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版權、稿費、印刷等都很難保障的古代,寫長篇小說的作家動力來自何處?


其實,這裡首先糾正一點,就是長篇小說並非很久遠,三國演義成書於明初,距今還算比較近,而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刊刻是在嘉靖,距今就更早了。
其實嘉靖距離明初有一段時間(約200年),但這期間沒什麼其他優秀長篇小說(除三國水滸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印刷術的制約。嘉靖時候,印刷術比較發達,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大為減少,故而開始刊刻長篇小說,長篇小說因此才能流行。
至於沒有稿費,這就是樓主的揣測而已了。手頭沒有明確史料,但是,當時印刷長篇小說獲利很大,書坊主也會親自寫小說賣,銷路很好——在明初,長篇小說剛出現,書坊主不知道銷路如何,自然也不敢輕易下水,這也是明初未能流行的原因。
長篇小說價格很高,我記得封神演義大致相當於平民一個月的生活費,而當時刊本有很多注釋、注音等,顯然讀者文化水平不會很高,有錢但文化水平不高的是誰呢?是商人。只有商人群體出現,才有了銷路,然後才能賺錢。這個話題延伸開去就是明代世風的大演變,有興趣可以自己找材料看看。後來經商都不算什麼可恥的事情,何況寫小說?明代小說大多有作者,不能以一部《金瓶梅》以偏概全。
至於版權,這應該是當時經商時候逐漸約定的。明代的書坊主已經有了廣告意識,也會在廣告申明不得翻刻云云,而且書坊主之間彼此會有約定,以期共同賺錢——當然侵權之事也會發生,但大多損害書坊主利益,而非作者利益。
在明代,版權不算問題,稿費比較豐厚,印刷雖不很發達,成本較高,但有人買得起,這些都是明代小說開始繁榮的外部因素。如上文所說,世風問題我沒有觸及,因為話題比較大,這個資料也比較多,不難查找。
最後,剛剛忘記說了,還得提及一點,就是書販子。他們的學名我忘了,就是依靠他們把書賣到各個地方去。這些與當時的過路政策(包括官方和強盜的)關係很密切。
總之,明代長篇小說很多時候是商業行為,與當時的商業環境有著很大關係。長篇小說也絕對不是文人自娛的主要途徑——這樣自語豈不是太費勁了?


古代詩人甚至不求留名,寫在旅館牆上,或是假託前朝王維張岱之人。所謂「長篇小說」家的名利觀大概是一以貫之的,他們內心有隻屬於自己的文學史。


在2000年,甚至更古早之前,在起點還毫無蹤影的時候,有無數作者在各種論壇上連載小說,署名是類似「維持圈內衛生豬豬有責」之類的怪名字(不知這位我很喜歡的作者現在何方……),可以被人亂轉載,稿費更是無從談起……

但為什麼還是有無數人熱衷於在網路上寫東西呢?


詩意的解脫,說直白些就是「映射社會,YY未來」,也就有了古今的三種「山水境界」。
發胸中氣,人生悵然。。。。


我們以今日的現狀去揣測先人的生活,很容易將現代概念視作理所當然的因素,比如版權,版權這些現代法律概念。它出現在私產制度之後,充分借鑒了私產制度。在中國古代,沒有私產制度這個框架,也就不可能出現建立版權制度這種意識。

一個社會要運行起來,總是運行在合適的框架下。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代學人的出路不多,「學而優則仕」是毋庸置疑的。讀書人為什麼寫書,最主要的動機並非消磨時間,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才學遠揚,最後被某個伯樂在考場賞識。

此外大環境對讀書人的人生選擇影響很大,對比一下漢唐宋元文學形式就可明白學人寫作的動力何在。漢代興賦,天下學子都寫賦比興,黃秋麗指出的洛陽紙貴就是指這個,當然那時的載體主要以牘為主,紙張很貴的。唐開科舉後,士人進入官場的通道以舉進士為主,考進士是要比律詩和絕句的功力的,官員聚會與官場拜訪也要呈上詩句附庸風雅,這時候就湧現出很多寫詩的高手。到了宋代,趙家皇帝是文人皇帝,精通音律,詩歌,繪畫,在南唐後主被害之後還下令不得殺文人。於是在建國六十年以後湧現出了的一批批文壇領袖如歐陽修蘇東坡等等,都是一些全能的文藝大師了。蒙元南侵,把讀書人的出路給斷了,讀書人無事可干,於是寫寫曲子,搞搞戲劇,將心中無根無出路的苦悶假託戲劇來諷刺朝政。

一個文人,有時,心中有所念不得不發,從多年閱讀中吐點東西出來,且不管這種作品是什麼載體,都是一種在天地與人群之間確認自我存在的方式。王羲之寫蘭亭序如此,陶淵明寫田園詩如此,李白寫浪漫詩如此,蘇東坡寫豪放詞如此,蒲松齡寫狐妖故事如此。

