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道士是什麼樣的體驗?


謝邀。 @吟舟子

許久沒來知乎答題了,近期沒有住廟,主要負責協會的工作,雜事比較多,先是中元節的道場,後來又參加了省里組織的玄門講經活動,緊接著又有個書法展,就臨時抱佛腳練了練自己的丑字,到今天把字拿去裝裱了,才算告一段落。中間倒不是沒有時間,只是不論是講經還是書法,都不是我擅長的事情,要專一抽出精力去練。

關於題主的這個問題,一千個道士恐怕會有一千種體驗,一千個道士也一千個樣,大家會有意識的設置標準,判斷真假,把接近於自己三觀中所認為的道士判定為真,把不符合自己標準的定為假。其實,真也罷,假也罷,都在道中。

不說個體差異,地域性體驗就差別非常大。比如去年我參加了一個全國性的道教活動,發現當地信仰濃重,對道士非常熱情。到什麼程度呢,蹲個廁所還有人主動問你:道長,用不用紙?更不用說搞活動時很多志願者自發的維護秩序,送水果,送糕點。相較我們這邊,穿道裝走到街上,都會被當猴看。簡直是天壤之別,頗為有趣。

興一利必生一弊,當地濃厚的信仰衍生了巨大的市場,市場意味著利益,既包括豐厚的經濟利益,同樣是一種精神資源的佔有。誰能穿上這身衣服則意味著可以享受與之對應的豐厚待遇,故而觀里當家的位置競爭十分激烈。《道德經》講: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更逞論官員商人「經濟搭台,宗教唱戲」的介入,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當地的宗教領袖一方面手中掌握著大量的資源,包括經濟資源,也包括信徒的擁戴,另一方面也面臨著艱難的抉擇,在複雜紛繁的環境中,何去何從。既拷問著信仰,又考驗著智慧。

我們這裡呢,情況又顛倒過來,尤其在景區里,你會迎來各種怪異的目光,往往值殿的時候,會有遊客探進來一個腦袋四處打量,亦或是躡手躡腳地進來溜達一圈。這種心理也理解,不了解,同時也怕被騙。更主要的是,道觀屬於景區的一部分,來的是遊客,不是信徒,不能用信徒的標準要求人家。這種道觀的好處是,適合清修,無欲則剛,你不想占對方什麼便宜,對方也對你沒什麼興趣。景區到點一關門,就是個人的空間了。沒有那麼多紛擾,不過條件會差一點,十方供養少,全靠自己的本事,會一點星象占卜,解決吃飯的問題不難。道觀古建,難免年久失修,這部分費用就不是零散的供養可以解決,都是一些有實力的信徒在支撐。理念也非常簡單,與人世無功,不受人間香火供養。一方面對方有信仰,出於一種樸素的宗教感情,另一方面,幫對方解決過問題。

大家意識里的道士是隱居山林,清靜無為,餐食日霞,吸飲沆瀣,認為這樣才是真道士。有本書想必大家都看過,是一個外國人寫的,叫做《空谷幽蘭》,我曾一度以為這才是真正的修行,是真道人。而名山大川,靠著一點祖師爺的名氣,迎來送往,皆是沽名釣譽之徒。隨著經歷閱歷的增加,這種想法才逐漸被消解。我們這原來有上院和下院,上院在山上,信徒往來多有不便,故而以清修為主,下院香火鼎盛,供養頗多。上院多為崇尚清修的道士,而下院則是喜歡張羅事,喜歡弘法,跟信徒打交道的道士。我那時候不解,問師父,在下院的道長整天迎來送往,不會影響修行嗎?師父看了我一眼,說:他們難道不是在修行嗎?我略一思索,的確如此,下院事實上為上院提供了「財地」等條件,而上院保留的是「法侶」,缺一不可,並不矛盾,我們不能單純的去評價究竟哪個才是真的。包括宮觀的整修,打理,都需要有願意張羅事,願意為大夥服務的道友去做。有的人天賦頗高,上手就是上乘功法,以身證道,功夫很好,得到眾人的頂禮膜拜。而有的人呢,天賦不高,天然的願意親近道教,可能一輩子下來守著一座小觀,憑著一份樸實的信仰,守著祖師爺,扛著道教這桿旗幟,這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只不過各有各的緣法,同樣都是一種樸素的信仰,並無高下之分。

