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學院在美國藝術教育界具有什麼樣的地位?


不邀自答。
前兩天去了一趟波士頓的現代藝術博物館(ICA),剛好正在展出一系列黑山學院學生及教師的作品(LEAP BEFORE YOU LOOK BLACK MOUNTAIN COLLEGE 1933-1957) 。看完展覽後實在感慨良多,回家後對黑山學院又進行了一番資料收集。這個題目偶然出現在動態里,便打開電腦將思緒整理一番。還望大家多指點。
首先黑山學院英文名稱叫做 Black Mountain College,坐落於美國北卡羅納州(North Carolina)的一座叫做Black Mountain的山腳下。

它由Dr.John Andrew Rice以及幾位被Rollins College辭退的師生在1933年創辦成立。創辦的時間很有趣,大家知道1933年是美國大蕭條的尾聲,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夕。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學者認為黑山學院對戰後美國藝術(Postwar Art)產生重要影響及對後來的波普藝術(Pop Art)也有持續影響,奠定了它在美國藝術教育界的地位。
正式講黑山學院的教學風格前,有必要介紹一下這個創辦人John Rice。我前面提到了John和其他幾個黑山學院創辦人都是被Rollins College辭退的師生。這個John Rice被Rollins College辭退之前也曾被另一所大學辭退過,兩次原因都是其極具爭議性的教學方式及對傳統學院體系評判性的言論。被Rollins College辭退後,John抱著滿腹的理想和對世俗教育的失望和他的幾位支持者在北卡羅納州的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山中成立了黑山學院,期望創造一個無拘無束烏托邦式的教育實驗田。(The college』s very first catalog stated that it had been founded 「to provide a place where free use might be made of tested and proved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new methods tried in a purely experimental spirit … 」)在黑山學院,學生和老師沒有身份界線,共同生活在一個社區里,並維護這個社區的發展。學生沒有必修課程,沒有評分制度,甚至學生自己可以決定什麼時候畢業。學生上課的地方也不局限於課堂內,實際上黑山學院的很多課程都是在室外進行的。學生無畏地提出自己的見解,通過跨學科的試驗和探索去發現藝術的可能性,塑造自己獨立的人格和興趣。也正是這樣自由民主的教育制度吸引了全世界來自不同地方的獨立靈魂來到這裡學習和授課。在黑山學院無論你來自哪裡,什麼階級,什麼種族都是社區里平等的一員。在看展覽的時候我記得看到一個黑山學院畢業學生寫的一句話讓我備受感動。原句實在忘了,不過大概的意思是在黑山學院的幾年裡是他這一輩子唯一沒有意識到種族這個概念的日子。看完之後讓我唏噓不已。大家要知道美國到了50年代才發動了黑人民主運動,美國社會才對種族歧視問題逐漸重視起來,但是直到現在這個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黑山學院早在30年代就創造了這麼一個理想平等的社區真是難能可貴。好了,有點偏題了。回到教育上,John Rice的一個核心教育宗旨是 「Leaning by doing」 意思是通過動手和實踐來學習。所以在黑山學院的課程中人文科目和藝術實踐有大量的交集。黑山學院的學生和老師會進行各種藝術創造,類型包括:繪畫,雕塑,陶瓷,紡織,裝置,傢具,詩歌,攝影,建築,音樂等等。通過這些創作學生和老師共同探索學習和教育的可能性。而且由於課程不受限制,因此產生了很多很有趣的跨界,例如Poetry(詩歌)和Pottery(陶瓷),拼貼(collage)和繪畫(Painting),音樂(Music)時間(Time)和舞蹈(Performance)等。這樣大量的跨領域創作促使了一系列前衛的,有創新精神的作品的產生。這些作品對後來美國藝術家們思考藝術的方法及可能性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下面放一些當時學生和老師的作品以及當時上課的一些場景:

(Ruth Asawa, former student of Black Mountain College)

(Student Work at Black Mountain College, Jewelry)

(ASHEVILLE, DE KOONING"S)

(Ingeborg Svarc Lauterstein,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dressed as a centaur for a party, in a costume being designed and created by Robert Rauschenberg)

(viola farber dancer in "summerspace" 1958. Black Mountain College. Choreographed by Merce Cunningham. Designed by Robert Rauschenberg. Music by Morton Feldman.)

