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我是否在你眼中看到了自己?

13歲,奏響每一個青春的音符。七月與安生便宿命般地成為了朋友。她們一個恬靜如水,一個張揚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卻又互相吸引,如同自己的左右手。她們曾以為會永遠陪伴在彼此的生命里,但當他們遇見了蘇家明,便開始了這場左右手的相愛相殺。

小說《七月與安生》是安妮寶貝在2002年所寫的作品,是第一本「網路文學與漫畫形式」結合的漫畫單行本,曾經在風靡一時的《花溪》上連載。

《七月與安生》說得的劇情,講的無非是兩女一男三角戀。

安生:一個看似放浪不羈,不按常理出牌,卻不懂得保護自己的人,100%用心待人或戀愛,卻總是受傷。內心始終保持純真的她,在26歲以後才逐漸世故,在七月眼中,他看到了那個自己內心的自己。

七月:一個按照自己制定的人生的「幸褔」計劃,80%用腦袋待人和戀愛的人,雖然看起來柔弱,心裡其實沒太受傷。在安生的世界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不羈。

放眼望去,電影院入座的都是閨蜜,情侶淅淅可數,本就是屬於閨蜜間的青春記憶,閨蜜同在浴缸里一起洗澡,一起睡覺,一起聊男孩子,躺在一張床上聊著少女們那一丟丟情竇初開的心事以及成年之後的撕逼後悔。影片講這種最簡單不過的少女行為,用一種溫柔而委婉的形式悄悄的表達,並不會讓人覺得矯揉造作。

兩個閨蜜愛上同一個男人,而男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愛誰,卻好像都愛……這種可能存在於世間的橋段,本以為會被惡俗的搬上熒幕,影片卻成功的避開了各種雷區,拍出了清新的質感,男主的出現只是兩個閨蜜的點綴,全片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閨蜜之間的相愛相殺——我恨你,可是我只有你。

原本家明喜歡七月,卻在安生為七月「出頭」的時候被打破了,三個人的出遊,也變成家明內心小萌芽的開始,對於家明來說,七月的人生是他爛熟於心的,既定的規劃既定的路線,而安生卻是他內心躁動的情愫。

習慣於流連各種風花雪月場所的安生,在遇見家明的時候也內心暗自波動,曾以為自己只會喜歡那些流浪的搖滾歌手,孰不知自己的內心才是更想要既定安定的生活。

這種內心的暗涌也因為三個人的各自奔波而一直小無聲息的存在著,直到七月與家明婚前一個月才揭穿,導演用巧妙的方式揭示了女孩紙的內心:他,是我讓給你的。我知道你是什麼樣的。

最終,七月變成了他內心的安生,並死在安生預言的27歲,而安生也變成了他一直想要的七月,照顧著那個七月的孩子,走七月既定的路。


這部電影是我的閨蜜強烈推薦我看的,她只是說:看完後想到了我,很想我。於是今天我半信半疑地看了。

看到結尾我早已哭得不能自已。
感覺這部電影大篇幅是安生的鏡頭,而安生的一顰一語,說話的腔調,懶散的態度,個性的思想和我閨蜜簡直太像了。看著電影里的安生,就像看到遠在異地念書的她。
而聽話的七月,人生早已是父母安排好的,平淡隨和的態度,一板一眼,循規蹈矩,大概不能再像我了。
我終於懂了,看這部電影時的她,其實也在看我吧。


初識《七月與安生》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三午後,之所以是周三,是因為失業在家的我無所事事,無意間看到了這部讓我感動的作品。電影中的七月和安生就像是我性格中的兩面,矛盾又和諧的生長著。

七月,是那個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聽話乖巧,學習成績好,像極了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這也是我給別人的第一印象。

安生,性格並不像她的名字那樣,有點叛逆,有點離經叛道,是那個帶著松鼠去軍訓,還砸了消防鈴的「壞孩子」。

這樣兩個性格完全不一樣的女孩子成為了最好的朋友,七月因為有了安生,她的青春不再枯燥乏味,安生有了七月,讓一個孤獨的靈魂有了依靠。作為獨生子女在那個時代都是孤單的,不像父母那一代有一群兄弟姐妹,七月和安生成為了彼此最好的陪伴和依賴。

然而,一個男孩的出現讓兩個人的友誼出現了隔閡,七月不知道家明在自己帶他認識安生之前已經對安生產生好感,家明也在兩個人之間猶豫不決,七月在得知家明的心意以後仍然裝作不知道,面對安生的離去她並沒有挽留。七月與安生從此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安生追隨一個愛自己的吉他手去浪跡天涯,七月則按部就班的讀高中讀大學,一直到畢業去銀行工作,憧憬著與家明結婚。而家明並沒有選擇跟七月結婚而是踏上了北漂之路,並且承諾兩年後與七月結婚。

七月並沒有經常去北京,她等著家明回來,因為只有他回來了才代表他在乎她。七月與安生沒有斷了聯繫,安生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會給七月寄來明信片,七月像茫茫大海中的燈塔,讓安生漂泊的靈魂有了歸處。

七月與安生沒有想到多年後的重聚是不歡而散,七月沒有想到安生會變成這樣一幅自己不喜歡的模樣,為了謀生變得像一個小混混,「低賤」到在酒吧騙酒喝,七月依然是安生眼中的裝出來的「乖孩子」,只是原本的七月不會這樣看不起安生。

