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免費時代即將終結,你怎麼看?同意嗎?

http://tech.sina.com.cn/i/2011-01-08/18015073516.shtml

看了這篇文章有所感觸,我們是被免費餵飽的一代,部分人對於付費在觀望,有些慢慢開始接受,有些保持斥責的態度,電子書不再免費了、文檔不再免費了、電影電視劇不再免費了,app store。。娛樂不再免費了,免費時代真的會走向終結嗎


免費可能更貴,這話是對的。但免費時代終結,則是另一個話題。有一些免費,原本就不該發生,比如把別人的東西拿來免費,是一種強盜邏輯。

但是,免費本身就是一種商業模式,是一種價值置換或價值轉移模式。Google永遠都不會為每次搜索向你收費,豆瓣永遠都不會為寫篇書評而向你收費,你去新浪看新聞那是抬舉新浪,它敢向你收費?大量的網站會花錢買用戶,卻不會向用戶收取註冊費。免費會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

至於不能再免費下載高清電影,不能再免費在百度文庫讀小說,這個原本就該如此,沒有了也不代表免費時代終結。也許有一天,小說作者通過免費分享小說,可以獲得更大的商業價值,他們就會回來,自己免費。我相信會有這一天。


設備可以免費,內容和服務應該收費,我們卻往往背道而馳,覺得我已經消費了終端,看盜版是理所當然。


免費只是一個噱頭。收費了才能真正要求它好好服務,否則,憑什麼?


資本主義不倒,免費就只可能曇花一現。網際網路還很年輕,過去十幾年是一個特別的時期。我很珍惜這段時間,但我非常樂於看到免費時代終結。


終於看到有人這麼說了。@吳江川 的回答,其實裡面有個問題。
如果一個產品社會價值總量固定,如果有無數的人購買,那每個人支付的成本趨近為0(極限趨近為0),可認為是免費。無限大量×無限小量趨近一個常量。但事實上用戶是一個有限數量(即便全球人口近70億,也不是一個無限大量),也就是有限量×無限小量趨近為0,得出這個產品的社會價值總量為0。這與前面的假設是矛盾的。大多數人只看到前一個過程,而忽視後一個過程,所以認為免費在經濟學上也有其合理因素。
免費最終是要尋求轉移支付的,我郵箱免費、視頻免費,但我要靠廣告轉移支付這一費用。如果郵箱、視頻等服務的成本超出廣告轉移支付費用,在經營上就是一種如不熬出的狀態,這不是一種經營常態。雖然目前互聯網服務大多是免費的,但通過廣告轉移支付遠遠不能滿足其消耗的成本。免費的基礎是轉移支付,如果廣告不能滿足,這部分額外支付又是哪裡來的?其實真正轉移支付的大頭是,各種類型的投資。這是支撐整個互聯網免費的基礎。不過投資不是做善事,最終要盈利,所以轉移支付隨著資本不停的「倒手」。創業者轉移給天使,天使轉移給VC,VC通過IPO轉移到公眾。由於這種入不熬出的經營不能成為一種常態,總有一個天會發生資金斷裂。如果這種情況的規模比較大的話,就是造成經濟危機,由社會所有人去承擔。所以不健康的免費模式,最終會讓公眾為此買單。而資本的參與,會放大這種現象。
我們總說做大後賣廣告,但廣告商可以為整個互聯網免費買單嗎?如果不能,那麼免費模式就不能為繼,還是會走向收費。但現在各種互聯網公司的卡位行為會推遲這一轉變,所以要麼大家接受一種付費模式持續下去,要麼就拖到不能再拖公司完蛋。


免費的終結的好處:

①有利於原創作者的創新

②有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

③有利於互聯網良性發展

④保障了各方的利益,有效的促進人類的進步

總結:免費時代的終結,是社會的進步,有利於促進人類的進步


分享和自由是互聯網的核心精神之一,而藉助技術驅動的社交應用的高互動性能,又催生出大批自發的內容生產者。內容的發明或生產不僅僅是金錢利益驅動的,還可能關涉到個人榮譽、興趣、長遠價值或自我訓練等原因。