(Josef Albers teaching at Black Mountain College)

(Josef Albers teaching at Black Mountain College)

(Susan Weil "Poemumbles")

(students at Black Mountain College taking photography class in a vegetable field)

與此同時大家要明白這樣的烏托邦教育是在及其艱苦的環境下運行的。黑山學院的資金一直很有限。由於物資匱乏,學生很多實驗材料都是靠「撿」回來的,比如用落葉做的一系列的繪畫及攝影,用回形針,瓶塞等做的首飾等等。師生還要自己種菜吃,有時候實在揭不開鍋了,學生還要湊錢去買菜回來做飯。還有時候師生被迫要接少量的社區服務以及一些工地上的活兒來補充收入。連找建築師設計的教學樓都因預算不夠而作罷,後來還是師生一起重新設計並施工的。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們的學習環境實在是太糟糕了,但是我相信當時黑山學院的師生應該是樂在其中的。他們身體力行,不斷地踐行著"Learning by Doing"這個核心宗旨。
黑山學院的教育模式不僅對學生有極大的啟發,其對前來講學的老師也有極大的啟發。比如著名的美國發明家和建築師Buckminster Fuller (巴克敏斯特·富勒)就曾經在黑山學院教過一段時間課。富勒當時一直在探索一個工程和建築難題:「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創造出最大的空間?」後來他提出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數學和建築模型,後世稱之為巴克球。這種穹頂(Geodesic Dome)的模式後來也被運用在了很多大型的公共建築當中,極大的減少了材料的耗費。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 Geodesic Dome, American Society of Metallurgists headquarters, Russell, USA, 1958-1959)

(Buckminster Fuller working in his studio at Black Mountain College)

(富勒在黑山學院和學生探索巴克球模型)

在黑山學院教學期間富勒和學生共同探索和優化巴克球模型的材料和結構。很有意思的是富勒和學生們也經常失敗。失敗在黑山學院並不是一件壞事,師生們往往能在失敗中不斷學習和總結。如下面這張照片,富勒的巴克球由於材料選擇錯誤而無法自我支撐。但在照片中的富勒卻沖著鏡頭開心的笑著,一點也沒有因為失敗而沮喪。

這種老師和學生共同對一個未知課題的學習和研究實屬難得。教學和學習緊密地合併在了一起。學生後來也受到了富勒的啟發,進行了其他的藝術創造。比如我隨手在博物館拍的下面這張畫就是學生對於巴克球的藝術再創造。這種師生啟發彼此的藝術創造在當時的學校里也是非常罕見。

可惜黑山學院僅僅只維持了24年,學院於1956年由於經費問題被迫關閉了。可是在這短短24年里,黑山學院以其民主自由的氛圍吸引了一大批先鋒思想家及藝術家前來施教,並且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且具備獨立思想的藝術家及文人。以下我只列一些黑山學院著名的師生,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找一些他們的作品來看:
Anni Albers
Josef Albers
Robert Rauschenberg
John Cage
Merce Cunningham
Buckminster Fuller
Eric Bentley
Robert Motherwell
Paul Taylor
Alfred Kazin
Ruth Asawa
Hazel Larsen Archer
Stephen De Staebler
Elaine de Kooning
實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下去了。

雖然黑山學院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黑山學院的教育方式後來還是被許多美國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和藝術設計學院所借鑒和採取,一部分黑山精神得以保存下來。看完展覽後在下感覺自己的學校也和黑山學院的教學精神有些許共同之處,不知是否也曾受其影響呢。
最後用一張我最喜歡的黑山學院師生合照以緬懷半個世紀前這個世界上曾經存在著這麼一個烏托邦一般的學校。

(Black Mountain College 1946)