進一步言之,這種對身份幻想的不時確認,本身就是最大的動力。這是詩意的解讀。

--------------------------------------------------------------------------------------------------------------------

略述一下這個話題的瑕疵。

中國文學史上,真正寫長篇小說的年代離我們很近,被公認的章回體小說更是到了明末清初。在這些年代,大規模經濟可行的坊間印刷已經不成為問題了,一人一本紅樓也很正常。

至於反覆手抄,是文人用以加強識記的一種手段。


你不覺得有時候特別有講故事的衝動嗎?這個內在的動力不夠強的話,任何外界的動力都不足以支撐這個寫作的過程。


人生苦短,但求一爽。創造力是最牛X的興奮劑,只要活著,就要HIGH到老。


任何時代人們寫長篇小說的動力都是一樣的。不平則鳴,文學的目的就是在荒誕的時空確立人的存在。至於世俗的回報,是非常不值得考慮的。


古人以寫小說為恥。古代寫小說不賺錢,所以寫小說的人都被視為不務正業。比如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小說《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吧,連本名都不敢署,是誰現在沒人知道。

古人寫小說的動力主要是好玩,所以一開始流行的都是色情小說,就是為了玩嘛。曹雪芹曹師傅那種也是功名無望,玩「物」怡志。


文學創作和版權制度沒有什麼先天關係。
版權制度最早是保護印刷商利益。
我打賭寫那東西不是為了掙錢。就像沒人會給你錢,但你還是願意經常更新博客。
寫東西經世濟民、傳諸後世,是最大動力。


前面很長的一段完全文不對題啊
問題問的是長篇小說作者的動力
答案是:本來就沒啥動力
1.能糊點口,但是自己未必能落多少
2.靠這個出名更是別想,否則也不至於都往裡塞歪詩了
3.總而言之完全就是愛的力量啊(閑著也是閑著嘛)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引申開來——古代文人靠什麼謀生?我總結了一下,無外乎以下幾種途徑:
1、考取功名,當官入仕。
這個不用闡述了,當官是古代最好的職業,因為官員攫取了社會所有資源。
2、作為權貴者的門客。
古代沒有公司這個概念,位高權重者一般都是國家的公務員,古代基本上都明文規定,國家公務人員不得從商,違令者斬(大明律)。但位高權重者往往事情很多,需要不少人為其出謀劃策、代筆寫作、打點關係、奉承跑腿、甚至帶小孩。這個時候,門客作為位高權重者的附庸就出現了。
3、浪跡江湖,蹭吃蹭喝。
這個最明顯的就是李白同學了。李白同學自安史之亂後,臭脾氣在朝廷裡面是呆不下去了。所幸李白在朝廷的幾年,雖不能上陣殺敵,建功立業。但是由於皇帝欣賞其才華,李白的詩歌倒是揚名天下。自此李白浪跡江湖,四海為家。李白每到一地,各個地方的官吏和豪族無不以邀請李白到自家做客為榮(這個很好理解,中國人一向好面子,能夠請到當年給皇帝寫詩的「御用詩人」給自己寫詩,那是多麼有面子的事情!)。所以,李白四處遊玩的花銷基本不愁。
4、流連青樓,賣文維生。
比如柳永,當年柳永的詞火爆的時候,「有水井處,皆歌柳詞」。這裡的柳詞,其實就是當年的歌曲。有錢人為了給自己喜歡的姐兒捧個場,花錢請柳永寫個詞,也屬正常。
5、當槍手!
自古以來,有考試就有考試培訓學校,今天有新東方,古代有舊東方。古代專門有出版社專門以出「名人」點評的考捲來賺學子的錢。比如蘇東坡高中後,自然就有出版社打著蘇東坡的名義去出版「蘇東坡點評XX考卷」的書籍。而實際上,這些點評考卷往往都是由一群落魄文人撰寫。
6、當私塾教師。
這是最大多數落魄文人的生活方法。中國自來重視教育,厲害一點的秀才,自己開一個私塾,教一群子弟。差一點的秀才,只能上門服務,教幾個子弟。

但無論如何,在一個文盲率接近90%的時代,作為一個會識字懂斷句的文人,糊口是沒有問題的!

綜上所述:
古代文人著書立說的目的在於:1.有資源的文人:傳播自己的理想。2.沒有資源的文人:混個名頭,為以後養家糊口找個資本。


曹雪芹的紅樓夢幾乎是拿命寫出來的
但他還是寫了
文人都有些天真和理想化
即使是今天也是
現在雖然大環境在扼殺天真
再說一句
一點都不天真的文人寫不出好書

ps 曹雪芹那個時候對人說我要寫本書,普通人肯定巨敬仰巨崇拜。
但他現在要是跟人說我要寫本書,這孩子發燒了吧,飯還吃不上呢,寫毛線書。
你說誰寫出來書的可能性大。