從嚴格的字面意義上來看,互聯網的免費時代是否特指「大量內容被侵權,所有產品都被免費"的無序時代?若是,那麼隨著產業鏈的逐步成熟,法律的完善,它遲早會退出歷史舞台。

但免費模式本身,會永遠地發展下去,甚至會因為技術的革新而變得更加簡便,並易於分享。還是那個原因,」內容或生產不僅僅是金錢利益驅動的。「


很多人說免費的產品用戶體驗更好,因為用戶可以用較低的成本進行自由選擇,而那些體驗做得好的最後才能存活。但事實並非如此。拿我們經常使用的SNS產品來說,如何把流量變現?最直接的方法顯然還是廣告,但廣告天生就和體驗相矛盾。當隨著用戶數量增加,產品開始加入廣告的時候,用戶體驗還會那麼好嗎?這就是免費模式背後的一個槽點。

除了這個,隱私也是一個大問題。尤其在俺們天朝,別看搜索和SNS都不要錢,但其實你無形中交出了你的隱私信息,你的喜好,你所在的地點,你的好友關係......都被巨頭們拿去作賺錢的資本。可怕的是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還有壟斷。靠著免費觀念的深入人心,渠道廣,用戶多的產品很容易吃掉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剩下那些創業者做的小產品則要為一點點市場爭得頭破血流,真叫一個慘吶!

那如果互聯網不再免費,會怎樣呢?

從用戶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享受到體驗更好的產品,獲取到更加精緻的內容,可以和那些亂七八糟的廣告和營銷說再見。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做產品可以更加靠質量而不是數量取勝,對特定用戶群精耕細作的小產品完全可以不懼巨頭。除此之外,出版和音樂這些和知識產權緊密相關的產業也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得更大的空間。

羊毛終究是出在羊身上的,我們現在的所謂「免費」,未必是真正的免費。我很期待互聯網收費模式的普遍化,那意味著更好的用戶體驗,更多元化的服務。只是在我大天朝目測還得慢慢等啊。


收費好啊,收費符合我的人生觀「花錢買不折騰」。


這篇文章邏輯不通,說服力不夠。我看完後不知道為何免費就危險,就導致一家獨大,同時我也看不出為何免費就失去了信用,也不明白用戶遷移成本低如何就成為一個罪狀了!因此,我不能認同文章中的結論。

我個人的判斷是:互聯網的魅力就在於低成本,免費永遠不會結束;收費和免費之間的博弈結果是公平,不會一方獨存!


付費,免費只是商業模式的不同罷了,Google走免費也不錯,微軟,蘋果走付費也不差。從蘋果看,用戶還是願意為優質服務和驚喜體驗付費的。移動互聯會是一塊大蛋糕,但是,倒不是收的費貴,而是收費的成本高。如果收費過程很簡單的話,將會發展的更快。但是目前還真沒有一個稍微哪怕好一點點的移動支付。。


免費只是商業模式之一。所謂互聯網上免費的少了,不如說是互聯網上其他商業模式多了。這是市場規模擴大、產業走向成熟的必然。從產業角度來說,是好事。


中國的免費並不是本質的免費,只是從一點吸引人氣轉化為另一種產品的盈利。基本服務是免費的,附加值是收費的。


互聯網免費時代將長期存在。

以下是非專業人士的斷章取義,歡迎更正:
西方經濟學講,價格是商品的邊際成本(百度百科解釋: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到總成本的增量)。
通俗點說,比如設計和生產了一個新杯子,只賣給了一個人,那他要承擔設計和生產的所有費用,比較貴;如果生產並賣給了一萬人,就成了規模經濟,每個人承擔的價格就比較便宜;如果賣出了百萬個,杯子就可以非常非常便宜...
所以,對互聯網產品來說,只要用戶達到一定的「海量」,邊際成本就基本為0。這是免費存在的基礎。