黑山學院嚴格說和現在我們熟知的高等教育並不接近,更接近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試圖作坊授業——學的當然不是手工藝,而是思維訓練。英國藝術史學者亞當斯桑德勒2001年出版的《文化冷戰》一書中提到過戰後黑山學院的部分經費來自中情局,中情局相當於美國的文化部職能(美國沒有文化部),而中情局的文件50年解密一次,所以到世紀末我們才知道當初的一些情況。不過也不能因此就說文化藝術的全球格局是某些大國可以隻手遮天的,文化的「戰場」是智慧的競賽,在這裡人們只會欽佩更具創造性的藝術家。

黑山學院只存在了24年,並且由一批大師培育出了下一批大師,在這種背景下,有些陰謀論的盛行是有其緣由的——當然,我本人並不贊同。國家贊助藝術是自古由來已久的事,天經地義,但如果沒有全球文化精英的普遍認同,任何「陰謀」都是扯淡。

我更願意將它看成一個烏托邦,一個試驗場,是一群智慧的大師和聰明學生組成的傳奇,同時它的教學方法無疑是極具啟迪的,並且其影響力延續至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戰後的美國孕育了膨脹的活力,以及資本主義對創造力孜孜不斷的訴求。

2016.1.4補充:
黑山學院實際上有證可查的資料非常之少,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年代久遠,研究黑山學院可以從它的幾位大師入手,凱奇,庫寧漢,勞申伯。在這裡我轉貼上浙江大學教授黃河清筆下關於黑山學院的有關資料,當然,不得不說黃河清就算不是五毛,也是文革意識形態下的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大家對他寫的東西可以挑著看。為了方便閱讀,就不發圖片了,有興趣可以通過文中提到的名字搜相關資料。以下是黃河清正文:

三章「美國藝術」國際地位的確立(1964

如果說50年代主要是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代表了「美國藝術」,那麼隨著50年代末該流派在美國本土漸趨衰落,60年代初開始嶄露頭角的第二代「美國藝術家」,則代表了真正原產美國的「美國藝術」。他們基本甩開了「繪畫」,徹底與歐洲藝術劃清界限,自起爐灶搞「波普」的「實物」,搞行為表演、極簡、裝置、概念等。

美國人很清醒,第二代「美國藝術家」所搞的,具有更顯見的「美國性」。因為第二代美國「藝術家」明確超越「繪畫」和「雕塑」,即超越歐洲藝術消解歐洲藝術。所以美國人更加不遺餘力在歐洲、在國際上推廣這種真正的「美國藝術」。無論是公開參展辦展,還是暗中資助搞「美國式藝術」的歐洲藝術家,甚至直接遣送美國藝術家到歐洲傳播火種,整個60年代,美國人在歐洲真正演繹了一場「潮水般」的文化藝術宣傳戰。

一邊是紐約不斷吶喊「世界藝術中心」已來到紐約,猛火炒作「美國藝術」,正面打壓巴黎,一邊是美國人在歐洲許多外圍城市策動各種「美國式藝術」的小「根據地」,對巴黎進行合圍。

在1964年第32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美國小子勞申伯格獲金獅大獎,美國人在西方藝術世界「另立中央」的戰略圖謀終於告成。勞申伯格的獲獎,不僅僅意味是「美國人」獲獎,而且還意味斷然反歐洲藝術的「美國藝術」得到國際上的正式承認,從此成為一種「國際藝術」。

1.黑山學院—「美國藝術」的黃埔軍校

從我一接觸西方現代藝術史,就讀到過北卡羅來納州的「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這個名字。美國文化史上,北卡羅來納州幾乎沒有什麼聲聞,聯想中彷彿與一塊荒涼的土地相連。於是,名不見經傳的「黑山學院」戰後成了一個真正的美國文化藝術「中心」,名人薈萃,不免讓人感到有些神秘。

查看一下地圖,北卡羅來州在華盛頓以南,也算是東海岸的一個州。沒聽說過什麼特別有名,也沒聽說過什麼經濟或工業的特色。算是美國比較「偏僻」或「外省」的一個州吧。惟一一點可以解釋「黑山學院」暴得聲名的,是這個州離美國政治中心華盛頓比較近,離中央情報局不遠。

