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鋼琴家大多是男性?


我們拋開什麼男女不平等,從樂器本身的駕馭來談談這個問題。


從機能上來說,鋼琴家所需要的機能是所有樂器演奏者中要求最高的一個。所以為什麼大多數鋼琴家都很小學琴,20世紀起,隨著演奏法的進步,越來越強調用科學的重量彈法來彈琴,簡單點說就是良好的手指支撐,大臂全身放鬆有彈性的用力使力量傳遞到指尖。相比之下,男性的手比女性的手會更寬,骨骼的支撐訓練會比女性少練好多就可以達到相同的高度,而從重量、體力、耐力方面來說更佔優勢,所以這一切因素使男鋼琴家的音色比起女鋼琴家更容易達到理想的效果。當然世界上也有極變態的女鋼琴家,比如Martha Argerich這種技術無人能敵的,但真的是鳳毛麟角。


從理解與思考方面來說,必須承認,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而作曲家基本都是男性。一般女性彈琴相比男性整體與結構感都會差一些。像Rachmaninoff,Prokofiev類似半個小時以上的協奏曲如果結構感不好,聽著就會很散,顯得絮絮叨叨是不可能有說服力的。當然也有女鋼琴家用不一樣的角度發揮了她們的優勢,比如Mitsuko Uchida,還有葡萄牙女鋼琴家Piers,她們把Mozart、Chopin用女性的角度,將細膩表現的淋漓盡致。

總的來說,就像一位答主說的世界需要男鋼琴家,也需要女鋼琴家。現在比賽上經常發現國際大賽獲獎者,女選手彈琴偏爽朗幹練,而男選手則偏細膩。2011年14屆老柴比賽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名俄羅斯男鋼琴家Daniil Trifonov給人留下一種chopinist的氣質,而第二名韓國女鋼琴家Yeoleum Son選擇像「大炮」一樣的曲目,大刀闊斧又及其精準的完成。所以女鋼琴家的身上都會有男人的特質,尤其今後會越來越明顯。


因為這個世界是男權社會,男女性並不平等。
女性要成為鋼琴家,要克服很多困難,比如其他幾個答案所反映出的社會偏見。


20世紀至今有非常多的女鋼琴家,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
1.有人說女性體力不足?這完全關乎曲目的選擇。而曲目的選擇有關乎什麼呢?個人品味,大眾審美,成為一個鋼琴家必要條件?難道不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家就不是好鋼琴家了嗎?
2.從演奏到整個古典音樂界,其性別刻板印象非常嚴重 雖然今日確實有所緩和 。 有人覺得音樂界是純粹的 藝術是的唯一標準。這完全是幻想,因為他忽略了女性的歷史處境。若女性自古被允許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如今絕對會是不一樣的局面。
3.關於古典音樂的性別不平衡終究不在於古典音樂本身。這應該是一種社會學討論。


這問題就好像在問以前的京劇藝術家為什麼都是男性一樣。


我天,看完答案知道知乎的鋼琴板塊算是毀了。。。還有不是女鋼琴家少。。是你真的知道的太少了。。。


這個問題還是從中國的角度下來討論吧,外國的話,光我知道的就有Clara Schumann,Amy Marcy Cheney Beach,Rosalyn Tureck……
或者這個題主可以看看這個網站: http://m.ranker.com/list/famous-female-pianists/reference
By the way,題主如果是真想知道,動動小手搜索一下 famous female pianists有何難呢?當然我也不是說要把你批判一番,在古典音樂盛行的年代,甚至是男性,也難得受得到教育,更遑論是男權社會下的女性呢?既然難得受到教育,那麼就更遑論作曲,學習鋼琴了。畢竟,女性有選舉權也還是近代的事情。

中國的情況,感覺說,雖然中國社會普遍鼓勵女孩子學習書畫琴(棋忽地又變成了男性的「專利」,往後再說),但是很多都只是作為一個興趣愛好,陶冶情操,是沒有說往「職業」的地方去發展的。

那麼,「職業演奏家」到底是什麼概念呢?我們一般說的鋼琴家,他們未必是很厲害的作曲家,更有可能是他們的演奏技巧是非凡的。就好像作曲家和歌手一樣的,作曲家創作旋律,歌唱家磨練唱功。我們常常說郎朗、李雲迪,他們也可能是這樣,職業樂手和職業琴手一樣,講究的還是功夫,這個東西是需要心無旁鶩的磨鍊的。在中國,藝術類行業往往容易被冠上「不靠譜」的帽子,在大部分中國父母的眼中彷彿只有醫生、律師、金融業從事者才是靠譜行業;那麼,在女權狀況還是堪憂的中國,當女性想將一個藝術變成她的事業時,遭到的非議跟質疑會更大。而且,就像認為女性智力不如男性因此認為女性不適合棋類遊戲那樣,男女體力差異問題帶來的刻板印象也伴隨著女性樂手。

另外,生育也可能會成為女性事業上的「絆腳石」,畢竟,普遍上說,男性負擔的照顧孩子的責任還是比女性少的。在這種將技巧發揮到極致的,練習強度十分大的行業(人們很容易理解運動員要訓練,但卻不理解棋手、畫手、樂手也是要訓練的),又要兼顧帶孩子,又要練習,是不可能的。這個問題,不僅僅在音樂界,各行各業都有著對女性的「生育歧視」。