我一直以為,信徒往往比教徒虔誠,就像我們離遠處看維納斯的雕像完美無瑕,然而拿放大鏡一照,恐怕也是千瘡百孔。不論你是出於對某一個人的崇拜,還是出於對某一種宗教的崇拜,等真正走進的時候,過去所認為的完美無瑕,原來是千瘡百孔,就會慢慢生出輕慢之心,以為不過如此。就跟大夥談戀愛一樣,開始時因為神秘而吸引,最後因熟悉而分開。其實對方一直都沒有變,只是我們的認知在不斷變化。我剛跟著師父的時候,聽師父說,還有個居士家的孩子本來要過來,後來聽說這邊不是天天打坐,還要打掃衛生,做功課,就不來了。為什麼?跟想像中的不一樣。這裡面一定會有個過程,因神秘而走進,見平凡而懈怠,最終憑一顆平常心去修行。平常心是道。

現在有一種說法,把信仰和修行分開,就像把道家和道教有意劃分,其實沒有信仰也可以修行 不假,然而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有信仰是不是可以更好的修行呢?不要因為總想著標新立異而產生對立的情緒,我們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要盲目的模仿道士和尚,道士留頭你也留頭,和尚剃光頭你也剃光頭。出家的未必都是好人,吃素的也未必都是好人,對吧。留頭髮的不一定是道士,還有可能是藝術家,剃光頭的未必是和尚,也可能是黑社會。在家人干在家人的事,出家人做出家人的事情,沒有高下之分。

宗教是很個體的體驗,就像有人問我們有沒有鬼一樣,我說有,也抓不過來給你看看。這個道理很簡單,有的人先天就信,感應也比較好,有的天生就不信,從某種角度講,這類人也不招這些事物。談不上誰對誰錯,就像大樹和小草一樣,各有各的生存空間。

從住廟的體驗講,用一句非常流行的話:愛他,那裡就是天堂,恨他,那裡就是地獄。如果你有這樣的信仰,也不想著掙大錢,專一修行,廟裡就是天堂。反之,即有可能是地獄。我記得第一年在觀里過冬,山上沒有暖氣,只有個兩千瓦的小電爐子,觀里是古建,還有點透風。當時只有我和一位師兄,師兄是南方人,無辣不歡,我不會做飯,都是他做飯,早上一般辣椒拌面,中午晚上蒸米飯,炒個辣菜。他手藝不錯,菜做的挺好吃。不過當時是北方的冬天,天氣寒冷而乾燥,這麼吃了不到一周,本來就上火,乃至於半夜去廁所又被風吹,發了高燒,實在扛不過去,便向師父告假,下山看病。再回到山上,我買了一大包饅頭,每頓蒸一點饅頭,自己炒個芹菜,放一點點鹽。後來也慢慢適應吃辣了,這是後話。我要說的是,生活是非常細化的,體現在點點滴滴當中,不僅僅憑藉的是虔誠,還要去考慮現實的一些情況,因地制宜的去做,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不可避免的,不因廟內廟外而有所區別。

初來住廟,大多會有種體驗,過去身處鬧市,求靜而不得,以為來到廟裡,定能心靜如水。其實不然,尤其是一些清修小廟,你的確會感到非常靜,接下來你就會感覺靜的讓人非常的煩躁,非常的煩躁,從未有過的煩躁,似乎還不如紅塵之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體驗?很簡單,就像一杯有各種雜質的水,不停地晃動,不停地晃動,一直是這種狀態,反而習慣了,猛然有一天,這種慣性消失了,沉澱的過程是前所未有的,乃至於不知所措的。故而《道德經》講: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清凈之後怎麼辦?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當然,此動非彼動,非躁動,更非躁動。

《道德經》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短短几個字,就闡明了兩個問題,一是道士是什麼樣的?答曰:和其光,同其塵。道教有八仙的形象,男女老幼,貧富貴賤,皆可得道。可知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不是世俗意義上我們人為地完美高大的形象,上可和其光,下可同其塵,人人可修,人人可成。即便是住廟的道士,也不是整齊劃一,都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同樣保留了自己原始自然地狀態,保留了自己的本真,不刻意與他們保持一致,也不刻意與他人保持不一致。是謂混光同俗。