在北卡羅來州,有一個人們從未聽說過的小鎮叫「黑山」。據說1933年這裡冒出了一個以鎮名命名的「黑山學院」。它既不是大學,也不是什麼正規專業院校。它是否像「學院」(college)那樣正式招收學生,無從查考。我只查到1933年,有個叫約瑟夫·阿貝斯(J. Albers)的德國人夫婦來到黑山鎮。這個所謂的「黑山學院」想必只是阿貝斯的私人畫室而已。阿貝斯從前在魏瑪包豪斯學校教過玻璃畫和傢具設計。他只對方塊特別著迷,以專畫方塊知名。根據網上資料,大名鼎鼎的包豪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W. Gropius)也曾是該校教師。但我懷疑他是否真地到過(因為他在自己的TAC建築事務所忙著呢),就象愛因斯坦也赫然列入學校校長理事會,愛因斯坦是否真去到任過,令人懷疑。

我總覺得這個所謂的「黑山學院」身世不明,虛構誇大多於真實。因為從1933年到1945年這段歷史幾乎是個空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資料可以證明該「學院」像一個學校在運作。據說1945年,馬瑟韋爾前往黑山學院「執教」直至1951年。但事實上,他同時也在紐約活動,既跟紐曼和羅斯科創辦「藝術家主題」社團,又是跟羅森堡共同編輯「現代藝術文獻」(時間也是1944-1951年)。可以說,1948年以前,黑山學院的校史都是一片迷霧。

直到1948年,隨著「美國藝術」的教主約翰·凱奇的到來,德庫寧也同年到來「執教」,還有「美國藝術」的英雄勞申伯格也於1948年前來「就學」(但1949年就「學成」離校),還有一位搞舞蹈的庫寧漢也在同時期前來「執教」(具體時間不詳),另一位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克賴恩也似乎在學校「執教」過一些時日(有的資料提及)。一下子,「黑山學院」在藝術史上名聲大振。

但這所聲名如日中天的學校,卻於1953年「因為學生離開前往紐約和舊金山」而悄悄關門大吉。它神秘的消隱,正如它神秘的顯現。

「黑山學院」真正活動期大約只有5年時間:從1948年到1953年。教師像是蜻蜓點水,學生也像是點水蜻蜓,在那兒都不長呆。約翰·凱奇最多一年,另一位著名學生特翁布利也最多只有一年。據說,學校的教學是反傳統教育方式的「非正規課」(informal class),強調課堂內外相結合和「跨專業」(interdisciplinary),突出教育「實驗」。這些堂皇的說詞後面所掩蓋的,可能是一種非常鬆散的「藝術村」或實驗基地。所以,這個「黑山學院」與其說是一所真正的學校,不如說是一個神話

從1948年開始突然「名師」薈萃、活力大增,這剛好與文化冷戰開場同步。「學院」顯然突然得到了相當的資助。至於資金的來源,藝術史都秘而不宣(有心的研究者可以作為一個課題)。這裡面少不了中央情報局及與其合作的基金會的錢。凱奇在1943年就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過「日常聲響」的「音樂會」,表明他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關係非同一般。很有可能「黑山學院」得到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資助。人們甚至有理由懷疑,就象中情局創辦子虛烏有的「影子基金會」,這所「黑山學院」也可能是一所「影子學校」。

「黑山學院」的目的大抵是給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以及另一些美國「反藝術」,提供一個「學院」背景,也給那些基本上沒有受「學院」訓練的「三腳毛」鍍一點「學歷」的金光。這個「黑山學院」始終給人們一種神秘感,彷彿是一所崇高、神聖的學府。「黑山」,玄秘之山也!

