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北島就比讀張嘉佳有水準嗎?

朋友圈裡看到這樣一句話:有些人發感慨要提升自己,不過去讀了讀張嘉佳之流。
而發這句話的人平時發自己的書單都是像北島、村上春樹這一類的詩人或者作家的書。
難道讀北島就一定比讀張嘉佳有水準有深度?


讀北島裝逼我們會說他裝逼。
讀張嘉佳裝逼我們會說他有病。


謝邀,這些書都沒有讀過,不評論,不了解。


普通人讀北島比讀張嘉佳需要更多的思考。不過看樣子上面的答主們全都是天下大同了,讀什麼都一樣了。


沒讀過張嘉佳。
北島讀過《青燈》《時間的玫瑰》還有北島的詩集,我很喜歡,三四年間時不時都會翻一下《時間的玫瑰》有些句子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有部分人覺得讀北島更有深度,有部分人不這麼覺得。我去讀了張嘉佳仔告訴你我是哪種吧。

其實,你讀你的書,又或者什麼都不讀,別人的評價和比較又有什麼意義


能這麼發朋友圈的,即便"有水準"想必也是五十笑百吧,我們是讀書不是讀牛逼啊,非要比什麼呢?
真要比水準就不能真刀真槍地拿出自己的作品剛正面嗎?


這個問題就像吃過五星級大廚的人覺得自己的廚藝一定比吃路邊小館的人高一樣荒唐。


沒差啊,都是一個水準。

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閱讀的對象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對象背後所代表的社會地位編碼。

舉個栗子,很多人覺得村上春樹比張嘉佳高一等,是因為『讀村上』這個行為就比『讀張嘉佳』這個行為更高雅,所以『讀村上的人』也就比『讀張嘉佳的人』更接近想像中的上流社會。這種心理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包括閱讀在內的一切文化實體都只是用來消費的對象而已。『閱讀』並不是為了滿足自我實踐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一種社會流動性的修辭、滿足針對社會地位編碼的需求。換句話說,人不單單以他的財富被分類,同樣也以閱讀的書籍等一系列的方式進行自我分類。


很多人喜歡幫別人列書單,然而列書單這個行為本身就充滿了炫耀的性質。同樣的,展示自己的書單也是一種炫耀。這些行為的本身是基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邏輯,也就是所謂的『參照』。『一個符號參照另一個符號,一件物品參照另一件物品,一個人參照另一個人』。於是,通過參照閱讀同一本書的其他讀者,一個文化的階級誕生了,人們找到了同一階層的朋友,並有了充分的理由去疏遠其他人,這就是所謂『鄙視鏈』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炫耀,每個人也都展示了自己的高雅出眾,並且成功維繫了自身的特權。


然而,作為一個劃分階層的工具,書籍本身的文化內容早已成為了微不足道的東西;你讀北島還是讀張嘉佳,最重要的都不是它們本身,而是通過『閱讀XX』這個行為所表達出的對高等階級的虛幻參與。

砸爛舊社會,創造新社會。年輕人加油啊,希望在於你們,你們是八九點鐘的太陽。


這是北島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朋友圈裡看到這樣一句話:有些人發感慨要提升自己,不過去讀了讀張嘉佳之流。
而發這句話的人平時發自己的書單都是像北島、村上春樹這一類的詩人或者作家的書。
難道讀北島就一定比讀張嘉佳有水準有深度?

提升自己,不要去讀張嘉佳,張嘉佳的文章不過是雞湯
北島、村上春樹這種類型的,我想你朋友也只是拿來做簽名檔
北島和張嘉佳,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讀書界的鄙視鏈還是有的,比如「北島的作品是經過時間考研的,張嘉佳的有么?」這種

讀書這種事兒給人帶來的提升也看理解能力,無論是北島還是村上春樹,看的沒感悟,還不如做點兒別的事兒。


北島的詩不管讀幾遍都那麼有韻味。
一開始讀覺得什麼都不是,或者有一些感覺。但讀得越多,越能品味出文本的美。每讀一次,就有一種感覺,或是孤獨、快樂、希望。越來越深,越來越深。

張嘉佳的書就不一樣了。第一遍可能有點感動,第二遍就沒啥感覺,第三遍就能開始罵這男的、那女的,第四遍直接罵娘。


文學賞析是這樣一種存在:當你居高俯視,自然能分出高低香臭。而你位於泥中井底,才會以為天只有巴掌大,泥漿即聖境。

如果自己不勇於攀登高峰,就永遠是個看熱鬧的門外漢。對你來說什麼都一樣,什麼都無所謂。有人把這叫自由。可惜對別人來說,你的存在也毫無意義。你真的如此超然嗎?然而你問了,你答了,這一切行為都在證明你在乎別人,在乎意義。那你為何還要心口不一?