主體服務免費,當然要從其他地方獲得收入,比如廣告、增值服務等。增值服務其實就是相對非海量的個性服務。

所以,如果互聯網能保證海量用戶,就永遠有免費產品。


互聯網的免費模式在我看來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就我個人感覺來說,現在想在網上下一部最新上映的電影是越來越難了,各大視頻網站都開始走上正版化之路,很多高校的免費電影網站也相繼關閉,免費時代結束是趨勢。
我很支持付費服務。舉個例子,我想看某本書,網上的免費電子書做的很爛,沒有統一格式,無法支持不同閱讀平台,我寧願花錢買一個高質量的閱讀體驗。
走上付費之路後,網路產品供應商一定會注重產品的質量,這樣大家便花少量的錢享受到高質量的產品體驗。


從一開始對QQ的收費深惡痛絕到現在會樂意去償試各種收費產品,接受各種收費服務,我覺得這一路的變化是對不斷深化的電子商務的越來越深刻的認知。當然花在接受的時間不算長,這跟自已是從事互聯網行業有關。但我也樂意看到收費產品越來越被不同層次的網民所接受。希望互聯網產品不斷優化的同時收費產品不斷被接受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免費帶來自由,自由捍衛免費!
互聯網的免費時代才剛剛開始發展,何談終結。互聯網上的免費資源越來越多,而且大多數免費資源的重要程度甚至可以說是人類現代文明的基石。你可以在網路上獲取到從登月航天到核武製造的所有知識,而且這些只知識都是免費的。如果互聯網的免費時代真的終結,說明人類文明已經被壟斷控制,那將是歷史最黑暗的時刻。幸好互聯網上的自由戰士們永遠不會讓這事發生!
海盜黨們依舊會為自由的互聯網而戰。


免費不等於不付費,很多人都有免費=不付費的誤區。推薦克里斯 安德斯的《免費》,裡面對於免費有很深入的探討,不可盡信,但是對於今天中國互聯網有參考的價值。


上海的秋風剛起,我們討論著這個冬天會不會沒那麼冷,沒想到創業圈的資本寒冬就突然降臨,投資者理性了也好,經濟環境不好也罷,這個冬天實實在在地來了。但是對於中國的創業圈,這個冬天來得剛剛好,沒有太早,壓抑住那些萌芽階段的好公司,也沒有太晚,讓泡沫在夏天的膨脹中集體破滅。

這個冬天的直接影響很顯然,靠譜的公司估值更趨於理性,融到的錢更明確怎麼花,而不靠譜的公司就儘早凍死,早死早超生,少做不該有的夢,也許對誰都不是一件壞事。

融資的理性,直接影響的就是狂熱燒錢的行為變少了,除了正常的部分產品的首單免費和促銷優惠,那些長時間賠錢賺吆喝的動作明顯減少了。與此同時,互聯網消費者的心態悄然改變,從貪便宜到真正認識到互聯網產品的價值本身,而這也許就是中國互聯網收費時代的開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之前的互聯網創業企業那麼熱衷於燒錢,除了行業的惡意競爭還有什麼更本質的東西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一個自己的故事,前段時間我突然很崇拜李光耀,於是想找一本《李光耀傳》看,網上找了很久都沒有免費的電子書,於是找到一個app,書的原價是2塊錢,但是我依然不能接受要在互聯網花錢看書的事實。做了半小時的任務,最後獲得2個閱讀幣,換了書。找到答案了吧,中國人的互聯網付費習慣太差了,追根溯源,應該還是mp3隨便下,office、windows各種破解版隨便用的那個時代慣出來的毛病。本來知識產權意識薄弱的中國人,寧願花2塊錢買個包子也不願意去買一本書。