據說這裡教音樂、繪畫、舞蹈、攝影、詩歌,但實際情形恐怕是個音樂、繪畫和舞蹈的拆解、消解之地。這裡的主要「教育方法」,是「偶然法」(changce methodes)。這意味著老師不用備課,某日某時有了某個「偶然」想法,就「偶然」地教學生就是。學生大概不必學習基本技術,只需「偶然」發現日常物品為「藝術品」,「偶然」發現日常聲音即「音樂」,「偶然」做個動作即「舞蹈」。這裡的宗旨是破除所有以往的藝術規則,以日常、偶然、自發為「藝術」,以「反藝術」為「藝術」

「黑山學院」的三巨匠,凱奇、勞申伯格和庫寧漢(據說是一師二徒的關係),正是在杜尚的道路上把「日常」等同為「藝術」的三位大法師:凱奇是把「日常聲音」作為音樂,勞申伯格是把「日常物品」作為藝術品,庫寧漢是把「日常動作」作為舞蹈

凱奇(圖16)長得一副尋常模樣,沒有博伊斯那種薩滿或教主的派頭。但就是這位凱奇,無可爭議是「美國藝術」的頭號人物。這是一位被各種傳說環繞的傳奇人物。最傳奇的無疑是他「創作」的無聲之樂 —「4分33秒」。他彷彿照見五音皆空,五律終寂:無聲即樂。1952年某一日,他的弟子丟多爾(D. Tudor)作為「演奏家」坐到鋼琴前,手指未嘗碰觸琴鍵,只是把鋼琴蓋打開關上,如是者三,讓觀眾傾聽現場的聲音……4分33秒之後,便一曲終了。

凱奇早先跟試驗「十二音體系」的現代音樂法師勛伯格(A. Schonberg)學作曲,後來以「打擊樂」作曲家知名。凱奇的「打擊樂」,大抵是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碰碰,都可以互擊成樂,達達派的「聲響主義」(bruitisme)是也。這位聲稱「對和弦沒有感覺」、古典音樂的徹底決裂者,為了追求古怪聲響,不惜把板片和螺絲放到鋼琴琴弦中間。他熱衷實驗「全新的樂器」,搞過「水樂」,用殼狀物盛上水,敲敲打打(中國現代音樂「大師」T某人在海外得盛名,正屬於凱奇開創的「美國藝術」)凱奇還裝置了12台收音機,隨意撥到12個頻道,同時播放,已然是裝置藝術。他還熱衷搞錄音、擴音的實驗,隨意停錄或倒回去再錄。後來又「棄音從文」搞起了「文學」……此公顯然沒有多少正規作曲的本事,就靠裝神弄鬼,以「現代音樂」的名義招搖於世。他恐怕是惟一一位聲名蓋世、卻沒有象樣作品的「音樂家」,留給世人的只是傳奇和神話。

凱奇40年代初混跡於紐約現代藝術圈,與杜尚和超現實主義祖師布雷東相熟,生活放浪形骸。佩吉·古根海姆回憶錄中有這麼一段放縱者圈子的描寫:「有一晚,夜已很深。馬克斯·恩斯特、杜尚、打擊樂作曲家約翰·凱奇和他的妻子姬尼婭,脫光了衣服……他們想證明是誰最對女人無動於衷。結果馬克斯徹底失敗,因為裸體光身的姬尼婭馬上讓他有了顯見的反應。」(1)在朋友圈子裡搞脫衣光臀的遊戲,甚至讓老婆也脫光身子裸給人看,可見凱奇的日常生活何其「前衛」。這則軼事也同時可讓人看到,歐洲老達達祖師杜尚與美國新達達宗師凱奇為同一圈中人,兩人原來是挈交。所以,杜尚的衣缽傳到凱奇之手,凱奇把杜尚的「反藝術」和「日常藝術」在美國放大、發揮到極致,不足為怪。

勞申伯格後來比凱奇更有名,但他的藝術生涯起點是他在「黑山學院」遇到了凱奇。他最早學過藥理學,後來才學畫,1947年還到過巴黎「朱利安畫室」(Atelier Julien)學畫畫。他顯然也不是畫畫的料,1948年來到「黑山學院」就轉向「觀念」,畫了一批「白色繪畫」。在凱奇「日常藝術」說教的影響下,走向「波普」:把日常廢物、報紙照片甚至動物標本等組裝成「複合繪畫」。其實這已不是繪畫,而是既非繪畫又非雕塑的「物品」。他也是「行為表演藝術」的創始人之一。1964年,他親赴歐洲,在斯德哥爾摩現代博物館組織的「五個紐約之夜」的活動中,表演《埃爾琴繩帶》的「行為藝術」(圖17)