說到體力問題,雖然我承認男女在體脂、激素方面有差距,但是演奏者並不是運動員這種極端強調個人身體素質的職業,因此男女體力的差距不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區別;即使是有嚴重差距,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演奏風格來「揚長避短」,我們不應該一味指出女性體力不如(或身體有缺陷者)男性而忽略了演奏風格擴展的可能性(否則,你讓侏儒演奏家怎麼活?話說我還真碰巧認識一個,小時候去「中心」老是搗他的亂……)。另外,中國的女性普遍缺乏鍛煉身體的意識,似乎女性與運動無緣(因此痛經的問題也比歐美女性嚴重……),就算是做運動,大多數人也不是為了自己變得更強壯,而是為了讓別人欣賞自己;事實上,在美國這種運動文化發達的地方,女性去做運動已經不是「女為悅己者容」,而是出於更個人的目的了,比如讓自己可以有更充沛的精神和更健康的體格去應付工作。我覺得這個體力差異更有可能是上面的原因導致的。


請問哪方面的藝術家女性居多。男人全都踩在女人肩膀上。
未來優秀的藝術家將被男同統治,因為他們站在男女的肩膀上。


首先,這個世界需要女鋼琴家,雖然不需要那麼多。

不用考慮任何其他因素,就是需要,是人類的一種多樣性需求。

個人認為,男女鋼琴家客觀方面的最大差異就是力量,這也是女鋼琴家無法逾越的障礙。

這個差異不是通過練「神臂功」或者「鷹爪功」就可以彌補的,是體現在彈出的聲音上。力量的差異導致音樂的層次和豐富程度也出現很大差異,比較一下頂級男女鋼琴家演奏的同一首曲目就很容易辨識這一點。

但是女鋼琴家也有其自身的優勢,她們在速度和其他技巧方面一點也不輸於男性,甚至某些方面做得更好。

在曲目的表現方面,即使女鋼琴家的力量偏弱,但也可以表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由此我們可以擁有各種不同風格的演繹,喜歡那個,就看個人欣賞方面的差異了。

具體例證建議聽古爾德(男)和近來比較受歡迎的朱曉玫奶奶(女)演奏的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非常不同的風格,都非常好聽。

有時候聽不同風格的演繹就像聽到對事物的不同認識。當你聽到時,會腦洞大開,原來這件事還可以這麼看,原來這首曲子還可以這麼表現。


鋼琴達到演奏級水平時,所需要的體力和靈敏度是超乎一般人想像的!不同意男權社會這一說,女鋼琴家也是存在的(王羽佳)。只是相對男鋼琴家少而已,如果女性的精力體力靈敏度很好,也並非不可"成家"。


男人的手比較有力,鋼琴演奏進入高級階段之後臂力、速率熟么的很重要的


說到底 彈琴還是藍領工作


首先天生條件,鋼琴達到演奏級別時,著實是一項體力活。一些大型樂曲一場演奏下來真的會讓人虛脫。而男性天生體力比女性要好,同時男性手平均跨度大於女性,演奏級樂曲(譬如李斯特的曲子)跨度會達到12度甚至更大,大手會更容易詮釋。再者,從兩性心理學角度看,男性的駕馭藝術力要高於女性,比如世界頂級造型師基本都是男性。
從這兩點基本可以說明問題。


我是忍不住來吐槽的....
題主列出的「歷史上比較著名的鋼琴家莫扎特,巴赫,肖邦,貝多芬,李斯特,巴托克」, 除了李斯特, 你確定其他人願意被稱作鋼琴家?
「近現代的理查德克萊德曼,林海,久石讓,還有我們熟知的朗朗,李雲迪」, 除了朗朗 和 李雲迪, 你確定其他人有資格被稱為鋼琴家?

---
2015-06-11 修改: 迫於評論裡面多位李雲迪粉絲施加的壓力, 我只好把他也加入鋼琴家的名單。

另外如果題主感覺到被冒犯, 我表示十分抱歉! 畢竟我的回答沒有給出什麼太有價值的信息。


男性手比女性寬,手指力量強。
天生音色把握比女性好。


手比較大比較有力氣,練起來稍微輕鬆點。

還有,那些帶性別歧視答案你們真是夠了。。。


因為手指靈活


哼,單身二十幾年的手速。誰能擋我?誰能賜我一死?


頂級難度的鋼琴曲是需要強大的體能和速度的,而女性在這方面劣勢很大啊。 比如《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西里爾·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 一般女性光練習這種曲子就要累吐血了吧!


推薦閱讀:

鋼琴家在演奏激動時嘴巴好像在說話 是在自言自語嗎?
為什麼郎朗比李雲迪出名?
音樂家是如何在練習一個曲子無數遍以後仍然熱愛這個曲子的?
《海上鋼琴師》里斗琴主角只聽別人彈一遍就一字不落地也彈出來了,難度有多大?
李斯特的夜之和諧音樂性相當好,難度也不太高,為什麼知之者甚少,鋼琴家也少有演奏?

TAG:鋼琴 | 鋼琴家 | 性別 | 樂器 |