,惡果必出自惡因。
三身 Kayas,three(藏文ku sum):佛有三身:化身、報身、法身。
煩惱障 Klesa (藏文nyon mong pa):有情的痛苦,通常又稱「defilement」染污。煩惱障可分為三毒:貪(貪戀、貪慾、貪執)、瞋(瞋恨、瞋恚、瞋怒)、癡(愚癡、迷惑、嫌惡); 亦可分為五毒:貪、瞋、癡、慢(傲慢)、嫉(嫉妒)。
固速魯 Kusulu:修習佛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研讀佛教經典:另外一種是直接禪修,研讀的功夫較少,這就是「固速魯


妖魔 宿命 真諦 覺悟 金剛 信手拈來 醍醐灌頂


天花亂墜 也是吧


無事不登三寶殿,皆大歡喜,花花世界
還有一個比較厲害的「心心相印」,出自《黃櫱傳心法要》:「迦葉以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還有很多,佛教對中華文明影響還是不小的


可參閱趙朴初的《俗語佛源》。


色相——及一系列衍生詞,如美色,女色,秀色可餐之「色」說的全是佛教中的「色」而非顏色之色;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八大菜系中除了魯菜之外都在中國的南方?
中國幾本主要文化雜誌各有什麼特色?
祠堂面前為什麼有池塘?
如何理解王陽明在台灣很受推崇,在大陸則不大被重視?
促使你堅持練習劍道的原因或者動力是什麼?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