別再自欺欺人了。


趁著堵車的空擋,來答一下吧。

我覺得這不是什麼水準的事情吧。
其實你可以看看張佳瑋張公子,他是我比較佩服的人,幾乎不給人列書單,也不鄙視別人看過什麼書。
我想知乎上閱讀量能跟他比的,不超過3個,而且他過目不忘,記性很好。
我記得張公子說過一句話,大意是這樣的,書還是自己喜歡的好,別人推薦的,總歸不一定適合自己。

真正的文化人是不怎麼比較,鄙視的,也不想給你推薦書單。
我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也有這種心理,覺得你們居然看那種網路快餐小說,真實沒營養。
後來讀了五六年,發現每本書都有他的奧妙,只是文化思想和表達方式的差異。
北島我是專門買了詩集看的,張嘉佳我也是專門買了書看的。

說實話,我都喜歡,
北島更抽象,每首詩都能讓我如痴如醉,想像大開。
張嘉佳更生活,每段故事都能讓我想起過去的生活。

所以,還是看你經歷了什麼。
經歷了什麼,就看到了什麼。
我想題主一定是張嘉佳的粉絲,想替張嘉佳打抱不平的,或者是在閱讀上遇到了困惑,害怕被別人嘲笑。

其實那些嘲笑你的人,基本都可以算作文盲了。
因為他們第一沒有包容心,還沒看到閱讀的真相,第二沒有經歷,所以覺得張嘉佳整天扯犢子。

別怕,認真說出你喜歡的作家,成人他也許寫得還不夠好。
但是你喜歡,礙著誰了?

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也比自以為是的人好啊。


這個問題如果改成讀北島比讀郭敬明有水準嗎?不知道回答會變成怎樣。


對本人來說,張嘉佳的書真的看起來不需要帶入思考,而且感觸很淺。


在我看來,題主朋友圈裡那些自以為讀張嘉佳就沒水準的人很沒有意思。

我讀過張嘉佳,也讀過北島,都讀得不算多,但從沒有對這兩位有過任何形式的比較。

一位是有趣的文字藝術家,寫書像烹飪家常菜,擺盤不精美但是勝在親和,酸甜苦辣都是生活的味道。

北島則是釀酒師,別怪我詞窮,這位詩人真真是最難描述的了。每首詩都能品很久,直到再品不出什麼味道,不禁讚歎一聲美妙。

別的作家也是,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品讀群體,既然人人平等,那就尊重他人的讀書偏好啊。

沒有什麼品味層次的對比,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環境,就適合不同的書。

有沒有水準這種事,真沒意思啊。


不。我覺得讀北島就是比讀張有水準。張寫的那啥,讀得下去,北島稍微好點

難道你們覺得讀小顧聊繪畫和讀正經的藝術史是一個水準?


謝邀。

吃米其林當然比吃麥當勞有水準。


第一反應是:當然啊!接著再想想也不一定。

首先要看動機。如果看書的動機就是為了裝個逼,看誰都沒差,管你北島張嘉佳沈從文還是郭敬明,看書的時候學不到任何東西,等於沒看,自然也就沒有高低之分。


其次就是看作者和是否合適了。你問我北島寫的東西是不是比張嘉佳有深度,那這個回答必須是肯定的。但如果有個人,他讀北島啥都讀不懂,看張嘉佳反而能激起努力的慾望,那對他來說,讀張嘉佳反而是比讀北島更好的選擇。


沒看過,但是看了擺渡人之後我覺得張嘉佳寫的東西應該和郭敬明差不多


說鄙視鏈的人夠了好嗎。。

題主的意思很明確啊——《難道讀北島就難道讀北島就一定比讀張嘉佳有水準有深度?》


推薦閱讀:

為什麼韓國能拍攝出《熔爐》等影響韓國社會的深刻影片,而中國大陸(不包括港台)不行?
台灣,香港受到大陸網路流行語的影響有多少?
慂懃這個詞怎麼解釋 ?
同性戀覺得他們和異性戀沒有區別,為什麼有「高調宣布出櫃自豪」的?會不會因為很酷所以導致部分人去嘗試?
有哪些現代用語是來自佛語的?

TAG:文化 | 文學 | 北島 | 歧視 | 張嘉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