一是道士在世俗生活中起個什麼作用?答曰:挫其銳,解其紛。這裡主要是指教化的作用,教化不同於教育,貴在於化。道教有一部經典,專論「化」,名曰《化書》,講的是自然社會中各種事物神奇的物化。教化更多指的是對人心念的轉化,比如有的人性格比較執拗,一條道走到黑,思想上走到死胡同里出不了了,到廟裡一是拜拜神,請神靈保佑,二是可以找廟裡的道長聊聊天,不妨聽聽不同的思路,柳暗花明,沒準這個彎就轉過來了。也有人到了廟裡,什麼也不說,對著神靈,大哭一場,可能心中的怨氣也就消了,什麼樣的情況都有。在我們這樣的信徒眼中,道觀就像我們的家一樣,回到觀里,先給祖師爺磕個頭,心裡會覺得非常踏實,有什麼心心念念也在一瞬間化解了。大的修行人能夠起死回生,所謂哀莫大於心死,憑藉自己的智慧讓人升起這一念,便是扭轉乾坤之能。有人把古代的宗教解釋為心理醫生,恐怕也不盡然,就像把算命解釋為概率學,其實做任何的解釋都是在局限原有的概念,宗教就是宗教。

道士的力量源泉來源於哪裡呢?經曰:敕諸天神王,並降聖力道力,承斯經力恩力,衛護弟子。我們所思考的問題在經典中皆有答案,比如有人問為什麼燒香?《祝香咒》曰: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我們的願力,我們的心念,正是憑藉一柱清香上達天庭,這便是香的作用。修行到了一定階段,只要點上香,念頭一動,心香一體,便可上達天庭。

我註冊知乎的時候名字叫小道士,後來覺得不妥,當你被認定是這樣一種身份的時候,一定程度上會形成對方對你先入為主的限制,用標準去打量你。更重要的是,我非常認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我不希望對方因為我是這樣一種身份認為我是權威,信服我,更願意用見地,用觀點說話,這樣的方式形成的信賴是牢固的,而不是空中樓閣,當對方接受了我的觀點,自然會對道士有個更好的印象。反過來說,人都不是完美無瑕的,我同樣不希望我個人的瑕疵和不足而影響大家對道教的認知。後來便改名為過路卜者,實則是有意為之,這是沈慶先生的一首歌的歌名,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歌。這是自己的一點小心思吧,見笑了。

胡言亂語,說了這些,本身不是大廟出來的,沒有受到過嚴謹的廟堂教育,多是道聽途說以及自己的一點感悟,姑妄言之,大家就隨便看看。最近有朋友私信我,想來我們這裡看看,其實大可不必捨近求遠,有興趣的話可以查詢當地道教協會的網站,網站上都有當地開放道觀的名單,屬於國家批准的正規道觀,不妨走走看看。


謝邀
道德經把人分為上中下三士以及小民,道士大體也有這種區分。
天天應酬,看誰都有「血光之災」那種道士,一天是比正常人還忙的。白領加班,一個月可能也就幾天。他們為了追求氣氛,一般都在晚上做。吚吚啞啞的唱,還要做大戲一樣,說不累也不行,賺的某種意義上講也是辛苦錢。這種就是徹頭徹尾的神棍。還有的天天張羅和別人「鬥法」的。上來就藏身封壇,軟點子嚇唬嚇唬就成了自己到處吹噓的素材,硬點子碰到了真剛一波當場懵圈。有個當年就要和在下鬥法的。要求在下提供信息,揚言要到墳地詛咒在下。在下將所需信息一一告知之後,這都好幾年了也沒個動靜。也是搞笑,沒事找事型的。這種也歸為神棍。
還有的道士呢,不太出名,也不會接什麼活,都是等著生意上門。沒事的時候和正常人一樣,吃喝拉撒,洗洗涮涮,晚上了沒活就散散步,看看電視。新潮的玩點什麼王者農藥,開開直播,說起來混的倒也逍遙自在。只不過在大多數人眼裡,這種人是邊緣人物,有事找上門,沒事茶餘飯後也就是個大家嘴裡的神棍。但是他們本身還是挺正常的,最起碼不中二。雖然沒有什麼求知慾,但是最起碼的思維還是沒問題。說起來這種也是佔大多數的,很多宮觀里的職業道士也是這樣。
還有一小部分,就是學者型的道士。這種道士很多你根本不知道他是個道士,家裡人看過去,也就是平常在家看看那種天書一般的古籍,有人找就外出辦事,興趣愛好也都正常。但是你基本看不到他閑著。在圈子裡也沒什麼影響力。但是,很多東西仔細觀察會發現,都有他研究的影子。平日里偶爾接活,或者乾脆以淘寶店為生計。不求賺錢,但求個研究。這種人當道士真的是為了信仰,為了喜歡的東西去奮鬥。不過也是最最稀少,在下是沒見過幾個。
略跑題。回歸正題說,就在下而言,當道士是一件苦中作樂的事。在下不大喜歡修鍊,但是又不得不修鍊。在此之餘看看書,研究研究,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倒也無礙道士這個身份。或許有人會覺得道士在生活中會被鄙夷成神棍之類的,這種情況在在下身上倒是沒有發生,身邊的朋友也好家人也好,知道在下是道士的還是少數。平常在下也不會到處說什麼面相風水,活也都是在網店上偶爾接一接,在大家眼裡在下不過是一個愛看古書的普通人罷了。(笑)