庫寧漢據說4歲就會跳舞,82歲還在跳。有資料說他1946年就有自己的舞蹈團,由凱奇當音樂指導。也有資料說他是1953年在黑山學院才創建他的舞蹈團。庫寧漢在黑山學院教舞蹈(圖18),不要音樂伴奏,不要敘事,只求「最人性」的自發動作。舞蹈動作無需事先構想,只需「偶發」。他對學生重複的名言是:「你們應當熱愛日常工作」。與凱奇的「無聲之樂」相應,他搞的是「無舞之蹈」。後來他還與勞申伯格,與其他「波普藝術家」沃霍爾、瓊斯、丹因等合作,搞既有表演、「音樂」、朗誦、又有「物品」裝置的「事件」。

勞申伯格是在凱奇的影響下完成消解「繪畫」的使命,開創了「波普藝術」。凱奇還與庫寧漢、勞申伯格一起,在「黑山學院」發起「行為藝術」(performance)或「偶發藝術」(happening)。「偶發藝術」名義上的開創者是卡普洛,但卡普洛也是凱奇的弟子。去歐洲開創「激浪派」的馬修那斯,也是凱奇圈中人。激浪派成員、後來擺弄電視錄像成為「影像藝術」「教主」的白南准,原先是「學」音樂,很早就認識凱奇(1957-58年),也可歸於凱奇的門下。

因此,可以說是凱奇開啟了幾乎所有「美國藝術」的流派。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凱奇的影響(也可以說,所有「美國藝術」都通過凱奇受到杜尚的影響)。而凱奇的傳奇,就從「黑山學院」開始。看看從這裡出來的一個個「美國藝術」的領軍人物,我不禁感嘆,「黑山學院」真是「美國藝術」的「黃埔軍校」啊!


謝邀,現有答案說的不錯了,真的感興趣的推薦兩本書,

Black Mountain College (豆瓣)
The Arts at Black Mountain College (豆瓣)

Although it lasted only twenty-three years (1933--1956) and enrolled fewer than 1,200 students, Black Mountain College was one of the most fabled experimental institutions in art education and practice.

Faculty members included Anni Albers, Josef Albers, Ilya Bolotowsky, John Cage, Harry Callahan, Merce Cunningham, Buckminster Fuller, Walter Gropius, Clement Greenberg, Lou Harrison, Franz Kline, Willem de Kooning, Jacob Lawrence, Robert Motherwell, Roger Sessions, Ben Shahn, Aaron Siskind, Esteban Vicente, and Stefan Wolpe.

Among their students were Ruth Asawa, John Chamberlain, Ray Johnson, Kenneth Noland, Robert Rauschenberg, Dorothea Rockburne, Cy Twombly, and Susan Weil. Literature teachers included Robert Creeley, Robert Duncan, Charles Olson, and M.C. Richards, with students Fielding Dawson, Ed Dorn, Francine du Plessix Gray, Joel Oppenheimer, Arthur Penn, John Wieners, and Jonathan Williams


黑山學院,第一次聽說貌似是在一部溫暖的電影里,最長的旅程。女主人公喜歡藝術,和她的愛人一起去黑山學院,收藏畫作,也經常提及黑山。不過,我還是不太明白黑山到底是什麼,百度去。。。


推薦閱讀:

如何游泳橫渡密西西比河?有什麼注意事項?
pratt普瑞特、sva紐約視覺藝術、mica馬里蘭插畫專業選哪所好?
如何評價杜蘭特為「印度落後美國20年」言論道歉?
美國為什麼不擔心中國民主以後會超過自己?
如何看待「華盛頓和傑佛遜的種族滅絕行為堪比希特勒」的觀點?

TAG:藝術 | 美國 | 藝術史論 | 藝術學院 | 藝術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