從此七月與安生斷了聯繫,七月繼續過著白開水般沒有滋味的生活,安生的感情生活也並不順利,當「小三兒」的她死了「丈夫」,被原配趕出家門一無所有,是家明收留了她。

家明拖著醉醺醺的安生回家,撞到了在門口等候的七月,壓抑已久的七月終於爆發了,她恨安生搶走了她最愛的家明,她恨最好的朋友背叛了她,她高傲的偽裝在這一刻徹底卸下了,面對自己的「失敗」她不甘,但是在心底也早有預料。

七月給家明一個月的時間,如果他回家他們就結婚,家明回家了,然而七月卻不想跟這個不夠愛自己的人結婚,她讓家明逃婚了,這樣她就自由了。

一直以來,七月是羨慕安生的,安生可以沒有約束的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她去了安生第一次離家時的旅館,躺在安生曾經睡過的床上,想像著安生當時的心情,她去到安生明信片里提到的所有地方,她似乎過上了安生的「人生」。

安生作為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她渴望像七月般安穩的生活,她回到學校,像七月一樣認真學習,七月和安生「互換」了人生。

刨去悲劇的結尾,看七月與安生,他們更像是我們人生中的兩種可能,無論生活在哪一種可能里,都會去羨慕另一種可能,之所以說我自己是矛盾的,現實中我更像是安穩的七月,學生時期的我也曾羨慕過那些不按照學校制度的「壞孩子」,甚至覺得他們酷酷的。真正過上如七月一般的人生時,覺得索然無味,想逃離,想衝破束縛,想自由自在,於是我羨慕安生那樣漂泊。

曾經,我真的逃離了生活了多年的城市,來到北京,體驗「北漂」的生活,那種感覺真的像是在漂,無依無靠的感覺,因為心裡覺得這畢竟不是我的家,這裡沒有一盞燈是為我而亮的,那種孤獨感深入骨髓。真的離開家了,卻想念爸媽做好的熱飯,想念那些聽膩的嘮叨,想有個男朋友有個家有個依靠,這也許就是安生內心的期許。

不曾擁有就不會害怕失去,身在福中的人不自覺,還有好多人在羨慕著你,籠中的鳥有安穩的窩不會經歷風吹日晒,不必擔心沒有食物,籠外的鳥自由自在,但也風餐露宿。

人生有很多種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多去體會,多去感受,愛自己愛家人,讓自己的人生不後悔。


看的心裡發慌,好像另一個自己,


看別人 看自己 穩定與漂泊的對比 安定與否不在地方 在心態在磁場 在自己 小城的人總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外面的世界精彩又無奈 無非對錯 沒有對錯 有時候不是你推進生活 在路上 而是生活推著你走 不知不覺在路上 就這樣走著 你以為的停頓也是一種進行式 就這樣走著走著 這就是生活 沒有那麼多清晰可見的答案 也許沒有答案才是答案


看似再幸福的童年及青春期,總有不為他人知曉的殘缺和遺憾,而這些殘缺和遺憾可能會讓我們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找補」自己。

還記得我在中學時期瘋狂迷戀上了索尼出品的psp這款掌機,但是我家裡條件很一般,不可能花一千塊給我買一個遊戲機玩。當時同班同學當中有玩這款機器的,每當課間的時候我總是厚著臉皮過去跟同學借來玩上一會,後來同學都不敢把他的psp拿來學校了。當我在大學有更多生活費的時候,我就趕緊自己攢錢買了一台psp,當時感覺自己的小夢想終於實現了,心裡充滿了滿足感。但是當我玩了一兩個月後,我發現我並沒有那麼喜歡它,而後我在二手交易網站賣出了我惦記了整個青春期的心儀物件。

我渴望自由,甚至總在夢境中浮現自己張開翅膀飛翔的畫面。我從小家教很嚴,父親非常嚴厲,尤記得我小時候父親聲調稍稍提高我都心驚膽戰。每次考試更是如履薄冰,生怕考砸,這種害怕又有點壓抑的感覺一直伴隨我高中畢業才做好轉,大學以及畢業後我才發現我的叛逆期剛剛來臨,我不再聽父母的沒完沒了的叮囑,不再害怕他們給我的條條框框,我渴望那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感覺,那種不受人限制的感覺。

再後來我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原來是在「找補」自己年少時期的缺失,這種「缺什麼補什麼」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我工作的前幾年,直到最近自己慢下來細細想想這些年的經歷才恍然。最近看完【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看到兩位女主人公在故事結尾互換人生的時候,我又有了這種人總在「找補」自己的感覺。


不小心看到了很多自己。
少女的時候總以為自己全心全意愛著的那個公主是自己的,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讓給她,而內心自私的一面從來不敢去面對。


整個片子淡淡的,但是回味無窮


推薦閱讀:

有喜歡安妮寶貝(慶山)的男人嗎?
為什麼知乎上對安妮寶貝(慶山)不那麼客觀?至少我覺得。?
《七月與安生》中最喜歡的一句話或一段話?
如何評價電影《七月與安生》與小說原著的結尾反差?
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和認同安妮寶貝的心理和價值觀?說說看你所理解的安妮。

TAG:電影 | 安妮寶貝作家 | 七月與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