我笑了,答題的某些所謂的道士各種優越感,唱雙簧也不錯啊,我告訴題主,這裡面好多人連科儀都搞不清楚,估計天天挨師傅的罵,跑知乎上找優越感,不少人以為自己當了道士就什麼都會!一個連科儀都搞不好的道士能叫道士?你說體驗?我告訴你,跟普通人一樣,還各種法!我笑了,你要說你是法教的我還信一點,(笑)


我啥都不知道,不過看知乎上,有人能隔空驅邪,有人能陰神出遊,有人是大仙轉世,還有要行雷法劈我個永世不得超生的,我還是睡覺好了,指不定夢裡我就飛仙了哈哈哈哈哈呵


清修且過得艱苦的道士是沒法上網的,這一點適用於所有修士,因為他們沒有WIFI,或者沒有多餘的錢去開通流量包(開流量的錢,購買很多種子了),在或者開了流量包,但是沒有信號,所以你很難看到這一面。這個不是搞意識形態,主要是在網上很難見到那些生活艱苦為一日三餐勞碌的道士


像我這種下士聞不到道的人,也就每天喝喝茶看看各位道友在知乎板塊吹牛逼


道士首先是人,沒啥高端的。無非就是一群尋道的人,在尋道悟道的過程中可能會對世事看得更透徹也更淡然。歷史上,多數高道都是在民間的,或為名相,或為名醫,為人解決困難,也是觸手可及的存在,不會顯異於常人。


人與人都一樣
該怎麼過就怎麼過
該怎麼活就怎麼活


從08年開始,就隱約有出家皈依的念頭。磕磕絆絆到了近幾年,終於確定要皈依道。卻沒有方向。。。如果有幸入了道門,再來答


正一派散居。
可以說平時是與普通百姓看不出差別。要說差別,就是各類節日的特殊齋醮和各種本派禁忌。道不在顯,平時也不需要陌生人知道我是一個「道士」。
做一個本分的人,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好好賺錢。
有餘力,修習本門派道法。
盡量講科學,學習現代科學技術。不扯有的沒的,少扯怪力亂神。鼓勵有病看病,精神病看精神病,沒事少扯鬼神的事兒。堅決擁護 中央各項指示。
當然有「那種情況」該處理處理。

該慈悲慈悲,不該慈悲惡起來,在法律範圍內比誰都惡。


道士不好當。自己的壇靖,供養,自己的師門,訪求名師,置備法器…花銷不小的。只有努力賺錢,在社會上至少是一個富裕的人,才好做這些。要不呢?一天天不務正業,窮嗖嗖跟要飯算卦的似的,腰桿也挺不起來。

學道,多磕頭,多幹活,少說話。
做人,多動腦,勤動手,少說話。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我加的一個微信朋友道士,他又吃肉又罵人又語言偏激。他是做法事的那種道士,收錢的。
我反正認為這種不是真修道士,沒有道士的精氣神


大兄弟 正一派逍遙自在 那待有錢才能浪啊 沒錢真的浪不起來的


高端點 道協當領導
中段點 各地跑法事
低端點 廟混子

道士很多種 沒有你想的那麼神聖


我猜:凡間無以謀生,出家求仙。


推薦閱讀:

玉究竟能養人嘛?
和氏璧、清明上河圖、蘭亭序、大方鼎、紅樓遺失的後半部,哪個最有價值?紅樓後半部是墊底的嗎?
如何評價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
求與「合拍」「如故」相近的詞語文藝一點的最好接地氣也好?
作為一個將領和儒學宗師,王陽明是如何調和殘暴手段和善良心靈的矛盾?

TAG:中國文化 | 道教 | 中醫養生 | 全真教 | 正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