所以互聯網免費倒貼的做法,除了競爭,更是互聯網企業對全體中國消費者的一次可悲的集體妥協。也沒有企業家願意冒天下之大不諱,站出來說,我要收費,還記得當年傳聞滿天飛「微信要收費」的謠言嗎,用戶強硬地集體表態你敢收費,我就敢不用。而其他競品和資本都虎視眈眈等著接盤。雖然微信的商業模式肯定不在向所有用戶收費,但是用戶的這種架勢完全是一種狐假虎威。

寒冬的到來,反而讓企業意識到,沒有了資本的支撐,對消費者的無限制的妥協只能一起等死,以前有句話「收費是找死,免費是等死」,但是如果大家一起找死,也許局面也就不一樣了。因為這種集體意識是可以逼宮消費者的,告訴他們我們免費給你們打工的時代結束了。而事實上國人的這種消費意識確實正在悄然改變,蘋果的app store那麼多1元app就是付費意識的啟蒙,貴不貴是一回事,你有沒有綁定銀行卡完成支付行為,又是另一回事了。按照以前的套路來說,總有企業會做免費去接盤。但是這個冬天的另一個轉變在於,投資機構不再是「人傻錢多速來」的節奏了,燒錢接盤的事情他們也不幹了。想想以前的融資多不靠譜,企業拿天使的錢去燒,算下來每燒一個客戶的成本是50元,但是對於A輪融資,一個新客戶可以提高80元估值。二話不說,不問對不對,燒!仔細想來,這裡面也是商業模式啊,拿天使的錢去賺A輪的錢,拿A輪的錢去賺B輪的錢,可這個錢終歸有個頭。這樣的企業,在行業里只能充當攪屎棍,而不是真正的競爭者。如今冬天的到來,機構也學聰明了,它們會看數據的真正價值,不再簡單的看註冊量,活躍度,而是更多的用量,黏度去考量產品本身的價值,這也是現在這個狀態下,機構也更佳務實的地方,數據的關注點放到產品本身,而不是只看運營數據。機構驅動錢,錢驅動企業,如果機構務實,企業自然也會更佳務實。

既然互聯網收費時代來了,那麼另一個問題來了,我們的商業模式到底是怎麼樣了,收費該怎麼收。還記得那句流傳甚廣的「羊毛出在豬身上」嗎,這麼扯淡的一句話竟然在互聯網圈子裡被奉為金句,流傳可以理解,這句話本身帶有一些獵奇的感覺,這個吐槽年代不明真相的群眾自然會傳播。可是,我們真的去看看有哪些出在豬身上的商業模式被證明成功呢,在我的概念中只有廣告,別無其它。你看看阿里,是不是商家買模版、買只通車、買鑽在,大把送錢。你看看騰訊,遊戲是主要盈利手段,和那些綠鑽、藍鑽什麼鑽的會員機制,哪個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因為這裡面有個悖論,如果你的錢跟豬收,而你的產品為羊服務,你的產品走向到底更偏向誰,這時候豬和羊產生分歧的時候,你到底幫誰,如果你幫羊,豬會不開心,你當然要討好財神爺。如果你幫豬,羊會不開心走掉,然後豬發現羊走了,那他也走了。別說這事不會發生,當我看到優酷70秒的廣告的時候,我就有種關掉視頻的衝動。所以優酷也得買會員,做各種其他嘗試,最後這個錢收到用戶頭上,就對了,而他要專註的就是把產品真正做好,把增值服務真正做到位。

感謝這個冬天,錢不再作怪,做產品的認認真真做產品,用產品的老老實實付合理的錢。這是我們熟悉的節奏。


推薦閱讀:

商業的本質是什麼?
運用互聯網進行公益、慈善活動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國外靠譜的圖床推薦以及有什麼優缺點?
優米網在哪些方面顯得比較有潛力?
哪些藝術家會對在線創作、在線表演有興趣?

TAG:互聯網 | 蘋果公司AppleInc | 付費 | 免費 | 著作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