看了幾個票數很多的回答,都不太同意,不過後面簡短的回答都沒看,所以不知道我下面說的會不會跟其他人有重疊,如果有,還請見諒。:)
首先,@黃靖昀同學最後說得對,中國有真正意義上的長篇小說時間距現在比較近。這個時候可以說早期的出版業和印刷業已經相當成熟,從商業上保證了長篇小說的傳播和產業繁榮。
所以提問者所說的版權、稿費、印刷問題不能用現在的標準衡量,但對於文人來說,當時的環境下,商業利益還是他們寫作的主要考量(這個主要指近代小說真正繁榮的時期)。張恨水,當年南下靠連載小說可是撈了一大筆。

那我們再拋開西方對小說的定義,從中國文學角度分析相關文本的成型。
我覺得中國小說和西方小說成型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與」戲劇「的關係,雖然我這裡又很不幸地與西方理論掛鉤了。中國的小說(比較暴力地分一下,五四前吧)一路發展下來都離不開戲曲的影子,或者說是戲曲說唱的附庸。最早的講經、到話本、院本、雜劇,這些創作都被看做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雛形,或者說是廣義上的中國小說,他們都離不開現場的表演。所以,我認為古代文人創作」小說「的動機是舞台表演,或者說就是在創作劇本。

有人會說那四大名著倒是獨立於戲劇之外,以閱讀為目的而創作的,那怎麼算?
首先章回體本身就是說書這樣民間文化的延續或者說是文學上的變種。其次,除了紅樓夢,其它三部都是基於以往的戲劇作品集成改編的,至今作者存疑,還有朋友也談到金瓶梅的匿名,那麼這種為創作而創作的意圖就很明顯了。我們不能用現代小說的地位去衡量古代小說,國人真正對小說有深刻認識要到梁啟超才有發展,雖然他也只是強調了小說的政教作用。」娛樂「」遊戲"說或可理解為文人創作的動機。但具體作品還需具體分析,金瓶梅、紅樓夢等作品中的諷刺意義表現出作者對小說的意義開始有新的認識,不排除他們企圖通過小說的傳播來達到某種教化民眾或者諷刺官場的個人抱負。
而且,這種創作動機越是到了中國文學的後期,越是明顯,像《桃花扇》的寫作,孔尚任就很明確說要以總結朝代迅速衰落的原因為目的,主人公的愛情只是一條線索。可以說,小說寫作開始承擔起中國傳統文學中「史」的意義。更不用說近代因為西方列強入侵而引發的文學題材風格的集體轉變,小說亦在其中。一方面有《老殘遊記》這樣的譴責小說,一方面有《花月痕》這樣感時傷世的狹邪教說。」有話要說「可以說是他們創作的動機。

不過很多人也為商業利益創作,像李漁,為嘛小說寫得如此大膽,就是想要有人看,大眾口味你懂的。。至於出版小說能掙多少錢,其實不要低估當年的書商和印刷業,宋代就已經相當繁榮了,高產的文人們收入都還是不錯的。當然盜版也很猖獗,像蘇軾,就不知道被刊印了多少中選本。買的人當然不管是不是正版咯,信息不發達的時候也不知道哪個是正版。



問得很奇怪,就像現在問那些在民間默默無聞的公益人士,一沒什麼二沒什麼,有什麼動力在支撐自己的行為。


黃靖昀」中國文學史上,真正寫長篇小說的年代離我們很近,被公認的章回體小說更是到了明末清初。「在此之前,古代文人大凡是入仕之徒,高薪階層,文學創作是業餘愛好,可以博取社會名聲,取悅高官,求歡妓女,饋贈友人,何樂而不為之。


加入作協。


1. 小說,相比於詩詞歌賦,在古代的地位有天壤之別,萬萬不可混為一談。

小說在古代是不入流的東西,詩詞歌賦才是文人雅士的所好。三國西遊水滸之類,都是說書人的底稿或戲曲創作的題材而已,說書人、戲子,那可都是下九流。直到出了一個把一生的心血與情思都傾注於書中的曹雪芹,才有人贊它千古奇書。

2. 古人寫小說,或興趣使然,或寄託情思。無他,蛋疼耳。


答案很簡單
作家:我想說話!我想表達!我要寫下來!
每個作家的動機不同 結果都是我要表達 對現實的不滿 對自己的夢想 對自己的不幸 對人生的想法 等等
也可以換成四個字:不吐不快- -


一個是不寫憋的慌,現實中不斷打擊,這是個釋放的出口。另一個,真正寫出好的長篇的基本都很窮,那時候種點地,清貧點還是能活的,那就寫唄。再一個那時候沒網沒微薄的,不像現在人這麼浮,今天也一樣,也不都是為了稿費寫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稿費超過八百元就要交百分之二十的稅,這是否不公平?
你怎麼靠寫作賺的第一個100塊,之前有哪些積累?

TAG:寫作 | 作家 | 文學 | 稿費 | 古代 | 中國古代文化 | 著作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